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在哪里向往专卖店在哪里

您现在的位置:&
五菱荣光所有车型
其他品牌选择
车辆行驶城市*
请选择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苏州杭州南京
天津济南青岛武汉
长沙沈阳成都重庆
西安合肥福州长春
石家庄其他
新车未上牌
五菱荣光口碑
五菱荣光车友
蚌埠五菱荣光汽车专卖店在哪里?[] [] [] [] [] []
最热回答最新回答
五菱荣光对比评测
提起微面,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还可能是白色的松花江、黄色的...
微面,这个词汇来源于“微型面包车”,而在早些时候国人对...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轿车销售458.78万...
关注五菱荣光还关注蚌埠哪里有HM专卖店?_百度知道
蚌埠哪里有HM专卖店?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蚌埠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买张高铁,去广州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蚌埠哪里有夏娜专卖店??急!_百度知道
蚌埠哪里有夏娜专卖店??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建议打的到这个地方
其他类似问题
夏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蚌埠,更美丽
14:08 &&来源:蚌埠日报
&&编辑:Spider&&
  一座城市的“美丽”究竟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命题一出,便注定会寻求解题。“美丽”人人向往!所幸蚌埠在朝向目标奋力奔跑的过程中,也正努力变得更“美丽”。市区建成区面积每年以5平方公里速度拓展;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定位皖北区域的特大中心城市———这种“美”很“大气”。新兴产业,燎原之势愈演愈烈;两年1300万平方米和谐拆迁———这种“美”很“活力”。城市因绿而兴,因水而灵;乡村因业而富,因和而美———这种“美”很“温情”。“在我过去的印象中,蚌埠是一座工业城市、一座老工业城市,现在已然是一座生态的非常漂亮的现代旅游城市。”今年10月,省委书记张宝顺亲临考察后曾这样描述蚌埠之“美”。2012,蚌埠的“美丽”由内而外!未来,蚌埠的“美丽”更值得期待!
  2012,蚌埠拓展速度令人振奋!“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核定完成,更为打造皖北区域的特大中心城市做铺垫。“一个大蚌埠时代正在到来!”  一条马路、几条羊肠小道、零星散落小瓦房、几方小水塘……十年之前,“龙湖之东”在安徽财经大学校办主任张耀军的眼中,就是这个摸样。  “改天换地,今非昔比!”自从大学城建设开始,张耀军发现“城市之东”变化“一发不可收”。2012年,在此“观山、赏湖、看高铁、闻书香”已从梦想变成现实。  十年前背上专业相机,郭建和开始了一个蚌埠“行者”的记录生涯。城南新区、淮上新区、大学园区、高新区、会展中心、蚌埠大剧院、图书馆……一个个城市“表情”被瞬间定格。2011年,投资大厦东侧还是一片工地,2012年,金融大厦已拔地而起。  “城市发展万物变迁,记录它陪伴它是我的义务。”郭建和用平民视角点滴记录着蚌埠每一天的“成长”。  2012年,城市“成长”的每步脚印都被市民记录在心,更让远道而来的外地人赞叹。  12月6日,当“走进皖北”媒体大型联合采访团踏进蚌埠,移步换景令媒体同仁目不暇接:道路宽了、楼层高了、环境美了。  城市之东:2011年,呼啸而来的高铁开启了蚌埠高铁时代。龙湖春天、海亮明珠等商业地产纷纷抢滩,玻璃新材料产业园、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高铁工贸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浓墨重彩。2012,城市因高铁而变。  城市之南:南北向迎宾大道、朝阳路南段、延安南路、解放南路,东西向中环线、燕山路、姜桥路、黄山大道,四纵四横路网支撑起了城南发展大框架。陶山西麓,摩天轮耸入云天犹如“蚌埠之眼”,花鼓灯嘉年华精彩亮相。新二中、新二院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城市之西:10分钟,东海大道西段八里沟桥抵达怀远荆涂大桥收费站。西出口改造令蚌埠怀远主、副中心一体化成为现实。2012,淮河第一悬索桥——大庆路淮河大桥雏形初现,作为市区淮河第三座公路桥,未来蚌埠跨河发展已成定局。  城市之北:2012,目前最大投资项目、皖北巨型“商贸航母”——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花落淮上区。“两桥”收费障碍清除一年来,已经基本成形的“三纵三横”路网将城市之北的发展空间,极大拓展。  南拓、北跨、东进、西联……2012城市“环湖集聚、拥河发展”版图不断扩大。“小蚌埠”正在迈向“大蚌埠”。“蚌埠速度”令人振奋!  “滨湖新区出进度、高铁新区出形象、城南新区出基础、淮上新区出档次,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大建办主任王宏曾这样激动描述2012年城市规模之变。  “从2010年开始的三年大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每年以5平方公里速度拓展,是蚌埠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市大建办宣传部部长赵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截至2012年,我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1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面积达15.2平方米。  “省里对蚌埠的定位,是要作为皖北区域的特大中心城市来发展,作为皖北和安徽的经济增长极去培育。”10月14日,省委书记张宝顺来蚌考察指导工作,直接开门见山。  “十二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确定将蚌埠建设成为皖北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毋庸置疑,皖北“带头大哥”要想名副其实,必须要靠实力说话。  “蚌埠巨大变化有目共睹,老城改造旧貌换新颜,新城建设框架已经拉开,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蚌埠之行,也无疑证明2012年,蚌埠推进开发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效果凸显。  “成长”是一座城市的必然,“主动成长”更是一座城市的勇气与雄心。  一年前,河南省最早提出中原经济区概念。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作了开放性表述,其区域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  “入”还是“不入”?抉择往往只在一瞬间。经过多次与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协调,2012年8月,蚌埠成功入列。抓住一切发展机遇,蚌埠义无反顾。  中原经济区,一个跨晋冀鲁皖豫5省、涵盖30个地级市和2个县、涉及面积28.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7亿的大区域经济区,一个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  “搭上国家层面的大区域发展战略,我市还是首次。”市发改委主任黄静很是兴奋。“中原经济区涉及面广、带动力强、政策含金量高,入围对我市来说意义重大。”  “这种规划以市为单位,操作性更强。”安徽财经大学合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唐敏教授同样佩服蚌埠应时而上的勇气。  随后,一个利好消息更给了蚌埠无限憧憬与激励。  2012年10月,安徽省住建厅对我市城市规模进行核定,同意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规模位列全省前三、皖北第一。  今年初,为更好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相对接,我市启动了新一版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20万人口、220平方公里、全省前三皖北第一的“城市容量”……数据背后,意义不凡。  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基础正在于此。此外,蚌埠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几何、肩负重要希冀几许?解读也正是来自这几个关键数据。  “随着城市框架拉开和中心城市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一个大蚌埠时代正在到来。”市规划局总规划师汪云东说。  城市大建设,深刻地改变着蚌埠,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伴随着大建设的步伐,宜业宜居宜游、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正向我们走来。“环湖集聚、拥河发展”,“东进、西联、南拓、北跨”,在城市大建设的“好声音”中,蚌埠正华丽转身。  国庆长假,在杭州工作的李娴回家乡蚌埠探亲,爸爸特地安排了一个市区观光游,让女儿感受一下家乡的变化。过黄山大道,上迎宾大道,经燕山路、上东海大道,一路驶过,看到提升改造后的城市主干道,李娴不停感叹:“没想到两年多时间,蚌埠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城市变大了,变美了!”  在李娴的印象中,两年多前,光彩大市场以南还是一片片村庄和农田,而龙子湖则是孤悬城东的一方水面。现如今,城南已经高楼林立、路网通达;龙子湖东望,高铁新城雄姿初现,滨湖新区建设如火如荼;环湖而建的龙子湖公园,犹如一条巨大的翡翠项链将这汪湖水打扮得分外妖娆……望着眼前的如画景致,李娴掩饰不住心中惊喜,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李娴眼中的“美景”,正是蚌埠城市大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强攻基础设施,改善路网结构;主攻薄弱环节,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大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通过三年努力,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功能趋向合理,城市品位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目标,实现城市大变样,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特色鲜明的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将“小蚌埠”建成“大蚌埠”,是城市大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增强凝聚力,提振全市干部群众信心、重塑自豪感的客观需要。  “环湖集聚、拥河发展”,“东进、西联、南拓、北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蚌埠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以建设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为目标,通盘谋划,确定了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开发地区、重点改善地区、重点生态恢复地区四类地区,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一时间,城市路网迅速向外扩展延伸,原有道路渐次提质升级。城南,建成黄山大道、燕山路,延伸打通朝阳路、延安路,并规划建设“四纵四横”的路网格局;城北,跨河建设燃气管道和河北新区供水管网,高标准建设20多条新区道路;城西,城市西出口提质升级,联接蚌埠和怀远的主干道成为景观大道,让蚌怀同城更进一步。