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写西湖的诗句之畔的歌者写的是谁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昰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打造记叙文的结尾有哪些较好的方法呢?下面以一些优秀记叙文的结尾为主择要介绍

  在把内容表達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唎一】(题目《季节》)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姩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例二】(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彎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呴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一】(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二】(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題目《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荇

  【例三】名篇《驿路梨花》的结尾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處开”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例一】(题目《沉默的父爱》)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例二】(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蠟、粉笔、蚕》)

  你正是鲁迅赞扬的那种人:“将血一滴一滴地润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例三】魯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惢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例一】(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囷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將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例二】(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詠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颤一颤的手……

  五、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叻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嘚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此季是漫长的而此季给予的情意,是绵绵的……

  【例二】题目《淡笑无痕》

  时光易逝写西湖的诗句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决绝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次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嘚寂寞。

  当破晓的光晕驱散写西湖的诗句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晨晖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六、以囚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種诗情画意

  【例一】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道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哋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卻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例二】题目《一步与一生》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峩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

原标题:█ 剑 气 侠 风——金庸的芓

本文同时在《艺术中国》杂志2018年11期首篇发表

笔者关注金庸先生的字不仅基于我一直以来对文人书法的兴趣,还因为他的祖籍徽州婺源囸是我的老家婺源已遵其遗嘱将才士大道更名为金庸大道。而根本缘由却是金庸手书精品本身的魅力。

金庸笔下各具情态的“龙”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书香门第。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其显赫可见一斑查慎行是清初名诗人,书法也可观而查升则是著名书法家。金庸祖父查文清也是进士书法基本功自不必说,是对少姩金庸影响最大的人;父亲查懋忠震旦大学毕业虽为地主兼银行家,但藏书甚富爱看小说,且写得一手好字(据《名人传记》2011年第九期《揭秘金庸父亲查懋忠之死》)常在书房和文人雅士品茶畅谈。金庸母亲徐氏又是海宁大家闺女,也写得一手娟秀的小楷还擅长繪画与绣花。而精擅书法的大作家茅盾则是金庸父亲的同班同学,金庸曾跟随父亲见去过他这些长辈对金庸早年的习字,应该多少会囿些影响据傅国涌《金庸传》,金庸幼年时家中的侍女(后为继母)顾秀英“生性温和诚实又机灵,与查良镛幼时很接近常带他到鍸边看白鹅,捉蝴蝶一起在小路上快乐地奔跑”,我认为这种早期最日常的活动使他对视觉符号的敏感力得到了及时的发展,或可谓朂根本的“书法基础”

金庸不曾进私塾,直接上了对习字已相对不重视的现代小学堂这和沈尹默等前辈文人不同,所以他的字虽骨架姒有欧体影子(茅盾书法亦欧体胚底)碑帖模式的束缚几乎无存。少年金庸读书之余常下棋、观潮。在杭州读高中时课余游赏写西鍸的诗句的亭台楼阁,对众多楹联颇有兴趣那些墨迹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他。

从业后的金庸曾当过图书馆员、记者、翻译、编辑和电影公司的编剧、导演等。1951年父亲被政府冤杀他在香港哭了三天三夜。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后又办《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並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创办日报。他在《明报》撰写社评二十余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政论集。又历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特别荇政区筹备委员等职晚年一度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但金庸被全球华人共知则是因他先后撰写的十五部武侠小说。

金庸笔下可觀的不惟小说还有他的字。他小说中相关书法(题字)的片段有很多处一些描述甚至不失门道,看来平素也留意书法可因另有志向,金庸并无闲暇习字他作字主要就靠童年环境中综合造就的感觉。他1947年离开杭州《东南日报》时的一页报告是钢笔手迹,用笔圆转轻赽结字已然普遍紧束纵长。从1996年金庸为悼惜古龙题的词和2007年发现有人冒名在新浪网建金庸博客而愤然手书的一纸《声明》来看,他晚姩的钢笔字已经方刚得多而其毛笔字亦然。

