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见过qq农场牧场偷匪级数最高,例:大于一百,小于七十。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我国农村过去长期存在着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这个矛盾经过了解放战争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已经解决了。土改之后,农村中发生了新矛盾,这就是个体农民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矛盾。经过了几年来的斗争和艰苦工作,一九五六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肯定地走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这个两条道路的矛盾。那么现在还有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时文经典01新人口论马寅初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史上最伟大的动画《故事中的故事 | Tale of Tales》的故事","author":"water-five","content":"感谢 帮助我开设了人生中第一次知乎专栏,简直受宠若惊,非常感动。这第一篇文章献给这个专栏的头像选择是我所喜爱的世界上至今最伟大的动画大师Norman McLaren(诺曼-麦克拉伦)的作品《Le merle》(黑鸟)。专栏名我起名为“故事中的故事”( Tale of Tales)。一来是很喜欢这个名字,二来,这个名字来源自可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动画作品之一的,俄罗斯动画大师(尤里-诺斯坦因)1979年的作品《故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原名叫《小灰狼要来了》,被苏联审查机关拒绝后,才改为现在这个名字。嗯,我明白很多人可能都没看过和听过这部片子,也没听说过尤里-诺斯坦因爷爷,所以今天借着专栏,来稍微谈一下这个片子。为什么要谈这部片子呢?我们要从宫崎骏说起。宫老爷子在世界动画史的地位可以说宛如喜马拉雅山一样达到的时代巨匠的地步。甚至可以说最近宫老爷子继黑泽明大帝后,称为第二位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日本电影人,也说明了他跨越了动画,在世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他恒星般的光芒。关于宫崎骏的文章也有很多,如果你对老爷子有了解就知道,他谦逊但是又拥有帝王般的高傲。他这辈子可以说几乎没有亲口对任何同行业的人说过佩服的话。即便心里服气,但是嘴上还是要戳戳别人,比如他非常不满意别人把他和手冢治虫对比。甚至在日手冢去世,享年61岁,全日本上下都纷纷为失去漫画之神表示哀思,但是只有宫崎骏在杂志《Comic Box》的哀悼特辑中哐当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悼文:“这似乎是关于手塚先生的特辑,大家都一个劲儿地在哀悼他吧。不过我可不想跟你们一个鼻孔出气。关于他对动画业所做的那些事,我不想评价。我并不喜欢虫制作的东西——岂止是不喜欢,我觉得那都是不正常的!”对于“亲儿子”——日本中生代最有才华的导演痞子庵野秀明,宫崎骏和他在撒哈拉的巅峰对话充满了黑社会老大接头一样的对话:“你以后只靠EVA也出不来新东西了吧,不定10年,20年后,还会有人说你是“那个做了EVA的庵野先生”根据我看到的资料,宫崎骏唯二两次,在别人面前从帝王变成了乖宝宝。像个小粉丝那样看到大大那样羞涩。一次是1993年,年轻时候的宫崎骏害羞的跑到黑泽明家里,和黑泽明畅谈人生。谈话中宫崎骏真的像个乖宝宝那样羞涩坐在椅子上害羞的向前倾,颤颤地问黑泽明问题,还不停点头:”是啊是啊,您说的对,在我们动画中也这样呢(不好意思地羞涩笑)”(对话截图,看气场完全宫崎骏变成了宫崎骏小宝宝,紧张的不得了)第二次看到宫崎骏变成宫崎宝宝是在铃木敏夫2009年出的自传《》(这本书貌似只有台版,国内没有出版)。那时候貌似吉卜力还没成立(SORRY,具体时间细节记不住了,书一下子找不到,只记得这个情节。)铃木敏夫有一天看到宫崎骏见到他,远远的小跑过来,神情严肃的说:“铃木君!”“是……什么事”宫崎骏脸涨的通红:”你有没看苏联的尤里-诺斯坦因的《雾中的小刺猬》!“其实铃木敏夫没看过,随后宫崎骏沉默了很久……最后沉重的憋出一句话:”看到尤里做的片子……我觉得我们不得不抓紧努力起来……不能放松啊。”然后宫崎骏就恨恨的扭屁股走了。PS:《迷雾中的小刺猬》(The Hedgehog in the Mist)是尤里爷爷1975年拍的一部动画,和《故事中的故事》一起并为他最为大的作品。