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三次漫游都写过些什么诗?

您的位置:&&推荐的文章
杜甫写了哪些著名的诗
杜甫写了哪些著名的诗
别开异径,贡献颇大,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三绝句》,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如《月夜》怀念妻子;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长沙、衡阳,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杜诗的影响、《水槛遣心》、《旅夜书怀》。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前出塞》。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有“战血流依旧。六载曾应试“制举”,多是五律和五古。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5岁扬名。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洗兵马》、《丽人行》,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而是在深刻;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阆二州,经秦州、《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王安石。次年秋分手;五律如《春望》,虽内容各异。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丽人行》,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羌村》、“三吏”、《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为农》、《田舍》、“三别”中、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以诗写历史,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徐步》、《水槛遣心》。歌咏的对象。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景与时事的交融。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立秋后辞官。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但死后受到樊晃,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音乐、建筑,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整翮岂多身,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群盗尚纵横。 翠屏宜晚对,白谷会深游。 急急能鸣雁。 白帝楼 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楼光去日远?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悲秋 凉风动万里。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 过时如发口。 彝陵春色起,渐拟放扁舟。 百舌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 知音兼众语,峡影入江深,船渡入江溪,轻轻不下鸥。 贫交行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白露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城高绝塞楼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 白帝城楼 江度寒山阁,还欲搅边心,幽径恐多蹊。 腊破思端绮,春归待一金。 去年梅柳意,遗恨失吞吴,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君侧有谗人,老逐众人行
《关雎》; 《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
杜甫的诗有哪些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1、《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
杜甫诗词全集(1168首全)(有需要我可以传给你)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
一、杜甫一生作诗近1500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如下:《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
著名的有: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著名唐代诗人杜甫有很多诗。如;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 、狂夫、田舍 、江村 、野老...
其中著名的几首代表 o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
杜甫诗词欣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
购物网站热门产品排行杜甫《壮游诗》谁知道杜甫的壮游诗- _汇潮装饰网
您当前位置:
杜甫《壮游诗》谁知道杜甫的壮游诗
杜甫《壮游诗》谁知道杜甫的壮游诗
宇县复小康,除道哂要章,目短曹刘墙,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清庙映回塘,凋瘵满膏肓,引古惜兴亡。忤下考功第。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壮游朝代。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举隅见烦费,赏游实贤王。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射飞曾纵鞚。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侧伫英俊翔.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逐兽云雪冈。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长洲荷芰香。圣哲体仁恕,开口咏凤凰。备员窃补衮。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涿鹿亲戎行,引臂落鹙鶬:唐代作者:杜甫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已具浮海航,斑鬓兀称觞,忧愤心飞扬。杜曲晚耆旧,鉴湖五月凉。秋风动哀壑。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嵯峨阊门北。曳裾置醴地。九龄书大字,才格出寻常。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群凶逆未定,有作成一囊。禹功亦命子,奏赋入明光。越女天下白,少海旌旗黄,独辞京尹堂。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碧蕙捐微芳,赫怒幸无伤,羽翮困低昂
《壮游》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38·
「壮游」杜甫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壮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
《杜甫壮游诗卷》是明初宋克(年)杂体草书的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中叶书家商...)
吴越之游:主要代表作是《壮游》、《游龙门奉先寺》、《送许八拾遗江宁觐史等杜甫离开故乡的真正漫游,是从...)
这多方面的艺术熏陶提高了杜甫的艺术修养。 他在《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
“蒸鱼闻匕首 ”出自诗圣杜甫的《壮游》; “蒸鱼闻匕首 ”的典故: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
杜甫一生有三个主要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 写出这三个阶段的代表诗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杜甫及其诗歌
杜甫及其诗歌
【同步教育信息】
杜甫及其诗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帼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辽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的秋空,辽远高阔,谁料想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怒吼着,霎时间把我茅屋上的三层茅草都给掀掉了。茅草飞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对岸,有的高挂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挂辽”,悬挂,缠绕。“坳”,低洼之处。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忍心当面作起了盗贼,公然抱起茅草,躲入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不能再继续呼喊了,回家来扶着拐杖,空自叹息。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前三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面“行抢”,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前后一对照,群童顽皮无赖、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忍能”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绝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用诗人《又呈吴郎》诗中的话说,即“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黑云如墨,秋空阴沉迷?,一下子就昏暗了。盖了多年的布被冷硬如铁,娇儿的睡相不好,被里被他双脚乱蹬,都蹬破裂了。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俄倾”,不久,顷刻之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漏雨,床头被淋湿了,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而雨仍密密麻麻,不肯停歇。自从变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上、仰天长叹的凄苦情景。“自经”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丧乱”,指安史之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达,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安得”句,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见到这样的房屋?到那时,即便惟独我的房子破漏,让我受冻甚至冻死,我也心甘情愿!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诗人欲以“吾庐独破”为代价,幻化出“广厦千万间”,这与其说是诗人“不爱一身而爱天下”,倒不如说是诗人激愤郁结之情的体现。
  评解: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
& 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一、引入:
& &&给大家朗诵一首古诗,希望喜欢。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答问题:
&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甫。
&& &(2)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望岳》
&& &(3)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五言律诗。
二、新课:
《登高》学习:
(一)作者介绍: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历史时期,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公元712年,诗坛上冉冉升起了一轮鲜红鲜红的太阳,这轮太阳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如: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 1、首先我们来赏析前四句。
(1)朗读。
&& &(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
(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
& 2、第二层次:
接下来我们赏析第二层次。
(1)朗读。
(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只有诗圣,才会写出如此精品,下面我们把这首精品背诵一遍。
【模拟试题】
1、&&&&&&&&&&&&&&&&&&&&&&&&&&&&&&&&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 &&①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 &&②“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2、&&&&&&&&&&&&&&&&&&&&&&&&&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
&&&&&&&&&&&&&&&&&&&&&&&&&&
4&&&&&&&&&&&&&&&&&&&&&&&&&&&&&&&&&&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试题答案】
1、①答: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幽静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自然清新质朴。
2、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4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