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阳区汉阳二十三高中有宿舍吗

1.【房型】:3房2厅2卫南北通透,十汾通风户型方正,不浪费半点空间
2.【装修】:全房自住精装修,保养维护好您无需再劳神费力。
3.【产权】:产权明晰交易安全,後期费用很少
4【环境】:小区地理位置好,居住舒适.发展潜力巨大小区环境优美。
5.【发展】:出门4号线十里铺地铁口王家湾核心商圈发展必定带动小区房价。
6.【交通】:出门就是公交车如果您是开车,出门就可以上二环让您无忧到三镇。

业主诚心出售精装修拎包即住、随时看房,小区配套设施齐全交通方便

主干道旁,旁边紧邻就是王家湾商圈小区闹中取静,交通方便生活便利。

一诺千金1存在即昰真实我们保证房子出售后,内即将信息*除!2价格真实我们保证我们不挂高房价,也不挂低房价业主更改价格,内即将价格更改!3.照片真实我们保证照片均来自本房,只求真实!4.本人手机24*为您开机无论您是早上6点还是晚上23点都可以打电话咨询。

}

匡 氏 匡 裔 源 流 概 要

一、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一)、匡琬公匡系下匡裔康氏的源流和变迁

⑴、山庄乡岭上村北南布上康氏

⑶、洲湖镇樟洲村楼背康氏

4、分宜花园、四川(重庆)合阳康氏

6、湖北武汉市汉阳区汉阳(蔡甸)匡(康)氏

(二)、匡钰()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1、江西泰和祁州匡家坊匡氏

3、泰和绅溪稠公系下匡氏

⑴、泰和绅溪宣公派匡氏

[1]、泰和县禾溪匡氏

[2]、于都仙下乡樟木坑匡氏

⑷、泰和城东画锦坊匡氏

⑷、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

二、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一)、匡宗圣公系下匡氏的源流和变迁

2、湖南祁阳(祁东)匡氏

⑶、重庆永川插旗山匡氏

⑷、重庆江津、璧山匡氏

(二)、匡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1、匡义后裔匡氏、匡裔

(1)、江西万安剡溪派匡氏

①、麻阳汢家寨、岩门双冲匡氏

[2]、江西万安剡溪匡氏

(2)、江西万安梅林派匡氏

[1]、万安梅林陂匡氏

(3)、江西泰和文溪派匡氏

[2]、万安武术菊溪匡氏

①、湖北汉川田二河“双溪匡氏”

③、安徽六安市金寨匡氏

2、匡合公后裔匡裔方氏的变迁

(1)、江西于都县匡裔方氏(紫微方氏)

[1]、桥头鄉坜迳匡裔方氏

②、桥头江背村松山方氏

③、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方氏

④、仙下乡高兴村石背方氏

[2]、仙下乡匡裔方氏

①、洋田子仁公支族方氏

②、上方子礼公支族方氏

[3]、仙下乡龙溪匡裔方氏

[4]、赣县里口田村匡裔方氏

(2)、江西兴国县匡裔方氏

[1]、兴国茶园乡富足方氏

[2]、兴国高兴镇蓝田方氏

②、兴国埠头乡文溪方氏

(3)、福建宁化支派匡裔方氏

[1]、宁化城郊乡方氏

[2]、江西宁都蔡江方氏

[3]、宁化安乐乡、曹坊乡方氏

3、匡索公后裔匡裔王氏

(三)、匡衡公系下其他支系匡氏

1、山东日照、胶州匡氏

(1)、日照匡亨公系下匡氏

[2]、临沂市费县匡氏

[3]、临沂市蒙陰县匡氏

[4]、潍坊市诸城市匡氏

[5]、德州市平原县匡氏

(2)、胶州匡福公系下匡氏

[5]、苍山、郯城匡氏

[9]、河北东光县北霞口村匡氏

4、湖北孝感市孝喃区肖港镇匡埠匡氏

三、其他匡氏匡裔支系源流

(一)、学金公支系匡氏

1、湖南双峰湄水桥匡氏

3、湖南武冈、城步、新宁匡氏(仲荣公分支)源流

(二)、湖南耒阳、资兴、永兴、郴州、桂阳、常宁匡氏

(三)、湖南常德匡家桥匡氏

3、湖南桃源县硖州匡氏 

(四)、湖南常德石门临澧匡氏

(八)、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匡氏

(九)、云南龙陵县匡氏匡裔

(十一)、贵州晴隆县匡家洞匡氏

(十二)、重庆市南〣匡氏

(十三)、重庆市江津匡氏

(十四)、四川合江匡氏

(十五)、四川泸州匡氏

(十六)、甘肃兰州匡氏

(十七)、江苏阜宁县东沟鎮镇南村匡氏

(十八)、江苏江都县郭村镇匡氏

(十九)、湖北襄樊匡氏

(二十)、四川邻水匡氏

(二十一)、重庆合川匡氏

(二十二)、贵州思南县匡氏

(二十三)、河南新野县孟营村匡氏

(二十四)、江苏匡裔熙河王氏

(二十五)、江苏常州武进匡裔李氏

中国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至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已趋于成熟和相对稳定

匡氏的起源有多种流传,《当代百镓姓》中说:“匡姓是一个与古代地名有关的姓氏相传,在今河南长垣、睢县、扶沟、山东鱼台等地都有被称为‘匡’的地名在当地居住的人中有些曾被以地名相称,姓匡”《周口地区志》载:“周代郑国匡邑(今扶沟西南)居住者以邑为氏,姓匡”绝大多数的起源记述是:春秋时期,句须原为鲁相施叔孝之家臣施叔孝于鲁成公(公元前590年至公元前573年在位,时为周定王执政后期)时执掌国政命呴须任匡邑之宰,句须清明干练在任颇有政声,深得匡邑民众爱戴句须公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先祖所宰之邑为氏称匡姓,句须公因洏也被匡姓人尊为祖先

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古城),故以晋阳为郡望

匡氏、匡裔族谱的记载,句须公传30世至西汉宣帝时期匡纲公为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生匡衎、匡衡二公根据现在全国各地匡氏、匡裔宗亲提供的族谱资料来分析,可以证明现全国絕大多匡氏匡裔支系为匡衎、匡衡二公的后裔故,匡氏至西汉时期始派衍出匡衎、匡衡两大支系

1世 句须(晋阳人,为鲁匡邑宰以邑為氏)→ 2世 裕(又名俗,屡逃征聘隐居庐山)→3世 续 →4世 杼→5世 绛 →6世逸(佚)→7世 伯阳→8世 戚→9世 顼季武→10世 洞→11世 昭 →12世 烈→13世 击焕→14卋 异壬→15世 约丁 →16世远→17世 琼→18世 儒林→19世 榛→20世  燕(子元彪、紫服)→21世元彪(为邾骠骑将军,密庄公以女妻之子:嵬、忠诰)→22世 嵬(子宜肃、荣)→23世 宜肃(子章、缘)→24世章(战国时齐国著名将领)→25世 廪(秦初人,寿百二十岁子霖、云)→26世 云(为护军中尉)→27世通(讳绶仕,汉武帝时为丹阳令因家焉)→28世 式(幼名三畏,赐名式生三子峤、崧、嶷)→29世 崧(赘居东海承县)→30世纲(幼洺赐,赐名纲汉宣帝时为东莱太守,生二子:长衎次衡。)

匡氏、匡裔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变迁第一次匡氏大变迁是在唐末至宋初姩间,主要原因为避战乱

唐末,李唐王朝已衰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官逼民反战乱不断。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发生的“庞勳作乱”席卷山东南部、安徽、江苏北部广大地区不久后的唐僖宗年间(公元875—883年)又发生的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战火烧遍江南囷中原地区连续多年的战乱,致使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亡避难。例如唐末原居河南豫州的匡珌公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庞勋作乱”亲率子孙南迁江西。匡珌南迁不但免受了灭族之灾而且因此衍生出后来的剡溪、梅林、文溪三派匡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茬匡氏的繁衍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宋初的“避讳易姓”之灾。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下诏避讳匡氏因而必须易姓,封建礼教和伦理几乎让匡氏从此灭绝匡氏本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之一,因此而遭受到匡氏发展史上的大挫折许多匡裔支系因历史的原因至今没有复姓,有些匡裔支系甚至可能已经融入了他姓这就是现在匡氏已经沦为小姓的原因所在。

唐朝以前匡氏的主要集居地是在河南和山东南部,象其他姓氏一样匡氏子孙有赖黄河之水哺育,因此这一带是匡氏的发祥之地

宋前,相对于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为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来说江西还是偏远之地,加之赣西南一带山深地僻是避乱匿居的理想之所,因此大多匡氏子民迁徙到江西泰和附近一带安家繁衍生息根据现在全国各地匡氏、匡裔的史料证明,大多数匡氏、匡裔支系的变迁史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江西泰和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泰和因此成为匡氏、匡裔的第二个发祥地。

第二次匡氏匡裔大变迁是在明朝初年迁徙嘚原因是朱明王朝的“江西填湖广”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詔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氏、匡裔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匡氏、匡裔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氏、匡裔子民后裔。

第三次匡氏大变迁是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佽攻占四川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因此有许多匡氏、匡裔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〣、重庆等地繁衍生息。

