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龙泉市地图属于哪个省

龙泉宝剑厂有限公司主页-热门搜索:
旅游预定电话 0
当前位置:&& 详情
龙泉在哪里,龙泉市在哪个省,龙泉属于哪个市?
来源: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 &&作者: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
发表时间: 15:01:59 &&
&& 龙泉市,是浙江省丽水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 龙泉市东西宽70.25公里,南北长70.80公里,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8.93万人(2013年末);下辖8镇7乡4个街道444个行政村12个社区。
&& 龙泉自古人文昌盛,不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而且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市森林覆盖率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
&& 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 地形地貌
&& 龙泉市全境地层,下伏前泥盆系基底,上覆侏罗系火山岩盖层,其中夹持大小不一的燕山期侵入体。出露的地层有前泥盆系陈蔡群,下侏罗统枫坪组,中侏罗统毛弄组,上株罗统火山岩系。燕山运动期间,堆积了原厚火山岩并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
&& 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龙泉市是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东南和西北部山脉绵亘,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西北部为仙霞岭山脉,其主峰为龙泉与遂昌之间的九龙山,海拔1724米,东南部为洞宫山脉,其主峰为龙泉境内的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峰。中部为龙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龙渊、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龙渊河谷盆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此外,山地中仍残留着成片的缓坡地,境内地形中,低中山占总面积的69.17%,丘陵盆地占27.92%,河谷平原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 龙泉市境内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水系,西北部披云山“三江汇顶”:北坡之水汇入住溪,为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之源;西坡之水汇入宝溪,流入福建境内的建溪,为闽江源头之一;南坡之水流经八都溪,注入瓯江上游龙泉溪。瓯江发源于凤阳山锅帽尖西北麓,境内长90千米,流域面积2488平方公里,属山溪性河流;钱塘江发源于披云山北坡,经住溪北向流入遂昌,境内长58千米,流域面积340.1平方公里;闽江发源于披云山西坡,经宝溪流入福建境内的建溪,境内长28.千米,面积为98.1平方公里。
&& 龙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山岭起伏,气候垂直变化较大,海拔800米以下区域属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回暖早,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晴热干旱,秋季降温迟,冬季霜期短,全年作物生长期长。年平均温度17.6℃,7月平均气温27.9℃,1月平均气温6.5℃,极端最高气温达40.7℃,极端最低气温-8.5℃,全年日平均气温≥35℃的日数为29.4天。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5572.6℃,年日照时数为1849.8小时,年降水量为1699.4毫米,年相对湿度为79%,无霜期为263天。
&& 龙泉是境内的土壤,有山地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10个亚类,50个土属,67个土种。土壤总面积约455万亩。其中山地黄壤占总面积38.32%,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红壤占50.1%,广泛分布在海拔750-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潮土占0.32%,分布在溪流沿岸滩地、阶地上,占旱地面积的0.35%;水稻土占10.26%,主要分布在海拔150-1200m之间的谷地、垅地、台地,以及沿溪的河谷平地,是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
