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北京哪有批发北京商务印书馆馆,三联,中华...

商务印书馆(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缩写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入北京。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缩写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入北京。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的书籍类型分为工具书、翻译作品、学术著作、科技图书和教育期刊。
商务印书馆编纂了《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夏瑞芳1897年,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1901年,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 代印张元济与蔡元培创办的《外交报》。《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发售预约。严复译《原富》(〔英〕亚丹?斯密著)由南洋公学印行(后归商务印书馆出版)。1903年,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十月,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资,改进印刷。首次使用著作权印花。编印小学“最新教科书”。创刊《绣像小说》半月刊,主编李伯元。译印《说部丛书》。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印刷所、编译所闸北宝山路新厦落成。始用珂罗版印刷。停办小学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改组为尚公小学,由蒋维乔任校长。郁厚培赴日本学习照相制版技术。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出版《汉译日本法规大全》八十册,另附《解字》一册,署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出版《列国政要》三十二册(清廷派员考察各国政治辑译的资料)。1909年把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改进铜锌版和试制三色铜版,聘美籍技师指导。商务印书馆董事局于三月初八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董事七人,张菊生为主席。办商业补习学校,张元济首任校长。办艺徒学校。创刊《教育杂志》。出版孙毓修编译《童话》一、二两集(中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出版《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中国最早译印的百科辞典)。与英国泰晤士报社协议印行所出《万国通史》(中国出版社对外合作的最初尝试)。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 设分馆于香港。创制教育幻灯片。创刊《学生杂志》,历任主编朱天民、杨贤江、陈功甫(1947年停刊)。出版康德《人心能力论:论意志能制病情》,德汉学家卫礼贤和周暹合译。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进犯淞沪。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总厂及编译所、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被炸焚毁,损失巨大,被迫停业,解雇全部职工。八月一日复业,实行日出新书一种。十月,复刊《东方杂志》由胡愈之主编(第二十九卷第四号至第三十卷第六号)。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次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商务,位于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1932年,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潜入未被殃及的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纵火,全部藏书化为灰烬。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其状惨不忍睹。据统计,商务印书馆资产损失1630万元以上,占总资产的80%。最令人痛惜的是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中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悉数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劫难。有学者认为:火烧圆明园和商务印书馆被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盐泽幸一日军之所以要炸毁商务印书馆,时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讲的很明白:“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1933年,商务曾收到过一封日本浪人的恐吓信,信中说:“尔中国败孔道,立学堂,读些国语三民主义与立共和,打倒帝国主义,恶劣之道行天下,……尔馆独销学校之书,印些腐败之物。上海毁尔书馆,尔书馆还是恶习不改,仍印三民之书、党部之语。中国不忍傍观,所以毁尔书馆,今若不速改恶习,我军到处,是商务印书馆尽烧毁。”这段话更是说出了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的原委。1934年,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接受德国驻沪总领事代表德国各著名学术团体捐赠图书三千余册。商务印书馆印刷厂香港分厂新厦建成于北角。辑印《四部丛刊续编》,收书八十一种,一四三八卷。辑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编印《万有文库》第二集。 编印《幼童文库》。出版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出版吴半农译《资本论》([德]马克思著)第一卷第一分册。影印《嘉庆重修一统志》。影印《六省通志》(湖南、浙江、广东、畿辅、湖北、山东)。1941年总管理处迁重庆。沪、港货栈和印刷厂均被日军劫持,《东方杂志》等被迫停刊。1944年,东方图书馆重庆分馆开馆。1946年,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回上海。1948设台湾分馆。1950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联合组织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为新华书店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发行系统。1951设总管理处驻京办事处。编审部迁京。1954总管理处迁京,实行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1957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出,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时代出版社(包括并入该社的五十年代出版社)建制撤销,并入商务印书馆。设香港办事处。在港举办创业六十周年纪念会。出版《新华字典》(新一版)。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涉及汉、英、日、德、法、俄、西班牙、阿拉伯以及非通用语的朝、缅、越、波斯、拉丁、意大利、乌克兰等众多语种,形成了中国国内最为完善的多语种工具书体系。1999年,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成立;2001年,商务印书馆计算机语料库编纂系统启动;&新华系列语文词典&&牛津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系列&&新时代汉英系列词典&&精选外汉汉外词典系列&正在成为具有号召力的系列工具书名牌之一。代表作品有:《新华字典》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4亿册)中国第一部大型古代汉语词典--《辞源》中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建国后第一部语文、百科兼收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建国后第一部英语-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建国后第一部中外合作的工具书--《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商务印书馆译作室是一个专门出版翻译作品的部门,以翻译出版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为主,同时全面系统地译介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及时反映国外学术界的思想和潮流。室以出版精品图书主,主要翻译出版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法律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著作。代表出版物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世界名人传记丛书》《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现代性研究译丛》等。
