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安什么是空间顺序序景点有哪些??有邻樊阁吗??

中国十大名园之山麓别墅园林--无锡寄畅园--
&&&&&&&中国十大名园之山麓别墅园林--无锡寄畅园--
一、&悠久历史江南名园
寄畅园,坐落在距无锡市区2.5公里的惠山街上,即惠山寺旁。初名“凤谷行窝”,又名“秦园”,它是江南著名的明代山麓别墅园林,有四百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独擅山水之胜,深得借景之妙,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1.1、&中国十大名园之四
寄畅园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绮园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绮园路9号,占地14.8亩。该园原为明代废园,后冯氏在此建园,人称冯家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
&& 中国十大园林,按建园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古莲花池& (详见:“清朝帝王南巡的行宫--保定一日行第六站:古莲花池--”,
&&& 2、网师园
&&& 3、拙政园
4、寄畅园(详见:“中国十大名园之四--无锡寄畅园--”,)
5、豫园(详见:“上海四百多年历史的明嘉靖私家园林“江南假山之冠”--(明)《豫园》”,&&
&&& 6、颐和园
7、个园(详见:“逛清代扬州的盐商的私家假山园林《个园》-”,& )
&&& 8、圆明园
9、清晖园&&
10、绮园(详见:“净幽雅的中国十大名园--浙中第一私家园林海盐绮园-”,
1.2、历史沿革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公元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
寄畅园,面积约一公顷,水面十分之一,土山占十分之二。元朝时为“沤寓”僧舍,背靠惠山,中列土墩,周围有数百枝乔松古木;山麓禅房,环境清幽。明代正德年间,无锡人秦金,辟而为园。秦金,字国声,号凤山,是秦观的后裔。明朝弘治六年(1493)进士,在礼、户、工、兵等五部任尚书,晋光禄寺大夫、太子太保。嘉靖十五年(1536),他七十岁时据礼引退,寿78岁,卒谥“端敏”。他在城内有显赫的尚书第,门联大书:
&&&&&&&&&&&
九转三朝太保;&&&
二京五部尚书。
秦金择地于惠山之麓,将僧舍建成别墅园林,作为怡性养老、与友人诗章酬和之所。园建成后,秦金写了《筑凤谷行窝成》诗一首: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罥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园内布置,甚为简朴,“苍凉廓落,初不以一亭一榭为奇”,一派自然山林野景,却引得当时名人的倾倒。一代文士茅坤,游凤谷行窝后写诗一首:
初寻迦叶地,并过仲长园。花露午犹泫,萝烟秋可扪。
不须金谷丽,疑入武陵源。迷路那从问,山禽疑解言。&
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金后,园归侄秦瀚及其子秦梁。秦梁,字子成,号虹洲,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太仆寺卿、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和按察使,五十二岁时升江西布政使时,父亡即辞官居里不出,优游林下十三年。他以端敏公别墅为家园,并作了一些修治。他自叙园景说:“百仞之山,数亩之园,有泉有池,有竹千竿,有繁古木,青荫盘旋……有堂有室,有桥有船;有阁焕若,有亭翼然;菜畦花径,曲涧平川。”并改名“凤谷山庄”。此园传至秦梁的侄儿秦耀手里,才有了重大的改建。
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万历时构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赋诗。
秦耀,字道明,号舜峰,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二十八岁以翰林院庶吉士、刑科给事中步入官场;历任太常寺、大仆寺、光禄寺卿;四十三岁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南赣。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就被疏劾,问罪下狱。后秦家筹巨款至京为他赎罪,才于万历十九年(1591)四十八岁时回到老家。他为“勋名虔楚刈榛艿,太息中朝谤焰腾”的抑郁不平,怀着“天地何心容放逐?湖山有兴集宾朋”的心情,情寄山水,自我陶醉。在凤谷山庄的荒园上,精心修筑园林,通过一段时间的徘徊观察,作了精细的运筹规划,便着手浚池塘、兴土木、种花草、堆假山,几年之后,构筑园景二十个,名为“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蘌”、“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碧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虚阁”、“栖玄堂”。每景自题五言诗一首,根据王羲之《答许椽》诗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之句,改名为“寄畅园”。万历二十七年,王穉登为他写了一篇《寄畅园记》。“杖履平生阔,兹园独赏心”,一代名士都作诗称颂。屠隆写道:“梁溪秦舜峰中丞,解楚镇归,治园于惠山之麓,名曰寄畅。古木轮囷离奇,计数百十章。长松偃盖,作虬龙攫舞势。有泉从惠山淙淙汩汩,注为清渠,日夜流不涸。小水澄泓,分为细流,涓洁可爱。”
明末清初,寄畅园分割为四。康熙初年,秦耀的曾孙秦德藻重又合并。秦德藻,字以新,号海翁,曾受封光禄大夫。他对寄畅园加以改筑,进行了第三次大修治。他请了当时著名的叠石巨师、华亭人张涟(字南垣),并通过他的侄儿张鉽,在园内广叠假山。今八音涧一组浑厚古朴的黄石假山,引二泉伏流入园的三叠泉,以及七星桥、美人石,均是他们的佳作。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首次南巡。秦德藻的第二个儿子松期接驾,游览了寄畅园。后来康熙在己巳(1689)、戊寅(1698)、癸未(1703)、乙酉(1705)、丁亥(1707)五次南巡,都到寄畅园,御笔题写了“竹净梅芬”、“松风水月”、“溪光山色”等匾刻。老态龙钟的秦德藻由大儿子松龄扶着接驾。