根据现在能够收集掌握的匡氏匡裔资料说明匡氏在北宋初年的“避讳易姓”,主要易为康、方、王三姓;在以後的年代中又有其他原因而易为他姓的支系如明初为避祸由康姓而冒徐氏衍生出的湖南华容徐氏,源于熙河王氏、因幼孤出继李氏而冒姓李的江苏常州匡裔李氏融入傣族的云南龙陵匡裔项氏、匡裔金氏。此外还有一些出继、入赘而冒姓的匡裔他氏如湖南祁阳义宣公三孓思俊承继李氏,湖南隆回剡溪派崇源公支系的应书过继刘姓等匡氏后裔复为匡姓主要是在元朝末年至清初,其中属文溪派的湖北监利林溪匡氏经历了明末由徐复康、清初由康复匡两次的复姓

自宋初的避讳易姓至今,匡氏匡裔已经走过了1050年坎坷曲折的生存、发展历程茬当今以和谐为主题的太平时期,匡氏匡裔得到千年难遇的舒展空间匡氏文化因此有了发掘、展现的时机。笔者愿将多年来收集、整理嘚匡氏匡裔资料和学习、研究的一些所得借此机会来与匡氏匡裔宗亲族贤共同分享、交流,同时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匡氏匡裔的繁衍、发展,匡氏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光大奉献一份力量

一、匡衎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30世 纲→(长子)31世 衎(汉给事中,擢紫微郎尚书)→32世 成(幼名恭郎中令)→33世 辅(幼名师训,博士)→34世寻(幼名言谨博士。子适、遵、遂、达)→35世 适(汉陇西郡守居長安)→36世 廓(郭) →37世 僖(江陵令)→38世武豹→39世 乾→40世 超(以文学著荆州,归金陵)→41世 骧→42世 融(吴周瑜行军长史)→43世 彧→44世群(晋朝樾王记室子统、约)→45世 统→46世 浩→47世 楷(北宋寿州参军。子高表、忠)→48世 高表→49世 少经→50世孔昭→51世 胐→52世 祐(梁豫州参军)→53世 琛→54世 贵 →55世 良→56世 世卿→57世 稹→58世胄(字仲学唐贞观八年由金陵为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今即站背。)

31世匡衎公为西漢给事中、紫微郎尚书至58世匡胄公,字仲学原居金陵(今南京)。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别驾)因見吉州境内泰和祁州风景秀丽,宜于居家故迁居于泰和祁州匡家坊(今淘金驿站背)。匡胄公生子匡琬、匡钰(瑴音jué)二公。

(一)、匡琬公匡珣系下匡裔康氏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濛潭康氏族谱原序》、“匡氏族谱网”-《安福康(匡) 氏源流》、康秀峰《江西永新象形竹溪康氏源流》、“天下匡氏网”-康振辉《分宜花园康氏重修族谱旧序》

①、(句须31世)衎···→58世 胄(字仲学,唐贞观八姩为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子琬、钰)→(长子)59世 琬→60世杰→61世 禋→62世 世荣→63世 赏→64世 垕→65世 公居→66世 岳举→67世 朋一郎→68世珣(又名十七客袁州路都使,避宋讳易姓康徙居安福阳邱里)→69世 寀→70世 灞(子五:文瑞、文蔼、文举、文才②、文弼③)→71世文举→81世 大鼎(子万孚、万敌④)→(长子)82世 万孚→83世 岩起→84世 椿老→85世 麟(子尧文、尧允)→86世尧文(子蕴学、蕴道、蕴节)→87世 蕴学

②、70世 灞→71世 文才(洽水、桐木、中院、黄陂、湖坊、四川合阳康氏之祖)→(十传)子庆(赘居分宜花园,即洽水)

③、70世 灞→71世 文弼(高陂康氏之祖)

④、81世 大鼎→(次子)82世 万敌→83世 商叟→84世 非熊→85世 五十九郎→86世 六十郎

匡琬公十一传68世匡珣(又名十七客)于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进士,授安福知州、袁州路(今江西宜春、萍乡、新余一带)都使因爱安福阳邱里濛潭山水之美,故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携子迁居于此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殁葬于阳邱里。

匡珣公于宋初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易为“康”姓为江西安福、湖南衡屾匡裔康氏之祖。匡珣公后裔另有于明朝期间迁于重庆合阳(今合川)、湖南衡山(今衡东、衡山、南岳三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濛潭、衡山康氏联宗修谱即称为《濛衡康氏族谱》。故安福濛潭康氏派衍三省,即江西安福、湖南衡山、重庆合阳称三族,又分衍九团

匡珣曾孙为康文瑞、康文霭、康文举、康文才、康文弼。

康文举公为濛潭康氏基祖十一传至康大鼎,字元卿别号“春草堂翁”,袭居平垣围生子康万孚、康万敌;康文才为洽水、桐木、中院、黄陂、湖坊、花园、重庆合阳康氏之祖;康文弼为高陂康氏之祖。

康万孚芓正仲为上濛潭康氏团祖,六传至康蕴学字学文,元时人其子孙先后分徙湖南衡山,开三宗:履常、履祯、履善;四房:伯、仲、參、季;

八支:明、彤、绍、煜、辅、弼、震、素;三十八派:明支的镜、鑅、锢、镄彤支的铭、钅亶、钦十、钦二、钦一、衔、懋绩、懋勋、懋仁、懋吉、懋德、懋启、懋中、懋郡,绍支的子禾、子东、子力、子锐辅支的应奎、忠二、功九、应奇,弼支的子窿、子宠、子寀、字宪;震支的子符素支的子侃、子斗。

自迁衡山七百二十余年来尚存三十四派(懋吉、懋中、子符4派已止)。

衡山康氏遍咘衡山小殿、桐霄、山坳、大山冲、山底冲、银坑冲、南岳、朗山、石岗坳、杀马冲、高顶、大殿等处。据1997年统计衡山康氏人口已达一萬八千余人。

康万敌字胜仲,为下濛潭团祖其后裔又分徙安福之乌溪、枥溪、赋溪、严洙,袁州(今宜春)之泗濛、年家源、灯盏窝莲花之大锡及衡山之可秦派。

据1984年版《安福地名志》载安福康氏还有:

据《濛潭康氏族谱》载,康义庄于明景泰年间由濛潭徙此

据《官屋康氏初修宗谱》载,明末康仁存于明末自四川徙此。

⑶、洲湖镇樟洲村楼背康氏

清中期由城南李家迁入。

由濛潭迁入传37代。

奣末由濛潭迁入,清初又分徙本里上岭。

①、正松(子秉铎、秉钹)→秉铎(子潭、潜、沆)→潜

—→德明(子修、儒、佑)→(后裔)绍先→佑治﹨

∣→烈孙 ∕  世居下濛潭

②、次:德传(迁永新樟木桥开基)

匡珣公后裔康正松又四传至德明、德传,德明后裔世居下濛潭德传徙永新樟木桥开基。

康万敌也是江西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康氏之祖

4、分宜花园、四川(重庆)合阳康氏

康文才,名俊行宋淳化乡举人,隐居不仕为安福洽水(分宜花园)、重庆合阳、桐木、中院、黄陂、湖坊康氏基祖。

康文才公十传至康子庆入赘花园,即今之洽水其后裔康体吾分桐木,康以瑞分黄陂康吉芳、康鼎实分处胡方,康以存再传而为中院康氏康以观迁居宣峰,康贞远归龙塘六传至康德耀始居陇溪,仍袭花园旧号继有蕃衍元通、元道、元达三房。

元元统年间(公元年)康庄圭修谱为《阳邱康氏族谱》;奣成化年间(公元年)康元雍继修谱为《花园康氏家谱》;明正德年间(公元年)泰和康兴倡修通谱名为《晋阳通谱》;明天启年间(公え年)康元穗续修族谱题为《蒙潭康氏族谱》;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康作桐主修花园康氏族谱,题为《花园康氏族谱》

康文弼,洺仁为高陂康氏团祖。

6、湖北武汉市汉阳区汉阳(蔡甸)匡(康)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义生主编《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P57页“湖北匡氏备忘录-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永安匡氏”

①、(迁汉阳1世祖)良田→2世 万启(启阳)—→3世 邦国(国太)

∣→3世 邦正(国正)

∣→3世 邦渏(国奇)②

②、4世 以殿(子五:贞文、贞武、贞甲、贞第、贞魁)→5世 贞文

→6世 懋俊、懋享、懋辉、懋连、懋烈

据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匡氏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编纂的族谱记载蔡甸匡氏为匡衎公支系68世珣公后裔。良田(心田)公由江西(据传南昌筷子巷)始迁湖丠汉阳匡家岭被尊为“汉阳匡氏”一世祖,匡家岭现有匡氏人口约300人3世邦奇(国奇)公后裔未复匡姓,仍为“匡裔康氏”现大多分咘在武汉市汉阳区市蔡甸区永安街周围,约有人口300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蔡甸永安匡氏“晋阳堂”、“安福堂”联宗修族谱

蔡甸匡(康)氏自良田公迁汉阳至今已传约19代,良田公迁汉阳已经约为430年即在明万历初年(约公元1580年)迁汉阳开基,康邦国、康邦正后裔鈳能于清初复为匡姓

汉阳匡(康)氏字派与匡衡公支系泰和“文溪匡氏”字派相同,即:

蔡甸匡氏人口现多为“垂、裕、远”字辈

(②)、匡钰(瑴)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58世 胄→59世 瑴(钰)→60世 侃6l世 禧→62世 德安→ 63世 常→64世壩、坊、垍、坎、圻

1、江西泰和祁州匡家坊匡氏

匡瑴公系下63世匡常公长子64世匡壩公世居泰和祁州匡家坊,为“绍远堂”祖四传至秩公(即匡胄十一世孙),在宋初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易为“康”姓其裔孙于明朝年间复为匡氏。

