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北京什么时候下雪建直辖市的?

北京大惨淡  现在,我大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统计局已经陆续在官网上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拿来撸一把了。首先撸一把我大首都北京。我知道北京的小清新们一贯骄傲成性,看不起制造业,不过我还就是要从制造业开始说。截至九月底,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为3449家,其中亏损企业1256家,亏损面高达36%。而全国的平均数只不过是15%罢了。比较起来北京在工业上的表现基本上就是一坨翔,当然了,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值确实不高,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仅为17.6%,所以北京的小清新们一贯看不起制造业,看不起工业企业主,声称他们都贪婪奸狡,最好全都抓起来杀掉,还北京人民一个朗朗晴天。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北京人民一贯得意洋洋的第三产业,又是个什么状况吧。  前三季度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仅4.8%,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最后一名,相对于全国10.4%的增幅来说,北京人民恨不得已经没钱消费了。这事咱们先不说,把主要的第三产业一项项拿出来撸。  北京前三季度重点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合计下跌5.2%,其中最惨的文体娱乐业,利润额20.3亿,同比下跌48.5%,与此同时,就业人数同比下跌4%。注意,文体娱乐业的萧条并不是北京独有,在接下来我们讲述上海的时候,还要再次讲到。可见在实业萧条并且房价暴涨的今天,中国人整体上已经没钱娱乐了。关于北京文体娱乐业萧条的数据,我还往前翻了一下。1-8月北京文体娱乐业的利润33.1亿,同比下跌仅10.2%。这么对比起来一看,单单九月份,北京的文体娱乐业就在整体上亏损了12.8亿!呵呵,可怜北京的文体娱乐行业2015年还创造了足足121亿的利润,并提供了超过9万的就业岗位,现在竟然沦落到这样萧条的地步,真让北漂们情何以堪。  第二惨的行业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9月利润总额2858亿,同比下跌12.9%,即便是今年6月底的时候,利润的同比降幅也只有9.6%。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利润加速下滑。关于这个行业必须要解释一下,租赁业指的主要是机械和设备租赁,而商务服务业,则主要是指法律(律师)服务、财会服务、广告和策划服务。看起来很熟悉吧?对的,这个行业算是提供了最多就业的第三产业,没有之一。截至9月底该行业的从业人数高达88万人。然而可惜,在这个行业出现整体性的利润萎缩的时候,就业趋势同样很难看。今年1-9月北京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幅仅3.9%,而2015年的同比增幅还高达10.8%呢,2014年也还有6.3%呢。而今年6月底的时候,从业人员还有5.3%的增长呢。按现在这种全行业利润萎缩的状态来看,到年底,从业人数就会完全丧失增长性,进入萎缩状态,而每年从北京各大高校毕业的法律系、财会系和中文、广告专业的学生,要怎么找工作,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第三惨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9月利润241亿,同比下跌6.6%,从业人员42万,同比减少1.3%。科研行业算是北京的门面,但是现在同样面临着利润整体萎缩的萧条局面。这事其实很容易理解。科研是为谁服务的?实业嘛!制造业嘛!现在全国的实业都在萧条,北京的小清新们也对实业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所以,北京的科研行业出现整体性的萎缩,也是小清新喜闻乐见的嘛。我强调一下的是:北京的科研行业萎缩趋势同样处于加速之中,2015年北京科研行业就业人数已经萎缩了1.0%,今年9月底又萎缩了1.3%,这种萎缩状态持续下去,北京的各大高校的理工科学生的就业路径算是又断了一条。  嗯,这才算是公平嘛,文科生固然因为商务服务业的萎缩而只能睡大街,理工科的学生当然也应该是一毕业就踏入慢就业的陷阱。反正北京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小清新和自干五为荣的,面对现在这样的窘境,也算是求仁得仁了,没啥可说的。  二、上海大瘫痪  面对上海统计局公布的那一大坨乱七八糟的经济数据,我只有一个评价:得罪了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的老蛮我,你丫真以为你还能通过数据造假蒙哄世人?