康熙第四次南巡时,秦松龄的大儿子道然,被康熙选去当他第九子允禟的老师。后雍正称帝,允禟被贬,道然也被牵连下狱,寄畅园被充公。乾隆接位,道然的儿子秦蕙田以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疏请代父赎罪。乾隆二年,道然获释,园也发还。乾隆八年(1743),秦德藻的孙子瑞熙出资修葺。乾隆十一年,道然、蕙田父子集秦家二十四房合议,在园东北隅的嘉树堂改建双孝祠,各房捐祭田,由秦瑞熙一房世掌园产,使寄畅园成为秦氏共有的“祠园”(俗称孝园)。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时,所列巡游地点有秦园。于是官府给银千两修理,秦瑞熙畏不敢受,自己出资,勉加修治,亭台轩榭,悉复旧观。乾隆首次幸临寄畅园,秦氏族人二十余人接驾,其中秦德藻的孙子孝然、实然、敬然、荣然、寿然和道然的长子芝田,以及瑞熙、莘田、东田等九人,最长者九十岁,最年轻者的六十岁,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首诗:
&轻棹沿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闲。无多台榭乔柯古,不尽烟霞飞瀑潺。
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松风水月垂宸藻,昔日卷阿想象间。
乾隆第一次南巡时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他爱其幽致,特绘图带到北京,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名“惠山园”(1811年改名“谐趣园”)。乾隆第二次游寄畅园写道:“清幽已擅毗陵境,规写曾教万寿山,一沼一亭皆曲肖,古柯终觉胜其间”。感到惠山园仿造得还可以,但是古树名木终不及寄畅园多。后来乾隆第五次(1780)南巡到寄畅园,又一次写道:”仿斯早已成八景,愧是卑称大禹宫”,终于觉察到惠山园不可能达到和寄畅园一样的美妙景色。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寄畅园,留下了不少诗章和匾联。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其间在雍正初,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园被没官并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乾隆元年,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入直南书房。第二年痛上《陈情表》,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独立鼎新,保存古园,厥功甚伟。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后稍作补葺。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献给国家,即作保护性修复。又将原贞节祠纳入园中,即今“秉礼堂”一组小巧庭院。后陆续重修九狮图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等。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存,只有“惠山园”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现在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御书石匾额各一方。
清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南巡,七次到无锡,每次抵锡必到惠山,临幸寄畅园。此房为当时地方官员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处。故借用“朝房”名称,
清太平军之役,寄畅园毁于战火,建筑仅存凌虚阁和双孝祠。光绪九年,秦氏后裔又集资重修,其中山石、池沼等,仍能保持张鉽改建时的面貌,界址、面积也未变。但园林建筑、厅堂因力不从心,难以恢复原貌。1926年,秦氏管理祠园者修复清响斋、涵碧亭,缀建清蘌廊,与大石山房连接。日军侵占无锡期间又遭破环,断垣残壁,屋倾亭斜,水流淤塞,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已毁。抗战胜利,将园中三处景点划出,一为贞节祠,二将秉礼堂开茶室,名亦畅,三是含贞斋、九狮台边筑墙,自成院落。建国前,园景衰颓,烟馆、摊贩充斥其间。
1952年,秦亮工将寄畅园献给国家,由政府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修复,1955年对游人开放。1982年又进行多次大修,重建了嘉树堂、梅亭和邻梵阁,重刻了《寄畅园法帖》和《介如峰》碑刻。2000年,重建卧云堂、先月榭、凌虚阁等。如今寄畅园的古姿旧颜,仍展示出朴实的明代园林风貌。现存的寄畅园,有凤谷行窝、邻梵阁、美人石、锦汇漪、郁盘、知鱼槛、七星桥、嘉树堂、涵碧亭、大石山房、八音涧、九狮台、含贞斋、秉礼堂等。
1.3、叠山手法
如今的园林叠山,似每况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有的假山,堆得杂乱而臃肿:有的不管湖石、黄石或花岗石,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如此等等,难以入目。要堆好假山,首先须懂得假山艺术之所在。堆山之术,不同于建筑设计,可以用图纸来表述,然后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者原先之意图。叠山之艺,则在于且叠山之石,须现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凿加工,否则就不自然。因此叠山之事,可谓因材施法。陈从周在《说园》中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这就是堆山的要诀。