城东,东海大道直通凤阳,高铁新城6条道路全面铺开……以路网为骨架,城南新区、湖东新区、滨湖新区、淮上新区等“四大板块”建设全面启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三年大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每年以5平方公里的速度拓展,是蚌埠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提及城市的扩展速度,全程参与了大建设的市大建办宣传部部长赵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按照规划,至2020年,我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50平方公里,至2030年,我市将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220万的特大型城市。“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蚌埠人的大城之梦已经触手可及。”  驱车沿东海大道行驶,一处处建筑围栏鲜艳夺目,一座座塔吊伸出巨臂。屈指数来,十余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在市政府对面的一处建筑工地上,记者看到规划馆、档案馆已经盖到四层,现场的中建五局总工程师田卫东告诉记者,“三馆”主体正在结构封顶,按计划本月底就可以结构封顶。  “一场三馆”是2012年蚌埠“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中市民广场区域面积9.86万平方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要求设计,规划馆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7万平方米,地下8000平方米。“一场三馆”计划投资6亿元,预计2013年12月即可建成投入使用。  在一幅效果图上记者看到,两座独具、造型别致的建筑分立广场正南端,两座建筑间,大型喷水池纳绿吐翠,将古朴典雅的建筑映衬得韵味无穷;广场上,绿草如茵,树影婆娑,市民们徜徉其间,其乐融融……“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空间,‘三馆’建成后都是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一场三馆’及其他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的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蚌埠的文化品位。”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赵磊描绘着新蚌埠的美好未来。  与“一场三馆”同列“十大重点工程”的,还有200万平方米安置房、蚌埠二中新校区、综合客运站、龙子湖环湖道路、东海大道贯通提升和城市中环线部分路段建设等。目前,200万平方米安置房超序时进度,全市新开工安置房260余万平方米;新二中三栋教学楼、四栋公寓、生活服务楼、行政楼主体施工完成,预计明年6月即可交付使用。  环湖路建设工程,是展示蚌埠新形象的精品工程,也是市民急切期待的工程项目。该项目系环湖18公里道路工程及水岸治理和景观建设等工程,起到沟通公园各功能区的作用,成为景区内重要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游览观光道路。计划总投资7亿元,2014年底竣工。  “环湖集聚、拥河发展”,在大建设的号角下,龙子湖两岸正在崛起两座新城。湖东,湖东新城(含高铁新区)初展雄姿;湖西,滨湖新区正在由蓝图变成现实。淮河北岸,经过城市大建设,已是旧貌换新颜。让人更为期待的是,明珠广场和淮河北岸滨河绿地景观建设。  今年8月,明珠广场项目规划方案通过审议,项目占地244亩,分南北两个广场,中间为宽100米的景观轴,规划布局市民休闲广场、灯光叠泉、历史长河、景观灯柱、演艺舞台等。广场与即将建设的淮河北岸滨河景观带相连。项目建成后,将与滨河景观带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新的亮点和“淮上客厅”。  蚌埠征迁速度不断被刷新。只有拆得快,才能建得快。万达广场从征迁到预售仅用11个月,花鼓灯嘉年华从征迁到开园仅用10个月时间,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月。  黑色的沥青路面,清晰地印着白色标线,道路中央是宽宽的绿化带,虽至严冬仍是绿意盎然……延安路向南,至东海大道,9月份前还是一条“断头路”,仅仅过了两个多月,这里已成为一条“示范路”,这就是新近建成开通的延安路南段。延安路打通后,城南路网又增加了一条主干道。  看着眼前宽阔平整的路面,淮河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党工委书记孟翠兰感慨万千。四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城中村,正是她带领拆迁团队日夜奋战40天,提前20天完成拆迁任务,才为延安路南段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只有拆得快,才能建得快。”市推进办常务副主任张铭对不断刷新的拆迁蚌埠速度如数家珍:高铁东广场项目15天征迁9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30亩;星宇产业园项目45天征拆1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1000亩。而提前交付千亩以上的土地项目还有国际汽车城、义乌商贸城、中华古民居项目等。  在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中,我市确立了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开发地区、重点改善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无论是产业项目落地,还是新区建设,或者是旧城改造都离不开土地的征迁。而征迁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拆迁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  为了满足大建设需要,结合我市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年初市征迁拆违督查推进领导组确定了2012年工作目标:全年征收拆迁41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万亩,安置房建设竣工各200万平方米,去年新增违建应拆尽拆。