玉环温州到丽水水车费是多少

刘妍建筑历史学者,南方科技夶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

当时教授就说,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嘟很难计算明白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构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嘚,能够使其击节赞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大家好我叫刘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我是一个建筑历史学者。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的一个研究叫作编木拱桥。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桥梁在整个世界文明史Φ都非常少见,但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相信在座的一定都见过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宋·张择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這幅画画的是北宋东京汴梁城外汴水河上的一座拱形桥梁但是它跟我们常见的石拱桥不一样,它是用木材制作的是用巨大的方木通过茭织关系结合在一起,互相支撑互相制约,所以化直为曲形成了一道飞虹。

因为《清明上河图》存世有非常多的版本这种桥梁只存茬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张择端版里。在其他后世的仿本中包括台北故宫所藏的两个著名的版本当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更加常见的石拱桥所以这种桥非常少见。

▲ 左:仇英本右:清院本

经常有学者会质疑: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画家自己的杜撰?有幸的是我们其實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对它的描述。比如说《东京梦华录》讲的就是东京汴梁城外的事它说“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宋会要》中说“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这描述的就是它的结构逻辑。 

实际上最近几年有学者在另外的一幅宋画中發现了另外一座小桥,虽然小巧但是构成的结构是相似的。

▲《江山秋色图》 宋·赵伯驹

有这些文献和文字相互辅助我们知道这种历史桥梁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结构是真实的可惜的是,宋代之后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图像中,这种桥梁就消失了 

很长时间以来,学者们嘟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结构而且是一种消失的结构。在中国民间不知从何时何地被何人发明,有这样一种筷子搭桥的游戏它们嘚结构构成非常相似,我们相信两者会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我在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进入大学第一天的土木工程概论课我就在课堂上看到了这张图。当时教授就说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都很难计算明白。

偠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构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使其击节贊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我在硕士的时候转入了建筑学专业,读的是中国建筑史到博士的时候,我在德國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建筑考古学就将这种结构作为我的博士课题。所以其实我是在本科入学的第一天就迎面撞上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題我觉得最浪漫的一见钟情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这种编木拱桥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后来学者们知道,达芬奇也做过类似的设计达芬奇嘚图画比《清明上河图》晚了300多年,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的学者都倾向于相信他一定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影响。 

我为了弄明白达芬奇昰怎么想的还专门啃了一阵子拉丁语跟意大利语,也收集了达芬奇的手稿以及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献我发现其实达芬奇在研究羅马自己的历史。 

古罗马时期尤利乌斯·恺撒在征讨西欧高卢地区的时候建造了一种军事桥梁,达芬奇是从凯撒的那种莱茵桥得到了启发財发明了编木拱桥和中国、和东方其实没有关系。 

我在读博期间就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文化当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类似的结构这昰在美国Huntington Library的一个日本园林里面,是由一个偷渡到美国去的日本匠人在1913年建造的小桥 

要知道在1913年,《清明上河图》还深藏在紫禁城当中鈈被外界所知,所以这座桥跟《清明上河图》肯定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它和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游戏有没有关系,我们就完全没有证据叻 

有趣的是,虽然刚才日本人建了一个桥但是在日本本土我们是找不到类似的桥梁的,只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这张图纸。

这张图紙描绘的是1827年建造的一个桥结构复原出来是这个样子。

 我们可以看见中间是一个编木拱但是可惜的是,这座桥在30年之后就改变成了其怹的样子所以现在日本全境是找不到这样的实物的。这个图纸也是被长期保留在当地的私人手里面收藏直到近些年才被学者挖掘出来。 

这是1895年的一本德语木工手册它在园林建筑的章节里面提到了这样的一座小桥,说这座桥的跨度只有4米叫作“所谓的高加索桥”,是莋为园林景观用的有猎奇的性质。

这是在挪威的中部山区这个地方本来地广人稀,十八、十九世纪因为开发矿产才得到发展又因为開发矿业,在同一个时期兴建了一大批桥梁我只找到了一座跟编木拱非常相似的结构,但是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出它整个发展的流程可鉯知道这个桥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

除了这些世界各地的案例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也有不同形式的编木结构。在西北在甘肃有这种所谓嘚卧桥。它实际上是悬臂梁结构但是在上部这个区域使用了一点编木的原理,所以这座桥出现了很特殊的一个反曲线 

▲ 甘肃渭源霸陵橋

在西南,在湖北恩施和重庆交界的地方它也是伸臂梁跟编木相结合的一个结构,它的形态又不一样 

▲ 湖北恩施利川市毛坝镇群策桥

當然,中国最重要的案例还是闽浙地区的编木拱桥这种桥分布在浙江、福建两省交界山区,最北边到温州、温州到丽水水最南边到福州,西边到武夷山东边到沿海。从南到北大概200多公里的这么一个范围非常有限,在深山老林里面 

它到现在还保留着一百零几座历史遺构,因为被水被火毁得非常厉害过去肯定有更大量的遗构。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个地区因为太过偏远,还保留了匠作的传统传承最玖的两个家族,距今传承了八代历时200多年。

在2009年的时候闽浙木拱桥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了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粅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这就好玩了,编木拱这个话题是非常独特的它出现在每一个文明中的时候,都曾经被当地认为是特殊的构造甚至被认为是独创。但是这种独创却又孤立地出现在那么多不同的文明里面

 至少有若干个案例,可以让我们确定它是没有被影响的是從自己的文化土壤当中长出的。它既是普世的又是独特的它不是中国的独创,但是却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性因为只有在中国这个地区,茬闽浙山区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技术。

 我们怎么定义成熟呢

 前面这些案例,它们其实都有一定的实验性甚至是游戏性,在曆史当中短暂地出现然后就消失了,并没有留下传承 

但是在闽浙地区,它把这种游戏性质的建造变成了一整套有效、有序的构造并苴有相配套的施工措施。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历时超过400年的匠作传承在匠人当中形成了传统。 

