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安庆市邮编招的兵去哪里买?

暂无产品分组
暂无企业相册
暂无企业新闻
安徽省安庆市国兵厨卫商行
联系人:徐国兵&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世界工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扫一扫,查看手机商铺暂无产品分组
暂无企业相册
暂无企业新闻
安庆市檐兵商贸有限公司
联系人:杨檐兵&先生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中国 安徽 安庆市宜秀区 光彩大市场北5栋15-17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世界工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扫一扫,查看手机商铺请领导重视安庆近代第一历史胜地:督帅行署英王府!
请领导重视安庆近代第一历史胜地:督帅行署英王府!
英王府博客博文,清节堂是中国十大行业发源地,可以说也是一千多位世界、全国级名人聚集地。请有关部门重视!
去伪存真,督帅行署“英王府”
安庆(Anqing,Anking),又称“宜城”简称“皖”,历史上曾有“皖城、皖江、怀宁”等名称。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之美誉,被世人称为“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
安庆,是一座境内具有近六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早在新时期时代安庆市怀宁县境内就建有孙家城古城池,这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仅仅发现的两个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二千多年前,安庆为古皖国所在地,这里山称“皖山”水叫“皖水”城曰“皖城”,安庆和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安庆”之称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寓意“平安吉庆”,现今安庆城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庚申年,公元1260年),距今已有753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曰“此地宜城”,故又名“宜城”。
由于安庆位于长江下游大别山与黄山山脉之间峡谷地带的核心位置,自古即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明季安庆府直属京师(明初曾改称宁江府),后安庆府为操江巡抚驻地;从1667年安徽建省至1949年安庆解放,前后282年为安徽省府(首府)所在地,省、道、府、县长期同治安庆城。政治、交通及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兴盛与文化的繁荣,人文荟翠、名人辈出!特别是近现代时期,安庆为我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起源与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督帅行署“英王府”,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写了最具浓墨重彩的一页。
国家历史名城安庆,自古素有“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历来就是长江流域重要军事重镇。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安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为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安庆留下了一段精彩纷呈的革命历史印记与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地位。安庆,历史上太平军曾三克该城,它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西大门,它也是清军与太平军双方攻占的同一重要目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轩称:“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清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抗旨称安庆:“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这样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双方多次攻占中,也留下双方最高军事机构驻扎同一处的历史印记——“太平天国英王府暨大清两江总督督帅行署”。
自古以来安庆民间一直流传,位于四牌楼西街的清节堂就是太平天国英王府,至今附近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还说这里有座王府,王府内有处神话般的天廷(天厅)。现居住墨子巷的某老回忆:“解放初期,这里每天都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媒体记者来此采访、拍照、缅怀先烈,可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切都改变了,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祖辈流传的英王府不再是王府,而偏僻的任家坡太史第突然成了新的英王府?”“以前我们这里有不少居民的老祖宗或爹爹(爷爷)辈,都是慈禧太后时期迁移来的,附近有这么多户难道大家祖辈同时都记错了?”
带着老人们的质疑,笔者开始对安庆这处“太平天国英王府”展开数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任家坡任塾屺园(俗称太史第)被立为太平天国英王府原来是一场闹剧,太平天国英王府还是史料记载、民间流传的马王坡清节堂,而当年考证的幸福路七十八号花纱布公司也不是英王府的核心建筑,只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入驻安庆的督帅行署一部分。[见图23]
图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庆
任家坡屺园被确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的材料主要有三处:一、安徽省文物局公布为太平天国英王府;二、任家坡太史第(即屺园)老屋位于所谓的“在城西门”;三、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太平天国壁画。这三处惟独第一条属于“官方权威”认定,后两条根本就属于错误考证;官方权威如何认定?笔者调查发现此认定完全依据太平天国史研究已故权威罗尔纲先生当初草率的错误评断,而罗尔纲先生错评又是依据安庆地方个别不了解“安庆古城”及“太平天国史”的学者,凭私交上报单方面材料而被蒙蔽,罗尔纲先生也并未亲临安庆来实地考核现场。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笔者在此发表该文,希望借助本博客纠正这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建筑错误的认定,还原历史真实的原貌。
太平天国史研究权威罗尔纲先生生前在论证辨伪太平天国史时也出现过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罗尔纲先生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曾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欣然去改正错误,在一生不断地改正错误过程中,向前迈进,然后方有利于人民的科学研究事业。”他一再强调,历史研究“必须要紧记着为人民服务,一论一述,都必须向人民负责,都必须为后代负责。”罗尔纲先生这种认真严肃、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赞誉。我相信罗尔纲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笔者这篇考证材料,他也会接受这一事实,纠正错误定论的!
图2:安庆古城航拍[左]与城西门[右]旧影
我们先来看看个别安庆地方学者所谓的考证依据:
一、《能静居日记》“在城西门”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是历史见证者之一,他的著作《能静居日记》可以说是第一手信,这一点双方都无异议。《能静居日记》有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子思先生昨约进城,遣小舟迎之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门墙皆彩画而已。”[见图13]可以肯定,英王府位于安庆城西门,那安庆地方个别学者(以下简称:安学)考证的任家坡屺园是不是在城西门呢?笔者在此可以否定它,自古屺园都不属于城西门。
安学提出:任家坡太史第屺园在城西门依据是此屋虽离南门最近,但古城子午线只分东西、不分南北,任家坡太史第位于古城子午线以西,故属于城西门。
笔者认为:安学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安庆城,纯属无知!安庆城古城最早开六门,西门正观门俗称八卦门、南门盛唐门后改曰镇海俗称大南门、东南门康济门俗称小南门、北门集贤门、西北门万观门俗称小西门元代封闭。城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入大南门就是近三十米高的盛唐山,古人别说是站在城楼,就是在城楼上再建一座太平天国望楼也是绝对看不到北门集贤门的。赵烈文日记记载“在城西门”时赵烈文可是刚入安庆城,大白天的看不到星辰如何专业测量古城子午线?何况还不知道赵烈文懂不懂测量,因此赵烈文当时依据“在城西门”不可能是因为古城子午线。
图3:明天顺六年版《直隶安庆郡志》〈府城图〉
另外,安庆城并非与国内大多数古城那样,南门做正门、北门是后门,南北门连线即所谓子午线作为古城中轴线。安庆城正门是西门即正观门,正观门无论是规模还是瓮城都是其它城门不能比的,正门外左侧是谷龙巷、上濠,右侧是沟儿口、下濠,正门内左是县下坡、司下坡,右是五垱坡,黄家山;正门内、外呈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八卦布局,因此正观门俗称八卦门,也是安庆古城正门。熟读安庆地方志或曾国藩以及幕僚们史料记载的就会知道,所有正式仪式或官员入职全部进出正观门,而其它家眷或家属白红丧喜事全进出南、北偏门。另东门枞阳门是古城后门,后门无大山依靠,因此明代在东门外建振风塔以弥补先天地势上的不足。
图4:明天顺六年〈郡志府城图〉是最早安庆城区图,东西大街是中轴线
笔者多次考证发现,安庆古城东西门之间的连线才是古城中轴线。一般古城进正门左右拥有钟、鼓二楼,安庆城也一样,进正观门便是西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西门内正街、司下坡、龙门口、倒扒狮、四牌楼西街),左鼓楼(今谯楼)、右钟楼(县学宫处,毁),再往前即四牌楼(古城中心点)、东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钱牌楼、天后宫、小拐角头、东门内正街)而至东门枞阳门。自古安庆古城不但以此为中轴线绘城池图,而且所有衙门全部位于此中轴线北侧,从西向东依次是:怀宁县衙、江防署、布政司藩署、巡抚院署、安徽省政府、安庆市政厅、按察司臬暑、安庐道暑、安庆府衙等。[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
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笔者多年研究,简要来说因古人设立衙门都是坐北朝南,署衙大门朝向古城内正街或大街;安庆城有史料记载的衙门(指政府署衙,各分局、分所、分营除外),可以说没有一处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如早期不存的:元季淮西分司、明季督学察院、明季巡江察院、明季守备暑、明季将军府等等,也都全部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北。
图5:明嘉靖三十三年版《安庆府志》〈府城图〉
我们再来看看存在争议的马王坡“清节堂”与任家坡“屺园”,前者清节堂位于古城倒扒狮街即西门大街,倒扒狮又称黄门坊,因题“黄门司谏”,自古就属城西门;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有记:“卷之五,地理志,坊,怀宁,黄门,在县学东。”而且清咸丰、同治年间清节堂所属黄门坊、忠节衢也属于城西门,可决定清节堂“在城西门”。而后者屺园,不但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而且偏居一偶,历来就是古城城南边缘附属民宅与仓库之地。自明代有史可查屺园属于古城南门,且清咸丰、同治年间,此处主街只能通达城南与城中,不能直达城西门,直至上世纪安庆城才穿‘县学宫’破山修了一条道路到达西门。数百年来屺园一直归属同安衢,太平天国前、后时期可查史料记载例如:
图6:清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府志》〈府城图〉
1、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记载:“卷之三,地理志,乡镇,怀宁,衢,同安,在大南门内。”
2、《怀宁县志名胜》清桐城硕儒姚永朴(1861一1939)作《论墨绝句》注云:“霄汉楼在镇海门内,康熙中礼部郎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毋之义也。”镇海门即大南门。
3、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名胜,霄汉楼在镇海门内,邑绅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母之意也。中竖楼,曰‘霄汉缥缈欲飞,江山满目’。”镇海门即大南门。
4、《安庆史志》记载:“霄汉楼:在今大南门内。”
图7:清道光志《安庆城郭街衢图》
可见安学例举赵烈文日记中“在城西门”一词来作为屺园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提出任家坡位于城西门,是对安庆古城不了解,属断章取义。
二、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
对于安庆古城任家坡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被安学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是因为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壁画残痕,安学们剥剔出被白垩土层覆盖的壁画,即所谓的“狮凤梧桐”、“瓜瓞绵绵”、“骏马飞凤”和“暗八仙”四幅壁画[见图12]。这一点,笔者与众多学者对此壁画的时期都无异议,那此壁画是不是就能证明此宅是太平天国英王府呢?