(其实我更喜欢小刺猬多点,因为《故事中的故事》被西方人加上太多政治隐喻)随后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中,每次有记者或者媒体采访,问宫崎骏他最佩服的动画人和做喜欢的动画作品是什么。他回答的只有一句话。例如《千与千寻》在美国大获成功,美国记者采访他。Q: Speaking of the movie business, who are some directors you admire? (有哪些你最佩服的导演?)A: Yuri Norstein, a Russian animator... is a great artist. (尤里-诺斯坦因,一个俄国的动画人……(沉默)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好嘛,记者只是问他有哪些佩服的导演,不限于动画,他的回答只有尤里-诺斯坦因和他的《迷雾中的小刺猬》,可见这部片子在他心灵中的重要位置。并且俄罗斯媒体2005年做过一次《宫崎骏和诺斯坦因的对话》的节目,影片中宫崎骏依旧说:诺斯坦因是他觉得最伟大的艺术家,《雾中的小刺猬》是他最喜爱的动画影片。 (维基上写的:A remote conversation between Yuriy Norshteyn and Hayao Miyazaki at a Russian TV Show ProSvet, on October 22, 2005, hosted by Dmitry Dibrov,可是目前这个视频链接丢失了)还有吉卜力美术馆有《宫崎骏和他的朋友们的采访》节目惯例。宫崎骏也热情招待尤里来到吉卜力美术馆。PS:这档节目我查了下只做了两期,也就是只有两名”宫崎骏的朋友们“,一个是皮克斯的灵魂人物,被誉为当代的华特-迪士尼的John Lasseter(约翰-拉塞特)视频只在水管上有,地址:好残酷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老爷子心目中的【宫崎骏的朋友】只有他们两位呢宫崎骏爷爷可以下场休息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故事》的获奖情况。1980—Lille (Franc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Films: Jury Grand Prize(法国里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80—Zagreb 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s: Grand Prize(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动画节全场大奖)1980—Ottawa (Canada)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 Best Film Longer Than Three Minutes Award(加拿大渥太华动画节最佳3分钟以上动画大奖)1984—Los Angeles Olympic Arts Festival: voted by large international jury to be the greatest animated film of all time(洛杉矶奥林匹克艺术节-被许多评委投票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画)2002—Zagreb 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s: again voted by large international jury to be the greatest animated film of all time(萨格拉布动画节被许多评委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画)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你对世界动画有点深入了解,世界四大动画节:法国昂西动画节、加拿大渥太华动画节、萨格勒布动画节、日本广岛动画节。尤里爷爷轻取之犹如探囊取物。为什么没得日本广岛动画节奖,因为广岛动画节要1984年后才设立,为什么没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因为尤里爷爷的片子貌似超过了30分钟。为什么没拿法国昂西动画奖?因为尤里爷爷几年前在1975就凭借《鹭与鹤》(The Heron and the Crane) 拿了评委会大奖。哦,对了《雾中的小刺猬》在2003年日本东京评选的《日本和全世界最伟大的150部动画》中,排名第一。(2003—Tokyo All time animation best 150 in Japan and Worldwide: Hedgehog in the Fog \"№1 Animated film of all the time\")第一第一、世界第一、大奖大奖还是大奖……我大脑脑洞蹦出这个词汇:千军万马当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如果动画人是像FATE英灵那样,那尤里爷爷一定是一骑当千、战国无双、BASARA见谁秒谁,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何况尤里爷爷目前依旧在世!!!