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药学部分研究一般要多长时间?广州蓝韵医药研究公司答复我们的是怀孕一个月的症状差不多,请问时间合理吗?

《药学专业及专业群》验收总结报告
《药学专业及专业群》
验收总结报告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医药健康学院为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药学专业的学院。药学专业于2001年成立,2002年正式招生。至今已有九届毕业生,毕业生2600余人,就业率连年在99%以上。药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3:1。兼职教师15人,专兼职教师比为3:1。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教科研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且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内实训面积23554平方米,实训设备863.07万元。专业及专业群与268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内外教学条件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通过两年示范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双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完成情况如下:
表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完成情况表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二年建设,圆满完成了专业师资队伍3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见表&& 。
表&& &师资队伍各项建设完成情况表
&&& 通过二年建设,圆满完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见表& 。
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完成情况
通过二年建设,完成了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3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见表& 。
因学院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契合集团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专业发展布局。“一体”是指适应“岭南健康产业”发展的专业及专业群,包括康复护理类、健康管理类、医药类、卫生管理类、制药技术类、食品药品管理类等专业及专业群,是“一体两翼”的主体。“两翼”是支撑主体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且有利于促进集团学院产业发展并保持综合竞争优势的专业及专业群。其中一翼是指与主体形成交叉或延伸的组合专业群。另一翼是指传统优势专业群,即暂不能与主体专业群有效交叉融合,但又是学院传统的优势专业,在一定时期内支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及专业群。为了支撑“一体”专业的发展。加强医护类专业建设,将药妆加工与推广中心的建设调整成护理能力训练中心的建设。调整后的项目建设已经完成。
表&&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完成情况
通过示范校培育期建设,圆满完成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见表&& 。
表&&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改革完成情况
(六)药学相关专业群(中药、生物制药技术、医学营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中药、生物制药技术、医学营养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尤其是示范校建设后,专业群凸显出较好的改革成效,具体建设情况如下。
表 &专业群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表
★佐证材料见4C
资金投入情况
药学专业及专业群以适应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着重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群六个方面进行建设。目前为止,药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实际到位资金850.64万元,实际投入资金547.8万元。因校区功能调整,部分实验室建设进度延缓,有306万元实验设备已经签订合同,已付首期款,项目已在建设中。另有88万元设备待签合同。经过近两年建设,在提升药学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师资队伍和实训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 药学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资金分类投入执行情况表
四、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构建了融药学教育、三创训练、大健康领域实践“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大健康”背景下对人才“双需求”的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平台课+方向课+顶岗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融入医学、化学基本技术强化训练项目和药物检验、药学服务技术、医药购销综合训练等专业技术训练项目强化药学专业教育;通过在药学科技创新基地进行创新技术训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在校内药学科技创新基地及健康养生服务基地中进行日化产品(含药妆)、健康食品、食用菌、中药饮片、生物制品等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产品推广方面的岗位技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应对医药企业大健康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从业能力。这种融专业教育、(创新、创意、创业)三创训练、大健康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更适应医药企业国际化及向大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如图1)。
图1 融专业教育、三创训练、大健康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大健康行业理念,拓宽职业发展思路,适应了医药企业向大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明显的提高。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药品生产、质量检验、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等岗位能力,又具备在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岗位迁移能力。
2.完善融入4级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和4种职业资格标准的“双融合”课程体系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双需求”的培养规格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建立了融入4级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和4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双融合”课程体系框架,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基本-专业-创新-岗位”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及其支撑课程的项目标准、项目案例、课程标准等资源。尝试以岗位需求以及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双需求”)为主线,分别解构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素养等要素,并通过技术技能融合的项目课程来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尝试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或全球化企业技术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课程体系框架设计融入4级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即基本技术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创新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岗位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和4种职业资格标准(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标准),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较好对接。