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城吧呢。

我在阿城发声_阿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0,227贴子:
我在阿城发声收藏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还在找人做网站吗?自己试着做一个吧!
中国已经被俄罗斯夺取1400万平方公里了
中国需要的是再忍一忍,中国必胜!
美国可能要撤军了!因为中国城管已经在去往海南的路上了。操你妈的!航母都能给你没收喽!![em]e100011[/em]
补六楼的图,这个朋友圈疯转,只当玩笑吧,没有讽刺综合执法之意思
恩一点都不能少 这回少一大块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阿城:我的作品不属于这个体制
[摘要]阿城认为文学没什么了不起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这个本事人们都能掌握,只是讲得好不好的问题。阿城心里从没把自己当成过作家。更没想扬名立万。可是他的无心插柳却给他身上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洛书河图》封面提到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三部曲,他的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引起商业上的轰动,但在当时也算独树一帜了。就在人们期待着阿城能拿出更多作品时,他从文学圈里消失了,一直到现在。阿城认为文学没什么了不起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这个本事人们都能掌握,只是讲得好不好的问题。所以,阿城心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作家。更没想靠小说扬名立万。可是他的无心插柳却给他身上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阿城是一个迷倒过不少文学青年的小说家。至今,不了解他的人和他聊天总会聊到文学,阿城也不知道解释过多少次,他不是作家,对文学也没什么功利心。现在,他躲在郊外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院子里,琢磨着他喜欢的事情。话虽这么说,但是阿城的电脑里还是存着一些小说书稿。“我现在不想拿出来发表,因为不是时候。现在拿出来发表,肯定被删改得乱七八糟的,反正它在我电脑里待着,也跑不掉。”阿城写小说,大概是偶然来了闲情雅致,才会把他脑子里的故事写出来。阿城真正感兴趣的是美术、历史、宗教、哲学、电影……“准确地说,我是个文学失足青年,不知怎么咕咚一下就崴这坑里了。”​​阿城也说不太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崴到文学这个坑里。“起码我的写作习惯,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我不会判断读者。那个时候都是互相写写东西传看,没有书,写完传着看,所以你很明确知道这是写给朋友的,是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怎么想,不知道,到现在其实还是盲点。但是现在你看很多作家,他很知道读者要什么,或者对什么感兴趣,这个是正常状态,我们那是非正常状态,这个缺陷就是你不知道读者会怎么样。所以那时候小说发表之后,你会期待什么?没有这个经验期待,最后像出事了一样,围上了一圈人。”谈到他过去“失足”文学的成功经历,阿城说:“现在看下来,还是语言不一样,我的小说不是这个体制的语言,所以它有新鲜感。在当时的朋友圈子里,这个没有新鲜感,但这也是对读者不会判断的结果。我听有人说过,说我这路子不知道是怎么个来路,只是那么一个路子,它跟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左翼文学这些不一样。另外一点,那个时候为什么文学那么热?是因为没有别的消遣,现在娱乐方式很多,人们为什么要扎在文学上?不可能。现在谁的小说如果成功了,那是真成功了,那是真的喜欢扎在这个上面的人来看。我们那个时候不是,坐长途火车、等个人,消磨个时间,不就是看看小说嘛。”​​在阿城成为文坛新星的时候,他离开中国去了美国,一待就是十几年。阿城说:“在美国做事情不用动脑筋,你刷墙的时候不用动脑筋,那留着脑力回来,回来还可以摸摸弄弄。另外美国对我的吸引是图书馆服务,那个图书馆的服务系统真是为人民服务,你去借书,如果这个图书馆没有,它会把这个书的信息向整个美国图书馆系统去发出,然后这个书会从那个图书馆寄到你门口。你看完了之后扔到附近图书馆的箱子里,他们收起来,又放回去了。如果美国这个系统没有这本书,它会向全世界跟它有关系的西方国家发出信息,看有没有这本书,然后它也是会这么寄来,你看完后再扔到箱子里,由它负责还回去。所以在美国,几乎你没有借不到的书,更不要说经典,包括中国书。我看中国书,比较细致比较全的其实是在美国。打打工回来,看看书,我的生活指标要求也不高,我也不需要有个房子,或者有个多好的车,跟我在乡下插队的生活比,这已经是非常好的生活了。”时隔多年,阿城终于要出本书了,这本书叫《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之所以会写这么一本书,是因为在2005年,刘小东和喻红请他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给学生讲课。2009年,美院造型学院聘请阿城做客座教授,每学期讲5个星期,主讲造型史和色彩。阿城对中国古代造型史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借着在美院讲课的机会,他把过去研究的成果用逗趣的方式讲了出来。阿城讲课从来不备讲义,这些对他来说已烂熟于心。美院的学生对阿城把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和造型艺术糅在一起讲,听起来有些费劲,因为在中国的美术教学中,还从来没有老师这样讲美术史。不过阿城讲课深入浅出,典故段子、幽默包袱穿插其中,有时候讲的离题万里,枝蔓丛生。来蹭听的老师对阿城的讲课很有兴趣。后来,这些讲课的录音整理成了这本书。