请原谅我采用倒叙的方法,没有一丝一毫介绍这两部片子讲什么故事、说什么内容、分析影片的内涵 和象征方法,把大家对两部片子的胃口调到如此高的胃口。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下这两部片子。《雾中的小刺猬》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豆瓣上是这么说的:“对一切充满好奇、单纯天真的小刺猬去找森林另一头的朋友小熊一起数星星,路上,它不时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一只对它饶有兴趣的猫头鹰开始紧跟它。看到迷雾中的一匹白马时,它喜欢上了对方的形象,走进迷雾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种形象,可是在迷雾里,它连自己也看不清;神秘的蝙蝠、大象以及那只猫头鹰令它惊慌失措,但它想办法平复了心情。一棵大树将小刺猬迷惑,它丢失了准备拿去与小熊一起分享的糖果,小狗将糖果找到交给它后,它又不幸落入溪流,幸得陌生的好心鱼的相救,它才见到一直在担心它的朋友小熊,而在小熊讲述它的担心时,小刺猬陷入了沉思。”其实这部动画特别简单又特别充满诗意,故事很简单,就是小刺猬在迷雾中和不同动物相遇,最后遇到一匹白马恋上她的故事。这部片子真正秉承了俄罗斯“诗意电影”的传统,把如此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的如此有诗意,并且画面非常非常美,用IMDB某位观众的话说:It is a very watchable poetry, an example of magic.(这是一首可视化的诗,一个奇迹)这部片子里面有许多宫崎骏想要追寻的东西——诗意。我个人觉得宫老爷子终其一生最想要的就是做出诗意的电影,可惜其实直到《哈尔的城堡》才有种他终于从逻辑中解放,天马行空放荡不羁。(个人感觉《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最自由的片子,而他自己评价也认为自己最棒的片子是这部,其他几部我觉得她还是背负了许多东西)我不想过多的解释这部动画,因为诗意是最不应该被解释和影评的,希望大家看后能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最后关于这部动画的一个小提示……画面极美,雾气活灵活现……可后来我才知道……这TMD居然是剪纸动画!!这是人类做出来的么!!剪纸动画能做出这样的么!!!(咆哮,被拉走)《故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其实我根本不想说他讲了个什么故事。我只想引用IMDB上一个观众的评价A reflection of Russian history and memory. Norstein creates a visual emotional response to a changing Russia, followed in the eyes of the Little Grey Wolf spying on various people's lives, and giving an insight on Russian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这部影片反映了俄罗斯的历史与记忆,诺斯坦因创造了视觉情感描述了变化中的俄罗斯,通过小灰狼的眼睛偷窥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的生活,并且透视洞察了俄罗斯20世纪以来的文化。)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描述了俄罗斯20世纪以来文化历史的宏伟动画片,仅仅只有30分钟就把百年来俄罗斯文明的血与泪、战争、文化、历史、人类的罪与罚进行了深刻的思索。最后小灰狼受够一切夜奔出走逃离人类社会也寓意着尤里爷爷的心。不过尤里爷爷自己阐述这部片子的立意:Yuriy Norshteyn wrote in Iskusstvo Kino magazine that the film is \"about simple concepts that give you the strength to live.\" 尤里爷爷并不认同西方人对这部片子的解释,认为是对苏联的控诉,尤里爷爷说:“这部片子的简单概念,就是给你生活的力量”这恐怕最后他觉得把片名写为《故事中的故事》的原因吧。” Tale of Tales “这个名字取自尤里爷爷喜爱的土耳其诗人Naz?m Hikmet的同名诗作《故事中的故事》影片从头到尾伴随着音乐,采用了俄罗斯摇篮曲,探戈舞曲\"The Wayworn Sun”,巴赫、莫扎特、威尔第的音乐。用摇篮曲讲述了这个故事中的故事。