递进式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将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社会需求,接近零距离上岗,并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倡导结合各专业特点与实际,实施项目化教学。研发各个层次和水平的递进式技术技能融合项目,贯通在学生3年学习生涯中。如在原有的金点子大赛和校内外技能大赛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药物制剂技术的创新应用训练、含天然成分的日用产品和保健产品的开发训练等创新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在校内药学科技创新基地及健康养生服务基地中进行了日化产品(含药妆)、健康食品、食用菌、中药饮片、生物制品等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产品推广方面的岗位技术技能模拟训练,全程贯彻实施“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图3融入4级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和4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双融合”课程体系
图2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图3 &融入4级递进式技术技能项目和4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双融合”课程体系
根据“双需求”的要求,我们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课程标准要与行业标准相契合,课程内容要与考证内容融合。如我们新增《药学服务技术》为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材内容有些滞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新的研究进展,并将药品陈列、问病荐药等竞赛活动与该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多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参考职业资格证考证的内容、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后制定的。根据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和变化,剔除某些过时或不正确的内容。如药事管理与法规部分,新的政策内容发布,法规的相应内容也应更新;随着网上药店慢慢成为一种售药方式,该课程在教学中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内容重点讲授。
课程体系建设非常注重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药品行业对复合型的人才需要非常迫切,所以我校对12-14级学生实施跨专业实训。我校主要针对企业对药学专业人才“大健康”素养的需求,开设了《化妆品培训包》的跨专业实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很好。13级、14级新生入学教育中着重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入学时企业参观,了解药学专业的各领域,让学生从感官上对行业、专业有了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并从行业、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知名企业家、校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药学专业因科学性、严谨性,在很多方面的创新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我们根据大健康的基调来进行创新。主要通过 “三创讲座”、“三创训练”、 “医药科技节”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意识。如问病荐药大赛、药学基本技能大赛、“金点子”大赛、药品营销大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潜能。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3.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资源 ,初步形成药学专业及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案例库&
2013年9月至今,我校药学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完成情况如下:3门校级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课程标准,3本工学结合教材,2个项目标准,2个项目案例库,论文2篇。
表 &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内容与进度实施表
表4校级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完成情况
表5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建设完成情况
表6 其他专业课课程标准建设情况
表7& 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设情况
表8& 项目标准建设情况
表9 &&项目案例库建设情况
表10& 论文或研究报告建设完成情况
(二)不断优化“三组合”师资,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专兼一体的师资队伍
由行业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三组合”师资团队(如图&& )
图& “三组合”师资团队示意图
1. 建立药学专家管理委员会,聘请具国际背景的行业专家,优化专家团队结构
建立由医药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药学专家管理委员会,一方面继续聘请社会影响力强(特别是具有国际背景)的行业企业(含医疗单位)专家充实到药学专业管理委员会队伍中;另一方面从年龄、知识结构、行业领域和背景、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断优化专家队伍结构。通过二年建设,校外专业委员会成员28名,调整了3名委员。其中9名委员有国际背景,调整优化了专业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结构。校外专业管理委员会规模达到28人,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人数占32%,理事会成员原有7名,增加新的理事会成员后进行了调整优化,现有理事会成员7人;聘客座教授7名;药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见表& ,理事会成员名单见表& ,客座教授名单表&& 。
表&& 药学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一览表
表& &理事会单位一览表
表& &新聘客座教授
表&&&& 行业专家讲座统计
.建立专任教师分类培养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在行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及教育理念的前瞻性
表&& 企校专业带头人建设目标完成表
(2)培养4名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障课程建设顺利开展。通过组织到国内外院校考察交流和下企业实践,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等建设工作提升教学能力。通过二年建设,4名骨干教师(李岩、兰小群、曹华、周淑梅)完成18人次国内外院校考察交流、122人日下企业实践和11人次教育理念与专业技能培训,开发3门核心课程,参编1本教材(见表&& )。
表&& 骨干教师建设目标完成表