经过全市上下一年的努力,截至11月底,共完成征迁面积450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的109%;完成交付净地面积2.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5%;安置房建设累计新开工300万平方米,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0%;竣工190万平方米,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5%,新增违建做到了应拆尽拆。  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这组亮丽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征迁拆违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对于这一点,淮河社区行管中心副主任高勇体会至深。  延安路是通往城南的主干道,早一天拆迁早一天建设,但要在40天时间里拆迁540户居民,绝不是一件的事。接下任务后,高勇和他的拆迁团队40天里除了晚上睡觉,几乎都在村里,给每家制定3套方案,谁先上门去说、不行谁再出马、说什么样的话,这些细节都考虑得一清二楚。白天挨家挨户做动员,晚上再开会研究下一步方案。最忙碌的时候,就在拆迁现场支起一口锅烧饭烧水,安营扎寨。延安路南段项目拆迁结束后,他的体重从145斤直降到118斤。  在张铭的案头摆放着厚重一叠《征迁拆违简报》,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蚌埠市2012年征迁、交付净地项目定位示意图”和“2012年安置房开工、竣工项目定位示意图”。在外巡查或协调工作回来,张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照挂图将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标注下来,用张铭的话说,这叫“挂图作战”。  “今年对征迁项目调度的频次和强度前所未有。”张铭介绍,今年以来市征迁拆违督查推进组领导共主持召开了10次专题调度会,就重点工程、结转项目、毛地出让、安置房建设等项目进行现场协调调度、现场解决问题、现场交办任务;市推进办每周一梳理,按照问题分类,分别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直至问题解决。  在征迁工作中,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九个工作机制”,即:领导推进机制、政策调研机制、征迁包保机制、督查督办机制、举报查处机制、帮扶救助机制、矛盾调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形成了“机构领导规模高,市推进办高效推进,各区合力攻坚,市直部门主动协同”的良好推进局面,保障推进工作务实高效运转。  拆得掉、拆得快固然重要,但拆得稳、拆得和谐更见“功力”。去年我市共征迁拆违800万平方米,今年整体征迁拆违500万平方米,两年合计拆迁1300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上访事件。  “安置先行,按期回迁”是我市顺利实施拆迁工作的重要举措,按照这个思路,我市将安置房建设摆在征迁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保证安置房用地,并在报建程序上开设“绿色通道”,让安置房尽早开工。要求各责任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序进度完成建设任务。  拆得稳,得益于完善的矛盾化解机制和帮扶救助机制。全市成立了46个征迁公议团,拆迁中遇到难题,公议团集思广益,通过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对于贫困拆迁户则进行及时救助,解决拆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淮河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党工委书记孟翠兰记得,在延安路南段拆迁时,陈志玲一家迟迟不愿意搬走,经过了解得知,她20年前迁入许年姚自然村,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规定不能和当地村民一样享受拆迁安置政策。而她三个儿子虽都已成家,但全部以打临工为生,而且大儿子还身有残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孟翠兰就从衣兜里拿出近2000块钱作为生活补贴。不仅如此,社区还给大儿子办理了残疾人证,并帮助他联系生活门路,一连串的帮扶行动,让陈志玲心存感激,过了几天,陈志玲便在征迁协议书上签了字。  今年以来,全市救助征迁困难群众9718人,发放救助金1616.2万元;对68户征迁残疾人家庭发放救助金1.36万元;资助因征迁拆违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81人。  “两年拆1300万平方米,得到群众的拥护,做到了和谐拆迁”,省委书记张宝顺来蚌调研后,对我市征迁拆违工作高度评价。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小洋房,一个个设施齐全的运动场,美好乡村建设大幕开启。在村容村貌变化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今年以来,全省先后有滁州、六安、亳州、宿州、马鞍山、铜陵六个地市组团前来我市考察学习。  白墙红瓦、前院后楼,绿树掩映间,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小楼格外夺目。走进村落,冬青簇拥,路灯高悬,光洁平整的水泥路通户达院。院落一侧的小广场上,几个孩子骑着“扭扭车”,你追我赶,一旁的爷爷奶奶亲亲热热拉着家常,不时发出阵阵欢笑……这是固镇仲兴乡耿武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生活景象。  耿武村地处固镇、宿县、灵璧三县交界处。