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最好深圳南方男科医院院【百年中山-德行天下】

最高境界,德行天下 - 美篇
/&&&&最高境界,德行天下
扫码分享到微信
最高境界,德行天下
在人间按:这个问题相当严重,现代人的命,就是赚钱、娱乐、空虚。什么叫做【珍惜生命】?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吗?人活着,就25000多天,如何过好每一天?  如果告诉你,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我们一辈子也就25550天。我现在就给你25550元,不到30000块,然后叫你放在包包里面,你一天用一块钱,慢慢就没了,当你发现钱越来越薄的时候,你会紧张的要命,想方设法到哪去赚钱啊?我的钱越来越少,那你的命呢?你有命你可以去赚钱,那不用紧张的,你每天投入的命,你都不紧张,那你紧张的都是些什么呢?高僧大德,师父们天天说让你要珍惜你的命,大家都感觉无所谓,我会用好我的命,而实际呢?
最高境界  从政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说错话,乱局不看错人,复杂不走错路;自律的最高境界无功不受大禄,无助不受大礼,无能不得大位;生活的最高境界常与高人交往,闲与雅人相会,每与亲人休闲;事业的最高境界爱岗尽职无憾,养家小康无忧,自己开心无悔;学佛的最高境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荣誉的最高境界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有你的传说;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联系,常在心中;爱情的最高境界虽已白发苍苍,依然执手相视;生命的最高境界哭着来,笑着走。
人生最后一场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缘夜空,孽也空,前生后世觅无踪。诗也空,曲也空随风飘落任西东。帅也空,丑也空,转瞬即是白发翁,春也空,秋也空,繁华过尽就是冬。
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自己。然而,生活中,恰恰是眼盲心不盲的人,要给眼不盲心盲的人带路。
权越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爱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喜也空悲也空,无非都是在梦中!
江夜空,海也空,几度轮回做田耕,情也空,义也空,大难来时影无踪。成也空,败也空,百年身后罪名声,真也空,假也空,真真假假两难清。
苦也空,乐也空,苦乐从来不均衡,身也空,意也空,体魄刚强路难通,斗也空,让也空,争来让去不兼容,非也空,是也空,是非自古不分明。
福也空,祸也空,祸福相依一路行。恩也空,怨也空,恩怨相交一杯羹。好也空,歹也空,好歹尽在不言中,善也空,恶也空,善恶相报难公平。
醒也空,梦也空,一枕黄粱事难成。活也空,死也空,生难死易奈何终。朝走西,暮行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学佛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2、迷信的学佛,着相的学佛,有求的学佛,就是因为佛理不明。3、佛法与生活脱钩脱节,就是因为没有把佛法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融为一体。4、浅显的生活中,平凡的事相上,蕴藏着无上甚深微妙法。5、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要有明师,有明师才会有解脱的可能。6、在事相上持戒,是消不了灾也免不了难的,持戒是持心中的戒律。7、为自已的小家而求,为自已的事业、健康而求,在自已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佛菩萨加持不上这样假学佛的人。8、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当成是佛事,生活的任何地方都当成是道场,就是转凡心为佛心。9、华严《转念法》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帮助我们把埋没已久的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慢慢的显露出来。10、家庭越来越和睦,身体来越健康,烦恼越来越少,心地越来越清净,智慧越来越增长,才是学佛的真实义。
 11、高慢心每个人都有,是累生累世所形成的习气,由自私自利转变为念念为众生,就是对治高慢心。12、心外求法,向外找原因,总认为是别人的错误,是由于认识不到各人因果各人负的道理。13、看清了这个世间的苦,才会生出离心,道心才会坚定。14、把理论上的东西运用在生活中,用佛理指导生活,在事相上以理透事,这是理事圆融。15、内心符合觉正净,即使没有经过师父做三皈依,佛也承认你是佛弟子,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佛早就看到了。16、念念为众生,扫地是为众生而扫,把众生的烦恼业障,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露出智慧,吃饭,愿众生都能吃到阿弥陀佛无量光化现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开悟,穿衣,愿众生都穿上智慧衣,早日觉悟,走路,愿众生都走在正法的路上,走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看到有残疾的人,愿莲花托着,佛光照着他们,愿他们早日消除业障,病苦,早日脱离苦海,共同念佛,同生极乐,每做一件事都是为众生而做,就是觉悟。17、迎面而来的,都是命里有的,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不入自已知见,不入他人知见,把业力转化为愿力,用佛的教诲,做为为人处事的原则,即是入佛知见。
<font color="#、遇到好的环境,好的缘份,不贪执,随缘享受,遇到逆境,不慎恨,不逃避,认帐认命,随缘而不攀缘,就是离相修善。19、念念为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就是金刚不坏心,没有菩提心所做的事皆是魔事,没有菩提心的念佛,不会成佛。20、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愿力心。21、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容易就事论事,说长论短,吃亏时的候,最容易觉得委屈,因为我们没有入佛知见,没有入佛知见,就得不到自在。22、不懂因果,相信因果,到深信因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懂因果,啥业都敢造,相信因果,业力不会转变,只有深信因果,才会改变命运。23、善缘、恶缘都是缘,遇到善缘,随缘享受,不贪执,遇到恶缘,不逃避,随缘把不善的缘分转化成善缘,把亲缘转化成修行的缘分,这就是“随缘了旧业,不再造新殃”。24、佛菩萨只要一动念头,就是为了众生早日觉悟,念念为众生就是佛,利益自已就是魔。 