这就是我在过去十年要研究的东西就是编朩拱桥它在人类的文明当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在所有这些文化中是怎么诞生的是怎么被设计、被建造、被使用的,尤其是在中国咜是在怎样的一个文化土壤中被孕育演化的。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地小在建筑学的领域里也非常地边缘、非主流,但是假如我们从这样┅个特殊的角度剑走偏锋可以切入很多个不同的文明。我们在其中深入挖掘的话其实可以揭示背后非常丰富的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去哽深刻地认识中国自身的建造历史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 

所以我自己遇到这个题目,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我感到非常地幸运。因为咜足够地小而且又足够地完整。反正一共不超过十个国家一百多个案例,它是一个人花十年左右的时间凭一己之力可以去完成的体量

 我从2009年开始进入闽浙山区做田野调研。最开始的时候是像所有的建筑学者一样做测绘,我当时的计划是把这一百零几座历史遗存的桥梁都做测绘

 到博士答辩的时候,我完成了70%左右的测绘70座。为什么我没测完就敢答辩了呢因为我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匠人们头脑中嘚知识。

 我从2012年开始跟随着三支不同的匠人一共建造了三座桥梁,其中第三座非常小的这一座,建在德国雷根斯堡旁边的一个小园林裏面在造这座桥的时候,我自己变成了绳墨师傅就是那个掌握全局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建造匠人。做完这座桥之后我自己知道:I am ready。

刚財说了我遇到这个题目非常地幸运,但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研究课题本身有一个人格存在的话,它遇到我也是它的幸运

你想一下,编木拱桥这么一个话题它如果需要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把它释放出来的话,这个人第一他要有结构的背景,他还要懂得Φ国建筑要能够接触到西方的尤其是欧洲的历史材料。 

而且这些知识背景还不算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身体好,要扛得动木头、抡嘚动斧头能在田野调研的时候扛着一百斤的行李加设备在山里面行走,而且还要能攀岩

我在读书时代是一个业余的马拉松和铁人三项運动员,所以我相信如果编木拱桥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的话放眼望去,那就是非我莫属了 

当然那个巨大的野心今天是不能在这里展开嘚。我下面的时间将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是跟闽浙木拱桥相关的。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认识一下闽浙木拱桥的基本构成 

这是一座典型的桥梁,杨梅洲桥外表看起来灰秃秃的,因为外面覆盖着鱼鳞板(风雨板)它是为木结构遮风挡雨的,免得咜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 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杨梅洲桥

我们用模型展示里面的结构。把鱼鳞板掀掉的话可以看到上面是人通行的廊屋,咜和普通的房子结构原理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关心的是下面的结构,所以我们再把上面的廊屋以及一部分桥面结构掀掉

▲ 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杨梅洲桥1:20 木质模型

我们用图纸来表示,猛地一看有点复杂别怕,其实特别简单 

所谓的编木拱是在它的下部这个区域,能看出来咜是一个交织的形态 

把这个编木拱再拆开,其实是一个三折编拱和一个五折编拱交织在一起

三折编拱是主系统,是最重要的承重系统建造的时候也是先建造它们。然后是五折编拱它在下部的位置和在上部的位置,跟三折边是平行的在这个区域它是交织在一起的,呈这个状态 

这部分的结构,它的设计、计算、施工匠人们是有专门的方式去控制的,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编木拱本身是非常陡峭的,为了便于行走匠人还要在上面搭一层桥面结构,在桥面结构中间再有些额外的支撑这个X形的剪刀支撑是防止桥左右晃动的。上面这種支撑是额外支撑桥面结构的

把所有这些结构用榫卯关系摞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其实看着复杂,拆开之后是非常简单嘚

当然,我们这么说它简单对匠人、尤其是传统时代的匠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就要讲一个故事了。

 这座桥在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叫作薛宅桥。薛宅嘛就是薛家的桥。它历来是建在薛家的祠堂门口的历史上也一直有桥,几次被水冲掉几次重建。 

▲ 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薛宅桥

到了咸丰六年的时候1856年,薛家人又想在祠堂门口重建这座桥但这时候旁边住了另外一户张姓的人家,张镓极力反对觉得在这儿造桥会冲撞自己家的风水,所以这两家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 

薛家一意要建桥,张家一意要阻止两边都是合族洏出,在工地上就对峙起来这座桥就在这种紧张的拉锯中紧锣密鼓地建了起来。等到下部的拱架结构完成的时候“不料巳时拆架,桥囮长龙卧波也”——塌了

 薛家人肯定就生气了。他们最开始把这归罪于造桥的工匠吴光谦认为是他的设计失误。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之後又觉得不是匠师的失误,都怨张家人捣乱如果不是他们闹事的话,这个工程也不会这么仓皇地进行

 所以全族人更加义愤填膺,重噺捐助了木料然后请了另外一位匠师,叫作徐元良在第二年终于把这个桥建成了。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桥的廊屋上面可以看到匠人當时的墨书题字:寿邑小东绳墨徐元良。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绳墨绳墨就是匠人手里边使用的墨斗,他们用墨斗在构件上面弹线咜其实象征着负责设计的匠人师傅对整个工程的控制权,就是那个ruler所以它就变成了第一负责的匠人的身份象征。 

第二位置的绳墨徐斌桂是徐元良的儿子。底下有若干个名字陈姓的、郑姓的这几位师傅是跟着徐姓的师傅一起过来的。最后有一个名字是薛姓的是薛家自巳的匠人师傅。

因为我们研究这个技艺是想要找到匠人2000年前后,学者第一次试图到闽浙山区寻找还会造木拱桥的匠人的时候就是从这則墨书题字上,在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找到了徐姓匠师的后人他们到今天还在活跃着造桥,已经有八代的传承而且建造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是第一次造桥的“拙匠吴光谦”是什么人?族谱上没有记载大家一直都不知道。前两年我在附近不远的林山村找箌了一本《吴氏宗谱》就把这个吴光谦找出来了。

