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煤矿事故哪些煤矿好

贵州矿产资源
当前位置: & 政务公开 & 资源慨况 & 贵州矿产资源
贵州矿产资源
索引号:11
生成日期:
发布机构: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部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矿产资源 是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呈固态、液态、气态的天然矿物资源。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易耗竭、而不可原地再生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来源。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系隆起于四川盆地与广西、湘西盆地或丘陵之间的高原山区。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变历史中,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造就了当今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较全、矿种众多的优势格局。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通过长期地质勘查与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的大量工作,至2002年已发现矿产110种以上(含亚矿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在发现的矿产中,有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化工原料非金属、建材及其它非金属、水气等九大类矿产在内的76种,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在已探明的储量矿产中,依据保有储量统一对比排位,贵州名列全国前十位的矿产达41种,其中排第一至第五的有28种。居首位的达8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为8种与5种。尤以煤、磷、铝土矿、汞、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稀土、镓、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多种用途的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矿产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人均与国土单位面积占有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邻近省区市占有水平。从开发利用角度论,贵州矿产资源具有资源比较丰富,优势矿产显著;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较好,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大,远景好;共伴生矿产较多;资源丰歉不均,部份矿产短缺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随着贵州矿产的众多发现和资源储量的探明,为矿产的广泛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已有50多种矿产被开发,其中建有正规矿山,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多种。全省已探明储量的产地中,有1/3以上的被开发。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贵州矿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产值多年占工业总值的30%以上。优势矿产的开发利用,使贵州成为我国十大有色金属省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和磷化工基地,并建成全国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地。而生产加工的各种矿产品成为历年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创汇多年占全省总额的1/3。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富民兴黔"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 分类矿产 根据工业用途及金属元素性质的不同,金属矿产可分为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等。根据工业用途不同,非金属矿产也可分为化工原料非金属、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金属与非金属七大类矿产在贵州都有产出分布和开发利用。 黑色金属矿产 也称铁合金金属矿产,是金属矿产中的一个类别。贵州已发现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锰、铁、钒和钛4种。其中以锰最重要,保有资源储量7181万吨,是全省黑色金属矿产中资源最为丰富、开展勘查较多、开发利用较盛的矿种,已成为贵州著名的优势矿产之一。铁矿虽然分布广泛,在66个县市有所发现,其中45个探明一定资源储量,产地多达128处,但资源较少,保有储量仅4.5亿吨,不足全国总量的1%,排居第19位,而且存在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多富矿少、坑采储量多露采储量少、难采选矿石所占比重大等不足。全省除水城观音山、赫章铁矿山及菜园子和清镇与修文铝土矿共生的铁矿等少数产地,探明储量较多,规模可达中型,矿石较富,具较大开采利用价值外,其余产出大多分散零星,规模小,开发利用价值有限。钒矿尽管分布较广,已在10多个县市有所发现,但规模小,除1处达中型,其余皆为小型规模。特别是钒主要与其它矿产伴生或共生,含量低,开发利用困难。钛矿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发现,但仅有矿点的存在,至今未探明储量,不具工业价值。 有色金属矿产 是贵州金属矿产中最重要的一类矿产。其发现与利用历史悠久,矿产种类多,资源储量丰富,开发价值大。自两千年前开始发现汞矿以来,尤其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量地质勘查与研究,有色金属类的矿产在贵州多有发现。至今,发现的有汞、铝土矿、锑、铅、锌、铜、钨、锡、钼、镍、镁(炼镁白云岩)及钴等12种。其中汞、铝土矿、锑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是贵州著名的优势矿产。铅锌、铜发现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资源储量有限,其中铅锌虽在全省50余个县(市)有所发现,矿床、矿点多达300余处,然而历年探明储量的铅加锌总量仅157万吨,经长期开采消耗,保有储量不足全国总量的1%,锌、铅分别排居19与21位,除集中产区的水城、赫章、普安、睛隆与都匀等地探明有少数达中型规模的储量产地外,其余产出分布零星,规模小,开发利用价值大多有限。而铜矿资源储量更少,至今仅探明2.4万吨,且分布产出甚为零星,最大产地仅万余吨,从而成为全国铜矿资源贫乏的省区。钨、锡、钼、镍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通过勘查虽探明储量,但由于成矿地质条件的限制,可供开发利用资源储量与产地甚少,其中钨锡储量局限在梵净山地区,两者合计不到2万吨;钼矿产地4处,资源储量仅0.7万吨;镍只有1处,探明储量28吨。钨、锡、钼、镍不仅资源储量少,且都为共、伴生矿产,开发利用价值小。贵州可供炼镁的白云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已逾3200万吨,排名全国第三位,随着科技的进步,采冶经济效益的提高,炼镁白云岩将会成为贵州颇具潜力的开采利用矿产。贵州至今尚未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钴矿产地,仅有矿点的发现,没有正式探明储量。 贵金属矿产 长期以来,贵州是贵金属矿产资源贫乏的省区。自1978年始,贵州率先在全国发现了新型具有工业价值的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之后,并随着20多年来对该新型金矿的勘查,探明了丰富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现保有资源储量达148吨以上,使贵州步入全国黄金资源基地的行列,这不仅改变了贵金属资源短缺的面貌,更使金矿成为贵州新兴的优势矿产。除金矿外,尚有银的发现与储量探明。全省银矿以伴生银为主,多随铅锌、铜等矿产一起产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赫章、威宁、水城和黔东南的从江等地,尽管现探明资源储量仅300余吨,但找矿前景尚好,有望探明更多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贵金属矿产中的铂族金属,已有铂、钯等元素的发现,系与其它矿产伴生,并有铂钯异常找矿线索的新发现,但至今尚未找到有价值可供开采利用的产地。 稀土稀有分散元素矿产 贵州的稀土、稀有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是1949年后,随着大量地质工作的开展,勘查技术与方法、尤其是测试分析与选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才得以发现并加以利用的一类新矿产。全省勘查发现的这类矿产共有17种,除稀土金属外,并有稀有金属矿产的铌钽与铷、铯、锂、锶、锆、铪和分散元素矿产的镓、锗、镉、硒、铼、碲等。这一大类矿产中,仅铌、钽为单独矿产,其余系伴生矿产。