具体里面用到的诗和摇篮曲见豆瓣神人翻译结束语2014年俄罗斯冬奥会播放了大俄罗斯文化的宣传片,看后我热泪盈眶激动的要死!!因为尤里-诺斯坦因也在其中!还有《雾中的小刺猬》我也好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的国家宣传片能把我国伟大的动画作品和动画大师也列入其中,作为国家文化艺术和文明的骄傲。《雾中的小刺猬》也成为俄罗斯动画的骄傲,曾被制作成邮票、路牌、插画。可惜后来你懂得之后,宛如中国美影厂一样,苏联动画片场也烟消云散。从此成为一个记忆,俄罗斯动画此后就从世界舞台中走下来了,不仅是苏联,东欧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曾是定格动画的圣地,也出品过《鼹鼠的故事》,也随着解体加上好莱坞的冲击从此走向没落。尤里爷爷由于年事已高2003年以后便不再创作,但是他有一个爱徒,名字叫:亚历山大-彼得洛夫(Aleksandr Petrov)啊啊啊啊啊!如果你对国外动画有了解就知道,他就是获得199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老人与海》的导演!!!之前知乎有个帖子,,其实当时我脑海里嗡的一下就想吼:”我靠!当然是彼得洛夫“的作品!因为他的片子每一帧就是油画画出来的!!!”彼得洛夫的故事我们以后讲,也特别有意思,他的作品在苏联时代就提名奥斯卡奖,当时他们州的官员们如临大敌,还开会讨论这个事情,因为是美帝国主义的奖。总之名师出高徒,彼得洛夫现在也在世界动画史上封神,风云雄霸天下,一骑当千。今天先讲到这里吧,再次谢谢","updated":"T08:38:1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3,"likeCount":162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8:1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a436b84dac637bff9191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3,"likesCount":1622},"":{"title":"今天,中国最后一个做水墨动画的人去世了","author":"water-five","content":"昨天凌晨,刚想睡觉,突然微博上看到北京电影学院陈廖宇老师的微博马克宣老师,因病于日5点15分逝世,享年76岁。当时一下子跳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马克宣老师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导演了《山水情》、《超级肥皂》,参与制作了《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天书奇谈》等片。马克宣老师可以说是美影厂后期的最重要的导演和中坚力量。在2006年法国昂西动画节评选了世界上100部最伟大的动画短片。中国只有《山水情》这一部动画入选。可见马老师的地位。并且很遗憾的是,1988年这部山水情,可以说是美影厂彻底改制被抛向商业化自立更生的最后一部水墨动画了,可以说马老师和山水情,真的是中国最后制作水墨动画的人。在2008年我们学校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第三届ANIWOW!中国|(北京)大学生动画节上,破天荒的请了美影厂的几位还在世的前辈:马克宣老师、张松林老先生(没头脑不高兴导演)曲建方老师(阿凡提之父)、常光希(宝莲灯导演),加上本校的路盛章老师(2008北京奥运会福娃宣传片导演)五位老师简直就是巨星阵容一般为我们学生开个巅峰讲座,期间几位老先生还调侃说该不会是他们几个最后一次能有机会站在一起讲课...想不到一语成谶,张松林老先生2012年故去,想不到马老师今年也走了,其实马老师也很年轻啊!当时张老师还指着马老师调侃:“我记得小马在画大闹天宫时候还是个小毛头,怎么成了老马了。”(上图按照从左往右顺序,分别为:路盛章老师、曲建方老师、张松林老师、马克宣老师、常光希老师)当时传媒大学的ANIWOW规模还很小,只能在3楼小报告厅,只能装下100人,但是那一天,简直人山人海。校内校外的学生们都涌到这里来听老先生们的讲座。这些动画成就,只是马老师人生的前半部分,马老师新世纪以来,就一直抱有对中国动画极强的使命感,投入到动画教学中,老先生自己一个人,从上海跑到寒冷的吉林(动画学院)以及北京(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来讲课,并且积极参加许多评委活动。老一辈先生们总是有一种对艺术的极高追求,并且高风亮节。据说曾经在国内某个动画节上,当放到马克宣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他站起来对着所有评委说:“这是我学生的作品,我作为评委自愿退出评选。”无论在哪里,马老师总是西装革履,整理的干干净净,简直就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所以这次马老师的去世简直是让许许多多受他人格感染和教导的学生们动容。