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美甲视频学校哪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师资力量强大?kzgk

常州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地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_百度知道作为台湾30年的品牌专业教育机构,自进驻常州以来,我们坚持以诚信办学、育人为本为宗旨---30年的成长,30年的荣耀。我们正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创新的治学理念;以海纳百川、厚积薄发之势争创全国一流品牌。
金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理念四大目标:一、培养全球性的技术型人才;二、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三、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文化艺术创造的参与者。
我们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及无忧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相关供应商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当前位置:>>
历史悠久的常州城,这些老地名你们还知道吗?
历史悠久的常州城,这些老地名你们还知道吗?毗陵驿毗陵驿是旧时常州仅次于金陵驿的大驿站。毗陵驿宋代设在天禧桥(戈桥)堍,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到朝京门外。明清两代移至朝京门内,也曾在篦箕巷西直街一带。全盛时有驿马46匹,战船15只,水手123人,马夫29名,分管辖区水路交通,传递公文信札事务。毗陵驿于民国初年(1912年)撤裁,驿站房舍改为惠商堆栈和商场。毗陵宫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三年(617年)。在城南夏城桥、横夸村南边,曾是隋朝的“离宫”遗址,隋炀帝集十郡兵匠数万人,建有凉殿四座,名为“圆巷、结绮、飞宇、漏影”,苑中凿有夏池,环池建有十二座后宫,回廊复阁,飞觞激水,丹碧豪华,方圆十二里成为江南豪华的离宫。文笔塔原为太平寺附属建筑,太平寺在齐建元年间(479-482年)由齐享帝所建,时名建元寺,唐乾元年曾扩建。该塔高为四十八点三八米,底层外径9.8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旋梯环绕上下,“文笔”来源于“文笔峰”,取祥光腾现,文昌先兆之意。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904年),此阁最早叠在葆福寺内。宋淳熙年间(年),寺阁全部烧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玄妙观重建。宋代红梅阁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重檐飞甍,气势别具,周边遍植红梅,至今历经沧桑,巍然屹立。舣舟亭位于东郊大运河畔,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来常泊舟处,南宋时已建亭纪念。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在此基础上建过“万寿宫”,并重修舣舟亭。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解放后重修并建园为“东郊公园”。此处林壑蔚秀,水石清奇,大运河绕亭东流,为江南名亭。吴氏中丞第坐落在麻巷中段,其主人为吴光悦,江西巡抚,始建于“乾嘉盛世”间。