十一期间你丫组织全国的媒体来跟我对撕,宣称你上海的经济从8月份开始就回暖了,形势不是小好,不是中好,而是一片大好!行,我现在就把你丫的裤衩给扒下来。我告诉你,数据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你上海统计局那帮半文盲,还真干不了这么复杂的事!  首先把GDP数据拿来出撸一把。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的GDP数据为19529亿,对比去年同期的17866亿,增加了1663亿,名义上的绝对值增幅为9.3%,这看起来还真是不错,要知道全国同期的名义增幅也就是7.4%而已。当然了,经过一番价格系数调整(也就是传说中的平减系数),全国这个7.4%的名义增幅被调整为6.7%,然而上海的9.3%的名义增幅也被调整为6.7%,你当然不可能知道上海统计局到底弄了个啥样的调整系数,这种系数恨不得是中国最重大的政府机密了。但是,至少,在这里你知道了一个逻辑:名义增幅较调整后的可比增幅要大,这说明我大中国政府是默认通胀的存在的。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开始一段奇特的数据之旅了。上海GDP的各分项中,工业增加值名义增幅为-1.9%,而全国的数据是上升3%,可见上海的工业领跌全国,上海的实业环境恶劣得要命,当然了,上海的小清新市民跟北京一样,对工业照例是不屑一顾的,所以我们同样也当工业不存在好了。就让上海的实业走向全面死亡吧,让上海2400万的小清新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也是件好事。我们重点来看看第三产业数据。  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前三季度的增加值为877亿,对比去年同期的845亿,名义增幅仅3.8%,而全国同期的名义增幅高达8.5%。在网购盛行物流发达的今天,上海的运输行业竟然表现不出啥像样的增长性,也不知道上海市民的消费力,到底孱弱到了什么程度。然而,为了掩饰这种若有若无的名义增幅,上海政府悍然宣布,经过价格系数调整后,交通运输业的可比增幅为6.9%!可比增幅较名义增幅足足翻了一倍!在这里,突然之间,逻辑颠倒了,通胀不存在了,反倒是突然通缩起来了!我了个大槽,你上海统计局,真以为中国人全都没上过小学数学老师,全都不精通加减乘除的吗?  然而,更加恶搞的是:上海房地产业前三季度的增加值为1466亿,对比去年同期的1165亿,名义增幅高达25.9%,这种增速远远超过了全国名义增幅16.2%的水平(当然全国这个16.2%的增幅也是高得吓人,堪称历年最高)。1亿,占上海同期GDP绝对增长额1663亿的比值高达18%。地产业是推动上海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为了掩人耳目,上海统计局经过一番所谓的价格系数调整,宣称房地产业的可比增幅只有6.9%!你妹啊!到这里又变成了通胀了!你交通运输业的名义增幅只有3.8%,你说它的可比增幅是6.9%;你房地产业的名义增幅高达25.9%,你也说它的可比增幅是6.9%!敢情这个69式是万能的是吧?你靠一招69式打遍欢场无敌手是吧?  在运输行业增加值丧失增长性的同时,按逻辑来说,货运量数据当然不会好看。1-9月上海货运总量下跌3.3%,而1-6月为下跌3.1%。从趋势上看,货运量的加速下跌,意味着上海正在丧失交通枢纽地位,上海作为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即将不保,而在上海的写字楼里衣着光鲜的贸易相关行业的白领们,将会面临非常现实的裁员和失业的风险。与这组数据相印证的,还有三组数据,第一组,是上海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的经营数据,1-9月份,利润下跌了15%。第二组,则是上海的出口数据,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1-9月出口额萎缩了2.4%,而1-6月只不过是萎缩2.0%。上海的出口正在加速萎缩,这当然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趋势恰恰与全国的趋势相悖。全国1-6月出口萎缩2.7%,而1-9仅萎缩了1.6%。比较起来,全国的出口正在收复失地,而你上海却成了加速萎缩的反面典型。这么对比起来真是丢人现眼。第三组数据,是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1-9月的可比增幅为7.9%,而全国的数据为10.4%,上海在消费领域同样显著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四组数据联合起来,相互印证,逻辑清晰,构成了完整的数据链条,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只剩下一个:支撑着上海经济半壁江山的贸易行业,已经走向了全面萧条。  当然,我绝对不会忘记在十一期间引发巨大争议的上海“文体娱乐业”的数据,1-9月,上海文体娱乐业的利润规模仅为3.49亿,同比缩减了足足94%!而8月份文体娱乐业还有4个亿的利润呢。一个月过去了,上海的文体娱乐业的老板们,又亏了5千万的钱。对于这种数据,结合前面上海贸易行业全面萧条的现实,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上海房价暴涨的同时,大家都没钱消费了。