安学提出: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老屋,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故城第一巨宅,据“贼目踞大宅,群贼各居民房,谓之打馆”记载,老屋显然为“贼目”所踞,故必属英王府。
图8:清光绪三十三年版安庆最早《测绘城区图》
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证似乎有些欲盖弥彰,此宅属于清早期建筑,保留至今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屋内出现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很正常,但是安学指正此宅是“太平天国时期故城第一巨宅”,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要看任家坡屺园这组房屋是不是都是原先太平天国时期建筑?
笔者数年数十次去任家坡屺园现场考证,发现此宅半数都是清光绪年间之后的建筑,特别是中组三、四两进、东组一、三(后焚毁)、四三进都是清末民初近代徽派建筑;甚至连中组首进门楼,至少也是后期改建过的,惟独中组与东组二进还是清中期建筑,其中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正是出现在东组二进墙壁上。
图9:民国四年版《安庆城厢图》
如此看来,说此宅是“故城第一巨宅”可以说太过牵强;先不说清节堂这组府邸,就谈安庆古城当时至少拥有五万以上军民,城内规模相似或超过屺园的大屋还有不少,如:大二郎巷湖南会馆、四方城公馆、天台里世太史第、荣升街大屋、孝子坊濮家老屋、忠孝街探花第等等。特别是湖南会馆,这组房屋规模不小,主体建筑分三组,并且占据大半个大二郎巷,核心建筑也是太平天国之前清中期建筑,《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对湖南会馆有多处清晰的记载:
图10:民国三十六年版《安庆市城区地图》
“旋至湖南会馆一看,将收拾为季弟停柩之所。”
“用六十四人大舆舁入西门,至湖南会馆暂为安置。各官绅皆来行礼。余于申刻行家奠礼。”
“在季弟灵榇公馆内三宿。”
“是日辰刻至季弟公馆,指示漆棺之法。”
“旋至季弟公馆,看漆棺之当否”
“傍夕至季弟灵榇公馆”等等。
还有天台里世太史第,他的主人赵畇在《遂翁自订年谱》也有记载:“十二月购天台里宅宅故怀宁都御史杨勤恪公汝穀旧第乱后仅存时为外江军需局”,“军需局交还天台里屋略为修葺移居之”,可见安学提出天台里世太史第是后建房屋,也是没有很好的去调研此屋,显得不够专业。
图11:1949年《安庆市城区地图》
出现了太平天国壁画就能确定屺园是英王府吗?笔者认为也还不能决定。太平天国壁画不光只王府有,其它太平军官员官邸也是有壁画的;当时不但安庆城内有壁画,就连城外街道两侧也到处都是太平天国壁画。“狮凤梧桐”、“瓜瓞绵绵”、“骏马飞凤”和“暗八仙”四幅壁画中飞禽是不是‘飞凤’暂且不论,像‘狮’、‘马’这样级别不高的壁画能定论英王府吗?就算是飞凤,安庆城可配此级别的也大有人在。如:秦日纲,癸好三年十一月东王调翼王回京主防务,以顶天侯秦日纲代之,甲寅四年封为燕王,安庆设有行辕府邸。张潮爵,癸好三年八月从翼王赴安庆安民;十一月,顶天侯秦日纲代之翼王,而潮爵为之副。城破前为安徽省文将帅、爵力天义;“惟潮爵犹有余力,单舟冒重围而遁,清人据其第,检视其宅第,犹于其梁上得米五斗。”张潮爵长期驻守安庆,他又是天王表弟,屺园虽不是英王府,但也不排除是他的府邸可能性。《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三月初一日,是夜得探报,现守安庆者为伪受天义叶芸来、格天福陈时永、贡天福向仕才同伪启天义张朝爵、延天福施永通、欣天福侯淑钱等。”可见安庆城云集太平天国众多义、安、福、豫、燕、侯六等爵,除了英王嫡系将领以及瑞人家眷外,其它将领府邸也在安庆。
图12:任家坡屺园东二进太平天国壁画:骏马飞凤、狮凤梧桐图
如钥天福马玉堂安庆宅第,见李瀚章著《曾文正公奏稿》有记载:“卷十四《克服铜陵县无为州等处折》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先是无为州贼目马玉堂之妻子在安庆城内,曾国荃执而不杀,以密谕招降之。马玉堂感激投诚,其机已于十九月漏泄。伪顶王、朱王将马玉堂锁拿,意图坚守州城。马酋党羽在城中闯乱,人声鼎沸。我军突至,因其内乱而攻之,城遂大惊。王明山令节字、智字两营,旱队潜伏南门外,而自率万化林、唐学发等攻大东门。李朝斌、李济清、张得友等攻小东门。王远和、郭明螯等攻仓北门。万炮雷轰,子如密雨。逆众大溃,遂于北门窜出。水陆各营,登岸追击,杀毙二千余人,又入城搜杀五六百人。”还有《求阙斋弟子记》中王家璧记载:“贼酋马玉堂之妻子,先在安庆城,国荃执而不杀,以密谕招降之” [见图15]。王定安著《曾忠襄公国荃年谱》也为此记载:“先是贼酋马玉堂妻子在安庆公执不杀,谕降玉堂”等等。[见图14]
图13:《能静居日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亦不甚大
有学者考证咸丰十一年英王陈玉成管辖属下将领(包含借调忠王等属下将领)有:格天义提统军务陈时永、秉天义黄如来、浩天义刘瑲林、亮天义蓝成春、杰天义赖文光、则天义梁成富、招讨主将宏天义陈学礼、平西主将吴定彩、涵天安罗振举、贡天安向仕才、迨天福,大左队量天安唐政才、小左队泳天安马融和、左一队吁天安卜占魁、左二队羡天安倪龙会、盖天义龚得树、天福薛郊伦、永天福邹宁保、占天燕李士贤、功天安陈得才、副掌率开朝忠良朝将殿前军主将吴汝孝(笔者疑,巴夏礼等洋人的记载安庆城破前已封王)、耆天义叶芸来、钥天福马玉堂、楗天燕彭学进、铄天侯汪新彩等,他们大多在安庆有宅第。
图14:《曾忠襄公国荃年谱》先是贼酋马玉堂妻子在安庆公执不杀
游览过国内其它太平天国王府的市民会发现,排在陈玉成英王爵位之后的几位王爵它们的王府石柱、大门、壁画中都出现与之对应“龙”的身影[见图60],如:太平天国忠王府五爪双龙戏珠图及龙纹、太平天国辅王府盘龙柱、太平天国侍王府云龙与五爪金龙、太平天国来王府(殿)飞翔蛟龙、太平天国戴王府龙纹等,而屺园却没有任何龙的痕迹,而多数老者回忆清节堂头门(照壁)、大门及大殿等都有龙的痕迹。
任家坡屺园并非安庆地方学者所考证的太平天国英王府,那英王府到底在哪呢?笔者虽不是专业考古人士,但对安庆城自宋以来各主要历史遗迹可以说一般都知晓一二;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笔者先将真正的“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考证如下:
图15:《求阙斋弟子记》贼酋马玉堂之妻子先在安庆城国荃执而不杀
一、太平天国英王府位置考证
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八月廿一日,早饭后清理文件,旋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府也。一连三所,其东一所为就天燕陈时安之伪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也有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子思先生昨约进城,遣小舟迎之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可见曾国藩督帅行署入驻的公馆主体建筑的前身,即是太平天国英王府。
图16: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安庆城,近处纱帽洲远处盐河
英王府这组房屋是谁给曾国藩选为督帅行署的呢?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学者去研究,而笔者经多方考证分析,督帅行署选址除了九帅曾国荃外,还有一位竟是曾国藩的幕僚、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与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安庆女婿、曾国藩门生李少荃李鸿章。《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八月十一日,巳正登舟,九弟送至舟次,恰李少荃到,谈及大丧典礼,宜在安庆省城举行,一面设立帐殿,以便百官行礼,一面打扫公馆,以便余近日移居”。
李鸿章不但为曾国藩选址督帅行署,且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也是因他提议而让安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铁血城市之一。公元1860年时湘军督帅曾国藩是否坚攻安庆的战略决策还犹豫不决,大多数湘军将领认为攻打太平天国最强悍的贼首陈玉成老巢安庆,根本就没有把握,反对声很多,而作为曾国藩最器重的门生李鸿章的一番建议,让曾国藩决定一定要攻下安庆,以至后来曾国藩多次抗旨也决不撤兵,坚定拿下安庆这一巨邑。
图17:《能静居日记》惟伪英王府备督帅行署中尚存物十七余皆悬磬矣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咸丰十年五月初十日,……与希庵熟论安庆、桐城两军应否撤围,约沉吟二时之久,不决。中饭后得少荃数言而决。因写信与胡中丞,定为安庆、桐城二军皆不撤动,青草塥希庵之军亦暂不动。”
安庆城克,曾国藩移署皖城,先至城外河下水次公署,后曾氏兄弟同入正观门进城。移署安庆,所带公文行李众多,河下虽是安庆古城正门外门户港口,但距离城内英王府还是很远,因此开船至南门外江干石滩渡停靠才登岸,进安庆南门镇海门,经南门大街至古城中心四牌楼,西转西门大街百余米即到马王坡英王府,实属方便。