取材设计相当讲究,每一屋都由低向高抬级而上,取“步步高升”之意,而且每进门厅屋大门略有偏差,以免一望到底,式样独特。梁上悬有嘉庆帝御笔“中丞第”和“福”字匾。辛亥革命志士,常州首任民政长屠寄即赁居于此。现整体搬迁至新北区薛家镇公园。柏花楼位于城西,南接茅司徒巷,北通荷花池,为明代兵部尚书陈洽所建,又称陈家花园。楼建园内,高达数丈,故又称“百尺楼”,是陈洽当年的读书处,巷名一直沿用至本世纪初。双桂坊位于南城厢,东起打索巷,西至南大街。此处原为“来贤坊”,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寓居于此处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县令宋瞻建坊上书“来贤”坊。到宋嘉佑元年(1056年),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俩又同登甲科,更名为“双桂坊”,取“蟾宫折桂”之意。双桂坊历古以来是本邑饮食业的特色街巷。椿桂坊位于新坊桥东,元丰桥西。据《武阳志余》记载,北宋时寓居于此的张彦直(官太傅)有四子相继登科,常州郡守徐申,取五代时五子登科的“灵椿丹桂”典故,在巷内建造“椿桂坊”以贺,街因此得名。文成坝:位于大运河东通吴门段、舣舟亭处。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建新城,在舣舟亭、万寿宫东开挖新河,并将挖出泥土在此建坝,以示将常州的问起堵在城东通吴门,不让文气随运河而东流,还筑龙亭在此。每年文人雅士在此作诗留墨,以示纪念。常州府学在西横街的市第二中学内,是古代儒生读书与祭祀孔子的地方,创办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园756-761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规模扩大,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光绪二年(1876年)所建。府学现存大成门、明伦堂、尊经阁等。状元第原称“宝砚堂”,康熙五十九年乡魁庄柱所建,后其子培因于乾隆十九年状元及第,遂改称状元第。位于马山埠至白云渡段,北接成全巷。大门前有照壁和水码头,内有启裕堂、赐砚堂、微晖堂。长子庄存于乾隆十年殿试榜眼,官至礼部侍郎,通六经,乃清代今文学派创始人。世科坊位于西内直街(现西瀛里),始建于康熙年间,为庄氏功名俱佳者,由朝廷树立功勋牌坊。坊额上有“世科第”和早科坊处的“兄弟翰林”坊,兄弟翰林坊指庄应会,庄同生,庄朝生父子三人,给古城常州留下了人文景观。早科坊位于西瀛里与织机坊(西大街)之间。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此处有一霍超龙者,取得少年省试第一,弱冠又中进士,职受翰林院待诏,理宗皇帝命常州郡守建早科坊第,以示少年早成。从此街由坊得名,延用至今。附近旧有“二贤祠”,系纪念苏东坡、杨龟山专祠,原为城南书院。三元坊位于前黄镇胜西街临河边。其街中段有石牌坊三座,上举为“三元坊”,下举为“兄弟同科坊”,始建于明代。相传胜西街上有位卞姓大户人家,虽家有万贯但无读书之人,就从浙江淳西请来寒士商辂教其二子攻读典籍。卞主人对商学士胜过亲人,为其家属造房安置,使其悉心教学。卞氏兄弟同登进士,朝廷遂建胜西三元坊。天宁寺位于东门外直街,通吴门东。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由法融禅师来常,开创天宁寺基业。唐天复年间(901-904年),维亢和尚在此正式建寺,取名广福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改为万寿崇宁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为天宁寺,沿用至今。寺内存钟楼、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尘外楼山门等,有东南第一丛林支称。清凉寺在大南门外、德安桥南,始建及被毁年代均已失考。