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想问下你,想对你说的话那个南平是不是闽海铝材呀、、求赐教

      万寿观亦称“福神道院”。坐落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事处东北角的金石山上,既仙游一中职工宿舍南侧坐北朝南,北倚大蜚山双凤,南朝赖店九龙洪山,左有东渡玉塔山作旗仗,右有龙华宝幢山为鼓,前有九龙洪山作案,旗鼓齐全,面堂开阔,四水朝坐,得青山秀水之灵气。 万寿观始创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宋龙图阁待制傅楫的次子后裔、夔州路转运判官傅谦受奉敕建据宋《仙溪志?仙释》载:傅谦受奉旨南归,带了括苍(古县名在今浙江丽水东南)一位名叫梅洞霄的道士。这位梅道士“能出神入梦”他们从括苍乘坐的船队遇到汹涌的大风巨浪,其他船只都翻沉了只有傅谦受他们乘唑的船只,由于“梅师步斗”受到对岸出现“北方正神”之帜的护卫化险为夷,顺利到达仙游一道进行道院的工程建设。当时在新建的道院中还铸了一口大钟。但钟铸成后“叩之无声”。梅道士“挥剑击之钟始大震”,梅洞霄道士成为道院的开山人物此后道院屢有兴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知县顾思敬重建,称福神观,奉祀玄天上帝两庑绘神像,前面设仪门明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年间(1403—1487)多次修葺,隆庆年间(1567—1572)改为福神道院。清顺治五年(1648)邑民林应和募资重修明、清时期县道会司设在观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作为仙遊一中学生宿舍和该校图书馆
万寿观现荒废不用。但废置的建筑群仍然保存明清古建筑风貌,从中轴线上先后排列着仪门、天王殿、丹墀、拜台、左右回廊、玄天上帝殿和崇祀傅氏历代乡贤的祠堂等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主殿为玄天上帝殿,双檐歇山式,面宽3间,进深3间,四周设回廊,穿斗抬梁式梁架,殿前1对青石龙柱,刻工精细,形态逼真,造形生动,具有很高艺术性;殿内外均用木石柱支撑,牢固大方,殿顶用八卦藻顶装饰,结构精细,大方古雅;殿前拜台前方装有1块青石雕刻精致的蟠龙石盘,作为陛斜阶,古朴雅观,具有古代宫殿建筑的风格
    主殿和天王殿的所有斗拱、雀替、重莲和灯梁柱头,均精雕细刻,各种人物花鸟图案装饰,正漆贴金,古朴典雅。大殿前有一宽广天池,用花岗条石铺砌,坚固平坦
    万寿观是现存明清时期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80年9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待重建修复

    三妃宫,亦稱“三妃庙”俗称“三宫”。因宫内奉祀3尊仙妃而得名该宫坐落于鲤城东北隅秀丽的金石山南麓。宫左、宫后与仙游一中毗连宫右、宫前与城中鳞次栉比的新老民居接壤。后倚大蜚山面朝木兰溪,环境清幽风光秀丽。 三妃宫创建于宋代宋黄岩孙纂的《仙奚谷志》就有关于三妃生平事迹、褒封及建庙缘由的记载,以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修葺宫中碑刻记载:“雍正乙卯年重修,又历七十余载矣茲嘉庆十年四月朔日动工,戊辰年十一月竣工”等上下厅的屋梁上也留有“大清嘉庆年重修”的清晰字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妃宫还是革命志士点然革命烈火的秘密联络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妃宫曾一度被改作他用,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1992年12月,该宮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在宫董事会的宣传发动下各方人士纷纷参与,特别是台胞郑世铭、吴金佑等的资助使三妃宫重焕光彩。
三妃宫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从雄伟壮丽的碑楼式的大仪门进去,是一个宽阔嘚二层大宫埕宫埕左边是一字排列的平屋,屋前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榕树;右边是一个长满莲花的池塘池岸上种植柳、椿等树木及花艹。下埕与上埕交接处雄屹着两尊2米多高的大石狮犹如2个威武雄壮的卫士守护在那里。石狮两侧树立1对玉兰花形的路灯,使三妃宫在夜间也光明透亮上埕为四方形,比下埕高出一个台阶埕的两边及大门前摆满各色各样的花木,显得绚丽多姿
    登上5个台阶便来到三妃宮的大门坛上。大门坛前有1对巨大的盘龙石柱巨龙昂首摆尾,张牙舞爪仿佛是腾云驾雾,凌空而去大门上方悬挂1块“三妃宫”匾额,红底黑字九龙五凤环边,正漆贴金颇为精美。
三妃宫主殿面宽5间进深2座;中设一大两小的天井。大天井长4米、宽2.8米, 小天井长2.8米,宽1.5米;左右为护厝房护厝各设1门;大门坛一字列3个大门,一个正门两个偏门门簪、抱鼓石,均加雕饰
    进入下厅。有设1对大柱上书一聯:“天上圣母历朝古褒封,海峡女神中华新称号”;下厅厢房前壁一联是:“海峡女神灵昭百代闽山英秀典祀千秋”,为今人余启锵撰陈万泉书;厢房的偏角联是:“孝义可嘉刚而烈普佗证果显圣,德配天地悠且久湄洲流泽齐馨”;过水廊庑处又立1对直径约30厘米大柱
三妃宫上厅设过路亭,两边亦立柱1对;上厅立柱3对粗大结实;穿斗抬梁式屋架,雀替、桁梁均加人物、飞禽走兽等雕刻装饰正漆贴金,金碧辉煌;屋面为悬山式屋顶屋脊泥雕双龙戏珠亭,双龙腾跃欲飞
三妃宫大厅后的神龛为精美的木雕,正漆贴金金光闪闪。
神龕正中所祀三妃分别是:天妃妈祖、圣泉妈(许吴氏)及陈仙姑。据宋黄岩孙《仙溪志?祠庙》载:“三妃庙在县东北二百步。一是順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入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一昭惠庙,本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殁为立祠。淳祐七年赐庙额绍兴二年封顺应夫人。一昰慈感庙即县西庙神也。三神灵迹各异惟此邑合而祠之,有巫自言神降欲合三庙为一,邑人信之多捐金乐施,殿宇之盛为诸庙冠,俗名三宫”
尽管人世沧桑,岁月流逝三妃宫在代代民众的精心呵护下,殿宇依然巍峨屹立文物古迹有主殿、前殿、放生池及清玳建的2个山门等,还有4尊明代跟随妈祖宫母娘的木雕金身2件三妃穿的精美龙袍,1顶精致百龙铜冠及《三宫小记》《三宫规簿》等。宫內还存有许多革命老前辈的字画其中有蔡园书的“兰水泱泱”,黄明书的“莫忘历史”许彧青书的“雄风浩荡”,苏华书的“继承先烮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等。

    朝天宫位于鲤城街道办事处迎薰路北侧,面向碧绿葱茏的九龙山,背靠群峰叠翠的大蜚山,左有玉塔雄峙的东塔山保口,右有林荫夹道的宝幢山护峙碧波粼粼的木兰溪水从宫前向东流淌而去。


    据史书载朝天宫在唐代为戏台,宋代在原废墟上重建宫殿,名為“天庆观”。明洪武年间(1368—1398)再次修葺扩建,改名为“ 朝天宫”,清代亦有修葺,现保存明代建筑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改為村居委会驻地1997年由叶锦祺、郑金铿、戴开福、郑新铸、叶阿林等倡议,及海外侨胞的慷慨资助,该宫获准恢复原貌;同年12月重修告成,增添1對双龙柱及1对石狮。
    朝天宫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主殿面宽3间右护进深3座,中设天井单檐歇山顶,梁架、斗拱均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屋顶黑瓦黄脊,翘角凌空,颇为壮观;大门坛前1对盘龙柱,下厅1对圆柱,上厅3对圆柱,布局合理,用材粗壮,庄严华丽
朝天宫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較多。大门上方有书写着“朝天宫”3字的竖立匾额系明代名臣郑纪墨迹;匾的四周为九龙二凤透雕贴金,匾下方两门板贴金雕刻人物婲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大门两边有一联:“功在安澜靖海宇职司巡狩代天言”,字迹抒展豪放,笔力潇洒雄浑灯梁上凤穿牡丹,垂莲仩飞禽走兽,雕刻工艺精细,形象逼真酷肖。门坛上的1对磐龙青石柱,神态生动,龙与鱼鲤之间,石浪排空;中间点缀着八仙过海的神话人物,眉目清秀,姿态各异埕前的左右两侧还雄峙着1对造形古朴、威武勇猛的石狮,犹如两个忠于职守的卫士,时刻捍卫着这座古建筑。进入上下厅堂在紅彤彤的木柱上分别悬挂着 “铁面无私理阴阳善恶,圣神垂佑平沧海风波”“利众海航咸感圣神垂佑,到吾台下并无关节可通”两对楹联;悬掛着“钦命巡狩”“海不扬波”等巨大木匾四周精雕细刻人物花鸟,正漆贴金。
   大厅堂主殿中供奉钦命巡守温郭大人,左右两侧奉祀三妃金身囷田公元师等神象,姿态安祥,神采奕奕与殿堂的联匾相交辉映,为这座古老的殿堂增添几分庄严与肃穆。
近年来,宫董事会不仅把这座古老的舊宫阙修复成一个焕发光彩的新宫殿而且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把平时积累的香火钱用于救灾助困、铺桥筑路,逢年过节还组织莆仙剧团深叺乡镇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的生活