以稀土和镓、锗、铊最为重要,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稀土资源储量排居全国第二,主要产于省的西部,尤以织金县新华矿区规模最大,是全国少有的大型产区,其稀土赋存于磷块岩中,经测试,15种稀土元素都有反应,以钇含量最高,钇族稀土一般占产区总量的45-50%,铈族稀土的含量略大于钇族稀土;镓主要伴生于铝土矿中,探明了丰富可供利用的储量,产地达32处,保有资源储量1.8万吨,列全国第三,伴生的镓已得到了有效利用,贵州铝厂已建成综合回收镓的工业生产线,成为中国重要的镓生产地;锗主要伴生于铅锌矿中,探明较多可供利用储量,保有资源储量排全国第八位,主要分布于西部,赫章榨子厂-猫猫厂是重要的集中产区,80年代前采冶较多,一度成为中国生产锗的四大基地之一;贵州是国内铊资源最具潜力的省区,主要赋存于汞矿中,兴仁滥木厂是全国少有的资源潜力大的著名产区,不仅资源量近400吨,而且率先在该区发现了自然界罕见的斜硫砷汞铊矿。稀散元素的其它矿产虽然均探明了储量,但大多规模小,资源有限。而稀有金属的各矿产多为矿点,尚无可供开发利用的产地。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 是重要非金属矿产中的一个分类。贵州发现的化工原料非金属计有13种,其中探明了资源储量的有磷、硫铁矿、重晶石、电石用灰岩、化肥用砂岩、化工用白云岩、含钾砂页岩、砷、碘、盐卤、泥炭(草炭)等11种,尚有钾盐矿化点与硝矿点的发现。其中磷、重晶石与硫铁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贵州著名的优势矿产。化肥用砂岩、化工用白云岩、电石用灰岩是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并探明了丰富储量的矿产,其中化肥用砂岩与化工用白云岩现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与第二位,而且资源潜力大,全省多有产出。含钾砂页岩资源分布广泛,探明资源储量列居全国第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有效获取钾的技术方法的提高,丰富的含钾砂页岩将有望成为贵州颇具开发潜力的矿产。伴生于磷矿石的碘,资源丰富,集中产于瓮安、福泉和开阳、息烽等地磷矿中,其有效开发利用,也有待科技进步与选冶技术的提高。贵州砷、泥炭与盐卤尽管地质勘查较多,但发现与探明的资源储量有限,尚无可供规模型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产区。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 贵州可供冶金工业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发现并探明资源储量的计有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砂岩、铸型用砂岩、耐火粘土、萤石及冶金用脉石英等7种。其中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分布广,除黔东南部份地区外,全省各地多有产出分布,已探明储量的主要产地分别有15处与6处,且以大中型规模为主,现有资源储量1.4亿吨与4059万吨,主要集中于水城、贵阳、修文、遵义、盘县等地,一些重要产地已被开采,用于炼铝、钢铁、铁合金等的辅助原料。符合冶金用的砂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已超过6700万吨,居全国之首,而且矿石质优。萤石分布较广,在10多个县市产出,已发现矿床、矿点50多处,现有萤石矿物资源储量200余万吨,排名全国第八位,相对集中于黔西南睛隆与黔东北沿河等地。已在全省24个县市发现耐火粘土的产出,探明储量5000余万吨,以硬质耐火粘土为主,仅有少量软质或半软质耐火粘土。铸型用砂岩与冶金用脉石英,产出分布相对较少,开发利用不多。 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 是贵州发现与探明储量矿种最多的一类非金属矿产。发现已逾46种,其中28种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这一类矿产大多是1949年后,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普查-勘探发现并探明可供开发利用储量的。该类矿产中尤以水泥原料分布最为广泛,资源丰富,是贵州主要的优势矿产之一。其它矿产亦较丰富,其中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玻璃用灰岩、光学水晶资源较多,现有储量都均排名全国之首;饰面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陶瓷用砂岩分布广泛,储量均列国内第二;熔炼水晶、砖瓦用页岩则排名第三位;尚有玻璃用砂岩、方解石、砖瓦用粘土等8种矿产的储量,位处各省、市、自治区的4-10位。贵州更是中国最先发现特种非金属矿产金刚石原生矿的省区,也是全国发现高品位Ⅱ型金刚石的地区,自1964年在镇远县马坪地区率先发现第一个原生金刚石产地后,填补了中国无金刚石原生矿的空白,并对促进全国金刚石的找矿、尤其是相继发现国内丰富的金刚石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贵州还是冰洲石资源丰富的省区,其潜在资源甲冠中华,其中望谟县麻山,经地质勘查证实,为当今全国最大的冰洲石产地之一。 优势矿产 铝土矿、磷、重晶石、汞、锑、金、锰、水泥原料和硫铁矿等,是贵州既具资源优势,又具经济优势的矿产,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开发利用对于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铝土矿 铝(Al)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仅次于氧和硅。铝土矿是提炼铝的最主要矿石,也是生产耐火材料与制造刚玉、人造金刚石磨料、磨具以及生产高铝水泥、氢氧化铝等的优质原料。贵州是中国铝土矿最重要的产区之一,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石质佳,开发条件较好,更辅有丰富的能源与水资源,且配套矿产齐全,铝工业基础雄厚,不仅是当前国内生产的重要基地,更是今后发展我国铝业的最优选区之一。贵州铝土矿自1941年发现以来,经不断勘查,有众多发现。全省铝土矿集中分布于中部的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占全省资源储量的88%,尤以修文、清镇最丰,次为遵义。尚在北部的务川、正安、道真和东部的凯里、黄平与瓮安等地也有分布。全省历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4.13亿吨,主要产地72处。经多年开采消耗,现仍有3.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7%,仅少于山西,排名第二。贵州铝土矿并以矿石质佳著称,有益成份含量高,有害杂质低,铝硅比值大多在6以上,超过8的占总量的1/4。矿石中伴生有丰富的可供开发回收利用的镓资源。而且产地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并有全国独一无二、矿石质佳、资源储量逾1.5亿吨的特大型清镇市猫场铝土矿区。以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开发条件为基础,贵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铝工业及磨料、磨具生产基地。其中依托和开采黔中铝土矿为主的贵州铝厂,是当今全国最大的铝工业联合企业之一。 磷矿 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的三大营养要素,磷矿石是磷的重要来源。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首先从低含量磷矿石中提取磷酸获得成功后,磷肥主要来源的磷矿石,就成为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当今,磷矿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磷肥,还用来制造诸如黄磷、赤磷、磷酸、磷化物及其它磷酸盐等化工产品。贵州是中国富磷矿的集中产区。自1953年开始发现磷矿以来,通过大量地质勘查,已在33个县市发现磷矿的产出,计发现矿床、矿点90余处。其中在24个县市探明了资源储量,主要产地57处。历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6.8亿吨,经开采消耗后保有25亿吨,略少于云南,排居全国第二位。贵州磷矿以品位富、质量优著称,全省矿石平均品位22.2%,P2O5含量大于30%的富矿高达4.67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开阳、息烽等地磷矿,成为我国不经选矿即可用于高浓度磷肥生产的少数地区。贵州磷矿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产于开阳、瓮安与福泉、织金等县市,开阳、瓮福、织金新华是著名的三大磷矿产区。全省磷矿以海相生物化学沉积磷块岩矿床最具开发利用价值。以优质丰富的资源为依托,贵州已建成全国最重要的磷矿石及磷化工生产基地,并成为国内众多磷肥与磷化工企业,生产高浓度磷肥、复合肥、精细磷化工产品不可替代的原料基地。 重晶石 重晶石(BaSO4)是一种最重要的含钡矿石,是制取金属钡及钡化物的主要工业原料。由于重晶石具有比重大、化学性质稳定等物化特点,20世纪以来,成为制造各种含钡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而且自1926年美国首先将重晶石用于钻井泥浆加重剂以来,重晶石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石油、天然气探采必备的重要材料。当今重晶石还广泛用于油漆、造纸、橡胶、玻璃、陶瓷、医药、军工、家电等众多工业制造部门。贵州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重晶石后,通过50年代以来的不断勘查证实,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良好、开发潜力大等优势,并成为全国重晶石最主要的产区。已在30多个县市发现重晶石的产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在西部以及北部、中部也有产出。全省重晶石经多年开采消耗,现保有资源储量高达1.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3,居华夏之冠。尤以天柱县大河边和镇宁县乐纪两产地规模大,储量丰,是著名的重晶石产地。贵州重晶石质量良好,BaSO4含量多在90%以上,有害杂质含量低,不仅有大量符合油气钻井用的重晶石,也有较多可供化工、轻工、建材及医药诸多用途的优质矿石。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依托,长时期以来,已使贵州成为全国重晶石生产与外贸出口的重要地区。