今天早上看到我的师姐Darth_Coco 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让我们非常动容,很可惜马老师年事已高,2010年后便基本不再指导学生。征得师姐的同意,把她对老先生的纪念文章发上来,希望能有更多人能知道马克宣老师。师姐的知乎:微博:长微博原文:ps:师姐目前是个非常厉害的自由插画师和动画人,也是知乎吉祥物刘看山的制作人之一,是刘看山的后妈。马老师日 11:21 阅读749马老师是我对他的称呼,不过他一定是衬得上“先生”这样的名号的。又然而,我猜他根本不会介意。马老师就是马克宣老师。今天早上一翻微信,看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好像和癌症化疗有关。不过说这个这也没意义了。我认识马老师太晚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篇非常理想化的长篇大论,当年,我们动画学院还假模假样的拿出去给校外专家评审。看我那篇的专家就是马老师,他在北大微电子软件学院教动画,带研究生(这个设定他自己也不太懂)。校外评审结束后,我拿到了马老师给我的评语,捧着,感动的哭了好一会。本来一张表大部分都是空白,用于填写评语,马老师给我写的那张表是满满的,塞得像俄罗斯方块一样。这有什么可感动的。当时学院里不少老师一开始是一笑置之,听了我的想法后则会给出“写不好你就完了”的威胁式反馈。在初稿评审前,除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王老师,完全没有人拿我的论文当回事。而我那时则处于一种孤注一掷的状态,以为研究生学了三年,总是要拿出点什么。而且那时候,写论文,是我逃避人生的主要,且唯一正当的借口。但是初审的反馈比我想的好太多。简直可以说感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明明是前辈的眷顾)。校内的索老师把大厚本拿回家和老公一起修改,我得到的回馈版本竟然连标点符号都改好了。校外马老师的回复简直更有一种甘道夫意外出现救场的感觉。就在那个论文的小小的世界里,突然就不迷惑了。而且有那么厉害的,传说中的人对自己表示了肯定,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反正我是哭了。后来我托去北大上研究生的师妹带我去见马老师。那是2008年。北大的大兴校区,真心远。2008年地铁根本没影,荒得很。我和师妹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才到了那个颇具80年代科技研究所风格的院子。去之前师妹跟我说了不少马老师的事情,首先是他非常认真,第二是作息习惯和年轻人一样,半夜一点钟给他打电话他也会接,第三,只要送他书,他就会很高兴,第四,马老师有点“愤青”的意思(请不要纠结这个词的原意)。在这个故事里,我还要哭很多次,反正我见到他真人的时候,又鼻子酸了。这个人就是上海美影厂的前辈,这个人就是在你小时候塞给你那些梦想的人之一,这个人就是觉得我的想法有价值的人……那天聊了一些什么我都忘了。我记得给马老师和他的妻子邬老师放了一下我的所谓毕业创作的动画。而我本人则沉浸在一种“不真实”的情绪中。第二次见马老师,大概是09年的什么动画学院组织的动画节,请了几个老前辈来座谈。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常光希(奇异的蒙古马)、张松林(没头脑和不高兴)、曲见方(阿凡提)、马克宣(三个和尚(与阿达合作)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戴铁郎(黑猫警长)。马老爷子穿了一身西装,算是隆重出席。不过一开口,我才知道师妹为什么说他有点愤青。他那天的谈话,其实多多少少有点不合时宜。别人都在讲中国动画发展的多好,这个活动办得多成功之类的。马老爷子拿起麦克,说了一堆实话……我简直更爱他了。不过现在想起来,又多了一种感触,也许他那么喜欢我的论文,是因为说了一些他一直在表达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始终是异类的,少数人的东西。我以为我遇到了share the point的人,也许他也是如此。这个圈子在动画教育疯狂扩张后的浮躁就是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不说真话造成的压抑,很少有人去打破,即使打破了也是制造另一种压抑。散会了我去找马老师认亲,我承认自己又进入了一种“不真实”的情绪中。另外,老爷子穿西装真是挺帅的。最后要到了老爷子的名片,以后可以给他打电话。搬家之后,大概是2010年,我记得给马老师写邮件就像写信(我个笨蛋又把人家的电话号码搞丢了)。好后悔这一两年没有写过。他回邮件说腿脚不好,晚上疼的睡不着觉。听着觉得特别心疼,自己姥爷也是这样的,吃药输液才缓解。于是打电话过去,马老师不在家,我跟邬老师说了姥爷是怎么治的,希望能缓解老爷子的症状。邬老师说的普通话有很多上海话,不过好歹信息传达到了。然后,一个傍晚,我突然接到了马老师的电话。