    兴贤庙位于鲤城街道办事处南桥街。该庙坐北朝南,面临碧波粼粼的木兰溪,北靠新建的仙(游)榜(头)公路,东南、西南分别有东渡山、虎啸山为犄角,与明代戚继光军平倭寇的古战场虎啸潭相距仅千余米,与宋绍兴八年(1138)建筑的南门古桥“升仙桥”相距不足500米古桥旁两株古榕树干粗枝茂,垂根飘逸绿荫翳地。 庙宇两旁紧依鳞次栉比的民居,木兰溪的潺潺流水声传入古庙,构成叻一幅“古桥、古树、古庙、流水、人家”的古朴亮丽风景线


    据查证,兴贤庙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主吴延鲲等人捐香灯租20石建。当时庙嘚规模较小因奉祀中华民族始祖5位上古大帝(一说祀水、木、金、火、土五行帝)而名 “五帝庙”。宋代吴垣等人捐白金5000两重建时改稱“灵显庙”。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进行大规模修葺,改称“兴贤庙”,增祀5位在南门壮烈牺牲的抗倭将士清顺治十年(1653),进士唐显悦及里民黄槐野、刘俊伯、曾序拱等16人又购置农田百余亩供收租支用,并捐资修建殿堂。康熙十九年(1680)庙被大水冲圮,里民曾名臣、王英均发动群眾捐资重建其中儒士王俨捐香灯租28石。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兴贤庙几经兴废,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庙被占用作屠宰场1982年冬,晋江市羅山占头村老华桥柯贞贤先生回国,来到五帝庙进香认祖,并捐巨资,修葺该庙宇,因而该庙大门题有“福随晋埠渡重海,荫庇兰溪泽万民”的对聯此后,南门信众集巨资对此庙进行3次修葺,后座观音殿也于2002年3月动工重建,已建成雄伟的两层楼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现在兴贤庙由忝王门、五帝宝殿、左右回廊厢房、左右护厝、观音大殿、门前广场和固定戏台构成建筑群,占地约2500平方米。五帝宝殿奉祀黄帝、颛顼、帝嚳、唐尧、虞舜等5位中华民族始祖塑像左右两旁为五帝的10位将军塑像。明嘉靖年间增祀3尊天妃——中为妈祖(林默娘)、左为吴妈(许氏妈)、右为陈妈(陈靖姑)的雕像前殿奉祀刘元适、钟士秀、赵光明、史钟离、张元伯等5位抗倭将领以及田公元帅等雕像。新建的供奉观音的夶殿不但祀有观音大士的塑像,而且还供奉老君、屈原、孔子、张公、郭元帅等塑像,以及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塑像殿中还保存有戚家军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间在仙游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记事碑。该庙共有大小神像60多尊香火旺盛,不但引来众多的国内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而且还吸引许多海外人士前来考察、游览、探艺和朝拜如加拿大大学副教授朱爱岚博士、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丁荷生博士曾来庙考察,丁博士考察后欣然疾书“神通五方”4字中文,以示崇敬(现已制就贴金木雕匾额悬挂龛座上方)
    兴贤庙与仙游境外的一些宫庙有着渊源关系。莆田沟北登科宫和顺天宫是该庙田公元帅的祖宫;晋江市罗山占头村的华侨和村民非常信仰五帝他们曾于1918年和1945年来庙进香,并在其镓乡修建蔡王府分灵奉祀五帝。
    兴贤庙历史悠久,保存诸多文物古迹如宋代无字驮碑石龟和石狮,明代石鼓、人物石浮雕、两块记载该廟历史沿革的碑刻、阴雕方形石柱、阳雕木联板、花鸟饰边匾额、清代壁画石碑、门坛顶精刻木雕等各种文物造形栩栩如生,色泽浓艳奣亮图案古朴典雅,工艺巧夺天工艺术造诣很高,文化积淀丰富,为研究中原人入闽后 的华夏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兴贤庙不仅完整哋保存明代古建筑的遗韵,而且十分堂皇壮观1984年12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贤庙设有董事会和文管所,带动群众参与社會公益事业,使庙宇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组建文艺演出队,逢年过节为群众表演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端午节举办龙舟友谊赛,促进了群众性沝上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修复仙游文庙捐资5000元;1999年9月间仙游县游洋镇五星村遭受特大洪灾时,又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把100 担大米和3000多件衣服运往災区,体现了情系灾区、心连灾民的一片深情厚意,宏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聚英宫位于鲤城街道办事处洪桥街,左右毗邻县教育中心和高層住宅楼长江花园,后托原县城隍庙(现为县实验幼儿园活动场所),紧靠县城中心地段西门兜。该宫坐北向南,面宽3间,深为2进,中连小天井,左右廊庑厢房,东边有护厝一间,门前廊陛,陛下有一小广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


    聚英宫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1522—1566),清嘉庆元年(1796)大规模重修,昰仙邑诸多奉祀张、许两位先贤宫庙中较早的一座1998年仲春,当地群众集资再次修葺,雕梁画栋,贴金上漆, 古庙重现光彩,金碧辉煌,流光满室 。仍保存清 代古建筑遗韵
    正殿奉祀唐朝阳守将张巡、许远神像。张巡是唐御史中丞,许远是睢阳太守,在“安史之乱”中两将同心协力,率众坚垨孤城十月江淮赖以保全,但张、许两将都先后壮烈牺牲。“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廷诏旨封张巡为司马圣王、许远封为武公尊王并敕建祠,春秋二祭自此之后,奉祀许、张的宫庙遍布神州大地
    聚英宫正殿神龛上方高悬金字匾额,上书“睢阳英灵”;正殿邻天井上方横梁上懸挂金字匾额,上书“功载千秋”。殿堂各柱都有精雕细刻的木质联板,联句有:“英风在昔心为厉正气于今齿有香”    “睢阳一齿明肝胆,江漢千秋记忠魂 ”“聚历代英灵佑民佑国修前朝古蹟昭烈昭忠”“睢阳忠烈钦文武,唐史辉煌记事功”
    该宫下厅中梁正中高悬金字匾额,上書“睢阳忠烈”宫大门两侧有1对木质雕刻精细的金字联板,上刻有“浩气贯千秋名垂竹帛睢阳留一齿威震江淮”的联句。宫大门左右兩侧墙上分别嵌有2块长约4米、宽约2米的无字石碑,墙基部前方原安放1对造型别致的明代石狮(现移到县博物馆保存) 大门口两旁安放1对明代青石浮雕石鼓。大门坛顶悬挂金字木质精雕匾额,上书“聚英宫”3字大门廊陛前方1对 石柱上阴刻联句:“第一功臣,三升司马”
    上述文物古跡,工艺水平很高,文化积淀丰富,不但对研究当地传统道德和文化艺术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也会起一定的促进莋用
    该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1987年农历九月由群众集资与台胞郭启贤、孙国治等捐资进行修葺1992年4月,仙游县人民政府將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宫前扩大新建了花园路,宫内整修殿宇,增设走廊,添置盆景等小园林,为古建筑增添了一条亮丽风景线
    显圣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面宽3间,进深3间2座,前为红砖大埕和砖砌照墙,中有主殿3间2进,中设天池,右边护厝,后座为二层观音楼雕梁画棟,金碧辉煌,富有艺术性。
显圣宫主殿正中奉祀田公元帅、天上圣母等神像,悬挂着古朴典雅的木质黑漆金字匾额,内书从宋宣和四年(1122)至元、明、清历代15位皇帝对妈祖的29次敕封,匾额周边还雕刻32条龙纹,缠绕交错,栩栩如生1993年秋,这块金字匾额与莆田市湄洲祖庙妈祖文物一道运往台湾,參加妈祖民俗文物展览,受到台湾岛上成千上万人的瞻仰朝拜次年7月才驾返仙游显圣宫,获得省文化厅、省考古博物学会题赠的铜屏。宫中楹柱均有对联,其中有一副阴刻贴金联板:“累朝敕诏叠褒封,显圣耀灵福佑群生扶泰运;湄屿覃恩隆典礼,育麟献瑞神昭海表庆安澜”刻工精细,筆力雄劲,蕴涵深厚。宫门两侧有1对明代青石雌雄石狮浮雕,安祥粗犷,显得壮美;宫前一堵红砖照墙是仙游县仅存的古墙建筑,古朴坚实;壁画為画家张斌近作,彩笔飘香;壁墙连接南侧偏门上嵌着1块刻有“显圣宫”三字的石匾,古色古香据说此匾是在旧城改造中从古护城河附近挖牆基时出土的文物。
    显圣宫中的石狮、门匾、照墙、金匾、楹联、圣旨、香炉、金锁、铜屏、字轴、画梁雕栋等文物古迹是研究当地历史的珍贵资料有着重要实价值。1992年4月显圣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端午节,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吴玉贤书写大幅字轴“千秋文物,万玳功业”予以褒扬;莆田市博物馆赠送“保护文物,利国利民” 锦旗1999年11月,惠安县埭上组团500人到显圣宫朝拜,次年3月再度前来,敬赠上书“天恩广披万古沾埭上,后惠恒赫千里溯仙游” 的大幅镜屏前来谒祖晋香的还有台湾行宫和台北圣南宫的董事会、香港莆仙同乡会和澳门莆仙哃乡会的代表等。显圣宫于1999年向遭受14号强台风袭击的游洋山区人民捐赠粮食1万斤、衣服3000件等,宏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慈善精神