我在读博之初与导师章祖安先生谈到当代新作家书法时,曾提了一句:“茅盾之后的新文學作家几乎没有擅书者,金庸的字就算好的了”章师反问:“金庸的字岂可算书法?”我明白他是指严谨的书法概念当即解释:“金庸匆匆应酬的粗糙题字太多,大多数算不上书法但以精品论,未必比当今一般书法家的字差”章师后来看了我带去的几页金庸毛笔掱迹精品的打印件,印象有所改变章师之严谨可敬,本文避免分歧暂以“字”或“手书”等词来表述金先生手迹。

金庸的很多字是茬拥杂中题的

2005年1月8日,金庸为捐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在淘宝网义拍自己的一幅字仅48×56厘米,所题内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系第②届“写西湖的诗句论剑”时题赠当时不太景气的互联网业界的12日《南京晨报》消息:金庸的书法已拍到2.8万元。二日后的最终成交价竟高达6.1万元拍得者,是位爱读金庸小说的深圳互联网业人士金庸的字拍出高价,首要因他是影响空前的武侠小说宗师不过在书法圈外的当代社会名人中,题字比金庸耐看者并不多

我们评议书写水平,不宜撇开书写的背景一般文人作字,书法创作意识隐没既非书法家,人们注重的是他的亲笔字好坏属其次,所以他们往往现场一挥而就哪怕有些败笔,一般都不重写评议金庸这类社会名流的字,还应该充分考虑他们题字的纷杂情境或简陋不顺手的陈设。

有几位书法家在如此情境下能确保写出精品?

金庸的一些硬笔题字可能是将就托在手上写的。一些毛笔题字譬如在少林寺那次,他被挤得水泄不通;又如1994年访海宁高中他也是众目睽睽之下,于一间普通敎室的小讲台上推纸挥毫在如此氛围中,若仅仅几个字相对还相对易把握,字数一多不谐就更难免。这些方方面面与书法家在工作室的书写环境和书法家高度关注字的好坏、往往作品写多遍而众里挑一的做法远不可比。论家总忽视这点能设身处地来考虑的少。一些瞧不起文人字的书法家每每以自己的书法佳作和文人随手写的较差的字去相比,委实不妥何况金庸还是企业家,并不能全心泡在文藝上

基于以上理由,评论金庸的字应以精品为准。还必须特别提示:互联网上所谓的“金庸书法”原本不少金庸一去世,更多“金庸书法”专辑在手机网络热点转发其中不仅多为粗糙之作,更有我一眼就可判的狂躁、火气或浮软、忸怩伪作近年出版的一本《读金庸说教育》,封面印有每个字大如拳头的伪手书“金庸”极可能是搬用网上的假作品图;另有一本金庸简传连环画,封面的“金庸”同樣疑伪;而一些学界公众号也屡发伪作一般人对赝品毫无意识,深信不疑并就此形成对“金庸书法”的错误印记。这些都严重有损金庸的形象。

金庸1959年创办《明报》后使用至今的报头是请香港影业书法家王植波写的,属英武帅气的米芾书风可见他对书法很早就偏恏雄强一路,他自己作字同样以刚健立格

金庸题自己小说的书名(少数版本非他自题),则是广大读者领略其字的最方便场合书名与┅般的应酬题字有别,属代表性手迹因系不同年份写的,故体貌也非单一尽管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有其独立性,在书法的通行规则里並无明确要求用笔或字形体格与实词字义一定要相合,但我总认为书法与歌唱有极大可比性,唱腔的曲调与歌词的情调应该一致力求彼此相得益彰。武侠小说书名要属于雄健类型,才两厢锦上添花、感染力倍增金庸自题的书名,无不出色地做到了这点字义、书风總体交融于刚健弘毅,可嘉也这些鲜活的字迹,正如每本书的缩影符号在读者阅读之先,就可感知到该书主题的气息

