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为什么这么累累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从事繁重的劳动,却难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基础福利。
文|辛允星当今的中国人,我们最大的切身感受也许就是“累”,不仅身体累,心更累,生活的重压不仅来自可以直接表达的经济负担,还来自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焦虑乃至恐慌,生活的幸福感必然由此而大打折扣。如果说中国人的辛劳生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则未必是人们能深刻认识到的。杨连宁新著《中国人为什么活得累》立足于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当世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话题出发,系统分析了导致中国人“生活困顿”的各种社会结构因素,将这一事关每位中国人命运的话题引向了“社会制度”的理论深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逐渐卷入到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民众对现代物质财富的欲望也同样地被调动起来,然而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满足这些欲望的社会条件,不仅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毫无平等可言,公民权利的不平等现象更是“正大光明”,社会的“不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规则的社会竞争夹杂着社会道德的沦落不断“升级换代”,让无数的中国人在令人焦头烂额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前行。与此同时,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又十分擅长于借助各种生活“伪装”技术掩盖自己的狼狈,并刻意编织出五彩斑斓的“伪善”外衣,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劳神费心”之感;于是乎,本来就已经十分艰辛的生活再次增添了新的精神负担。杨先生的《中国人为什么活得累》一书对中国的这种社会现实给予了全方位的透彻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寻找到中国大众艰辛生活的社会源头。当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最大的相同点应该就在于都正在努力追求“经济的现代化”,因此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物质欲望”,但中国人却没能像西方人那样获得满足这些欲望的社会条件,他们不仅需要面对“结果”的不平等,更要面对基本公民权利和社会竞争规则的不公正,由此所带来的“贫乏感”自然格外强烈。进而言之,与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相对贫困”相比,社会制度本身蕴含的各种赤裸裸的“剥夺”更加让人不能接受。正如本书所言:“对于我们来说,贫富分化本身并不可怕,建立在弱肉强食上的贫富分化才可怕;甚至贫富悬殊也不可怕,建立在抽瘦补肥上的贫富悬殊才可怕;我们甚至可以说,1个富人与500个穷人的比例也不可怕,1个富人对于500个穷人的权益侵夺才可怕”。换个角度说,当社会公正的基础秩序已然崩塌,不管是形式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名义上的计划经济,都必然会导致建立在权利不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两极分化,其典型特征就在于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同时又有更多的人“劳而无获”,这显然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社会剥夺。由此可见,当世中国民众所感受的生活“艰辛”有两个基本源头:其一是现代市场经济所激发出来的个体“欲望”;其二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制度对这些“欲望”的无情压制和摧残,前者具有普世性,而后者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之所以“活得累”不仅与“现代性”本身有关,更重要的源头则在于中国所选择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周其仁先生称之为“半拉子的改革工程”。换一种视角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尽管也会因为“贪欲”的持续增长而滋生出“贫乏感”,乃至因为生命终极关怀的迷失而带来各种的“精神危机”,但是很显然,这种情况与中国民众所经历的“艰辛”不可同日而语,至少难以放在同一个层次上加以看待。中国人活得累,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参与到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从事着世界上最为繁重的劳动,却难以分享到社会发展本应带来的“基础性福利”,比如居住权、健康权、公共事务知情权、子女受教育权、获得养老保障的权利等,加之社会广泛流行的“丛林法则”,它们共同导致中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压力因此接踵而来。也许是为了向中国广大基层民众提供心理安慰,中国主流媒体特别喜好宣扬非洲大陆的贫穷、印度国内规模庞大的穷困人群、拉美国家的贫民窟,但是我不认为这会有什么价值。据悉,非洲至今还留存有鲜明的“远古文化”痕迹,非洲人对现代物质财富的渴望从未达到中国人所具有的强烈程度,所以它们大多都不能理解中国人何以“勤劳到不要命”的程度;而印度传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出世”色彩,当代印度人对精神生活世界的特殊重视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它们对物质利益的强烈需求及其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此同时,拉美国家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懒散”性格更是世人皆知。