(3)稳定中青年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培训、进修深造、学历提升、企业顶岗实践、教学研究等,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要求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执业药师、技师(含高级技师)或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资格。通过二年建设,3人学位得以提升;13人专业技术职称得以晋升;12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使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的比例达到76.6%,培养1位院级首席教师;打造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见表&&& )。
表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与进度完成表
3.完善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队伍,提高职教教学水平
完善由药品生产、流通(医药公司、社会药房)与应用(医院药房、社会药房)企业技术工程专家与技术能手组成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继续聘请有社会影响的行业企业(含医疗单位)专家充实到队伍中,加强兼职教师职教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二年建设,力争保障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占60%,举办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或教研活动4次以上(见表&& )。
表&&& 企业技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与进度完成表
4.整合校企师资队伍,打造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及创新思维的特色教学团队
挖掘合作企业资源,建立企业项目讲师团队,负责项目的跟进及发展新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团队,根据教师及项目特点,进行具体的创业项目运作;组建创新项目指导团队,主要围绕师生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运作,挖掘市场潜力,指导项目的开展。具体见表&& 。
表&&& 特色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表
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1.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药学专业管理委员会
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药学专业管理委员会,使之成为学院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发展规划、专业规划、人才培养等的智囊团,在建设期内每年举行1次座谈会和1次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表 药学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列表
2.提升合作层次,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
孵化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为企业开展化妆品研发、烟油提取、食用菌产品开发等技术应用项目,与6家企业合作孵化技术服务项目,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由企业人员、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实践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见表&&& )。
表 &&&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建设进度表
3.加强校企交流,共建两个校企互动平台,完善人才需求与反馈机制
(1)原由1名校企合作专员承担的工作由3名专任教师共同监管,增加参与的人数,提升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
(2)在校园网中搭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校企共享发布的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实现“互利互惠、协作双赢”。利用此平台,每年举办1次专业招聘会;同时,做好对学生实习和就业情况的跟踪回访工作。通过评价分析校内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企业满意度、就业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图&& 人力资源信息反馈平台和图& 企业信息发布平台。
图& 人力资源信息反馈平台
图 企业信息发布平台
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管理与考核,采用校企双方共同鉴定的模式,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表现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及综合测评挂钩,同毕业评价挂钩,保障校方对学生在实训现场的“控制力”,提高了学生对实训环节的重视程度(见表&& )。
表&& 加强校企交流与互动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表
药学科技创基地
将原来的23个专业实训室整合并扩建成5个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中药提取与饮片加工中心、药学服务与营销实训中心、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建成具有“教学、实训、鉴定、研发、创业”五大功能的药学科技创新基地(如图&& ),建设规划见表&&& 。
图&&& 药学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图
1.扩建分析测试中心,新建药妆加工与推广中心改为护理能力训练中心,孵化创业创收项目
整合校企资源,二年投入约186.13万元,将药品检验中心扩建成“分析测试中心”,使其承担药品、食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的检验及质量标准研究,承担药学专业及专业群技术技能项目的教学和实践,并能开展国家质量监督行业食品检验、化学品检验高级工培训与鉴定,承担检验技师或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以及药物检验高级工的培训与鉴定。
“药妆加工与推广”改为新建护理能力训练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约128万元,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从中孵化出创业创收项目(见表&& )。
表&& 分析测试中心、护理能力训练中心设备预算表
2.扩建校内其他4个实训中心,并有效运作
二年分期投入约211.98万元,进一步打造扩建药物制剂、药学服务与营销、中药提取与饮片加工、生物制药技术4个校内实训中心(见表&& )。
表&&& &&扩建校内4个实训中心设备建设情况表
3.新增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班
(1)新增10人以上校外实习基地17家。根据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开辟学生不同职业方向的实习基地,包括制药企业、医药公司、零售药房、医院等;要挑选单位领导重视、在规模、技术及设备水平和文化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医药企事业单位,使这些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要求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要求。
(2)新增订单班2个。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双重管理模式,完善实训实习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见表&& )。
表 &&&&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教学型基地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表
1.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完成2项自主研发项目,申请专利6个,申请企业横向课题1个,取得经济效益25万元 (见表&& )。
表 &&&&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表
2.在建设期内,发动药学专业和专业群的在校师生有计划地为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提供的培训和提供咨询服务总计3015人天(见表&& )。
表 &&&社区服务内容与进度实施情况汇总表
表&&& 社区服务内容与进度实施情况一览表
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开展时间
服务总人数
黄埔新滘老人院
小新塘家政服务中心
四点半学堂健康培训
四点半学堂健康培训
四点半学堂健康培训
四点半学堂健康培训