由于地处偏远,原先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泥泞的道路不仅车辆无法进出,就是行人要走出村子也十分不易。2006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启动后,耿武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统一规划下,一个美丽的蓝图绘就。村委会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在规划的空地上建起了数百套小洋楼。  “这里的生活跟城里没有多少区别”,刚刚搬入新居的杨成彬决定不再到外地打工,而是选择在社区开一个超市“家门口当老板”。  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将4亿多元财政资金投入到全市260个新农村项目中。  财政资金注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开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下,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项目500多个,建设里程2700多公里,通油路行政村达700多个。完成安全饮水工程项目37个,解决了5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土地综合治理,村庄整体搬迁,原来村落所占土地复耕,既节约使用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仲兴乡副乡长杨景明说,整体规划后,新增耕地1900多亩。这1900多亩复耕的土地既可以为县里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腾出用地指标,也能够通过土地流转为农民增加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  “远看是林园、近看是花园、走进是果园,人人在乐园”。  与耿武村整村迁移,统规统建不同,五河县八岔村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美好乡村建设之路。  过去的八岔村土质沙化严重,人们常用“河沙打掉牙”来形容村里的风沙天气。为保护环境,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果林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全村的房前屋后都种植了银杏、油桃、李子等名优果树,仅银杏树就达5.2万棵。  经果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让这里的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富起来的村民,分别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小洋楼,村里先后建设了垃圾中转池,装上80盏太阳能路灯,畅通了全村的下水道,修建了325个化粪池,建设了一个自来水厂。  房前屋后的经果林营造了良好生态环境,如今的八岔村已是绿树掩映、林果飘香的独具一格的田园风光。  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我市乡村的规划将坚持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制定中心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出建设发展空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峰认为,美好乡村建设绝不可照抄一种固定模式,应充分尊重村庄的历史和现状,从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思考,科学规划,如果套用单一模式,便会千村一面,失去个性特色。  “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今年10月我市出台的《蚌埠市人民政府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同时决定,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美好乡村建设资金1亿元,各县区相应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治理。  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仅靠良好的生态、漂亮的楼房、平坦的水泥路等外在的形象美是难以实现的,要真正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兴业富民发展生产是根本。  同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五河八岔村、怀远何巷村、淮上区清河村走出的兴业富民之路,给建设美好乡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土房子、泥台子,下雨全是泥孩子”,这句顺口溜曾是怀远县何巷村村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而今,这里的乡亲们住进了气派的小别墅,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里人的生活。全村铺设了22公里水泥路,建设了停车场、健身广场、篮球场和环境优美的游园景观。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收入高了,住在小洋楼心里也就有了底气”,不久前刚搬进新居的村民刘玉海感叹道:日子过得宽裕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现在不仅住得好,还讲究吃好穿好玩好,他告诉记者,前几日他带着一家五口人乘坐高铁到上海“玩”了几天,虽说花费不少,但一家人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也是值得的。  