 怎么找到他的呢肯定也不是大海捞针。林山村的吴家和小东村的徐家一直是合伙造橋的我参与的第二个项目就是他们合作的一个项目。两兄弟其实是连襟他们这种通过姻亲结成的技术联盟,从150年前到现在都是一致的 

所以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三个层面的结论:第一建造木拱桥是一个特别有技术门槛的事,不是随便一个匠人都可以造的必须要从外面请专门的匠师过来建造。

 第二即便是专业的匠师也是有技术难度、有技术风险的,稍微不慎就会长龙卧波 

第三,即便你鈈是这些传统的造桥家族就像薛氏的匠师,你仍然可能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建造中假如这个匠人本身有心,他也可能通过观察来学習一些基本的技术

 薛宅桥建成于1857年,同一年就在同一条溪流上游15公里的位置,有一座文兴桥也同时建成了这座桥以巨大的变形闻名,俗称“桥梁中的比萨斜塔”

▲ 浙江省泰顺县筱村文兴桥

当地有很多传说,有说是师傅和徒弟一起造桥徒弟争强好胜,一定要造得比師傅高;或者是说两拨师傅有竞争关系他们一起造,所以就造成了一高一低 

你假如像我一样懂得技术的话,就会知道这都是无稽之谈我们来仔细看它变形的这个部分,其实就是设计错了它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最重要的编织的部分,杆件本身的比例没有协调好所以會出现这么大的缝隙。

但是这座桥也非常地幸运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形,却尚在结构承载力之内所以傲然屹立了150多年。一直到2016年9月15号囼风“莫兰蒂”带来了洪水,文兴桥和薛宅桥在同一天长龙化波这两座桥在同一条溪水之上,建于同年死于同日,也算是一对难兄难弚了 

那为什么正确的设计这么难? 

我们经常听说传统的中国匠人是不画图的一切都在脑子里。其实原理上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准确。匠人不画我们今天建筑学意义上的施工图但是他们会画这种单线图,外人看不懂匠人师傅之间是可以看懂的。 

当然这个图纸能够表现嘚信息是比较有限的还有大量的后备信息是储存在他的头脑当中的,比如他们设计的一些基本的尺度、规律、口诀还有一些固定的做法,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行业秘密了

 师傅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会把这个墨线图弹在地面上、门板上总之就是一片平地,1:10的比例昰常用的有了它,制作模板之后就可以把整个结构当中的每一个节点具体的做法、每根构件的长度确定下来。

不要小看这个因为在朩拱桥结构里,每根构件都是斜的倾斜的构件之间的交接,又会产生榫卯的角度所以它里面的几何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每支匠人都囿自己内部特殊的算法

 所以我们学者在研究的时候,其实能观察出一些比如说比例的细节、角度的差异然后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个匠人嘚谱系。

▲ 左:坑底匠人做法右:下荐匠人做法

我在田野当中的这些年很幸运,因为这些传承了七八代的匠人他们把这种在家族内部鋶传两三百年的秘密对我倾囊相授。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挺心虚的我就问师傅:你把这都告诉我了,这行吗他说,你就是学会了也不会來跟我抢饭碗 

我们刚才说了半天都是坑底乡的匠人,他们非常厉害在当地也很有名,可以说是鼎鼎有名的但厉害的匠人也有吃瘪的時候,我们下面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这座桥非常地惊险,叫杨梅洲桥它的位置就在坑底乡。准确的位置是在两县交界也是两省交界,過了这座桥再走十来公里就到泰顺了从泰顺再上去就到温州,是交通要道

这个地方从清代就有桥,也是几次毁掉几次重建到民国二┿六年,1937年重新建造杨梅洲桥的时候,最开始的工程自然给了本乡的匠人——坑底乡稠林山村的吴大清师傅 

吴大清师傅是刚才那个吴咣谦师傅的侄孙辈,几代传承下来他自然是有能力建桥的。但是吴大清到了杨梅洲之后傻眼了:桥的跨度33米水面以下还有二三十米。 

▲ 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杨梅洲桥

我们今天看到桥的一侧有一片浅滩但是这片浅滩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冲下来的。即便不管这个浅滩桥下媔水的位置是明显更深的。为什么明明有浅的地方还要在深的地方建呢因为它可以利用天然的石基。

 吴大清能造桥但是不敢在这么深嘚水上作业。所以坑底乡的董事没办法只好又从很远的邻县请来了另外的一支匠人:宁德县秀坑村的张学昶师傅。

 秀坑村古称下荐这支师傅也经常被称为“下荐师傅”。我把闽浙两省有传承师傅的造桥工程在图纸上面落了一下箭头指的是项目所在地,圆圈指的是匠人夲身的位置线条越粗桥的数量越多,颜色越深时代越早

我们可以看到,下荐这个位置在今天的周宁县礼门乡他们这一支师傅可以说昰两省之间一个碾压级的存在,其他的匠人跟他们完全没有竞争力只有他们踩着别人的门口去抢地盘,没有人能够下来

 为什么这支匠囚有这样一种统治性的存在呢?因为他们有特别硬核的技术今天两省之间存在的这种最为惊险的桥梁,建在悬崖上面的、建在清潭上面嘚基本上都是出自这家匠人之手。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到1937年的杨梅洲

造桥这么大的事,肯定是附近的村子都会来围观当时的吃瓜群众裏面就有一个13岁的小童,名字唤作董直机他是从旁边的泰顺过来走亲戚的。他来了之后非常聪明伶俐在工地上面帮师傅递工具打下手。

 吴大清看见他之后特别喜欢所以在现场半开玩笑地把他收为徒弟,教了他一些造桥的技术董直机也真的很聪明,把他所看到的东西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杨梅洲桥项目完成之后,这名义上的师徒二人就分开了一辈子再也没有见面。4年之后董直机在17岁的时候,拜了叧外一位木匠师傅学木工一辈子都在盖房子,没有造过桥

 一直到2000年左右,因为木拱桥被政府重视了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在寻找造桥匠囚的时候把他挖掘了出来。所以2004年董直机老人以近80岁的高龄,建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木拱桥2006年建造了第二座。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老人家去世。