园林叠山,其“法”如何?但艺术创作之“法”,可谓有法,而又无法。法只是原则,只是给初学者作为指引的。不会者就要依法去学:把握了法,又不能囿于法。若只按“法”去做,艺术品位不会高,习作而已。我们在此说的,主要是一些堆山的基本手法。
一是选石。石质要统一,黄石、湖石,不能混用。若再细分,则有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灵璧石、砚山石、英石、黄石等等,详见《园冶》之九,“选石”。石质统一,也出于自然。自然之山,石质必然统一。而艺术之法则,其首条便是“变化与统一”。石质统一,造型变化,符合艺术规律。扬州个园中的秋山,全是黄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观;而西首的夏山,则一律湖石,是冷色调的,凉趣可人。左右两种石质之假山,以中间的壶天自春楼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过渡,自然得体,可见造园者之匠心独运。
二是造型。所谓假山,其实不假,其气质甚至胜出真山。人说“风景如画”,意谓画之景可以取舍,胜于风景,其理一样。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则不在其列。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如扬州的片石山房之假山,高低错落,虚实得体,有清芬雅致之感。这就是堆山者胸有丘壑。据说此假山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之作。“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堆山与画山水是相通的,叠山须有绘画修养。&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陈从周《说园》)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堆山堆出有层次感,最关键的是峰恋要有立体布局。产生前后掩映,似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之造型,宜虚实得体,如苏州怡园之假山,有峰恋之感,也有洞壑之意;苏州环秀山庄之假山,可谓佳作,其中虚实之处理,是胜之所在。苏州狮子林之假山,虚实处理无主次,并非佳品。所以清代的沈三百说它“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当然也有人说它好,如乾隆皇帝游此假山,开心的竟忘乎所以,写出不成体统之题匾。&
假山之虚实手法,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些,因为湖石本身以具有空灵之感;黄石质地坚实,不易做得空灵。但若堆得有章法,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之气势,甚有力度。扬州个园之秋山,可谓黄石假山之上品。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若说具体手法,则更要重一个“虚”字;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为上。&
三是险峻。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险峻挺拔。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堆山之不好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闷,缺乏险峻之感。
特别是立峰、单石、更须重视险峻之美。大凡名贵的单石、立峰,均具有险峻之美。江南三大名石:苏州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的绉云峰,从造型来说不亚于“江南三大名石”,无论其轮廊线、虚实关系,都符合山石之沈美准则,但它更美在险峻。
有人说石之优劣,可用“皱、瘦、透、漏”四字;来慨括,这是很精辟的。大至巨型假山,小至水石盆景,或是单石、立峰都是这个理。
四是立体。绘画中有“十分石分三面”之说。因为画是平面的两度空间,山石是立体的三度空间,所以须有原则才使画中之石有立体感。其实园林中的叠山也同样,须从空间来看,不能只看一面,侧面、背面不管。从景来说,有“步移景异”之说,堆山尤须从三度空间出发。从这个意义来说,假山有点像雕塑中之圆雕。有人以为中国的假山、立峰,可比之为抽象雕塑。
五是意境。山之意境有不同的类别。人常言泰山以雄著称,黄山以奇著称,华山险,峨眉秀,庐山迷,审美特征不同。假山也同样分这些类型,所以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你若仔细观察苏州留园中的山石,会发现它有庐山之气质。五峰仙馆之名,出自庐山之五老峰。馆前有小院,院中立五石以应之,并取李白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意境非凡。楫峰轩和石林小院,院内奇峰,故名楫峰轩,也取庐山之意境。南宋朱熹《游百丈山记》有“前楫庐山,一峰独秀”。你若亲临楫峰轩,面对其石和这里的环境,会悟出道理来的。&
假山是一种艺术,其意境应当是山,而不要去做拟是而非的龙、虎之类。做成这种具象,不免俗气。我国古代艺术是相通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林之艺术,固然来自大自然之真山真水,但也取自绘画。叠山之于山水画,关系密切。我希望今之造园者多接触山水画,至少须懂得山水画的美之所在。