<font color="#、转念就是看住自已的念头,时时观照自已,念念利益众生、愿力相续、离相修善就是佛心,念念为自已、分别、执着、着相修行,就是凡心,转念的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就是开智慧的过程。26、“法无邪正,唯人使用”任何事情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是对还是错,做事的时候看你怎样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是持戒,不利益众生的就是犯戒,遇到恶缘,事随心不随,愿众生把恶的缘分转化成善的缘分,就是持心中的戒律。27、遇到不学佛的人在那传事非,你认为人家在造业,就是你自已的知见,是你在分别,见到这样的人,我们愿莲花托着,佛光照着他,愿所有象他这样的众生,早日了确“人我是非”的恶习,早日觉悟,求生净土,众生有一天觉悟了,都能成佛。
<font color="#、转念的方法,就是把念头转在正见上,这比忍的方法可强多了,忍不好还容易生病,实在忍不住了终于要爆发,转念,时时心里有正见,这是培养定力的方法。29、有了定力,有了正见,就不会胡思乱想,别人让你算命,看香头,你保证不去,因为你深深的知道,那些是违背因果的做法,真正改变运还得靠自已。30、我们对万事万物能够辩别是非曲直就是智,事情过后,不去想他它,就是慧,智和慧是一不是二,遇事不分别不计较,冷静面对,心中有佛陀的教诲做主,这就是智慧的表现。31、看一个出家人,跟随的师父是不是可以依止,关键是看他所讲的法是不是依止经典,是不是帮助你觉悟,使你烦恼减少,是不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观察他的心地、目的、修行方法等,而不是从他的相貌,衣着上看。
<font color="#、佛法是非常活泼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死板,那样法执,从早到晚板着一张脸,一点笑模样也没有,来不及上早晚课,就象不行似的,那不叫佛法,那叫佛呆子。33、有的人认为,往生就是等死了以后才是往生,这是不明佛理的求往生,往生是新的生命的开始,由低级的思唯升华到高级的思唯,是心灵境界的提升,过的生活就象佛菩萨一样自在,就是往生。34、佛菩萨是大德,念念为众生,恭敬众生,慈眼视众生,帮助众生拨出苦恼,解除灾难,多生多劫这样不断的积累,跟佛菩萨相比,我们都是缺少德行的人,我们应该惭愧。35、孝敬父母是我们小辈,应该做的,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的,有的儿女嫌老人脏,有的嫌老人磨叨,以为给点钱,就不用从精神上关心了,甚至把老人撵出去,这是违背天理的事情。36、佛法是孝道,连自已的父母都嫌弃的人,对别人再关心都是假慈悲,真正孝顺,是不让老人为自已操心,自已觉悟以后为老人念佛,帮助老人觉悟,当自已能够德行圆满,往生净土的时候,是最大的孝敬。
<font color="#、“在家孝父母,胜过远烧香”,谁是佛呀,家里的老人就是佛,哪里是道场,家庭就是道场,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中。38、真正的恭敬,是在心地上的恭敬,不仅仅对自已的父母恭敬、对佛像恭敬、对经书恭敬,应该恭敬一切众生,对有形无形的众生、缘分远的和缘分近的、有缘无缘的、顺从你的和不顺从你的,统统都生恭敬心,才能出离六道。39、成佛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已的过程,看上不这个人,看不上那个人的习气要改掉,想管这事,想管那事的习气要改掉,我想这样,我想那样,就是你自已的知见要改掉,女人动不动就指使男人干这干那的习气要改掉,一有病就想快点好的自私自利想法要改掉,遇到事就找大仙的做法要改掉,象毛主席教导的一样“要有一辈子改造思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font color="#、人总是自私自利的时候多,奉献的时候少,我执我见的时候多,正知正见的时候少,人我是非的时候多,正念起来的少,咋能不烦恼。觉悟多一分,迷惑就少一分,念念为众生多一分,自私自利就少一分,正知正见多一分,我执我见就少一分,德行多一分,业障就消一分,愿力大一分,业障就轻一分,真正修行人,智慧在一点点增长,好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了智慧,命运就会一点点变好。41、有的居士把无量寿经读了几千遍了,可是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没有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中,和生活脱节,这都是在事相上用功,真正的功夫在哪里呀,当你看到佛像的时候觉悟没有,烧香的时候发愿没有,磕头的时候生恭敬心没有,读经的时候理解真实义没有,如果只是在事相上用功,就是迷惑颠倒的用功,没有功德。42、用钱供养三宝是外在的供养,是事相上的供养,用清净心供养,用愿力心供养是内在的供养。内在与外在结合,是真正的按照佛陀的教会去做,供养的时候应该发心,愿所有的僧人都能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为众生离苦得乐而供养这才是究竟的。 
<font color="#、谁学佛以后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升不起恭敬心,这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学佛以后,第一要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一起来就火烧公德林,前功尽弃,只要嗔恨心不改,就决定不能往生净土。44、面对不顺心的一切境界,首先要深信因果,别人咋样伤害我,就说明我前生就咋样伤害过人家,认帐认命,如果不相信因果,就等于以前借人家的钱现在赖帐不想还。45、与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是你前生业力感召的,对你好的是你前生对他也好过,对你不好的,一定是你前生也对他不好过,这没啥可分别的,都是报恩、抱怨、还债、讨债这四种缘。命中挣的钱少命运不顺利……怨谁,怨自己,如果怨别人一次等于给自己喝了一碗毒药,受苦的是自己,不如老实随,愿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一心念佛,给众生回向,慢慢的一定会改变现实,改变命运。
<font color="#、对于钱,挣多挣少,都是命中有的,多挣多花,少挣少花,绝不攀比,不攀缘,人家挣钱多我不眼热,挣钱少的我也不瞧不起人家,这样心里多自在。47、对于夫妻,遇到什么样的都知足,如果是逆着我的我知足,你想,比骂我的还好,骂我的比打我的还好,打我的比不过日子的还好,至少给我做个伴儿,遇到不要我的,也好,让我独立,帮助我学会坚强,所以说怎样都好!48、业力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是写在谁的脸上,而是以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牵着人们做事,什么都是有时节因缘的,好像春种秋收一样。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就在今生度,别待他生度此身!因为下辈子可能连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
是梦,就该醒来,是爱,就该延续。缘起缘灭,看似久长,回首也只是匆匆。爱到深处无声,情到深处无语。真心对你的人,不是建立在任何利益上;真正陪伴你的人,不是因为你外在的光环。爱是风雨时,悄悄出现在你头顶的伞;爱是困惑时,默默陪伴在你身边的不弃。人生本是一场空,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看淡人生,才会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才知道人生该珍惜什么。不要轻易挥霍一份看似易得的情,不要轻易伤害一颗默默付出的心,人生没有重来,生命无法倒带,且行且珍惜。