尤其是通过1995年以来,以开采重晶石为原料,加工生产的碳酸钡、畅销国内外,使贵州更成为新崛起的最重要钡业生产基地。 汞矿 汞又称水银,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水银除自然界有少量天然产出外,大部分是以汞的主要矿物辰砂(HgS)为原料炼制。汞以其特异的物化性能,具有较多的用途。由于汞易造成污染,其代用品不断出现,但汞特有的用途,至今仍无法取代。贵州是著名的"汞省",不仅是华夏大地最早发现汞的地区之一,两千年前就有"爿羊 爿可 郡谈指出丹"(丹即汞)的文字记载,而且长期以来更是中国资源最丰和产量最多的省区。经过百余年、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量地质勘查研究表明,贵州汞矿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规模大,矿石质佳。全省40余个县市发现有汞的产出,遍及九个地、州、市,相对集中于务川、万山、铜仁、丹寨、三都及松桃、黄平、开阳、兴仁等10多个县市。通过历年普查勘探累计探明储量9.13万吨,主要产地65处。虽经长期开采消耗,尤其是主采区万山、铜仁、丹寨、三都等地的大量开采耗竭,现保有资源储量仍居首位,达3.0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8%,比排列第二、第三位的陕西、重庆还多出1至2倍。贵州汞矿产出规模大,探明储量的大、中型产地约占总数的一半,超过2000吨的大型矿床有17处之多,更有万吨以上的超大型产区。其中务川木油厂汞矿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最大汞矿床,现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6左右;万山是海内外知名的"汞都",长期以来成为全国生产水银与朱砂最多的地区。全省矿石质佳,以单一辰砂为主,易选易炼,优于其它产汞省区。还以产出辰砂晶体著称,其晶体类型多样,千恣百态,成为国内外竞相收藏的珍品。其中1980年在万山岩屋坪矿区采出的一颗特大辰砂晶体(长65.4mm、高37mm、宽35mm,重237克),成为世界上目前所知的最大晶体,获得了"辰砂王"的殊荣(该晶体现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内)。长期以来,以丰富资源为依托,汞的采冶颇盛,成为全国最大的汞(水银)与朱砂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1950年至2002年,贵州水银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80%,朱砂产量达60%,水银出口量占全国的55%。 锑矿 锑(Sb)在地壳中的含量稀少,富集成可供开采的锑矿床较少,故国外有的曾一度将锑列为稀有金属。锑矿石是冶炼锑金属和制取锑化合物的重要原料。金属锑及锑化合物在当今用途广泛。中国是世界上锑资源最丰富和生产锑最多的国家。贵州是全国锑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也是锑生产与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自清代发现锑矿以来,通过不断勘查与研究证实,贵州锑矿产出条件良好,资源丰富,大中型矿床集中,矿石单一,易选易炼,利于开发。全省锑矿主要分布于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地区,共发现矿床、矿点80多处。通过普查勘探,历年探明储量48.5万吨,主要产地21处,经长期大量开采消耗,现保有资源储量已锐减至24万吨,少于湘、桂、滇三省区,排列第四位。资源储量集中于睛隆大厂与独山半坡,是贵州最著名的两处锑矿产区,其次在榕江八蒙等地也探明较多储量。全省锑矿石质量优良,成份简单,易选易炼。锑矿物主要为辉锑矿,锑含量高,有害杂质含量低,选冶回收率较高。随着锑矿的不断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锑的采冶较盛,精锑产量与出口量增长甚多,从而成为中国重要锑生产与外贸出口的基地之一。 金矿 金是最重要的贵金属,素以"金属之王"著称。因其在自然界中产出稀少--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仅为十亿分之四,约为铁在地壳中含量的千万分之一,故自古以来,被人类视为珍贵之物,西方古代曾用象征太阳的符号表示黄金,足见其身价。长期以来,黄金主要用作货币储存和装饰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以金独特的物化性能,金在工业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尤其在电子、电器、宇航及国防尖端工业中具有特殊用途。贵州虽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金矿发现的记载,但是长期以来,金的找矿勘查没有重大突破,至1977年底,全省探明储量不足1吨,成为全国金资源最贫乏的省区。自1978年起,贵州地矿部门在新的地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与应用先进测试技术,通过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率先在黔西南地区的册亨板其等地,发现了中国尚未发现的又一具有工业价值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由于发现的这类新型金矿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内华达州卡林地区发现的颇具工业价值的金矿相似,因此,也称其为"卡林型"金矿。该类型金矿以颗粒极细,肉眼根本无法看到金粒为主要特征。贵州自这类金矿发现后,通过不断勘查,相继有众多发现。现已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地共10多个县市有产出发现,并探明了丰富的储量。尤其是发现与探明了著名的贞丰滥泥沟、兴仁紫木凼、安龙戈塘等大型金矿的资源储量后,改变了贵州黄金资源贫乏的状况,并成为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全省探明金储量超过159吨,其中新类型金矿占总量的98%以上,该类金矿主要产地21处,经10多年消耗后仍保有148吨,排居全国第十位。随着该新型金矿的不断发现和丰富储量的探明,贵州金的开发得到了较大发展,年产黄金已逾10万两,成为全国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近几年来又在黔东南石英脉型金矿产出地区,进一步发现另一新类型金矿,展现了贵州金的找矿与开发的良好前景。 锰矿 锰矿石是提炼锰金属与制取锰系铁合金的重要原料。没有锰就难有高度发展的炼钢工业。中国90%的锰矿石用于冶金工业,主要供生产锰系铁合金,重点用于钢铁工业,也用于有色冶金工业与其它金属制成多种用途的合金。锰尚在化工、轻工、医药、农业等部门具有多种用途。贵州是中国三大锰矿集中产区之一,具有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规模大,外部开发条件好的特点。主产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配套矿产资源齐全,电力充足,交通方便,使锰成为贵州的重要优势矿产。自1941年首先在遵义团溪发现后,通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不断找矿勘查,有较多新的发现并探明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已在20余个县市发现锰的产出,主要分布在省的北部与东部。通过普查勘探,累计探明储量8096万吨,主要储量产地17处。经多年开采耗减,仍保有7181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少于广西、湖南,排居第三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高度集中于遵义、松桃两片区,占总量的99%。全省锰矿以大中型规模为主,遵义铜锣井是中国著名的最大锰矿床之一。矿石与全国一样,主要为碳酸锰,相对国内其它产区而言,质量较优,是锰系铁合金和电解锰等重要冶炼加工产品的合格原料。以丰富的锰矿及其配套矿产为基础,通过不断开发建设,贵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 水泥原料 贵州是沉积岩的"王国",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石灰岩及其配料砂岩、粘土、页岩等矿产,分布广泛,遍及省内各地,资源十分丰富。经不断勘查,水泥用灰岩已在41个县市探明了储量,主要产地75处,累计探明储量16亿吨以上,经长时期开采消耗,仍逾15亿吨。储量产地多沿省内铁路与公路干线及地州市县城镇附近分布,并以大中型规模为主,计占全省产地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矿石质量好,多为Ⅰ、Ⅱ级品,给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水泥配料用的砂岩、粘土及页岩等矿产,资源亦很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分别为8995万吨、10632万吨及2603万吨,分列全国第五、第八、第十位。贵州水泥原料资源潜力大,找矿前景佳,根据需要,只要稍加进行地勘工作,就可探明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丰富的水泥原料资源,为贵州水泥的进一步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更展现了发展贵州水泥生产的良好市场前景。 硫铁矿 硫铁矿是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三种矿石的统称。它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主要用于提取硫磺、制造硫酸,尤是发展磷化工的重要配套原料矿产。贵州硫铁矿的发现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经长期勘查,尤其是1949年后的大量普查勘探,有众多发现,并探明了丰富的储量。全省硫铁矿分布广泛,遍及各地、州、市,有50多个县(市)产出,发现的矿床、矿点达150余处。至今,在其中的23个县(市)经勘查探明了储量,主要产地62处,保有资源储量4.7亿吨,排名全国第四。主要集中分布于黔西北、黔北的毕节与遵义两地区,占全省资源储量总数的86%。产地规模以大中型为主,而且产出稳定,外部开发条件较好。贵州硫铁矿石以黄铁矿为主,亦有少量白铁矿。