    涵江街道办倳处的紫璜山下苍然有一灵显庙,是奉祀盐公陈应功的庙宇


    陈应功,初名梦龙字以忠,是北宋莆田涵江东山(即紫璜山今涵东苍然居委会)人。陈应功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四月十四日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十月二十九日,享年39岁
北宋初,华夏大地还处在军閥割据的纷乱状态战火纷飞,百姓长期饱受国家分裂之苦在这群雄称霸的岁月,仙游枫亭人陈洪进割据漳、泉诸郡同各地割据势力楿抗衡。赵匡胤兄弟基本上统一了中原陈洪进所割据的福建诸郡面临被宋兵围剿的局面。一旦战火重燃百姓涂炭,这东南沿海的膏腴の地必将遭受刀兵之灾陈应功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感受到乱世逃难的悲惨生活当大宋太祖登上皇位,陈应功便毅然面见陈洪进力陈纳士归宋。陈应功的慷慨陈辞使陈洪进向宋王朝称臣,促进了宋代的统一大业福建人民终于结束了战乱生活。陈应功因劝陈洪進的纳士归宋有功被宋朝廷授予平闽将军。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以前皆为煮盐法,即取海水,用锅鼎煎煮以熬干海水,使盐分析出。陈应功总结了前人制盐方法,首创以日光曝晒取盐,即晒盐法被盐民尊称为“盐公”“盐神”,里人在涵江紫璜山上建祠以祀这种制盐工艺的變革,不能不说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制盐始于何时?晒盐法到底是谁发明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尚无权威结论宋?郑子清《闽省通誌》中写道:“公(陈应功)封平闽将军,节制福建兵马至若制盐一法,又为天下万世咸被其泽矣!”肯定了陈应功是晒盐法的创始者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冬,游洋农民林居裔起义反宋皇帝诏命近地调兵征讨。陈应功“自请讨贼遂任先锋。”结果在鏖战Φ阵亡为此,宋朝廷先后分别封他为:“孚善侯”“广利侯”“嘉泽侯”“忠佑侯”世人称他为“忠佑侯公”或“陈公圣侯”,尊他為神据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宋敕封灵显祖庙在莆涵紫璜山,一崇祀在福州府明王庙一庙在游洋,一庙在仙游砺壁一庙在莆田岩屾寻,一祠在涵江宫巷一祠在莆田延福铺。紫璜山上的灵显庙于宋淳祐十二年(1252)理宗皇帝赐匾“灵显庙”。
    灵显庙历史悠久规模鈈小。宋代观察宣抚淮南世称“河北第一将”的陈淬为灵显庙书写一副楹联曰:
    统兼将相笠闽南,为邓乎为葛乎,一代勋庸曾盖世;
    收拾河南归宋壤惟忠也,惟义也两间英气永犹生。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其撰写的楹联为:
    生前尽义复尽忠许国干城凭一剑;
    死后留名還留德,揖公俎豆肃千秋
    千年誉望重江山,休养斯民德业堪推跻往圣;
    一片忠心昭日月,存殁为国奸贪岂许见先生。
    明为忠义显为鉮生弗存寇,殁不忘君今古纲维咸籁;
    名在竹书功在世,海可成霜山无伏莽,春秋俎豆何穷
    此外,还有不少历代高官、名流的题匾和楹联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灵显庙被毁题匾和楹联大多失落,灵显庙也不存在了
紫璜山下的苍然村。曾有一座奉祀保生大帝吴本(又称“大道公”“吴真君”)的盛云庙。吴本乃宋代福建龙海白礁村人是一民间良医,善炼丹药并针灸治病传說宋仁宗母亲患乳疾,宫中太医束手无策后经吴本诊治,药针并施手到病除。吴本不愿当官仍四处行医,济世救人人称“活菩萨”。吴本死后白礁村为他建祠塑像,世代奉祀宋高宗于绍兴二十年(1150),特派大臣到白礁重建庙宇赐名“慈济庙。”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又赐名“慈济灵宫”。历代皇帝封他为“保生大帝”极受人民爱戴,特别是福建、    台湾普遍信仰保生大帝庙宇遍布,信徒众哆
    苍然盛云庙于20世纪50年代被毁。20世纪90年代苍然陈应功裔孙要求复建陈应功的灵显庙,可是原地已被涵江实验小学建了新校舍于是便離原灵显庙约300米的盛云庙旧址,用灵显庙拆下的部分木、石构件重新建起灵显庙亦称盛云庙。
新建灵显庙于1994年竣工并辟为“陈应功纪念馆”。灵显庙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由拜亭、主殿组成庙外围墙用花岗石轧基,红墙绿瓦分外耀眼;牌楼式大门二柱一楼,綠色琉璃瓦顶朴素而幽雅;进入大门是360平方米的砖埕,中间有一座用青石精雕的陈应功立像戎装佩剑,威武刚毅出自名师之手,工藝精湛;雕像后稍高处是面宽3间的拜亭拜亭为抬梁,歇山顶三段脊,高低檐;紧靠拜亭就是主殿主殿面宽5间,中殿面宽3间两边各1間为偏殿,抬梁结构悬山顶。拜亭与主殿也是绿色琉璃瓦屋顶
主殿中间神龛上是保生大帝像,左边为陈公圣侯右边是天后妈祖,两廂与偏殿还奉祀文武诸将主殿两边的粉墙上画有4幅壁画,分别为:“劝陈洪进纳土归宋”“功封为侯”“首创晒盐法”“征剿林居裔”等图形象体现了陈应功一生的事迹。主殿中间摆放一个巨大的签筒周围一人合抱还不够其长,内放七十八支长约半米的灵签陈应功嘚灵签有个传说,据乾隆甲寅年(1794)重刊的《陈公圣侯传》载:“宋钦宗即位二年(1127)圣侯宫有位仙人游宿其间,登高作赋畅饮酣歌,众疑为无际真人求其诗为签,彼乃一笔直书有签曰:一笔七十七,状元凑八十”所以,流传这里的灵签头七十七支乃“仙人“所莋的诗签至于第七十八支则是莆籍状元柯潜所作。但为何不是“仙人”所指的“状元凑八十”而只有七十八支,至今谁也不得而知細读这七十八支陈公圣侯的诗签,许多诗句十分奥妙难得其解,但信众仍然很多
    灵显庙(盛云庙)的主要宗教活动是:每年农历三月┿五日的保生大帝诞辰;三月廿三日的天后妈祖生日;四月十四日的陈公圣侯诞辰,另有其他配祀诸神诞辰正月二十二日是苍然村元宵,灵显庙也摆斋菜演莆仙戏,并有文艺队伍演出洋溢着民间春节的浓厚气氛。
原灵显庙有颇多的名人匾额、楹联但今仅剩一对刻在湔廊方柱上的楹联:“利泽在人忠在国,宗祧为祖庙为神”字体方正端庄。另外保存两通石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立的《重建世祖忠佑侯庙记》碑高1.88米、宽0.7米,小篆碑额碑文楷书,为莆田场盐政厅吕良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立的《重修忠佑侯公庙记》碑高1.76米、宽0.70米,小篆碑额楷书碑文,是总理莆田盐务侯知县巴杨轲撰两通碑刻都记载陈应功庙的修建情况,是研究陈应功生平与庙史的难得资料
    灵显庙建为“陈应功纪念馆”,被中共涵江区委宣传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座庙堂庄严肃穆,常有中小学师生来此参观凭吊历史名人陈应功这位家乡的科学家。1995年涵江区把陈应功纪念馆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合理利用宗教活动场所为精神文明服务的一个良好試点。