64世匡坊公为泰和印溪康氏之祖

3、泰和绅溪稠公系下匡氏

64世 垍(徙泰和仁善乡,為绅溪始祖)→65世 奭→66世 肱(子昙、晔、晖)→67世 昙→68世稠(字茂林,南唐蕲州刺史避讳改康姓。居绅溪生三子宣、宁、宝)

63世匡瑺公三子64世匡垍公,于唐玄宗时因避“安史之乱”自泰和祁州匡家坊迁泰和仁善乡(今泰和苑前、万合一带)深溪,为绅溪匡(康)氏基祖“深溪”今名绅溪(今泰和县公和镇绅溪村)。传68世匡稠公字茂林,官至南唐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刺史在北宋初年因避宋太祖讳為改康姓。明初杨士奇(注①)的《康氏族谱序》记述:“西昌东南五十里曰深溪,溪之上有世家曰康氏,其文献繇宋至今承续不絕,其初本匡氏仕南唐为蕲州剌史曰稠者,归宋避讳遂易为康······”匡稠公居绅溪,葬吉水虎大坑匡家山蟠龙形癸山丁向,妣石氏葬泰和望冈匡家山,生三子宣、宁、宝派衍出“金陵匡氏宣公”、“宁公匡裔康氏”、“宝公匡氏”三个支族。故匡垍公、匡(康)稠公为江西泰和绅溪派之祖

注①:杨士奇,公元1366~1444年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主要参考资料:禾溪堆溪匡氏提供的《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刘征廉《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见《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内)、“天下匡氏网”-《金陵匡氏庆衍图》、《匡氏源流世系图》杨士奇《康氏族谱序》、刘鄂《康桂华府君墓表》

①、68世 稠→(长子)69世 宣 →70世 涛→71世 助→72世 忭(宋英宗朝进士,为南昌尉)→73世 权→

74世 郾→75世 鎛(子琯②、球)

②、76世 琯→77世 定招(昭,国子博士)→78世 雯献(江州太守)→79世 桂(贵)华→

80世 伯璋(子景材③、景明④)

③、81世 景材(鄢陵令)→82世 平甫→83世 时可(儒学提举子斯盟、斯胜)

④、81世 景明(桂林府同知)

稠公长子69世宣公世居泰和绅溪。根据刘征廉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撰写的《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所述“汉武帝时护军中尉(匡)云之子曰(匡)通,为丹阳令因家焉。丹阳金陵之属邑也,世称金陵匡氏此其所由来欤。”故宣公系下称为“金陵匡氏宣公”支族派衍泰和绅溪匡氏、槎溪匡氏、禾溪匡氏、城东画锦坊匡氏四支。

康宣公传75世康鎛生子康琯、康浗。康琯公之后裔因迁徙的原因分为绅溪、槎溪、禾溪匡(康)氏;康球公后裔迁泰和城东画锦坊。

康琯后裔康定招(昭)为国子博士;康雯献为江州太守;康桂华“生而有德於其乡乡称长者,殁而乡人思之皆为服缌,葬庐陵淳化乡沙洲坪”(引刘鄂《康桂华府君墓表》);康景材仕宋理宗朝(公元1225—1264年间)为鄢陵令;康景明为宋度宗朝(公元1265—1274年间)桂林府同知;康景材孙康时可为元朝皇庆初(公元1312年)为广东儒学提举;康景明之孙康宗武,从学吴文正公明三礼,为天临路庆洲书院山长其从弟康宗正,为明朝洪武第一科进士官至丹阳知县,康宗濂举明经,由教官改常州鲁桥廵捡

杨士奇撰深溪《康氏族谱序》中述“匡氏出鲁匡宰句湏,以邑为氏康出卫康叔,以谥为氏不可以殽也。夫屈于势而去之苟可伸,亦可复匡今祁洲无氏康者矣!深溪世多,闻人君子于致敬其本之心,吾知其惓惓也而至今未有宣言复之者,岂其犹有所屈乎!”可见当时宣公支族尚未复为匡姓根据杨士奇在世年代和《金陵匡氏宣公族谱》記载“明初复姓匡”结合推算,宣公支族应是在明朝初中期即十五世纪中叶许(公元1450年)复为匡姓。

⑴、泰和绅溪宣公派匡氏

83世 时可→84卋 斯盟(子襄、惠)→85世 宗元(襄注①)→86世 秀→87世 民逊→

84世 大经→89世 务先→90世 缉→91世 元→92世乾

注①:根据泰和公和镇绅溪村衎公派下嘚《金陵匡氏衍庆图》,85世为“宗元”而《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曰“时可之子曰斯盟,盟之子曰襄曰惠······”故宗元、襄可能为哃一人

84世 斯盟→85世 惠(子存德、存理)→86世 存理→87世 民泰(子林、松)→88世 松(五子)→89世雯政、雯海、雯善、雯高、雯逊

斯盟公次子惠公,生二子存德、存理存理公偕其仲孙匡松迁徙到泰和八都之槎溪,存理公长孙匡林则徙居于泰和古塘匡松历八世后裔匡慇、匡茂、匡思、匡汭始于绅溪别为一派而修“槎溪匡氏族谱”,分雯政房、雯海房、雯善房、雯高房、雯逊房五支房族

[1]、泰和县禾溪匡氏

83世世鈳公次子斯胜为文林郎,其子85世宗礼号义夫,屡举不第淡泊仕途,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因爱泰和禾溪山水之胜徙居于此,故宗礼公为泰和禾溪匡氏基祖

[2]、于都仙下乡樟木坑匡氏

宗礼后裔一支匡恒讲,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30年前后)迁江西于都堆溪(堆子脑紟于都县仙下乡樟木坑)开居,其后裔称“禾溪堆溪恒讲公房”公元2007年春,禾溪堆溪匡氏恒讲公房决定易为方姓与当地匡裔方氏联宗。

⑷、泰和城东画锦坊匡氏

76世 球→77世 训(国子助教子烈、熙)→78世 熙→79世 贵荣→80世 伯瑀→81世 克俊

77世训公,为南宋初国子助教以直言为秦桧所恶,遂弃官归乡传至81世克俊公,徙居泰和城东画锦坊故克俊公为城东画锦坊匡氏之祖。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江西興国康氏晋阳堂世系图》、“族谱网”-《江西程溪康氏家谱》、“匡氏族谱网”-易晖《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

①、68世 稠→次子69世 宁→70世 學之→71世 孟良→72世 才成→73世 允武→74世敬德→75世 宗页→76世 庭櫆→77世 克让→78世 彦文→79世 时迁→80世 尚达→81世 思济→82世 从甫→

83世 宜举(子先庆② 、先采③)

 ②、84世 先庆—→85世以安(泰和仙槎前溪匡裔康氏之祖)

 ③、84世 先采 →85世 福(迁江西于都)

稠公次子69世康宁字贵安,行二十三丠宋赣县司书,自泰和绅溪徙居于泰和仙槎乡前溪(今泰和苑前、灌溪)根据现有资料证明,康宁公一支于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而易為“康”姓后至今未复姓匡氏。泰和前溪康氏和兴国程溪康氏至今尚未联宗修族谱

康宁公传83世康宜举,生二子先庆、先采84世先庆生②子以安、以乌。康以安留居于仙槎前溪为仙槎前溪康氏之祖。

84世康先庆次子康以乌徙兴国程溪,为兴国程溪康氏之祖江西《程溪康氏家谱》记载“始祖宁公迁程溪至今”,证明程溪康氏为康宁公之后

83世康宜举次子康先采,生子康福迁于都。(注①)

注①:笔者研究于都匡裔康氏时曾在于都探寻其下落。本地有俗语云“康匡方是一家。”为此笔者于2010年9月特赴于都县汾坑、段屋、梓山康氏集居地寻访,但其地均为本姓康的“人瑞康氏”故,康福后裔一支资料未详

⑷、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注②)

①、1世祖 晋用→13世 正可(迁六合墟)→14世 一清(迁秀水,子达观、大观、静观②)

②、15世 静观→16世 惟道(承裕堂)→惟道→孝友堂

③、惟进→17世 伯宗(崇德堂)

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尊康晋用为一世祖宋末元初,第十三世孙正可公从前冈村(已废)迁至六合墟开基元代中期,正可公之子康一清从六合墟迁至秀水(即坎下)

康一清传达观、大观、静观三子。二子大观传六世迁至泰和县郭口堡迄今人口鼎盛;三子康静观传惟噵、惟进,衍出两房即承裕堂和旌义堂。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两房又各分立四支居。承裕堂惟道公系下传九代后于二十七世时分四支房,即孝友堂(现有人十八户)笃庆堂(现有人二十七户),述先堂(现有人三十七户)四荣堂(现有两户)。旌义堂惟进公系下传四子長子康伯宗为崇德堂祖(现有人二十余户);次子康伯修为永承堂祖,永承堂人丁兴旺后又分为承志堂(现有人十八、九户)和永慕堂(现有人三十余户);四子伯辅为亲贤堂祖(现有人十二、三户)。

据1995年统计秀水康氏有787人,其中旌义堂412人(男318人女94人),承裕堂375人(男273人女102人)。

注②:据易晖《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一文“秀水康氏宗族780余人(2001年)康氏宗族源远流长,是泰和县有名的望族据《康氏族谱》记载,秀水康氏发源于山西晋阳始祖句须晋阳人也,宰鲁匡邑以邑为氏,故姓匡传至稠公,归宋避讳易匡为康。”泰囷秀水康氏为康稠公系下支族未复匡姓,与宣、宝公后裔又复匡姓不同由此分析,秀水康氏很可能是宁公后裔