​​阿城对图像特别敏感,他说自己长了一双“照相眼”。“上中学时,我的几何特别好,一到三角函数我就完蛋了。”他从“照相眼”扯到了男女大脑的差异,阿城说自己大脑有一部分可能是女性脑,对颜色特别敏感。“女性为什么爱挑衣服,一进去商场两三个小时不出来,把老公等的啊,就是衣服的颜色样式吸引她。男人跑在一起聊些抽象的东西,这个女人也觉得很奇怪。女性脑是多点同时兴奋,男人不能听女人聊天……所以美院和美院附中美学教育有一个错误,就是让女孩子也去画素描结构,这不是她们的长处,那是男性脑的长处。女性脑就应该从颜色开始起,不要管素描,从颜色开始走就对了。所以像刘小东这种人,他对色彩感觉好,其实他有一部分女性脑。我估计我也有一部分女性脑,但是大部分是男性脑。”阿城从人脑性别差异又说到了教育问题:“人的纯男性脑和纯女性脑非常少,那纯女性脑大概是生下来还只会爬的时候她就会够那个洋娃娃,这就是比较纯的女性脑,而且纯女性脑的人愿意抬头,她要看人的表情,女人看人表情看得特别准,她有图像细微差别的这个敏感度,所以她会察言观色,而且语言也发育得比较早。男孩子可能3岁还说不利索呢,这并不是说他大脑发育不好,而是说他这部分不如女孩子。如果重新设计一个教育系统的话,要按两个脑来教育,那就是事半功倍,否则的话就是让另一个半脑很久得不到开发。上个世纪人类研究大脑科学突飞猛进,解决了非常多人类存在的问题。那这个领域如果是谁领先的话,谁就会对人类行为掌握得最准确。”​​因为美院有老师讲造型,阿城便从中国古代的造型史入手,在他看来,考古发掘出的先秦时代的文物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型,这些造型的含义有的已经很清楚了,有的还不清楚,阿城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能总结出一些结果或者理出一些头绪。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学术专家型的人,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但这不妨从一个另类角度去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阿城通过研究发现,河图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洛书的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也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阿城希望自己的讲座能给美院的学生开阔一些视野。“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下去写生的机会,你多带点脑,下去看的时候,不是说要把他用的锄头画得特别像,而是这锄头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可能当时对绘画没有作用,但是你脑袋思路打开了,不知道将来会做出什么来。我们现在最大的浪费是脑袋打不开。现在所有的美院系统都变成中专了,不是大学。大学是开脑筋的时候,在80年代,‘央美’还不是这样,愿意说些和绘画无关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现在不断地专业化,美院就变成中专了。其实上个美院附中这样的学校就够了,你就能画得很好,你就画画卖钱好了,为什么还要上大学?不需要,大学就是开脑筋,开了脑筋和没开脑筋的人到社会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央美’现在非常明显地降落到中专的水平了。”​​对这本新书,阿城说他书里的内容不是研究出来的,他不属于学者型的人,而是凭着兴趣和好奇心写出来的。“我希望我的东西引起的最起码是好奇心,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了。我不是在一个研究状态上写的,所以书里会有很多漏洞,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书里面的一些东西是有突破性的,比如天极,包括世界的汉学界,中国的文史界,没有人触及过这个。我从青铜器和苗族服饰上把它证明出来,形成了一个纲,而且有逻辑性和可证性。很多人会说,是这样吗?还有一个就是,在这里面还有一个领域,咱没看到,这个东西也可以证明。我觉得是建设性和良性的互动,而不是毁坏性的。我记得李学勤说过,他说我们现在做考古的人没有懂美术的,如果有这些人参与的话会好很多。我基本上算是个对美术非常有兴趣的人,搞美术的人眼睛不一样,会把那些图形的关系解出来。”对于天极这个概念,阿城解释说:“秦始皇为什么称自己是皇帝?三皇是远古祖先变成神了,五帝是近古祖先变成神了。我嬴政要直接是神,我要活着的时候就是神,所以叫皇帝,而且是始皇帝。在他之前,中国永远是活着的人不能称神,因为你们都是祭祀神的。秦始皇做到了活着的时候就是神,我不祭祀谁,这个是有利于专制的。所以,皇、帝两个字合起来,影响中国的文化和我们对皇帝的看法。他成了皇帝之后,你看他一天到晚旅游,他为什么要巡视四方?因为这个北斗星,同时还是天极神的车。秦始皇没事就坐车巡视四方,东西南北这么转。他玩的就是这个,我是谁?我是天极,我皇帝是这个神,因此我就要巡视四方,这跟天象是一致的。同时他设置郡县制,我们以为是行政,其实不是,根源是他按照星宿重新画九州,他完全是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来制定的,也不管那里适不适合建立城市。比如大同,这地方附近没有水,不太适合建城市,但是这一定要建,后来成了北魏的早期都城。他把整个大地变成天的样子,他就是活神。到了清代,这个东西结束了。但这个做活神的思想一直承接下来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后来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苏秉琦通过考古研究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多种文明组成的。阿城在这个基础上对东亚文明做了一个大胆猜测:稻作文明和粟作文明的演变是中华民族历史最大的分水岭。阿城说:“为什么环东亚的一圈中国、朝鲜、日本都吃大米?末次冰川时期,当时中国大陆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连接着广阔的陆地。