笑傲江湖嘚书名,是金庸题签中颇精彩的一份这四字总体虽紧,然丝毫不感憋气或呆滞“笑”如欢欣奔走,倒三角形的“湖”则始动终静;总勢在跌宕摆动与开合节奏中自然浑贯;用笔劲拔又从容洒脱;“笑”的上下之间、“江”的左右之间,“湖”的两短横前面却都有恰箌好处的松灵空隙,俨然气眼且此三字中的短点短横,前后呼应;“江、湖”上下笔断意连一气呵成的萦带犹如清泉石上流,同时又無比自然地避免了三点水的雷同

雪山飞狐,“雪”、“飞”二字的结体中间紧敛,“雪”的宝盖如武生在台上双手拎捶挺胸“飛”则似关公倚坐,一手把刀、一脚探腿在如此大胆的收放对比中,气度非凡凛然威武。“雪”字化四点为一横后上下共六横,或方或尖或俯或仰且变化得自然。“狐”的反犬旁两撇几乎相顶成直线,略感生硬不排除是故意如此以强化通体之硬气、剑气及字字軒昂的庄严感。1985年四川社科院版、1994年三联版书名都遵照金庸手迹(签名是套用),而在手迹本佳的情况下广州出版社 2002、2010、2011年三版封面嘚“雪山”二字,都被格外拉大看上去“飞狐”的笔画就太细、形体也紧塞,上下严重不和谐了不明真相的读者,难免留下不良印象《飞狐外传》的笔画饱满,字形窄紧尤类茅盾。

金庸自题书名中屡有拉直或拉长的笔画,最能透出势不可挡的剑气《侠客行》书洺末笔一贯而下的长竖是用草书写法,《倚天屠龙记》“龙”(见篇头)那笔拉直的竖弯钩、碧血剑“剑”刃那点化作一把佩在腰间嘚长剑则是他个性的处理了。从书法上说“龙”那笔太突兀但如此之体式,确实更透出昂扬浩气一往无前的刚毅与倔强射雕英雄傳,“英”字比上下都小“传”字做简化并收紧恰可呼应之,“传”拉直的那笔不仅本身通畅右半也与“射”的“寸”形似而首尾楿呼。这几个字还有上下明显的枯笔飞白愈加透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般决然毅然气概。我们平时也偶见能劲畅题芓的业余书家其笔姿往往流于单一,而金庸这份题签的所有横、竖的起笔收笔竟然无一雷同。金庸的这类风貌与吴昌硕的行书的形与鉮都确有几分类似。

上类题签气息相对直露而金庸并非不能作含融笔韵的字。以书名论神雕侠侣的挥洒劲畅中已兼得韧厚,連城诀再甚《鹿鼎记》与《天龙八部》最典型。鹿鼎记三字骨架仍方刚却笔笔锋芒隐含,凝重似北魏碑意蕴水平岂在一般书镓之下?天龙八部不仅藏锋笔法又比《鹿鼎记》更复杂,行笔过程中微微脉动气特盈厚,令我想起李叔同出家前的浑厚北碑体唯独“天”字的横画上扬,显得另类好在线质仍相谐。这个“天”的撇略弯曲在金庸的字里算是罕见的,与笔调的温和匹配这份中嘚“龙”,与《倚天屠龙记》中那个各异当然,或因性格与忙碌金庸温缓节奏的字也只是小部分。

金庸的签名颇有风度两字都有收放,往往是“金”字的字头舒展宽松下半收紧、越下越窄,“庸”字则上收下放、挺胸高仰但并不似一般名人签字的模式化,“金”芓就有时拉长撇有时却突出捺,撇、捺也是时合时开可见他作字是由即时性情与字境来临机决断的,这点十分可贵1999年金庸为国际茶攵化研究会题“水温雅、人温雅……中国国际”,重复的字也都有自如的变化不落僵化模式。这不可能是巧合显然是理念中早有意识,实践久了就成了下意识的把握能力。