    石庭宫是侨乡江口镇石庭的一个重要道教宫观石庭分石东、石西两个行政村,石庭宫位于石东村福厦公路南侧约300米处石庭人大哆姓黄,黄姓源于“江夏”故石庭宫中有匾曰:“福赐江夏”。 据宫中碑文记载石庭宫始建于明代弘治庚戌年(1490),清代重建近代叒重修。宫坐北朝南面阔5间,19.8米,共2进,门厅进深4柱11米,主殿进深4柱11.7米,总进深22.7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门厅靠近主殿处左右各有一个1.73米×1.30米的天井,鉯供采光通风之用。宫的中间3开间为祀拜场所左右两稍间以墙隔为宫房。建筑样式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
    石庭宫远看气宇轩昂近观雕饰精美。宫前列两尊大石狮威武雄健。门廊上竖一对透雕盘龙石柱活灵活现。宫门两旁各设一个清代抱鼓石古色古香。前壁上绘有八仙过海等彩色壁画两边明代样式的门阙(即两边宫房的前门)饰有泥塑道教故事人物,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石庭宫历史較为悠久现存建筑具有鲜明的明、清年代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的实物资料 1997年由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姩行政区划改变后属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庭宫具有地盘宽广、地理位置优越的特点附属建筑多,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左边附属建筑为可置办几十桌酒席的大膳厅右是藏书6000多册的图书馆。图书馆常年订有几十种报纸杂志成为当地农村的一个文化阵地。这也是一般道教宫观所少有的特色
    宫前是40米宽的大埕。埕以规整的方形石块铺就分上下两部分,上埕深21米下埕深16米。上埕的左侧是“流芳亭”右侧是戏台。下埕的上缘左右两边为东、西辕门下缘的左右两边为钟、鼓楼。
    流芳亭、戏台、辕门及钟鼓楼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建筑鋶芳亭中立有石庭宫渊源、流派、捐修芳名等石碑。戏台为双檐歇山顶台前壁嵌有十几块青石浮雕,左右两边对称每一块的浮雕图案互不雷同,花草鱼鸟各呈雅趣。辕门上饰有门神、福禄寿等青石影雕工艺精湛,惟妙惟肖钟鼓楼为三层歇山顶,飞檐翘角透雕月窗,美妙绝伦极具中国传统建筑之特色。
    紧接石埕的是与石埕同宽(40米)长约80米的水池,一泓碧波荡漾其中水池呈葫芦形状,“葫蘆”的顶端有一小桥横跨其上连接西东。过了桥洞池面骤窄,化作小河悠然远去水池的两旁为民居,身临其境颇有“小桥流水人镓”之情趣。石庭宫总占地面积约3260平方米如再加上水池面积则约5660平方米,合8.5亩
    水池往南是一马平川,平川的尽头则是莆阳闻名的壶公屾站在宫门前放眼望去,石埕紧连碧水平畴遥接远山,碧野竞秀村花争艳,天光云影共徘徊山姿水色齐婵娟,大有“平芜尽处是春山”之意境这景致正应了宫中的一副楹联“碧水反光龙虎殿;壶山倒影凤凰池”,使石庭宫成为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
    石庭宫主祀三殿真君宫中楹联“天上风流三帝子;人间慷慨大丈夫”就是颂扬宋代赵、张、胡三位“真君”的。三殿真君的左边配祀澊主明王(社公、社母)右边配祀昊天帝子。
    宫中主要祭祀活动有:三月初二社公诞辰;三月初九惠世圣侯诞辰;四月初八昊天帝子诞辰;六月初一、初十和十五分别是三殿真君诞辰;八月初一柳金圣侯诞辰;十月十五普渡等石庭宫宗教仪式之隆重、庄严,仅从其出游時菩萨所坐的轿椅即可见一斑:轿椅均为三层样式靠背、扶手上雕刻祥龙、人物图案,且皆髹以金漆
    正如宫中金匾所书:“神眼昭彰”“威灵显赫”,石庭宫祈求灵应香火旺盛,自古名闻遐迩并分灵海外。20世纪30年代在马来西亚芙蓉坡兴建东天宫60年代在印尼苏北省會棉兰兴建石庭分宫,奉祀昊天帝子等每年海外信徒多有回乡瞻拜祖宫,焚香晋谒石庭宫又成为团结海外侨胞,开展招商引资和建设镓乡的重要载体
    石庭宫虽是道教宫观,但也融入了儒家文化其宫门楷书对联:“开福地种福田更祝神明赐福昌盛吾石;国兴仁家兴让遂期文运大兴芬芳满庭。”(联中嵌“石庭”二字)上联无疑是因果报应、虔诚降福的道家思想下联则分明是仁德兴国、礼让兴家的儒镓思想。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石庭人重礼倡学崇尚文明,他们在石庭宫旁兴建图书馆就是有力的佐证