尽管以贫矿为主,但矿石可选性及加工性能良好,产出的贫矿经选矿后,大多能获得品位高的精矿,且回收率较高。全省硫铁矿找矿前景好,并已有富矿的不断发现。丰富的资源与较好的内、外部开发条件,使硫铁矿成为贵州颇具潜在经济优势的重要矿产。 著名矿产地 在贵州发现的众多矿产地中,有一些产地,以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或具有找矿与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在全国具有影响,并因此而著名。这些著名矿产地是贵州优势矿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其基础,没有著名矿产地的支撑,优势矿产就难以形成优势。 小山坝铝土矿产地 小山坝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铝土矿,也是当今全国最重要的铝土矿产区之一。产地位处贵州中部,修文县东南郊。1941年由老一辈地质学家罗绳武、蒋溶、乐森王寻 等人,通过勘查研究与采样测试率先发现后,成为贵州第一个发现的铝土矿,并鉴于该发现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轰传全国,不少国内著名地质学家纷纷前来勘查研究,证实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铝土矿产区。通过1949年后的不断勘查,尤其是年的勘探和之后的补勘,基本查清了全区铝土矿的分布及其产出规律,探明了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202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518万吨),成为全省规模仅次于清镇猫场,居第二的大型铝土矿产地。该区铝土矿为产于下石炭统祥摆组(或称九架炉组)的一水硬铝石型矿床。成因类型有"古风化壳喀斯特再沉积铝土矿床"或"沉积铝土矿床"等的认识。矿层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一般较稳定。矿石质佳,铝硅比值多在6以上,经生产实践证明,是炼铝、制造刚玉等的优质原料。铝土矿中伴生有丰富可供综合回收利用的镓矿,还共生有铁、耐火粘土、熔剂用灰岩等有益矿产,均可综合开采利用。小山坝是贵州最先发现与勘探的大型铝土矿,对全省铝的找矿与普查勘探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探明的丰富资源,并加以良好的外部开发条件,为贵州发展成为全国新兴的铝工业基地,建成中国最大铝工业联合企业的贵州铝厂(小山坝是该厂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矿石原料生产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猫场铝土矿产地 猫场是中国当今规模最大的隐伏铝土矿,也是重要的国家规划保护矿区之一。产地位于清镇市西北部。1959年贵州地质局黔中地质大队通过研究预测并经钻探验证发现该区铝土矿后,经不断工作,尤其是年的大量投入进行普查勘探,基本查明了铝土矿的产出分布,并证实是一个矿石质优资源丰富的产区。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高达1.56亿吨(其中勘探储量占43%以上),计占全省总量的38%。猫场为地表不可见的隐伏铝土矿产区,矿体多埋深在地下55-350m之间,一般约为180-210m。铝土矿赋存于下石炭统祥摆组(或称九架炉组)地层中,多呈似层状产出,单个矿体规模大,主要矿体长度大都在1500m以上,宽度超过1400m,其中主要的将军岩矿段,矿体南北长2800m,东西宽m。矿体厚度0.87-16.6m,平均4.7m。全区铝土矿产出稳定,均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石。尤以矿石质优、品位高著称,主要储量矿段铝硅比值为7.23-10.36,其中约占全区70%的低硫低铁矿石,Al2O3平均含量71.8%,SiO26.3%,铝硅比值11.36,经拜尔法可溶性试验,溶出率高,赤泥沉降性能好,能满足生产铝氧及炼铝的需要。铝土矿伴生有丰富可供综合回收利用的镓资源,也共生有可开采利用的铁、耐火粘土、熔剂用灰岩等矿产。猫场特大型隐伏铝土矿的发现与获得的勘查成果,不仅于全国铝土矿的找矿勘探及其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且大量可供开发利用储量的探明,为发展中国铝工业,尤其是促进贵州铝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该区铝土矿一旦根据需要开发利用,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遵义铝土矿产区 分布于遵义县境的铝土矿,是贵州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发现并探明丰富可供开发利用储量的重要产区。该区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川黔铁路东侧,经勘查与研究证实,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储量多,露采条件好,矿石质良,交通方便,电力丰富,水资源亦较充足,配套矿产齐全,是贵州第二铝业基地的最优选区。产区主要包括后槽、仙人岩、苟江、宋家大林等10处探明储量的产地,其资源储量占全省总量的14%,逾5500万吨。均为产于下石炭统祥摆组地层的一水硬铝石型矿床。成因类型有沉积型或堆积-沉积型等的认识。主要储量产地矿石质良,平均品位Al2O3多在57-68%,SiO27-9%,铝硅比值平均6.9-9.9。矿石经加工技术试验表明,氧化铝的溶出性能及赤泥沉降性能良好,是炼铝的合格原料。矿石中普遍伴生有可综合回收利用的镓。特别是该区铝土矿有50%以上的储量可供露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遵义铝土矿的发现和丰富储量的探明,为贵州铝工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开阳磷矿产区 "三阳开泰"之首的开阳磷矿,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型富磷产区。位处黔中腹地,开阳县城西。产区包括马路坪、用沙坝、沙坝土、极乐、牛赶冲、两岔河、新坡等矿段,全区面积约85Km2。1953年老一辈地质学家罗绳武率先发现贵州(遵义松林)磷矿后,进一步研究预测,在开阳洋水一带"可望寻得磷矿",为此,贵州省工业厅地勘处于1955年派员进行勘查,发现了该区磷矿,并经多年不断普查勘探与研究,探明了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累计4.2亿吨以上,计占全省总量的16%左右。该区为产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生物化学沉积磷块岩矿床。磷矿分布于洋水背斜两翼,产出稳定,矿层厚度一般4-7m。开阳磷矿尤以矿石质优著称,全区P2O5含量超过30%,平均达34.2%,成为中国少有的富磷产区,而且不经选矿,即可用于高浓度磷肥生产。经多年开采后,现富矿占全国保有富矿总量的28%左右。磷矿石中并伴生有碘资源。以优质丰富的资源为依托,自1958年建矿开采以来,经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中国磷肥行业中起支柱作用的现代化六个大型磷矿山基地之一,并建成磷铵、重钙、黄磷加工的磷化工基地。长期以来生产的矿石及其加工产品,供全国20多个省区使用,为中国、尤其是北方缺磷省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瓮福磷矿产区 是贵州又一重要的磷矿产区,也是全国磷肥行业中起支柱作用的又一现代化大型磷矿山,更是中国新建成的规模最大磷肥基地之一。产区位处省会中心贵阳市北东直距约80Km处。包括瓮安县的大塘、穿岩洞、王家院、玉华、新桥和福泉市的英坪、磨坊、小坝等矿段,面积58Km2左右。1958年贵州地质局通过勘查首先发现瓮安境内磷矿后,于1974年继而发现了福泉境内磷矿。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集中勘查,探明了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储量,累计超过8亿吨,占全省总量的30%,成为国内少有的特大型磷矿产区。瓮福磷矿受白岩背斜与高坪背斜控制而展布,有a、b两矿层,以b矿层为主。该区亦为产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生物化学沉积磷块岩矿床。瓮福磷矿矿石质良,全区P2O5平均品位在25%以上,有部分达30%的富矿。矿石选矿性能好,精矿品位超过34%。磷矿中伴生有可利用的碘资源。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通过90年代的开发建设,瓮福磷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磷矿石及磷化工生产基地。 织金新华磷矿产地 是贵州三大磷矿产区之一,也是全省磷矿资源储量最多的特大型矿区。位于贵阳市西直距约90Km,织金县城东南部。包括高山、各种伍、果化、佳垮-大戛等4个矿段,面积32Km2。该区磷矿自1958年发现后,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勘查,探明了大量资源储量,同时在勘查过程中,通过研究与测试,发现了磷矿伴生有丰富的稀土,分别探明磷矿与稀土资源储量13.48亿吨与144万吨,成为国内少有的磷与稀土并存的特大型产区。该区位处新华背斜北西翼近轴部,磷矿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期地层中,为含稀土磷块岩沉积矿床。主要矿段矿层厚度一般达9-24m,矿石自然类型以条带状白云质磷块岩最重要,占探明总资源储量的94%。全区P2O5含量一般8-26%,平均品位17.2%。测试研究表明,磷矿伴生的稀土,其15种稀土元素都有存在,以钇含量最高,钇族稀土一般占总量的45-50%,铈族稀土含量略大于钇族稀土。新华磷矿的发现与大量储量的探明,兼以产区附近有丰富的无烟煤等配套矿产,为今后兴建磷铵等复合肥生产后备基地,奠定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稀土的工业利用得以经济有效解决后,更将进一步增添该区的开发价值。 大河边重晶石产地 大河边是中国重晶石资源储量最大的矿区。地处贵州东部,天柱县北西端。自1957年发现该区重晶石后,经勘查与研究,基本查明产出分布。产区位于坪地复向斜南东翼中段,重晶石产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地层中,属海相沉积矿床。