《赵元任全集》商务印书馆著作室成立于1998年,以出版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为主要业务。出版定位是: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以出版物的经典性、权威性、文化品格作为追求的境界,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为宗旨,强调学术创新和文化积累,注重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原创性、开拓性,重点出版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强的大众普及读物。已出书400余种。代表作品有《商务印书馆文库》《钱穆著作系列》《赵元任全集》《钱锺书手稿集》《中东国家通史》《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浙江大学学术精品丛书》《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国学术》《西学研究》陈功甫《中国革命史》等。
商务印书馆科技室是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类图书为出 版对象的室,主要出版国内外地学及相关的资源与环境、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旅游与探险等方面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尤其是前沿性的理论著作。出版的图书主要包括学术著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研究专著、应用性学术研究报告系列、当代地理学译丛、地名词典等方面。
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室成立于2002年,旨在传承&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一贯思想,为繁荣教育图书市场做出贡献。商务印书馆有着悠久的出版教育图书的历史积淀,同时具有优秀的出版辞书的编校质量。二者的结合,使其教育图书同样具备领先优势。出版的图书有四大类:青少年素质教育读物。社会英语培训读物。中小学助学读物。青少年课外读物。
蓝登书屋商务一直重视对外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和版权贸易。每年,出境参展和出访交流计30人次左右,接待来访的合作伙伴100人次左右。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朗文、拉鲁斯、罗贝尔、蓝登书屋、哈佛、岩波、小学馆、怡学、斗山东亚、SK、贝塔斯曼等境外近50家著名出版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引进国外优秀图书、丰富繁荣中国图书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版权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向海外出版机构推荐商务图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进和输出图书年均在90种左右。
为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一百周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李祖泽提议,作一首颂歌贺商务百岁。商务印书馆顾问陈原,集中国文化名人、商务老前辈张元济、茅盾、叶圣陶的有关诗词作为歌词,请中央交响乐团作曲家袁音、胡海林谱了曲。
千丈之松叶圣陶(陈原集张元济、茅盾、叶圣陶句成歌)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论传天演,木铎启路。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敢云有志竟成,总算楼台平地。从今以后更艰难,努力还需再试。森森兮千丈之松,矫矫兮云中之龙。言满天下兮百龄之躬。
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世界辞书销售之最《新华字典》中国第一部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出版第一部语法学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1898)《商务书馆华英字典》出版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第一个使用纸型印书(1900)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论著(1902)第一个使用著作权印花(1903)第一个作为文化企业引进外资(1903)第一个作为民间企业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师(1903)第一个系统地编印出版《最新教科书》等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1904)第一个创办《东方杂志》等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杂志(1904)第一个采用珂罗版印刷(1907)出版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1908)第一个采用电镀铜版印刷(1912)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1913)第一个采用胶版彩色印刷(1915)出版中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大型现代语文辞书《辞源》(1915)出版中国第一部专科辞典《植物学大辞典》(1917)成立中国第一个中资电影机构――活动影戏部(1918)生产制造中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1919)制作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震东华文打字机》(1919)
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源(1993年)新华字典 1998年修订本(1999年)国家图书奖现代汉语词典,(1993年)文字学概要,(1993年)朱德熙,文集,(2000年)国家辞书奖特别奖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1999年)国家辞书奖大俄汉词典,(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5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7年)汉语,波斯语,词典(1999年)新捷汉词典,(1999年)古今汉语词典,(2001年)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1年)新时代汉英词典,(2003年)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2003年)中国图书奖精选英汉汉英词典,(1987年)汉语成语考释词典,(1990年)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2年)理论地理学,(1993年)凉山彝家的巨变(1996年)挑战风险,(1998年)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2000年)近代汉语探源,(2002年)“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共11种,(1996年)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凤凰的再生,(2001年)欧洲文学史,(200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2001年)全国优秀文教类畅销书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2年)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2002年)新华成语词典,(2002年)汉语成语小词典,修订本,(2003年)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新华同义词词典,(2003年)期刊奖英语世界,(1997年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英语世界,(1999年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英语世界(2003年,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正如陈云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一个多世纪以来,商务印书馆这个百年老店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且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知识,可以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它成立的日子也就是2月11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分隔线----------------------------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您的位置:&&&&&新闻之窗