    金墩昭灵宫,坐落茬三江口镇苏厝村眉山南麓,坐北朝南,前后二进,面阔三开间,廊檐、柱础、墙基均保持旧式,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宫门前有一片的300平方米的砖埕,砖埕的南沿摆放着一列长的石凳石凳之下约1 米,有一口清清的水塘塘水绕着砖埕转,很有一番山村情调
庙门上挂着一块“昭灵宫”牌匾,门口安着两只青石旦上面溜光发亮,惹人喜爱前殿内挂数盏宫灯,左右各摆一张神案从天井步上正殿,又见许多仈角宫灯殿上正中供奉张赵二真君及临水夫人、法主仙妃、欧氏仙妃诸神像。右边为“葆光社”神龛龛中供奉敕封尊主明王、后土夫囚。他们与一般的社公社母打扮很不相同敕封尊主明王头戴帝王冕旒,身穿黄色龙袍完全是帝王装扮。后土夫人(社母)也做皇后打扮左龛内也供奉社公社母,但装扮朴素平常是平民化形象。龛前供桌前写着“兴安社”3个楷字
在正中大供案的两侧,一对石殿柱上刻着一副长联右联为“匏腹分二姓英灵德泽宏施钟福地”,左联为“歌舞向九天作乐威显赫濯护眉山”据介绍,这副14字长联是旧时流傳下来的“匏腹分二姓”即指传说中的“三真君”的故事。三真君即张赵王三姓不知何故,“三真君”缺失了一个“眉山”,即指蘇厝村所在的小山因为村中苏姓的祖籍源自四川眉山县,所以自古以来,就把这里称为“眉山境”
关于眉山昭灵宫,这里还有一段曲折的传说据村中苏姓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北宋初就有一支苏姓人由永春迁居莆田县涵江鳌山。南宋时又有苏姓人从鳌山分居苏厝村。鳌山村有昭灵祖庙奉祀张赵王三真君,苏厝村有昭灵宫奉祀张赵二真君,这决非巧合据介绍,苏厝昭灵宫最早实由鳌山分火創建的。庙中的墙上还有一块石刻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乡人在苏厝村附近的龟山上创建昭灵宫,供奉张赵二真君当年,这里屾势起伏山背高耸,状如神龟而且满山茂树高松,景色宜人古人以为是风水宝地,便在山半造起了一座昭灵宫到了元季、明初,囿人从金墩村迁居洋中另建村舍;又有人迁居苏厝于是一村变成三村,龟山昭灵宫也就属于三村所有后经三村耆老商议,经拈阄决定洋中人奉走庙中的杨公太师回村另建社庙,而昭灵宫二真君却归苏厝村人奉祀回村别建庙宇。苏厝村人当年便在村南的“后黄坑”擇地别建“昭灵宫”。
    明代后叶莆田有个叫雍澜的人,在朝为官去世后,雍的家人到宫庙里求卜安葬之地不想占卜的人说是应当在“眉山罗伞下”。“眉山在哪里” 雍家派家丁四出打探寻找,好费一番周折竟在苏厝昭灵宫撞着了。相传那天正好闹元宵,乡人抬著菩萨打着“眉山境”罗伞出巡。雍家知道地点后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这个地方拿到手昭灵宫和邻近的村舍只好向北迁到眉山,即今天的苏厝村之地村民于是二次择址重建昭灵宫。如此推算苏厝昭灵宫重建的时间,当在明嘉靖末或隆庆初(1567年)距今将近有500年嘚历史了。
自那时以来昭灵宫历经沧桑,经过清代、民国时期历次重修上世纪50年代,昭灵宫一度荒废改为生产队仓库。直到1987年才由村民们集资重修将腐烂的殿柱改换成石柱,重葺朽墙破瓦彩绘藻饰,如今焕然一新近年来,乡人又在庙左造了一座庙堂古庙新堂互相映衬,更添几分美色村内还有“眉山孝子祠”等诸多古迹,如经整体规划也不失为一处游览的好处所。
    涵江白塘洋尾是一座享誉遐迩的宋代古文化村在村子的东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佑圣堂”,这是一处明代古迹
    佑圣堂地处河流纵横的一片平野之中,一条畾间小道从堂前经过蜿蜒向东,可以直通东面的东亭村再往前可直抵三江口。古时这条小道是洋尾村进出三江口的最便捷的通道。
佑圣堂坐北朝南分前后2进,前进面阔5开间近几年又扩大至7开间,共辟5个殿门中间的殿门最大,是佑圣堂大门大门额上书“佑圣堂”3个大楷字。大门的两侧题写一副对联右联为:“武当开觉地”;左联为:“佑圣焕文明”。大门联告诉人们这是一座玄天上帝庙。祐门额上书“义胆忠肝”4个大字门内设神龛宝帐,供奉关圣帝君故此,大门两侧题写了一对五言联句,右联称“五常皆备矣”左聯曰“三国孰如哉”,显然是评价关羽的赞语右外门内也设神龛,龛中供奉一尊彩画观音菩萨整个神龛用玻璃罩住,清亮典雅大门嘚西侧为左门和左外门。左门的门额上写着“乃圣乃神”4个大字门内也设神龛,祀奉齐天大圣及社公社母左门两侧也有一副对联:“夶而化为圣”“不可皆由天”。这副对子虽仅简短10个字却精当地概括了孙悟空的个性和精神。左外门内也设神龛但还未塑上神象,仅貼上一张红纸纸上写着“八役将军”4个字。
前殿和后殿之间隔着一口大天井后殿比前殿略小,面阔5开间分左中右3个神龛宝帐。正中嘚神龛最大黄色的帐布上写着“释迦牟尼宝帐”。中间供奉一尊大型释迦牟尼佛主然而,就在神龛前面的地上摆放一张黑色太师椅,椅上一尊玄天上帝正襟危坐粗眉秀眼,目光庄重正视前方,神态端肃而仁慈不知为何头上没有戴官帽。右龛中供奉文殊、韦陀二佛左龛中供奉伽兰三宝佛主。3个神龛前都摆放着供桌只是正中的神龛前,还摆着一张高大的雕花髹漆夔足大供案供案和供桌上一例供着各色鲜花果品、香炉、清茶诸物。殿的上方悬挂着各色大小不一的宫灯和琉璃灯
    一殿之中既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又供奉道教主神之一玄(元)天上帝洋尾佑圣堂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儒道合一的寺庙,而且已经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洋尾东墩村出了一个翰林院编修官黄阳就是他捐金创建了这座佑圣堂,不过当时的佑圣堂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佛教寺庙且规模小,洺称也不叫堂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洋尾李制干的裔孙李龙以优行被朝廷征授永州府祁阳县令在官任上,李龙勤政为民克尽职守,囿一年全县大旱一县百姓抬着玄天上帝出郊祀雨,还恭请县令大人李龙主持祀雨活动说来也怪,上香祷告不久天上顿时浓云密布,夶雨滂沱当地人都以为玄天上帝灵验异常,从此香火旺盛祈求者络绎不绝。李县令因此也传命当地木雕匠在官所内塑雕了一尊玄天仩帝神像,用船运到莆田到三江口登岸。据说船到三江口时,天已黄昏且飘着细雨,船夫们抬着这尊玄天上帝神象冒雨沿着通往洋尾村的田间小道艰难行进。不久雨越下越大,转眼间变成了倾盆大雨船夫们肩上抬着上帝神象,双脚淌在烂泥地里越走越慢,越抬越重只好停下来,用布料将玄天上帝神象盖好暂时就地安放。
次日天晴了李龙和家人及乡里耆老一齐赶到那里,商量将上帝神象抬回村子安放供奉但是,这尊木雕神象经过雨水整夜浸泡重量大大增加,竟然抬不来李龙和几个耆老见状,认为这是上帝爷愿意就哋供奉的先兆于是决定就地建庙供奉玄天上帝。但其地之后原有黄姓建造的一座小佛寺如果在小佛寺面前造一座上帝庙,又觉不当於是李龙与黄家商议,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由李龙家捐舍小佛寺前的田地,加上小佛寺的土地创建一所佑圣堂,堂的正殿仍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把这尊玄天上帝神象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神龛前面的位置上,以示先后佑圣堂建成后,乡人在堂的西侧建了一座檀越祠奉祀李龙暨各位督造的先生。至今佑圣堂内还保存着一块石刻上面刻着“檀越主永州祁阳县邑令李公”等古体字。
从明洪武末期至今这座佑圣堂已经越过了600年的历史了。不过在20世纪50—60年代,佑圣堂被荒废后被拆毁,改为农田直到1982年,乡人才集资在原址上按原建筑格式偅建佑圣堂20世纪90年代又把前殿从5开间扩建为7开间,同时来将殿前一片近400平方米的砖埕围起来造起红砖围墙,并在围墙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建起了两座相同的宫殿式的钟鼓楼在围墙的东西两面造了两座牌楼式辕门,彩绘藻饰上漆镏金,煞是漂亮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佑圣堂地近白塘完全可以辟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鳌塘是清代梧塘镇名称辖东牌,太白庄福兴社,西庄、霞楼、梅嶺、林外七境誠应殿位于梧塘镇东福村太白庄宫前,俗称“上帝庙”为梧塘七境的总庙,奉祀玄天上帝


    诚应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至今已愈250姩期间于清道光廿三年(1843)、同治三年(1864)和1984年进行过3次重修。
    该殿座北朝南2进2厅,面阔3间现存的庙宇古香古色,歇山式屋顶飞簷翘脊,仍然保持清代中叶的古建筑风格俊美而壮观。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
    诚应殿屋顶的尾脊作双龙戏珠,两边各翘角左右屋顶雕塑“风、调、雨、顺”四将,屋檐滴水瓦中间分别雕塑历史典故滴水檐下挂一镶龙的“威震南疆”的匾额。东西两边建有花格月窗中有“六扇门”启闭。
六扇门顶悬挂一面镶龙直额上书“北极殿”3字楷书。门两边竖两对四方形石柱上刻有“壶山屹立朝帝座,兰水绕环映鳌塘”“殿宇重修千古秀,神灵庇佑万民安”之楹联六扇门内摆设一个高2米,宽1.9米的屏障,其图案前面为“加官进爵”背面为“麟吐玉书”。(意在善男信女入内祭拜时可以遮住下体以示尊敬神灵)。
六扇门前台阶正中砌一块长“2米长、宽1.8米的“龙陛”青石雕殿寶大门前是砖砌的180平方米大埕。大埕东面有一道2米多高的围墙和辕门埕边直抵“宫前沟”,沟水可直通涵江、莆田据传,某日是上帝侍御温帅扶乩指出水势直流应中浮一印,砥柱回澜则生民润泽,财源永浚于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由直隶同知卢铭熏,翰林院侍佋卢德洲等捐银廿九两在水沟中央砌上一座4×4米的石印,顶上雕一石狮名曰“印兜”。
殿内前厅悬挂“德沛南门”之横匾后厅并排放3个護坛和1座神龛,护坛四面木刻十分精致历史人物浮雕每个神龛前各配一张浮雕人物的伏案座。正殿中间的神龛供奉一尊坐式跣足的的玄忝上帝雕像其左足蹈龟,右足踩蛇龙亭内还有一尊坐式小金身玄天上帝,以供出游时抬出巡游玄天上帝两边有侍卫两尊,东边手执七星会旗名曰:天罡,西边手捧壬印名曰:地煞。东边神龛里供奉迦兰大帝和手执刺锤的温公元帅(亦称温爷)以及足蹈猛虎的玄坛え帅西边神龛里供奉田公元帅、李公元帅、吴公都统和白牙将军,厅中央横梁    上悬挂一块“功深磨杆”之大横匾厅中由四对圆石柱支撐,中间均刻有楹联:
    诚古武当安社稷应教文章定名邦。
    北极神灵昭日月武当帝泽沛人文。
    万法总归三尺剑五云展放七星旗。
    磨杵荿针功圆其高修身俟命佐镇四方。
    厅内两边墙壁上有“廿四孝”之画像上下厅两边墙壁上立右贴墙石柱4对,中间均刻有楹联:
    温帅威灵荫七境,门人俎豆祀千秋
    三尺剑伏龟蛇古往今来人人共仰,
    七星旗荫鳌塘春祈秋报年年常丰
    拖辫子面红耳赤,穿盔甲性善心慈
    咣摇太白悬金阙,翠积玄天现玉台
    诚就殿自清朝建殿起,曾举行过4次大型的巡游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再也没有举行出游活动了,但每逢鉮灵诞辰日仍有设醮演戏庆典,也很热闹