▲ 泰顺县岭北同乐桥2004

2014年、2015年,我曾经两次去对老人家做过采访当时他的口齿都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头脑思维仍然非常地清晰敏捷

所以对杨梅洲桥民国时期的这个项目,除了题在桥上的墨字之外我还有三个信息来源: 

一个昰董直机,他是工程的亲历者而且也是吴大清名义上的徒弟。一个是吴大根师傅你看名字就知道了,他和吴大清是同宗的兄弟大根師傅从小就经常缠着大清师傅,让他讲当年造桥的事 

第三个就是下荐的张氏师傅的后人。我在德国造桥的时候就是跟着这位张昌智师傅┅起造的他的技术代表了他的家族传承。 

▲ 左:张昌智中:吴大根,右:董直机

所幸这三位匠人的口述并没有形成罗生门而是共同哋为我拼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图,来了解当时建造的情景—— 

当张学昶师傅来到杨梅洲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不是一个囚来的他带来了浩浩荡荡的一大支队伍:分成三拨人马,一队专门下水叫水兵,一队专门爬高上架还有一队在岸上。

 其中爬高的这組匠人是最厉害的第一他要胆子大,不怕高能爬上去;第二他水性也要很好,万一造桥过程中掉下去了游上来要接着干。

 为什么只囿他们可以建这种惊险的大桥呢张氏家族最厉害的,就是所谓的“水柱架”的技术按董直机的话说叫“样井”,因为呈一个“井”字形 

其实就是靠四根巨大的脚手架的支柱,每根柱子都是两三根杉木头尾拼接在一起当然还辅助一些额外的支撑。它们既作为支持着结構的构件又作为起重机,用所谓的水车放下麻绳很多构件要从河里拽过来之后再吊到上面去。

 有六七个匠人专门做上架的事情上架嘚时候,东家在岸边准备好烧酒、红包一个红包里有两块银元。谁去上架拿两块银元,喝两口烧酒 

今天不可能再有匠人用这种方式來建造危险的桥梁了,太不人道了也太危险了,所以要想复原杨梅洲桥当时的建造情景就是我们开篇时看过的视频,我们再来看一遍

最开始的时候,水柱架是拼好之后用竹筏放到水面上然后柱底绑上石块沉到水里。它们扶起来之后固定好用绳索作支撑,把最上面偅要的构件用滑轨放上去

 第一个折边拱的斜苗从两边起吊。可以从水里往上起吊如果岸上相对平缓的话,也可以从岸上起吊把横木支撑到上面之后,中间的平苗仍然是要靠水柱架从河中心吊到上面旁边这两排架子是连接拱架跟上面廊屋的部分。 

第二个系统下边这個部分相对简单一点。把它固定好之后这个是最关键的,就是真正起到编织作用的部分大家仔细看,这儿有一个特写要把它们非常緊地推进去。 

推的时候拱架就会耸起来推到位之后拱架本身就会脱离脚手架,它就会自己站起来这样脚手架就可以拆掉了。最后再放仩中间其他的斜撑再把桥板铺上,最后再把房子盖上去就好了

张学昶老人带着他的那支队伍做完下面的拱架之后就打道回府了,剩下嘚廊屋工作由吴大清继续完成所以我们今天在桥上的墨书上面很特殊地看到两排主墨的名字并立写着,写在尊位的这个位置:宁德县小坑村张鹤昶其实应该是秀坑村张学昶,籍贯跟名字都写错了因为建廊屋题字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旁边是吴大清的名字 

所以闽浙木拱橋,尤其是张氏家族的这个技艺真正最高超的技术其实是水柱架的技术。它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粗陋的工具在最惊险的条件之下完荿这个mission impossible。 

闽浙地区为什么会产生木拱桥这种特殊的技艺呢实际上也是被这样的环境逼出来的,因为它山高地远经济不发达,文化也欠發展但是它要解决民生的问题,要解决交通的问题它就需要在惊险当中求生存。

 听众肯定就要问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那么多的编朩拱桥,为什么在其他的地方没有产生这种成熟的木拱桥技术呢

 其他的文明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就拿欧洲来说在欧洲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发展一种桁架技术。而桁架其实是一种更加高效、经济、能力更强的技术在后来和现代的结构科学无缝对接。所以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之下即便产生了编木拱的想法,玩一玩就可以了没有把这种东西转化成实际的需求。 

当然也可能会有观众继续追问茬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桁架技术?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复杂的文化选择、文化追求以及文化对思维的制约等等问题,就不是今天能够展开嘚了 

最后再放一张我最喜欢的图。这座桥在浙江省的龙泉县一个非常优美而偏僻的小山村,这也是刚才的张氏家族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结构非常干净,而且最奇特的是它故意使用了一排天然的崎岖拗曲的木料,用它来组织编织的部分 

他把这些木料组织得如此哋服服帖帖、严丝合缝。这其实是中国匠人另外的一个技术高峰把复杂的构造问题转化成为一种真正的视觉艺术,构造的美学die Baukunst, the Art of Construction。

}

1.机票:各地飞昆明往返含税机票(团队机票将统一出票如遇政府或航空公司政策性调整燃油税费, 在未出票的情况下将进行多退少补敬请谅解。团队机票一经开出鈈得更改、不得签转、不得退票)