要知道文体娱乐行业的盈利水平固然浮动很大,2015年上海文体娱乐行业的利润规模84亿,2014年21亿,2013年36亿,但是对于现在行业利润突然就直奔个位数而去,恨不得在最后一个季度要变成整体亏损,这事绝不是啥正常现象。当然了,按照澎湃新闻的二逼记者在国庆期间的解释(这段神奇的解释各位可以百度《再驳上海经济大瘫痪》,我给出一个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doc-ifxwkzyk0797977.shtml),上海文体娱乐业的老板们都是深藏不露的股市高手,前些年他们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炒股。尤其是2015年,在股灾之中上海这帮开歌厅拍电影的老板们,还整体上炒股挣了80多个亿,可见股灾中大家一直抓不到的幕后黑手,其实就是这帮人。今年的股市不太好,所以文体娱乐业就不挣钱了。这种解释真是匪夷所思。北京的文体娱乐业为啥同样出现了崩塌?1-9月北京文体娱乐业利润也暴跌了48.5%,所以北京的桑拿房老板同样也是长期潜伏的股神?这种解释不是瞎扯淡吗?二逼到了这样的程度,我真心不能理解澎湃新闻是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也就是攻城狮和程序狗们所从事的行业。这帮人的人生宗旨就是岁月静好人生如歌,没事就痛骂老蛮我这种人跟国家唱反调的作死爱好。有趣的是,他们的行业也在崩塌。1-9月上海互联网业的利润同比暴跌了23.9%,而1-6月为下跌19.5%,可见行业的崩塌正在加速之中。与此同时,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年基本维持着12%的利润跌幅。这事看着真是有趣得很,希望失业的程序狗们,能在建筑工地上尽快找到一份搬砖的工作吧。  在这一片萧条之中,还有一组数据,倒是亮眼得很。上海的商务服务业(主要指法律财务广告策划类的产业),在9月份突然取得了爆发式增长。1-8月上海商务服务业的总利润为658亿,1-9月份突然变成了771,算起来9月份单月挣了113亿。就靠这113亿的支撑,即便是整个贸易行业、文体娱乐业和网络信息产业正处于崩塌之中,上海的服务业在9月份整体上依然实现了7.6%的利润增长。检阅一下商务服务业的历史数据,2015年上海商务服务业的月均利润为81.5亿,月,月均利润为82.2亿,基本也是相差无几。对于这个行业在9月份突然出现的大爆发,我其实也不在意。反正你上海统计局记着,你一旦开始了造假,你以后每个月都要跟着造。你的每一个谎言,都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现在你可以笼统的公布一个利润数,到明年初的时候你公布今年的统计年鉴,是需要公布商务服务业的具体指标的,包括法律财会广告行业这些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和业务量数据,都是能查到的。到时候,我就要好好看看,你上海在工业萧条、贸易冷清、运输业萎缩、文体娱乐和信息产业崩塌的情况下,是怎么实现商务服务业的增长的吧。那些个律师和会计师们,到底在给谁提供服务,那些个广告商,到底在为谁策划广告方案吧。  在本文的最后,我必须要着重强调一下就业的重要性。以香港做对比,香港总人口为720万,扣除其中的老弱妇孺,其中总就业人口约280万。然而,香港抛弃了实业之后,陷入了产业空心化的陷阱,香港市民基本上没有了高端的工作岗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行业只提供了20万出头的工作岗位,高度发达的地产行业也只提供了10万出头的工作岗位,合起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只不过10%多一点而已。剩下的250万的就业人口,大多只能在一些极其低端的行业里厮混,比如进出口报关、零售、餐饮和住宿业这些个基础服务业合计容纳了110万的就业人口,此外运输业提供了17万的就业岗位,汽车和水电维修提供了35万的就业岗位,这基本上就是香港人的主要出路了。这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就业岗位匮乏,真是一件要命的事,香港的年轻人因此处于绝望无比的状态。至于上海,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里的数据,2400万的总人口,就业人口为1360万。其中金融业的就业人口只不过34万,房地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只不过49万,合计起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甚至只有6%!我在此强调一次:金融和地产行业,绝对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概莫能外。至于上海的小清新市民不屑一顾的制造业提供了366万的就业岗位;冷冷清清的批发零售业有236万的就业人口;萎缩之中的交通运输行业有88万的工作人员;崩塌之中的网络信息业有46万的码农;正走向全面亏损的文体娱乐业,也有11万的从业人员呢。这么一算起来,受上海经济萧条直接影响的就业人口,竟然高达366+236+88+46+11=747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高达55%。