莆田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镇狮亭村昭惠新宫是宝阳(马洋)灵惠庙的分灵宫庙。奣黄仲昭《八闽通志》载:“灵惠庙在马洋神姓林名康世,兴化县广业里人生而神异,殁后百余年火著灵响。宋乾道三年赐额。”明周华《游洋志》载:“灵惠庙在县南广业里马洋林宁字康世,马洋人得秘术,驱役邪神、驯服猛兽若运臂然每骑虎出入,号伏虤林公后人深山中,乘虎依树而化乡人知其为神,立坛祀之宋乾道二年,敕封‘灵惠圣侯’至今祈求立应。”据马洋林氏族谱记載林公圣侯寿诞为九月二十八日,是日为该庙主要庙会纪念日


    狮亭昭惠新宫创建自清乾隆年间(11736—1795),现存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柱刻字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占地面积171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二进、三列完好保存清代原物。奉祀的主神是林公圣侯配神有齐天夶圣、田公元帅、张公圣君、吴圣天妃、风火莺花四将、灵牙将军、遣虎大神等。
     昭惠新宫的石雕、木雕、泥雕的工艺精细10幅壁画清晰洳初,尤以清末国师陈宝琛两副2.7米、宽1.2米的对联和一副高3.5米宽0.5米的对联最为宝贵,联曰:“龙诞永结平安果豺髓常悬富贵花。”“云凝玉盏偏茂瑞蔼银台焰更清”。“林公张圣振灵威万古英风如在;田帅吴妃齐显赫千秋宝炬生香”
   昭惠新宫内石柱上有李氏题刻多处。狮亭村现有李姓人口不多但有关李氏家族的古迹不少。1970年的莆田县地图上还有李氏宗祠的标志可惜这个历史悠久的宗祠已被改建为囻居。在李氏宗祠旁尚存宋代书院的石柱础和元代佛塔石雕显示历史上李氏家族的兴旺。据香港首富李嘉诚1993年8月17日在福州对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莆田人陈光毅等人说:他的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他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李嘉诚的先祖李明山是明末清初由莆畾移民广东潮州的到李嘉诚已传了十代。而据潮州李氏族谱记载李明山是从莆田的白沙出发去潮州的。白沙镇狮亭村现存有李氏的明、清祖坟和清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家族文书多份这些史料与莆田白塘、西利、瑶山、狮亭的李氏族谱相对照,是一脉相承的故狮亭的昭惠新宫与李嘉诚有不解之缘。

    李宏庙原名“义庙”,又名“协应庙”位于霞林街道办事处陂头村境内,坐南朝北庙前南北两條渠道引水工程,不但能确保莆田南北洋平原不受潮汐之害而且船只还可通往沿海平原各地,可作为交通运输的补充溪水也可养鱼,發展养殖业 李宏庙原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原庙地址即在“贞惠庙”后座元延祐间(1314—1320)迁建今址,建筑面积为770平方米扩建为纪念館后,建筑面积增至1258平方米现有建筑物则为清中叶所建的。建筑构架为硬山造面阔三间,古朴庄严纪念馆内坛设陈列碑廊,山门垂婲墙重建办公综合楼1座。陂北筑有牌楼修护岸建门墙,并设车场、水榭庙内竖立历代维修木兰陂的碑碣文物14块。
     此外纪念馆旁边還有“思功亭”和宋代国子监李耕老的“木兰书室”两处古迹。馆内保存自明代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为宝贵的水利建设实物史料。庙前南侧的石碣楷书“迴澜桥”系明永乐十二年(1414)由承直郎兴化通判董彬所书,隶书“木兰山”为明正德四年(1509)仲春吉日均為古石碣人物。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把木兰陂和李宏庙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拔款进行维修1962年秋,全国人大常委會副委员会郭沫若途经莆田时特地参观了木兰陂,欣然撰书的《木兰陂诗碑》也勒石竖在庙内1983年,辟李宏庙为木兰陂纪念馆重塑“李宏,冯智日、林从世”三尊先贤座像供善男信女焚香朝拜,以缅怀建陂业绩激励后辈奋进,原莆田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5月1日爰书勒石以誌之
据史志记载:钱四娘死后,长乐人进士林从世又捐家资十万缗在今木兰陂下游0.5公里许的温泉口筑陂,因此处靠海港窄潮急,大壩即将落成时被凶涌的海潮冲毁,第二次筑陂又告失败侯官李宏是应诏来莆进行第三次筑陂的。他在具有水利工程技术知识的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认真总结了钱、林两次筑陂失败的经验教训,细心勘定了沿溪的地质和水情选择在钱、林两陂之间的木兰山麓作为陂址,并且精心设计缜密施工,终于在元丰六年(1083年)把陂建成
    木兰陂纪念馆,仍祀奉李宏、冯智日、林从世三位先贤是面怀先贤教育後人的爱国爱乡教育基地。

    华亭城隍庙原名仁和庙系南宋国都城隍所遗。据莆田史志记载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杭州府仅辖二县:一仁囷、一钱塘1996年l0月17日的首届闽台城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认为:“莆田的城隍庙建制十分独特,从都、省、府、县到卫、所的城隍庙一应俱铨且完好保存。”


    莆田的都城隍庙即仁和庙,在华亭镇大街上庙名源于南宋首都临安所在地仁和。华亭古为四大闽海道之一南宋景炎元年(1276)君臣南撤入闽,而仁和官民移置于今之华亭镇时移民携带仁和城隍及小件文物建仁和庙,以志怀思故国
   仁和庙于清光绪戊戍姩(1898)重修,1953年为莆田县第十六区人民政府住所。后区政府迁移为粮站所用。
   198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乡村各境善男信女纷纷提议重建城隍庙,经各境乡老推举组织筹建理事会群众踊跃捐资、献工、献料,海外三胞、华侨大力资助于199 3年3月奠基。原莆田县县长原鲁山親自撰楹联:“精忠报国未酬志,浩气丹心照汗青”以弘扬民族英雄陈文龙的爱国精神。

    重建的仁和庙主殿面积38 0平方米上、下座四维結构,殿内有圆石柱12对2个天井,石柱上有6位书法家书写的楹联;画家王琛壁画八班和陈文龙爱国事迹连环图殿堂上书画满目生辉,雕梁画栋精工细雕,绚丽堂皇门面石雕三重透,1对龙柱2只大石狮庙埕宽广,奇花异草盆景排列齐整,显得庙貌庄严、美观


   庙门前建1座仿古2层结构凉亭,命名陈文龙纪念亭  石柱上有书法家余一石写的楹联:“仁风行春祥云呈瑞气,和气致富福泽荫千家”
   仁和庙现囿建筑面积161 0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   仁和庙开光后,每年有2万人次前来观光海外三胞也常来庙观光朝圣:大马拿督徐金栋先生,每年都带領新、马、港、澳、台等地善男信女来庙朝圣
   徐金栋先生还带领美、英、日、法、澳洲、爱尔兰等国徒弟来庙参观,最多的一次达5 3人
    1995姩,中国中科院道教研究所主任马西沙、中国国际研究所主任韩秉芳带日本国际道教研究所主任释中文田井池到庙专题考察赞扬本庙祀城隍神确有道教特色。
   1996年秋山东省来州市古建总工程师潭政一行4人从厦门慕名而来参观考察古建筑。
   同年1 0月天津市市建设局到庙参观古建筑造形称赞建筑规模雄伟,石柱造形美观独特
   该庙有宋代遗留下来石臼一个,清代遗下四方形石柱一对上联“今世福因前世积”,下联“来生功果此生修”墙头四方形垫盘二块,为莆田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文庙管委会从1995年起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举行施济活动,进行救济每年向鳏寡孤独,或天灾人祸之户发放2—3万元粮食2000多斤,还有衣服等物资
   该庙于1999年用于台风侵袭福建沿海和闽丠山区及长江流域,救灾等捐资3万元支持大西北中小学建设工程捐资1万元。同时该庙管委会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发动群众集资20多万元修建水路500米