图18:《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收录〈清节堂房屋布局平面图〉
入城后李鸿章也搬进督帅行署居住,只不过居住的不是公署内寓而是公馆内幕府,曾国藩时常到李鸿章房中与之洽谈,《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载:
“十月廿二日,至少荃处(注:少荃处,即督帅行署李鸿章住处),与钱菬甫久谈,渠请兵甚切,余以非二月不能筹出一支兵速赴上海。”
“十一月初六日,至少荃处一叙。”
“十一月廿六日,至少荃处久谈。”
“十一月十四日,……傍夕,至少荃处一谈。”
“十一月十六日,……傍夕又至少荃、尚斋处一谈。”
“十一月廿一日,……至少荃处少叙。”
图19:《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收录清节堂建设房屋布局绘制图
“十一月廿六日,至少荃处久谈。”
“十一月廿八日,傍夕至少荃处一谈。”
“十一月廿九日,……至少荃处久谈。”
“十二月初二日,傍夕至少荃处一谈。”
“十二月初九日,傍夕至少荃处鬯谈。”
“十二月十一日,旋至少荃、眉生处一叙…饭后,送之至少荃处久坐。”
“十二月十三日,……傍夕至少荃处一谈。”
“十二月廿日,至少荃、眉生处鬯谈。”
“十二月廿一日,……与少荃、眉生等鬯谈,王明山来少叙。”
“十二月廿三日,与少荃、尚斋等鬯谈。”
“十二月廿七日,……中饭后,至少荃、眉生(漏处)鬯谈。”
图20:《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收录旧屋存案图
“十二月廿八日,……至少荃、眉生处鬯谈。”
“正月十二日,傍夕又与少荃、尚斋等鬯谈。”
“正月十三日,……傍夕至少荃处久谈。”
“正月十四日,又至少荃、尚斋处鬯谈。”
直至同治元年正月廿四日李鸿章才搬出督帅行署,也有记:“旋出城至李少荃处道喜,渠本日新移居营盘也。”
(待续……)
可见李鸿章也是英王府住户,他的记载也属于第一手信,他还参与提议入城前督帅行署公馆的设置,可以说对英王府的布局是十分熟悉的,可说比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更有史料价值。
在《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上就有清光绪六年李鸿章亲笔为清节堂题的楹联这一重要的史料记载:“皖公山历劫常新,即今夏屋帡幪,筹策风云曾此地;巴妇台怀清可筑,留取大田秉穗,护持冰雪仗他年。”
图21:解放初督帅行署部分后院与幕府旧影
李鸿章另还为此跋云:“光绪己卯春,皖中绅士,以通志局既竣,议改为清节堂,大府允行,前此未有也。地本马王庙旧址,经乱改造。曾文正公平皖,曾开幕府其间。余追念昔游,为题为楹帖识之,并为吾乡好义者劝。庚辰冬月,合肥李鸿章题并跋。”
那为什么安庆众多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原马王庙、三清殿毁于清咸丰三年。”其实这一点《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也有多处清晰记载:如前文李鸿章跋云:“经乱改造”。清光绪四年,怀宁邑绅,前布政使衔、署直隶按察使清河道叶伯英等,联名禀称:“窃省垣为首善之区,发施必先于无告。妇德藻冰霜之操,苦莫于未亡。各直省俱建清节堂,以全嫠妇贞女名节,其事足式,独皖省阙如。前邹邑尊曾谕,在外协力创捐,计有万金,爰函商在籍庶吉士洪思亮,就近置产生息,以为每年收卹之资;尚有不敷,再行筹款。惟庇养无地,势难举行。伏查通志局一区,原为马王庙、三清殿等处,俱系公所,因被乱,合并改为伪屋。闻《通志》现已告成,马王庙业经另建。除民基应听其自行清理外,所有屋宇及公基,仰恳宪恩赏为清节堂庇养之所。其近市处,拟改为市房,生息资用。……”
《安徽清节堂征信录》还有两处记载马王庙清节堂前基“伪府”是太平天国“伪王府”。
1、清节堂竣工,皖省清节堂董事教习知县舒卓云等官绅呈文:“前抚部院裕批准将马王庙三清殿作伪王府之遗屋基础,拨给清节堂暨节孝祠。”
2、据旌德县民江根生的禀呈:“身祖在省城马王庙下首开设永吉典铺,咸丰三年兵燹无存。身于同治三年来皖,见典基在伪造王府,改做行台之内。”另在记载拆除的旧柱衍椽板片等材料时,也特意注明:“通志局旧屋,原系逆匪拆毁祠宇、民房、船只改造伪屋。”
可见,这些“毁”是指毁了庙宇内一切宗教信仰物件,而房屋建筑并非全部毁去,太平军将其大部分房屋改建它用。笔者举例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史料中对英王府清晰的记载:“房屋贼俱未毁,金银衣物之富,不可胜计,兵士有一人得金七百两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坏垣掘地,至剖棺以求财物。惟伪英王府备督帅行署,中尚存物十七,余皆悬磬矣。”
图22:解放初期督帅行署暨太平天国英王府部分旧影
另外安庆地方文史资料众多作者回忆、市井流传、相互摘录等,难免不会出现以讹传讹现象,例如:民国以来几乎所有这些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安庆城黄家山如来庵,“咸丰毁”、“毁于咸丰三年”等等,那如来庵是否真的建筑拆毁无存呢?
我们看看破安庆城的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的记载,他的著作《彭玉麟集》对此庵可以说最具权威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彭玉麟出生于安庆,可以说从小成长在安庆如来庵旁,安庆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彭玉麟集》对此庵可说是记载多处:“二、诗词。卷二。从征草。《攻克安庆省城诗》:操江厂外耀弓旌,肉搏同登破此城。十载练潭容贼有,一朝皖水庆功成。釜中余炙存人脯,屋上饥鸟作鬼声。[我军水陆围两载,贼以人为食,城破,釜中尚余人脯,可惨之极。]灰烬如来庵尚在,卅年难慰渭阳情。[予舅氏曾宅于庵旁,庵幸无恙。] ”、“二、诗词。卷八。退省庵闲草。《赎回皖城舅氏旧宅基,新之以为春秋祭产,喜而有作》:劫火灰飞舅氏衰,买归遗址喜还悲。人亡此日空留屋,甥小当时只倚姨。第宅循环归故主,门楣依样换初基。绿窗明月今犹昔,太息比邻易旧时”。
《曾文正公家书》也清晰明确的记载了督帅行署英王府,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沅弟信:“余署附近有一大屋,将买为湖南会馆,季弟灵榇即迎置其中。一切开吊行礼,俱甚方便。”安庆只要年长一点的老市民都知道湖南会馆在四牌楼东,隔壁就是清节堂;而任家坡屺园远在古城几条大街之外。
如此,英王府初步可定为马王庙,那清节堂前身是不是通志局与马王庙?以下权威地方志也有记;
图23:安庆花纱布公司职工合影,背景督帅行署旧址局部
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中也有记载:清节堂。“清光绪四年省绅叶伯英等禀恳巡抚裕禄批准将安庆通志局屋、马王庙三清殿遗址改建。”
程小苏名著《安庆旧影》有记载:“清节堂。在四牌楼西街,前安徽通志局及马王庙三清殿之旧址也,发起于叶伯英、李鸿章及方怡谋堂汪怡敬堂吕裕德堂等,各捐巨款,在城内外及怀宁桐城,置产甚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封太平天国下级写给上级的珍贵信件《六安州總制掌書陳鳳曹上六安州總制陳敬禀》,内容是“禀。月之初二日,接讀宗台大人賜覆,可見包容大度,不棄庸愚,弟不勝忻幸之至。但所委約舊衙兄弟來州之語,弟已在閘上面會到孫奠邦,談及此事。……萬望宗台仔細籌謀,加心畫策,隨後將六安遠近兵勢,賜信與弟,其信望寄到安省韓公祠旁柯姓寓處。弟約在初七、八動身回家,廿前動身到省,是否再另禀明。余言不書。耑此,順請升安不壹。太平天國丁巳七年五月初五日。”
信中提到的安省就是安徽省城安庆的简称,安庆古城韩公祠有两处:一在城内、一在西郭外,程小苏《安庆旧影》有记:“韩公祠。又明正德四年(1509年),郡守郭□建元守臣祠,在城内鸳鸯栅东首,一名府主庙,继乃更名郡伯祠,是亦韩公祠也,清咸丰毁。”
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六安州總制掌書陳鳳曹致书上级宗台陈大人,写信请寄到安庆城内西门大街鸳鸯栅东首韩公祠姓柯的宅中,而此处住宅正是太平天国英王府之前陈玉成家族住处,此信写时是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即1857年),此时陈玉成还没被封英王,甚至比封为又正掌率、成天豫还早数月,五月是他已与李秀成在枞阳商议配合作战事宜之后,带领太平军推进至湖北时期。最难得的是《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收录&旧屋存案图&清中,左下脚一排不显眼的小字引起笔者注意:“此墙内有水龙局并柯姓基地系清节堂清理”[见图20]。
图24:天台里世太史第主人赵畇在《遂翁自订年谱》记载
二、督帅行署暨英王府旧址考证
光绪十二年刻印的《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有记载:“清节堂原地基,系宫保(指曾国藩)克复安庆省城,存留伪王府,始为行台,继为皖省通志局。经绅士禀请抚部批准,改建皖省清节堂,基本马王庙旧址。”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熟悉历史的不了解安庆,了解安庆的不熟近代史,大多没有细读有关史籍。提出督帅行署最初在英王府,后移建屺园;这种不严谨的结论不知是不是从安学那里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有督帅行署移建这一假说呢?