时光如水,物转星移,许多人事都分道扬镳,不明下落。而缘分是一条神奇的河流,我们划着桨橹漂浮在其中,朝着各自的方向驶去。在没有约定的未来,却终有一天会不期而遇。就像一段前朝往事,一出经年的戏曲,一本古老的书。被五味杂陈的烟火浸染,被悲欢冷暖的世情冲洗,繁芜中,依然有种地老天荒的安宁。
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你过河必须投下的石子;是你煮茗需要的薪火;是你夜归照明的路灯。但这些人,终将成为过客,连同自己,有一天也要将生命交还给岁月。那时候,孤影萍踪,又将散落在哪里?
至今,我们都无法真正分辨出,落花与流水,到底是谁有情,谁无意。又或许并无情意之说,不过是红尘中的一场偶遇,一旦分别,两无痕迹。    从一出戏的开始,到一出戏的落幕,戏里,谁都不是主角,谁又都是主角。因为台上的人,演绎的是台下人的寂寞悲喜,而台下的人,看到的是台上人的云散萍聚。尘缘尽时,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再去悲痛。  人生云水一梦,而我们就是那个寻梦的人!
如何锻炼下一代一居士一日对我说:“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孙子那辈都花不完。”我回答:“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他笑了,说:“什么是福?我上半辈子穷怕了,不能再让我的儿子、孙子重复我的穷。我就是要让他们守着金山,过像样的日子。”他说的是真心话。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但有一分钱,留与子孙花。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彩。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可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林则徐这段话的,又有多少人呢?
如何选择明师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门时,更是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不过,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要可靠得多。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追随已被大众公认的明师是比较安全的。或者由已经成名的老师,介绍尚未成名的老师,也是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师介绍另外一位明师,也是可取的,如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位介绍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连锁关系。他们人人都是明师,因此,善财童子绝不是病急乱投医似地盲目拜师。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师为明师。所以,孟子也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
如为那些邪师对社会人心有误导作用,使人间产生更多的纷扰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们学习某些邪法、邪说和邪术,不仅不能开拓人生境界,反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实在很难识破这些人的真伪、邪正。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瞋习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憍、狂、慢等气质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找明师,《大智度论》卷九揭示了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律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一切的现象不起贪瞋等执著心。否则,虽众人尊其为圣人,也和邪师无别。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
例如说: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与此准则相悖;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正如《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根据以上四点标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别谁是明师谁不是明师,再依据这四个标准去访察你所希望亲近的明师,大概不会有所差池,日积月累,纵然不得明师,你自己也已经成了明师。
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所以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一日一心得"点滴功勋岂自然",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今天做一点好事,每天做一点好事,累积起来,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一切佛菩萨不离人间。
厚德载物 · 德行天下1 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平常心,无时不是快乐;修得一颗满足心,无处不是幸福。2 用微笑去面对现实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真切的理解人生。岁月不经意地更替世事沉浮万千,一世的荣华如尘烟,用微笑去面对现实,用心去感悟人生的精彩。3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
<font color="# 有些事情,拿不起,就选择放下有些东西,要不得,就把它放弃;有些感情,理不顺,就忍痛割舍;有些伤痛,挥不去,就学着遗忘;有些过去,忘不了,就藏于心底;有些工作,做不好,就求助别人。人生,总有路可走,风雨人生,淡然相随。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5 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认清朋友我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回忆,你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信仰。时光里的有些人,有些事,不是想抹去就能抹去,他们已在我们生命里留下深深地烙印,永不褪色,他们的呼吸已融入了我们心间,永不停止。6 学会认识自己,幸福将不期而至有时候人的眼睛,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别人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到别人的贪婪,却看不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到别人的愚昧,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能看到别人的目光短浅,却看不到自己的狭隘。人生就是要多些反思,多些扪心自问,才能认识自己,幸福才会不期而至。