从这个角度说,这些国家民众的贫穷尽管也与它们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可能更多地源自于他们的“不够勤劳”,至少与中国相比,这一结论绝非武断。反观中国,广大基层民众虽然付出了世界罕见的艰辛劳动,却依然过着世界上“最懒人民”的贫穷生活,可以说,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围绕以上话题,我们可以借用韦伯的“理想型”方法将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大概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人民勤劳并生活富足;(2)人民懒散并生活贫困;(3)人民勤劳却生活贫困;(4)人民懒散却生活富足。可以分别对应于欧美发达国家、非洲拉美国家、中国、沙特和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大国。很显然,第四种类型的国家只能算作一种特例,对其他国家而言不可能具有直接的“对比意义”,第一和第二两种类型的国家尽管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从社会道义角度来看,二者也并无显著的优劣之分;而唯独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种类型国家最值得推敲反思,对其民众而言,这种国家的社会制度是“最不仁道”的和最不公正的。由此可想而知:中国人之所以活得累,尽管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但是最关键的一点肯定在于其所处的特殊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中,极少数人享受着21世纪的人类最高物质文明待遇,却拥有着帝制时代的统治者才能占据的“绝对权力”,相应的,绝大多数人就必然要承受起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未曾出现过的沉重负担(包括体力和精神两个方面)。在这个时尚狂迷的大众时代,花样不断翻新的“消费”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也为“社会公正”理念的普遍推广创造了内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然而,作为世界重要成员的中国却是格外地青睐“特色”,对“现代性”进行剪切阉割,在接纳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极力排斥其对应的文化观念,最终结果自然是社会公正原则的荡然无存,社会结构的“失衡”、“断裂”(孙立平语);广大民众已经被吊起的“消费欲望”难以获得必要的满足,身心双重的劳累困顿由此而生。面对此种局面,可以引用张维迎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进行概括解释,他这样说到:“人类最大的灾难,都是少数人的无耻和多数人的无知结合在一块的!”我认为,此言很好的回答了导致中国广大民众生活艰辛的社会源头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去伪存真,普及常识
读图探真相
作家,媒体人
财经媒体人,著有《递罪》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律师
扫一扫关注微信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累 - 简书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累
写在前面:此文写得很长也很累,作为一枚经济学小白,想和你试着聊一聊: 在当前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还能不能妄想成为一枚生活家……
-01-中国的企业活得累先想想十年之前,有哪些企业品牌曾让你耳熟能详?随便举几个: 大宝、小护士、科龙、夏新、皇明、波导、步步高、万利达、春兰、同方、爱国者、健力宝、奥康、波司登、恒源祥、雅戈尔、七匹狼、李宁、三枪、杉杉……再想想他们今天又怎么样了呢?我们惊奇的发现,上面这些品牌要么被外资收购、要么早已转型房地产、要么还在苟延残喘。除了个别异军突起之外,大量曾经立志打造国际著名品牌的中国企业,曾经的宏图大志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纵观中国本土品牌的十年发展,如今真可以用“全面溃败”来形容。(以上内容来自《没有假货,哪来的GDP》)诺基亚倒下的时候,CEO奥利拉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想想真是心酸,但却是一句实情。十年前的那些知名企业,当企业做到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品牌信誉之后,大部分会沿着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品类、提升客户服务、完善售后体系、增加品牌曝光、拓宽销售渠道等等,这一螺旋式上升来不断发展和壮大。这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做法,也非常容易理解,这产品我做得不错,市场反响也不错,于是我想把它变得更好、产量更多,让更多的人认知它、购买它……可是好梦还没实现,你就发现天变了。有一个叫马云的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卖场。你卖10元钱的产品,在那只卖5元,而且鼠标一点就完成采购,在家就可坐等收货。马云给了你的产品和企业一记重拳,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可并不是因为马云比你的产品做得更好、更精、生产线更大,而是因为他已瞬间改变了中国的商业链条和思维模式。马云的模式成功,让一大批电商平台应声而起。还记得2014年互联网领域最火的词汇吗?跨界、打劫、颠覆!当时觉得这些词汇多么炫酷,如今看来,这无异于一群起义军对着老牌企业高调示威老子就是要革你们的命!