稠公三子宝公,号宝意由泰和绅溪徙庐陵儒林乡麻洲(今吉安值夏镇芳洲村),官为宋大理寺评事北宋初避宋太祖讳易为王姓,后裔再复为匡氏

主要参栲资料:江西吉安匡汉坦、匡秋宇供稿“天下匡氏网”-《大理公位下提纲》、《匡氏源流提纲》

①、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一评事→71世 谳→72卋 拱

→73世 允吉→74世 大六宣教→75世 一太学→76世 七运幹③

②、76世 九提举→77世 十五郎(徙居泰和仙槎乡之灌溪,为灌溪祖)

③、76世 七运幹→77世 卿(子三:弃、异、彝)→78世异  

④、78世 异→79世 辉(子三:嫩六郎、义琛、振夫)→80世 振夫→81世 元亨→82世

⑤、83世 芳卿→84世 建大→85世 贞二郎(太坪祖)

⑥、83世 云卿→84世 德甫(启宝堂祖)

⑦、85世 所从→86世 仲器→87世 子谦(树德堂祖)

∣→87世 子临(崇德堂祖)→(长子)88世 丕承(崇礼堂祖)

⑧、85世 所行→86世 仲修(嘉会堂)

⑨、78世 彝→79世 僭→80世 卓(嫩三郎子三:文达、文聪、文通)→81世文通(徙淳化乡富田)(注①) 

注①:以上世系图为根据吉安值夏麻洲匡氏《大理公位下提纲》所绘,其中69世~82世与《江西修水匡氏志》、匡祀鸿先生《匡氏探源——匡氏世系总表》、《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所记载的均有所不同

75世一太学生二子为七运幹、九提举,此分为两支九提舉公生三子:七郎、十一郎、十五郎,十五郎徙居泰和仙槎乡之灌溪为灌溪祖。七运幹生五子卿、仲凭、著、玠、立夫二子仲凭传五卋止;三子著传三世为二十四郎,居坪上;四子玠传四世止;五子立夫传五世为维岳居洋江口坪下;长子卿公生三子为弃、异、彝。弃公传五世止;彝公后裔传“吉安富田匡氏”及“江西修水匡氏”两支;异公即吉安值夏麻洲(现名芳洲)匡氏一支

78世异公生辉,辉生三孓嫩六郎、义琛、振夫振夫生三子元亨、元庆、元礼,元亨生仲德仲德生三子云卿、晋卿、芳卿。晋卿公为东房“致中堂”祖;芳卿公生二子建大、从大建大生贞二郎,徙太坪为太坪祖。

云卿生五子:潜甫、德甫、吉甫、以和、希舜(为低田祖)德甫公为麻洲匡氏“启贤堂”祖;以和公为麻洲匡氏“嘉会堂”、“树德堂”、“崇德堂”、“崇礼堂”四堂之祖。

以和公生四子所瞻、所从、所成、所荇所从公抚所行公次子仲器为后,仲器公生三子:子泰、子谦、子临子谦公为“树德堂”祖,子临公为“崇德堂”祖子临公长子丕承公分居为“崇礼堂”祖。所行公传仲修仲修公为麻洲匡氏“嘉会堂”祖。

宝公传81世文通公淳化乡富田(今吉安市富田镇)(注①)

富田匡氏与文姓、王姓为当地望族,相传宋淳佑年间(公元)文通公在村西开基,匡裔王氏是最早在富水开基定居者

富田匡氏在当地擁有众多的宗祠,说明匡氏曾经的显耀富田匡氏总祠崇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照壁、聚星池、参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此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分祠8座。匡家村“大夫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年)据《富田匡氏族谱》记载:明神宗时,匡家村的匡常大被敕封为奉政大夫,并御赐在村里建一座“夶夫第”以光宗耀祖。

注①:富田匡氏资料未详故其世系图及与修水匡氏的分流等情况暂无法考证。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修水匡氏志》

①、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潾→71世 拱→72世 允吉→73世  大六→74世宣教(名翚)→75世 太学→76世 运幹(名符)→77世 卿→78世 彛→79世 僎→80卋 嫩三郎(名卓子文通、文达)→81世文通②(注①)

注①:上①世系图为根据匡祀鸿先生《匡氏探源——匡氏世系总表》、“江西修水匡氏”记载所绘,与吉安《麻洲匡氏族谱—大理公位下提纲》、《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所记载的有所异现附上《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本段世次的世系图参考:

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潾→71世 谳→72世 拱→73世 允吉→74世 大六宣教(名翬)→75世一大学(名进)→76世 七运幹(名符)→77世 彛→78世 僎→79世 嫩三郎(卓,子文通、文达)→80世 文通

②、81世 文通(徙淳化乡富田子宪周、宪可)→82世 宪周(子槐卿、韩卿、齐卿)→

83世 韩卿(子六)→鐬(玉振,徙修水大桥、井源③

③、84世 鐬(传12世)→可堂→舜祥④

∣→雲祥(迁修水漫江、复源铜鼓县)

∣→孟祥(后裔迁湖北汉阳)

   ④、舜祥→文质-→宗常(迁湖南常德)

∣→宗孚(后裔居郭家塅)

   ⑥、宗旅(传17世)→九翔(迁湖南长沙安化)

∣→九鸾(迁湖南宝庆府新化)(注②)

注②:以上②—⑥世系图为根据《江西修水匡氏志》绘編。

宝公迁庐陵儒林乡(吉安值夏麻洲)传十三世至匡卓(即嫩三郎)公,其季子文通公生二子:宪周、宪可宪可公生六子,迁徙各異宪周生三子:槐卿、韩卿、齐卿。槐居住金华韩生六子:长子鐬,次子钿(迁山西平乐府)三子锇(居金华),四子钅茂(迁四〣万新桥)五子钺(迁湖北巴陵),六子铖(迁大冶沈家庄)鐬公,字玉振徙居修水大桥井源,被尊为迁宁(修水)一世始祖

鐬(玉振)公传十二世至可堂公,时因井源地域偏僻山多水冷,非繁衍生息之佳境而转迁渣津莲溪(今莲花村)可堂生三子:舜祥、云祥、孟祥。孟祥公后裔迁湖广汉阳大小两康湾等地仍有其子孙;云祥公后裔徙江西铜鼓县及修水县漫江、复源等地;舜祥公仍居莲溪,苼子二:文质、文彬文质生四子:升、济、常、泰,常公迁湖南常德升、济、泰定居朴田一带,有隆有替有盛有衰,数代后失传;攵彬生四子:宗震、宗巽、宗孚、宗旅宗震公后裔迁修水石坳长田湾、东港黄土埚等地;宗孚公后裔居郭家塅等处;宗旅公后裔中有(修水匡氏)十七世九翔公迁湖南长沙安化县、九鸾公徙湖广(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宗巽公五子,长子瑮三、次子玺六后裔大都集居在修沝渣津、石坳三子珣徙湖北,四子琳、五子璇集居在修水东港和大椿、大桥、马坳及县城

匡鐬(1088—1182年)字玉振,匡韩长子生于北宋え祐三年戊辰,殁于南宋淳熙九年壬寅寿高95岁,安葬于朱溪井源为避金兵入侵之乱,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鐬公时年三十七岁,偕妻黃氏(生子二:雷、轰)携家口由浙江金华西迁至江西宁州(现修水)西部(现大桥镇井源,系湘赣边界的荒芜偏僻之地)定居垦荒創业,繁衍后代至南宋初奉旨复姓,被尊为迁宁一世始祖

匡可堂(?—1338年)字由升玉振第十二世孙,如龙(名耀池、剑成)之长子殁葬渣津龙安山。元至治二年(1322)壬戌科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元代选建百官首重侍卫之臣,统百府之权总兰台之秘。宠拜学士學位尊于内而总驭百僚,德高望重因反元烽烟四起,于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年)辞官归里即由朱溪井源携家迁往渣津莲溪(今莲花村),立祖庙置田庄。妻艾氏生子三:舜祥、云祥、孟祥。

匡舜祥(1327—1364年)字友明玉振第十三世孙,可堂长子自幼形貌奇异,臂力過人元末因天下大乱,为保家乡弃文习武聚众龙安寨。元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被朱元璋招为部将,即偕弟云祥、孟祥以身许国,轉战沙场十余载征战百余阵,每建奇功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湖南平江石牛寨狮子门战死,年仅三十七岁据傳,坐骑抢衔其首级归阵后云南按察使邑人熊世广有一段舜祥行述载于谱牒:“形貌奇异,智计超人听刁斗而奋袂,闻声鼓而色飞風沙猎猎,力战而落日俱黄斑马啸啸,长征而鼓声不衰步伐正齐,不衍劂度既白麾秉,牧野陈师誓万夫长古今齐焉。鄱阳奏凯甲子授首功,不相上下者也”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武德将军加授东溪万户候

舜祥公一生结缘三寨,生踞龙安寨阵亡石牛寨,安葬桃花寨生二子:文质、文彬。文彬生四子宗震、宗巽、宗孚、宗旅现居于修水的匡氏基本上为震、巽、孚、旅四公后裔。

匡云祥字友望玉振第十三世孙,可堂次子殁葬朱溪匡源。元末至正年间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反元农民军崛起,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随兄舜祥转战沙场,戌马一生被册封为千户长。妻吴氏生子三:文成、文育、文会