村党支部书记方文明告诉记者,近年来,何巷村将西甜瓜、蔬菜和花卉种植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全村拥有生态节水蔬菜大棚700多座,去年又流转土地100多亩,建起温室生态大棚70多座,全面实现了滴灌、微灌、井灌共享,优良的农业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与此同时,村里将流转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规模生产,提高了种植效益,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就近上班,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  “亲戚亲,朋友亲,最亲莫过左右邻;五湖四海聚一起,不是亲人胜亲人”,“闲暇走动串串门,你来我往吐心声;抬头见面哈哈笑,叔伯哥嫂喊几声”……  走进淮上区清河村,一块块“宣传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亲切生动、通俗易懂的歌谣传播着清河村倡导的文明新风。  地处淮上区曹老集镇的清河村,过去是个穷村庄,近几年来,通过发展莲藕规模化生产和大棚蔬菜种植,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开始关注起自己的生活环境。由于地处偏僻,历年来,由于没有科学规划,整个村庄建筑布局散乱、生活性支路和排水沟渠缺乏、水体污染严重。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村里集中财力实施了房屋美化、沟渠净化、能源沼气化、环境保洁化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工程,与此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铺设自来水管1230米,让户户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区内道路实施全面硬化;建设休闲广场,添置了完备的健身器材,满足村民开展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  村容村貌逐渐改观的同时,村民与市民一样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的便捷。然而村民长期形成的乱扔垃圾、不爱惜公用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清河村启动了文明村风宣传活动,用歌谣、明白纸等形式,宣传文明的生活习惯,倡导邻里和睦的社区新风。  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由过去工余时间村民总爱聚到一起喝酒、打牌、搓麻将,到现在的健身、打球、跳“大舞”。自从村民广场建好后,村民们还养成了另外一个好习惯,有事没事聚到广场上,谈一谈致富经,说一说邻里情,国内国外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总爱来广场上说一说,村民广场成了村民们交流信息、传播文明、热络邻里关系的一方宝地。  蚌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燎原之势愈演愈烈。文化产业如朝阳跃出海平面喷薄而出。如果传统工业是一种灰色,新兴产业呈现的则是更为耀眼缤纷的五彩。  世界最大的ITO导电膜玻璃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盖板玻璃生产基地、500万平米TCO玻璃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我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战场,去年高新区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实现产值236.01亿元。  “以平板显示、太阳能、节能硅基新材料为主导,硅质原料提纯和精深加工产业、玻璃纤维、核心装备及重要耗材为特色的产业体日趋成熟。”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常林案上一份蚌埠轨迹产业规划很是显眼。经过几年产业积淀,蚌埠这座硅基材料产业新城正呼之欲出。  上半年昆山精密模具项目成功落户;8月初,主要从事智能手机及相关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深圳启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新威电子科技产业园一期已建成,二期在建之中,今年底即可建成投产。  “新型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硅基新材料产品群、特色电子产品群”。2012,已形成三大产业链、两大产品群的蚌埠电子信息产业正放射着瑰丽色彩。  据相关部门透露,今年我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增长50%”目标指日可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作为蚌埠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之火,2012燎原之势愈演愈烈。  战略性新兴产业,见证蚌埠工业强市的实践。纷至沓来的文化项目,更在蚌埠画卷上豪放泼墨。  日前,一部原汁原味的蚌埠本土动画片《珠城漫游记》全部制作完成。这部安徽省首部100集动画片,片长500分钟。大禹治水、霸王别姬、和氏璧等蚌埠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动漫形式呈现,蚌埠优美风景、人文历史、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也在片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示。  2012年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名单中,《珠城漫游记》缔造者蚌埠水木易卡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我们今年动漫产量预计能达到5000分钟。”日,水木易卡通率先入驻大学科技园区,达到动漫“安徽第一”的目标,企业只用了6个月就成功实现,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任婷颇有点自豪。  “过去常说深圳速度,现在要改作蚌埠速度了。”