&& 龙泉是浙西南交通枢纽,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浙江进入江西、福建两省的主要通道。随着丽龙高速公路通车,龙浦高速开工建设和龙庆高速建成通车,已全面融入长深、京台全国高速网;衢宁铁路(浙江衢州至福建宁德)已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前期正加快推进;杭广高铁(杭州至广州)正在酝酿论证,龙泉已进入“新高速”和即将进入“新高铁”时代,成为北上融入长三角,南下承接海西区的重要“节点”。
  && 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凤阳山位于龙泉市东南50公里处,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白豆杉、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等20余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野生动物众多,有云豹、苏门羚、黄腹角雉、赤腹鹰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素有“清凉天地”“天然公园”之美誉的凤阳山,是休闲度假、旅游避暑的好去处,极端最高气温只在30.2度。保护区内有景点近百处,其中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瓯江发源地——龙渊峡;全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凤阳湖;世界香菇文化遗址——凤阳庙,以及小黄山,双折瀑布等,都是旅游胜地。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高山矮曲林、山地灌丛等立体植物景观带的原始森林风貌。
&& 昴山在锦溪镇,距县城约16公里。有仙坛、老鹰岩、和尚面壁、马鞍背等风景点。危崖峭壁耸人天际,四时云气冥晦。绝顶有青石平如几,方丈余,旧志载,上有古刻“云台”二字。明邑人叶子奇诗:“昴山青削入云霄,五月风高雪欲飘,应有仙人骑白鹤,月明闻得夜吹箫”。山上有庵,建于宋代张氏时宪、时敏二公手。昴山始为真德秀(龙泉木岱人)夫子设教之地。逮至元末,参军胡深倡改学堂作禅堂。抗日战争时,著名学者陈虞孙游昴山题联云:“脚下拥千峰,应不输雁荡名山仙霞胜迹;眼前临大劫,犹可听白云妙偈紫竹梵音。”
&& 棋盘山在龙渊镇水南村东。光绪《龙泉县志》载:“棋盘山,境致幽寂,上有枰石状如削成,因名”。有伴云庵,登山可览全城风光。山间有“公婆岩”、“棋盘石”。每逢三月三踏青节,男女老少,尤以年轻夫妻联袂登山,谒“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 玉华山又名破刀山,在宝溪与上垟镇交界处。海拔1392.1米。清《龙泉县志》载:“玉华山在六都,距县九十里,峰峦秀特,不可凭凌,元季李升尝结庵隐此。”两峰之间峭壁高百米,相距数米,其形酷似刀劈,峡谷间形成穿风峡。山间绿树婆娑,流泉清沏,凉风袭人。
&& 石房山今名独山,清代徐应亨《石房山》诗:“峻嶒见独山,鼓楫向西湾。喷雪滩声急,留云石色斑。峰回频指点,径仄断跻攀。转意浈阳峡,徘徊积翠间。”自紧水滩水库建成后,一改“喷雪滩声急”旧貌,独山如擎天之柱耸立于明净的“仙宫湖”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 留槎洲亦名仙洲,又因由蒋溪与秦溪冲积汇成,故又名蒋秦圩。在南大桥西,形似琵琶,面积约2平方公里。双流奔逝,洲峙于中。昔林木蓊郁,桃柳相映,亭阁高耸,虹桥横跨其间。北宋元?年间,龙泉乡宦何之奇(字才翁,何琬之父)与杭州太守苏东坡同泛西湖,偶谈及此景,苏公叹曰:“得非张骞所乘之槎乎?”遂为之命名为“留槎洲”,并书“留槎阁”三字相赠。才翁携归,刻匾于桥阁上。诗人陈舜俞亦题诗一首:“闻说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浩荡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后人称苏东坡榜书之道劲,陈舜俞题诗之警拔,留槎阁之雄伟为三绝。元末,苏东坡书榜毁于战火,亭阁亦数兴数废。
&& 佛山又名得道仙尖。在 石达 石、大沙乡交界处,海拔792米。元末,县人胡深曾筑寨于此。有岩泉四季滴沥,甘冽益脾。依岩架屋。古人勒字于岩壁。年久字迹漫漶难辨。晴日登临,一城之胜俱揽。语言学家徐震锷(字声越)于1941年游佛山作《石壁寺》诗:“苍崖孕竹树,栏槛凌虚空。天风过笙鹤,云意在何峰想象山中人,礼星秋树杪。煮石寒泉阴,日月出不早”。
&& 白云岩在白云乡自水桥村头。旧志载:“传宋德?中,幼主人闽过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负一石为垒,今犹存”。山上有白云庵,宋处士管师复隐居于此。仁宗闻其名,召至,不仕。问其何故,对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其题白云庵诗:“入寺层层百级梯,新堂更与白云齐;平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
&& 青云山在锦溪镇半溪村,距县25公里。山有廉贞、文笔、贵人峰。大岭从山脚直通庙门。村民邱金荣建屋于庙下半岭间。邱勤朴敦厚,自幼自学诗文,酷爱书画,虽世代务农,却知书识礼,文明传家。其庭院四周遍植花卉竹木;厅堂内书画盈壁,令游人赏心悦目。