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修大雄宝殿。嘉庆年间多次重修。藏经阁、大悲阁,规模高深修广,雄伟壮丽,所藏大藏经等为佛教重要典籍。1982年为常州博物馆,2000年恢复清凉寺。大林寺位于武进东北境内,岗阜延绵,旧名芳茂山。晋代右将军曹横葬于此,故名横山。唐代沈全期,宋代孙觌等名人对横山均作诗赞美,宋代陈代建有登仙馆,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冲霄观,明洪武年改为佛教道场,又改名为大林禅院,清同治年改称大林禅寺。院内有宋、明代古银杏三棵及明代古柏。救火会救火会,又称消防大楼。常州最早的救火联合会,设在常州自来水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造在大庙弄钟楼上。在市内另设城中、城南、城北、城西救火会。1952年10月在文化宫东侧,西狮子巷口建造消防大楼,为常州最高的建筑,顶端设火警瞭望台。现已改建为常州消防指挥中心。常州府城隍庙在大庙弄内,始建于北宋大平兴国年间,明洪武称“常州府城隍庙”,为本邑八府之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建为“中山纪念堂”。堂系宫殿式建筑,宏伟壮观。这里曾作国民党县党部,解放以后为商业局、粮食局、广电局办公处。崇法寺位于城中双桂坊人民公园内,相传是隋代陈司徒的后圃,距今约一千三百余年。南唐保大中(943年)称大圣院。宋宣和七年(1125年)称崇法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为崇法教寺。寺内原有大钟,清代香火极盛,庙寺虽不大,旧时名声远扬。后钟楼,魁神殿毁,现仅存大殿等建筑。关帝庙位于东直街关帝庙弄内,因庙成弄,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旧址系宋代教场,明初汤和在此筑点将台,建庙时初称关王庙。至明崇祯元年改称关帝庙。清咸丰十年庙毁于火。同治三年重建,钦颁“兰陵永佑”匾额。现在原址上建二十四中学。白龙庵位于文在门内,府学西北隅(二中外操场)。明洪武初年始建,清同治三年重建。右负城墙,左倚河沟,有水榭三楹,风景清幽。清咸丰年间李鹤章(李鸿章弟)曾寄居庵中读书,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清真寺常州的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原名真教寺,寺址在池子巷,洪武时在常州府推官杨潋川之舍宅上所建,因建了真教寺改称“回回堂弄”以示回教。明万历年(1590年)扩建,修葺一新。太平天国时殿堂毁于战火,留存经牌楼一座。1950年常州剧院扩建时拆,寺门在双桂坊,筑有围墙。石龙嘴又称小龙嘴,在米市河与南运河口,运河之水由此分流向南。沿河均系石驳岸,在河上有卧龙桥,此湾跨外城濠,竖有“江湖汇秀”石碑,龙嘴伸向水中,犹如龙舌,故又称龙舌头。后拓竣运河,龙嘴废止。表场位于朝京门、水西门之间,为常州最早的客运码头,始建于光绪末年,后改为“西瀛门”,当时为客运快慢班船的集运地。至解放后有十条航线至周边地区,文革中改为“工农码头”。后又改为表场客运码头。上世纪末拆除并撤销。白荡河简称白荡,位于清水潭南。古时这里“泱泱白荡数百顷,水清洌,藻荇交横,叶叶可数”,“远微迷茫湖水阔,更有扁舟系绿萝,芦花深处起涣歌”。明代吴氏之蒹葮庄曾建于白荡边,周围花木竹石,青柳曲径,饰以梅影参差,荡边筑有“明月廊”、“云外堂”、“白荡芙蓉城”等。城隍庙阳湖县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位于青果巷东首新坊桥小学内,因建筑晚于武进县城隍庙,古称新城隍庙。庙殿建筑高大,大梁木行椽上都有彩绘,大殿对面建有戏楼,又称城隍庙戏楼。斜桥巷紧邻县学街,因此处旧有石桥(斜桥)而得名。斜桥北至和政门,这有斜桥街,通梅桥始建于宋咸亨二年(671年),历史悠久,因紧靠县学,旧时的小巷热闹非凡,马蹄车轮声不绝,鱼跃人欢。约园位于兴隆巷内,俗称“赵家花园”,系明代官府的饲鹿场。