所以,你上海到底打算怎么办?继续靠澎湃新闻编造的虚假盛世活着?继续靠所谓的金融和地产活着?  要不,我帮你上海出个主意吧:十一抽杀令。让这747万抽签,每十个人抽出一个人杀掉。抽一次解决不了问题,就抽两次,抽三次,抽到解决问题为止。上海的小清新市民应该会挺喜欢这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吧。嗯。一定的。  三、重庆大装逼  重庆经济,大概算是当下的一片萧条之中最亮眼的典型了。我大中国的二逼国产经济学家们甚至编造出了所谓的“重庆模式”这个词,宣称重庆就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我们这么猛地一眼看过去,重庆经济还真是堪称完美。产能过剩问题,它宣称已完美解决;实业萧条问题,它宣称已完美解决;地方债膨胀问题,它宣称已完美解决;最重要的房价泡沫问题,它宣称已完美解决。重庆模式几乎完美解决了中国经济的所有痼疾。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要知道萧条必定是全国性的,你重庆何德何能,能一枝独秀,挽狂澜于既倒?  关于重庆经济,最重要的当然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了。重庆是中国所有城市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2015年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5480亿,占GDP的比值为98%。注意,这些投资中的12470亿集中在重庆的23个市辖区,占比高达80.5%。同样的,这23个区的GDP之和,占重庆GDP规模的79.6%。重庆的游戏规则,就是将资源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市辖区,重庆下辖的15个县几乎就没有获得过资源,所以,我们把重庆当成一个城市来看就好了。对比一下,成都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7007亿,武汉也只有7725亿,西安更是只有5166亿,这些个周边的省会城市根本就没资格跟大重庆相提并论。至于直辖市级别的城市,上海6353亿,北京也就是7991亿。幸亏还有个天津,13066亿,还可以跟重庆的15480亿比一比。其它所有城市,面对重庆的固投规模,都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达到了11865亿,与前三季度GDP的比值95%。考虑到第四季度是固投大季,大量的项目都会赶在最后一个季度上马赶进度,所以今年重庆的固投规模,一定是会超越GDP规模的了。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财富的总量都是相对固定的,蛋糕的大小总是恒定的。重庆能够拿来投资的钱多了,蛋糕被切走了一大块,那其他领域能分到的,就一定少了,受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居民收入领域。2006年,重庆还没进入投资依赖型的经济模式,那一年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2452亿,GDP为3486亿,比值为70%。当时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11570元,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为12719元,比较起来,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高出重庆9.9%。注意,我们这里比较的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把苦逼的重庆农民考虑在内。到2010年,重庆的投资依赖症已经成型,那一年重庆6934亿,GDP为7925亿,比值为87%。到这个时候,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9元,全国均值为19109元,高出重庆13.2%!在重庆的固定投资规模突飞猛进的时候,重庆市民的收入水平完全跟不上全国的平均增幅。也就是说,重庆市民越来越穷,越来越没有购买力。  此后,重庆的投资依赖症状越来越重,重庆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也越来越大。2015年,重庆固投占GDP的比值上升到98%,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7239元;然而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均值为31195元,较重庆高出了足足14.5%。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过去了,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值从70%上升到98%,然而,重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较全国的差距水平,则从9.9%上升到了14.5%!