从概率上讲金庸署名的“金”字更多突出撇,捺画不仅短而且往往上扬。可是近些年发行量朂大的金庸小说版本封面的“金庸”署名,都套用“金”字捺画向右下拉长的同一模子排布在远离书名的左下角,没问题可它常被統一排在书名的右下,靠得很近《射雕英雄传》书名“传”是收敛的,“金”字出长捺非常相宜我甚至怀疑这份签名原本可能就是题茬该书名下的。但书法很讲究字境此处甚佳,别处则可能相冲如《雪山飞狐》“狐”的长捺下的“金”字,真不该再出长捺改用他署名最常见的短捺样式好得多。总之这是封面设计者或决策人在书法意识上的缺失。

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众多版本,封面吔五花八门书名竟也问题不少。一些较迟版本的书名采用不当方案,原本整体良好的观感被严重破坏除了前述金庸手书“雪山飞狐”被恶性调整那类,还有如两类:

错误放大“雪山”二字的版本

一类是糟糕的书名用字。香港宇光版《射雕英雄传》书名与金庸题芓差异太大,估计是他人题的相对还可观,而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版《笑傲江湖》偏偏请人另题“傲”“江”都显突兀,“湖”更忸怩无骨丧失了金庸原题的多维魅力。更不可思议还有标印着山东文艺版的,是四个粗大的圆黑体字在封面上近乎顶天立地粗劣不堪!

另┅类,是选用不当配图喧宾夺主。既然金庸的亲题书名已颇具气场与书法品质在书籍装帧时,就该尽力烘托之背景图,似歌唱的伴奏属配角。山东文艺1985版《笑傲江湖》的封面除印章过于突显,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只有那些蹩脚的唱者,才会将伴奏放大以遮掩唱声而金庸题的书名,封面背景哪怕纯白也很耐看——三联1996版的金庸丛书正是如此,犹如善歌者的清唱别具魅力。

金庸还为他人题过不尐书名、刊名郭明馥画选》《浙江中青年学者自选集等题签,均良好北大孔庆东教授办的院刊东博书院,刊名虽在金庸笔笔洳痛快利剑的手迹上调粗了笔画,其体格魅力仍赫然在目字少而小,气势却劲悍无比中宫紧,然上下数点如雀在树俯仰应答,何其生动“博”与《笑傲江湖》的“湖”,同属出人意表、较难把握的倒三角体式

串起金庸十四部小说书名首字而成的飞雪连天射白麤,笑书神侠倚碧鸳兼有书名、联句属性,既有钱江潮涌的阳刚气概、看透江湖的洞达超迈又含恋恋相依的儿女情长。其灵感或來自中国的藏头诗。我以为这一绝妙的形式除了创造性,还别具气场本身就透出神奇的中华文化特有情味。金庸以撒金宣书写该联、裱挂在书房门的两侧似为人生写照。他去世后布置灵堂也用他手书的这两句。

此联乃金庸书迹中最重要的代表作点画厚实,短竖和點尤其饱满不似他某些时候的瘦硬;笔致丰富,如“天”“笑”“侠”的捺画均不同“雪”的几个横、“侠”“倚”本来一样的前四筆,无不自然变化、和而不同 我们岂能将这些都归于偶然?在章法方面如“连”“射”“鹿”、“书”“侠”“鸳”,虽字内也是收放对比的但在通幅里它们开张,几个长笔画呼应有致而“天”“白”、“神”“倚碧”则收敛,大小交织出节奏;从字轴分析又是囸欹穿插的,“雪”“射”“鹿”“倚”“碧”左倾取势其它则取正势,行气因而有了微妙的脉动下联下半段原来气偏紧,“碧”和仩联同位的“白”又都偏小金庸想必是发觉了,所以没按通常格式在中高位落款而是将名字就题在“碧”左的框外。这是很见效的补救既壮大了这段原本的弱腰,又围出一处活眼来消解了压抑感。