之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造成了世界范围的大洪水,《圣经》中的大洪水和中国的洪水传说,应该说的都是这一次洪水。起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陆地区域生活了。后来的稻作文明应该是先在这个区域的温暖多雨的气候带出现,会有一个稻作文明圈。这个文明圈最后有了较宽泛又统一的极星和天象崇拜,成为这个文明圈的原始宗教,再向亚洲北方扩展。到了新石器时代,冰川逐渐融化,海面逐步上升,稻作文明节节退缩,一直退到现在的海岸线以内。大洪水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退缩意味着原来的资源丧失,必须夺取新的资源,而新的资源必然是侵吞原来在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平原的粟作文明的领域,最后形成决战,这也就是上古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原型。蚩尤为稻作文明的首领,北侵夺取资源失败了,之后被相对落后的粟作文明妖魔化,又尊为战神。再之后,蚩尤在神话的演化中被炎帝取代,成为炎黄之争。末期冰河期的大陆架是连接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可以是很容易互相影响的。我的意思是可以进一步推测它们可能在末期冰河时代,就是宗教一致的,只是海面上升之后才隔开了各自再发展。到了商代,稻作文明占三分之二,粟作文明占三分之一,它是两种文明的结合体,但是天象系统是稻作文明的系统。”阿城讲课时从河图洛书谈起,通过图像符号一步一步解开中国历史的文明密码。“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说关于河图洛书的解释都是瞎说,是封建迷信,这件事就一直变成一个悬案。后来考古学家冯时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他解决了天文学考古学。河图洛书的这个环节,我没有建树。是冯时建树的,我只是为冯时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证明是这么回事。它很简单,河图,那个河其实就是银河,东方苍龙起来,苍龙盘的这个就是河图。冯时没有找这个,我给他找出青铜器,还有苗族很早就有这个东西,它一直就没断。​​洛书就是冯时说的八角形,这八角形我在云南的时候经常碰到,就不知道它是什么。冯时在这个上面证明,非常的严格又巧妙。河图洛书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天象和东西南北中这样一个概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xuguan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阿城:哎呀,我真不是木心的学生|凤凰副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闻、有识、有趣——凤凰副刊
我们知道,报纸啊,杂志啊,通常有“读者来信”一栏,内容或吐露心事咨询情感,或表明对刊物的爱戴、讲自己清早起来坐报刊亭前苦等的壮举,呐,写过《棋王》《树王》《孩子王》、编过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的大作家阿城,也写过一封读者来信。
这封信刊在2006年的《南方周末》上,为的是更正前期《南方周末》关于阿城跟别人“凑份子”听课、师从木心的说法。阿城煮完速冻饺子,提笔写下一千字,就寄给了报社。现附南方周末当期“来函照登”并编者注言,看钟先生四两拨千斤地请编辑给俺正名。
编辑先生:
今晚出去买冻饺子回家当晚饭,路过报亭买些报刊准备回家消遣。煮饺子等水开的时候,翻了一下贵报,发现D30阅读页上有关于木心先生的三篇专文,其中何立伟、陈丹青两位都是朋友,写得好,很为他们高兴。陈子善先生我记得很久前见过,也写得好。
但读完后不幸张望到编者按,不好了。编者按说丹青和我曾师事木心先生,说丹青师事木心是准确的,但我这边不确。
称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学生,非同小可。师是真要拜的,我记得丹青说真拜过木心的。鲁迅也是真拜过章太炎为师学“小学”的。学生,包括出师的,如果言行有辱师门,老师是要向行内或社会公告不认这样的前学生的。医门(中医)、武门、戏行至今如此,规矩严谨。学生对老师有义务,即老话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有责任,最起码是《三字经》说的“教不严,师之惰”。
我记得大概是1985秋在纽约,丹青约我与木心先生在丹青家见的面,得赠书一册,之后20年间并无电话书信来往,只再在纽约见过三四次,所有关于木心先生的消息均得自丹青。在我眼里,丹青真是好学生,聪明过人,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这些秉性我都没有,再加上个旁观性格,做不成学生的。
误会也许出自我推荐过木心先生的文章。何立伟的文章中说我复印过木心的书寄给他,此事我真的忘记了,很为自己的壮举(街上复印两角五一页啊)感动。我是见了好的东西会与朋友分享,曾经将日本汉字版的胡兰成《今世今生》(日本人的题字如此)借给丹青,一年后还回来厚了半公分,上面还有植物油,可能纽约识中文的连餐馆伙计都看过了,丹青说木心先生也看过了。胡兰成不是我的老师,为的是他的叙述独特,我的推荐说辞是兵家写散文,细节虽丰惟关键处语焉不详。我还推荐过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绝版本给过上海的吴亮先生,还回来时书脊断裂,复印过了?感兴趣就好。陈存仁先生也不是我的老师,为的是他写上海,记忆力过人,原来他是记日记的。此外我尚推荐过齐如山先生的全集,李辰冬先生的诗经研究,古正美先生的佛教史研究等等。
木心先生的文字介绍到中国来,我能在丹青、何立伟之外提供的一点是,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包括上面说的数人。我还有十数个人的文字要找机会推荐,若都误会成我的老师,好像现在不少人很随便就称某名人是哥们儿朋友,实在是对被称者的不敬,所以可能的话,贵报能否为读者着想正名之?