黄埔新滘老人院
黄埔新滘老人公寓探访活动
新滘老人院
养老院健康咨询
药学院河源紫金三下乡健康咨询
3.依托共建的国健GSP研究室和教研室,建立GSP认证培训包,为企业开展认证咨询和指导服务,提供相关培训达到2481人日(见表&& )。
表 &&&&认证咨询和指导服务内容与进度安排表
表&&& 参加社会服务培训项目
药学专业群包括药学、中药、生物制药技术、医学营养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可移植到专业群的其它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反过来,专业群中生物制药技术、医学营养、中药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发展也可促进药学专业的发展。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实施情况与成效如下:
1.构建了与当前医药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构建了与当前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四个专业在调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要求之后形成了4份专业调研报告;借鉴药学专业的经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倾力打造系列项目化的技术技能训练课程。
2.优化“三组合” 师资,初步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专兼一体的师资队伍
我们组建了中药、医学营养专业专家管理委员会,开展多次教研会议,该委员会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把脉,对中药、医学营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为促进专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重点培养了肖春芬、辛增辉两位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负责医学营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工作;重点培养了汪碧涛、许友毅两名专业建设带头人,负责中药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作用。
为保持教师团队老中青梯队合理性,培养了王丽作为骨干专业教师,该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们加强了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职教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方面的培养,累计组织了教师19人次到医院进修、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参加境内外的学习进修。
鼓励专任教师按照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下企业实践。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期内共有11名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实践,累计达到453天;崔淑莲、陈少珍等5位执业药师经常性地深入企业进行GMP和GSP培训和日常管理指导工作。
建设期内,专业群共有1位教师获得高级技师资格,1位教师获得技师资格。双师素质教师增加2人,86.7%以上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学队伍。
3.初步构建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建设期内,专业群与企业进行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深化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中药、医学营养专业建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继续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共同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新增顶岗实习单位25家;与萝岗区开萝实训基地合作,本专业学生跨专业(电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培训400人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萝岗区中医院签订了合办专业协议,共同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新增校外实训基地如下表
4.初步构建了适应技术技能项目实施的融“教学、实训、鉴定、研发、创业”于一体的健康养生服务基地框架
基于我校“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将重点建设医药健康相关专业,我们调了研其它院校、企业健康养生中心运营模式,撰写了调研总结报告,完成了健康养生服务基地建设整体规划。确定了健康养生服务基地织结构图,制订了健康养生服务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成了实训室扩建规划、设备调研分析报告、设备采购计划。
图&&& 药学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规划图
5.增强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及辐射能力
我校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和健康养生服务基地,开展了医药健康相关科研项目,并为社会提供了健康培训和康复治疗等技术服务。开展了政府委托培训或承接社会服务培训总量达3752人次,培训企业员工数1673人日。实现培训、科技服务项目收入25.475万元。自主研发科研项目1项。承接企业横向课题1项。申请专利2项。
五、特色与亮点
(一)构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在医药行业的“大健康”背景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根据医药调研情况和广东省区域需求,构建了融专业教育、(创新、创意、创业)三创训练、大健康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双需求”(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明显的提高。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药品生产、质量检验、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等岗位能力,又具备在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岗位迁移能力。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当前医药转型升级的需求,可更适应医药企业国际化及向大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
1)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学校近年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专业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上升。
2)学生校内外获奖数量增多:2年内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多次获奖,省级以上奖励达1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项。