&& 披云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为仙霞岭山脉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区域,海拔1680米,以因终年难得不披云而得名。它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的发源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山中奇峰叠嶂、怪石嶙峋、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披云山还是处州革命的摇篮,中共浙西南特委驻地,粟裕将军六进披云山,打响了红军入浙第一枪。披云山,地处龙泉城池西北,闽浙赣边区结合部,距城百里,为仙霞岭山脉四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区域,海拔1680公尺。山高、雨量充沛,因终年难得不披云而得其名。山中奇峰叠起,万木葱笼,奇花异草遍布,浙江披云山。
&& 历史文化
&& 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宝剑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2012年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认定: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浙江龙泉。龙泉也是中国香菇文化的发源地,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师爷“吴三公”是原龙泉龙岩村人,龙泉人何澹被称为“香菇文化之父”。
&& 文物遗迹
&& 牛门岗遗址牛门岗原称喉门岗,位于县城东北隅,距城1.5公里。1958年,在山坡上发现石器有石斧、矛、箭、镞、纺轮、网坠。1981年,在地表层又发现原始瓷、印纹陶片、恐龙蛋化石等物。经省考古工作者多次实地调查、鉴定,证实牛门岗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极丰富,属良渚文化类型。
&& 大窑国家级重点青瓷古窑址在城南35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制瓷始于五代,有古瓷窑址50多处,形成古青瓷窑群。世传南宋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制瓷,所制青瓷各有特色,因有哥窑、弟窑之称。大窑青瓷遗址,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因外国传教士和古董商抢购古物,引发盗掘古窑风,古窑址遭破坏,但深层仍埋藏有古工场和部分窑床,地面亦遗留大量古代瓷片。民国17~29年(),陈万里(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陶瓷部主任)先后4次对龙泉青瓷古窑址作调查研究。
&& 源口青瓷古窑址在县城东双平乡源口村西北约三公里处,土名杉茂林。1980年,省文物考古所发掘,发现窑场创建于宋、元之际,是元代青瓷生产的重要瓷场。窑场4000平方米。有7条窑,最长的龙窑达97米;原料制备与制作成型工场4处;坯泥原料淘漂、沉淀、干燥以及坯汲储放的各种池子12个;拉坯成型或修坯制坯陶车坑10个;素烧窑炉4条;以及场房残基和流水沟设施等遗址多处。是迄今龙泉窑考古发掘获得的最完整资料。
&& 剑池湖在县城南隅1.5公里的秦溪山边。相传为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铸剑处。古时,湖面积30余亩,秦溪山两侧有井7口,如北斗星形分布,井水甘冽,宜于淬剑。明代晚期,仅余1井,井旁有“剑池阁”、“欧冶庙”。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拨款修葺。“文化大革命”时剑池阁被毁,现已重建。
&& 明代叶溥故宅在龙渊镇宫头村中。座南朝北,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平面室纵长方形,通面宽46.5米,通进深55.5米,前后厅皆为悬山顶,古镜形木质柱础,板瓦阴阳合铺,天井原铺方砖,四周海漫柔石制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钱、麒麟、鹤鱼等图形。
&& 清修寺在城北隅安清山麓。清修寺初为道场,后晋天福九年(944)开山建基,名清修讲院。至明正统乙丑年(1445)改称清修寺。山门内有唐植木樨二株,人称唐桂,左侧株高15米,胸径0.74米,右侧株高16米,胸径0.8米,枝繁叶茂,每届中秋,丹桂满枝,清香四溢。寺外有井,称卓锡井。旧志载:“在治北二里清修寺中,昔有僧阆公居此,病无水饮,乃卓锡于石,而水泉涌出,遂成巨井,方广三尺,深二丈,浑然一石穴也”。井水清澈甘冽,传可愈吐泻疾。历代有诗题咏。
&& 稽圣潭塔在县城东隅1.5公里莲山上。明代天启与崇祯之际()建成。塔为楼阁式建筑,土砖结构实体,塔身六面七层,每层作棱角牙子叠涩檐。从第二层起,每面有壁龛,计36个,塔刹呈宝伞形。基层每边宽3.2米,一层边宽2.2米,高23.8米。1957年,县人民政府进行修缮。“文化大革命”初起扫“四旧”时,塔身部分遭破坏,龙泉中学部分师生闻讯,泅水过溪,昼夜保护,塔得以保存。此塔于日倒坍。