1.4、理水手法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这还须用手法、意境。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来似一勺之水,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大水池还大呢!这就是对比,就是尺度问题。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干脆做“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也别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间小溪之感。如苏州环秀山庄、拙政园西部等,均有这种水面的情趣。这就叫因地制宜。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如前一篇所说,水要有来龙去脉才活。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桥,池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有不尽之意;同样,在池之东南也有一桥,水流向南越来越狭,似流向深远处。拙政园中部大水池,其南、北两处,也效此法。南京瞻园,南北两池,在静妙堂之西有小溪相连,勾活了池水。无锡寄畅园,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似为池水流出之处。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如上所说,水之形全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方池做法,不必多说了;曲池做法,大有讲究。这种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像牙齿一般,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在近水处应向内凹进,这样做不但有不尽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灵、险峻,美在其中。&
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做得好。但也有一种做法是将黄石岸意象出水滩之形,也别有韵味。
园林中的水面,应当作为“空间”来看待。园中空间,贵在层次,如何做水面层次?基本上有两种手法,一是做狭,如无锡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南京瞻园之南池,中间狭,而且还做几块步石,明显地将池一分为二。第二种手法是造桥(或筑堤)。园中之桥,固然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间之物。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而且处理得更为含蓄。如苏州怡园,水池中间有曲桥。扬州寄啸山庄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桥,亭北有堤与两岸相连,同时也分隔了水池。无锡寄畅园水池北侧,用七星桥将水池隔出一大一小两个水面。吴江同里的退思园,中间一个大水池,在池东北用曲桥相隔,使水面分出层次;又在南端“菰雨生凉”(轩)处隔出一小块水面,亦有了层次感。而苏州拙政园的松风亭,水池之前有“小飞虹”,是廊桥,将水面分隔,更有空间层次感。透过廊桥,外面景致虚虚实实,可谓园林之空间艺术了。
园林山水,看起来似乎山的视觉形象胜过水;但水却更有欣赏内涵。所谓山观其高,水视其流。《红楼梦》第十七回众人游大观园时有如此一段描述:“……院中满架蔷薇,转过花障,只见清溪前阻。众人诧异:‘这水又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凹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至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这种流水手法,可谓妙趣横生,自然得体。其实园林中用得也较多。南京瞻园,水自园之南的“瀑布口”始,入一小池,然后折向池之西北,变成小溪细流,缘园西向北,过草坪边流入园北之大水池,然后在池东北穿过小桥一直向北,成一小池,于是又向北流,似入无穷处。苏州环秀山庄虽以假山胜,但其中水之处理却也妙趣无穷,弯弯曲曲,穿行于问泉亭及长廊之间,有几处竟在廊底流过。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水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拜文揖沈之斋,然后过廊桥向东流入中部大园之大池。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萦流,妙不可言。
如上所说,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源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陈从周《说园》)。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老子》中说“上善若水”。《庄子》中说“水静犹明”(“天道篇”)“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时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水造型之类。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机。园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风荷,“映日荷花别样红”。但若植荷,往往数年后,夏日则满池荷叶,失去了水面。这也须用手法:可用大缸数只,植荷于缸内,然后连荷带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设计好沉于何处),缸中之藕便不会疯长。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
1.5、园林借景
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 颐和园“湖山真意”&
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坐落在距无锡市区2.5公里的惠山街上,即惠山寺旁。
分南、东、西三个入口。其中南入口为主入口。南、西二个入口开放,东入口不开。
4.1、南主入口
门前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在惠山寺日月池畔,那里竖着一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的石碑,碑后有朴实无华的门厅三间,檐下悬挂一块寄畅园的匾额,桔黄底,石绿字,是乾隆皇帝的手迹。
门厅右侧壁间,嵌有明王穉登和屠隆撰写的《寄畅园记》碑刻。由此入门,便是寄畅园了。
4.2、东入口