笔者调研发现,原来当初指正屺园为英王府这一假说现今已无法立足,故而又抛出另一荒谬谣言;谣言出处自督帅行署内大建房屋开始,对于督帅行署的论证最有说话权的无可厚非是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曾国藩。笔者在此例举一些史料,这些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图25: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清节堂旧址正门与后门
无论曾国藩《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府也。”还是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可见曾国藩督帅行署即太平天国英王府,当曾国藩入驻安庆英王府,虽说“克城之后,房屋完好,器具足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但“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能静居日记》记载),起初公馆还可以作为安置百人办公、居住的行署大营,随着湘军战事的风顺,入幕大营的全国能人越来越多。据李瀚章著《曾文正公书札》中就有曾国藩刚入安庆城就筹备招幕人才的记载:“卷十六。〈复李希庵中丞〉,国藩至安庆,将即在城中列幕为位。”同治元年曾国藩督帅行署也正式开始了规模扩充。
图26:《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欲在督帅行署另立一军
最早修建自然是从督帅行署外围幕府(外)开始,据《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记载:“正月二十七日,傍夕阅工匠修茸屋宇”、“正月二十八日,是日酉刻至外一行,观长夫所修茸之客馆。”这里可以看出所修建的房屋是“客馆”,“客馆”是什么部门?“至外”明显指不在公署内,而在公署外,但是不是还在公署附近?目前还不能断言。
笔者随后发现《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就有记载:“四月初七日,至幕府程尚斋等处一谈。”日记中督帅行署第一次出现“至幕府”,之后曾国藩几乎每天都要“至幕府”:“六月廿二日,至幕府与尚斋等鬯谈。”不难看出程尚斋(即程恒生)住在幕府,而幕府也属于督帅行署的一部分,见:“闰八月初一日,归,至程伯敷房中久坐;与莫子偲谈。”归,曾国藩在安庆时期只用于“归寓”或“归公馆”,像这样的“归”曾国藩在安庆期间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处出现过,可见幕府虽在寓所(公署)外但还在督帅行署内。
笔者调查曾国藩驻扎安庆期间,督帅行署一直在扩充,安庆大营早以数倍于英王府那点公馆房屋,首先幕府建于英王府西北,后不停扩充与各局、各所三面围绕督帅行署,甚至最后连湖南会馆也将包揽其中。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是当时见证者之一,他在著作《西学东渐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今更回述予在安庆之事。当时各处军官(按:应为官员、原文 official),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之罗致之也。文正对于博学多才之士,尤加敬礼,乐与交游。”
可见当时容闳来到安庆,见督帅行署幕僚等至少有二、三百人;笔者曾作过简要统计,督帅行署最高峰办公与居住人数超过五百人,进出督帅行署有名可考的近千人,可说是名人荟萃!
图27:《泾舟老人洪琴西先生年谱》设书局于皖城,开创现代出版业
既然有这么多的名人聚集安庆大营,那房屋是肯定不够的,曾国藩必然要扩建房屋,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四月十四日,寓西一厅,稍为修茸,前往看视,遂与洪琴西久谈。”“八月十四日,申正出门,至邵世兄家,即蕙西之子,自上海逃难来此,奉其母与其弟妹共四人来此相依,因于署傍觅屋数间居之。”
除了曾国藩记载外,他的幕僚也有记载可查,如莫友芝之前与马雨农学使住督帅行署西侧幕府,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六月十一日,出门拜客,一吊刘幼蟠之丧,一至马雨农学使处,并拜莫子偲,借其案头之辛稼轩集以归。”“六月初十日,出外至马学使处吊唁,与莫子偲久谈。”但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莫友芝已搬迁到督帅行署北吕八街,《莫友芝事迹简编》有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癸亥。正月二日,至信祥芝,告知新租房在李八街,尚宽敞(李八街即吕八街,古又俗称泥巴街)。”甚至连安徽巡抚公署也入住了一些幕僚:“九月十二日,又至抚署拜其幕友,未刻归(抚署位于清节堂西北、湖南会馆位于清节堂东南,再次可证屺园不是督帅行署英王府)。”
图28:《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为两江总督行署所谓英王府也
如此可见曾国藩督帅行署在安庆设立,行署幕府能人云集,来署幕僚可分内幕(公署内幕僚)与幕府(公署外幕僚)两种,督帅《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多处可见:“五月初五日,早起,各员弁贺节,止见公馆以内者,余俱不见。”“十月十一日,是日为余五十二生日,谢不见客,本署之人一概谢却。”
曾国藩的日记中还记载了公署内幕府、寓内的扩建,外幕府建房、租房整修等:“二月初一日,蒋莼卿搬入公馆……寓内修茸东北厅屋三间,余签押房将移于此,频往看视,亦因神怠不能治事,故聊尔消摇也。”“四月初七日,是日住房铺地板,糊墙壁,终日未得安生。”(注:这与清节堂附近老人回忆是一致的,而屺园后两进建筑一楼,笔者现场勘察并无地板安装过的痕迹。)、“四月廿日,三更尽,烛花落,延烧衣物,几及房屋,惊起扑救,房中烟焰不息。”。
图29:清佚名《克復安慶省城圖》
湘军战事顺利,安庆大营安全稳定后,曾国藩打算将家眷接来,又开始扩建内室:
“八月卅日,是日寓中修造新屋三间,常往监视。”
“九月初一日,饭后看工匠修盖房屋,阅本日文件极多,莫子偲来久坐。”
“九月初八日,午初围棋一局,至后院看新造之屋,将次毕工。”
“九月十一日,至后院新屋登楼一望,耳目为之开朗。录雅训小记。傍夕阴雨,又登楼眺望良久。”
“九月十二日,阅看新屋匠工;旋围棋一局。”
“九月十六日,至新修房屋内省视。”
“九月廿三日,傍夕至新房周视,是日落成矣。”
“九月廿五日,傍夕至新屋内一看。”
图30:清佚名《逆眾擾懷桐楚軍會剿大勝圖》
新屋建好不久曾国藩家眷也来到安庆:“九月廿九日,午正家眷入署,内人率一子、四女、一婿、一儿妇、一孙女,又有送者邓寅皆、欧阳牧云,次第应酬俱毕。”并且继续整修行署寓内内室房屋:“四月十四日,中饭后因上房水侵墙脚,势将倒坍,查阅修整,因拟作内厨房一间,与工匠审量一番。”“四月廿一日,工匠盖小厨房一间,看视良久。”“四月廿五日,戌刻观所修内厨房,工已竣矣。”
曾国藩家眷到达督帅行署前夕,曾国藩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开始搬离寓所(公署),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记载欧阳兆熊的搬离公署寓所:“九月廿二日,中饭后,小岑来此一叙,渠昨日搬至湖南会馆也。”以及《求阙斋弟子记》中记载王家璧搬离公署寓所:“九月廿八日,移寓大南门内正街。”
历次迁移居所,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从不漏记。家眷的到来,曾国藩依旧居住英王府,对此曾国藩小女曾纪芬初来安庆,兴奋之余便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清晰的将此记载下来:“至皖时以四眼狗陈玉成所居为两江总督行署,所谓英王府也。”
另外是否移居,曾国藩自著《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还有一项记载可作为佐证:同治二年“五月廿五日,天气奇热。有石床者,系贼首居此时所置,久弃不用。本日在石床久睡。(贼首,贼:太平军、首:第一首领指陈玉成)”
“五月廿六日,畏热殊甚。本日早间亦在石床久睡,令人摇扇。”
“五月廿七日,竟日在石床上小睡,令人摇扇。”
“五月卅日,热甚,在石床一睡。”
“六月初一日,旋至石床上小睡。”
“六月初四日,奇热,在于石床久睡。”
“六月初五日,在于内室石床久睡,至酉正,温诗皇矣篇,未毕。”
图31:《平定粤匪战图-克復安慶省城圖》
“六月初六日,在石床上久睡。”
“六月初七日,在石床久睡。石亦薰蒸如新被火煅者然。”
“六月初八日,中饭后在石床一睡。阅本日文件极少,温生民篇毕、行苇篇。”
“六月初十日,中饭后,亢热非常,在石床久睡。”
“六月廿一日,在石床小睡。”
“七月初三日,在于石床小睡。”
之后不久曾国藩家眷到来,直至同治三年曾国藩离开安庆前夕,曾国藩还在石床卧榻:“六月十九日,在石床上一睡。”可见曾国藩在安庆迁移居所只是谣言。在此也顺说一下,清节堂众多老住户们回忆,以前清节堂后院有一张大石头做的床铺,上面还雕刻有动物图腾,笔者曾试想老人们回忆的这张石床是不是就是英王陈玉成的卧榻?