&& 永和桥在安仁镇。明成化年间募建,原名永宁桥。清顺治年间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募费三千余白1金重建,改今名。咸丰五年(1855)被洪水冲塌二墩,翌年修复。民国元年夏,洪水冲毁一墩,次年重修。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加固。为悬臂式廊屋桥,木石结构,长125.7米,宽6.4米,廊屋42间,用条石砌筑桥墩五座,最大石桥墩宽10.8米,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桥基护石陂长86米,宽57米,桥两端屋檐斗拱层叠,作门楼式,东端踏垛26级,西端踏垛27级。桥内设栏于木凳。清人有诗赞:“横锁彩虹分玉镜,锺灵不亚古槎洲。”
&& 风物民俗
&& 端午赛龙舟旧时农历五月初一~初六日,均要举行盛大龙舟竞赛。龙舟长10米,宽1.5米,选用杉木全材制造;龙头、龙尾则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画鳞甲图案,中间架布蓬,莲内有乐手指挥,锣鼓、丝弦、管 乐伴奏;舟内设16个档位,32名选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桨。五月初一日下水,初五日正式竞渡,初六日上岸。相传朱元璋吴王府参军胡仲渊(龙泉人)在五月初四日出师,故本县部分地方提前于初四过节
&& 石马老酒闹花灯
&& 元宵节凡是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家家户户都会热情接待,免费吃喝。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络绎不绝安仁板龙闹元宵
&& 板龙,龙头雄伟壮观,制作精细。龙身用一块长2.2米的木板做成,也称一节,每节板上将九支长短不一的篾弯弓,用四个大小不一的篾箍将其固定成弓箭形,作为龙骨,糊上棉纸,贴上金、银龙鳞、红龙脊,内装三支蜡烛,每节龙身两头各打一圆孔,两节之间串上龙棒,上下插上捎钉,连接而成,根据村规民约,每户出一位舞龙手,每户出一节板龙身,村坊的户数则决定着板龙的长短!盘舞阵式有“跑马阵”、“盘龙阵”、“元宝抽心”等。每逢元宵之夜,各方游客到此过节品尝到一顿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 山歌多以对唱形式,旋律流畅,如《山歌便唱山歌王》、《对花》等。表达妻子思夫盼郎心情的恋歌有《唱五更》等,也有借唱四季十二个月物事,表达情怀,如《思一郎》、《长工叹》等。
&&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章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入窑池,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爷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 名优特产
&& 龙泉宝剑
&& 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 青瓷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龙泉已经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龙泉当地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8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 龙泉是世界香菇发源地之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所产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质地优厚,菇形园整、色泽纯正、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深受客户的欢迎。随着食用菌实用技术的普及,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年产干菇7000多吨,年外销鲜菇5000多吨,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已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生产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95(福州)全国食药用菌产品展示与新技术交流会上获得《全国食用菌先进县》的荣誉称号,“龙宝”牌香菇在首届农业博览会获银质奖。已建立了2个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年交易额达到2亿多元。
下一篇:没有了...
游在张家界
走进张家界
张家界旅游工具
张家界旅游指南
全国到张家界交通指南
张家界旅游攻略
张家界客栈
张家界旅游购物龙泉镇(山东省烟台市龙泉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山东省烟台市龙泉镇
(山东省烟台市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部和烟台市牟平区东南部,位于胶东屋脊昆嵛山北麓,距牟平城区中心20千米,距烟台40公里、威海30公里,到北部滨海仅需7分钟车程,到城铁牟平站需15分钟车程。160平方千米,人口2.45万人(2016年)。上(庄)泽(口)、俚(岛)李(格庄)、大(窑)龙(泉)、任(格庄)殿(后)、松(岚后)龙(泉)等公路在境内纵横贯通。镇域内龙泉温泉远近闻名。
龙泉镇简介