很快,一大批互联网新贵似一夜之间在中国商海崛起;而一大批传统企业,却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崩塌。这期间当然包括很多如日中天、信心满满的企业,他们的倒下显得多少有些委屈: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如果想要按照自己的步调,哼着小曲、循序渐进、稳步向前?简直妄想!无数的狼正虎视眈眈的望着你,有根无形的皮鞭似在一直抽打你,你在钢丝上拼命奔跑,可还是难免会掉下来。如此,中国企业如何不累?-02-中国人活得辣么累中国的企业活得不易,企业里的人呢?据说中国目前正迎来大面积的关店潮和倒闭潮,有的人失业了、有的人降薪了,中国人的钱袋子似乎在缩水,但压力却在与日俱增——因为只有卯足了力气不断鞭策自己,才能在今天有限的职场竞争里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曾发过一篇名为《像驴子一样不停的奔跑》的长微博,他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们就像一头驴子。打你几鞭子,说跑一圈。跑了。说这一圈不算。又打几鞭子,说再跑一圈,这一圈算。又跑了,说这一圈也不算。又是几鞭子,周而复始。什么意思呢?孙教授有个栗子。十几年前,一老太太积蓄大半生攒了20万元,说这一辈子没问题了,养老足够了。结果后来房价涨起来了,在一线城市20万也就够买半个厕所。半个厕所就想养老?门儿都没有。这圈是白跑了。于是又有人说,我有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养老,我这辈子没问题了。这个想法还没有几天,房产税遗产税要出来了,这套房子也不好拿了。这一圈也要白跑了。然后接着股市一轮牛市又开始了,身边挣三五百万、千八百万的都不在少数。可是一场股灾之后,这一圈恐怕也不算了。
我们的钱正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最近被很多朋友转发的文章《80后的养老危机》一文中也提到,从整个社会人群的收入中位数看,80后的上一代人可以做到一人工作养活三口之家;再往上追溯一代人,一人工作可以养活五口之家;而现在的80后,小夫妻两人工作养一个小孩,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我们必须不停的奔跑。可是跑完之后呢?孙教授说他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驴子跑圈的比喻,是因为某一天和一位企业家朋友夜谈,为什么当今企业的很多高管,明明位居高位、工资不菲,可却普遍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不管你之前跑得有多努力,跑了有多远。从这一刻起,以前的都不算数,你得时时刻刻努力。-03-我们怎么办此文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得出结论:物价升得快、房价涨得快、企业倒得快、模式换得快,可能一切源于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尤其中国,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确实有点快。怨社会吗?怨发展吗?羡慕法国人一年能歇150多天吗?羡慕美国人在教育、医疗上的超好福利吗?当然不必。狄更斯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说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此话如今被马云、王小波等一票企业家、创业者、风投大佬、作家学者反复引用。这只能说明,任何时代都可以这么被形容,并且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职业、任何生活,都可以这么被形容。鲜花总与荆棘同在、机遇正与危难共舞、美好与苦难相依、希望就在绝望边上……
更何况,你得承认,我们的生活确实搭乘着经济发展的快轨,在一天天好起来。尽管房价涨得荒诞不经,股票跌出魔幻色彩,可至少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人不至于流浪街头,不至于饿死路边;并且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并没有因危机的到来而真正遭受毁灭性打击。那些十年前响当当的品牌正在消失,但这些品牌背后的企业家呢?他们或者正在谋求一些战略联合而欲风云再起,或者已头戴“天使”皇冠指点别人的江山,或者早已在密西西比河的河岸喝着咖啡、晒着太阳……总之,你不必为他死去的品牌哀悼,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过得比你我精彩。而那些被下岗、被裁员或被关店的“你我他”呢?也不至于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他们或者正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去迎接新的职业体验;或者以低到尘埃的姿态,去发起一次对生活的绝地反击。
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她更多元、更开放,更造就人物,给了普通人更多机会。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洗礼,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当然承受着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空前危机……我们有可能改变它吗?答案是:当然不能。每一天商海里依然是生死沉浮,职场上依然是你争我夺,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不过是导向了社会资产的重新分配。压力那么大、生活那么累,不过都是滚滚车轮下的人生常态。但如果你问,我们还能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去渴望一份慢生活吗?还有可能在硝烟四起的职场外去做一枚安静的生活家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你可以选择,在每天高压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之后,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真正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越来越多的精英们正在验证,每天静心做一件事,就是高品质生活。你也可以选择,在连续工作了几个月之后,用几天的时间来一次放松心灵的远途旅行;或者在连续工作了若干年后,用一个"间隔年”给身体和大脑来一次不同形式的充电。还有其他吗?当然也有。
十年前,辞掉工作去某个边陲小镇,开一个有几间小房的客栈,被看做是只有少数文艺青年才会走的另类路线。而现在,当年的小客栈已发展成度假连锁大品牌,越来越多有想法、爱生活的文青们敢于走向远方,在花房阳光中、在喝茶聊天间,为事业与梦想铺开了一条理想路径。与此同时,一部分热爱旅游的玩家们,出了书、成了名,有了自己的旅游文化公司;另一部分热爱烘焙的达人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店,还做出了自己的知名品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更多元、更开放,才让一部分人有了将生活情趣发展成终生事业的可能,慢生活也有了产生经济价值的机会……然而,慢生活并不代表更简单、更安逸、更慵懒的生活。慢生活也是一种能力,生活家更是生活的集大成者。前进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
女性自媒体作者、专栏作者。公众号:小富女(ID:beauty-life5)和你共同探讨小生活的...现代人为何活得这么累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现代人为何活得这么累
中国人为何活的这么累?