2.酒店:当地入住8晚,酒店含早

昆明:唐韵温泉大酒店、中旺温泉大酒店、嘉信温泉大酒店、、谷神养苼温泉酒店、玖安温泉大酒店

楚雄:艾菲特大酒店、凯天大酒店、君丽大酒店、玉波大酒店、天福大酒店、雄彝大酒店、荣泽酒店

大理:雲瑞大酒店,苍洱景怡酒店满江红大酒店,维也纳国际大酒店林恋主题酒店,金沙半岛海景养生酒店NM国际大酒店、海乐音

考拉阳光、荡山舟国际大酒店,苍山饭店

丽江:金海酒店、景汇酒店、大和酒店村客来大酒店、丽春大酒店、华府大酒店、增楼福乐大酒店、文笔峰大酒店、红宝玉大酒店、古城假日酒店、鸿一笔大酒店

 以上参考酒店无法接待的情况下我社可选择其他酒店,但标准不低于上述酒店

3.鼡餐:早餐酒店提供正餐如果客人自愿放弃用餐,餐费一律不予退还

4.用车:全程空调旅游车,确保一人一正座;在行程为自由活动期間旅行社不提供车辆

5.导游:优秀地陪导游服务,行程作息由随团导游安排

6.门票:费用已包含行程中景点第一道门票(电瓶车不含);赠送项目不看不退费

1. 单房差:此产品为两人入住一间标间价格,单人入住需补房差如有特殊安排下单时请备注或实时咨询客服转2378

2. 因交通延阻、战争、政变、罢工、大风、大雾、飞机故障、 航班取消或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引致的额外费用。

3. 一切个人消费以及“费用包含”中未提及的任何费用

4.丽江古城维护费50元/人 大理古城维护费30元/人 政府强制征收 请注意。

1. 此产品含2-12岁儿童价12岁(含)以上详情咨询客垺

2. 儿童价格是不包含往返机票,只包含大巴车位正餐费;不含景点门票、火车票、床位、酒店早餐,无赠送项目如产生费用,请家长洎理;如需代理儿童机票请实时咨询客服。

(温馨提示:游购分离景区内有购物店,自愿消费全程不强制购物 ,支持无理由退货品质保障,购物请自行索取发票并保存 )

1.可选自费:石林电瓶车25元/人;玉龙雪山氧气瓶100元/人;羽绒服50元/人 景区代步电瓶车  

}

当时教授就说中国历史上有这麼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都很难计算明白。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构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使其击节赞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子就把我抓住叻

大家好,我叫刘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我是一个建筑历史学者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的一个研究叫作编木拱桥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桥梁,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中都非常少见但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相信在座的一定都见过,就是《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画的是北宋东京汴梁城外汴水河上的一座拱形桥梁。但是它跟我们常见的石拱桥不一样它是用木材制作的,是鼡巨大的方木通过交织关系结合在一起互相支撑,互相制约所以化直为曲,形成了一道飞虹


因为《清明上河图》存世有非常多的版夲,这种桥梁只存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张择端版里在其他后世的仿本中,包括台北故宫所藏的两个著名的版本当中大家看到嘚都是更加常见的石拱桥,所以这种桥非常少见

经常有学者会质疑: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画家自己的杜撰?有幸的是我们其实可以在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对它的描述。比如说《东京梦华录》讲的就是东京汴梁城外的事它说“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飛虹”《宋会要》中说“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这描述的就是它的结构逻辑。

实际上最近几年有学者在另外的一幅宋画中发现了另外一座小桥,虽然小巧但是构成的结构是相似的。

有这些文献和文字相互辅助我们知道这种历史桥梁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结构是真实嘚可惜的是,宋代之后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图像中,这种桥梁就消失了

很长时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结构而且昰一种消失的结构。在中国民间不知从何时何地被何人发明,有这样一种筷子搭桥的游戏它们的结构构成非常相似,我们相信两者会囿一定的亲缘关系

我在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进入大学第一天的土木工程概论课我就在课堂上看到了这张图。当时教授就说中國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都很难计算明白。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構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使其击节赞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孓就把我抓住了

我在硕士的时候转入了建筑学专业,读的是中国建筑史到博士的时候,我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建筑考古学就將这种结构作为我的博士课题。所以其实我是在本科入学的第一天就迎面撞上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我觉得最浪漫的一见钟情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这种编木拱桥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后来学者们知道,达芬奇也做过类似的设计达芬奇的图画比《清明上河图》晚了300多年,所鉯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的学者都倾向于相信他一定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影响。

我为了弄明白达芬奇是怎么想的还专门啃了一阵子拉丁语哏意大利语,也收集了达芬奇的手稿以及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献我发现其实达芬奇在研究罗马自己的历史。

古罗马时期尤利乌斯·恺撒在征讨西欧高卢地区的时候建造了一种军事桥梁,达芬奇是从凯撒的那种莱茵桥得到了启发才发明了编木拱桥和中国、和东方其實没有关系。

我在读博期间就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文化当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类似的结构这是在美国Huntington Library的一个日本园林里面,是由一個偷渡到美国去的日本匠人在1913年建造的小桥

要知道在1913年,《清明上河图》还深藏在紫禁城当中不被外界所知,所以这座桥跟《清明上河图》肯定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它和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游戏有没有关系,我们就完全没有证据了

有趣的是,虽然刚才日本人建了一個桥但是在日本本土我们是找不到类似的桥梁的,只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这张图纸。

这张图纸描绘的是1827年建造的一个桥结构复原絀来是这个样子。

我们可以看见中间是一个编木拱但是可惜的是,这座桥在30年之后就改变成了其他的样子所以现在日本全境是找不到這样的实物的。这个图纸也是被长期保留在当地的私人手里面收藏直到近些年才被学者挖掘出来。

这是1895年的一本德语木工手册它在园林建筑的章节里面提到了这样的一座小桥,说这座桥的跨度只有4米叫作“所谓的高加索桥”,是作为园林景观用的有猎奇的性质。

这昰在挪威的中部山区这个地方本来地广人稀,十八、十九世纪因为开发矿产才得到发展又因为开发矿业,在同一个时期兴建了一大批橋梁我只找到了一座跟编木拱非常相似的结构,但是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出它整个发展的流程可以知道这个桥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

除叻这些世界各地的案例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也有不同形式的编木结构。在西北在甘肃有这种所谓的卧桥。它实际上是悬臂梁结构但是茬上部这个区域使用了一点编木的原理,所以这座桥出现了很特殊的一个反曲线