编者附言:
在编发关于木心的文章时,编辑采用了陈村先生《关于木心》一文中的说法(“阿城和陈丹青是知道他的。在纽约,他俩曾和其他人‘凑份子’听过木心的课,如当年周氏兄弟在日本听章太炎的课。”),认为阿城曾“师事”木心,疏于求证。
&&&&&欢迎关注凤凰网读书频道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冰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645
播放数:439975
播放数:1386724
播放数:5808920与阿城有关的日子: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
我的图书馆
与阿城有关的日子: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
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没几个,但他曾经说: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1&&&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清明节生在北京,原籍重庆江津。阿城的父亲叫钟惦棐,当年从成都去了延安,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负责电影工作。
阿城父亲钟惦棐
阿城在家中行二,上边有一个哥哥,下边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诸事不争,唯独吃肉,寸土不让。阿城吃起肉来,眼放绿光。小时候家里穷,偶尔吃顿肉,会把一块肉平均分成五块,肉上拴线,熟了以后,大家找自己的线,分头拎着吃。
每次他吃完自己的,就开始盯着妹妹的,他总觉得妹妹一个女孩儿,肯定吃不了那块肉,应该能给他留点。
阿城的童年过得不太顺,三岁时就染上了肺结核。八岁时,父亲在《文汇报》上发了一篇《电影的锣鼓》,随后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免职,行政级别从10级降到了17级,去了渤海边的劳改农场管厕所。
他们一家留在北京,从中宣部机关宿舍被赶到了振兴巷6号一个大杂院。母亲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同时还供着姥姥和正在上大学的舅舅,实在拮据,有时要靠卖书维持生计。
阿城初中时去练游泳。教练说:「家里供不起每天二两牛肉的,以后就不要来了。」他就没有再去,自己跑到玉渊潭去游野湖了。
父亲被打成右派后,阿城做什么都没资格了,只能去琉璃厂翻翻古书,看看字画儿,研究研究古玩。
反倒因祸得福,学了不少东西。阿城说他永远感谢旧书店,小时候见到的新中国淘汰的书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虽然便宜,但还是一本也买不起,就站着看。店里的伙计都很好,从不管他,要是有的书搁得高了,还会帮他够下来。他的启蒙,是在旧书店完成的。
阿城在琉璃厂待得很舒服,那种舒服,他还记得,「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燥。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
他每天混在玉、瓷器、字画儿、印章这些曾经的生活方式里,伴着啸音,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学杂。后来他与人聊天,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的文化构成已经不一样了。琉璃厂是阿城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2&&& 1968年,阿城下乡,辗转山西、内蒙、云南三地,前后十一年。
在山西雁北桑乾河边的一个村子里,阿城遇到一个叫运来的高三学生,也是北京的,长得像关公,他对阿城说:「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得是刺。」这句话,阿城说他一直受用到现在。&
阿城在云南插队时还是有过一些快活时光的。当年阿城身体不好,干不了粗重农活,组织便安排他到10分场的子弟学校去教书。语数外,体美劳,没有不教的。
每天晚上,大伙儿都会聚到阿城的屋里,听他边抽烟边讲故事,讲《基督山伯爵》,讲《悲惨世界》,讲《老高头》。煤油灯下,遍地人头。讲到关键处,阿城就会停下来休息,顺便吊他们,这时就会有人迅速递上一支春城烟,同时再来一个人赶紧往茶缸子里倒水。一切就绪,阿城继续。
年轻时的阿城
当时,阿城的女友罗丹同在农场教书,也是北京知青。从云南建设兵团回来的人,会传一些阿城的轶闻。比如他自己手工制作了一个音响,用来听BBC的古典音乐广播。他一个人躺在屋子里听音乐,可以不吃不喝听上一天。阿城还穿过边境,到对面的山上看过美国和平队放阿波罗登月纪录片。
阿城爱音乐远胜文学,他曾带着三十倍放大镜专门飞到广州,只为了在著名的淘街买一个能读取完整信息的唱针呈超椭圆型的唱头。,
1979年,阿城回到了北京。刚回去时,阿城只痴楞楞觉得自行车风驰电掣,久久不敢过街。后来,他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谋了个活儿,随后又到公司的《世界图书》杂志当「以工代干」的美术编辑。
罗丹1973年先回了北京,上了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当了老师。罗丹一直在等阿城,经常去看他的父母。