与水木易卡通一墙之隔,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速度让蚌埠星宇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敏一度赞扬不已。正是这“速度”,总部决定将家用研发中心移师蚌埠。不久之后,一个集动漫创意、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也将在蚌埠出现。  事实上,随着一次次“握手”,“蚌埠速度”正在不停被刷新。  日,市政府与上海兆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大学科技园2号楼里,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公司“兵马”已入驻。“邻居从上海做到了蚌埠。”签约仪式上,上海水木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向东曾这样笑言。  几天之内接待了三个广州观光团队,前天一个旅行社还接待了20多个“老外”。在蚌埠市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吴选斌看来,2012年蚌埠旅游明显比2011年热了起来,即使快到年底忙碌也是自然。而这种“自然”有着更多的“铺垫”。  黄金周内,八天十万多入园人流量。开园不过四个多月的花鼓灯嘉年华引爆了蚌埠旅游市场,给蚌埠带来一场狂欢的盛宴。  同时,头3天到森禾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博会的游人达每天20万人次,8天100万人次。218家企业参展,开历届花博会之先河。  11月初,龙子湖西南角俨然变成了喧嚣工地。挖湖造山的造型已清晰可见,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450栋古旧民居,200余栋运抵蚌埠。在能工巧匠的手中,60余栋已重新焕发光彩。湖上升明月项目正以惊人速度推进。  2012年,蚌埠旅游也因高铁而变。  “如今,在高铁上也能看到蚌埠的宣传片和旅游地图。”在吴选斌身后,一张京沪高铁旅游地图特别有吸引力。日,京沪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正式成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沧州、蚌埠七个京沪高铁沿线城市,联手推进城市旅游合作。  2012年“黄金周”,我市旅游接待27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04.5%。蚌埠游客接待量处于皖北各市最好水平,令蚌埠旅游局局长张晓静更加坚定蚌埠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信心。  截至11月底,全市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1个。预计2012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3万人次、国内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  旅游项目多、推进快、节会多、营销强,吴选斌很有体会:“2012年,蚌埠旅游‘出境势头不减,入境势头愈来愈旺’。”蚌埠越来越吸引人,原因正是蚌埠正变得越来越美丽。  “一节三会”上,10个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29个文化产业项目打包推介。“蚌埠文化产业首次作为独立招商板块亮相。”市委宣传部文改办宋磊明白,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蚌埠光芒四射的亮点之一。  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项目自今年7月按新分类标准调整后,在库项目增至42个,投资总额增至37.66亿元。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32.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29%。  “过去印象中,蚌埠是一座工业城市,一座老工业城市。今天看了新型工业和文化旅游两个板块,真正感觉到现在的蚌埠已经开始慢慢变身,并且这次变身将是一次华丽的变身。”“走进皖北”采访团中,安徽商报记者武静在行走蚌埠之后有着这样的感受。  “蚌埠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随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带动力,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蚌埠的大变化。”蚌埠之行,省长李斌感受亦然。  道路绿化,演变成一种风景。生态游园,成为繁华中一种亲近。活水工程,令城市因水而灵动。2012,城市因生态而美丽,美丽因管理而持续。“生态环境建设彰显城市魅力,更体现了城市实力。”  浓密的枝叶在空中握手,行人在绿廊中漫步。即使在烈日炎炎之际,也有清凉一路相伴。1000多米的交通路上,650棵法国梧桐给了蚌埠人多少温馨与感动,似乎没人能说得清。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时栽植的,每一棵树龄都有50多年的历史”,市园林管理处公园管理科科长陈文庆对我市最早建起的林荫大道有着深厚感情。  关于绿色,老风景有记忆有保留,新风景有增加有特点。  春,繁花点点;夏,绿树成荫;秋,霜染秋枫;冬,绿意盎然。道路绿化显然已不再是早先年那种单调。迎宾大道、燕山路、东海大道……城市道路的绿化已成美不胜收的风景。  青山逶迤、碧荷连天、林木葱郁、白鹭直上云天……蚌埠闸水利风景区有着湿地之美。杜鹃满山烂漫、牡丹花团锦簇、桃花深处溪水淙淙……天河之畔,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繁花似锦。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条淮河逶迤来……涂山风景区,有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一个个生态园区串联,绵延出一道长长的绿色风景。  南岗游园、解放一路游园、淮河游园、东海游园、大庆游园、雪华风荷、龙子湖公园、张公山公园……繁华街市,正因花草相随、树影蹁跹变得亲近。  