清代为中丞谢旻别业,称“谢园”,后被赵起(赵翼之孙)购买,重新植园,取“约略成园”之名“约园”。当年花木幽香,清流回环,奇石列峰,一石一名。另有梅坞风情,海棠春榭等二十四景,特别是湖心亭、曲桥水,林壑幽美。现为第二人民医院。近园又名静园、恽家花园,在化龙巷长生巷内,由清代顺治年间杨兆鲁所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曾邀请著名画家王石谷、恽南田、笪重光等名流在园中雅聚。清同治年间,由刘云樵卖给邑人恽彦琦,重新修葺后改为静园,又称“恽家花园”。园内清幽明净,映水迭山,有“西野草堂”、“见一亭”等,为私家园林之冠。意园坐落在后北岸东段,由用瓦砌成各种镂空花窗的龙形粉墙隔成两半,东为外园,西称内园,园内有“延桂山房”“和“魁星阁”,为康熙年间状元赵熊诏的读书楼。园内古木参天,花草齐香,怪石嶙峋,选北宋蔡襄“以意为之”为园名。未园坐落在大观路东侧,由钱祥木业行主钱遴甫营建的。始建于民国初年,虽占地不大,但布局曲折入胜,有四宜厅、滴翠轩、波玉亭、乐鱼榭、月洞、长廊等建筑。命名“未园”有双重含义,一为“尚未成园”。另外为“木”字上加横,意为主人之意。寄园位于白家桥上塘,为钱鹤岑所置,境极清旷,内有九峰阁、云在轩、望杏楼、遂羲堂、紫薇堂、友竹轩等胜迹。园中花木繁荫,门临运河,窗开绿野。本邑名士钱名山先生再次设坛学、教著书,弦诵一堂,图出四壁,信足千秋。杨园位于和政门东北厢,在玉梅桥东,朱雀桥旁,并有护国寺,紧邻旧壕。这里最早为清代尚书邵长蘅故第,后经状元杨延鉴修葺,遂称东皋园。园内常有文人墨客雅集,觞咏。并有《东皋园集》传世,后为解丨11放军102医院和省常中的操场。十子街东起娑罗巷,西至化龙巷,其街名来自北宋文学家邹浩家世。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邹浩归居常州,称“道乡先生”,其祖邹霖之父元庆生有十子,其中三人中进士,邹霖是第十子。子孙遍及常州,一门科第不绝,为纪念邹家迁常始祖,将其居住地称为十子街,沿用至今。旧时娶亲都将花轿绕经此地以取满堂吉兆。篦箕巷在朝京门外大码头,新桥弄内,沿运河北岸。明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驿即设于此,因旧时巷内商店兼售宫花、梳篦,故称花市街。附近有接官亭和驿馆皇华馆,相传清代进贡的宫篦、名篦在此采办,乾隆帝南巡在此改“花市街”为“篦箕巷”。天井巷南通青果巷,北达古村,因巷内有元代古井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巷内有六百多余年前,元代邑人赵云卿凿成的古井,由于赵氏精于地理,又知水源,故其选址于此,能长年不涸。此后多年虽有大旱水枯,而此井天天涓涓,因有“天井”美名沿用至今。杨柳巷贯穿西瀛里与西大街。此巷明朝末年庄氏在此建造宅园,巷内遍植柳树,后人以杨柳而命名,并有文记载“过杨柳之巷,迎风碧柳垂檐”之句。崇祯年间,传胪庄应会之子同生在巷内,建“赐瓯堂”,在此读万卷书。东下塘位于城南厢,琢初桥至戈桥河南岸,与青果巷隔河相望。旧时从戈桥至乌衣浜,称虹桥街,中间有乌衣桥,原为虹桥。沿河岸有三将军弄、孝弟祠、刘氏宗祠、淘沙巷等。乌衣桥之河北,通南邗沟荆溪,河南岸茭莆巷设有“官摆渡”,通青果巷。古村又名十八家村。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元兵不断南侵,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犯常州,姚嵩率兵抗元失败,全城遭烧杀抢掠,仅十八户幸免于难,聚居一处,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常州劫后最古老之村舍。位于城南厢与双桂坊、青果巷相接处。唐家湾连接日新街,通白云渡,至局前街迎春桥段。相传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高祖唐诚,曾在此租地建造禁城馆(士大夫居住建筑),形成唐家宅第。因禁城馆前临白云溪洄湾处,沿岸垂柳成行,风景优美,端午在此龙舟竞渡,以此命名,上世纪70年代填没。荆溪村位于古城河南厢南邗沟,东起陶沙巷,西至乌衣浜。