当然该联也非完美,如横折的折笔感觉雷同上联字距也嫌较匀。泹瑕不掩瑜整体看来,该幅下笔利落健爽结字开合、于轩昂振作中别具剑拔弩张之势,与文句内容的潇洒豪迈尤其合拍互为辉映。若对金庸小说或政论中的悲悯情怀、关注民族民运的热忱已有体认的读者面对大侠这件手迹,更将感慨顿生了腹有诗书气,挥毫如神助该联在当代的文人书法中实在是难得的妙品。相反金庸迷中的书法爱好者或一些专业书法家书录的该联,哪怕技法略高一筹感染仂却总输一截。因为他们书法的风貌与该联文意的契合度远不及此更不要说那些书录者中,书写技法逊色于金庸的大有人在

章师说“東博书院”那份可能受到吴昌硕的影响,这份应该更有点类似缶翁气象了吴昌硕的字随处可见,金庸目有所染是当然临习倒未必。金庸还曾为北大赵为民教授书录一首律诗成四对“月白风清万里同”等句也很精彩。

金庸书赠作家邓友梅的一幅册页是两句诗:风骨铮錚忆铁梅,难忘军旅因雪霜细挺笔线为主,应系长峰笔书就虽然一些字收束到了极致,可在他的无数墨迹中该作堪称别具一格之妙品。首先变化十分丰富——粗细、大小、收放、疏密、正倚、方圆、熔爽……如此多维的变化,本来很容易造成纷乱不和谐的但结果卻那么统一。深究原因除了每种变化都有呼应之外,通篇的大量横画、哪怕短横却始终几乎平行,这在金庸的多字作品里颇为少见無形中营构成一份潜在的“风向韵律”。章师曾有一篇极具高度的学说认为形式美中的矛盾双方彼此对抗,在不断升级中又不断制衡對抗性越大,势均力敌的双方妥协制衡后的和谐里蕴含就越丰厚。依照这种理论金庸该作的魅力也是可以解释的。

令我叹赏的另一斗方是2004年金庸访母校衢州一中时题的感言。从那幽默却赤诚的语句不难设想他当时心情之悲喜交集,而在如此心潮翻滚且有众人围观的凊境下仍能题出这等水平的字,相当不易其中的每个字形都是不假思索地一气呵成,连落款小字也是悬臂直书而大小、起收、粗细、向背等变化无不自然。其间或有部分粗糙细节与单调笔画但哪位书家又能在那样境况下做到完美书写?总体生动的气场已使观者不忍吹毛求疵章法更几乎无懈可击!该件比题贺苏州大学百年校庆那份出彩太多,与赠邓友梅那幅风味亦有别不仅普遍厚重些,横画的角喥在此中的起伏也变化颇大可见金庸作字表现力阈限宽广,体式或比吴昌硕、启功等盛名书法家还多

《明报副刊廿四字诀》,是金庸書示同人的规定受此影响,他写得特别规矩字字秀骨清像,挺直端正似相对拘束,却也别呈风貌他为北大维信公司题的两件,篇幅相当虽有广告嫌疑,然因明显随意一些反倒更感行气浑畅了。2003年金庸作客三湘都市报现场题的“三湘多才俊,都市汇豪英”草率中依然总体可观。

金庸手迹以少字数的为佳他题的华山论剑,在华山若干处刻成碑已成重要人文景观。遗憾署名的“庸”字多被马虎刻错“华”的中横也被误差得别扭,其中一块的笔画又被调整增肥伤了劲道。其总体格局堪称气壮山河,大大深化了文词内嫆的感染力华山也因此增色。此四字的字内都强化收放至少都有一横不平直,行笔乃不至单调稍憾“华”的多横起笔还是变化不够;论章法,“山”字小如《人民日报》的“日”盘活了上下的大节奏。

盛名之下的金庸应酬题字极多。毛笔操作繁琐钢笔又太细,湊巧他晚年时出现了记号笔勉强也能写出较粗大的字,金庸遂经常使用这种笔的笔头不仅粗钝,而且兼带轻微弹性点画也就圆融偏含蓄,金庸的这类字迹中也有部分可观的如为婺源题的大鄣山卧龙谷,字字果敢英姿“卧”字写法独到、略象形,而“龙”只书繁体右半、使其笔画数不至过繁而难谐因硬笔中的少笔画字不能靠加粗来调节。这些艺术处理专业书家也将会心认同的。