图32:湘军《克復安慶省城圖》
三、督帅行署暨英王府布局考证
1、督帅行署英王府寓内房屋汇集。
曾纪芬著作《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对督帅行署有清晰的记载:“署中内宅口一进,其前即签押房,其后有一院,在左旁复小有隙地。文正公稍增葺三楹,以分居二女及婿,复隔别其门,出入异路。……又喜构望楼,以资登眺,因于三楹上加小望楼。又于上房楼上每夕登楼祷天,不设香烛,惟有一拜垫而已。凡修葺更造之费皆出自养廉银,不动公帑分文也。余在督署虽仅髫龄,而随诸姊之后不出署门一步,惟从望楼上得见迎会之高跷,稍知市井间情状耳。”这段记载与本文之前《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寓内修茸东北厅屋三间,余签押房将移于此。”相互对应,“十一月初四日,牧云自金陵归,与之久谈,同至后院楼上。”
很明显签押房位于英王府寓所东北,此宅一连三所并非屺园那样非常规则,督帅行署内宅只有口一进,也并非屺园前后两进;在它的左侧空地,新建新房,进出异路。这里对小望楼说得也很明白,此楼并非高达二十米的太平天国英王府望楼,而是曾国藩在三楹建筑上新建的二层可眺望的小楼,它位于内室正房楼上。从不高的小望楼就能看到迎会,可见此署位于主街西门大街、并且离闹市四牌楼不远,小望楼附近是平房,视野没有被建筑遮挡。这与坐落偏僻任家坡、小巷霄汉楼的屺园可谓大相径庭,屺园后院无论哪一进二楼都被徽派高墙所遮挡,别说相隔甚远的闹市,就是园内也难眺望[见图49]。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的记载与清节堂却十分吻合。
对于督帅行署英王府这一公馆的描述,曾国藩著作《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虽凌乱分散,但整合起来,还是能发现它的一些建筑布局,例如: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令人在城内打扫公馆,将设次哭临。”
“八月十九日,幸已将城内帐殿收拾整齐,尽可设次成礼。又昨夜已接奉哀诏,因定于廿一日成服临哭。”
“八月廿一日,连日修整帐殿,为举行大丧礼之所,昨日毕工。余进城后,即率府县文武齐集哭临,巳刻早集,午刻中集,申刻晚集。”
“八月廿四日,昨日已满三日之制,因学使及东流各委员甫临一日,故未将帐殿遽撤,俟七日满再撤也。”
“十月初六日,早饭后,至寓内北边所设皇殿内迎接遗诏,跪迎于门外,安诏后,行九叩礼。”
图33:《克復安慶省城圖》
日记中的帐殿是不是后来的皇殿还有待笔者进一布考证,不过据笔者调查研究此皇殿即是民间流传太平天国英王府天廷,有可能就是太平天国特色建筑礼拜天厅。
除了签押房、外厅、帐殿、皇殿、内室、正室、小望楼外,督帅行署寓内还有书房求阙斋、八本堂、学堂、纪泽书房、内厨房、曲巷等,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六月卅日,天热殊甚,是夜不入内室,即在书房就寝,竟夕不能成寐。”
“三月初五日,傍夕至求阙斋散步良久;与向伯华鬯谈。”
“五月十一日,热甚,移至求阙斋一坐。”
“五月十二日,三更后改在求阙斋一宿,不能成寐。”
“九月初二日,偶忆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欲自名其堂曰‘八本堂’,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兹因眷属将到,拟书扁于中厅,并录此八语于后。”
“九月初四日,写扁四方,自写二方:曰‘八本堂’,以咸丰十年闰三月自箴八语录于后;曰‘肃雍和鸣’。又写对联数付。”
“九月初五日,观昨日所写扁为匠人误钩于纸上坏之,恼怒殊甚。”
“十月十二日,又拜周缦云,请其来署教书,午初归。”
“十月十八日,周缦云来上学,次儿纪鸿、外甥王兴韵、女婿罗兆升三人从之肆业,巳刻行礼。”
“十月十九日,至学堂周缦云一谈。”
“二月初十日,傍夕至缦云学堂一坐。”
“五月初一日,至内室小坐……至纪泽书房,与之言学问渊源。”
“五月十七日,司道来见,一叙;令将石案细看一遍,自辰正阅起,至申刻止;余亦常至外厅与之一叙。”
“六月初二日,中饭后畏热殊甚,在于内厨房之门曲当风而睡。……余向畏热,酷暑则百事俱废,本日又不能治事,用是浩然有弃官之志矣。傍夕在求阙斋阶外小睡。”
“六月初七日,在求阙斋久睡。”
“六月初三日,中饭后热甚,寻一曲巷当风者乘凉良久。(曲巷,即偏僻小巷,明显记载中的后院不同于屺园)”
“六月初五日,中饭后热甚,不能治事,惟寻一可以乘凉之处稍为憩息,而汗出不止。”
图34:督帅行署西楼暨英王府望楼采用凉亭为顶,曾国藩故称高亭
据李瀚章著《曾文正公年谱》也有记载:“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字谕纪泽儿:……得五等之封者似无多人。余借人之力而窃上赏,寸心深抱不安。从前三藩之役,封爵之人较多,求阙斋西间有《皇朝文献通考》一部,尔试查《封建考》中三藩之役共封几人?平准部封几人?平回部封几回?开单寄来。伪幼主有逃到广德之说,不知确否?此谕。涤生手示”。
太平天国工字形长廊式建筑俗称“工字殿”,它与望楼一样,是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一特色建筑,国内现存其它太平天国王府多有工字形长廊等建筑、遗迹或记载,《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收录的〈清节堂原绘图〉中,工字殿非常明显的绘制在图中核心建筑的中心,它南北走向连接着外厅与内宅;另《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收录的〈清节堂七十二间房屋分布图〉中,工字殿也非常明显的在图中心标注着“川堂”二字。这与江浙太平天国忠王府与太平天国侍王府内工字殿如出一辙。
(待续……)
当初荒唐拆除了最具价值的文物古迹,如今安庆有关领导及部门应需要加以重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能再让全国人民笑话安庆了!
据清节堂附近一土生土长的某老回忆(安庆方言):“清节堂以前非常大,从四牌楼西街一直到新光电影院东边为止都是清节堂的房产,沿街清一色两层楼传统式样的铺面,还有一些两、三层洋楼,它们都是银行或银楼等大户商家;清节堂听长辈说过有两进大门,前门就一面墙壁,壁上筑有门楼,后来门楼拆除了也建了两开间二层楼铺面。现在门口铺面已拆建成宿舍楼,拆除前大概位置就在小墨子巷过来第三家左右;铺面后面是个很大的院子,晒两百床被絮都不成问题(似忠王府、侍王府甬道,见图59)。第二个门才是大门,衙门式门楼非常气派(王府大门楼),以前两边都有狮子(石狮子);后门门前是不高的青石台阶,旁边有口古井估计有几百年了;大门很大,门口左右两个大石鼓,上面有三、四只老虎一样的动物绕着跑,小时侯听长辈说那老虎是龙变的,可以辟邪(似忠王府、侍王府报鼓石,见图41与图61对比)。进了大门,后面就是个院子,院子不太大,对面就是大殿;大殿房屋非常高大,就一层;进大殿左右有两根最大最粗的柱子,下面石墩子比敲的鼓还大(石柱础),后门前有一木板隔的墙,在大殿里面看不到后面院子,木板隔的墙上有黑漆漆的花纹,看不清,木板烂掉着;木板隔的墙左右两侧都可以饶过去,出了大殿后门,外面就是长廊(工字殿),长廊走廊两边有几根柱子,柱子底下都是小石墩子(石柱础),风雨天气不用当心会淋湿,后宅前有小台阶,再后面很少去了,记不得了。”
图35:上世纪八十年代屺园被错定为英王府,使真的英王府旧址消失
老人的回忆很有价值,特别是甬道的介绍,也印证了史料记载。曾国藩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廿八日,是日,安庆六属新进生员谒文庙后,来此谒见,朱学使牌示如此,向例所无也。共接见七次,每次约百余人。系补行咸丰三、四年岁科考一次,五、六年岁科考一次,故每县及学府各百余人耳。阅文献通考钱币一,毕。中饭后又见新进生员数次,阅本日文件甚多。傍夕至幕府一谈。”
可以想象安庆所属六、七个县七、八百名新进生员(笔者考证其它史料,疑约千人)拜谒文庙后,沿西门大街浩浩荡荡来到同街不远的督帅行署,估计队伍的前面刚到达行署而队伍的最后还在文庙门前不远的地方。这些学生集中到英王府甬道后,分七队,每次一队一百多人同时拜见曾国藩;可见督帅行署甬道之宽广以及大殿与庭院之气势,这一点任家坡屺园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甬道的屺园别说七、八百名新生拜见,就是中厅与狭小的庭院每次谒见半数六、七十名新生都很困难。[见图42、图43、图44、图45]
图36:任家坡屺园民国时期一连五组,此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曾国藩除了谒见七、八百名“文秀才”外,“武秀才”也一样阅视七、八百名新生,曾国藩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有记载:“十二月廿一日,中饭后,新进武生员来谒,七县共见七次。”据李瀚章、李鸿章著《曾文正公年谱》有记载:“十一月……二十八日,接见安庆所属各邑新入学生员七百馀名。”据《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收录的〈清节堂建设房屋布局绘制图〉上清晰可见,清节堂标注的“大门”前的确是有一条与太平天国其它王府一样的甬道[见图19]。另《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收录的〈清节堂房屋布局平面图〉上跟更是清晰可见,清节堂核心建筑标注的“大门”前的确是一条规模等级极高的甬道,而且在甬道上清楚的注明“甬道”二字。这与江浙太平天国忠王府与太平天国侍王府内工字殿、甬道相互一致。
图37:任家坡屺园慎余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旧影
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意识上被少数媒体误导:任家坡太史第原系清官宦任塾宅第,后修葺和改造而成英王府,曾国藩攻克安庆城占据此屋,金陵攻克为李鸿章公馆,后成为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府邸,李鸿章从子、李蕴章长子李经世(丹崖)大规模修建,定名为太史第;因英王陈玉成长期不在王府居住,安庆城与周边又缺乏能工巧匠,故王府狭小。
笔者在此纠正:任家坡老屋原系清官宦任塾宅第,后修葺和改造而成太平天国第衙,此宅并非曾国藩故居,也不是什么李鸿章公馆,更没成为李蕴章府邸,李蕴章至终居住四方城李公馆。据李蕴章岳父赵畇著《遂翁自订年谱》记载:“十一月至皖省寓四方城仲兄亦挈眷由長沙迴住寺前河宅援例加級得”、“二月挈眷齣京四月至蘇州省次女七月至皖暫寓四方城”、“遂並載其棺於十月登舟十一月至皖暫寓四方城公館借李壻弟和甫蘊章屋也”。
还有安庆城也并非缺乏能工巧匠,可以说安庆上游辖区是太平天国能工巧匠最多的地区,见张德坚著錄《賊情彙纂》记载:《佐天侯陳承鎔給黃再興招集工匠建造宮殿札諭》“現因建造天朝宮殿及東王府內殿,所需工匠甚多。茲據冬官又正丞相賓福壽禀稱,湖北漢陽地方,木工廣有。”
图38: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家坡屺园慎余堂,拆毁前的马蹄楼不是望楼
另《賊情彙纂》还有记载:《東王楊秀清奏請興工蓋造天朝宮殿本章》“今蒙天父開恩,殿右四檢點張潮爵由安徽解回各項匠作兄弟”。张潮爵是太平天国安徽省文将帅,长期驻守安庆;賓福壽是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殿前工部正冬官,负责王府建造,也时常来安庆。
还有太平天国驻扎安庆城的翼王、燕王、英王各府邸,主体建筑前身全是公房,后成为太平天国各王府邸行辕;安庆被湘军攻克,所有王府依旧归属公房公用;督帅行署前身是公房,曾国藩离开安庆后,大营只能转变成通志局、清节堂,不可能卖给私人成为李鸿章家族府邸,这一点无论是曾国藩还是他幕僚都有记载,据李瀚章著《曾文正公批牍》有记载:“【金陵绅士陈栋等禀:善后事宜十四条:】第二、第三两条本部堂在安庆时曾设有忠义局、保甲局,今来江宁自应照旧开设。其禁占房屋一条,即可归于保甲局办理。”例如,生于安庆的清朝水师统帅彭玉麟在其著作《彭玉麟集》中有这样的记载:“书信。同治四年,二月初四日《复曾国藩》:查金陵文庙等处急需兴建,如留各伪府作公用,更免物议也。”此时安庆督帅行署还驻扎有不少局、所、处。笔者只想说:谣言终归是谣言。
图39:任家坡屺园中组第一进大门
2、太平天国英王府望楼简述。
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刊载吴友如绘制的《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见图31],图中所绘湘军入城的主攻目标正是太平天国英王府,这份绘图对于纠正错误英王府旧址也是重要的一佐证,它比任何文字更加直观的显示太平天国英王府原址的方位,《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是当时朝廷反映清军(湘军)如何收复安庆城的战事图,与清廷《克復安慶省城圖》[见图29]一样具有很高的军事测绘等专业水准,绘制专业程度远远超过绘制一般的城区街道绘图,特别是《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中“英王府”很精确的指出该王府位于马王坡,各城门及建筑方位非常精确,“谯楼”与“英王府”同在西门大街北侧,此图可比现代城市道路测绘地图。特别是该图中英王府的西南侧“王府外垣”以及“外垣内王府西侧官厅”,与《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所存伪王府&旧屋存案图&精确一致[见图20],也与《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所载相互印证,而与任家坡屺园房屋结构却完全不同!