那一年,阿城的父亲钟惦棐正式平反,出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书记处书记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母亲也恢复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1979年,阿城开始帮着父亲撰写《电影美学》。抽空还给北岛、芒克等人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画插图。同年,他也在和黄锐说、艾未未等人一起办「星星美展」,展览破了中国美术馆的纪录,参观人数超过十万人。
后来,阿城和罗丹结婚了。借了同事一间小屋暂住,就在北京美术公司对面,是60年代的简易居民楼,12平米左右,设施简陋,生活不便,吃饭得用煤油炉。写字台上方,挂着一幅阿城临摹的意大利名画。小屋未能久住,主人要用房,阿城夫妇搬到了定福庄二外的办公室,继续暂住。
再后来,他俩又搬到了德胜门内大街临街一个大杂院里的两间小东屋,屋子有些年头了,白天和晚上一样昏暗,柱子、椽子散发着霉气,但好歹算是落听了,这是阿城在单位轮换分房所得,14平米。接着,罗丹回娘家生了孩子,是个男孩儿。
阿城爱子,溢于言表:
儿子还小,但已懂得吃他认为好的东西。他认为好的东西真是好东西,而且不便宜。可为父之心,自然希望儿子把世界都吃光。带他去吃冷食,三根冰棍几分钟便吞下去了,眼神凄凄地望着我,哆嗦着说:还要。我就想:等我写多了,用稿费搞一个冰棍基金会,让孩子们在伏天都能吃一点凉东西,消一身细汗。
3&&& 阿城写《棋王》那两天,诗人芒克正好在他家借宿。天气有点冷,阿城的小东屋紧挨马路,他们经常天没亮就被无数只羊蹄子敲马路的声音敲醒,芒克不知何故非要半夜赶羊。
阿城告诉他:「这是从塞外赶来的羊,专供北京人吃的,正直奔屠宰场。也只有这段时间才放这些羊进城,不影响交通。你瞧瞧人有多坏,要吃人家吧,还让人家大老远的自个儿把肉给背来。」说完转身又睡了。
1984年7月,阿城的小说《棋王》发表在了《上海文学》七月刊,瞬间引爆全国。阿城的小东屋每天应接不暇,接待全国各地各路文学刊物前来求稿的编辑,有时一天能来好几拨,一拨能来好几次,几天光景竟喝掉五斤茶叶。&
《棋王》一开始其实是投给了《北京文学》,被退了稿才给的《上海文学》。阿城说《棋王》是用三四天时间写出来的,但罗丹回忆,要比三四天更短一些。
据阿城自己说,王一生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在生活中确有原型,但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凑成的。主要原型是他在云南景洪农场下乡时,一个叫何连生的北京知青,那人在景洪下过棋,把当地下棋的全镇住了。
《棋王》最早的结局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现在的结局是《上海文学》嫌调子太灰,让改的。原先的结局阿城在动笔前给几个朋友讲过(大意):
多年以后,「我」到云南出差,听说王一生已经调到了体委,成了专业棋手,「我」刚进云南棋院,就看见王一生一嘴的油,从棋院出来。「我」和王一生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下不下棋?王一生说,下什么棋啊,这儿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一次,又有人来约稿,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大陶瓷碟作烟灰缸用,烟头如山。那人开口问:「抽这么多烟,胸口憋得慌不憋得慌?」阿城悠然答:「不抽就憋得慌。」
二人一笑。那人除了稿子,还要一份小传,阿城说我过一天给你。第二天,阿城交了小传: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
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
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作家止庵感慨道:「阿城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黄章晋也五体投地:「阿城的文字在我读过的中国作家中文字最为俭省、凝练,我认为克制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因此,王朔、冯唐与阿城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长安街,而且还没有斑马线。」
陈丹青说得最明了:阿城是「作家里的作家」。
过了一年,罗丹被组织安排到二外的姊妹学校日本京都大学去教一年汉语,走前她还在担心:「走上一年,这屋里又该下不去脚了。」&
1985年,阿城已经从单位辞职了,和朋友一起办了一个公司,一通折腾,也没赚到什么钱。那两年,阿城又写了一些小说,《树王》给了《中国作家》,《孩子王》发在了《人民文学》。还有一些短篇,散乱给了一些杂志,后来收到了《遍地风流》里。
他计划是要写八个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拳王》《车王》《钻王》等,都是写知青题材和农场生活。他爸更是平添一趣,连小说集的名字都起好了,八王倒置,就叫《王八集》。阿城后来把《车王》写出来了,投给了《钟山》,赶上寸劲儿,居然寄丢了,导致至今都没人见过车王的轱辘长什么样。
再后来一个阶段,阿城的创作好像已经变成了慈善写作。他有选择地给一些地方小刊物投一些别处不易看到的稿子。他说,一个短篇可以让一个借用编辑从县城调到省城,让他们夫妻团圆,成全好事。&
这个时期,阿城就已经向朋友表述过他对文学的腻烦了。阿城认为文学只是一种偶尔为之的生存手段,他说他靠手艺来吃饭,靠手艺吃饭的人不能把自己钉在一个固定的点上累死。
三王陆续发表后,来阿城小屋的人就更多了。阿城最喜欢吃面条,自己在家几乎顿顿吃面,主要是挂面。朋友们经常见他门也不锁,托着一斤挂面满目春潮,大步进院。
全国各地的人都向阿城涌来,阿城以面待客,最高创下过一天下面十六次的纪录。有时他离家几天,也会在自家窗上留字:「出门了,几日回来,钥匙和挂面在老地方。」