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部和烟台市牟平区东南部,位于胶东屋脊昆嵛山北麓,汉河东畔,东、西、南三面环山。龙泉位于烟台、威海的中心地带,距牟平城区20公里,距烟台40公里、威海30公里,到北部滨海仅需7分钟车程,到城铁牟平站需15分钟车程。东南与文登市隔山相望,北与姜格庄镇毗邻,西至苍山,与大窑、玉林店镇相连,南与莒格庄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52个行政村,总人口2.45万人。上(庄)泽(口)、俚(岛)李(格庄)、大(窑)龙(泉)、任(格庄)殿(后)、松(岚后)龙(泉)等公路在境内纵横贯通。镇域内的龙泉温泉远近闻名。
龙泉镇景点
龙泉汤温泉,是胶东著名温泉之一,始于明代,兴于清代,历史悠久,水质优良。昆嵛山北麓,镇政府驻地北的“龙泉温泉”,俗称“龙泉汤”,常年汤沸泉涌,如蛟龙吐水,云雾蒸腾。“龙泉温泉”古为自然露天汤泉。明代诗人王平有诗赞曰:“石气松荫雨后凉,飞鸿流水几垂杨,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清乾隆年间,架敞厅于其上,旁置石几,围以垣墙。
龙泉温泉水域广阔,方圆半里之内凿井皆是。最高水温达52℃。龙泉温泉热水层浅,水量大,水温适中,其地热泉水温40--56℃,温泉周围百米内,冬天从不积雪。PH值为8.4,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中的“硅水”和“氟水”的命名标准。经临床观察发现,其所具有的温度、化学成分及放射性对皮肤、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等方面有着神奇的保健和医疗效果。
嘉庆至民国年间,曾多次修葺。1950年后,不断进行改建、扩建,今浴池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人洗浴。并设有蒸气浴、针灸室、推拿室、光疗室、电疗室、蜡疗室等。
2011年,世界比基尼小姐巡回演出,来到龙泉镇体验龙泉汤温泉洗浴,并留下“千年古泉,龙泉温泉”的口碑。这里,每年吸引千万客人来此洗浴,美名传天下。
龙泉镇建制沿革
以驻地村龙泉汤得名。清道光年间,分为八乡,镇境区域属聚仙乡。时期,八乡改称八区,聚仙乡改为第四区。抗战期间,在文登与牟平交界处成立文西县,第四区划归文西县。1945年文西县改称昆嵛县,又属昆嵛县,1956年属牟平县为龙泉区,1958年并入姜格庄乡。同年改公社,1962年设龙泉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设镇。
1997年,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龙泉汤、窑厂、北夼、高家疃、西店子、东店子、东北疃、王石夼、邹家庄、赵家夼、孔庄、官道南、星石泊、西杭格庄、埠后疃、丁家庄、尤家泊子、埠岭观、北岘村、南岘村、任格庄、吕格庄、神童、大苇子、小苇子、西桥、杜家庄、北台、六甲村、芦其洼、河里庄、官道北、巨格庄、赵家庄、高家疃、东汤、八甲村、曲家屯、头甲、匣子口、王家口、西口子、金沙夼、狮子夼、西庄、西殿后、东殿后、汤西、南观、潘格庄、河北崖、马家都、埠前、卧龙堡、滩上、涝夼、钓鱼石、西台、杨家泉等60个行政村。
龙泉镇地理环境
龙泉镇地处牟平区东南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群山纵横,地貌奇特。自南向东有南天门、金山、小岛、南猴子疃、狗塔、偏松盈、林家葬、东口子、黑山、麒麟谷、光棍顶等10余座大小不等的山丘半弧形环抱村庄,腹地随诸山丘坡度向北延伸减缓为平泊地,土地肥沃,山明水秀。
龙泉镇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冷热干湿有明显区别。春季干燥多西南风;夏季温暖潮湿,降水较集中;秋季多数天气凉爽宜人,有早有涝,有霜冻出现;冬季干燥寒冷,多西北风,常有寒潮。
全年平均气温11.2-11.6℃,最高气温达36℃,最低气温零下11℃。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除1月份在零下2.8℃外,其它各月均在零度之上。其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达到2 4.9℃。
每年平均降水量760.8毫米左右。
龙泉镇自然资源
龙泉镇地下水资源丰富,分为地热田资源和地矿泉资源。龙泉汤村北方圆半里之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挖井即是。它的地下热水是渗入地壳中的大气降水循环至地下深处或遇到未冷却的岩浆体增温而成。它出露地表便是温泉,水温为57—58℃,属中温水。水中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例如钾、硫、氟、钨、锂、硅等,适宜洗浴,对健康极为有益。境域南部二长花岗岩分布广泛。由于地质构造长期频繁活动的作用和风化作用,使二长花岗由表及里逐渐变松,产生透明裂隙,又因风化裂隙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匀性,上部形成风化裂隙水,下部为脉状裂隙水,多为优质天然矿泉水。
龙泉镇历史文化
河北崖胡同文化、马家都传统村落,其中马家都的马尾提豆腐远近闻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龙泉市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