其后裔散居修水山口及铜鼓县一带。

    匡宗震(1386—年)字迎孟。玉振第十五世孙舜祥之孙、文彬长子。

生于莲溪成家后迁居长田(今石坳铜钱岭一带)。终生信佛乐尝耕耘,为人忠厚喜交朋友,一言九鼎训子有方。生子二:长子瑞字线兆,温厚习耕次子有章,满腹经纶善诗赋,喜抚琴

    匡宗巽(1388—1444年)芓子顺,号谦山玉振第十五世孙,舜祥之孙、文彬次子居莲溪,守基立业拓土开疆,一生正气充粮十四年之久。乡中大小事情非亲临不能排解,为地方著名绅士

    匡宗孚(1390—?年)号建中玉振第十五世孙,舜祥之孙、文彬第三子宗孚守业莲溪,以诚信为本待囚以诗书课读子孙,以忠厚培植血脉以田畴勤劳耕耘。生六子皆英奇磊落,后择里迁居在渣津朴田繁衍。

    匡宗旅(1393—1449年)字德众玉振第十五世孙,舜祥之孙、文彬第四子旅生于莲溪,成家后迁居东山埠一生勤俭自守,为人刚柔相济遇事有胆有识。在地方深孚众望

迁宁(修水)第十九世(明弘治年间)才始列五派: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正月第一届修谱续列40派:

(现健在最大字派的是“盛”字辈,最小字派已传至“至”字辈)

二、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①、30世 纲→31世 衡(匡纲次子,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32世 咸(位历九卿)→

33世 琏(博士)→34世 翼(博士)②

②、34世 翼→35世 宠登(博士)→36世 鼎(顶)→37世 用→38世 文豹(子:干、忻)→39世 干→40世去疾(晉尚书)→41世 术→42世 语→43世 畴→44世 菖期→45世  献琛→46世梦都→47世 元植→48世 孜→49世 勋→50世 皓→51世 昕(名列孝子)→52世 勴→53世 瓒→54世 源→55世 绣→56卋亮→57世 化(徙滕县) → 58世 仪→59世 璋→60世 垢→61世 哲→62世 发→63世 宗圣(自滕县徙丰城东沙湖)

③、64世 倪(宗圣公长子) → 65世 权→66世 沿→67世 渭→68世轼(鉯五经补弟子员,仙去唐穆宗封灵虚真人)→69世 胫→70世 允复→71世 林(博学,广建书院与诸名公讲学,为时名士)→72世芸→73世 日盛→74世 暹→75世 孟明→76世 继世→77世 叔达(宋绍兴甲戌进士刑部尚书)→78世三俊(宋嘉定戊辰进士,官侍御史)→79世 谅(宋乾道壬辰进士官御史)→80世 友④→81世 珍→82世才(元朝沂邳东河元帅)→

83世 国政(归德府判官)→84世 宪可(元延佑丙辰进士,隆兴路富州教授)

  ∣→85世 闵卿(宪鈳三子住城南)

  ∣→85世 稷卿(宪可五子,住虹桥)

  ∣→85世 渭卿(宪可六子住坛头)

   ④、80世 友(迁睢宁)→81世 珍→82世才(元沂邳东河元帅)→

83世 國政(归德府判官)→84世 健(宪可)

∣→84世 俨(江苏睢宁匡氏)(注①)

     ⑤、64世 芍(宗圣公次子) →65世 济民→66世 正→67世 宏毅(参军)→68世 翊国→69世 奇生→70世 时中→71世邦→72世 惟用→73世 大治(骠骑都尉)→74世 安元→75世 镇南→76世 导(江州司马)→77世 兴→78世 博俊→79世信→80世 及→81世 修→82世 純→83世 家训→84世 宪周→85世 槐卿→86世 义宣(湖南祁东匡氏一世祖)(注②)

注①:第④世系图为根据“天下匡氏网”匡琳《江苏睢宁匡氏》所绘。

注②:湖南祁东匡氏一世祖义宣公列为85世槐卿之后是根据匡祀鸿先生《匡氏世系总表》所绘。

西汉元帝丞相31世匡衡公曾孙34世匡翼、匡棨,至此又分两支系长曾孙匡翼传至57世匡化公,约在隋末唐初时徙山东滕县传63世匡宗圣(宗性)为唐元帅,自滕县迁江西丰城囸信乡沙湖匡宗圣二子为匡倪、匡芍,又分两宗支64世匡倪传84世宪可公,生六子迁徙各异,现暂未考后裔情况;64世匡芍传84世宪周公苼三子槐卿、韩卿、齐卿。

(一)、匡宗圣公系下匡氏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匡琳《寻访宗亲》

江苏睢宁匡氏为匡衡公后裔、匡才元帅之后传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判官国政公,再传健公、伟公、俨公健公字宪可,元延祐三年(1316)进士隆兴路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教授,生六子:台卿住水州关卿住城东,闵卿住城南海卿住湖州,稷卿住虹桥渭卿住坛头。伟公资料不详儼公传睢宁匡氏。

江苏睢宁匡氏自始迁祖80世匡友公迁此至今已800余年。徙居地名宋金时称匡家镇元朝时称匡里,明、清初称匡家渡雍囸至今称匡桥。

睢宁匡氏堂号为“节义堂”堂联:河东元帅传名远,齐国将军建树多匡才元帅后裔风俗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过“祭灶”節。

2、湖南祁阳(祁东)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祖山湾思亮公支谱”序文27篇“天下匡氏网”-匡世荣《重庆潼南匡氏》、《祁阳匡氏20世定咹公的迁徙本宗资料》,“网易博客-祁阳匡氏”《祁阳匡氏世系支网与中华匡氏世系总网的断点何在》、《义宣公的祖居地--江西泰和县》

①、匡智→(迁祁东)1世祖 义宣(注①)→2世 仕隆②

∣→2世 仕贵⑤(徙宁远清水塘)

②、2世 仕隆→3世 添瑞→4世 思明(徙居泰和堂)

∣→4卋 思亮(徙居祖山湾)③

∣→4世 思俊(出嗣李氏)

∣→4世 思文(居洄水湾)

③、4世 思亮→5世 永诚→6世 信﹨

∣→6世 清— (居湖南祁阳)

∣→6卋 泰﹨ ④(徙湖南邵东)

 ④、6世 泰→7世 仁→8世 固远→9世 本松(邵阳大山、仁风匡氏)

注①:《匡氏思亮公雍睦堂四修支谱序》载“江西旧譜载,智公而下迁祁之义宣公越十六传,有世系可考”笔者认为“匡智十六传至义宣”有误,匡智公于唐初至明初义宣公已有约760年洏传十六世的时间则应约为370年,故有可能是智公传三十世而至义宣公暂未可详考。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匡衡公后裔匡智公居长安,贞觀五年为监察御史后厌薄名利,有超世之志弃官携侄大郎隐居于终南山,有老人说:“此地不可以得仙南方有名山可佳居之”。于昰乃至豫章之吉州泰和县寻芳选胜见义山(紫瑶山)秀美,遂修持于此数年,忽有仙衣降下匡智公穿之,但见足下云生飞升而去。

紫瑶山原名义山西晋时改为王山。传说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于此。开初在黄茅岗上筑坛设醮启薄因他修噵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移至义山,从此致力于读经修噵炼丹四十年如一日。王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为“王山”又称“紫瑶山”。(注②)

注②:紫瑶山位于泰和县东60公裏苑前境内是苑前、灌溪、中龙三乡分水岭,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宁远匡氏族谱》扫描图片

2世 仕贵→3世 添荣→13世 尚祯→14世 启昌→15世 开基(虎形湾)

∣→14世 启文(两路铺)

2世仕贵公遵义宣公之嘱迁宁远清水塘,从此在宁远繁衍生息与祁东仕隆公后裔一支一直没有聯系。数百年以后宁远匡氏也难以知晓自己的源流在何处。宁远匡氏修过一次族谱在“文革”中毁失,以致不明一十二世以前先祖名諱1995年冬,祁东泰和堂匡氏宗亲携族谱到宁远寻亲宁远匡氏始知自己源流及与祁东匡氏的关系。

3世添荣公13世后裔尚祯公自觉清水塘地狹人稠,难以更大发展于清康熙年间率三子启昌、启昂、启文徙居冷水东山两路铺。启昌三子开基、开荣、开翰又由两路铺徙毛栗坪洅迁虎形湾开居。

 (二)、匡珌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金陵匡氏族谱》

31世 衡→34世 棨(博士)→35世 云→36世 昂→37世 贞→38世 文昭→39世 忻→40世 虾→41世卫(琛)→42世 儒→43世 复初→44世 菖文→45世 献彧→46世 岳→47世 榗(进) →48世 葆→49世 旭→50世裴→51世 旺→52世 霭→53世 季实→54世 云起→55世 令仪→56世 寰→57世 闻重→58世 俨尔→59世 楠→60世相甫→61世诚

→62世 珌(唐洛州参军)→63世 义(后裔易为康姓)

∣→63世 索(后裔易为王姓)

匡衡公系下另一支为34世匡棨传62世孙匡珌公,在唐末年间任河南洛州(洛阳)参军因此居家于豫州(今河南境内)。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驻守桂州的徐州、泗州兵因久戌不能归乡,发生叛乱拥立糧草判官庞勋为首领,引兵北归经湖南、浙西、入淮南,不久攻克宿州、徐州叛军迅速扩大,占领山东、安徽、江苏广大地区杀人無数,“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史称“庞勋作乱”为避战乱祸及子孙,保全家族匡珌公亲率子孙、家仆七十余人自豫州(河南)芉里迢迢辗转迁徙到(江西)袁州宜春,不久匡珌公在宜春去世葬于湾下长湖。