矿层产出稳定,在区内绵延产出长10余Km,向北延伸进入湖南省境内。主矿层呈层状产出,厚度一般为3-5m,最厚超过10m。勘查探明资源储量高达1.09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3,成为国内外少见的特大型重晶石产区。矿石质良,全区BaSO4平均品位86%,含量超过90%的Ⅰ、Ⅱ级品占总量的47%。不仅是油气钻井泥浆加重剂的优质矿石,也是生产含钡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大河边重晶石的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为满足全国、尤其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重晶石矿产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乐纪重晶石产地 乐纪是贵州又一重要的大型重晶石矿区。位处省的西部,镇宁县域南端。矿区主要包括纳盘和两用矿段。重晶石产于上泥盆统地层中,属海相沉积矿床。矿层呈层状,产出稳定,厚度大,最厚达13m以上。自20世纪50年代末勘查发现该区,并经1995年完成勘探工作后,探明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计达1070万吨,成为贵州第二个大型重晶石产区。矿石质优,全区BaSO4平均品位达91.6%,多为Ⅰ级品矿石,是生产钡盐化工产品的优质原料。以丰富质佳的资源和良好的开发条件为依托,已开发建成年产15万吨的矿山,并以重晶石为原料,建成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厂家,出口量占据世界1/3的碳酸钡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贵州成为中国著名的重晶石与钡盐生产基地。 半坡锑矿产地 半坡是贵州重要的大型锑矿区,也是全国发现与采冶锑最早的产区之一。该区地处黔南独山县城东。清代已有发现并进行零星开发利用。经多年勘查,扩大了锑矿的发现,尤其通过1988年完成勘探工作后,查明锑的产出分布,并探明了丰富可供开采利用的储量。该区锑矿主要产于下泥盆统丹林组地层中,受岩性及构造控制明显。含矿围岩主要为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锑的成矿受断裂控制,矿体多产于F1断裂组中,呈陡脉状或分枝交错脉状交切地层产出。共有矿体11个,以Ⅰ号矿体规模最大,长1220m,平均厚4.2m(最厚逾26m),占该区资源储量的77%。矿床成因类型有"再造式层控交错型"和"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等认识。半坡共探明资源储量14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9%,成为贵州规模最大的锑矿产地之一。矿石质佳,矿物成份单一,以辉锑矿为主,易选易炼。该区锑矿自发现以来,多有采冶,尤其是以丰富资源为依托,70年代之后,建成了采选冶为一体的重要锑矿生产基地。 大厂锑矿产地 大厂是贵州最大的锑矿产地,也是发现最早与开采选冶历史悠久的锑矿之一。位于黔西南地区睛隆县南直距20Km的大厂一带。清代已有发现,并有零星采冶。经20世纪50年代起的不断勘查,扩大了发现,探明丰富的储量。该区锑矿产于下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大厂层"的硅质蚀变岩中。矿床成因类型有"火山沉积-再造矿床"、"火山沉积-叠加、改造矿床"等认识。锑的产出受构造、地层、岩性与围岩蚀变的控制显著。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较为稳定。全区包括大厂、西舍、水井湾、黑山箐、固路、后坡、支汆、沙家坪、张家湾、三望坪等10余个矿段,面积约 40Km2。各矿段中主矿体长130-900m,宽70-415m,平均厚1-3m,全区平均品位2.62%,也有含量平均达4.34%的矿段。矿石选冶性能良好,易选易炼。已完成全区主要矿段的勘探或详查,共探明资源储量近28万吨,计占全省总量的58%。睛隆锑矿不仅锑资源丰富,更是贵州奇石、观赏石的重要产区,与锑同时产出的萤石、重晶石、文石、方解石、石膏、"贵翠"等晶簇琳琅满目,结晶婀娜多姿,成为海内外人士竞相收藏的珍品。睛隆锑矿自发现以后,采冶不断,尤其是1951年建立了贵州规模最大的锑矿生产基地,其生产量在1985年前占贵州历年总量的90%以上,并成为长期外贸出口锑的供应地,为贵州有色工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务川木油厂汞矿产地 木油厂是中国著名的特大型汞矿产地。位处黔北务川县城东北直距11Km处。隋唐五代时期就有发现的历史记载。经长期勘查,特别是1970年末完成该区的勘探,扩大了发现,基本查明汞矿的产出分布特征,探明了丰富的资源储量,累计达1.6万吨,计占全省总量的18%,成为全国少有超万吨的汞矿产地。木油厂汞矿分南、北两段,包含7个矿床,面积4.3Km2。汞矿产于下寒武统地层中,产出与富集严格受构造、岩石组合及围岩蚀变等综合控制。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亦有顺层透镜状的矿体产出,具明显的层控特征,属层控型矿床,被公认为中国最典型的"层状汞矿床",对国内外汞的勘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矿石单一,以辰砂为主。产出以星点状、浸染状为主,次为脉状、条带状。矿石选冶性能良好。该区汞矿古代即有开采,尤以明代最盛。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采冶,1956年成立的国有务川汞矿,成为贵州汞生产的重要产区之一,也是目前全国继续采冶汞矿、生产水银的少数国有矿山企业之一。 万山汞矿产区 万山是驰名中外的"汞都",长期以来是中国最大的汞业生产基地。位于贵州东部,湘黔边境的万山特区。该区汞矿发现与采冶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已有发现的记载,至1949年前多有采冶,尤以明、清最盛。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进行了大量矿产勘查,有众多新的发现,基本查明了万山汞矿的产出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探明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万山汞矿处于湘黔汞矿带南段,由岩屋坪矿田、万山矿田及龙田冲矿田组成。包括探明的著名杉木董特大型矿床和张家湾、岩屋坪、冷风洞、梅子溪、客寨等大型矿床以及15个中小型矿床。汞矿赋存于中、下寒武统地层中,属层控型矿床。除客寨含有丰富的硒成为汞硒矿床外,其余都为独立汞矿床。全区历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3万吨,占全省总量的36%以上。其中杉木董探明资源储量1.3万吨以上,成为中国最早探明的质优量大的特大型矿床。万山汞矿矿石成分简单,为辰砂单汞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辰砂,次为黑辰砂、辉硒汞矿和自然汞。矿石品位较富,Hg一般0.25-0.6%,最高可达30%。矿石选冶性能良好。万山还是中国辰砂晶体的著名产区,其晶体类型多样,千姿百态,成为国内外竞相收藏的珍品。其中1980年在岩屋坪采出的一颗特大辰砂晶体,成为世界上目前所知的最大晶体,获得了"辰砂王"的殊荣(现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以丰富资源为依托,长期以来万山汞矿采冶颇盛,成为全国最大的汞(水银)与辰砂生产基地。虽然随着优质易采资源的基本采尽,万山汞矿已经关闭,但它为中国汞矿的勘查研究与汞业发展的贡献,将永留青史。 板其金矿产地 板其是中国率先发现并评价、具有工业价值新型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的第一个产地。板其金矿地处贵州西南部册亨县的西南,与广西交界的南盘江北岸。该区金矿是贵州地矿部门在先进的地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先进的测试方法,于1978年率先发现的,并通过年的详查与勘探,证实为具有工业价值的新类型金矿,同时探明了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板其金矿产于下三叠统紫云组地层,含金层厚度受断层及岩溶起伏控制。主要矿体沿含金层呈透镜状分布,单矿体长80-320m,最深370m,平均厚度1.9-5m,金品位3-6.6克/吨。该区金矿以肉眼不可见金为最大特点,金粒度小于百分之几微米。经选冶试验,采用氧化焙烧-全泥氰化法,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板其金矿的勘查发现,成为中国发现最具工业价值的第一个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产地,它的发现及其普查勘探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手段,不仅为贵州相继广泛发现同类型金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促进全国一些省区找到该类型金矿做出了贡献。 滥泥沟金矿产地 滥泥沟是中国著名的微细粒浸染型规模最大的金矿,也是贵州金矿中资源储量最丰富的产地。位处黔西南地区贞丰县域的东南端。该产地是在板其等同类型金矿发现的启迪下,贵州地矿部门通过化学探矿等技术方法,于1984年发现后,经九年的进一步勘查评价,于1993年完成勘探,基本查明金矿的产出分布,其中仅探明的磺厂沟矿段,资源储量就高达60余吨,从而成为海内外皆知的著名特大型金矿。该区金矿赋存于中三叠统边阳组碎屑岩中,受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金矿体产状、形态与断裂带一致。最大的矿体水平长600m,控制斜深已达570m。矿体厚度一般4-11m,最厚达33m。全矿段金平均品位6.96克/吨。金矿石属次显微、显微粒自然金,金颗粒极细,肉眼不可见。矿石属难选类型,但通过采取浮选-金精矿焙烧-氰化等选矿试验,仍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滥泥沟金矿的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为改变贵州金资源贫乏的面貌和兴建大型黄金生产矿山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其经济效益将随着矿山建设投产而不断显示。 戈塘金矿产地 戈塘是贵州早期发现的最重要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产地之一,也是当今黄金生产规模较大国有矿山企业重要的资源基地。