水流经荆溪县(宜兴),明洪武《常州府志》载:“溪赏毗陵城中,受城南荆溪之水”。南宋时在驿桥段设“荆溪馆”,系接待官员之所。民国十九年(1930年)武进县商会劝业所长于瑾怀在此建造别墅家舍,取名“荆溪村”,巷名也由此得名。龙城里南接西横街,相传以弄口旧子城土地堂而取名。关于“龙城”的来历,《武阳志余》记载,常州古称龙城,城有六门,相传北门为龙首,南门为龙尾。相传郡城为“六龙城”,故而郡民在常州府附近建龙城土地堂来纪念,里名由此而来。孙府弄位于南大街中段、双桂坊对面。旧为明代尚书孙慎行的府第,因此得名。明万历年间,这里已经集聚许多人家形成气候,孙氏后人也在此生息繁衍,促进了城市文化发展。茭莆巷此巷方志早有记载,由来不详,称此地原为隋代司徒陈杲仁(陈司徒庙)的后花园,后因庭院荒芜,茭类莆类植物蔓生,遂有此名。巷内西部还有花椒园,为邑人种植菜蔬之地,后有商家在此购地置屋,绿荫成片,花木掩映其间。娑罗巷与局前街博爱路连接,此地原称锁龙巷,相传巷内曾栽有娑罗树,以盛开娑罗花而得名。该树相传产自印度,释迦牟尼即涅槃于两棵娑罗间。娑罗树能给人们带来“佛家见,常生明”、“月中桂,常绿荫”,明永乐年间传入中国,此地开始种植,始有巷名。正素巷南起青果巷,北至东门内直街。宋代《隐逸传》载,北宋治平四年,寓居于此的张举中进士,朝廷多次征召,坚辞不就,自愿闭门读书,奉养亲人,造福一方。张举居此四十年,校著书典万卷,受到苏轼等人称道。卒后,德行声闻乡里,朝廷赐谥“正素”,在此建正素坊,巷由此得名。正觉寺弄弄名来源于正觉寺。《常州府志》载,正觉教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乃大夫李遵的旧宅,寺内旧有铜模唐明皇像。宋代改正觉寺。该弄在青云坊内,文革中曾名“真理巷”,后又恢复原名。仁寿里位于表场西北,南接西直街。“仁寿”儿字出自《论语》“仁者寿”之句。传说宋代有孙廷臣曾居于此,其当年九十有余还恪尽孝道,奉养备至,里仁称许。县令将其事上报朝廷,荣封为“仁寿县君”,里名也由此而得。王孙巷位于和平北路通往县学的小路。旧时这里年久失修,墙垣毁坍,渐被堵塞。清康熙五十五年,常州知府王嗣衍和阳湖知县孙谠将沿路的砖石清除,路面修复,老百姓为纪念他们办实事,取两人之姓而命名“王孙巷”。洪亮吉还以诗盛赞,“路入杨园道路赊,风光多被女墙遮,一条芳草王孙巷,绿到桥南市董家”。斛搅巷位于和平南路与正素巷之间,与头条弄、二条弄、留余里相遇。斛搅为旧时的量具,旧时这里巷内的居民都从事制作量具业的,所以此巷名来源于量具业。雪洞巷位于青果巷于西庙沟之间,离天井巷近在咫尺。该处原有唐荆川的旧园,清代文豪钱维乔购得其半,故称“半园”。传说园内石池缭绕,亭廊舫轩,特别是冬季的假山,月洞积雪,因名为雪洞,巷由此得名。三堡街在西仓桥南,西大王庙处。此街旧称三宝街,相传元代三宝奴曾住此地。《武阳合志》载:“元至大三年六月,封三宝奴为楚国公,以常州路为分封地”。街即以此得名;另一说法此街南原有三个与堡垒相似的土墩,“宝”与“堡”同音,又称“三堡街”,沿用至今。局前街东起后北街,西至化龙巷。明初洪武年间,知府张度再次设立杂造局,为地方制造缎匹、箭枝之场所。因此街位于制造局前故名。西段为县巷“武进县衙”。街内古建遗址林立,是郡城子城厢。太平天国护王府也在此地。振祥路位于西直街太平巷段。这里原为毗陵驿旧址,民国撤驿站,改为惠商商场,是西门商贾云集之地,故而许多商户也在此租地造屋,取“吉祥之意”,于是以“振祥路”而命名。青山路青山路以青山门而得名。此路分为上街、下街,整条街又以青山桥、通江桥、殷家桥连接,此北端有沪宁铁路、坛街,周边有殷家弄班船码头,大圩沟、大王庙、孟家村、黄泥坝等,是北门要衢。坛街在大北门外下街北。据《常州府志》载,此处旧有社稷坛,亦称天地坛,与府相望,坛仿唐制,以石为柱,其形若钟,宋代祥符四年,颁坛制于天下,街因而得名。明清时还有一天地庙,供奉元末起义首领张士诚的塑像。农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地藏香”(久思香)来纪念抗元英雄,常州民间竞相挂天灯也由此开始。圩墩圩墩遗址在戚墅堰南岸。五千多年前,此处已形成了一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它的范围有十万平方米以上。