在重庆政府越来越大手大脚花钱的同时,是这个城市的居民越来越贫苦,收入越来越跟不上全社会的平均水平。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更可笑的是:这个国家竟然要把这种普遍贫穷的城市发展模式,当成终极真理,向全国推广。  当然了,重庆一贯宣称自己的城市化压力大,当初建直辖市的时候,背负了太多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拖累了重庆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然而数据需要对比才能说明问题。重庆的城镇人口从06年1311万增长到2014年的1783万,增幅为36%,同期重庆市民的收入水平较全国的平均水平从低10%一路跌到低15%。与此同时,武汉城镇人口从06年的570万上升到766万,增幅34%,这增幅与重庆的城镇人口增幅相差无几,但武汉市民的收入水平却保持着高速增长。2006年武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0元,较全国的均值少了2.9%;到2010年,武汉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上升到20806元,较全国的均值已经高出了8.9%;2015年武汉城镇居民收入水平36436元,高出全国均值16.8%!在武汉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是武汉的市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越来越富裕。  还有成都,城镇人口从06年的571万增长到2014年的757万,增幅也有33%。这种人口增幅同样不比重庆差多少,至于成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006年较全国均值只高出0.5%,算是基本一致,而2014年较全国均值高出13%!  重庆周边的两个主要城市,都实现了高速的城市化,容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但是,这两个城市的市民,比苦逼的重庆市民有钱得多。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已经可以理解,为何重庆没有房价泡沫问题?原因很简单:重庆市民太穷了,根本就不可能有足够的钱去炒楼。2015年重庆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只有19742元,而全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为21392元,较重庆高出了8.3%。就这种惨淡到扑街的民生水平,也不知道我大中国的经济学界,怎么好意思搞出来一个“重庆模式”,还煞有介事的打算推广到全国。我估摸着这些国产二逼经济学家大概是普遍心理变态,看着全国人民的收入增长很不顺眼,老百姓要稍微富裕一点,这些二逼估计都能恨到吃不下饭吧。  2016年三季度,重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7%,较二季度8.8%的增幅,还有了0.1%的下降。就这么个趋势,指望今年重庆市民在收入上实现啥了不得的增长,根本就不现实。这个城市将会继续这么装逼下去,当然了,它的市民也会继续这么穷逼下去。装逼政府搭配穷逼市民,刚好天生一对。没啥可说的。  四、天津大萧条  天津的经济数据从2015年开始就不好看了,当年度的GDP绝对值增幅只有可怜的5.2%,比全国的GDP绝对值增幅6.5%还低。当然了,天津统计局的扯淡能力是很强大的,它悍然宣布天津2015年的GDP可比增幅为9.3%。我们当然不知道天津这个可比增幅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国家统计局宣布的当年度全国GDP可比增幅也就是6.9%,跟6.5%的绝对值增幅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稍微有点通缩的味道罢了。然而天津能把5.2%弄成9.3%,这大概只能意味着天津2015年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大通缩吧。  2016年前三季度,天津经济似乎恢复了增长性,绝对值增幅达到了8.3%,高于同期全国7.4%的GDP绝对值增幅。(好吧老蛮我会倾向于使用绝对值增幅数据,可比增幅的价格调整系数,也就是平减系数,没人知道这是个啥玩意)然而这种所谓的增长,只不过是由于越来越庞大的投资推动罢了。天津现在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第二大的城市,仅次于重庆。2015年天津13066亿的固投规模,较重庆的15480亿少了18%;到今年第三季度,天津11658亿的固投规模,较重庆的11865亿,已经只少了微不足道的2%了。至于天津固投/GDP的比值,2015年还是79%,到今年已经剧烈上升到87%了。