<font color="# 你要记住时光越老,人心就会越淡生命里,有形的占有越多,无形的就失去越多。让我们做一个简单而善良的人,许时光一份静好,在是非恩怨、百味人情中,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轻挽一袭流年的温暖色彩,在风起、雨落的季节里静待花开。8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优雅的人生,淡而有味。我们的生命犹如一柱燃香,过去的都过去了,快乐或痛苦,如烧至尽头的香灰,终会落下。人生无常,人心善变,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面对人生种种境遇,一笑而过,是一种人生的优雅。
我们的疾病从哪里来?  灾难,身体细胞变成带那个毒,带什么毒?带贪嗔痴慢疑五毒。贪嗔痴慢疑这个念头不好,这是毒念。常常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们身体就得病,就带这些病毒。所以这桩事情,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不知道。  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众生的病有三大类: 第一类的病是生理的病,饮食不调,穿着不宜,受了凉了、受了热了, 这都是病因,这是生理的病,医生可以帮你解决。第二类的病,冤业病,冤亲债主他找到你身上来了,医生治不好;这个东西,你诵经拜忏回向给冤亲债主,调解,他同意了,离开了,病好了。第三种,比较难办,恶业,自己造的恶业太多了,“恶”是什么?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是恶的念头,杀盗淫妄是恶的行为,你的身口意三业都不善,都在造恶业。   这个恶业起的病,佛经上有,杀生杀得太多了,会得肝病,五脏会得肝病,外面会得眼病,眼睛不好。年岁还不很大,眼就花了、就看不见了,杀业重的人。我们曾经见过,带兵打仗的人,常胜将军,打胜仗就杀人了,五六十岁真的眼花了,容易得肝病;嗔恚心重,怒伤肝。
盗,偷盗,心不安,鬼鬼祟祟,五官里面鼻有病,肺容易感染病,就是肺、鼻是盗业。淫欲是肾脏有问题、耳朵有问题。妄语是脾脏容易感染病、舌容易感病。酒喝多了容易得心脏病,口有病。这佛在经上说的。五戒全破了,就是杀盗淫妄酒全干尽了,他的五脏六腑决定有问题;外面这个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也容易起病;业消了,病就好了。持戒念佛还会生病是重罪轻报!还有一种,持戒念佛也会生病,修行人,这病是什么呢?这个病是重罪轻报,他本来要堕地狱的,因为他念佛、因为他持戒,地狱罪业消了,变成轻的罪业,这都是恶业快要消尽,后面会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好了,他的病就没有了。    恶业起病;恶念不善,那就起灾患,这经上常说的。贪心起水灾;嗔恚,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嗔恚,脾气大了;愚痴是风灾;傲慢是地震;怀疑是山崩地陷,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现在这些量子力学家完全承认了,他说佛三千年前讲的一点都不错。根据这个道理,只要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内部的五脏六腑就健康,身心健康;不贪、不嗔、不痴、不傲慢、不怀疑,我们居住的环境没有灾难。通通能化解,通通能转得掉,应该要明白、要懂得。
正法,像法,末法释迦牟尼佛说,他老人家过去四十九年教学的影响,在这个地球上会影响一万二千年,这个经上有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照中国古书里面的记载,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零三十八年。在中国老一代的法师,像虚云老和尚、谛闲老和尚、印光大师都用这个纪年。照中国这个纪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三千零三十八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地球不会毁灭,其他宗教讲世界末日,佛法没有说末日。末法不是末日,末法是什么?有说法的人,也有听的人,没有修行的人,这叫末法。灭法是什么?连讲经的人都没有了,法就灭掉了。佛在《般若经》上讲的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他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正法时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真修行的人,有真证果的人,这叫正法,四个具足。有证须陀洹的、有证阿罗汉的,还有少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是像法,因为已经过了一千年,传到中国来的。在中国,有说法的、有听经的、有真正修行的、有证果的。
宗门大彻大悟,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土宗理一心不乱,都是证果的,事一心不乱,这是证果的,这都属於正法。愈往近代,人事变迁很大,讲经的人有,少了,没那么多了。民国初年,这些有名的讲经的法师大概十几个人,中国这么大的一块土地,这就很悲哀了。两百年之前,在中国这块大地,寺院庵堂讲经的人天天都有,我们疏忽了两百年。到我们老一代,我上去这一代,在香港,还有倓虚法师、定西法师,还有一些法师讲经。在台湾,讲经的法师也有五、六个,就愈来愈少了。听经的人有,真修行的人少了,没有了,这就是佛所说的末法时代,没有证果的。可是念佛人,真正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证果,所以念佛这个法门是正法。现在人崇尚科学,宗教逐渐没落了,佛教不例外。所以我们积极提倡的,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它本来是教育,尤其是佛教。释迦牟尼佛当年一生,从开悟三十岁,到老人家圆寂七十九岁,一生讲经教学,没有中断过。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宗教这些行为,他没有建道场,他没有做任何佛事,甚至於早晚课诵都是各人自己做,佛没有规定。佛只是每天上课,大家来听课,有疑问,提出问题来,给你解答,课堂!这是世尊在世一生的行谊,我们要知道。