这里是寄畅园最早的门,当年康熙和乾隆都是从这个门步入此园的。走出去就是外面喧闹的街道。为什么我们在园里玩的时候没有觉得和繁华街道有关呢?在两道园门间主人建造了一个条状的花园,别小看这个条状的花园,这个天然的隔音墙使主人拥有了“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全无车马喧”的闹中取静的美妙意境和感觉。抬头,那是清朝的砖雕门楼。上面有莲花,牡丹,老虎,羊,狗,马的雕刻,另外还有江南砖雕的特色图案“暗八仙”。何谓“暗八仙”--就是把八仙手里拿的法器雕刻在砖上,来暗示这里有八仙图。
砖雕门楼,位于知鱼槛西北,为仿明建筑。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忠孝节义。门头紧接“清响”月洞门,小石狮嬉笑迎宾。前以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
4.3、西入口
五、凤谷行窝&
& 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
&门厅后是一个小天井,院中老桂、天竺以及盆景,喜迎佳宾。
&墙上有康熙、乾隆御书的“山色溪光”、“玉戛金摐”碑。
紧接的有五间敞厅,原为雍正时所建的贞节祠享堂,面阔三间,朝南,硬山顶,厅内陈列着明式红木桌椅,清雅古朴,壁间悬玉石挂屏。厅前廊下,正中挂“凤谷行窝”大匾,是当代名画家朱屺赡所书,白底黑字,隐现着丹凤飞舞的图案。这块匾,取明代历任五部尚书秦金建园时的初名。园建在惠山山谷,惠山又名九龙山,山以龙名;秦金号凤山,故谷以凤名,取龙凤呈祥之意。建园所在地是惠山寺原来的僧房,名沤寓,而惠山寺的另一个僧房叫南隐房,里面住着一位知识渊博的僧人叫圆显,他把自己的居室叫作“行窝”。秦金非常尊敬这位僧人,因此把自己建的别墅式园林,也以圆显的僧房为名,叫作行窝。这就是“凤谷行窝”得名的由来。中堂有觉迟写的“日永风和春不老,竹修兰茂趣同欣”的对子,中悬古画。凤谷行窝厅室前,1980年悬挂一联,取清朝翁同龢句:
&&&&&&&&&&&&
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联句由高石农篆书。
入室为古朴门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一联,系取翁同和旧名,高石家书。联云:
&&&&&&&&&&&&
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厅前卷棚为左右通道,菱角轩式样,二次间前的廊柱间,围万川矮栏。卷棚两头开长方形八角洞门,清水砖门圈,洞门上方,在厅堂二侧门楣上嵌有砖刻,分别由王能父题书“侵云”、“碍月”四字,它从侧面巧妙地点出了寄畅园借景之妙。
侵云,是宝塔的别名,东面,可见锡山龙光塔高耸入云;
碍月,是对巍巍九龙山的赞语。西侧,透过内院屋脊,可见惠山直接天壤。明月在山上经过,会不会有妨碍呢?尤荣福撰一联:
&&&&&&&&&&&
东塔侵云云绕塔,西峰碍月月藏峰。
明代正德年间,秦观第17代后裔秦金,购置惠山寺建于元代的僧舍,用来修建他的别墅园林。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把它们连接起来,理解就是,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厅堂两侧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可见龙光塔高耸入云;西为“碍月”,可观惠山之高峰掩月。&&&
六、邻梵阁&
位于惠山寺侧,原为秦火翟寄畅园20景之一,1980年重建。“邻梵阁”横匾为南京尉天池所书,登临此阁,下有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从正厅侵云一侧右转,有邻梵阁。据明代王穉登的《寄畅园记》:“凌虚阁之南,循墙入门,石梁跨涧而登,曰卧云堂……。右通小楼,楼下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其前古禾森沉,登之可数寺中游人,曰邻梵。”1980年根据这个历史记载,重建“邻梵阁”,阁二层,上层为亭式建筑,四方、翘角,翼然凌空,架于惠山寺日月池上,踞高临下。游人从假山间登石级而上,远看园景山色,俯视庙貌寺容,达到了“登之可数寺中游人”。“邻梵阁”一额,为尉天池所书。底层为工艺品小卖部,古朴典雅,高低错落,显得纤巧轻盈。
七、美人石和镜池
位于寄畅园东南角。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称“介如峰”。&
从邻梵阁穿假山,依曲径小道,在几棵数人合抱的香樟树浓荫下,有方池。水面如一面大方镜,池内有属于九龙十三泉的螭吻一个。池边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高4.6米,映泉作势,飘然欲仙,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它栩栩如生,既如少女理妆,又如仙子捧首,以池作镜,故弄倩影。曾有女诗人看得呆了,吟道::“此身愿化美人石,立向秦园碧涧隅”。使人惊异的是,在人们不注意的墙角边,有一只异想天开的癞蛤蟆(石),面对美人(石),张口垂涎,妄想吃天鹅肉呢,由于年长日久,天鹅肉没有吃着,自身却化成一块“蛤蟆石”,当人们发现了这块形象逼真的蛤蟆石时,无不发出阵阵的哂笑。明万历年间,秦耀改建成“寄畅园”,名画家宋懋晋绘《寄畅园五十景》,此太湖石奇峰,也是其中一景。&
当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江南来到寄畅园,大概这位“美人”对皇帝的到来,照常巍然屹立,未行三跪九叩之礼,有损至尊天威,引起了乾隆的不满。他在第二次游寄畅园时,实在憋不住气了,下诏改名“介如峰”,并郑重其事的写了一首诗,画了一幅图。乾隆在诗的跋语中说:“寄畅园中,一峰介然独立,旧名美人石,以其弗称,因易之曰介如峰而系以诗,且为之图,即书其上。”诗云:&
一峰卓立殊昂藏,恰有古桧森其旁。视之颇具丈夫气,谁与号以巾帼行。&
设云妙喻方子美,徒观更匪修竹倚。亭亭戍削则不无,姗姗阎易非所拟。&
率与易名曰介如,长言不足因成图。正言辨物得竭揽,惠麓梁溪永静娱。
地方官不敢违命,只得将乾隆诗章和介如峰图,镌碑立于美人石前,并建六角亭覆之。碑的后面,刻上乾隆第三次游江南所书的《雨中游惠山寄畅园》诗:&
&&&&&&&&&&
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轻舟溯源进,别墅与清皆。
&&&&&&&&&&
古木湿全体,时花香到荄。 问予安寄畅,观麦实欣怀。