电话那边的老爷子一定不知道我在这头又泪流满面了。马老师问我的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动画的,还有生活和选择。他也一定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多需要鼓励。自由职业者刚做了差不多两年,还处于分不清哪些甲方靠谱的程度,但是上班对我来说又会是一种巨大的消磨。因为对这种消磨的恐惧,我选择了自由职业。我的工作中的一大类工作就是翻译影视教程,钱很少,但是一直都有合同在身。马老爷子知道我没有继续做动画后也没说什么,反而说翻译书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我的天哪)。他还问了我有没有男朋友,那时候也正处于一个很难过的状态,于是给老头子说了自己预料的结果。反正以后也果然就是那样。后来又说回动画,老头子说,其实做不做动画并没有那么重要,艺术都是相通的,能表达自己就好。还说带完这一两届就要回上海养老了。留给我一个上海的电话。那个电话之后我在房间里坐了好久。这之后我就进入了一个更加焦虑的阶段。无论是自由职业还是生活。但马老师的话总是可以拿出来鼓励自己。就像这条路被大师盖戳认证过了,可以不用怀疑的走下去。但是又总觉得自己没有做出点什么,不太好意思再联系马老师,久而久之,就成了疏于联系的借口。2013年初,我计划去上海旅行。想起了马老师,觉得他应该在上海了吧,一定要去看看他。到了上海的朋友家,给马老师留给我的电话拨号,得知老爷子竟然还在北京。这次预想中在上海的重逢没有实现。于是回了北京,事隔好几年,又给马老师打了电话,要去他家拜访他。那天阴天,我带了自己翻译的两本书和一些自己印的明信片。坐上了修好的大兴线。那个校区已经修好了很多,不过还是没什么人,大概是因为快放假了。下午马老师家里没开灯,暖气热得很,邬老师在窗口打毛线,外面看得到冬天的树枝。马老师在我看来还是老样子,说腿还是疼,睡不好。动画的事情真的没有谈多少,我们已经在艺术的大一统上达成了一致【x】。基本上都是说生活的事情,你得承认,被美影厂的两位老前辈催结婚这件事还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一向不怎么插话的邬老师突然就来了精神,对我一连说了十几个“赶快”。马老师还说了自己的家庭,以前的美影厂,特伟(小蝌蚪找妈妈)老师如何和他们一起打篮球,他和邬老师如何结婚。那些传说中的名字在他那儿就是轻描淡写的小事。这里提示一句,上海的中华艺术宫有一个美影厂展厅,里面有他俩的作品和名字。上海博物馆的名人墙上也有马老师的照片和名字。天快黑了的时候,我说该回去了,马老师说要带我去吃饭,邬老师说晚上不要吃了,也催马老师带我去吃。我心里四个字“受,宠,若,惊”。外面已经下起了雪,马老师在前面带路去学院的食堂,我真担心他摔一跤我可怎么对得起中国动画。吃饭谈了些什么已经忘了,但是不知道为何,也许不太恰当,也许这是特别平常的事儿,但就是觉得这饭吃得有点浪漫。马老师对我来说已经从一个小孩的记忆变成了对面这位老绅士,在“文艺”的这条路上,有幸相识。想想也恰好是2012年到2013年这会儿,我才决定不再逃避自己的人生了。他说,再带一两届学生,回上海养老。马老师嘱咐校园门口的黑车司机,一定要把我送到地铁。写不下去了,让我去哭一哭。后记:虽然记不清楚了,但是仍然记得,在那次ANIWOW讲座,老先生们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动画的未来?老先生们突然一下子激动起来了,老先生们声音颤抖的说:“中国不缺作品,还是缺精品。精品终究会出现的,我们只需等待它的出现。”(谢谢陈天任同学的朋友圈里写的回忆)","updated":"T05:51: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8,"likeCount":28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51:4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ca5c11fbb890defd259f5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8,"likesCount":2811},"":{"title":"一个中国动画导演的创作观","author":"water-five","content":"前几天,我亲爱的导师和永远的创作上的挚友李智勇老师因病住进了医院,疗养中他说他看到我之前专栏写关于《故事中的故事》和马老师的文章很有感触,他说忙碌了很多年,也想趁着生病,反而能休息,也想写点东西。于是今天就发出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不知道李智勇是谁,但是有许多朋友在看完师姐一周前写的关于怀念马克宣老师和水墨动画的《》。和我在网上聊天时候,居然都不约而同的说,大勇(李智勇老师的外号)可以说是马老师精神的继承者之一了。李老师的身份也是一半是创作者一半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教师。