佛门里头没有拜神、拜天这种形式都没有,佛知道,宇宙之间有天神、有地神,有一些神仙,那都是众生,跟我们没有两样。有些他们智慧比我们高,福报比我们大,他是凡夫。佛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这些神圣,智慧跟觉悟还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许许多多天神、地神,神仙,跟释迦牟尼佛学习,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这很平常的事情。乃至於很多不同宗教的传教师、宗教徒,都来听释迦牟尼佛的课,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没有叫他们改变宗教信仰。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是宗教,就像学校一样,学校的学生信什么宗教都可以,你来报名,你来学习,都欢迎你。他是教育,他不是宗教。但是现在我们把教育丢掉了,完全搞形式,就变成宗教。这不是释迦的意思,释迦要搞个宗教当年就搞了,就建庙,就建立道场,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建?这个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我们要慢慢去体会就会明白。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打透生死关,在佛家来说,就是超越了生灭之见,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在《楞严经》上,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众生时,超越生死的方法,便是由耳根超越能闻所闻的对待,再达到空掉觉知与所觉知的对待,进入一种空的境界。再把这能空所空的对待也破除掉,便达到了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程度,但是,这并非空无,而是“忽然超出世间,十方圆明。”到了这种境界,即是佛家所谓的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便无生死可言,这便是打透生死关了。这是在佛经上所提到超越生死而证到永恒的方法中,较常被提到的一种。名利亦是如此。人之超越生死,乃是参破了生死的虚妄,而对名利的超越,亦是看破了名利的虚妄性。得到名利时,若是十分欢喜,这便是一种轻生,也是一种死;失去名利时,若痛苦万分,同样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争逐名利的人,便在生死的痛苦中流转。凡是执着于名利的人,很难超越生灭的痛苦。
惜缘--我若离去,后会无期人与人相识,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们都应当懂得珍惜,纵然如此,一路行来,我们还是与许多缘分擦肩,所拥有的,也渐次失去。并非因为不懂珍惜,有些缘分,注定了长短。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挽不住的,终究是那刹那芳华!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我若离去,后会无期”。不知为何,每次想到这句话,心中会莫名的苍凉与酸楚。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该怎样阅读一首动人的诗歌,才不会惊动已经平静的心情?该怎样讲述一个过客的故事,才不会打扰行将安宁的日子?人的情感和命运,就像漂浮的流云一样无法掌控,时聚时散,时离时合。  
人的一生,就如同草木,经历荣与枯、生与灭,看似稍纵即逝,实则无比艰难。总以为日子在打盹中度过,却不知多少人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捱过这一世。有时候,过程于我们,只不过是修饰,在结局面前一切形同虚设。无论是真实的戏谑,还是虚幻的朴素,我们都无法自如地把握。
想来谁都愿意做一个闲散的人,日子纯净简单,生活并无别事。有大把时光,用来虚度,而不去担心流年似水,转瞬白头。只是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自持,敢于承担光阴所带来的消耗,敢于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仓促变幻。    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离别这样一个片段。如果说开始是为了结局,那么相遇则是为了别离。许多人的眼里,离别应是带着一种感伤的凄美,但我以为,有许多离别,给人带来的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无论时光走得有多远,来时的路,去时的路,还是一如既往,不会因为朝代的迁徙而变更。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许多生命都微小如沙砾,我们可以记住的,真的不多。王谢堂前燕犹在,帝王将相已作古,沧桑世事,谁主浮沉?俯瞰烟火人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安稳地成长。人的生命,与万物相比,真是渺若微尘。
一个信缘的人,会明白,世间的情缘,是该聚的聚,该散的散,缘分尽时,一刻也不会停留。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如一株草,草尚可经历春荣秋枯,而浅薄的缘,则短如春梦。就如同做了一场梦,梦醒之后,你伫立在凉风的窗前,发觉自己又回到生命的最初,一无所有。只是这样的一无所有,是否还清白?   有些地方,此生是定要去的,只有亲历了远方山水,让梦成为现实,才不枉来人间走过一遭。可当我们见到梦中的情致,那样至美的风景,可以做到寂静无言吗?岂不知,每一粒尘埃的下落,都会将其惊扰。   苦短人生,又何必背负太多。过往情事如同一场落花飞雨,灿烂拥有之后,倘若能做到洁净相忘,未尝不是一种通透。来往皆是客,聚散总随缘。一个人只要守着内心的安静,任世间风云变幻,终究掀不起滔天大浪。那些沉静在骨子里的美好情怀,千万年后,也不会有多少更改。  
漫步在红尘,笑看浮世,不过烟云一场。但真正有几人,可以做到淡然相忘,忘记名利,忘记情感,忘记曾经拥有的一切。当有一天,你想要安静地生存于世,从此过不惊不扰的光阴。是否这样,就可以和过往的纷扰一笔勾销?爱过的人,可以丢弃,犯过的错,可以饶恕,许过的诺言,可以不必兑现。    走过多少春去秋来,始终无法丈量红尘的路程到底有多远。时光一直追赶,从岸的这边,赶至那条阡陌。有一天你止步,意味生命的历程行将结束,而你亦完成了生存的使命。有些人厌倦凡尘,一心只想做佛前一株安静的草木,沾染禅的性灵。有些人却愿意离开禅境,甘愿落入尘网,流散于乱世,清醒又疼痛地活着。  流水人生,萍散之后,仿佛连落花,都暗隐着慈悲,离别也成了一种对流年的感激。因为只有这样,走过的岁月,才不至于留下一页空白。在生命的过程里,不求奋笔疾书,翰墨四溅,只要摊开一卷素纸,静静地写下一阕清词:人生有情,无关风月。
一辈子,三万天。转眼从少年到白头! &人生,真的只有短短三万天吗?如不信您马上拿起笔算一下。3(年)果然,如果活到八十三岁,大概只有三万天。那么在这3万天中应该怎样度过呢!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在今生度要待何生度此身?好好学佛念佛今生求生西方净土才是正道!
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以未来的趋势来看,不可忽视科学的力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马上可以使整个世界改观,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萨,并不简单!“我在此预言,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不如此不能转变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鱼、打打坐所能改变,这是时代趋势,各位拭目以待吧!”