《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中绘有一处太平天国特有的建筑物“望楼”,该“望楼”位于英王府西北,外垣墙院内,笔者实地考察,任家坡“屺园”西北地势低洼,比大门低矮落差四米以上;马王坡清节堂西北地势高耸,“望楼”遗址处现今耸立一似“望楼”现代附属建筑[见图71],此地势比清节堂大门旧址处高六、七米,而且据说解放前此地地势还要高二米;此地地势高度在古城内仅次于西北城墙三官堂高岗,若在此处再耸立二十米高的望楼,高于周边约十丈近三十米,完全可以俯视长江与全城。
图40:任家坡屺园大门,似太平天国纹饰柳钉木门与民国门头
难怪赵烈文一入督帅行署,就来参观公馆这一标志性建筑,并将它的身影录入《能静居日记》中:“至大堂,值督帅出,属到晓老处候之。晓老住处,房屋尚宽敞,谭君荔仙先在,复识姚君慕庭(石甫先生子,濬昌)。少选帅至,言胡润之宫保病急,信延晓老,晓老必欲吾同行,乃去。吾素慕润帅名,藉与一面,因允之。约月杪即行。帅去后,同思老、晓老行观前后房屋,趋瞻大行灵幄,又登西偏高楼一眺,遂在督帅处饭。”‘大行灵幄’即本文所提曾国藩日记中记载的‘帐殿’,而‘西偏高楼’也就是‘西北高耸的太平天国英王府望楼’。
清季同治年间安庆古城复建功臣吴坤修在《曾文正公荣哀录》中也有行台内望楼记载:“卷一。诗。三、文正师祠堂落成纪事。皇帝御极初,辛酉八月朔,璧合于珠联,祥瑞皆骈集。……火速露布闻,兵威诚卓卓。次第平东南,厥机在此著。……制曲将迎神,一一合礼乐。师曾驻行台,高楼树一角。早晚坐其中,凭眺江与岳。”
图41:任家坡屺园大门前抱鼓石,非王府特有疑似国宗
就连曾国藩重要幕僚莫友芝对此望楼也有记载,见《莫友芝事迹简编》:“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戌。正月十五日,晚观浏阳新至雅乐,与曾国藩、李榕、穆海航同登楼厅乐观灯火。”
莫友芝另一著作《莫友芝诗文集》中《郘亭遗诗》也有望楼记载:“辛酉至同治壬戌。元夕,皖江幕府观湘中新至雅乐,遂登西楼骋望,赋呈湘乡节相,兼柬李申夫(榕)观察。十载袄荒复汉官,皖江令节酒杯宽。轰传雅乐衡嶷至,便作春鐙鼓吹看。阴谷早回温律衍,渔洋犹陋霸才瞒。湘乡取士皆儒术,胜算雍容视羽干。飞楼十丈涌冰壶,火树千章结四隅。天际江光乘月转,城头人影抱星趋。漏声乍紧愁催箭,瑟韵新调喜贯珠。幕府今宵除犯夜,迟归不怕李金吾。申夫主营务。”
督帅行署的主人曾国藩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也有望楼多处记载,例如:“冯竹渔自广东购寄千里镜二具,在楼上试验,果为精绝。”
图42:任家坡屺园中一进门楼,清末建筑民国改建
既然英王府望楼城破还在,那清节堂布局图中为何没有了望楼?笔者对此也做过调查,原来太平天国特色建筑‘望楼’,顶部都有建筑以挡日晒风雨,多似乎传统凉亭;当时有人不知望楼称谓,故史料中也有称呼望楼为长毛或粤匪眺望高亭[见图34]。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安庆城长期被围,加上城破太平军最后剩余将领退守英王府,望楼也受到战争的影响,年久失修,加上湘军逐步拆毁城内所有太平天国建筑设施,英王府望楼也没能躲过此浩劫。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对太平天国英王府望楼的拆毁也作了记载:“七月十一日,公馆内有一高亭,将倾圮矣,本日拆去,万雀失所依栖,覆巢毁卵纷纷,可怜!”此处高亭正是太平天国英王府望楼,也就是幕僚们所说的督帅行署西楼;倾圮,指高建筑倒塌。另外从鸟类筑巢特征可见,此高亭平时很少有人长期居住,它是英王府偏僻区域最高建筑,有点年头鸟类才大量筑巢。
图43:任家坡屺园中组第一进门楼与第二进大厅之间庭院太过狭小
3、督帅行署英王府庭院陈述。
除了对督帅行署房屋建筑的记载,《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对督帅行署英王府庭院也有一些描述,以下部分摘录:
“五月十四日,夜热甚,在院中露坐乘凉。”
“五月十五日,夜热甚,在院中露坐小睡。”
“五月十七日,至别院小睡乘凉,热甚,懒于治事。”
“六月十一日,酉刻以后,徘徊庭院,少却暑气,竟不能作一事;甚矣,余之惫也!”
“六月十八日,热甚,在庭院乘凉。”
“六月廿八日,傍夕在庭院乘凉,念家国之事,不胜郁郁。”
“七月初一日,夜热甚,久在庭院乘凉。”
“七月十五日,倦甚,在庭院散步逍遥。”
“七月廿二日,灯后在庭院露卧,令人挥扇。”
“七月廿三日,灯后在庭院小睡,令人挥扇。”
图44:任家坡屺园中组门楼与大厅之间庭院狭小
“四月廿九日,内室有前院后院,后院曾到过数次,前院则终未一至,足迹至厅堂帘前为止。”
“五月十二日,至庭院小睡,二更三点后尚不愿登床,热气逼人。”
“五月十三日,傍夕又在庭院小睡,又至幕府一谈。”
“五月十五日,二更三点洗澡一次,即在庭院露宿,三更三点移入室内。”
“五月廿一日,傍夕至幕府一谈。夜热甚,不能治事,即在庭院竹床小睡。”
“五月廿三日,二更四点在庭院乘凉,三更后始入内室。”
“五月廿四日,三更,畏热不敢入内室,即在庭院久睡。四更后登床,犹不敢掩帐也。”
“五月廿六日,热甚,即在庭院久睡,三更三点入内室,亦不成寐。”
图45:任家坡屺园中组第二进大厅正面与背面
“五月廿七日,夜,病势未痊,仍在庭院竹床久睡,至三更二点始入内室登床睡,亦不甚成寐。”
“五月卅日,夜在庭院久睡。”
“六月初四日,在庭院久睡。”
“六月初五日,傍夕至幕府一叙。起更后,在庭院露睡,直至二更三点始入室内清理公牍。”
“六月初六日,二更后在庭院露睡,三更后入内室,酷热犹未已也。”
“六月初七日,夜热极,在庭院久睡。二更后核批札稿。四点在庭院睡,四更入内室就寝,竟夕不能成寐。”
“六月初八日,在庭院久睡。……三点在庭院露睡,三更移入内室,因亢热不能成寐,四更三点后出庭院露睡,直至天明。”
“四月廿七日,傍夕在南院散步。”
“六月初四日,夜在院外竹床乘凉,二更后入室。”
“六月初六日,夜在庭院乘凉。”
“六月初七日,傍夕在院乘凉,与纪泽儿论作文之道。”
“六月十一日,傍夕在院中与纪泽论穷经学礼之道。”
图46:任家坡屺园中二进大厅与三进内室间庭院没任何王府工字殿等痕迹
“六月十二日,傍夕至后院乘凉,疲困殊甚。”
“六月十三日,傍夕与幕府一谈。夜在西院乘凉小坐。”
“六月十四日,傍夕在后院乘凉,与纪泽论勤俭之道。夜写信与幼荃,托买参术。热甚,在外院久坐。”
“六月十五日,夜仍在外乘凉。”
“六月十六日,夜在院乘凉。”
“六月十七日,夜在外院久睡。”
“六月十八日,夜在后院乘凉良久。”
“六月十九日,夜在外院乘凉。”
“六月廿日,夜在后院乘凉甚久,教纪泽儿回湘乡试各事。”
“六月廿一日,夜在后院乘凉。”
“八月初三日,是日天气炎热。傍夕在外院乘凉。”
图47:任家坡屺园中三进内室楼,清末光绪年间徽派皖系特色民宅建筑
汇集起来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督帅行署英王府寓内庭院有外院、前院、后院、南院、西院、别院,加上之前提到的东院,可以说内宅是偌大的王府园林,内室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庭院,而且曾国藩时常在这些庭院内散步、纳凉,如此记载表明它的面积不是任家坡屺园那样窄小。
这里还有曾国藩日记中几次提到“别院”,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在王府主宅院旁边还有一处不小的庭院。也许《郭嵩焘日记》能给我们答案:“十八日。午刻,移住行台,便道过李和甫,兼诣希帅处谈。西园邀同荷翁、金眉生、李眉生会饮。”
笔者有何凭据判断王府主宅内室的庭院不小?请再看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
“七月廿八日,至庭院观星,有彗星见于前星右枢之间,心以为忧。前廿四夜,见一小星逼近北极,微有光芒,心窃骇之。廿六夜,见此星移动数尺,距帝星仅尺许,光芒渐大,直射帝星,因呼洪琴西来同看。廿七夜阴云不见。本夜见之,又移数尺,已过前星之外矣。因请周志甫来同看,志甫以为彗也。幸光芒尚小,或不为灾。”
图48:屺园中三、四进都是两层内室楼,庭院天井如何观望天际星辰?