最神奇的是他出身和动画八竿子打不着,在吉林大学读的还是车辆工程的研究生。后来在图书馆发呆书上画小人,然后得益于FLASH这款软件的发明,自己为心爱的姑娘做了情书动画才莫名其妙走上动画的不归路。之前回答 中,就是FLASH8这款软件让他走上了不归路。我想,如果未来有中国动画史的话,李老师一定会载入其中,因为他确实改变了太多国内青年动画人,而这批年轻人如果还继续做动画,一定会给中国带来惊喜。(其实李老师年纪也不大,1982年生)李老师在创作上也收获颇丰,代表中国动画站在世界的最高舞台:两次获得日本TBS举办的Digicon6 Asia的大奖。两次入围我们之前说的世界四大动画节之一,动画界的戛纳电影奖——法国昂西动画节(并在09年获得儿童观众最佳选择奖,2015年刚刚宣布入围TV动画正式竞赛单元,还未评奖)甚至前不久居然得到了神秘的国家伊朗的“2015年第九届伊朗德黑兰国际动画节(9th Tehran International Animaiton Festival 2015)电视动画片金奖”。也算是中国动画进军穆斯林世界了。李老师非常激动,因为评委会对本片评价是:“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闹剧式喜剧的魅力,复兴了伟大的喜剧传统”。这对于一个热爱动画的人来说是多么高的评价啊。虽然中国国内动画的确太过于小众,但是我想大家知道的是,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堂堂正正、一生悬命、堂堂正正站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和世界上各个国家最伟大的作品们同台竞赛并且许多人都受到国外最优秀的同行们的尊敬。虽然他们的战斗国内几乎由于创作者自身都不擅长宣传,于是不为世人知晓。但是你要相信,在世界各个角落,总有人向着“世界最好”的极致前行。尽管这条道路越往上越孤独,路越来越窄,但是看到世界最好就在那里!让你如何能忍心不做出伟大的作品!激励他们前行的声音只有一个——我想做和他们一样那么棒的作品。李老师的代表作就是2012年-2014年创作的 这部片子放出来有一年多了。在豆瓣上的评分虽然打分的人不多(因为看片的很多是孩子,孩子不会上豆瓣),但是评分长期位于9.4分以上。不作为国产动画,作为动画的本身,也是足够棒的了。爱奇艺搜狐都有全片观看的。当然片子也有缺陷,有很致命和不成熟要命的缺陷。在美国拍的《独立游戏大电影》结尾,独立游戏制作人说,每个人的优点和力量的源泉其实都来自于缺点,所有艺术的与众不同的魅力在于不完美。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只有不断创作不停地创作才是通往极致的必经之路。宫崎骏之所以成为恒星般闪耀光芒的大师巨匠,绝非他拍摄了一部优秀的片子,而是他几十年来不断创作,不断战斗。曾经看到最争议的当代艺术巨匠草间弥生奶奶在采访中不断的说:“无论如何,我将一直一直一直战斗下去。”今天看到李老师文章哭成狗,因为我自己就是跟随李老师作为编剧和storyboard artist参与了两三年这部《功夫兔与菜包狗》系列片的整个创作。创作和创业一模一样,尤其对中国动画来说,最大的先天弱势和缺憾来说,这是一条没有既成道路的光荣的荆棘路。仿佛你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房间内,如何才知道房间内到底有什么东西?出路在哪里?你能做的只有用身体去撞击,撞的头破血流也要,撞出淤青也好,然后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做给孩子的动画和无对白的动画我认为是最难的动画之一了,这也是当时想要挑战一下的原因。他需要你克制自己作为成人的欲望,留下最最最单纯的童心。创作的乐趣在于创作本身,创作本身给人畅快淋漓。好啦,一激动说太多:)曾问大勇老师能把这篇文章转到知乎专栏上吗,他说:……这……好吧……这是一篇很小众的给同行看的文章……希望对读者有益吧。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仅对于圈内人有益,最近关于中国动画的事情有点多,所以也希望通过大勇的动画创作感言,能够让大家对中国动画有点更深的了解,也希望中国动画的未来能越来越好。(以下为微信原文)李智勇:一个动画导演的创作观【编者按】
这是李智勇导演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所做的一次毫无保留的自白。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也谈到了他对动画行业发展的看法,有方法论也有观点。你会从中看到一个始终葆有童真的动画导演,带着一颗自省谦卑的心,尝试与观众进行深入的“交流”,尝试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真实的幻想世界。1创作就是一种“交流”前段时间有位学生找我看他新做的短片,我很欣赏他,于是调高期待值,准备和灵感“触电”。片子很短,但我看得很漫长,因为一直没看懂。作品内容大概是一个小男孩,突然坐在树下,无助的颤抖个不停,一只小熊躲在一棵树后,一边关注一边踟蹰,然后出现猎人打扮的熊,还出现了一只母狼。