  前生父亲,今生做狗!十法界都在演说妙法在佛住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他到一个居士的家里去应供,但是这个居士家里就有一只狗。这只狗白天,晚间时时刻刻都在床底下守着。任何人不准接近这个床;谁要接近这个床,它就咬谁。或者是主人的太太、儿子,它就不咬,外边来的人,谁也不准接近这个床。甚至佛来了,它也不准佛接近这个床。家里的人故意来试一试,看看这个狗咬不咬佛。它一样咬,见着佛也一样咬。家里的人就问佛,这种是什么因缘,谁也不准接近这个床呢?佛就说了:“你知道吗?这个狗的前生就是你的父亲。你父亲他一生赚了大约有三百两黄金,他就爱这个黄金。他在生的时候,就把黄金埋在床底下。等到他有病病死了,也没有告诉你他有三百两黄金埋在床底下,所以他死后,赶快回来作狗,就趴在他埋黄金的上面。你要不信,你把土挖开,那黄金还在那。”这个家里的人果然把狗搬到别的地方,就把这个地方一刨,刨开果然有三百两黄金。由这个公案来证明,人有悭贪心,就很容易做狗。所以狗在那儿说狗的法;猫在那儿说猫的法;我们人就演说人的法。所以世界上一切一切的,都是在那儿讲它所要讲的法,就看你认识不认识。
你认识,它就是说法,叫你明白;你要不认识,在那儿就做梦,要你糊涂。出家人在那儿演说出家人的法;在家人在那儿演说在家人的法;比丘尼就演说比丘尼的法;沙弥尼演沙弥尼的法;比丘就演比丘的法;沙弥就演沙弥的法;男孩子在那演男孩子的法;女孩子在那演女孩子的法。你要是不认识就会迷了;你要是认识就会觉悟了。阿罗汉在那说阿罗汉的法;菩萨在那说菩萨的法;声闻在那说声闻的法;佛在那说佛的法;天人在那说天人的法;阿修罗在那说阿修罗的法;鬼就说鬼的法;畜生就说畜生的法;地狱就说地狱的法:这十法界,各演各法界的法,各说各法界的法。你要是明白这十法界都在演说妙法,那你就会开悟;开悟你就成佛了。你就拿人来讲,有眼睛的演说有眼睛的法;没有眼睛的演说没有眼睛的法。这怎么讲呢?有眼睛的人说:“喔!为什么有眼睛呢?”就因为没有做太坏的事情。“为什么没有眼睛呢?”就因为看不起人。他谁都看不起,所以没有眼睛。聋子为什么是聋子?他在演聋子的法。聋子就因为他好管闲事,什么都要听;偷着去听声音,偷着去听电话,这将来就成聋子了。那哑吧为什么哑吧呢?因为他尽讲人的是非,讲多了,喔!自己不会说话了。
这个聋子、哑吧、瞎子,都在说法呢!那不会走路的人呢?就因为他尽走错路,走那不应该走的路,所以就瘫了。虽然有腿,不会走路。那个手不会拿东西。为什么他不会拿东西呢?就因为他偷东西偷得太多了,所以没手了。这都是演说妙法呢!所以你们无论各位见到什么事情,你要明白了,这都在那说法呢;你要不明白,那就是做梦,所以这一切一切的,都有因果的。各位不要忧愁,说这世界怎么样子;说穷人太多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他都是种那种因,结那种果。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释迦牟尼涅槃说无常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十祖胁尊者传法偈: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 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 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不信佛,不知因果真实难逃。不学佛,不知自己业障深重。不读经,不知佛法博大精深。不入寺,不知三宝六波罗蜜。不持戒,不知自身不净,不拜佛,不知自心高傲。举目望去,红尘都是带罪客,你也有错,我也有错,最无奈的是自己不知自己错。晨钟暮鼓,净土都是修正心。你也忏悔,我也忏悔,最殊胜的是自己洗刷自己心。一声阿弥陀佛,含尽无上妙法轮。一声阿弥陀佛,唤醒自性菩提种!感恩一切!佛陀有一弟子问释迦牟尼佛: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释迦牟尼佛答曰: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第二,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第三,真法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自身去感悟;第四,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
老了不学佛---很苦1 中国过去的家庭,大家庭制度儿孙满堂,老人跟小孩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去工作,小孩在家里,老人在家里,老人教孙子,确实有家教。2 有的家庭大,家里面开课,请一个老师,叫私塾。请个老师教家里面这些子弟,老师教,家里头的老人也教,根扎得好!3 现在中国也模仿西方人,采取小家庭制度,小孩没人教了,老人也不管了,老人悲哀!老人可怜!4 在外国,国家养老;在我们中国,国家不养老,儿女再不孝顺,这个老人就可怜了。5 在国外,虽然他物质上没有缺乏,精神痛苦,这是真的,老年人孤单、寂寞。6 学佛的人还好,他天天念经、念佛,心地平静。如果真正学佛,这个念佛之乐,现在就能够享受到——学佛之人,实在就不一样!7 许多老年人,活着感觉到无聊,不是一天到晚看电视,就是找人打麻将。麻将害人,一天坐几个钟点,坐上几年,他这个手脚都不灵活了;看电视是胡思乱想,破坏清净心,很苦!8 老人不学佛,很可怜,很苦!学佛之人,这里头就有乐了!读经、念佛其乐无穷——读经明理会开悟,念佛身心清净,何况经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感恩节--------写给我的师父&有的修行人称得法师为师父&&有的称为恩师&&因为师父是救我们慧命的&&是我们的亲教师&当我五体投地的磕下头去的时候&&已是心有所归&&我认定依止师父的那一刻起&&师父在我的心目中就高于一切&&师父是我心中的丰碑&&是我生命的灯塔&我必须依教奉行尊师重道具足弟子行相我的师父&师父这个称呼很简单&&也很好叫出口&&可是仔细想想&&真正称得上师父的&&是十分的难能可贵&师父要亲躬力行的慧教&&熏修化导启悟传法&&是要对你&尽十二分的责任真正称得上弟子的&&必须做到一门深入依师行止&&师父叫你唱歌决不说话&&师父说苹果是茄子&&我们就完全听信师父说的&&决定相信师父有其深意&&而不是看错了&师父是成就你的定力&&去掉你的分别心&&因机施法开启微妙法门&&师父知道弟子的心性&修行到了何种的境界&&师父是不说废话的&依止师父&依止的师父也不是随便认定的&&必须是明理有修证的师父&&不一定是有多大的名声&&多高的地位师父 &一声师父&&是弟子心中千言万语&&都无法道尽的感恩情怀&&师父决不是世间法的师傅&&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师父给了我们并善护着我们生生世世的慧命&&师恩难报&师父&&当我用心在呼喊师父的时候&&那是无量劫生命依止法眷因缘的呼唤&&那是心的皈投寄托&&师父就是我修行光明的未来&&师父就是阿弥陀佛心中的师父&弟子心中的师父&&都有其自己的位置&&想想悟空喊师父的心&&那是肺腑之心的呐喊&&是全部身心投入的呼唤&&他是弟子的好榜样师父知道每位弟子的根基&&会契机契理的对弟子感悟随化&&是绝对的慈悲,平等,博爱&“得”法者方知微妙融法者方“会”体贴&对师父的信&&是弟子的悟性之基&&信得深信得诚你就会真实受益&&依教奉行——你做到了&&受益的是你自己&尊师重道&&师父是佛法精华的“结晶”&师父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先和师父感通&才能和佛菩萨感通&&你做到了你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忆念师父&师父——这一声师父&&您喊得真喊得切&&这就是传承链接的血脉心髓&&我感受到了&&师父对众生的真诚自在,平等慈悲&&这就是忆佛念佛&&以此心来念佛&力量不可思议 &&师父&&当我用全部身心喊一声师父时&&心中顿时生起对师父无限的感恩依止&&顿时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希望&&也油然生起了无尽的惭愧,忏悔&&师父是一切恶止善行&&全部传承加持动力的凝结&师父是我们修行功德的全部&师父的教诲永远萦心绕耳&&遇缘处事&才会得到师父的加持&&道是无情胜有情&&有了师父就具足了福德因缘的一切&&师父是您让我知道了“我”自己&&师父&遇到您弟子体会到&&成就与否&全在遇缘不同的真正实义感恩师父& 师父&&一声师父弟子心中有无尽的豪迈&&一声师父使我知道了谁是最亲最近的人&&一声师父使我从心底明白有了师父真好&&一声师父是我永不放弃菩提路的宣言&&一声师父是我全部身心融入师恩的呼唤&&一声师父···&&祈愿师父师父,弟子顶礼师父&&顶礼生生世世的得法恩师师父&&弟子愿意化作一朵莲花&&永远陪伴着您&&祈愿师父法体安康&&法缘殊胜,度生圆满&&祈愿无量的众生&&生生世世都能得遇明师&&结愿念佛&同生极乐感恩节--------写给我的师父&有的修行人称得法师为师父&&有的称为恩师&&因为师父是救我们慧命的&&是我们的亲教师&当我五体投地的磕下头去的时候&&已是心有所归&&我认定依止师父的那一刻起&&师父在我的心目中就高于一切&&师父是我心中的丰碑&&是我生命的灯塔&我必须依教奉行尊师重道具足弟子行相我的师父&师父这个称呼很简单&&也很好叫出口&&可是仔细想想&&真正称得上师父的&&是十分的难能可贵&师父要亲躬力行的慧教&&熏修化导启悟传法&&是要对你&尽十二分的责任真正称得上弟子的&&必须做到一门深入依师行止&&师父叫你唱歌决不说话&&师父说苹果是茄子&&我们就完全听信师父说的&&决定相信师父有其深意&&而不是看错了&师父是成就你的定力&&去掉你的分别心&&因机施法开启微妙法门&&师父知道弟子的心性&修行到了何种的境界&&师父是不说废话的&依止师父&依止的师父也不是随便认定的&&必须是明理有修证的师父&&不一定是有多大的名声&&多高的地位师父 &一声师父&&是弟子心中千言万语&&都无法道尽的感恩情怀&&师父决不是世间法的师傅&&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师父给了我们并善护着我们生生世世的慧命&&师恩难报&师父&&当我用心在呼喊师父的时候&&那是无量劫生命依止法眷因缘的呼唤&&那是心的皈投寄托&&师父就是我修行光明的未来&&师父就是阿弥陀佛心中的师父&弟子心中的师父&&都有其自己的位置&&想想悟空喊师父的心&&那是肺腑之心的呐喊&&是全部身心投入的呼唤&&他是弟子的好榜样师父知道每位弟子的根基&&会契机契理的对弟子感悟随化&&是绝对的慈悲,平等,博爱&“得”法者方知微妙融法者方“会”体贴&对师父的信&&是弟子的悟性之基&&信得深信得诚你就会真实受益&&依教奉行——你做到了&&受益的是你自己&尊师重道&&师父是佛法精华的“结晶”&师父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先和师父感通&才能和佛菩萨感通&&你做到了你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忆念师父&师父——这一声师父&&您喊得真喊得切&&这就是传承链接的血脉心髓&&我感受到了&&师父对众生的真诚自在,平等慈悲&&这就是忆佛念佛&&以此心来念佛&力量不可思议 &&师父&&当我用全部身心喊一声师父时&&心中顿时生起对师父无限的感恩依止&&顿时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希望&&也油然生起了无尽的惭愧,忏悔&&师父是一切恶止善行&&全部传承加持动力的凝结&师父是我们修行功德的全部&师父的教诲永远萦心绕耳&&遇缘处事&才会得到师父的加持&&道是无情胜有情&&有了师父就具足了福德因缘的一切&&师父是您让我知道了“我”自己&&师父&遇到您弟子体会到&&成就与否&全在遇缘不同的真正实义感恩师父& 师父&&一声师父弟子心中有无尽的豪迈&&一声师父使我知道了谁是最亲最近的人&&一声师父使我从心底明白有了师父真好&&一声师父是我永不放弃菩提路的宣言&&一声师父是我全部身心融入师恩的呼唤&&一声师父···&&祈愿师父师父,弟子顶礼师父&&顶礼生生世世的得法恩师师父&&弟子愿意化作一朵莲花&&永远陪伴着您&&祈愿师父法体安康&&法缘殊胜,度生圆满&&祈愿无量的众生&&生生世世都能得遇明师&&结愿念佛&同生极乐
诵经十二诀窍1. 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诸位,礼敬一佛就是礼敬诸佛,专诵一本经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都让你诵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心要专才能定。简单比喻给你听,现在一个靶心,你是射箭的选手,你只能够专心射那个靶心,直到你百发百中,你才有资格讲:我可不可以射远一点。再射,我可不可以再远一点。要到这样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讲,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说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不能讲这句话。连一本经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诵了三、四本经,不要这样,甚至有的人清早诵一种,下午诵一种,晚上再诵另一种;或初一诵一种,十五又诵另一种,然后诵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专诵一本经。2. 