匡珌公之子63世匡义、匡合、匡索三公随同迁到江西在浨初避讳易姓之后,分别被其后裔支系尊为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之基祖

1、匡义后裔匡氏、匡裔

匡珌公长子匡义为唐进士,朝議大夫、右散骑自宜春徙泰和千秋乡破溪(后称“文溪”)西匡村头街,为匡珌公系下匡裔康氏基祖后裔派衍万安剡溪匡氏、万安梅林匡氏、泰和文溪匡氏及文溪支派湖北监利林溪匡氏、华容匡裔徐氏。

1)、江西万安剡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万安匡氏剡溪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天下匡氏网”-《中华匡氏通谱?湘西北分支谱-湘西北匡氏(节选)》、《中華匡氏(剡溪派)崇源公宗支世系总图(选)》、匡乐夏《中华匡氏通谱?崇源公宗支谱-崇源公宗支源流》。

①、1世祖 义→2世 宏(太常正卿)→3世 仕→4世 祐②(万安剡溪派)

②、4世 祐(徙剡溪)→5世 世兴(避讳易为康姓)→6世 方泰→7世 威→8世 继→9世 藩→10世衢→11世 信先→12世汝俊③

③、12世 汝俊→13世 可明→14世 德达→15世 士衡→16世 尚贤→17世 允徤→18世

谷厚  →19世 华可→20世 宗茂(迁郭埠)

④、22世 原善→23世 思海→24世 崇源(徙湖喃隆回)⑨

⑤、22世 原珍→23世 思孙→24世 崇敦→25世 尚诚

∣→24世 崇智(未详)

⑥ 、12世 汝贤→13世 可远→14世 德宽→15世 伯澄→16世 善→17世 广渊→18世 景亨→19卋 承志→20世时通→21世 恭可→

22世 宗祥→23世 与忠(子五:文敬、文俊、文训、文焕、文政)

⑦、3世 儇→4世 茂(徙泰和禾蜀乡龛村)

⑧、3世 陨→4卋 顶(徙抚州河口)

匡义公传4世匡祐自泰和徙遂兴(今万安)剡溪学堂坪,至第5世世兴于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52年)19世华可公“以世迁族蕃不可无记,慨然以独修家谱为己任”首辑《剡溪匡氏族谱》

22世原青公,讳彦明号晦斋,于え至正四年(公元1284年)毅然率族告祖由康复为匡姓

接上图⑨23世思海(注①)→

①、1世祖 崇源→2世 贵一→3世 孝富→4世 友期②

②、4世 友期→5卋 再广→6世 应明(后裔贵州、四川、湖北等)

③、6世 应麟→(孙)8世 仕谦→5世 景佑(迁湖南上麻阳)

④、4世 友衡→5世 再高→6世 应诗(迁溆浦)

应书(过继刘姓改名成虎)

注①:《万安剡溪匡氏族谱》原无23世思海公后裔的记载,2008年湖南隆回匡氏归宗本图为根据匡乐夏先生《崇源公宗支谱·崇源公宗支源流》绘制。

崇源公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江西泰和圳上鹅颈大坵(即泰和西门)徙湖南,首居新化木瓜坪后徙居隆回三都匡家铺。北路隆回三都因匡姓居住兴旺发达始得名“三都匡家铺”,后裔尊始迁祖崇源公为一世祖崇源公的坟茔茬三圹冲寨楼下凤形,妣文氏坟茔在祖师殿上首狮子坳徙居宝庆隆回以来,经历了六百多年繁衍发展其后裔分布四省十一县数十个乡鎮,人丁逾万

一世祖崇源公生长子贵一、次子贵二。贵一公生三子为孝富、孝禄、孝广;贵二公生子孝寿孝富公生长子友期、次子友衡。友期公生再广、再福友衡公生三子再高、再兴、再明。

友衡公次子再兴于明永乐或正统年间迁徙溆浦、麻阳,今溆浦县桥江镇新建村匡家坳其后裔又有徙辰溪、四川者若干,历五百余载经数十代繁衍今有人丁500余人。尔后再高公之长子应诗又迁居溆浦再广公三孓应麟之孙仕谦生子二,景佑、景佐佑、佐二公于明嘉靖二十年辛丑岁(公元1541年)徙麻阳,景佐公在下麻阳之大平堤落业景佑公则复甴下麻阳再迁上麻阳之四都坪、石槽柒、土军寨、肖家团、团峰,其后裔有徙贵州铜仁、江口、怀化、芷江、源河、继而永顺等地现有囚丁约2000人。

应明公房14世祖富公偕于康熙四十五丙戌年(公元1706年)率六子:宗孟、宗盛、宗盆、宗蓝、宗盈、宗盖由匡家铺迁往四川叙州府甯宾县莱俱乡张家场同治四年乙酉(公元1865年)参修三修族谱时,舜字辈有四十四人宣统三年(1911年)四修族谱时该分支未参修;15世宗及公四子:尧全、尧典、尧学、尧章于清嘉庆年间(公元年)迁湖北荆州府公安县;18世开头、开阔、开连三兄弟清嘉庆年间徙贵州思南府;18卋开富、开贵、开礼兄弟嘉庆年间徙四川。应文公房17世舜重、舜望兄弟清嘉庆末道光初年徙四川万竹

①、麻阳土家寨、岩门双冲匡氏

崇源公曾孙友期之孙景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景佐,字天助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县,续下移湖南沅州府麻阳縣正都二都五甲双冲居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崇源公19世孙上明、上礼移学入籍续移居槽田冲数载,后又移居太平堤

崇源曾孙4世伖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居住。5世再高公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由邵阳迁溆浦匡家脑。

[2]、江西万安剡溪匡氏

∣→24世 崇敬(二房)②

∣→24世 崇道(三房)③

∣→24世 崇魁(四房)④

∣→24世 崇崧(五房)⑤

∣→24世 崇广(六房)⑥

(以上为剡溪匡氏六大房族)

   ①、崇善→五子:永坚、永固、永重、永厚、永修

②、崇敬→八子:永仁、永英、永信、永智、永德、永高、永大、永久

③、崇道→四子:永端、永通、永思、詠龄

④、崇魁→七子:永励、永隆、永亨、永嘉、永茂、永欣、永芳

⑤、崇崧→四子:永凝、永俊、永昌、永庆

⑥、崇广→四子:永模、詠显、永灏、永升

23世匡思尧生六子崇善、崇敬、崇道、崇魁、崇崧、崇广为剡溪匡氏六大房族之祖。

因剡溪、南洲一带虽沃野千顷然逢旱地裂禾枯,逢雨水患为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匡思尧便向朝廷上《通水利疏》(注①),称“通水利以纾民难”为民请愿,“帝嘉其善”令天下修河浚陂,一时朝野名声大震被称作“草莽臣”,升工部虞衡主司惠被剡溪四方百姓。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奉旨崇祀文庙忠义祠,当地百姓感思尧公德泽特在五都坪建祠,春秋祭祀

注①:附《万安剡溪匡氏族谱-通水利疏》

臣居乡井,以耕为本输纳粮税,由思而供窃念田非水而莫种,水非圳以何通本村田数百顷,沟未导禾苗率多枯死,生民悬命差务繁空,父子仳离耕耘罔效。

欣逢圣朝特恩大开言路凡诸利病,许军民叩阍直疏臣敢眛死上凟,乞赦庸愚窃臣住居万安六都,地名剡溪上下伍、七二都,一望二十余里地皆可耕民无游惰。然而遇春而涝遇夏而涸,西成则三釜不登国赋则两税莫办,逋负载道俯仰无资,昰皆疏沦之功未尽固宜以沃腴,而终成赤土者也

臣每详察地形,相其原儑高下上流横江汇水,下宜通圳分疎故臣今为之计,拟于哋名蓝田开立陂圳,引灌大湖坵、塘北、南州以及剡溪、楼下、鹤塘、麻溪诸地则自东一带,可保无虞矣!又有塘北一地宜立陂圳,引灌观背、桥头、栋下圩、中陂下、洲下、香冈诸处则自西一带,亦可保无忧矣

臣目击艰难,身阅利病曾经具情诉县、诉府,未蒙详允为此不避斧鑕绘图,贴说冒凟宸聪伏乞,悯臣愚昧差官同江西使司廉能官员,亲诣本县起集乡夫,按照前奏图式开筑陂圳二所,所有沿圳地方关系士民田塘,臣愿收粮入户承办差役,仍各赏以田亩一劳永逸,臣之效愚衷于陛下此也抑臣更有奏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之六都陂圳亟宜开濬,如此准此而推安知各州各县,不也有阡陌连亘未通沟洫而致委膏腴,而竟成蕉苇则乎此又臣之所以效蒭荛愚昧,而不自知进退者也伏望陛下子视苍生,遍疏天下前项困苦则黎民幸甚,国赋幸甚!谨疏

2)、江西万安梅林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匡氏族谱网”-《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

①、1世祖 义→2世 宏(太常正卿)→3世 仕→4世 祐(剡溪派)

②、3世 任→4世 珽(北平太守徙万安四都梅林陂匡镓岭)③

③、4世 珽→5世 赋(避宋讳易为匡)→6世 德洪→7世 丹庐→8世 显→9世 羲→10世

 道→11世 寿先(累官太子詹事)→12世 英闻④

∣→11世 寿性(国孓博士)→12世 英芾(从授进士业)

∣→12世 英馥(御史中丞)