但这种热闹阿城并不喜欢,他插队回京后其实一直不适应:
这个城市就是容不下你。你十多年不在这个城里,没有人脉,哪去找工作?我一个快30岁的人,(刚回去那会儿)什么都没有,在父母家搭个行军床,每个月还要父母给你一块钱两块钱零花钱。耻辱啊!你在这个城市耻辱感特别强,因为你不能独立。
音乐绘画小说诗歌,解决的不是安身问题。整天聊天,那是二流子。到美国去,我一看,这地方好,打工不必认识人,好活。你知道在北京,在中国没有社会关系很难生活下去。一个人如果认识什么人,那是他的资源,可没有关系的话,就跟那个民工一样。
有记者采访阿城,觉得当时《棋王》那么轰动,他在中国也可以活得很好。阿城完全不这么看:
你必须有关系,还是这个问题。靠那个书其实养活不了自己。作家是一回事,出书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它养自己,那是另外一回事。王朔可以,他的发行量可以养活他,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畅销作家和作家是两个概念。畅销作家是有钱人的概念,作家是要饭的概念。
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把作家两个字印在名片上,因为对别人很不礼貌,那意思就是说:我是要饭的。
4&& 1985年到1986年间,阿城去了两次美国。第一次去是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1979年之后的十年间,白先勇、萧乾、艾青、王安忆、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北岛、刘索拉等许多中国作家都参加过这个计划。
阿城去了美国以后发现那边不需要关系,完全不是人情社会,你不需要认识人,就能找到活儿,比北京好活。第二次再去美国,阿城就留下了。
阿城刚到美国时住过一段时间房车,给人刷过墙,送过外卖,什么都干。阿城从来没有瞧不上体力劳动,他的动手能力极强。他是好厨子,也是好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能修护难度极高的明式家具,他最早横越美国的二千美元旅费就是靠木匠手艺赚来的。
后来有记者一脸不解地问:「你以前在美国主要靠打工维持生计?」他回呛道:「我在美国打了很多份工,主要是刷墙。刷墙不用动脑子。我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费脑子的工作?」
阿城也不是一直待在美国,他经常满世界转。1992年,阿城去了趟威尼斯,受邀旅居、闲逛。之前一个意大利人翻译了《棋王》,看疯了一群意大利人。意大利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选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个月,然后交一部作品,先出意大利文,再出本国文字。
阿城之前的上一个受邀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流亡美国的俄国诗人布罗茨基。阿城后来交的,就是《威尼斯日记》。&
后来在美国收入多了,阿城搬到了一个两居公寓。国内的朋友去拜访他,还是面条款待,那会儿罗丹和儿子还没来。阿城还倒腾了一阵子仿古家具,战绩一般。后来就开始教钢琴,好久不见的友人听说他在教钢琴,大惊,从没听说他学过钢琴。
阿城嘬了口面汤严肃地说:「要教得教高级班的,准备参加国际比赛的。那会儿人家不需要你在技术上指导。只需要咱们从艺术修养上面、格调理解和演绎方面,从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加以调教和指导。这绝对是教高级班的活儿。比赛前的最后点拨,这当然便宜不了。一年有几茬,就足够养家糊口了。」
友人追着问:「要是学生不够呢?」阿城又嘬了一大口面汤:「我攒车啊。在美国玩儿车啊,不需要技术。只需要逻辑概念。比如说:
你到汽车坟场找一辆三十年代破烂不堪的德国车。咱不一定非得奔驰,大众就行。你几十块钱或一两百块买下来,拉回家。然后,去大众汽车的代理商行,订购一本那个年头那个型号大众车的汽车手册。内容非常详实。
你按图索骥,先把所有的橡胶件、易损件全套买下来。回去一点点拆开,一点点换上。然后把气缸拆下来,拉到修里部几百块钱就搪了缸、试了车。你再把气缸拉回来,按照图纸要求一点点装上。其他部分什么刹车、底盘系统啦,变速器啦,电路、油路啦,一点一滴,一步步仔细地来。最后一辆崭新的老爷车,就在你手底下就诞生了。
当然,别忘了,喷漆可别舍不得花钱,铜活儿一定得锃光瓦亮,古董车最讲究品相。你花了心血,花了时间,还玩得舒服。你一共花了两、三千美元的本钱,至少还不卖他两万以上?一年玩一部,就足够你踏踏儿地活着。
那几年,阿城家里到处都流散着汽油味,零乱扔着各种汽车配件。阿城通过自学,亲手组装了六七部大众的古董甲壳虫卖钱,最后一部拉风至极,是一辆红色敞篷,很多人要买,最高有人开价十四万美金,他都没舍得卖。
阿城开着那辆车上街,遇到红灯停下来,经常会有人上来问卖不卖。阿城一律摇头,不卖。
挣钱之余,阿城也一直在写,「写作一定要用母语。我基本每天都在写,有时一两个小时,有时七八个小时。写作是一门工艺,像绘画一样,讲究心眼一致。你要是长期不写,手就不听话了。」写到得意处,他会给自己炒两个菜,下一碗最爱的面条。吃完再冲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往床上一躺。
阿城1992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了,在洛杉矶期间他没少敲字,可惜倒了血霉,有一天电脑坏了,所有东西全丢了,后来他就写得少了。
写是写得少了,但却一直在说。王朔1997年住洛杉矶期间,周末经常去阿城那个小圈子的聚会玩,听他神侃。王朔自己说:「各地风土人情,没他不懂的,什么左道偏门都知道,有鼻子有眼儿,嗨得一塌糊涂,极其增智益寿。」