一日几遍:你一天读几遍,这个很重要,以《金刚经感应录》的例子,没有人一天只诵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时间呢?如果已背诵起来的人,一遍诵十分钟,至少每天就要5小时以上啊!哪一个人心可以稳定5小时以上的,那这个人不简单。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读诵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为自己做一个定课;定课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余的时间再学别的或诵别的,就像心有余力,则于学文。定课跟散课不一样的,先规划针对个人需要设计表格,按照个人想要怎样地修,来做这样的功课,然后自己做这样的演练。所以一日诵几遍,以《金刚经》来说,奉劝各位一天最少诵3遍约1小时。其他内容较多的,如地藏经、六祖坛经,则一遍就可以。3. 经文熟练:如果念很久,经文还不熟练,事实上是你念起来没有味道,若你诵经诵到如行云流水,自然就会有法喜;诵经诵到突然之间不见经,不见身,也不见人,那是个什么情形,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这经文你要相当地熟练,读起经来身心才会投入。4. 字当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没有漏掉,还是多念一个字,为什么念经文最后都要再念补阙真言,为什么要再念补阙真言,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对,都没有念漏掉吗?我们察觉到,几乎每次念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要选诵经这法门的人,你的诵经就要每个字都要念对。先看到字,一字一字地念,自然不会念错。5. 速度宜稳:我们常常会念顺,但速度不稳,我们比较熟的地方常会快速地念过,这样不对,要稳,每个字都要稳,都要跟第一个字一样地稳。往往我们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就念过去了,这是习气,不能这样习气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念的当中全部要稳,但稳的时候又常常有个地方会断掉,段与段之间会断掉,会停顿一下。诵经要段与段之间速度要一样,字与字之间速度要一样,不能断,尤其念到断句很明显的时候常常会断掉。6. 气要顺畅:最困难的,气要顺畅相当不简单,所谓气要顺畅就是念这本经从头至尾,都不断掉。换气要换到自然而不断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不顺,就会断句。每次念一直断气,那这本经念起来就会不顺畅,如果念起来很顺利的话,那会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数息,数息当中要本身要去调息,息调得好,坐起来很舒服,息调不好,坐起来相当地累。因此诵经要有诀窍:注意力摆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声),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念得很僵硬,要念得柔软,会愈念愈稳定。7. 口中甘露:在打坐时舌顶上颚,为什么要舌顶上颚,好处为:(1)不会口干舌噪,(2)不会上火。同理,不会诵经的人,很用力念的人,诵一部经下来没声音了,尤其是大部经一次诵下来好几个钟头的,一念下来都失声,而且边念边喝水。如同爬山的人,真正会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样的道理,会诵经的人、会打坐的人,也是如此。8. 心生恭敬:做任何事态度是最重要的,这个态度会决定你刚才诵经有没有意义。我们诵经完,一定会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用你清净的心,去庄严佛净土;如果你没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净,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宝,所以诵经要心生恭敬。9. 心生法喜:你有没有诵经诵到法喜充满?还是偶尔有,偶尔没有呢?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神枪手,他应该百发百中,如果百发中,一发没中,则不能称他为神枪手。如果你能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就如同那位神枪手般。但我们有时心情好,诵起来就法喜充满;心情不好时,诵起来就不法喜。所以你诵经时,要常常法喜充满,如果你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这表示你已进入状况。10. 不起妄念:诵经不起妄念,谁能不起妄念?除非是个开悟的人,所以几乎诵经都会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继续诵你的经,甚至你还会边诵时,边想到诵完要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不起妄念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要让它困扰你,不要让它产生挫折感。因为这是正常的过程!11. 自然背诵:我们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着师父念经,到最后整部经都背起来。常听人说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轻人犯痴呆症,背都背不起来,阿婆为什么可以背起来呢?研究的结果:当一个人懂文字,随时要看都可以,但是对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来说,当她在与别人读经时,她会特别地专心,反而我们懂字的不专心。所以一个懂字及一个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认识字的背起来比较慢,就是这个道理。12. 心开悟解:我们说修行,要修戒、定、慧,诵经时戒、定、慧三个同时具足,三个全部都有,所以会开悟。为什么?因为诵经时不会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专心诵经,就是有定;经诵久了,其义自现,自然就有慧。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南方男科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