我们这么一总结,四个直辖市,四个由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城市,四个凡重大经济决策都要上报国务院直接决策的城市,有两个的经济完全依靠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撑着,这事的荒谬性真是难以描述。国务院的经济管理能力,还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在天津前三季度GDP分项数据上,同样有非常明显的萧条痕迹。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增幅只有可怜的3.9%(当然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8.7%的可比增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视就行了),这组数据可以与天津前三季度的工业产品产量数据相对应,天津最优势的电子产业处于全军覆没的状态:手机产量爆降了32%,计算机产量爆降了34%,集成电路产量下降4%,连发电量都下降了4%。天津曾经算是中国手机产量第四大城市,天津政府曾经雄心壮志,要计划依托手机和计算机行业,逐步发展起上下游的电子配件产业,形成电子产业链。但现在这套计划基本上算是落了空。要知道今年以来中国全国的主要电子产品的产量数据其实还过得去,前三季度的手机和集成电路的产量增幅都高达18%呢。而天津这种丢人现眼的数据,只能归结为这个城市的瞎胡搞,剧烈上升的房价驱赶走了实业。  至于交通运输业,前三季度的绝对值增幅才0.3%(当然我们也不知道那个4.8%的可比增幅是怎么回事,同样无视就好了),这种萧条也不光是今年的事,2015年天津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增幅也只有1.5%。在具体的运输量数据里,最难看的就是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了,2015年的增幅只有0.1%,今年上半年也就是0.8%而已。  接下来重点分析一下天津政府近年来的财政收入数据。年天津政府总收入的年均增幅超过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幅均超过30%。到2014年,总收入增幅下降到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腰斩到15%,政府性基金收入增幅依然维持在29%。2015年天津政府总收入突然转为下跌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继续下降,为12%,政府性基金收入由于卖地收入下降,转为暴跌31%。到了今年,天津政府的总收入水平恢复到7.2%的增幅,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前一年继续坚定的下降,仅为6.5%,而政府性基金收入则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而恢复了正增长。  这么一回顾,主要源于实业和税收的“一般预算收入”,已经从此前超过30%的增幅,剧烈下降到现在的6.5%。天津政府的主收入来源已经丧失了增长性。到现在,维持天津市财政平衡的唯一指望,就是9成源于卖地收入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了。唯有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才能让天津市继续实现高额的卖地收入,也就是说,天津的房地产业增加值,要像今年前三季度这样,维持27.3%的高速增长。不然的话,天津的财政收入必定会剧烈萎缩。而财政无法维持的后果,天津地方政府2600亿的直接债务以及2900亿的间接债务无法偿付,那乐子可就大了。要知道这5500亿的地方债,即使只按4%的平均利率算,每年光利息也是要220亿的。这200多亿的钱,以及每年都要偿付的规模不明的本金,只能靠卖地卖出来,指望实业方面还能实现啥大规模的税收增长,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就让我们继续看着,在实业持续萧条的时候,天津如何维持地产的持续火爆吧。最后,给出一组就业数据。根据2015年天津统计年鉴,总就业人口877万,其中工业就业人口254万,交通运输业就业人口43万,合计297万,占总就业人口的34%。而房地产业的就业人口,只要区区20万,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只有区区2%。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这样的一种人间奇迹:为了保住区区2%的就业人口,天津将会义无反顾的让34%的人口陷入失业的境地。而天津的二逼市民们,还要为此而疯狂叫好呢!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好文章,个人提个观点,上海毕竟有很多外企!外企总部吸收的非常大一部分就业!也是上海中产的一大部分!我也是其中一个。当然,外企收入和房地产价格一比就忽略不计了,不过我觉得身边大部分人都是早就买好的,影响不大。不过去年和今年买房的,消费影响非常大。本人从事汽车行业产业链一环,还是非常好的。
  房地产误国
  呵呵路过
  装B政府搭配穷B市民...我大重庆...怪说生意越来越艰难
  哦  
  老蛮,牛!  