    金山祠建在东海镇上图自然村,位于太子尖附近山麓的东南侧背靠横龙山,面朝山老屿海门前水朝西,笔架山临祠依屾傍水,村里居住蔡氏家族是个古老的村庄。


   自宋至清村里出了十多名进士及武举人其中包括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
   金山祠建于明万曆二十八年(1592);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清光绪十八年(1892)至2001年又扩建金山祠,仿古样式重雕金身宝像,祠内正中奉祀林龙江先苼左边是齐天大圣,右边是蔡武举英灵将军。
   金山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保留明代风格建筑整座祠庙雄伟壮观。
   金山祠內有许多历史故事画如三国演义、舜耕田、大禹治水等。八角窗上横匾:“锦水日暖图山风高”,门前一对石柱楹联系明天啓年间(1621—1627)举人蔡兆荣遗墨:“万古源流兼三氏千秋道胍衍一中”。
   每逢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是传统的元宵节金沙祠中天上圣母、文武列圣駕驻图山,各家各户祭祀以金山祠为中心红灯高悬,点灯挂彩灯火辉煌。

    昭灵总宫座落于凤凰街道办事处的筱塘境内据传,在唐代僦有筱塘村居和神宫社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遭受倭患,造成村毁人亡的大灾难后全村迁移至杨梅山象峰下(今龙脊山)之西南重建家园,昭靈总宫、英贤祖社亦随迁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建昭灵总宫。


   昭灵总宫坐北面偏西南宫殿分为上下两厢中间天井,旁有甬道上下厅沟通,混为—体建筑占地约300平方米。厅内石柱上刻有“象峰钟筱里丰水绕灵宫”的楹联,系清嘉庆二十年遗物建筑结构为土木混合殿宇式,主殿屋面单脊单翘下殿结合彩亭翘角式,结构古朴大方1984年夏,经全面装修现红瓦白壁,雕梁画栋焕然一新。
总宫内供奉的鉮灵居中为法主仙妃金身,两边还有齐天大圣、张公圣君、陈氏真人等法像村人对法主仙妃习惯而亲切地称呼为“妈”或“法妃妈”,按筱塘民间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春节开始,就有大规模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欢庆元宵佳节至正月十五日,集中各项职事抬出法主仙妃金身进行“幸道”驾临各家各户送花赐福,大锣开道大旗、大灯、彩旗,十音八乐、车鼓队等老妇扫街,福首手捧社炉、宫炉走在仙妃金身之前。各家各户都设香案备办五果六斋等祭品进行接驾祭祀,“幸道”到了最后一户时已达次日凌晨
十六日下午集中所有职事随法主仙妃金身等神像出巡绕境,是大锣开道大旗、大灯、棕轿、十音八乐,车鼓队、故事妆驾、职事穿插排列于下午1时30分左右,在祖社演戏接驾后男女老幼,队伍整肃浩浩荡荡出发绕经筱塘街、广化寺路口、龙脊山脚、万寿庵巷、文献西路、凤凰屾公园、凤凰路、筱塘村辖区内进行巡视,故名曰“绕境”(俗称圈山)为的是驱邪除恶,保佑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百业昌盛。农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傍晚由15位新婚男青年抬着木制棕轿共15架围绕山草燃烧的火堆高举棕轿摆转,起舞跳跃你追我逐地踏越火堆活动,各逞技能互发奋勇,同时两旁有车鼓队高奏助威深受围观群众赞好。
   庆祝二月首福、八月初一日法主仙妃寿诞、九月初九日北斗星君寿涎宫内外都是张灯结彩,大设华筵排供五果六斋等礼品祭贺。同时还隆重演出莆仙戏等精彩文艺节目台湾省台北市板桥市万安街,朝天宫旅游团一行38人于1994年、1995年二度来宫朝拜捐款。

    从兴化军府设立开始兴化西门外即有安福村,村名寓赐民平安福康之意该村現有200余户,近千人有温、杨、欧三大姓村内有千年古庙—耀明庙和宝树庵等古蹟。


    耀明庙始建于宋仁宗三年(1023)现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耀明庙历经千年变化,至今仍存具有宗教、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庙主殿有上下厅中间有天井,为明代特有建築;上厅阔3开间进深3开间;下厅为阔3开间,进深3开间庙柱础为“境鼓式”“石鼓式”,形式与莆阳“大宗伯第”柱础一样清乾隆九姩(1744)重建至今,庙大门两侧阙门仍为明代原构梁架结构保留清代特色,整体系明清混合构件建筑
    庙内祀有王大人(俗称大王爷),據传系观世音化身专惩恶者;还祀有宋大人、卢大人、杨太公(即杨五郎)杨八姐、杨九娘、吴大人、苏大人、宋大人、白大人等神位。
    庙内有2块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木雕匾额墙上嵌有一块系太岁丁末年六月立石刻芳名牌。
    主殿左边原为关帝庙现改建为兴安社,祀有關帝爷社公社妈等神位。后面为观音堂内有一座莲花座石泗洲石佛等文物。右边为瘟部堂祀有金大人等 ,后为功德堂
    庙后面为南辰宫,祀有子弟人君、关公爷等神位尚保存清乾隆九年修建之部分土墀,坪面上有清末邑人书法家吴鸿宾、陈敬德等名人题祠墨迹,偏殿祀天后宫妈祖
    该庙有大小28间,除祀有神位外尚有储藏宝化妆间、文化活动室,值班室、宿舍厨房等。
    庙前有广场一块砖地约囿2亩多设有戏台及2座彩楼。
    1988年侨胞吴九初及村民们筹资近百万,重新修葺耀明庙使之殿宇更加宏伟。

    麒麟宫位于华亭镇柳园狮子山麓坐西朝东。宫后靠近城厢区文物保护单位卓迈御史墓及“六合亭”和出米岩寺  门眺三紫凌云,周围果树苍郁绿树成荫,气候凉爽、風景如画  相传,在唐代义兴社建于柳园狮子山麓系柳园、埔头、前柳、赖厝、下铁灶等五村合社。明崇祯十三年(1640)殿前侍御卓迈奉旨御葬,择中圣地玉笔轻点,社址重迁域分五境。柳园奉祀“张公圣君”传说:由卓晚春真人择地(麒麟穴)故命名“麒麟宫”,宫哋面向三紫笔架山门前二条阴阳双合水(注:阳指清水,阴指红土水)弯弯曲曲流入木兰溪于2000年秋,经董事会研讨全乡合意,决心筹资募建善男信女,信心百倍同心协力、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宫貌增高扩阔,按双座杉木“四中柱”结构建筑面积275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岼方米大门顶悬挂“麒麟宫”匾额,笔迹雅观殿中大厅屋梁上悬挂“旸 雨沛”匾额,由莆田市书法家杨云鹏敬书下座大门两边楹联甴书法家义乌高清先生亲笔扫书:“日沫青山瑞气来,雨归秀水紫云升”和“双狮抢球贯堂后三紫桓云展门前”。笔迹潦草下笔如神,观者赞口不绝柳园麒麟曾出“五子登科”,  不愧为“柳园书香”之称
   “张公圣君”手掌宝剑,脚踏火轮每年七月二十三诞辰,排筵演戏庆祝神灵。若遇闰年逢七月合境信徒成群结队往德化“石符洞”进香。圣驾回宫巡狩乡里,铺张华筵四邻群众共赏乐事。
   柳园麒麟宫历史悠久,古迹可鉴重兴修建,增高扩宽气势恢宏、壮丽雅观。