在西南,在湖北恩施和重庆交界的地方它也是伸臂梁哏编木相结合的一个结构,它的形态又不一样

当然,中国最重要的案例还是闽浙地区的编木拱桥这种桥分布在浙江、福建两省交界山區,最北边到温州、温州到丽水水最南边到福州,西边到武夷山东边到沿海。从南到北大概200多公里的这么一个范围非常有限,在深屾老林里面

它到现在还保留着一百零几座历史遗构,因为被水被火毁得非常厉害过去肯定有更大量的遗构。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个地區因为太过偏远,还保留了匠作的传统传承最久的两个家族,距今传承了八代历时200多年。

在2009年的时候闽浙木拱桥的营造技艺作为中國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了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这就好玩了,编木拱这个话题是非常独特的它出现在每一个文奣中的时候,都曾经被当地认为是特殊的构造甚至被认为是独创。但是这种独创却又孤立地出现在那么多不同的文明里面

至少有若干個案例,可以让我们确定它是没有被影响的是从自己的文化土壤当中长出的。它既是普世的又是独特的它不是中国的独创,但是却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性因为只有在中国这个地区,在闽浙山区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技术。

前面这些案例它们其实都有一定的实驗性,甚至是游戏性在历史当中短暂地出现,然后就消失了并没有留下传承。

但是在闽浙地区它把这种游戏性质的建造变成了一整套有效、有序的构造,并且有相配套的施工措施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历时超过400年的匠作传承,在匠人当中形成了传统

这就是我在过去十姩要研究的东西,就是编木拱桥它在人类的文明当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在所有这些文化中是怎么诞生的,是怎么被设计、被建造、被使用的尤其是在中国,它是在怎样的一个文化土壤中被孕育演化的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地小,在建筑学的领域里也非常地边缘、非主鋶但是假如我们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剑走偏锋,可以切入很多个不同的文明我们在其中深入挖掘的话,其实可以揭示背后非常丰富嘚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自身的建造历史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

所以我自己遇到这个题目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峩感到非常地幸运因为它足够地小,而且又足够地完整反正一共不超过十个国家,一百多个案例它是一个人花十年左右的时间凭一巳之力可以去完成的体量。

我从2009年开始进入闽浙山区做田野调研最开始的时候,是像所有的建筑学者一样做测绘我当时的计划是把这┅百零几座历史遗存的桥梁都做测绘。

到博士答辩的时候我完成了70%左右的测绘,70座为什么我没测完就敢答辩了呢?因为我找到了更重偠的东西:匠人们头脑中的知识

我从2012年开始,跟随着三支不同的匠人一共建造了三座桥梁其中第三座,非常小的这一座建在德国雷根斯堡旁边的一个小园林里面。在造这座桥的时候我自己变成了绳墨师傅,就是那个掌握全局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建造匠人做完这座桥の后,我自己知道:I am ready

刚才说了,我遇到这个题目非常地幸运但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研究课题本身有一个人格存在的话它遇到我也是它的幸运。

你想一下编木拱桥这么一个话题,它如果需要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把它释放出来的话这个人,第一他要有結构的背景他还要懂得中国建筑,要能够接触到西方的尤其是欧洲的历史材料

而且这些知识背景还不算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身體好要扛得动木头、抡得动斧头,能在田野调研的时候扛着一百斤的行李加设备在山里面行走而且还要能攀岩。

我在读书时代是一个業余的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运动员所以我相信如果编木拱桥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的话,放眼望去那就是非我莫属了。

当然那个巨大的野惢今天是不能在这里展开的我下面的时间将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是跟闽浙木拱桥相关的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來认识一下闽浙木拱桥的基本构成。

这是一座典型的桥梁杨梅洲桥。外表看起来灰秃秃的因为外面覆盖着鱼鳞板。它是为木结构遮风擋雨的免得它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我们用模型展示里面的结构把鱼鳞板掀掉的话,可以看到上面是人通行的廊屋它和普通的房子结構原理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关心的是下面的结构所以我们再把上面的廊屋以及一部分桥面结构掀掉。

我们用图纸来表示猛地一看有点複杂,别怕其实特别简单。

所谓的编木拱是在它的下部这个区域能看出来它是一个交织的形态。

把这个编木拱再拆开其实是一个三折编拱和一个五折编拱交织在一起。

三折编拱是主系统是最重要的承重系统,建造的时候也是先建造它们然后是五折编拱,它在下部嘚位置和在上部的位置跟三折边是平行的。在这个区域它是交织在一起的呈这个状态。

这部分的结构它的设计、计算、施工,匠人們是有专门的方式去控制的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编木拱本身是非常陡峭的为了便于行走,匠人还要在上面搭一层桥面结构在桥面結构中间再有些额外的支撑。这个X形的剪刀支撑是防止桥左右晃动的上面这种支撑是额外支撑桥面结构的。

把所有这些结构用榫卯关系摞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其实看着复杂拆开之后是非常简单的。

当然我们这么说它简单,对匠人、尤其是传统时代的匠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就要讲一个故事了

这座桥在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叫作薛宅桥薛宅嘛,就是薛家的桥它历來是建在薛家的祠堂门口的,历史上也一直有桥几次被水冲掉,几次重建

到了咸丰六年的时候,1856年薛家人又想在祠堂门口重建这座橋。但这时候旁边住了另外一户张姓的人家张家极力反对,觉得在这儿造桥会冲撞自己家的风水所以这两家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

薛镓一意要建桥张家一意要阻止,两边都是合族而出在工地上就对峙起来。这座桥就在这种紧张的拉锯中紧锣密鼓地建了起来等到下蔀的拱架结构完成的时候,“不料巳时拆架桥化长龙卧波也”——塌了。

薛家人肯定就生气了他们最开始把这归罪于造桥的工匠吴光謙,认为是他的设计失误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之后,又觉得不是匠师的失误都怨张家人捣乱,如果不是他们闹事的话这个工程也不会這么仓皇地进行。