原来乾隆游寄畅园,地方官辟有皇帝巡游御道,专走正面大道。从正面看美人石确不像美人。而老百姓同乾隆走的不是一条路,都走墙边小道,从侧面看美人石,维妙维肖的美人就展现在眼前,难怪老百姓不卖乾隆皇帝的账,直到今天照常叫它“美人石”。
为什么当时的官员不让皇帝来这个角度来看石头呢?因为皇帝是不能走旁门左道的,所以失去了和江南那美女的一面之缘。如果你还不信这是美人石,那就看看美人石斜对面的这块黄石。它就非常形象的象一只癞蛤蟆。
古话说得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那不是美女,这个癞蛤蟆在等什么好处呢?&&&
1984年,由黄稚圭重镌乾隆诗和美人石碑,高1.36米,宽0.64米,厚0.18米,立于六角亭中。
八、凌虚阁&
凌虚阁,在美人石北,锦汇漪郁盘转角处,正方形,高9米,2层(旧阁三层),建筑面积88平方米,歇山顶,飞檐翘角,楼层四周外挑吴王靠坐栏,上悬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书的“凌虚阁”匾。此阁是寄畅园重要借景点,阁上四面开窗,一面正对园外的惠山浜寺塘泾,旧时可透过龙头下的“千人报德坊”、宝善桥,远眺至芙蓉湖的黄埠墩,以及阁下的惠山街坊、河塘两岸,一览多彩的惠山风情,明王穉登的《寄畅园记》中写道:“其东南重屋三层,浮出林杪,名凌虚阁。水瞰画桨,陆览采舆,舞裙歌扇,娱耳怡目,无不尽纳槛中。”寄畅园的借景,是让“山水虽非我有,若为我备,纳千里于咫尺间,使咫尺有千里之势”。登凌虚阁,便可领略古园借景的奇妙。
九、先月榭&
先月榭,游廊东向,面对锦汇漪,有明式古屋三楹,建筑面积42平方米,南临水设吴王靠。前后敞开,镶嵌在画廊中间。因这里得月最早,故名先月榭,这是园主秦耀赏月之处。他吟有一诗:
&&&&&&&&&&&&&&&&&&&&&&&&&&
斜阳堕西岭,芳榭先得月;流连玩清景,忘言坐来夕。
榭中有当代红学家冯其庸写的“先月榭”匾。匾上记叙着秦耀根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诗句(待考),为园命名“寄畅”的渊源。
这里景观甚佳:东可见寄畅园东南部的全貌,古树疏林,明亭镜池,美人湖石,拱桥涧泉,布局古朴清幽。有泉水似来自惠山,通过惠山寺的香花桥、日月池,暗泄入园。俯视锦汇漪,倒影参差层叠,令人美不胜收。
十、卧云堂&
循先月榭南行穿廊,便是卧云堂。复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127平方米。堂为明式古典建筑三间,五架正贴式圆堂,前卷棚三架,为“一支香”船棚轩。
卧云堂左右,还保存着三株一二百年树龄的香樟。关于寄畅园中的香樟树,志书早有记载。明华淑记道:卧云“堂前奇树一,为粤东名种。”康熙游寄畅园时,曾详细询问古樟树的情况,回到北京后,接见江苏官员时,曾询问过寄畅园的古樟树。查慎行有诗写道:
&&&&&&&&&&&
合抱凌云势不孤,名树得并豫章无?平安上报天颜喜,此是江南第一枝。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修复寄畅园东南部,要对明代的地坪进行保护,要有一二处“露明”。因此在卧云堂内,可以看到明代地坪,以切实感受寄畅园的古老历史。
寄畅园由于清朝康熙、乾隆多次驻跸,故在重建此堂时,特请爱新觉罗溥任书写了“卧云堂”匾。卧云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由秦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秦耀有诗记道:
&&&&&&&&&&&&&&&&&&&&
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
寄畅园是明代的别墅园林,具起居的功能。明华淑记道:卧云堂“前后层轩,可客十席。”可见是园主会客宴宾之所。当年乾隆第一次南巡,二月二十日曾在这里早餐。曹寅《惠山题壁》诗云:
&&&&&&&&&&&&&
合抱枫香老桂枝,卧云堂上旧题诗;&&&
兹身久分无丘壑,可慕秦家濯足池。
内铺方砖,局部保留原有的明代条砖铺地。前有宽畅平台,围莲花望柱,围环在绿茵古树中间。游人还可以从“石梁跨涧而登”。厅堂内置明式桌椅,中悬清康熙为寄畅园所书的“山色溪光”制成的匾额。
卧云堂右园墙下,有螭吻,此原系城中明俞宪“读书”、“独行”中故物。俞宪,字汝成,无锡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湖广提刑按察使。辞官归里后,在城内岸桥弄建“读书”、“独行”二园,此系古园的一个螭吻,建国后被保存移至惠山,长期被搁置在愚公谷,虽不是九龙十三泉原物,确属历史古文物。今己移置寄畅园卧云堂右园墙下,外通惠山寺香花桥、日月池,泉流至寄畅园螭吻成池。螭老而古,双爪前踞,突目张口。故今寄畅园仍有二个螭吻,恢复了历史上
“秦氏寄畅园二(螭吻),形质较小”的旧貌。&
十一、锦汇漪
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前临锦汇漪,站在漪边向东看:“今日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这就是借锡山、龙光塔入园,形成“山池塔影”的著名一景。堂旁有曲廊,通涵碧亭。廊名“清蘌”,中间建廊桥,底铺木板,边设栏杆,立柱皆朱漆。锦汇漪经廊桥一隔,已成尾水似尽未尽,深远莫测。锦汇漪水尽处,有大石山房三间,二间有廊檐,自成院落,旁有鸳鸯古樟树。依廊前行为涵碧亭。涵碧亭四方,飞檐翘角,三面凌空,架于水上,中悬张涤俗书写的匾额。周围多樟树,浓荫四合,上下映照,正合涵碧。
锦汇漪,它因汇集着园内烂漫绚丽的全部锦绣而得名,水面2.5亩。明代王穉登在《寄畅园记》中写道;“环惠山而园者,若棋布然,莫不以泉胜”。而寄畅园“得泉多而取泉又工,故其胜遂出诸园之上”。寄畅园的景色,是围绕着一泓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这是明代园林的显著特色。锦汇漪水,开朗明静,四周黄石驳岸,风景建筑、花卉树木,巧妙点缀,勾出曲折窈窕的池沼轮廓。池中的一侧水榭知鱼槛,同对岸石矶、鹤步滩相对峙。北段,有七星桥和廊桥,将池水分隔成几个不同情趣的小水域,使游人看不到水的去向,增加了水意连绵的气氛。西侧鹤步滩,用黄石叠起一道石矶浅滩,有二处用小石条平贴水面,隔断大池水。内有岩石环抱,似泉若渊,池水隐约,层复一层。水池由南向北,设置着临水曲绕的长廊、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使整个锦汇漪成为一面镜子,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云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南北横亘,重岩复岭,层次起伏;乔柯参天,灌木荫翳,形成一道道翠嶂,与园外惠山山峰紧连在一起,借入园中。再从嘉树堂一侧向东看,则见锡山和龙光塔也被划入园中,映入水池,形成山池塔影的佳景,无限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成为借景的楷模。所以秦园虽小而不觉小,假山出人工而如同真山,在山麓别墅园林中独树一帜。它的借景手法,则通过锦汇漪而尽情向游人展示。