1972年开始在这里先后进行三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玉器等制作的各种工具。说明常州此地缘故即有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息繁衍。延陵延陵是武进最古老的名称,最早在我国历史上记载于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园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郡。古人常以山陵河川命名,以延陵称长江下游地区,含武进、常州的广阔区域。延陵往往与吴季札联系在一起,有“让国”、“家风”的高尚品德,汉高祖元年(公园前206年),改延陵为毗陵。万绥古名为东城里,因位于武进故城之东而得名,为“齐梁故里”。汉丞相萧何后裔萧整于大兴元年(318年),由山东兰陵侨居于此,称这里为南兰陵。梁太平二年(557年)改为兰陵。宋时已称“万岁镇”,齐文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建都于此而得名。明清时期改名阜通镇,清末亦名万税,后改为万绥。孟城原名河庄,又名孟河,因位于孟河入长江口,廛集成市而得名。宋嘉熙初(1237年),郡守何处信始建孟渎。明初置孟河堡,嘉靖年间在河庄“造城设官建置”,城周六百余丈,城门高二丈,有四个城门,孟河穿城而过,因孟城东西皆有山,似“二龙戏珠”,亦名珠城。焦溪在武进东北向,北有舜山,宋代时称焦村。明初朱元璋“故人”焦炳,在这里隐居当塾师,村因以更名焦塾。至清代此村已成市镇,更名为焦塾和焦店,因镇中有石堰河、溪贯通,遂得名焦溪。古镇老街老桥保存完好。洛阳原名永安里。宋朝文豪秦观(少游)的小儿子秦湛,曾任常州府通判,觉得常州山清水秀,就把其父秦观的灵柩迁葬于无锡璨山(属常州府),他本人也是定居在与无锡交界的武进雪堰镇泰村。秦少游的六世孙秦禹夫任河南县令,病故任上,其子扶柩回籍安葬在永安里,为了思念洛阳之情改“永安里”为“洛阳”。嘉泽旧时原名为佘宅,因宋代状元佘中故居在此而得名。清代为镇,镇上家家户户制茶食,故有“茶食”、“茶泽”之名。镇端巷门上有“嘉乃丕续,泽润民生”,以字首“嘉泽”为镇名沿用至今。湟里古名为前皇里,简称皇里。据史料记载,唐皇族李琴轩为高祖之季父郑孝王八世孙,官为晋陵丞,黄巢起义,其隐居于鬲西之遵教乡。宋熙宁元年,其八世孙李以敬建坊,称为“前皇里”,皇里之名由此开始,宋元以来为湟里,明清商船在此交易,杨柳桥一带,繁华一时,又称杨柳埠,俗称埠头。奔牛奔牛的地名由来,传说纷纭,皆与金牛奔来有关。据《舆地志》载,汉朝时一头金牛从东山石池而出,有人用木棚断其道,金牛狂奔,谓“奔牛”。但古代对水灾无法抗拒,用铜牛、铁牛镇山川水势,此地常患水灾,金牛之说应源出于此。这里原有金牛台,原为触仁寺,奔牛镇曾称金牛镇。茶山在广化门外至湖塘段。此处墩阜累累,都是西周至隋唐时的墓葬土墩,大大小小起伏蜿蜒。其墩似山丘,林木荟蔚,蓼枝缠盖。茶山本无山无茶,只因常州与宜兴两地的贡茶,由此经毗陵驿转道上京城,旧时从尉司桥(广化桥)以南的茶山路段,沿道设有凉亭如“头茶亭”、“中凉亭”等。浦前镇原名丫叉铺。据明成化《毗陵志》载,此处旧名丫叉路,因东北直达大南门,西北通小南门,往南通往湖塘桥,三处路形似一枝丫叉故名。民间称“丫叉铺”,因街镇在原丫叉铺之前。现名为浦前镇。天灯村原先湖面航行的船舶误进港标志,每遇风雨夜航,迷失方向而遭灾。清咸丰二年(1852年)。灵台有善人长老倡议在湖边中村竖立天灯指示,灯杆有六、七丈高,杆顶昼用幡夜点灯。至民国初年,灯杆为狂风折断,当地又集资购得八丈高灯杆,用滑轮铁索盘动,挂幡悬灯,并有村民轮流值班,从此这里就成了“天灯村”。凤尾墩原在常州府署旧址北端,其形象以署前府桥为凤首,桥北堍下,东西各有一井为凤眼,三牌楼前有两石台为凤眉,俗为凤点头,其后有墩,故称凤尾墩。旧时此墩为死囚行刑处,在今游泳池所在地。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甲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