位于贵州西南部,安龙县西北端与兴仁县接界附近。该区是继册亨板其金矿之后,于1980年发现的,并经普查-勘探,探明资源储量逾22吨,从而成为全省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金矿产地。戈塘金矿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底部,并直接覆于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古岩溶侵蚀面上。金矿严格受含金地层控制。金矿体的形成、富集及稳定性,受硅化蚀变、金属硫(砷)化物矿化、适宜的岩性、古岩溶侵蚀面以及表生期含矿岩石氧化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矿体长900m,宽100-940m,平均厚3.45m。全区平均品位6.15克/吨。金矿物为显微粒自然金,以游离金为主,占83%以上,其中可见自然金占3%,80%为游离不可见金。这一特点(游离金为主,并有可见金),是与其同类型金产地的最大不同之处。矿石选冶性能良好,可供开采利用资源储量所占比重大。戈塘金矿的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使该区成为当今贵州黄金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建成第一个规模较大的骨干矿山企业--黔西南州戈塘金矿,作出了重要贡献,亦为改变贵州金矿资源贫乏的面貌和步入全国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紫木凼金矿产地 是贵州发现又一规模达大型的重要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产地,也是该类型金矿开发利用最早的矿区。位处黔西南地区兴仁县的东北端。1983年发现后,经不断勘查,在探明可供开发利用氧化金矿储量6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发现原生金矿,1994年完成勘探后,探明资源储量共达32吨以上。紫木凼金矿产于断裂含金蚀变带中,赋金地层以下三叠统夜郎组为主,容矿岩石主要为泥灰岩。主矿体呈似板状及大脉状产出,走向长度1700m,宽500m,平均厚3.7m。全区金平均品位5.9克/吨。金矿石分原生和氧化两种类型。以原生金矿为主,占80%左右,金的自然颗粒小于1微米,其中包裹金占80%,游离金占20%,属难选矿石。氧化矿占总量的20%,系经风化、氧化变为疏松质软具铁染呈黄褐色或褐红色土状或沙土状含金的岩土,其金显微可见,粒度0.5-5微米,游离金占97%,矿石属易选矿石。自紫木凼金矿发现并证实具有一定规模与价值后,1986年建矿进行采冶,同年12月进行试采冶,仅一个月就获黄金584克,随即投入工业性生产,从而开创了该类型金矿采冶的先河,也从此结束了贵州难以用工业手段生产黄金的历史,并为贵州黄金生产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最先以实践证明,肉眼见不到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可以选冶出高含量的黄金,对于促进该类型金矿的勘查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铜锣井锰矿产地 铜锣井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锰矿产地。位处遵义市红花岗区东南郊。自1944年发现该区氧化锰矿后,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集中勘查和以后的补勘,尤其是1953年发现该区原生锰矿后,使铜锣井锰矿发生了量和质的重大变化。历年勘查探明的资源储量高达3600余万吨,计占全省总量45%,从而成为贵州最大的锰矿产地,亦成为排居中国著名大型锰矿之一。锰矿层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底部,覆于下二叠统茅口组"白泥塘层"之上,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属稳定、连续性较好的沉积矿床。锰矿石以低磷高铁碳酸锰原生矿石为主,平均品位18.3-21.9%。也有少量氧化锰矿石(主要为硬锰矿、次为软锰矿)产出。碳酸锰矿石颗粒一般较大,可选性较之国内类似的锰产地为优,而且低磷、高铁矿石作为锰铁合金原料在全国也颇具优势。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建成了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锰系铁合金联合企业--遵义铁合金(集团)公司,使贵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之一。 马坪金刚石产地 马坪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原生金刚石产地,也是贵州现今唯一探明储量的小型金刚石矿床。产地位处黔东地区的镇远县西南部。该区是贵州地矿部门在全省境内开展大量金刚石找矿勘查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总结研究与不断工作,1965年"在马坪地区深冲发现了第一个含金刚石的云母金伯利岩岩体",从而揭开该区金刚石发现的序幕。通过进一步勘查与研究,又发现三个岩体带(共有岩体334个以上),其中含有金刚石的岩体57个,主要的7个达工业要求,并探明了储量,使之成为小型金刚石原生矿产地。该区含金刚石的岩体赋存于东西向断层破碎带或断层旁侧的层间脱空构造中。岩石具典型的斑状、煌斑状结构,块状、角砾状构造。岩石由金云母、橄榄石、镁铝榴石、铬铁矿等50余种矿物组成,金刚石作为特殊的副矿物赋存于岩石中。储量计算的各矿体含金刚石平均约为11-59毫克/立方米,其各矿体长40-130m,厚0.2-2.6m,最大延深140m。尽管马坪金刚石属低品位、低品级(多为碎粒级)、开采经济价值有限的产地,但它毕竟是中国率先发现的第一个原生金刚石产地,为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勘查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对于推动全国金刚石的找矿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而且Ⅱ型金刚石在马坪地区的广泛发现,不但丰富了我国金刚石资源类型,也对金刚石的科学研究颇有益处。 麻山冰洲石产地 贵州是中国冰洲石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而麻山是贵州发现的最大冰洲石产区。产地位于黔西南地区望谟县的东北部。1961年即有发现,通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几次勘查,有众多新的发现,证实是一个颇具资源远景的产区。其中,在勘查工作区175Km2范围内发现的171个矿点中,经择选4个进行重点评价并计算资源储量,一个达大型规模,两个达中型,一个为小型,总资源储量超过3300Kg。同时,勘查评价中在该4个矿点试采,获工业品级的冰洲石实物就有334Kg。该区冰洲石产于方解石脉中,方解石脉产出受裂隙控制,呈脉群产出,形态复杂,有透镜状、扁豆状、长条状、不规则状及分枝复合脉等。脉体规模大小不等,长数米到230余m,宽1.5-60m,晶洞较为发育,晶体个体大小悬殊。该区冰洲石经鉴定并送光学仪器厂实际使用,质量良好,从而肯定其冰洲石的工业使用价值。勘查中试采的冰洲石,已有部分销售国内外,更说明可利用之价值。 滥木厂铊矿产地 铊是稀有分散元素矿产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种矿产。铊在自然界稀少,尤其是铊的单矿物更为罕见。滥木厂是中国铊资源最具潜在优势的产区之一。产地位处贵州西南地区,兴仁县域的东北端。铊与汞矿伴生。贵州地矿部门于年在对兴仁滥木厂汞矿进行勘探时,通过测试与鉴定,率先发现该产地有丰富的铊资源存在,并发现了单矿物红铊矿。通过进一步勘查评价与研究表明,铊的品位已达工业要求,可成为独立的铊矿床,经计算,资源量近400吨。而且在其后的研究中,于1987年在该产地又最先发现了自然界罕见的斜硫砷汞铊矿,成为国内的首次发现,也成为继全球"第一次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中发现"后的第二次发现。滥木厂是国内外少有可达独立铊矿床的重要产地,而且资源丰富,并有罕见的单矿物存在,是兼备实际利用价值与地质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产区。 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能量的一种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资源的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能源资源的丰歉与开发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工业化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开能源资源及其有效开发利用是难以实现的。贵州是中国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其种类较多,发现的矿物能源就有煤炭、煤层气、油成天然气、石油、油页岩、铀等,并有水能与多种生物能源以及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能源。其中,油成天然气、铀、地热虽已有开发利用,但资源有限,难以成为贵州的主要能源;石油尽管有众多油苗发现,也有生油、储油条件,但至今尚未打出可供开发利用的油流;油页岩受成矿地质条件限制,只有矿点的发现,还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产地存在;生物能源虽遍及省内各地,仅是缺煤农村的主要能源,无法成为规模性的可供能源;至于太阳能、风能,更因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等的制约,也难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经济有效利用的可供能源。贵州唯有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和颇具潜力的煤层气,既具资源优势,又具持久开发优势,是全省最重要的能源。长期以来,作为一个缺油、少气和其它能源不多的省区,主要仰靠煤炭,次为水能转变的水电。