3)教师教学成果增加:教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5项,教师副主编以上公开出版教材3部,参编教材多部;申请专利6项,其中获取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二)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原有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开拓了一定数量符合教学需求的新的优质合作企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教学、教研、科研等多方领域与重点对口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创新教育、科研课题的合作等。主要取得的成果包括:合作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出版了校企合作教材3部、教师专利申请6项、教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多篇。校企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师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专业辐射能力,在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初步建立了具备“教学、实训、鉴定、研发、创业”五大功能的两大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建设期内,我校已建立药学科技创新基地的5个中心:扩建药物制剂实训中心、药学服务与营销实训中心、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心、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建设了健康养生服务基地的3个中心:扩建食用菌栽培中心,新建康复治疗中心,新建护理能力训练中心。两大基地承载实践教学、师生教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等多方面功能。两大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促进了药学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两大基地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师生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教学、实训、鉴定、研发、创业”五大功能的药学科技创新基地、健康养生服务基地两大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我校“一体两翼”专业布局的发展。
(四)极大的完善了师资队伍,提高了师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药学行业转型要求。
示范校建设以来,我校通过聘请国际背景行业专家、建立专任教师分类培养制度、完善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队伍、整合校企师资队伍等多渠道建设、加强我校师资力量,打造了一直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由行业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三组合”师资团队。该师资团队已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改革、教科研建设、从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彰显出强大的团队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五)依托技研中心,承接企业项目,增强了师生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 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孵化企业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展了多项技术应用项目如化妆品研发、烟油提取、食用菌产品开发等,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自主研发项目、申请专利、企业横向课题等多个项目,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为企业开展专业、行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行业气质;为企业和民众开展义诊、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提升了教师的药学专业认识能力,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增强了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加强了教师从教执业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带动了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双赢。
六、资金使用效益分析
金预算执行情况
表5.1 资金投入执行情况
学院本着节约的原则,高度重视项目资金的管理,注重专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定期进行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查,自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各责任人,做到一手抓资金管理规范,一手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项目整体效益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举办方投入的资金预算21万元,实际到位 21万元,实际执行1.97万元,实际执行率9.38%。后续各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校级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仍需继续投入。两年建设期内立项省级质量工程4项。建设3门校级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2个项目案例库。
2.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方投入的资金预算73万元,实际到位73万元,实际执行68.96万元,实际执行率94.46%。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进高层次专业师资、培训骨干教师;聘任兼职教师授课。建立药学专家管理委员会,成立了28人的委员会,9名具有国际背景;新增姜华等7位专业委员会委员;聘请了周玉明等8位客座教授。骨干教师到韩国、台湾等地进行培训。
3.校企合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举办方投入的资金预算6万元,实际到位6万元,实际执行0.18万元,实际执行率3%。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与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医院合办康复治疗技术个专业。依托岭南健康养生技研中心,为企业开展化妆品研发、烟油提取、食用菌产品开发等技术应用项目,与6家企业合作孵化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与6个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举办方投入的资金预算328.89万元,实际到位335.96万元,实际执行176.34万元,实际执行率53.62%。另有306万元实验设备已经签订合同,已付首期款,项目已在建设中。另有88万元设备待签合同。资金主要用于实训室建设。建设后校内实训面积达到23554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达到863.07万元(不含已签订合同金额)。
6.重点专业群建设:举办方投入的资金预算327万元,实际到位398.68万元,实际执行298.77万元,实际执行率91.37%。资金主要用于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方面。
七、问题与思考
1. 技术技能训练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需不断强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建设工作还需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的工学结合的教材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生产过程结合紧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探索。课程改革还需全方位推进。
改进措施: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调动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沿用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的做法,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共同编写项目化教材;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将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其它课程,全面推进各门课程的建设。
2.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成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改进措施: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经验与成果,通过后续教学的实践进行检验、完善与推广。依托药学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和药学省级培育专业建设项目为平台,将专业建设成果进行经验推广与共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一个月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