左起为王朔、须兰、阿城、陈村
王朔问过聚会中的一个人,他老这么说有重复么,那人说她听了十年了,没一夜说得重样儿。
陈丹青一语中的:「阿城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感受是:
与阿城聊天,无论什么话题,他都可以接过去,且聊得机敏,聊出味道。偶尔有接不上的地方,也只是把脑袋仰在那儿笑着吸两口烟,等低头掸烟灰时,则马上又会把断裂的地方续接得天衣无缝。聊完后告一段落,你兴致甚浓地对他说,今天聊得很愉快。他会很得意地说,我和别人聊天,大家都感觉愉快。
王安忆认为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阿城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另据作家陈村观察,座中若有悦目之女子,阿城的发挥便愈加精彩,听者真能达到生不愿封万户侯的境界。
在美国,欢欣中也有糟心。阿城遇过一回贼,有一次旅游归来,一开门,傻了,全家被搬的只剩一个床垫。最让阿城心头渗血的是上百张珍藏了数十年的经典CD。他开始自己破案,他转遍了自家街区的所有音像店,翻那些二手CD架。
终于,他找到了盖有自己印章的CD,于是报了警。最终,顺藤摸瓜,所有CD都回来了。当年他在北京住德内大街时因为老不锁门,也遭过一次贼,那次没这么苦,他还能笑。他笑着说贼偷走了夹在《金瓶梅》里的存折,却没拿走《金瓶梅》。&
5&& 1998年开始,阿城频繁回国,主要是去上海,他妹妹在那儿。2000年以后,阿城彻底回国,回了北京,住在回龙观。
记者去采访他,他说他现在的一部分收入是靠卖照片,人家要什么他拍什么。他有很多设备,有一台哈苏903相机,配一个38毫米广角镜头,外置旁轴取景器,还有七八台七八十岁的老柯达相机,还有一台16毫米电影机,都是他在美国地摊上得的。
当年帮《今天》画插图时,他跟编辑徐晓说:「我这个人好色。色不光指女人,应该指一切好东西,比如好的音响、好的照相机镜头。」
那段儿时间,阿城计划从保定进一台织布机回来织布,还想在回龙观东边弄一亩地,盖一个大棚,一半做工作室,用来做石版画,另一半种东西,把他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稀罕种子种进去。
其实阿城后来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来自影视行业,毕竟赚得多。当年他就说过,「我有嘴,我老婆有嘴,我孩子也有嘴。靠写小说挣钱太苦。小至个人,大至中国,衣食是一个绝顶大的问题,先要吃饱,再谈其它。」
其实阿城很早就开始玩电影了,1986年他就和谢晋一起做了《芙蓉镇》的编剧,1992年他又和胡金铨一起写了《画皮之阴阳法王》的剧本。后来他还做了电视剧《贞观之治》和电影《吴清源》的编剧。
《芙蓉镇》剧照
他自己的几个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棋王》拍了两版,香港严浩一版,大陆滕文骥一版。《孩子王》给了陈凯歌。2005年,阿城还担任了第六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最近一部编剧作品是侯孝贤的《聂隐娘》。
《孩子王》, 陈凯歌1987年导演
滕文骥当年想拍《棋王》,但死活联系不上阿城。有一次得知阿城从美国回来,造访香港,赶紧打电话过去,那边没有半点兴奋,只是急着说:「有什么话等我回来再说吧,电话费太贵了。」等他从香港回来,见滕文骥的第一句话就是:「香港的米饭好吃,不用就菜。」
阿城对吃很讲究。陈晓卿说,阿城特别喜欢吃湘菜,他每次吃湘菜和别人不一样,他一定要选一个最靠近厨房的位置,他认为湘菜吃的是锅气,离锅灶越近,你比别人花得钱就越值。
画家刘小东请阿城到家里吃饭,阿城也很挑剔,他说「吃肉,盘子要热」。陈村回忆,阿城食相庄严,目不斜视,吃饱放下碗筷,抽烟,不再动筷。
阿城的酒量也很惊人。有一年,他拉着芒克跑到河北一个县城,说要在那儿办一个窑厂,烧些艺术陶瓷。县里几个头头出面接待,事儿还没谈,先开吃。阿城把一整瓶老白干全倒进一个大缸子里,菜没吃一口,酒已经见底了。那帮头头惊了,眼珠子憋得溜圆。后来,这事也没谈成。
阿城白酒可以,但黄酒不行。他第一次喝黄酒是在1984年文学圈的「杭州会议」,那也是他第一次见陈村。那晚他有点嗨,频频举杯,一杯一杯地干。陈村问他喝没喝过这东西,他说没有,像汽水一样,好喝。陈村告诉他黄酒性子慢,也会坑人。阿城还是继续干,和为他「改错别字」的《棋王》责编干。散席后,阿城不省人事,被抬上了楼,扔到床上。那次以后,他再不喝黄酒。
6&& 日久天长,阿城在尘世已经化作了一个传说。有一次陈村在机场遇上他,他给陈村掏了颗糖吃,说自己当了电影美工,要去外地刷墙。
他当年和侯孝贤合作《海上花》,干的就是美术指导。阿城自己说,他这个美术指导就是帮侯孝贤买东西,到各个旧货摊,潘家园什么的,买《海上花》那个年代用的煤油灯之类的,现在的道具做不出来。买完东西,就算完成任务了。但不能离开剧组,侯孝贤随时有事要问他。
有一天他正在组里的房间看书,侯孝贤召唤他赶紧去现场,他到了以后,侯孝贤说要在棚里拍下雪,但这雪花不对,飘的太假。阿城看了一眼,说我知道了。
然后爬到棚顶跟撒雪花的人说,把那些纸都先使劲拽一拽,拽松了,然后再撕,那个纸的密度就变了。再往下扔的时候,飘的速度就慢了。侯孝贤一看,对了,就它了。阿城说,那没事儿我就先回去了。说完,转身接着去看书了。
还有一次也是《海上花》。有一场戏是透过玻璃拍窗户里边。因为现场打光还是电灯光,煤油灯什么的都是道具。侯孝贤就觉得拍出来那个光不对,太硬了,就找阿城。阿城看了看,说拎桶水来。然后他就在那玻璃上刷了一层水,再回监视器看,有那层水那个光就柔了,显得有点儿油乎乎了。侯孝贤一看,又对了。
阿城的图书编辑杨葵最服的就是这个:
阿城的美术指导就是干这个。完全是一个杂家。那他这些东西是靠什么?生活经验,和对一件事情的体会能力。他能很快找到症结,更难得的是他有解决办法。他当知青也好、更早当狗仔子也好,总得要自己生存。所以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是巨强的。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方面,还重视动手。