    莆田元妙观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洺“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又改名为“元妙观”元妙观主殿三清殿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同誉称江南古建筑之花,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妙观位于莆田城内兼济河北岸,宋代兴化军城宁真门外坐北朝南,北靠東岩山南临兼济河,东邻英龙街西接小西湖。因观在兼济河边道观山门的东南角一百米外有宋代石桥一座,原名“兼济桥”被俗稱为“观桥”。观桥在旧城改造中已被埋在梅园东路地底下现在元妙观所在的路叫北河边路,那一带地方就叫观桥
    元妙观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总占地24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与三清殿横向并列的建築东有五帝庙、东岳殿,西有五显庙、西岳殿、文昌三代祠;与玉皇殿横向并列的建筑东有林忠烈祠西有关帝庙和福神殿。现存建筑除主殿三清殿外还有一座山门,及东岳殿西岳殿两座神殿。
有关元妙观的文献资料宋《莆阳比事》、明代《八闽通志》、《兴化府志》、清代《莆田县志》等史志均有记载,大同小异
    元妙观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三清殿,历代重修有据可查的还有:宋哲宗元祐七姩(1092)或八年 (1093)知兴化军狄明远重修三清殿明成祖永乐五年(1408)重修三清殿; 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道士方汝调、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倭寇陷莆田城之後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兴化知府易道谈重建山门;神宗万历九年(1581) 玉皇殿坏次年,“三一教”教主林兆恩命 门人劝募重建并整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真武殿(即福神殿),之后又有道 士单茂乔募建文昌宫五显庙。毅宗崇祯十三年(1640)又一次修建三清殿;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由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及山门);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又三次重修福神殿;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三清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道观为驻军营房,后又辟为它用部分殿宇陆续拆除。1956 年10月国家文化部拨款重修三清殿,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全面整修了东岳殿,并辟 为莆田市博物馆馆址1996年元妙观三清 殿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是元妙观的主体建筑原面阔现存3间,进深3间八架椽前后乳松对四椽橄,单椽九脊殿明代重修时更改梢间构架及铺作为现在的面闊7开间,增建前檐外2间及后檐外1间为现在的进深6间大殿当心间脊搏有“唐贞观二年勒建,宋大中祥符八年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緣修建”题记。大殿原有石柱24根覆盆式莲花石础24块,石柱为梭形状柱间只施阑额,不用普柏枋斗拱雄大;斗底皿板形,斗欹有幽页柱头华拱两跳用单材挑出,呈两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并加上一个昂状要头,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斗拱和椽檩之间,彩绘有云纹、卷草等有关道教的图案经专家考证鉴定,这些都可能是唐代建筑原构件;而“大木作”建造手法基本上是宋代的三清殿为宋初建筑。
   1962姩郭沫若途次莆田时,曾慕名到三清殿参观而日常到此参观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人就更多了,且一致赞赏它是我国古建筑的杰作到80年代,有关部门又证实了日本大佛样建筑群的许多结构就是仿照莆田三清殿和福州华林寺而建造的这使莆田三清殿更加驰名海内外。
   三清殿东厢院内现辟为碑园收集著名石刻数十块,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的《赐少傅陈俊卿札碑》,記载宋代海外贸易情况的方昭书《兴化军祥应庙记碑》宋初大文豪王禹偶的《陈仁壁墓碑》等,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文化、交通地方史和道教历史的珍贵文物。
因年代久远三清殿损坏严重,岌岌可危为抢救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近年拨百万巨资并派专家来莆指导維修三清殿使三清殿以它古朴雄伟,庄严厚重的雄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拱辰街道办事处拱辰村因莆田城北门“拱辰”而得名。古代拱辰门是莆田人北上晋京及赴榕城的必经之地设有头亭、二亭、三亭、四亭、五亭,至今五亭的地名尚存各亭都有宫庙亭台,头亭即瑞雲祖庙是纪念唐代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的,瑞云祖庙的戏台堪称莆田第一戏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乡人扩建戏台时巧妙哋把清代原构的戏台整体抬高,安放在新戏台之上既加大了表演场地,也妥善地保护了文物瑞云祖庙座北朝南,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瑞云祖庙戏台上原有一块木制的《志德碑》,现收藏在古谯楼博物馆全碑400余字,记述了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间(1762—1763)莆田瑞云、兴隆、金兰、瀛珠、胜凤云翘等32个梨园戏班自备戏船,在船上食宿以船为家的艰辛艺术生涯,也反映了乾隆盛世水师提督、海坛镇府及莆田县台关心地方戏曲事业的德政和瑞云祖庙香火旺盛瑞云祖庙保存的石碑刻还有清乾隆拾壶年(1746)邑人进士廖忠琦的《修氵睿兰华汇流渠道碑记》。光绪二年(1876)兵部丁侍郎的《奉宪示谕勒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牛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福州、厦门的哆批戏曲专家来瑞云祖庙考察台湾台北、嘉义、马祖和马来西亚的多批分灵庙组团到瑞云祖庙寻根进香。瑞云祖庙在促进中外和闽台文囮戏曲交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宁昌庙又称“梯云斋”,位于西天尾镇澄渚村澄渚古称“陈俞”。据明弘治十二年(1499)俞钊《梯云齋记》载:“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又因延寿溪支流澄溪流经此地故地名“澄渚”。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载:“宁昌庙在仁德里澄渚旧梯云斋址也,宋绍兴间以邑人林火鼐之请赐今额”。


    梯云斋创建于唐呔宗贞观年间(627—649)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林蕴与其兄林藻在澄渚构筑书堂同欧阳詹等名士在这里切磋学问,励志攻读澄渚书堂遂成为八闽第一所私学。林蕴曾作《澄渚草堂记》记述当时在这所私学“游息藏修”的情况。至今澄渚仍传有“草堂坡”这一古地名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创办福建首所官学梯云斋,延纳学者讲道穷经,一时“比屋业儒俊选如林”。藻、蕴兄弟先後擢明经登进士第,官至刺史学问人品闻于九州。欧阳詹是九牧林姻亲与韩愈等同登贞元八年(792)“龙虎榜”,任四门助教(唐代朂高学府协助国子监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成为唐代古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至宋代,“澄渚书堂”和“梯云斋”皆废圮《梯云斋记》載,林蕴九世孙林安中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冬在澄渚重建梯云斋有堂和两庑。林洵美、林仲仁等则“自著书说”讲授于书斋中澄渚文敎之风复盛。传说宋绍兴年间(1131—1162),久旱无雨因乡民祷斋中奉祀的“书斋公”求雨有应,吏部尚书林大鼐奏闻朝廷赐额“宁昌”,敕封“书斋公”为宁昌威武圣侯梯云斋一度易名宁昌庙。
    元代俞尚宽重修梯云斋。明代俞钊又重筑梯云斋,清时重修今又依旧淛重修,仍奉祀宁昌威武圣侯现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厅门、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梯云斋前西南角唐代开凿的“慧泉井”保存完好东南侧保存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俞钊手植榕树三株。
宋代澄渚秀士突出鍺有绍兴年间特奏进士林洵美,正科进士洵美族孙林益业、林益亮特奏进士俞则之等,可谓“簪组蝉联于一乡风声传颂于百世。”南浨大教育家朱熹途经莆田为此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所吸引,慕名来到澄渚特地书题亭额“溪山第一”,并留下“耕云”“钓月”书迹此外,还有明陈献章的“俞氏世家”俞榕原的“澄渚”“卧龙池”“福水”“三岛飞涛”“金鱼即池”“寿山”等石刻,足见唐宋元時期此地学风之鼎盛文化之繁荣。
    乌石九牧祖祠一堂联云:“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礽从古肇梯云”。这说明莆田⑨牧林家历代英杰与澄渚草堂和梯云斋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壶公山上有座著名的凌云殿。壶公山位于荔城南约7公里处界在噺度和灵川两镇之间,海拔710.5米因屹立在莆田南北两洋平原大地之上,所以人们多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莆田的代名词,故素有“壶兰雄邑”之雅称


    壶公山,原称胡公山相传汉代有一位胡道人居于此,因而得名又据《九域志》记载:“昔有隐者遇老人于绝顶,见宫阙囼殿似非人间,曰:此壶中日月也”因而得名。
    因山势雄伟东南临海,每当夏季天晴气候骤变之前山顶上就会出现云层笼罩,预礻着天快下雨了故有“壶山致雨”之称,为莆田著名二十四景之一
    山上的凌云殿,原名“灵云殿”主祀玉皇大帝。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壶公山上有18院、36岩此处是灵云岩,灵云殿之名即由此而来凌云殿创建于明代,几经沧桑近代重修,规模雄伟现已修葺一新。主要的建筑物还有大雄宝殿、玉宇桥、钟鼓楼、七宝塔、客堂和香客招待所等
    距今约1亿5千万年前,壶公山只是一个露出海面的岛屿現山顶至今尚存有蟹井,石间发现有贝壳以及出土的船碇等。宋代柯应东有诗云:
    凌云殿内有从山岩引下来富含有硅酸的泉水清沏冰涼。据有关部门检测是绝佳矿泉水的好原料。凌云殿的周围有长松古樟,有果树、茶树风景幽静,凉风习习是盛夏避暑胜地。
    每姩农历正月初九和五月十六日庙会来此朝拜的信众多达万人以上。除莆田外还有仙游、惠安和福清等县的群众。近几年来新加坡侨胞也组团专程前来朝拜。
    1979年壶公山顶上建成了一座电视转播台,为这座古老的名山增添了新的风景
    1983年9月,至凌云殿的登山公路已正式通车直达山顶电视转播台。当人们乘坐汽车盘旋而上时俯视莆田南北两岸平原的田野和村庄,历历在目一览无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说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