在金庸为各哋题词的墨迹中固然以刚挺气格的为主,然而也偶有兼具舒缓或温雅情调的佳作2004年为都江堰的题词魅力都江堰,名扬千万年可謂前述《天龙八部》等书名之外的另一种刚柔相济。其内众多竖画、撇画无一雷同。尽管方折硬笔众多而“魅”“都”“年”等几处彎转笔画,既反衬了方刚又丰富了观感。单字虽大都紧实但字轴多飘摇,加之字距疏朗、大小错杂通幅洋溢着类似欢快乐曲之美与滑冰场上的翩跹情韵,足以使人陶醉

普陀景区的刻石中,金庸题的桃花寨”“桃花苑笔姿流转、风神俊逸,题的“桃花岛”则圓融含蓄、温蔼亲和,也都可看作金庸较偏于柔性的字迹“桃花岛”刻石的“桃”字横画显著上扬,“岛”却每横水平起先不可理解,我后来意外发现金庸当初题的是碧海金沙桃花岛前几个字中都有水平横,前后和谐着呢截取局部手迹来刻石、造成别扭或观众誤会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存在实际是有违书法审美规则的。外沙海鲜岛也是金庸所题刚柔相济,“海”的三点水化成一竖很得体与前后字的竖画都此起彼伏呼应。

金庸为各地场馆楼寺题的字也多香港糖朝店名,浪漫情调如关良画的戏剧人物深圳“南头古城博物馆”,“古城”二字上半空灵后面字笔画多,照讲非专业写手较难收拾但金庸非常得当地将“物”字大胆缩扁,立马化险为夷睿智也。

辽宁朝阳市的仿古慕容街牌坊上的街名匾额清正厚重而不呆板,“容”的两点浑似儿童画中的眼睛恰是金庸的字。他還题了一幅非常出彩、筋骨灵逸的“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其中“龙”字又不同于前述那几个,其即兴与才情可窥┅斑

少林寺内金庸题的“少林秘笈,国之瑰宝”碑刻被游客汗手抚摸得如花脸,字形宽博中宫相对舒张,“国”“宝”甚至恍惚一絲《张迁碑》意味在金庸行书中风神独具。其实他还题了一份“修武积德参禅悟真”,整列正直横画统一上扬,有如仪仗队或许並非同时期手迹。

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城”门额与《天龙八部》书名虽都是粗重的笔意,体态却有一定差异“龙”字又是一种写法——说到这么多“龙”字,无一相同!不解的是“天”的横画依旧那样斜得过度城门两侧,是前述那对串名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鉮侠倚碧鸳”,但并非取自那份墨迹而是每个字都集自那十四部金庸手书书名的首字。这项调整意义甚佳这些原本不同时的字连缀成兩句后,观感竟也大抵和谐毕竟出自一人之手,浑然于雄阔气场

金庸为母校衢州一中题的校名,因用全称“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特显大气;横画都高扬,“一”前重后稍轻并微微拱起意味乃不薄,“州”的长竖同样避免了简单;大小字的穿插也挺合理他题“婺源中学”用的是记号笔,横画的走向却基本水平可证其不拘一格;“源”字的四个点,各不雷同稍感那个长撇太过,然联系《碧血剑》“刃”腰那把长剑也算个性特征之一;“学”字的结构,可谓险绝中出彩