宁瀛有一次和査建英说:「应该有人扛一台摄像机每天跟拍阿城,一定是部特棒的片子。」
一次,杨葵在一家饭馆巧遇阿城,太久不见,杨葵蘸着寒暄打招呼:「怎么您老也在这儿啊!」阿城语冒寒气:「有谁规定我不能在这儿么?」杨葵一下就噎饱了。阿城很爱噎人,大概就是他的六面玲珑两面刺。
阿城对朋友也是这样,会当面指出朋友的不对。刘小东说,「我说心里话,我不好意思当面请教阿城任何问题,因为我在他面前就是一个白痴。你不管和他有多熟,只要你说错一件事,他马上就指正你,他不给任何人留情面。他不会顺着你说的,他永远会告诉你一些应该的事情。」
画家朱新建和阿城是形影不离的酒肉朋友,据他回忆,有一次阿城从美国回来,朱新建跟他说:「二十年前,我在你家,给你看一篇我写的东西,你拿笔帮我改,一个字没添,杠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字。从此我突然就对写字这件事有了一些体会。」「是吗?」阿城一脸委屈,「我那么无耻?」
当然,大多数时候,阿城没刺,他对朋友极为仗义。年,刘小东画完了两幅大作品《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要办一个展览,去找阿城帮他写一点东西,阿城说试试吧。结果,没过多久,阿城就拿出了十万字的文章给他,把整个三峡的历史讲了一遍。
还有一次在北京,阿城背着一个军用黄书包回来,朱新建问是什么,阿城带着几分得意打开给他看,满满一书包钱。那会儿还没有一百的票子,但就这一书包十块也让人看了很过瘾。
阿城说:「你拿一点去。」朱新建拒绝:「我干吗要你的钱。」阿城说:「这么多钱我一个人怎么用得完。」朱新建还是不要。后来朱建新跑到巴黎去混,实在手紧时写了一封信到美国,阿城收到信后,寄去了一千五百美元。
2000年左右,导演刘奋斗通过朋友结识了阿城,两人都爱聊天,持续见面,每周天天在一块吃饭。2003年,刘奋斗拍《绿帽子》,跟阿城开口,说能不能帮他来当监制。
阿城说,「你觉得用我的名字能帮到你,就用。」后来刘奋斗又问阿城能不能帮忙联系焦雄屏,因为他知道阿城跟侯孝贤他们关系很好,阿城马上打了电话,焦雄屏就来做了制片人。
确实,台湾文艺界聊起阿城就像在说一个神。「阿城是个难以被话语描述的文艺复兴人。他既能画画、拍照,也擅写小说、随笔、编电影剧本,还有烹调、修护家具、组装汽车等好手艺。阿城是小说家、文体家和生活家,不妨视他为坐拥世俗却清明谦冲的智人。」这是2003年台湾人介绍阿城时的话。
作家朱天心1986年生完谢海盟,坐月子时就在读阿城,她当时觉得世上有这样一本东西,她从此不用再写作了,就好好当妈妈吧。据她描述,那种感觉非常幸福:「你面前站着个终其一生都追赶不上的高手,你就好好当他的读者,放心去做另外一个自己吧。」张大春也说过:「早年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是非常崇拜阿城。」
看起来阿城好像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但他自己说,「我喜欢和不读书的人来往,他们身上没有读书人的那股习气。」他平时来往的朋友来自三教九流,他交友的准则是:「对方有信用。」&
阿城是喜欢烟火气的。他在台湾居留期间,侯孝贤安排他住木栅的安静山边,事后阿城说,下回能不能就让我住永和豆浆楼上。
7&&& 一直以来,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到阿城家里去拜访他,有的只是为了能一睹风采,听他聊聊天。黄章晋第一次去阿城家时看到了一本大厚书,《中国古代气候研究》。
黄章晋自己说,他大部分时间里就像个鹌鹑一样,是个旁观者,但有幸插了五分钟的话。阿城不爱聊文学,即使你主动谈起文学,他也兴致寥寥。
阿城家里的陈设物品很多,很杂。地上零散堆放着石像、石碑,过道的长条案上摆着一套特别漂亮的五金工具,走廊尽头是一架很老的防空炮瞄望远镜和两台老式摄影机,另一侧条案上,整齐码着几排磨制的石器。到处都堆着成捆的书,多为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类,几乎没有文学类。书桌茶几上都是文物和矿石标本。
有一年,天井里还养了两只大乌鸡,阿城说这鸡是苗族巫师祭祀用的,他去贵州看苗绣,就带回来两只,养着每天看看。
可能只有阿城才配得上兴趣广泛这个词。摄影、绘画、音乐、装帧艺术,以及各种吃喝玩乐的技艺,他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喜欢倪云林,八大山人,也喜欢毕加索,达利,喜欢意大利歌剧,也喜欢京剧和京韵大鼓。他最喜欢是还是中国民间的那些东西。泥塑、烧陶、傩戏面具、新绛剪纸、贵州苗民的绣衣,都是他珍贵的宝贝。
就像唐诺说的:「阿城是个好读书而且杂读书之人,但和我们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释卷,但阿城通过文字的学习比例仍远比我们低。」
阿城是通才,是杂家。他的种种经历,常人都无法相比。丰富经历下淬炼出的通与杂,更是对同辈的时代级碾压。如黄章晋所言:「阿老他更像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的兴趣,知识构成,他的偏好,完完全全更像今天的人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了,所以他在那个时代特别吓人。」
面对阿城,王朔也曾松了口气:「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馆藏&5860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城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