请选择搜索范围:
中华三联商务均已回沪“开分店”
添加时间: 10:15:10&&查看1508次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发表于 02:31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一天,中华书局在上海诞生。
■ 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昨成立
■ 学人寄望坚持学术至上
1916年落成的中华书局福州路大厦。
中华书局上海总厂位于澳门路477号,1935年建成,如今变成“中华1912创意园”。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一天,中华书局在上海诞生。整个民国时期,中华书局成为中国出版业的翘楚,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生活。1954年,中华书局迁往北京。昨天,101岁的中华书局回到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在位于虹口区的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至此,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三家发源于上海的出版公司均回归上海开设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以
社科人文图书为主
  2011年底,上海市政府网“中国上海”发布消息称,上海方面专程赴京,与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三家公司商讨回归落户上海事宜。2012年,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上海分公司先后开始运营,随着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昨天正式运营,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这三家发源于上海的出版公司均回归上海开设分公司。
  目前的中华书局以古籍整理出版和学术出版为主营业务,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昨天表示,“中华书局始终以传承中华历史与文化为主业,尤其是确立了专业分工后,在古籍整理与学术著作的出版方面更是做了很多基础性的扎实工作。”
  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目前是余佐赞,他之前担任东方出版中心副编审。对于上海分公司的未来,余佐赞说,力争做出自己的品牌,“具体讲到做什么和怎么做,我想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中华深度、上海高度。中华深度是指图书内容的深刻性,上海高度是指力争具有阅读的引领性,这里引领性包含两个意思,除了内容,还包括形式,即传统经典的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和引领。”
  昨天开始运营的上海分公司在内容制作上将与北京总局有所区分。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将以社科人文图书为主,跟中华书局总社要有区分。在创始阶段,员工规模在10人左右,目前已经到岗人员4人。”
学人希望中华书局
坚持学术至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的陆费逵预料到革命后的教科书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年就开始筹集资金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上海福州路惠福里弄堂口就竖起了一块“中华书局”的牌子,中华新教科书赶在学校春季开学前伴随着书局的诞生问世,为辛亥革命成功后普遍改制的学堂提供了各类新教材。
  陆费逵希望借教科书出版的更新呼应社会变革,塑造国民新知。陆费逵曾经这样总结中华书局精神,“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1936年,中华书局的图书出版达到空前绝后的最高峰,出书1118种,2279册。
  1954年,中华书局等在上海的重要出版机构迁往北京。建国以来,中华书局出版了《资治通鉴》、《甲骨文合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等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中华书局北迁后,以中华书局的名义在上海成立的机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两家出版机构如今都隶属于世纪出版集团。
  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不仅是中华书局的作者,跟中华书局也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在昨天的成立仪式上,葛兆光表示,现在出版界面临着网络、商业大潮和国际出版进入的三大冲击,所以理解中华书局重新出发的选择。“但我们这些学人还是希望中华书局能坚持学术至上。晚清民初,中华书局因为其出版的教材,在那样一个变革时代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它要再出发,还是希望它能像100年前那样,对中国学术文化产生更大影响。”
(C)&中华书局&版权所有&京ICP备号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研究丛书:商务印书馆.pdf18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文化在
世纪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出现 了许多新 的问题,形
成 了许多新 的文化现象,这些新 问题、新现象与
世纪 中国文化 的发
展休戚相关,我们完全可 以说,如果不对这些新 问题、新现象进行分析、
研究的话,就不能对
世纪中国文化有 比较准确 的了解 ,更不用说对
世纪中国文化进行深刻 的反省 了。
近现代出版业的兴起,是
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
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出版业 的兴起,我们简直难 以想象,
中国文化的发展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同样,没有
世纪 以上海为
中心的现代出版业的崛起,我们也无法想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否
还会有茅盾、郑振铎、叶圣陶,是否还会有文学研究会 ,是否还会有朱光
潜主编 的 《文学杂志》,是否还会有所谓 的“京派 ”;在现代 中国学术史
上,是否还会有 《新青年》与 《东方杂志》有关东西文化之争,是否还会有
《国学基本丛书》、《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的出版,
是否还会有声势浩大的整理 国故运动。当我们追溯所有这一切文化 问
题、文化现 象时,我们无不感到,文化史 的研 究、文学史 的研 究、学术史
的研究,绝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史的研究,而是比观念史研究更为丰富的
研究。从这一意义上讲,出版史的研究,是我们研究中国
问题 的一个视角。
在研究近现代中国出版业时,我们必定首先会想到商务印书馆,这
不仅因为商务印书馆开创了中国近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要找的资源已被删除、已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商务印书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