在贵州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煤炭多年占全省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93%以上,消费量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年的统计,煤炭占93.3-99%,水电占0.7-6.8%,油成天然气仅占0.1-0.5%;同期贵州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中,煤炭占51.3-72.6%,电力占5.9-11.1%,天然气只占1.6-6.5%,其余为外来石油等其它能源产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为把贵州建成南方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亦将为改善我国燃料动力工业分布不平衡,扭转"北煤南运",实现"西煤东运"与"西电东送",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对促进贵州经济与社会具有显著的重要作用,而且对解决中国南方缺煤、少煤或电力能源短缺的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来说,也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 煤炭资源 煤炭被视为"工业的粮食",既是重要的能源资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贵州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素以"西南煤海"著称。在华夏古代中原地区率先发现与利用煤炭的启迪下,贵州民间早有煤的发现与采掘利用。特别是1949年后,通过长期不断的大量勘查与研究充分证实: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煤种众多,煤质较优,埋藏浅,开采条件较好。贵州尽管是一个多时代的成煤地区,但以晚二叠世乐平期为主要聚煤期,这与北方主要产煤省区明显不同,该时代产出的煤遍及省内各地,计占全省资源储量的98%。贵州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除东部有的属少煤、缺煤区外,省内各地多有产出。86个县(市)中有74个产煤。相对集中于西部的盘县、水城、六枝和织金、纳雍、大方等县,其次在黔北的桐梓、仁怀、习水、遵义与中部的贵阳-安顺一带和黔西南地区也有较多产出分布。六盘水煤田与织纳煤田分别是贵州炼焦用煤与无烟煤的最重要产区。全省煤种多,质较好,不仅有大量炼焦用煤,更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化工、冶金、电力等多种用途的无烟煤。其中低硫-特低硫、低中灰-中灰、特高-高热值优质煤占有相当比重。历年勘查探明的资源储量达535亿吨,经长年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529亿吨,其中炼焦用煤106亿吨,无烟煤35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仅少于山西、内蒙、陕西、新疆,排列全国第五,系江南之首,是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的资源储量总和,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尤其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煤资源储量丰富,占全省总量的1/3左右。而且潜力大,现开采占用不足保有资源储量总数的12%,丰富的资源可以保证贵州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对煤炭的长期需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煤炭得到广泛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成为贵州矿业之最。煤的开发与矿山企业的发展,已使贵州成为江南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和南方商品煤输出最多的省区,不仅充分满足本省对煤炭的大量需要,而且为支持江南缺煤、少煤省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盘水煤田 六盘水是贵州最大的炼焦煤资源产区,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用煤生产基地。煤田位处省的西部,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地域,包括80余处探明储量的井田或煤矿。该煤田早有发现,明代已有发现和采掘利用的文字记载。通过长期的勘查与研究,尤其是经1964年以来的大规模普查-勘探,不仅基本查明了煤的赋存与产出特征,而且有众多新的发现,探明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六盘水煤田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交互相沉积矿床。全煤田产出煤层多,厚度大,煤质较好。有可采煤层1-27层,一般5-10层,可采厚度最大逾44m,一般12-15m,盘县与水城煤质优,是全省低硫优质炼焦煤的集中产区。经多年开采消耗,保有资源储量150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8%,其中炼焦用煤90亿吨,占贵州炼焦用煤总量的85%。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通过不断建设,已建成贵州、也是江南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全省国有重点煤矿,几乎所有大中型矿井都集中在该区。六盘水煤田丰富的资源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不仅创建了贵州第一个以矿产为依托的城市--六盘水市,更为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支援江南能源短缺省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织纳煤田 是贵州最大的无烟煤产区。位于省西部,主要分布于织金与纳雍两县地域,包括织金县的文家坝,大冲头,肥田一、二、三井田和纳雍县的中岭、戴家田等35处探明资源储量的井田(测区或煤矿)。该区是贵州发现最早的煤田之一,在前清时期已有文字记载。经不断勘查,尤其是1969年以来的大量普查-勘探,不仅基本查明了煤的赋存状况与产出特征,而且有众多新的发现,探明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该煤田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矿床。煤田产出均为无烟煤。煤层多,厚度大,煤质较好。可采煤层2-16层,可采总厚度多在3-23m间。煤的可选性较好,精煤灰份一般6-12%,全硫多在0.3-1.5%间。历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逾165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31%。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在纳雍中岭等地,正兴建"西电东送"大型火电厂用煤矿井,该煤田将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化工用煤产区。 黔西北优质无烟煤产区 该产区是贵州低硫优质无烟煤最为丰富的集中产地,也是未来开发潜力大的区域之一。产区位处贵州西北部,优质煤主要分布于金沙、黔西、大方、仁怀、习水等县市。煤层主要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上部或长兴组下部地层中。低硫可采煤层一般2-4层,可采厚度多为2-7.5m。经勘查与研究,产区探明储量加预测资源量合计可达295.9亿吨。其中含硫小于或等于0.5%的为61亿吨,0.51-1.0%的达167.3亿吨,1.01-1.50%的有67.6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76.9亿吨,通过进一步地质勘查,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以煤质优为特点,兼以交通方便和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较为丰富等有利条件,该区已成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掘煤炭的重点区域。现今正在金沙、习水、黔西等地兴建大中型火电厂用煤以及其它用途的矿井,不仅使产区成为"西电东送"的又一新能源基地,并将成为化工、冶金等用煤和优质无烟煤出口的重要基地。 水能资源 水能是天然水体中所蕴藏的一种可再生干净的能源资源。水能是贵州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也是全国水能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全省水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潜力大,开发条件好。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大于10Km的河流就达984条。由于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故而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少于西藏、四川与重庆、云南等省区,排名全国第六位,按单位国土面积占用量计,拥有106Kw/K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列居第三。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4.4%,其中大型、中型电站分别达万千瓦。横贯全省的乌江,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南、北盘江也有较丰富的水能。按行政区计,九个地州市都有分布,以遵义地区最丰,可开发量404万千瓦,次为黔西南州,达324万千瓦,毕节、安顺、黔东南、铜仁等地州,分别在207-109万千瓦间。贵州水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开发潜力大,已开发量仅占全省可开发总量的1/4。