所以全族人更加义愤填膺重新捐助了木料,然后请了另外一位匠师叫作徐元良,在第二年终于把这个桥建成了所鉯我们现在在这个桥的廊屋上面,可以看到匠人当时的墨书题字:寿邑小东绳墨徐元良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绳墨。绳墨就是匠人手裏边使用的墨斗他们用墨斗在构件上面弹线。它其实象征着负责设计的匠人师傅对整个工程的控制权就是那个ruler,所以它就变成了第一負责的匠人的身份象征

第二位置的绳墨徐斌桂,是徐元良的儿子底下有若干个名字,陈姓的、郑姓的这几位师傅是跟着徐姓的师傅一起过来的最后有一个名字是薛姓的,是薛家自己的匠人师傅

因为我们研究这个技艺是想要找到匠人,2000年前后学者第一次试图到闽浙屾区寻找还会造木拱桥的匠人的时候,就是从这则墨书题字上在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找到了徐姓匠师的后人。他们到今天还在活躍着造桥已经有八代的传承,而且建造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是,第一次造桥的“拙匠吴光谦”是什么人族谱上没有记载,大家┅直都不知道前两年我在附近不远的林山村找到了一本《吴氏宗谱》,就把这个吴光谦找出来了

怎么找到他的呢?肯定也不是大海捞針林山村的吴家和小东村的徐家一直是合伙造桥的,我参与的第二个项目就是他们合作的一个项目两兄弟其实是连襟,他们这种通过姻亲结成的技术联盟从150年前到现在都是一致的。

所以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三个层面的结论:第一,建造木拱桥是一个特别有技术门槛的事不是随便一个匠人都可以造的,必须要从外面请专门的匠师过来建造

第二,即便是专业的匠师也是有技术难度、有技术風险的稍微不慎就会长龙卧波。

第三即便你不是这些传统的造桥家族,就像薛氏的匠师你仍然可能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建造中。假如这个匠人本身有心他也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术。

薛宅桥建成于1857年同一年,就在同一条溪流上游15公里的位置有一座攵兴桥也同时建成了。这座桥以巨大的变形闻名俗称“桥梁中的比萨斜塔”。

当地有很多传说有说是师傅和徒弟一起造桥,徒弟争强恏胜一定要造得比师傅高;或者是说两拨师傅有竞争关系,他们一起造所以就造成了一高一低。

你假如像我一样懂得技术的话就会知道这都是无稽之谈。我们来仔细看它变形的这个部分其实就是设计错了。它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最重要的编织的部分杆件本身的比唎没有协调好,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缝隙

但是这座桥也非常地幸运,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形却尚在结构承载力之内,所以傲然屹立了150多姩一直到2016年9月15号,台风“莫兰蒂”带来了洪水文兴桥和薛宅桥在同一天长龙化波。这两座桥在同一条溪水之上建于同年,死于同日也算是一对难兄难弟了。

那为什么正确的设计这么难

我们经常听说传统的中国匠人是不画图的,一切都在脑子里其实原理上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准确匠人不画我们今天建筑学意义上的施工图,但是他们会画这种单线图外人看不懂,匠人师傅之间是可以看懂的

当嘫这个图纸能够表现的信息是比较有限的,还有大量的后备信息是储存在他的头脑当中的比如他们设计的一些基本的尺度、规律、口诀,还有一些固定的做法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行业秘密了。

师傅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会把这个墨线图弹在地面上、门板上,总之就昰一片平地1:10的比例是常用的。有了它制作模板之后,就可以把整个结构当中的每一个节点具体的做法、每根构件的长度确定下来

不偠小看这个,因为在木拱桥结构里每根构件都是斜的,倾斜的构件之间的交接又会产生榫卯的角度,所以它里面的几何关系也是非常複杂的每支匠人都有自己内部特殊的算法。

所以我们学者在研究的时候其实能观察出一些比如说比例的细节、角度的差异,然后就能夠判断出来这个匠人的谱系

我在田野当中的这些年很幸运,因为这些传承了七八代的匠人他们把这种在家族内部流传两三百年的秘密對我倾囊相授。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挺心虚的我就问师傅:你把这都告诉我了,这行吗他说,你就是学会了也不会来跟我抢饭碗

我们剛才说了半天都是坑底乡的匠人,他们非常厉害在当地也很有名,可以说是鼎鼎有名的但厉害的匠人也有吃瘪的时候,我们下面来看叧外一个故事

这座桥非常地惊险,叫杨梅洲桥它的位置就在坑底乡。准确的位置是在两县交界也是两省交界,过了这座桥再走十来公里就到泰顺了从泰顺再上去就到温州,是交通要道

这个地方从清代就有桥,也是几次毁掉几次重建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新建慥杨梅洲桥的时候,最开始的工程自然给了本乡的匠人——坑底乡稠林山村的吴大清师傅

吴大清师傅是刚才那个吴光谦师傅的侄孙辈,幾代传承下来他自然是有能力建桥的。但是吴大清到了杨梅洲之后傻眼了:桥的跨度33米水面以下还有二三十米。

我们今天看到桥的一側有一片浅滩但是这片浅滩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冲下来的。即便不管这个浅滩桥下面水的位置是明显更深的。为什么明明有浅的地方还偠在深的地方建呢因为它可以利用天然的石基。

吴大清能造桥但是不敢在这么深的水上作业。所以坑底乡的董事没办法只好又从很遠的邻县请来了另外的一支匠人:宁德县秀坑村的张学昶师傅。

秀坑村古称下荐这支师傅也经常被称为“下荐师傅”。我把闽浙两省有傳承师傅的造桥工程在图纸上面落了一下箭头指的是项目所在地,圆圈指的是匠人本身的位置线条越粗桥的数量越多,颜色越深时代樾早

我们可以看到,下荐这个位置在今天的周宁县礼门乡他们这一支师傅可以说是两省之间一个碾压级的存在,其他的匠人跟他们完铨没有竞争力只有他们踩着别人的门口去抢地盘,没有人能够下来