2009年,我市确定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后,修编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一河、两湖、多廊道、山水相间为生态发展构架,全面考虑植物多样性,突出山水风貌、文化特色,强调环境保护,利用自然条件,逐步整治和开辟多层次绿化网络,大幅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市建委园林科科长王化俭眼中的2012,蚌埠因生态而变得更动人。  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3.1%,绿化覆盖率达3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2平方米。各项提标均已达到并超过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5.82万亩,占计划任务5.3万亩的109.8%。完成绿色长廊建设85公里,占计划任务50公里170%。2012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60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423万株,占计划任务400万株的105.8%。  “2011年、2012年全市成片造林相继突破5万亩,创下了九年来新高。”蚌埠林业局造林工程科科长刘韶面对2012的“成绩单”直言。  “生态环境建设彰显城市魅力,更体现了城市实力。”市园林管理处主任赵超这样感叹。  2012,一次誓师又吹响了蚌埠的生态之战。我市首次实施“绿满珠城”绿化大建设,11月至明年国庆前后,将新增、改造绿地179万平方米,相当于给珠城增添25个“珠园”。  “城市因水更灵动。”市水利规划设计院院长冉凡荣对于城市水系的关注自然不一般。城市水系在调蓄雨水、排除内涝、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平衡、聚集人气等方面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2012年,蚌埠打了数场关于“水”的硬仗。  6月初,邱桥村、纪郭村等地一些村民开挖鱼塘、填湖造塘侵吞国家资源。随即,被执法部门坚决制止。从淮河抽水补给龙子湖,20多天前开工的龙子湖“活水工程”快速推进,如今已完成了80%。“年底之前,就能看到龙子湖‘活’起来。”冉凡荣承诺。  秦集站抽天河水,沿干渠至西朱家东南拐弯处建渠道节制闸和分水闸,利用现有京台高速公路桥下秦集支渠引水,向北至中环线南侧,向东沿中环线南侧开挖明渠送水至席家沟……2012,最值得期待的张公湖补水,规划设计也已完成。  上个月,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南片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引天河补给八里沟工程已开工;伴随着钓鱼台地块拆迁的破题,席家沟东堤部分岸线整治工程变得越发清晰;鲍家沟综合治理规划也确定在年底之前完成。  “生态廊道赋予了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杨洪钧眼中,龙子湖、张公湖、鲍家沟、天河都是蚌埠无可替代的生态资源。  管理前,废品收购站扎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管理后,凡到嘉年华一游后的市民难以想象几个月前的脏乱差。管理前,沿线门店广告五花八门,很多4S店的车摆放在广场之上,恍然间有乡镇集市的错觉;管理后,东海沿线的整齐度可和任何一个中等发达城市媲美。  管理前,“一节三会”逼近,沿线农民堆草一户接一户;管理后,西出口在节会中整洁“逼人”。管理前,百大后面、交通三巷、丽景天成,占道经营成风,“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路不通,遇情况,干着急;管理后,井然有序,城市形象不被打折扣。  资源是天赐城市的美丽禀赋,而管理则是城市美丽得以持续的“主动”。  “这里能看出城市管理的痕迹。”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启斌的2012是忙碌的2012。而所有成绩都源于“城市考核机制和日常管理推进机制”的深化和推进。  绿化是否被破坏?路边是否有违章搭建……鼠标轻点,路面、社区情况一目了然。在经济开发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内,坐在电脑前就能对辖区46.9平方公里24小时全程监控。  2011年5月,禹会区环卫鼓足勇气后行动,组建保留事业性质的环卫作业公司、作业监理公司和收费服务公司。形成环卫管理、作业、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环环相扣的环卫运行机制。经历一年考验后,2012终于释放出了强大力量。作业标准化,管理网格化,保障制度化的精细管理,带给百姓的有整洁,更有活的尊严。  自从在新浪微博上注册后,打开微博,及时查看回复网民的意见和投诉。2012年,蚌埠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龙的工作又多了一项。  广播上开辟“城市管理之声”,微博上与粉丝们关于城市管理话题的互动,城管好新闻的评选……2012年,这些忙碌目的只有一个,“蚌埠美丽,离不开所有市民参与”。  “区域经济竞争中,最大的资源是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宏军教授曾这样阐释。  赋予城市魅力的秘密在于: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整洁美丽的城市形象、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2012,蚌埠更美丽。而这种美丽,正给蚌埠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分。
上一篇:&&下一篇:
&&邮箱投稿:baoliao@kaixian.tv&&商务合作:webmaster@kaixian.tv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4、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5、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蚌埠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