十二、郁盘
在锦汇漪东南角。小亭六角,中悬“郁盘”匾。它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朴的青石园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据考为明代秦家遗物。传说乾隆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和尚棋艺非凡,杀得乾隆手足无措,僧人当即虚晃一枪,把棋让给乾隆。乾隆虽胜,自知望尘莫及,心中郁郁不乐,便下旨将此亭改为“郁盘”。从美人石向西临锦汇漪,有曲廊通往一只六角小亭,亭中置有古朴的青石圆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此是秦家旧物,清代始从城中移来,据考为明代之物。亭正中挂着“郁盘”匾额,取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这里的景观绝佳,清仁宗(嘉庆)颙琰有诗为证:&
名园正对九龙岗,鹤步滩头引颈长。树有百年多古黛,花开千朵发清香。
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燕子来时春未老,故巢忆否旧华堂。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知道惠山寺有个和尚,琴棋书画皆能。就召和尚到寄畅园来下棋,棋局设在六角亭的圆石上。和尚棋艺高超,步步紧逼,“杀”得乾隆淌下汗珠。谁知和尚毫不相让,竟使出惠山寺僧的三个传统“杀着”:第一着,春申涧烈马奔腾;第二着,九龙山蛟龙入海;第三着,惠山寺罗汉捉将。吓得乾隆手足无措。可是和尚胸有成竹,当第三着“捉将”时,只虚晃一枪,便把棋巧妙地让给了乾隆。乾隆虽然胜了一局,自知望尘莫及,心中郁郁不乐,便将此亭名为“郁盘”。
十三、《寄畅园法贴》与“郁盘长廊”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游客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廊柱特别高,这条长廊也特别高敞。因此在廊内举目四望,“锦汇漪”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
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嵌有《寄畅园法贴》碑200方,全帖12册,前6册选择秦氏家藏御赐唐宋间名帖,后6册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名家墨宝。
沿郁盘左右设置的长廊名郁盘廊。走廊粉墙上,有七个八角形窗景。窗洞中有清幽的不同景色,如一幅幅花鸟壁画,名“洞中七巧”。
今廊壁以及秉礼堂、邻梵阁壁间,嵌有《寄畅园法帖》碑二百方。寄畅园法帖,是国内较为著名的碑刻,初刻于清嘉庆六年。是由清代国子生授临清州判的秦震钧所刻,全帖十二册。前六册是选择秦氏家藏御赐《三希堂法帖》中的最佳墨宝拓本摹刻,都是唐宋间名帖。后六册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的名家墨宝。这批珍贵的刻石,在清咸丰、同治间散失一批,又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散失一批。到建国时,只留下一些残碑,保存在寄畅园和师古河秦家,最后全毁于“文革”。
1979年以后,为恢复寄畅园文物,园林局在市图书馆查到后六册三百方的石刻拓本。这个拓本,原是爱好金石的高季连收藏。高氏与秦氏世交,民国时,高季连将此拓本赠与秦琢如。秦琢如为了长期保存这个拓本,就献给无锡图书馆。这个拓本的内容:一是秦氏始祖秦观及其族祖秦旭、秦夔、秦金、秦梁等留下的手迹;二是收藏陆游、范成大、吴宽、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名家墨迹;三是无锡历史名人邵宝、孙继皋、顾可久、王问、邹迪光、安希范、顾宪成、高攀龙的墨迹。1985年至1986年由,苏州工艺厂镌刻,使《寄畅园法帖》重和广大游人见面。
秉礼堂、邻梵阁壁间,嵌有《寄畅园法帖》碑二百方。
十四、知鱼槛
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郁盘廊西接知鱼槛,槛坐落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上,三面环水。方亭翼然飞角,具有江南水乡园林建筑的特征。知鱼槛的命名取意于《庄子·秋水篇》:庄周和惠施游于濠梁之上,看见河里的鲦鱼在水面游来游去。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园主秦耀虽未说明为何取名“知鱼”,但在《知鱼槛》一诗中写道:
&&&&&&&&&&&&&&&&&&&&&&&&&&
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匾下原有吴荣康所画的《鱼乐图》,现已易为木雕,录《庄子·秋水篇》。两旁砖刻,镌“似濠”、“梦庄”。在知鱼槛观鱼,鱼儿浅翔悠游,富有古人濠梁观鱼的乐趣。&
十五、清响&
知鱼槛过去,为清响月洞门。这里原是园内的清响斋故址,因“绕屋皆筼筜(竹子)”,故取意于孟浩然的“竹露滴清响”之句而得名。原斋三间,在拓宽秦园街时拆去。月洞门后,是秦园老大门,仿明建筑,全用砖雕。正面临秦园街(现称惠山横街),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意忠孝节义,还有暗八仙图案。
清响月洞门前有小石狮,嬉笑迎宾。过去游人由此入园,跨过月洞门,前有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九龙山脉,如从寄畅园延伸而去,直接云天,一望无垠。此时游人不知是“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顿觉此园气魄雄伟,无限宽广,展示出寄畅园的借景,果然不凡。