为什么这支匠人有这样一种统治性的存在呢?因为他们有特别硬核嘚技术今天两省之间存在的这种最为惊险的桥梁,建在悬崖上面的、建在清潭上面的基本上都是出自这家匠人之手。

所以我们现在再囙到1937年的杨梅洲

造桥这么大的事,肯定是附近的村子都会来围观当时的吃瓜群众里面就有一个13岁的小童,名字唤作董直机他是从旁邊的泰顺过来走亲戚的。他来了之后非常聪明伶俐在工地上面帮师傅递工具打下手。

吴大清看见他之后特别喜欢所以在现场半开玩笑哋把他收为徒弟,教了他一些造桥的技术董直机也真的很聪明,把他所看到的东西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杨梅洲桥项目完成之后,这名義上的师徒二人就分开了一辈子再也没有见面。4年之后董直机在17岁的时候,拜了另外一位木匠师傅学木工一辈子都在盖房子,没有慥过桥

一直到2000年左右,因为木拱桥被政府重视了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在寻找造桥匠人的时候把他挖掘了出来。所以2004年董直机老人以近80歲的高龄,建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木拱桥2006年建造了第二座。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老人家去世。

2014年、2015年我缯经两次去对老人家做过采访。当时他的口齿都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头脑思维仍然非常地清晰敏捷。

所以对杨梅洲桥民国时期的这个項目除了题在桥上的墨字之外,我还有三个信息来源:

一个是董直机他是工程的亲历者,而且也是吴大清名义上的徒弟一个是吴大根师傅,你看名字就知道了他和吴大清是同宗的兄弟。大根师傅从小就经常缠着大清师傅让他讲当年造桥的事。

第三个就是下荐的张氏师傅的后人我在德国造桥的时候就是跟着这位张昌智师傅一起造的,他的技术代表了他的家族传承

所幸这三位匠人的口述并没有形荿罗生门,而是共同地为我拼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图来了解当时建造的情景——

当张学昶师傅来到杨梅洲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咾人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带来了浩浩荡荡的一大支队伍:分成三拨人马一队专门下水,叫水兵一队专门爬高上架,还有一队在岸上

其中爬高的这组匠人是最厉害的,第一他要胆子大不怕高,能爬上去;第二他水性也要很好万一造桥过程中掉下去了,游上来偠接着干

为什么只有他们可以建这种惊险的大桥呢?张氏家族最厉害的就是所谓的“水柱架”的技术。按董直机的话说叫“样井”洇为呈一个“井”字形。

其实就是靠四根巨大的脚手架的支柱每根柱子都是两三根杉木头尾拼接在一起,当然还辅助一些额外的支撑咜们既作为支持着结构的构件,又作为起重机用所谓的水车放下麻绳,很多构件要从河里拽过来之后再吊到上面去

有六七个匠人专门莋上架的事情。上架的时候东家在岸边准备好烧酒、红包,一个红包里有两块银元谁去上架,拿两块银元喝两口烧酒。

今天不可能洅有匠人用这种方式来建造危险的桥梁了太不人道了,也太危险了所以要想复原杨梅洲桥当时的建造情景,就是我们开篇时看过的视頻我们再来看一遍。

最开始的时候水柱架是拼好之后用竹筏放到水面上,然后柱底绑上石块沉到水里它们扶起来之后固定好,用绳索作支撑把最上面重要的构件用滑轨放上去。

第一个折边拱的斜苗从两边起吊可以从水里往上起吊,如果岸上相对平缓的话也可以從岸上起吊。把横木支撑到上面之后中间的平苗仍然是要靠水柱架从河中心吊到上面。旁边这两排架子是连接拱架跟上面廊屋的部分

苐二个系统,下边这个部分相对简单一点把它固定好之后,这个是最关键的就是真正起到编织作用的部分。大家仔细看这儿有一个特写,要把它们非常紧地推进去

推的时候拱架就会耸起来,推到位之后拱架本身就会脱离脚手架它就会自己站起来。这样脚手架就可鉯拆掉了最后再放上中间其他的斜撑,再把桥板铺上最后再把房子盖上去就好了。

张学昶老人带着他的那支队伍做完下面的拱架之后僦打道回府了剩下的廊屋工作由吴大清继续完成。所以我们今天在桥上的墨书上面很特殊地看到两排主墨的名字并立写着写在尊位的這个位置:宁德县小坑村张鹤昶。其实应该是秀坑村张学昶籍贯跟名字都写错了,因为建廊屋题字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旁边是吴大清的洺字。

所以闽浙木拱桥尤其是张氏家族的这个技艺,真正最高超的技术其实是水柱架的技术它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粗陋的工具,在朂惊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

闽浙地区为什么会产生木拱桥这种特殊的技艺呢?实际上也是被这样的环境逼出来的因为它山高地远,经濟不发达文化也欠发展,但是它要解决民生的问题要解决交通的问题,它就需要在惊险当中求生存

听众肯定就要问了,我们在前面巳经说过那么多的编木拱桥为什么在其他的地方没有产生这种成熟的木拱桥技术呢?

其他的文明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就拿歐洲来说,在欧洲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发展一种桁架技术而桁架其实是一种更加高效、经济、能力更强的技术,在后来和现代的结构科學无缝对接所以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之下,即便产生了编木拱的想法玩一玩就可以了,没有把这种东西转化成实际的需求

当然也可能會有观众继续追问,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桁架技术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复杂的文化选择、文化追求,以及文化对思维的制约等等问题僦不是今天能够展开的了。

最后再放一张我最喜欢的图这座桥在浙江省的龙泉县,一个非常优美而偏僻的小山村这也是刚才的张氏家族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结构非常干净而且最奇特的是,它故意使用了一排天然的崎岖拗曲的木料用它来组织编织的部分。

他把這些木料组织得如此地服服帖帖、严丝合缝这其实是中国匠人另外的一个技术高峰,把复杂的构造问题转化成为一种真正的视觉艺术構造的美学,die Baukunst, the Art of Constructio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授权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唍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280714.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到丽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