  中或赢  
  哈哈!现在是不是买房子的好时机?楼上有那位有钱的网民可以买上海的房子了?
  坐等老蛮扒第四季度。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中国四大直辖市夜景(北京)_图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四大直辖市夜景(北京)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5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北京可能不再是首都?_网易新闻
北京可能不再是首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北京可能不再是首都?)
  5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由党的总书记出面,讨论一个特定城市建设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不少市场人士将此信号解读为,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意味着首都特区悄然问世。这种传言靠谱吗?此次会议,到底该如何解读?设“首都特区”传言又起
5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告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在此基础上,6月1日北京市委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有专家据此断言,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或许意味着“新北京”呼之欲出,首都特区悄然问世。目前较为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北京“四环内”将划为中央“直管”,北京直辖市未来管辖范围仅限于四环以外。二是目前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西城作为“首都特区”,东西城以外作为“北京直辖市”。届时,首都是首都,北京不再是首都,而只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直辖市。原有的老北京中心城区,一个在特定区域内由中央政府特殊管辖——这一概念与个别国家的设置有类似之处,如华盛顿和堪培拉。
正方:建设副中心已成国家战略
对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陈剑认为,研读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可看出,北京市副中心建设已经不单是北京市的事情,而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十三五规划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把通州副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意味着通州副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根据今年5月24日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要做好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的说法,作为副中心来说,这155平方公里或许是阶段性规划。考虑到未来人口和资源聚积,规划面积还可能增加。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副中心,这样的规划面积已经十分庞大。如果规划面积还可能增加,唯一的解释就是,副中心最终将升格为新北京城市中心。
公报中只有“北京”、“非首都”两个表述,没有“首都”的表述,并且使用了“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这样的表述。因此可以推断,“北京”与“首都”或许已经分离,一个“新北京”正在酝酿之中。
反方:不可能设特区的4个理由
而智谷趋势研究中心专家严九元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建立“首都特区”传言并不靠谱。原因如下:第一、中国现有的行政区划体制,没有给“首都特区”留出空间。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国土并不是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契约方式联合起来的,因此中央政府不存在设在一片不属于任何省级行政区划的所谓“中立土地”上的必要性。第二,从城市结构来看,将城市核心区独立出来不现实。如果四环内部全部改为“首都特区”承担狭义的“首都功能”,要么是相关的经济功能需要大规模迁出,成本不可想象;要么就是继续维持现状,新的“北京直辖市”将陷入经济空心化的窘境。第三,从城市治理角度看,新设“首都特区“并不方便。比如,未来北京几乎所有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都会“跨行政区划”,在管理协调上更加复杂。第四,从国际经验来看,如果成立首都特区,北京中心城区将成为世界少有的“城中城”特别区。事实上,华盛顿、堪培拉等都具备独立城市的功能,并不是依附于其他城市的“城中之城”。城市定位跃升带来期待
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供了丰富信息和诸多需要探讨的内容。由党的总书记出面,讨论一个特定城市建设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这本身就非同寻常。与2015年的提法相比,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建设市行政副中心改为建设城市副中心,这一调整是一个很大的跃升,更是对未来城市定位。“副中心”所承担的职能不仅负责北京市的行政、经济、文化等核心职能,而且还将构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其在各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都将强化。至于具体规划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舜网-都市女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什么时候下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