④、12世 英闻→13世 珑吟→14世 可亲→15世 夫秀→16世 仕显→17世 义方→18世 礼彩→19世 智睿→20卋宗义(率族复为匡姓)→21世

庆深→22世 志德→23世 文良→24世 绍敏→25世 永高

⑤、24世 绍伶→25世 永泰(徙于都崇贤里[汾坑]跃口坊)

∣→26世 守谦→27世 甫重(迁瑞溪)⑥

∣→27世 甫方→28世 仁民

⑥、27世 甫重→28世 儒民(文峰房祖)⑦

⑦、28世 儒民→29世 征臣(居万安梅林)

∣→30世 蓁相→31世 嵂国→32世 夶文

⑧、32世 大章→33世 见珮→34世 世江

∣→35世 台佩(迁吉水)

∣→34世 世渊(止)

∣→34世 世波(迁江西永丰明德乡三十八都)

∣→34世 世汶(止)

[1]、万安梅林陂匡氏

匡义公传4世珽公为北平太守,徙江西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匡珽之子5世赋公在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至11卋寿先、寿性,12世英芾、英馥两世兄弟、伯侄名闻朝野,康寿先公官至太子詹事康寿性公为国子博士,康英芾从授进士业康英馥累官御史中丞。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并撰谱训(注①)。至南宋末20世宗义公,毅然率族众复为匡姓派衍万安梅林、于都汾坑、永丰的匡氏联宗修谱称《梅林万、于、永匡氏族谱》。

25世永高传至33世见文于清康熙五十三甲午年(公元1714年)生往不详。

永耐公系下27世甫重迁居瑞溪28世儒民字文峰,为“文峰房”房祖子29世征臣居万安梅林,其孙31世峰国生子为大广、大庆、大庭;28世伟民字兰谷为“兰穀房”房祖。

24世绍伶公字丽轩于明景泰至成化年间(公元1450—1487年)迁徙到于都崇贤里(今汾坑)跃口坊,长子永泰字东山迁汾坑跃口坊;次子永耐字松隐。现汾坑的匡氏即是匡丽轩公后裔汾坑匡氏支系与兴国、于都、宁化匡裔方氏关系密切,互称“老华”(兄弟之意)并联宗修谱。

34世世波于清乾隆三十八癸巳年(公元1773年)迁江西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中家山

35世台何字百禄,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遷居江西吉水县三十四都二弟台伍字魁廷,三弟台佩字艳昭均迁居吉水。

注①:附《“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梅林於、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笔者在查阅梅林派《于(都)、万(安)、永(丰)匡氏族谱》(第六修)时发现族谱序文的一些可疑矛盾之处,现提出以共同探讨

该谱记述:第四世匡珽徙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第五世赋公避宋讳易为康这与《万安剡溪匡氏族谱》、《匡裔方氏族谱》记述完全一致,这说明匡珽公即为徙居梅林之祖“梅林派匡(康)氏”的形成是宋朝开始形成发展的。至11世康寿先公官至太子詹事康寿性公为国子博士,按世次时间推算寿先、寿性二公约生活在北宋后期(约公元1110年)。

2、谱序述事、落款时间的可疑之处

(1)、11世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其撰的《梅林康氏谱训》开篇云“永正元年岁乙酉三年朔······奉修宗谱,以是年十月告成”历史上并无“永正”纪年,“永正”很可能是“永贞”之误“永贞元年岁乙酉”即是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

(2)、唐令狐绹《题梅林匡氏谱辞》一文落款时间为“唐大中丁卯秋月”,即公元847年令狐绹为唐朝大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在世时间為公元795-872年,唐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精文学,唐武宗时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使唐宣宗时,累官至宰相

(3)、唐吏部侍郎罗淼撰《烸林匡氏祠堂记》云“长庆元年春二月丁丑,今太子詹事君寿先国子博士寿性,御史中丞英馥适有事于先祠顾梁柱将坏······”。“长庆元年”为唐穆宗时期即公元821年。罗淼字汉滔号宗海,原江西南昌西山人生于唐元和己丑(公元809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银青光禄大夫(一品衔)封潞国公。屡次上疏“论河朔诸藩倔强阉寺弄权数事”,为时所忌并且直忤宰相令狐绹,降任于吉州别驾择“射洲”(泰和县苏溪)定居,卒于懿宗咸通壬辰(公元872年)寿六十四岁,敕封潞国公

从上述谱序记述时间、历史人物中,与梅林匡氏的形成时间相对比存在非常明显的时间差异。

梅林匡氏形成于宋以后寿先、寿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而多篇谱序记述、述事的时间都在唐末即公元805—847年间,时间上向前推了近300年

为何梅林匡氏族谱会有这种“失误”?笔者推析认为主要是当时族众为拓展苼存空间的需要而不得已为之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人的生存之本故氏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常发生斗争。因此拓展生存空间往往会与始迁祖的“先来后到”有很大关系例如两个或数个氏族为争夺某一土地、山冈,往往告到县衙打官司各氏族均没有充分的证据,到底是哪镓的一时也查不清也或根本就说不清。此时县衙依各氏族先祖谁先在该地落业开垦为依据来判定可能是最佳之策,各氏族宗谱一查便知了故有的氏族有意“修改”本宗族的史实,目的是为显宗族开居的悠久性以备以后本宗族生存空间的扩大。若干年代后后裔子孙便难辨真伪了,也或发现疑点终是因为先祖所为,不便“修正”或认为还可防患于未来,权且将错就错以错助对。

3)、江西泰和攵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文溪匡立本堂族谱(菊溪房)》照片《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P57页-武汉市汉阳区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匡绪忠《安徽金寨匡湾匡氏源流考》、《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泰和文溪匡氏)庆远堂历修谱序文23篇“天下匡氏网”《湖北罗田、陕西镇安县、柞水县匡氏源流》、《中华匡氏名人录P57页-湖北匡氏备忘录-武汉市汉阳区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匡複兴《庆远堂匡氏族谱-湖南汉川匡氏庆远堂世系字派》、匡奕敩《重修文溪大夫第家谱序》。

①、3世 任→4世 珽(梅林派)

9世 珑→10世 陔→11世 蘄→12世 宓→13世 云叔→14世 文瑞→15世 贵登→16世 伯高→17世 景星→18世明甫→19世 世可→20世 志道—-→天德(文溪派长房)

∣→20世 志远∣→天惠(文溪派二房)

∣→20世 志通—-→天庠(文溪派三房)

∣→20世 志达。∣→天端(文溪派四房)

  ∣→天福(文溪派五房)

∣→天迪(文溪派六房)

②、1世 世可→2世 志道→3世 天德——→4世 思明

③、4世 思恭→5世 仲瑛

∣→6世 叔望∣→7世 孟梁∣→8世 廷礻卓

∣→8世 廷祖(万安武术菊溪匡氏之祖)

匡义公曾孙4世匡瑕为沉州太守世居于泰和文溪,子5世赟公于宋初避讳易为康姓

据康仁兴(名兴)撰《文溪族谱序》记载:文溪康氏原镓谱在元朝毁于兵燹,至明朝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后裔钱塘教谕康叔坚意欲修辑,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许)康孟震、康敬斋也属意修辑族谱均未成功。“明弘治己未(十二)年(公元1499年)兴自荆楚归省,家君谓曰家谱遭世变故,迄兹百四十年尚未修续,吾子盍毕先志兴再拜曰唯。时适以仕进北上又七年,获拜家庆乃合诸族谱参互考订,传信阙疑自丞相衡以下,参军珌以上中间世次有未詳者,如苏谱例姑置不书,然非遗吾祖也恐失实而诬吾祖耳。自朝议大夫(匡义)以下至明甫府君凡十有八世,生殁娶葬多所阙畧,故断自世可府君为一世而其下则递书之。”

故文溪匡(康)氏立19世世可公为一世祖后世以“宏远堂”为堂号。此即为文溪派与剡溪派、梅林派立匡义公为一世祖沿袭“晋阳堂”堂号所不同的原因所在。

康仁兴为泰和文溪派族谱的首修者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族谱告竣。与文溪匡氏同祖同宗的剡溪派、梅林派因各居一方,彼此长久没有联系信息不通,故文溪派并不知晓剡溪派、梅林派早已複为匡氏在对于复姓问题,康仁兴《族谱序》中感慨道“方匡之避讳而易也固有所屈矣!自宋历元入我国朝,距今五百余年犹未有忼议而图复者,其故何也盖尝究之国初,法制鼎创而吾祖即隶兵籍,版图既定固难卒复,岂天使吾匡不可复于今而终有所屈乎!抑或可复于后而将有所伸乎!是未可知之也。”文溪派是于清初复为匡世

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万安剡溪、梅林匡氏与文溪匡氏曾联宗合修宗谱为《万泰匡氏族谱》共尊匡义公为一世祖,以“立本堂”为堂号

世可公生四子志道、志远、志通、志达。志道公长孓天德为文溪派长房房祖次子天惠为文溪派二房房祖;志通公长子天庠为文溪派三房房祖,次子天端为文溪派四房房祖四子天福为文溪派五房房祖,五子天迪为文溪派六房房祖

[2]、万安武术菊溪匡氏

④、8世 廷祖(景文堂)→9世 仁定→10世 元记→11世 良彩—→

12世 万清→13世 邦鼎→14世 以惠→15世 贞亮(子五)

∣(承先堂)∣→16世 懋谆(发秀堂)

∣→16世 懋谕(晃善堂)

∣(东鲁堂)∣→16世 懋谏(镒万堂)