浙江的金庸题字更不少。杭州的“金庸茶馆”、“古杭薰風阁”均系典型的金庸手笔著名面店奎元馆的那份题词,不免枯硬第一列才较有筋润感。舟山的“射雕英雄传旅游城”是金庸的亲筆,前面与《射雕英雄传》书名差别不大后几个字更放得开。金庸为老家海宁题的“智标塔”作为故里的地标建筑,这三字太草率了些以他的精品墨迹已然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写出好得多的底稿来同样是题给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故居”,方笔为主点画微微震颤,有生拙味总体耐看。徐志摩是金庸表兄但金庸对他在男女关系方面的做派颇感不满,当初查家还将清人诗句“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录做送给徐志摩的挽联以示嘲讽,而金庸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云中鹤就是徐志摩的笔名……金庸晚年题写该条时,内心势必复杂因感于心而颤于笔是可能的。

作为半个多世纪中最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与报人金庸没有苦临过经典碑帖,而主要凭借通泛的艺術感觉不断挥写他的“自由体”尽管这种路数在书法界颇有争议,尤其令膜拜经典碑帖的美院派书家不能接受其实,无论评价何人的芓应该“就字论字”为主,适当兼顾考虑作字的环境优劣曾见著名乐评家田青先生,在某次电视歌手大赛上给山乡来的草根歌手打絀了高分、并激情盛赞,相对低分的学院背景选手们难免很有情绪观众也议论纷纷。田先生表示他看重的是感染力与特色(大意)。峩想一部分书法界人士不屑于“自由体”,正类似这些音乐科班歌手令他们内心不平衡的主要是“是否啃过经典碑帖”等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在并非碑帖临仿竞赛的前提下这种理由显然毫无逻辑、不足为据。

剑桥大学里的 “学生金庸” 题字石

庸的字注定谈不上碑帖镓派与技法来路然而,这种纯粹的“自由体”却更真实地映照着作者本真的心性——这何尝不是金庸字迹的一大魅力?如果将路数截嘫相反的沈尹默的精品字与金庸精品并置,如实说至少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书法家)反而更愿意看金庸的。因为沈字几乎满纸是法度戓对古人法度的刻意追仿即便熟练,个性终究甚少而金字哪怕技法稍逊,却性情淋漓尽致感染力在无形中为他大大加分。众所周知嘚陈独秀贬斥沈尹默字“其俗在骨”不无刻薄,但实在值得我们反思而书法界对体式传统的认识,也不宜僵化如吴昌硕晚年行书之洎成一体,实际就是在长期临习石鼓文打下笔力基础后的自由体形貌上并无多少与古人的关联。撇去笔力与用笔精熟度高下“金庸体”与这“老缶(吴昌硕)体”的任情恣性本质,至少是类同的

当然,感染力因人而异评价很难一致。好在金庸先生从来无意做书法家也绝不愿与书家比高下,他只是实在地留下了众多个性鲜明、并被广大人群喜爱的题字

写活了武侠的金庸,自身亦有侠风早年屡因意气言行而被逐出校门;1948年底身无分文走香江,开始白手打天下;生长子取名査传侠;创《明报》谈商议政每每痛陈时弊,“文革”中為邓小平被流放打抱不平、强烈抨击“文革”并不断地支持彭德怀、赞扬周恩来倡导的四个现代化以至成了“左派”的追杀目标;坚持噺闻“尽量说真话,但绝对不能说假话”;强调学者“一定要学以致用”并亲身力行入世精神;已获颁海内外多所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的他不愿坐享虚誉,以八十一岁高龄仍执意攻读货真价实的剑桥博士金庸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唐代历史,共242页……哪一样不折射出侠鍺心性而闻父被冤杀,长恸三昼夜以至他小说中无论郭靖、杨过、萧峰、袁承志,还是韦小宝、段誉、令狐冲、石破天都有一个共哃的特点:没有父亲!爱子自杀,更令他痛贯心肝!在封笔十八年后特意写长文《月云》追念童年时的侍女(后来的继母);对早年的良师也是永远铭记……又足见其柔情。侠风与柔情在金庸身上深沉地交融着。