十六、七星桥
清响月洞门过去,有七块黄石直铺而成的小桥,长17米,宽1米,平卧波面,几与水平,朴实无华,这就是乾隆所吟的“一桥飞架琉璃上”的七星桥。桥虽小,却是造园者精心之作。登桥使游人有步罡踏斗,遨游七星之感。特别是明月之夜,跨上这座小桥,池水与云天一色;繁星与水星闪烁,恍如凌空而登仙。白天游人到此,池水可掬,群鱼嬉游,是观鱼的又一胜处。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十七、涵碧亭
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飞檐翘角的“涵碧亭”。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
十八、嘉树堂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悬山顶,面积80平方米,颇具山林野屋之趣。故又名野堂。秦耀诗云:&
&&&&&&&&&&&&&&&&&&&
嘉木围清流,草堂置其上;&&&
周遭林樾深,倒影池中漾。
清乾隆十一年,此堂改为双孝祠。1993年重建此堂,明式硬山建筑,悬山顶,纹头脊,大小三间,前庑卷棚为“一枝香轩”,旁连廊开月洞门,檐下柱装饰宫式万川挂落,后天井有贴壁假山,竹影婆娑。前悬王能父所书的无锡人华云所作的诗联:
&&&&&&&&&&&&&&&&&&&&&&&&&
瑶台倒影参差树,&&&
玉镜屏开远近山。
十九、大石山房
二十、八音涧
嘉树堂旁,森林树木覆盖的土山间,闪出一条清幽的涧峡。上面有一块突出的古朴岩石,大书“八音涧”三字,为清末无锡画家许国凤所书。八音涧,也称“悬淙涧”,最初叫“三叠泉”。这是清初叠石巨师张南垣及侄儿张鉽的杰作,沿用“大斧皴”笔法,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谷深1.9米到1.6米,最宽处4.5米,最狭小处0.6米。整个叠石,轮廓清晰,色泽苍古,顺理成章,体态自然,堪称“宛若天开”。外呈浑厚苍劲之势,内蕴深邃幽奇之奥。人行其间,茂林在上,清泉在下,怪石峥嵘,奇峰含秀,林荫间点点阳光洒落,颇具清幽。足下流泉,引天下第二泉伏流入园,来无形,去无踪。或伏石罅,或流谷底,或顺岩渠,或傍山崖;忽断忽续,忽隐忽现,忽急忽缓,忽聚忽散;经曲涧轻泻,盆潭跌落,化无声为有声,产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奏出高山流水之曲。
在八音涧上,1981年恢复古色古香的“梅亭”一座。它是根据王穉登《寄畅园记》中所载:“堂之北,地隆然如丘。拾级而上,亭翼然”的位置复建的。此亭长方,黑瓦粉墙,飞檐翘角,四根金山石方柱上,镶嵌着赭红色的透空雕花板,磨砖铺地,背立墙开漏窗,三面敞开,典雅大方。清康熙南巡,曾为寄畅园书杜甫诗句楹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今由史可风重书,镌于石上。登亭可观赏高山曲池,长廊复室,美石嘉树的古园全景。
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二十一、“鹤步滩”
 “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
二十二、含贞斋
含贞斋曾经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含贞斋的对面是九狮台。
含贞斋,在九狮台旁,有古典建筑三间,即含贞斋,斋三面设廊,硬山墙,原是秦耀的读书处。
&& 斋内还有钱南周所撰、王汝霖所书的一联:
&&&&&&&&&&&&&&&&&&&&&&&&&&&&&
池含林采明于缬,&&&
山贻苔华媚若钿。
周围多古松,所以秦耀吟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的五言诗。
&& 含贞斋匾为刘铁平所书。内挂李光洛书一联:
&&&&&&&&&&&&&&&&&&&&&&&&&&&&&&&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斋外同苍松、银杏、九狮台连成幽美环境,颇有高风亮节之气概。
二十三、九狮台
出八音涧,顺道西行,便是九狮台。九狮台,据说是根据历史上的无锡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画意,按董士道所画的《九狮图》造型堆砌而成。故又名九狮图石。这是用太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全山突兀峻峭,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在许多可单独成景湖石中,粗看则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细细揣摩,便可从多变的轮廓和突兀的形态中,找出若干姿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狮子来。有的居高临下,伏地而眠;有的张牙舞爪,直立猛吼;有的双双相嬉,翩翩起舞;有的回首环顾,静坐小憩,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二十四、秉礼堂
碍月门旁,前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园中之园。这组庭园面积不足1亩,却有整洁精雅的厅堂、碑廊;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你尽情享受中国造园艺术的异趣神韵。
临池有厅屋三间,为秉礼堂,匾额系无锡仲许所书。这是一个江南小园林式的园中园,内有依墙而建的走廊,回环复合;中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多姿;院落中花木婆娑。
主建筑为秉礼堂五间,前列十八扇格子门,古色古香。厅内雕梁画栋,窗明几净,端庄雅致。上悬大匾,“秉礼堂”三字为仲许所书。抱柱由高士奇书一联:&
景月中天凤凰自舞,& 瑞兰五色寿星在弧。
厅前是弯椽檐廊,两侧门楣上,砖雕“玉洁、冰清”四字,这是1981年王能父重书的。
西端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盘旋曲绕,势若虬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空间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