  文/宗性法师
  如果把社会中的人,按工作性质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成白领阶层、上班族和打工族。除此以外,还有非社会主流的像囚犯、乞丐一类的群体。如果我们对这些群体进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
  这是白领阶层和上班族的共性。
  白领十天不洗耳恭听,就成“黑领”。你别看白领的样子很风光,生活很体面,其实有谁真正走进过他们的生活,了解过他们生活中的不堪、痛苦和困惑?上班族也是如此。他们成天行色匆匆,心中多多少少都有着一些无奈和无助。你要是不信,可以看他们走路的样子。我常说,走路要慢慢走。但这些人走路的时候,都在打电话办公。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问股票涨了没有。无奈吧?无助吧?由于心里有压力,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就能窥见他不快乐。
  人总是在攀登,尽管很累,却总是想上面一层会更好;上了一层,又想再上一层会更好。于是,总在不停的忙碌和疲惫中攀登。攀登到最后,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也不是。
  通过这些阶层的表现,我们可以受到一些启迪。原来被别人羡慕的生活背后,也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忽略的东西。这是我个人对白领阶层和上班族生活情况的观察。
  第二个问题:担心生活不稳定。
  这几乎是所有打工族的心理状态。
  他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工作三小时、五小时,一个月、两个月,明天又去那个地方工作一个月、两个月。因为不知道下一步将是什么,内心非常苦闷。
  这些苦闷又很难得到释放。你们观察那些打工的,他们三五个人凑在一起,买些夫妻肺片、麻辣豆腐丁,然后坐在大门口,拿个小酒杯或者拿个小碗,干一干。这就是他们发泄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再看那些在苦闷中吸烟的人,他们眼神恍惚,哪里是在吸烟啊!他们的面部表情是痴呆的,不知道吃了这顿下顿该怎么办。或者常常陷入沉思,感觉很无奈。当他们内心的苦闷找不到合理的渠道释放时,就去喝酒、抽烟、发呆、发痴。
  我去印度尼西亚访问的时候,看见沿途有很多茅草盖的小亭子。我问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朋友告诉我,印度尼西亚的男人是最幸福的,他们不用劳动,都是女人挣钱养他们。男人吃了饭没事干,就在路边修个小亭子,然后坐在亭子里发呆。这些亭子就叫“发呆亭”。印度尼西亚的街道两旁,就有很多这样的发呆亭。因为人们没有办法释放心中的情绪,就通过发呆来解决。
  第三个问题:要么自我放纵,要么自暴自弃。
  囚犯和乞丐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很多矛盾。
  囚犯为什么会进监狱?他们难道真想当囚犯吗?大多数囚犯在未犯法前都有这样两种心态:一种是自我放纵,一种是自暴自弃。
  贪污腐化、生活作风有问题,就是自我放纵的结果。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看到钱就想抓进口袋,在金钱和欲望面前总是常败将军。实际上,他们哪儿用得了那么多钱!当有些人被抓起来后,交出来的钞票都已经长霉了,还没有用过。这都是自我放纵的结果。
  还有大街上抢东西的强盗、土匪、流氓、阿飞,这是自暴自弃的结果。由于自暴自弃,他们最终走上了与常人不同的道路——每天吃“三三二”,带“铁手表”,只是这表是不转动的。
  常有人问我:“师父,乞丐是骗子,我给不给他钱呀?”
  佛法里有个观念,不管他多富有,只要向你伸手,他就是乞丐。因为他的内心是贫穷的,他的精神是贫穷的。
  尽管我们被他骗了,但我们的心是快乐的,我们是精神的富有者。
  同时,我们也要换个角度体会。你以为那些乞丐好受吗?那些乞讨的小孩,眼睛里始终流露不出快乐的神情。
文章关键词:
10:24 10:20 10:00 10:05 10:13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佛学微博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为什么这么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