“八月初四日,夜观彗星,已出紫垣外十余丈,光芒甚小,远射织女也。”
“八月初五日,是日天气大晴,夜见彗星在贯索之北三尺许,光芒甚小,不及二尺。”
“八月初六日,是夜,彗星光尤小,已入贯索之内,渐次南行,再一二日,当抵天市垣矣。”
“八月初十日,是夜,彗星在天市垣内巴蜀二星之上。”
“八月十二日,是夜,彗星在天市垣梁楚二星之西,巴蜀二星之东;微茫不甚可辨。”
图49:任家坡屺园屋中组及三四进内室楼不是小望楼无法眺望
也许一般学者可能不太注意这段日记,而笔者从小略爱天文,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正是京师同文馆成立前一日,公历是1862年8月23日,此日恰好处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彗星出现的前星右枢(即天枢星)之间,又能在夏秋之交庭院内观完北极(即北极星)、帝星(即紫微星)、紫垣(即皇宫星)、织女、贯索(即天狱星,牢狱之灾)、天市垣(即天府,繁华街市)、巴蜀以及梁楚,可想而知此庭院面积至少上百平米,如果附近建筑非一层平房,那面积还要更大。这也是任家坡屺园所没有的!
图50:任家坡屺园中四进内室楼,清末民初修茸建筑
曾国藩常看天象,看不到他也会想办法,例如他离开安庆后也有看天象的记载:“三月初三日,通署无一处可以观星,拟于小楼之侧架一平台,带匠人审视一番。”“三月初四日,至后院楼上一看,拆墙之后,即望见钟山、清凉山矣。”
4、督帅行署英王府地势概述。
图51:任家坡屺园中四进清末民初西洋风格阳台,也不是太平天国望楼
督帅行署英王府地势是前低后高,这是王府与官邸非常重视的地形,即便不能前低后高,至少也需要地面相平,绝对不能前高后低。这一点清节堂地形是符合王府选址的。
在影印本《曾国藩日记》中还有一处揭发任家坡屺园假英王府非常重要的有关地势记载:“六月廿六日,傍夕散步庭除,未能治事。”许多学者可能没注意“庭除”一词,什么是庭除?庭除,也就是庭院台阶。我们再看《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
“五月十三日,夜睡竹床,竟夕汗不止,亦不甚成寐,始在院睡,三更后移入内室,五更后又移出阶外,畏热疲惫如此,岂复堪任艰巨,为之怃然。”
图52:任家坡屺园屋后可见地势落差,以及碎石填充平整宅基
“五月廿二日,夜在庭院睡至二更三点,又在阶上睡至三更一点,始入房就寝。”
“六月初二日,傍夕在求阙斋阶外小睡。”
可见督帅行署英王府庭院多台阶,这与《安徽清节堂征信录》里收录的伪王府&清节堂建设房屋布局绘制图&[见图19]、〈清节堂房屋布局平面图〉[见图18],以及众多老人回忆是一致的。而任家坡屺园从一进至四进,以及附近老人讲述,地面是水平的,没有任何台阶。
图53:任家坡屺园中一进镜向北,三四两进镜向南,地面平坦无庭除
任家坡屺园实际上地势是头高后低,为了改善此地风水,清康熙年间任塾建府邸时将后面地面填充加高,让宅地地面保持水平,现今任家坡屺园北端新建宿舍楼处还可看到大量垒石将地面填充加高。居住任家坡屺园老屋及附近的居民告诉笔者,这处大屋以前很少有水井,有人打过,这里除了地势高以外,地下全是人工开采的大碎石。笔者几乎问遍附近所有老人,可记得以前后院是否种有竹子?回答都是否定的!也难怪,大碎石填充的地基种点树木还有可能,种竹的确没可能。[见图52]
然而,曾国藩却曾在英王府庭院里面种竹了,而且还不少!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六月初一日,看人在后院种竹约七、八十竿。”、“十二月初五日,后院多隙地,新栽竹数十丛,每丛十根八根,或三、五根不等。”以及“四月十三日,去冬在后院栽竹,本日数之,活者七十六丛,未活者十余丛。每丛多者十余竿,少者二、三竿,盖合去年六月所种数丛而计之也。”
图54:任家坡屺园东组第一进,太平天国后晚清建筑
除了曾国藩的日记以外,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也有相关记载:“是年九月二十九日,欧阳太夫人率儿女媳孙自家到安庆督署,……文正每至一处,常喜种竹,故环室有竹。”[见图21]
(待续……)
5、督帅行署英王府附属部门。
安庆大营的督帅行署到底有多少下属部门?笔者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在安庆城破前夕,湘军统帅曾国藩已意识到安庆城即将攻克,他立刻在安庆城外大营筹备大帅行署,那时的曾国藩还没有被清廷册封为两江总督,因此当时的安庆大营还不叫督帅行署,《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简要记载:“六月十三日,因派一员专管衙门公事,分别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以六箱贮之。”如此可见行署六科此时已在筹备之中。另外《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还有不少其它部门的记载,笔者简要例举如下:
“三月十七日,倦甚,至邵世兄学堂小坐,又至至内银钱所与幕府等处一坐。”
图55:任家坡屺园东组第二进,清中期建筑风格
“五月初七日,莫子偲来,将所得唐写本《说文·木部》重写一遍,将以刊刻,公诸同好。余与同至内银钱所,嘱为之精刻。其所为《校勘记》,将待陈硕甫先生来订定而后发刻,又与同至邵家一坐,傍夕归。”
“十二月初十日,傍夕至邵宅并内银钱所一叙。”
“正月廿九日,傍夕至内银钱所一坐,又至邵宅一坐。”
“四月初一日,至幕中与庞省三久谈,眉生亦在坐。”
“四月初二日,旋至幕中庞省三处一谈。阅核批扎信搞。傍夕又至幕中一叙。……附记,内拟书局章存红匣。”
图56:任家坡屺园东组第二进清中期,此屋发现壁画
“四月十三日,出外至窦兰泉处送行,又至欧阳小岑书局一坐,午刻归。”
“十月初七日,幕中新请一友,专管盐务,名陈方坦,号XX,本日来署,因往一鬯谈。”……
笔者曾经略为统计了一下,督帅行署英王府正常入驻核心部门有:签押房、文案处、行署六科、内营务处、内银钱所、内军械所、递文所、保甲局、侦探所、审案局、行营粮台、牙厘总局、皖盐督销总局、报销局、米盐互市局、采访忠义局、安庆书局等。
而督帅行署外围或关联等幕府陆续入驻部门有:外营务处、善后局、外银钱所、外军械所、枪炮局、火药局、子弹局、军需局、谷米局、捐局、转运局、支应局、盐河厘局、敬敷书院以及准幕府巡抚、藩司、臬司、学政使、道司、府、州、县等等。
图57:任家坡屺园东组第四进,晚清光绪年间建筑民国修茸
这些核心部门在督帅行署撤离安庆前,各内局或各内所办公之地在此,例如:皖盐督销总局,原先设在督帅行署,后迁移至成名坡盐厘局,再迁移大通,程小苏《安庆旧影》以及清季安徽巡抚冯煦主修的政府权威文件《皖政辑要》都有详细介绍,在此不一一细说。
牙厘总局,初设邵宅、马棚附近,后办公地成为皖岸盐厘署,归属盐厘税务司管理;因清节堂财政由皖盐督销总局供给,1899年皖岸盐厘署内又开设大清邮政分局,初属大通总局,后为安徽省邮政总局;大清邮政局首设清节堂,这一点无异议,而这恰恰也是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最佳考证,督帅行署英王府既不在任家坡屺园(所谓太史第),也不在四牌楼西街原花纱布公司。
四、太平天国英王府名称考证
安庆地方个别学者无视“伪王府”三字,指出原文可能是“伪府”,因为失误而多写一个“王”字成了伪王府,他们指出伪府并非指“伪王府”,而是指“伪府衙”、“伪官邸”等等。
图58:天王与东王府照壁、二门、甬道、工字殿及望楼皆王府特色建筑
笔者看到这样的推理,觉得这样的结论很荒谬!岂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先不说安庆,拿太平天国王府最多的天京(南京)来说,曾国藩等历史见证者史料中有众多“伪府”两字记载,它们全部是指“太平天国各王府”,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多年研究发现,“府”这个字在太平天国中只能用于“太平天国各王的宅第”。
在《太平天囯文書彙編》(国字少一点,为囯)中收录一件非常珍贵的太平天国诏旨:“《添設禦林兵護衛天京詔》正月廿日。幼主詔旨。奉天爺、天爹暨爹命,朕詔仝前知之:……現今朝內精壯官兵多衆,固足爲京都保障,惟城垣廣大,廷府閣樓第衙兵士,所居遠近不壹,壹時調遣些少靈便。今特詔明,凡在京內官兵,無論廷府閣樓第衙,悉聽表們斟酌挑選,擇其精壯者,三抽壹,五抽二,撥爲禦林兵,照舊設立軍、師、旅、卒、兩,……”什么是“廷府閣樓第衙”?原来它是指等级制度森严下太平天国各级王爵的府邸与官邸。
图59:太平天国忠王府与侍王府卫星地图
廷,在《太平天囯文書彙編》中也收录了另一件非常珍贵的太平天国诏旨,上面就出现了‘廷’:“《建造正九重天廷並封李容發爲忠二殿下詔》卅一日。幼主詔旨。奉天爺、天爹暨爹命,朕詔仝前知之:……朕旨准,今特詔表們、叔們轉飭工部官興工相度,建造正九重天廷,以慰爺皇聖心。”等等,可见“廷”指天父、天兄礼拜大殿,以及天王其它子嗣、东王(后期的幼东王)王府才能称“天廷”。
图60:太平天国其它王府都有“龙”的发现
府,在《太平天囯文書彙編》中收录的太平天国诏旨中,‘府’也出现了:
“《封李尚揚等職並准修造輔天府詔》初九日。幼主詔旨。奉天爺、天爹暨爹命,朕詔仝前知之:……並覽輔叔本奏,懇在奇望街吏部又正天官胡海隆現任處修造輔天府。朕旨准,令工部官遵造,鸠工壹同建正九重天廷及輔天府也。欽此。”
“《封楊慶善等爵詔》十三日。幼主詔旨。奉天爺、天爹暨爹命,朕詔和表、福表、玕叔、達叔、玉叔、秀叔、恩叔、賢叔、輔叔、璋叔、萬弟、天將、掌率、統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六部、主、佐將內外衆臣知之:……今詔追封楊慶善爲天朝九門禦林開朝王伯、爵同南、賜天府稱殿;……”
图61:太平天国忠王府与侍王府报鼓石与安徽清节堂附近老人回忆似一致
另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原刻本《英傑歸真》,里面也有一份重要诏旨:
“《封幹王詔》天王詔旨曰:朕意玕胞、達胞、玉胞知之!……故爺哥朕眼自照得見,錫報胞以幹天府王爵,子孫世襲,永遠光榮,以昭福善盛典。……”
可见等级制度森严的太平天国,‘府’只是指太平天国各王府邸,它们统一称为‘府’。
图62:忠王府与侍王府建筑工字殿,与〈清节堂房屋布局绘制图〉一致
据《太平天囯文書彙編》中收录:“《添封殿前正副赍奏官詔》廿六日。幼主詔旨。奉天爺、天爹暨爹命,朕詔仝前知之:……凡官本箱,以次章輔侍贊忠英翼幹南西,遞達幼東轉獻,……”可以看出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疑)还小,世袭王位而已,干王洪仁轩军师总理朝政,翼王石达开远走空留其爵位,英王陈玉成在太平天国的爵位仅次于干王,之后才是忠王李秀成、赞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璋等等。