同时贵州水能分布点多面广,可供开发的大、中、小型电站均衡分布于省内各地,大多距负荷中心近,便于择优选点进行开发,并能就近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用电;而且贵州河流大多上游开阔,中、下游较狭窄,上游具有兴建"龙头水库"的有利条件,对提高梯级电站的发电效益十分显著。全省可开发的水能多处于高山狭谷河段中,兴建电站工程量较小,淹没损失及迁移人口少,工程相对简单,故开发具有造价低、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尤其是贵州水能开发地理位置优越,中国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但大多分布在海拔高、交通条件差、人口稀少、电力外输距离长等不利开发的区域,而贵州可开发的水能则地处祖国西南中心的有利地段,对于实施"西电东送"较之其它省区具有较大的优势。贵州水能的开发,使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且已成为南方电力的重要输出省区。优势的水能资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发展贵州电力这一优势产业,尤为实施"西电东送"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有效开发必将促进贵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乌江水能 乌江是贵州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江河,也是中国著名的水能"富矿"。发源于乌蒙山东麓,以南源三岔河为正源,源于威宁县盐仑;北源六冲河始于赫章县境。横贯全省,成为第一大河,由省的东北出境,至重庆涪陵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Km,天然落差2123.5m,流域面积87920Km2。其中贵州省境内及渝黔界河地段长874.2Km,流域面积为66849Km2,占全流域的7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m3/s,年来水量542亿m3,与黄河水量相当。据1979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统计,全乌江水能理论蕴藏量1042.6万千瓦,其中贵州境内754.9万千瓦,占72.4%,可开发量627.6万千瓦。按最新成果统计,处于贵州境内的乌江可开发装机容量已达836.5万千瓦,其中大型电站7座,装机616万千瓦,中型电站19座108.5万千瓦,2.5万千瓦以下的小电站装机112万千瓦。乌江地处祖国西南的东部,区位优越,资源匹配良好,是中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乌江渡、东风大型电站已建成投产,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等大中型电站正在兴建,乌江最大的构皮滩300万千瓦电站已经开工建设。以丰富水能为依托,乌江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火互济",实施"西电东送",提供丰富电力能源的重要基地。 "水火互济"的电力能源优势 中国发展电力主要依靠水能和煤炭。水能发电具有洁净与动力廉价的优势,但也存在受自然条件限制,尤受大气降水影响突出,无法保证正常发电的不足。煤炭发电(火电)最大优势是不受自然因素影响,能按设计容量保证发电,有效避免水电靠天的一面。"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可以扬长避短,相互调剂,保证常年出力,对于促进电力的有效发展,意义重大。由于我国水能与煤炭分布的严重不均,同时具有两者资源优势发展电力的省区较少。全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尤以山西、内蒙、陕西等省最丰,三省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4%,但这些省区水及水能资源贫乏。而水能资源则集中在南方,占全国总量的75%,尤以西藏、四川、云南最丰,但又严重缺煤或少煤。贵州是既具有丰富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排名全国第六位),又具大量煤炭(保有资源储量529亿吨,居南方之首)资源双优势的省区,同时具有建电条件好、投资省、成本低的优势,并有水电、火电建设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较好的省内外市场与良好的区位与外输等优势,从而成为全国"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优省区之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水火互济"发展电力的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充分发挥。贵州不仅是水电,特别是火电在今后的5-10年将有重大发展。"水火互济"电力能源的优势,为贵州建成南方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煤层气 俗称瓦斯。是20世纪70年代才崛起的又一洁净新能源。煤层气是集中储藏于煤层中或分散在煤系岩层中的一种天然气体,因此属天然气资源中的一员。它与成煤作用密切相关,是由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其主要成份为甲烷,一般含量高。煤层气(瓦斯)长期以来是煤炭开发的天敌,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煤层气勘查与研究的深入,以及成功有效的工业性开发利用,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洁净、方便、高效的新能源,故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层气的抽放与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煤炭开发的安全生产,变废为宝,更改变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中国和世界较多国家已将煤层气列为21世纪重点开发的又一新能源。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在煤层中蕴藏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经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等单位研究预测,全省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5万亿m3,约占全国总量的22%,少于山西,排名第二。其中富甲烷的煤层气占全省总资源量的92.7%;埋深1500m以浅目前开采技术可采深度的煤层气达2.56万亿m3,占全省总量的81%。全省煤层气的分布,基本与煤矿的分布一致,相对集中于西部,以六盘水煤田最丰,次为织纳煤田与黔北煤田。丰富的资源与产出集中的良好区位,反映了贵州煤层气开发前景与潜力。煤层气已有初步开发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省18个国有重点煤矿中的16个矿井,在陆续建立瓦斯(煤层气)抽放系统过程中,相继在六枝与水城、盘县地区11对矿井建立了煤层气抽取利用系统,供民用、发电等。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小规模的状态。随着地质勘查与开发试验研究的深入进行,贵州煤层气大规模工业性的地面开发将要到来,届时,煤层气会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洁净新能源。它的有效开发,必将改变我省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六盘水煤层气 六盘水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丰富产区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查的四大重点煤层气片区之一。该区是贵州炼焦煤的集中产区,全区煤炭资源储量150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8%。煤层中蕴藏有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等单位的勘查与研究资料,该区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1.42万亿m3,占全省总量45%,成为贵州最大的煤层气资源产区。以富甲烷(CH4含量≥8m3/t)煤层气为主,占总量的93.7%。按评议面积、资源丰度、含气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定量排序,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十二位,在潜在目标区中,六盘水处于有利的地位。埋深500m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为12-20ml/g,最高可达38.4ml/g。六盘水是当今贵州唯一抽取利用煤层气的地区,已在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水城矿务局、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进行了抽取利用,年民用量已逾1700万m3,成为该区利用的又一洁净新能源。以潜在资源优势为依托,随着勘查与开发利用研究的逐步深入,六盘水将成为未来中国南方重要洁净新能源煤层气的生产供应基地。
版权所属&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网站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技术信息中心负责维护与管理 备案序号:黔ICP备 & &
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府5号楼 网站维护电话:7&电邮: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对外业务咨询服务电话: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安顺煤矿事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