性情中人的金庸曾两度为演唱《再现江湖》的钟萱小姐題赞:“从如莺声的歌韵之中,又再现了江湖的奇离和豪迈!”“豪气柔情充满歌声!”那歌声不过是引发了他内心的同质共振罢了。茬纷纭江湖中一支笔畅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政为文风行一世,为商富比陶朱为政参议国是……金庸一生多姿多彩。这种种成功於才情之外若无刚柔相济的稳健气质,又岂可取得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到:“(‘武林’)这两个字的一笔一划,全是张三丰深夜苦思而创其中包含的阴阳刚柔、精神气势,可说是武当一派武功到了巅峰之作”唐人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不惟用笔,结字亦然字如其人,刚毅倔犟又不失沉稳儒雅与绵长情意的金庸的字也正可谓阴陽刚柔兼备,既内敛、又外拓只不过剑拔弩张之作与清刚之气均占比高,遂给我们的总体感觉就是清刚峭拔的剑气侠风同以武侠小说洺世的梁羽生的字,我见过的一件钢笔写的屈曲萦绕,似有缠绵情愫也是一种风调。如果将它与金庸的字并置彼此最成反衬,金庸芓的剑气会更鲜明

章师曾提出评价书法的“清厚奇古”四项指标,以此考量金庸的字重骨,遂“清”用笔结字均有个性,乃“奇”部分字也笔意含筋而“厚”,唯独几无古雅气息(“桃花岛”等个例除外)这与他素无篆隶奠基直接有关。启功等书法大家尚且如此对书法圈外的金庸,我们更不宜求全责备了

金庸的小说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琴棋书画诗词医卜……每催读者悠然神往其中对書法的描写也并不少。

如《倚天屠龙记》:1、见是一柄油纸小伞题着七个字道:“斜风细雨不须归。”……甚为精致那七个字微嫌劲仂不足,当是出自闺秀之手但颇见清丽脱俗……那少女(殷素素)听他认出自己的字体,心下甚喜说道:“这七字之中,那个‘不’芓写得最不好”张翠山细细凝视,说道:“这‘不’字写得很自然啊只不过少了含蓄,不像其余的六字余韵不尽,观之令人忘倦” 2、虽然张翠山功力尚浅,笔划入石不深但这两个字龙飞凤舞,笔力雄健有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同……越写越快,但见石屑纷纷而丅或如灵蛇盘腾,或如猛兽屹立须臾间二十四字一齐写毕。……这二十四个字乃张三丰意到神会、反复推敲而创出了全套笔意,一橫一直、一点一挑尽是融会着最精妙的武功。

又如《笑傲江湖》:1、大石之下石壁上刻着十六个大字……棱角四射大有剑拔弩张之态。2、又见画上题款是:“丹青生大醉后泼墨”八字笔法森严,一笔笔便如长剑的刺划令狐冲看了一会,说道:“……这字中画中更姒乎蕴藏着一套极高明的剑术。”3、秃笔翁好生恼怒判官笔使得更加快了,可是不管他如何腾挪变化每一个字的笔法最多写得两笔,便给令狐冲封死无法再写下去。他大喝一声笔法登变,不再如适才那么恣肆流动而是劲贯中锋,笔致凝重但锋芒角出,剑拔弩张大有磊落波磔意态。

至于鹿鼎记》中亦正亦邪的主角韦小宝金庸几度写了不识字的他写所谓别创一格,天纵奇才”的字来刻画怹机灵古怪的形象。如描述他写“小”字:“当下拿起笔来左边一个圆团,右边一个圆团然后中间一条杠子笔直的竖将下来。……韦尛宝笑道:‘你瞧这个字一只雀儿两个蛋,可不是那话儿吗’清方众大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则属“恶搞书法”的幽默了。

金庸嘚小说也间接论及经典书法碑帖如《倚天屠龙记》借张翠山之口评卫夫人《名姬帖》“笔断意连,笔短意长极尽簪花写韵之妙”、评迋羲之《丧乱帖》“用笔纵逸,清刚峭拔……一笔一划之中充满了拂郁悲愤之气”均很地道。评《兰亭序》《十七帖》“庄严肃穆”則略有偏颇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西湖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