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收藏一份当年太平天国干王致英国信《幹王洪仁玕致英國番譯官富書》,也可以看到太平天国只有王的官邸才能称为府:“至兄身任軍師之重,難英王、忠王、輔王、贊王、章王等,逢有大事,即傳到本府會議,從未親往各府,並各府亦不敢相請。”
图63:皖岸盐厘署与城西门黄门坊
宇,太平军天将、朝将及神将等要员官邸称“宇”。
阁,爵封天义、高级别太平军主将的宅第称“阁”。
楼,太平天国掌率的宅第称“楼”(目前存疑)。
第,爵封天安、天福、天燕及天豫等太平军将官的宅第称“第”。
衙,爵封天侯,以及丞相、参军、文武军政司、检点、典马、提牌等太平军将官的宅第称“衙”。
馆,太平军检点以下至卒长的宅第统称“馆”。
了解了什么是太平天国“廷、府、宇、閣、樓、第、衙、馆”,可以看出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正确称谓应该是“太平天囯英天府”或“上帝天囯英天府”,民间传说的天廷可能是存在的,应该称呼正九重天廷。
图64:大清安庆邮政分局与安徽牙厘总局原址
因太平天国内部称呼陈玉成为英王,清军也称其为伪英王,它的府邸自清代至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称为“伪英王府、英王府”,加上全国各地统称太平天国某王府,因此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最佳称谓是“太平天国英王府”。
安庆那些把“伪王府”、“伪府”说成太平天国“官衙”的专家学者可以说纯属无知,曾国藩及其属将、幕僚等人的记载中,时常出现“伪府”、“伪第”、“伪衙”以及“伪馆”等词,这些并不是随意乱写的。无论清节堂有关各种史料记载的是“伪王府”还是“伪府”,它们都是指“太平天国王府”。
图65:大清邮政局旧址与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原址
五、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纠正误证、去伪存真、意义重大!
督帅行署英王府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说古城任何历史建筑都无与伦比!一处普普通通的历史建筑,却成为大清国与太平天国双方军事实际最高机构驻地,湘军统帅曾国藩、淮军统帅李鸿章、太平军后期统帅陈玉成都是居住、办公于此,全国罕见。最重要的是督帅行署英王府见证了安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它更是“中国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第一艘小火轮试航处”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源标志,甚至安庆还申报过文保,可笔者不这么认为!起源只能是开端,近代工业是先有蒸汽机再有火轮船,第一艘小火轮只是我国船舶等工业的开端,而不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开端,开端起源只能是一个。
图66:安徽清节堂旧址遗存第一进、第二进
笔者研究安庆督帅行署英王府以及安庆内军械所多年,认为安庆诞生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才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源,而蒸汽机试演成功才具有标志性,它正是在督帅行署英王府中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
如此重大事件曾国藩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明确清晰的记载:“七月初四日,中饭后,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如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图67:安徽清节堂旧址部分遗存第二进
来此试演,“此”正是指督帅行署英王府。除了曾国藩,当时参与现场观看的人都对此激动不一,曾国氏幕僚莫友芝就是其中一位历史见证者,他在《莫友芝事迹简编》记道:“七月四日,帮曾国藩阅前月科委员卷。午饭后曾国藩处,又观华若汀等所制火车模型。”
督帅行署英王府除了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它也促进了中国洋务运动以及军事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
“四月初十日,旋阅护军抬枪、小枪两队将发往熊字营为教师者。”
“四月十一日,申刻调恒字营八队来此操演枪炮,约一时许毕。”
图68:安徽清节堂旧址部分遗存第二进与第三进
“十一月十二日,阅新制之坐劈山炮,不甚合式。”
“十二月初五日,中饭后验看群子模一次,验看小劈山炮一次。”
“十二月十六日,阅龚之棠所作枪炮,亦用自来火,而机较结实。”
督帅行署英王府拉开了近代文明的序幕,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而且它也为中国文化以及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
图69:安庆城内两处立碑,错将两局旧址都误认为安庆内军械所
据李瀚章、李鸿章著《曾文正公年谱》有记载:“甲子。同治三年,公五十四岁。四月初三日,设立书局,定刊书章程。江南、浙江自宋以来,为文学之邦,士绅家多藏书,其镂板甚精致,经兵燹后,书籍荡然。公招徕剞劂之工,在安庆设局,以次刊刻经史各种,延请绩学之士汪士铎、莫友芝、刘毓松、张文虎等分任校勘。”
图70:督帅行署忠义采访局屋宇后为安徽通志局旧址
曾氏重要幕僚莫友芝遍访遗书,着手组建安庆书局。次年,其弟曾国荃就准备刻其乡人王夫之的《船山遗书》。据朱孔彰《曾祠百咏》记录,曾国藩当年就“捐廉三万金设书局”,安庆书局(一作皖省官书局或安庆官书局),是清末最早、最大的现代官书局。
除了诞生以上在我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事件外,督帅行署英王府也是历史人物曾国藩、李鸿章、陈玉成、容闳等数百名人汇聚的地方,更是太平天国运动数十位太平天国将领慷慨悲歌的地方。
图71:安庆城西门大街马王坡清节堂正门与太平天国望楼原址
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三月十七日,夜,鲍春霆派人解送二伪王来省,一伪列王方成宗,一伪翰王项大英。”“三月十八日,是日将昨解到之二伪王正法。”
李瀚章、李鸿章著《曾文正公年谱》也记载:“卷二十。《东坝防军截贼获胜折》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是役毙贼约六千人,中有伪王等十七人,均搜出伪印,解至安庆。”
图72:督帅行署太平天国英王府大门故址
对于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运动重要一页,不谈太平天国是与非,就英王陈玉成来说,他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难得可贵的英雄人物,是条汉子!
对于清廷,安庆城克改写了清军被动一面,这里随后成为清廷能人汇聚之地,晚清历史在此改写。
对于湘军,安庆大营是其最辉煌时期,曾国藩离开安庆后,还时时不忘带兵回皖。
对于淮军,督帅行署英王府与美丽的菱湖是其诞生地。
对于陈玉成与曾国藩,各为其主皆是大公无私、赤胆忠心!
对于晚清北洋通商重臣李鸿章,安庆是其发迹地。
对于安庆,督帅行署英王府为近代这座铁血城市首开前言。
对于中国,这里是洋务运动的源头之一,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
图73:督帅行署英王府故址现今卫星地图
笔者非专业学者,文化水平所限作此诎文,只希望世人正确认识这一重大并影响近代中国的“督帅行署暨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纠正历史上荒唐错误的定论,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在正确的督帅行署英王府遗址处重新立碑。
在城市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对待历史建筑与遗址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人不能忘根,城市更不能忘历史建筑之本,城市因为有了文物与历史建筑,恰好说明祖先和我们还在感恩。保护文物遗迹与历史建筑,就是善待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图74:督帅行署英王府故址卫星地图大致方位及复建区域示意图
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说:“城市发展并不等于所有城市都要建设很多工厂、大马路和高层建筑。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古树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害或任意迁动位置。”
希望安庆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调整安庆人民路步行街改造工程、结合倒趴狮历史街区规划,复建清节堂“督帅行署英王府”旧址,这对历史名城安庆则意义重大!这是为全国人民文化事业造福,也是为保护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而出力,安庆市民及全国史册会永远铭记!
(全文结束)
&&&&&&&&&&&&&&&&&&&&&&&&&&&&&&&&&
&&&&&&&&&&&&&&&&&&&&&&&&&&&&&二O一三年三月九日& 深圳
您还没有登录,只有会员登录后才能回复, 还没有帐号?现在就去
主办:安庆市政府办公室  承办:安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地址: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C区 邮编:246003 E-mail: Te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安庆市邮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