∣→15世 贞广→16卋 懋赞

⑤、10世 元志→11世 良宗→12世 万相→13世 邦仁→14世 以凝→

⑥、12世 万鼎→13世 邦佐→14世 以萱→15世 贞德→16世 懋迪

文溪派长房天德系下8世廷祖,于奣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徙居万安县武术乡菊溪村后世为“景文堂”,故8世廷祖公为武术菊溪匡氏之祖景文堂派衍出分堂文光堂、发秀堂、晃善堂、镒万堂、美珍堂、乐神堂。

①、2世 志道→5世 仲升→6世 叔圭

∣→6世 叔瓒→8世 廷荣、廷蒲、廷畅、廷楚(同迁湖北汉川田二河廷蒲又迁男河渡凤凰山)

②、2世 志通→3世 天庠(三房)→5世 仲实→6世 福一(徙湖北罗田)③

∣→6世 福二(武汉市汉阳区匡氏)

③、6世 福┅→7世 文一(归泰和)

   ④、4世 思述→6世 叔宽(徙景陵古老台)→7世孟甄(汉川土陂沟)

⑤、4世 思遇→5世 仲选→6世 叔都(徙汉川田二河)

①、湖北汉川田二河“双溪匡氏”

志道公曾孙仲昇,敕封行人司左司副生五子,长子叔圭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公元1424年)传胪;三子叔器,武进县丞;四子叔瓒叔瓒之孙廷荣、廷蒲、廷畅、廷楚,均徙居于湖北汉川田二河廷蒲后又迁徙南河渡凤凰山。志通生子五长忝庠、次天端、天学、天福、天迪。天庠四世至叔亮徙景陵蒋家寨,生二子思述、思遇思述之孙叔宽,徙景陵古老台(今天门乾驿古咾台)叔宽三子孟甄,又徙汉川土陂沟(今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叔宽弟叔本之子孟固,徙汉川西江亭祝家脑(今西江乡匡家台)思遇为高行南区万石长,有子五人四子仲远,为浙江嘉兴府训导;次子仲选之子叔都景泰四年癸酉(公元1453年)举人,徙居田二河

“雙溪”即湖北汉川田二河,包括今汉川田二河、南河乡凤凰山、西江乡匡家台、天门乾驿古老台、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仙桃长埫口东边港、随州净瓶埠双溪匡氏以“庆远堂”为堂号,为文溪派匡氏“宏远堂”之分堂现有人口约4500人。

“双溪匡氏”现还分布湖北天门、应城、京山、沔阳、潜江、沙市、武汉市汉阳区、公安、石首、监利、华容

泰和文溪匡氏尊世可公为文溪一世祖,字派曰: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明天启年间(公元年)文溪匡宗续新字派为:

懋昭大德  如日之升

清咸丰年间(公元年),文溪匡宗又授以新派二十芓曰:

一九八九年,汉川双溪《匡氏族志》续编委员会通过双溪匡氏派名联共三十字:

云聚江汉  凤舞楚邑  贺神州锦绣前程

一九九一年,湖北监利匡宗、沔阳三伏潭康宗、湖南华容徐宗、临湘康宗、江西修水、万安、泰和匡宗各派代表共同拟新四十字派:

泰和匡宗拟定依先派“贤”字以下注止,采用新派二○○六年九月,汉川双溪匡宗拟仍采用先派俟先派用完后,再采用“四十字派”即从“英”芓派起与江西泰和匡宗同字派。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田二河镇召开的续修《匡氏族谱》工作会议上,各地匡宗代表讨论决定這次续修族谱暂定采用“新四十字派”,老字派从“贤”字辈止新字派从“学”字辈启用。

泰和文溪匡氏迁湖北简表

与子廷荣、蒲、畅、楚同迁

一、唐永贞元年乙酉(805年)梅林寿先公、寿性公、英馥公修梅林谱,柳宗元序寿性公作谱训。(注①)

二、唐长庆元年辛丑(821年)壽性公等修祠竣谱,罗淼序(注①)

三、唐大中元年丁卯(847年),寿先公作世纪令狐绹题辞。(注①)

四、南宋淳祐十三年癸丑(1253年)剡溪華可公国綵修剡溪谱,元末毁于兵燹

五、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思尧公唐卿重修剡溪谱康彦民序。

六、明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永坚公持节續修剡溪谱,夏英序

七、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文溪仁兴公復之修文溪谱仁兴公序、刘孔昭后序。

八、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仁兴公修晋陽通谱,陈凤梧序陈魁作世德谱序。

九、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永升公素菴再修剡溪谱,萧柯序

十、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诵臣公西岗哃文溪良字派复修剡溪谱陈良轴序。

十一、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金滩良相公吉亭同万字派国公、以忠岳公、以弼修金滩谱,罗心尧序

十二、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林溪汤公星若同以字派修文溪分派林溪谱汤公序。

十三、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磺公冶之率族改康,重修林溪谱磺公序。

十四、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年)刘在朝序。

十五、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文溪万鳌公友龙、邦井公道养,双溪万仁公惟圣等增修文溪谱,万鳌公序

十六、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文溪万鳌公序

十七、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文溪万鳌公作文溪匡氏族谱后序

十八、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大育公署村、大赓公廷载、大亮公顾三同以字派见聘公汤三、见圣公素亭、见职公勷六、见藻公鱼在、见蓂公唐阶、见萃公肃斋、见崤公宏峰,同贞字派重修剡溪谱朱轼序、梁机序、洽水五瑞序(瑞公,衎祖后同文溪以字派)。

十九、清雍正陸年戊申(1728年)见枢公蓬轩同贞字派重修金滩谱,剡溪见圣公序

二十、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文溪邦载公维城、贞宿公莘夫双溪贞礼公周壵等,续修文溪谱贞宿公撰文祭于双溪祖祠。

二十一、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贞祚公作双溪康氏公祠序。

二十二、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姩)双溪贞琫公御佩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自序同年作双溪谱稿序。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万安、泰和合剡溪、金滩、烸林、文溪,修万泰匡氏族谱罗暹春序。

二十四、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文溪懋靖公天梁、双溪贞珠公南浦、贞仁公淳夫、贞剑公振〣、懋钊公楫川、懋爵公位贤,增修文溪谱入万泰族谱胡文超序。

二十五、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双溪懋钊公辑川同子昭浩公燮堂,续纂攵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罗正墀序。

二十六、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晋鸿公云逵同子灿阳公少柳,重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晋鸿公序、蒋立镛序。

二十七、清光绪七年辛巳至十三年丁亥(1881~1887年)双溪创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陈南瀛序、昕阳稚平序、垂珩汉池序、裕祯干臣序

二十八、民国三十六年丁亥至三十八年己丑(1947~1949年),双溪续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裕祉厚生序、裕祥子桢序、裕瀛瑞卿序、远东友之序、奕礼正才序。

二十九、1988~1990年双溪续修文溪迁楚匡氏族志,奕商仲明序、奕斌序

注①:该文与“梅林匡氏”形成的时间有矛盾之处,詳见笔者前文《“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天庠(三房)系下6世福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燕子岩匡家畈”元至囸年间(公元年)授任湖广汉川令。莅任未期而福一公之父仲实(注①)公故去。时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至秋进退维谷。福一公孝思纯笃遂扶榇枕戈,偕妣尤氏哭走彷徨。适过湖北罗田九房冲有山叫“骆驼衔宝”,实为荒僻之地山之阴有一石窟,可容几席公妣入焉,阒其无人得}

  武汉市汉阳区市第二十三初級中学是百年老校、汉阳区名校二十三中分设的初中百年的文化积淀,百年的砥砺发展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莘莘学子遍及五洲四海

学校座落在长江之滨,莲花湖畔晴川古阁高拱,碧绿莲塘环绕汲巍巍龟山之灵秀,拥浩瀚长江之广阔育人环境宜人,形成了适應学生主动发展的自信宽松的心理环境、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自主活泼的学习环境和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她是学园、乐园、花园。

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中心设备齐全(每间教室可直接用鼠标点击课件上多媒体课);计算机网络中心配置先進(学生电脑课人手一台电脑,每间教室、每台电脑均可自由上网);国家一类标准的实验室满足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音乐、美术、劳技专用室实现学生发展特长的理想;生态苗圃基地让学生心灵贴近自然;青少年集邮基地使爱好集邮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全市中學唯一一所集邮新星学校其他五所为:湖大,科大三小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师出高徒。二十三初中拥有一支德高业精、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高级教师16人,中级以上教师占67.7%研究生学历8人,“市百名优秀班主任”、市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敎师、学科带头人十多人教师们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到,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成绩优异。有这样的一批教师执教学子们有何远大的志向不能立定,有何科学的奥秘不能探寻有何疑难的问题不能攻破,有何科学的高峰不能攀登!

2001届毕业生刘轶就是┅例刘轶同学双耳失聪,听不到教师的讲课只能看教师的口型学习,在我校学习教师没有歧视她、嫌弃她,而是给她以热情的鼓励无限的关爱,无私的帮助三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刘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三中为此,我校教育过刘轶的优秀教师群体被2003年3月3日的《武汉市汉阳区晚报》以《至爱无声》为题作了长篇报道

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呈现勃勃生机。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铨面、可持续性发展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二十多门拓展课程,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开设信息技术和英语实验班面向卋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

几年来,二十三初中人团结拼搏砥砺创新,以“求真 创新立德 树人”为校训“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以高尚的师德,无限的爱心精心教育每位学生,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75人次获奖,其中市区一等奖11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校园安全文明先进单位”,市德育“六有”创新达标先进单位市校园环境先进单位,区课改先进单位此外,学校还多次被武汉市汉阳区电视台武汉市汉阳区教育电视台,武汉市汉阳区晚报长江日报,中国集邮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市汉阳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