这些奇怪的角色像在演一场讳莫如深的哑剧。我没有掩饰我的迷惑,问了很多问题。他解释说男孩被小熊意外打伤了,小熊对于要不要救这个孩子很犹豫,他希望用交换身份的方式让作为人的观众体会动物的无助。我问他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主题?他讲述了灵感的来源:家里的一只宠物猫病了,他急切的带猫去看病,医生说可以手术治疗,但要花费一万元,他犹豫了,这个犹豫让他很受触动。我完全能理解这个灵感的核心是什么:讽刺性的一万元对我们灵魂进行了拷问,宠物到底是朋友还是“畜生”?但是很显然,作品并没有抓住这个核心,迷失在了“聪明”的结构设计里,加之一些表演上的漏洞,导致整个片子成了一团迷。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创作者往往有比常人更敏感的“触角”,生活中不常被发现的细节会被他们捕捉到,于是在心里翻江倒海,直接说出来却又索然无味或难以理解,所以需要艺术加工,想办法把一个道理、一种感觉掰开揉碎,变成好看的故事再传达出去。创作就是把“捡到”的宝贝擦亮了与人分享的过程,有时候会擦出钻石光泽,有时候却会越擦越黑,面目全非,上面的故事就是宝贝被擦黑的例子。创作说到底就是作者与观众的交流,最忌讳孤芳自赏、沉迷于自己的执念中。调整好创作的姿态是交流成败的关键,这个姿态就是对话的姿态,交流的姿态。无论在大结构还是小细节上,要有随时切换成观众视角去审视作品的能力。没有这种“将心比心”的精神,很难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你要交流的人越广,你就越要谦卑,因为只有谦卑才能去体会更多人的感受。谦卑的同时你还要有自己的锋芒,要有独特观点和手段,不能被俗流左右。因此创作要求你“能进能出”,要求你有悲悯的情怀。你的观点是傲视群雄的,你的心态则是自省谦卑的。 动画涉及儿童观众,动画创作者还要保持与童真的友好关系,童真是回到童年的钥匙,所有的宝贝都来自于那里。我常形容自己的童年像坐在那颗小星球上的小王子,有创作需要时,我就跑去陪他坐一会,看看夕阳,隐藏起自己的功利心,“骗走”他一些宝贝。必须保存好与童年交流的能力,你的作品才能与孩子交流。(《小王子》插图)现在大家都讲要创作“合家欢”式动画电影。“合家欢”作品需要同时和大人孩子交流,因此要做出多个层次。如何在多个层次里找平衡?成人靠逻辑接纳幻想多一些,孩子靠幻想接纳逻辑多一些。 逻辑好做,带童真的幻想不好做:逻辑是技巧,可复制,可再生;童真是心境,难萃取,易变质。有幻想才奇妙,有逻辑才可信。尤其想让成人甘心进入幻想世界,逻辑更不能马虎。高级逻辑编织的幻想才能达到合家欢的高度,为什么合家欢难做就可想而知了,对创作者能力素养要求太高,对交流技巧要求太高!创作说到底是交流,其他一切技巧都要围绕这个道理来思考。2可信的幻想世界 “似真似幻”才是动画的精髓。如何离观众更近?如何又能离他们更远?想像力拉得很远,心情又拉得很近时,才能同时产生震撼和共鸣。《功夫兔与菜包狗》的概念里也秉承这个意思:在很亲切的环境里却发生了异想天开的事情。这是我一再强调的,我想这也是观众爱看这个动画片的原因之一。如果全是3D制作,这种魔力就会消失一半;如果3D结合实拍,观众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对画面真实性的挑剔上,一点瑕疵就会让魔力消失。所以2D加实拍是最好的选择,让观众一上来就知道这是一个自报家门的幻术。这里面的道理很微妙,就像魔术师对观众状态的把握。(《功夫兔与菜包狗》,2D与实拍相结合的动画片)我们一进入动画大门,就自觉的过分关注了夸张而忽视了现实。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做三个球的练习来训练时间感受,模仿气球、铅球、乒乓球的下落。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节奏,过渡到角色上,就如温柔的妈妈,严肃的爸爸,淘气的孩子三种基本性格。只有描摹准了基本节奏才能去夸张,比如做一个淘气的乒乓球,首先要做到像乒乓球才行。夸张不是任性的天马行空,夸张的基础是现实。动画是夸张的艺术,反而更要明白脚踏现实的重要。比如宫崎峻对《龙猫》的阐述里说:如果不在影片开始把姐妹的现实生活做实,之后出现什么怪物观众都不会觉得惊奇,反正你们都是瞎编嘛。所以,夯实现实是安插幻想的根基,你必须先用现实与观众建立起联系,再好的点子也不要扯断这个联系。魔术师要想震撼观众,抖包袱前做的一切都是让你相信一切再正常不过了,都是真的,结果突然"嘭!"。动画本来就是一种幻术,道理也是一样的。《龙猫》片段宫崎峻对《龙猫》的阐述里说:如果不在影片开始把姐妹的现实生活做实,之后出现什么怪物观众都不会觉得惊奇,反正你们都是瞎编嘛。 即便是完全幻想的世界,也处处都需要现实的线索帮助理解。比如《怪物公司》里的工厂和生活社区与我们的世界有一样的规则,《海底总动员》的世界也一样是人类世界的投射。可信的幻想世界,既亲切又惊奇,这就是动画的诀窍,借用John Lasseter(约翰拉塞特)常说的话就是“平常的事物用非同寻常的方式演绎”道理是一样的!编者注:《怪物公司》中,整个公司的设置与人类社会十分类似,大型工厂式的场景,一群天赋异禀的工作者,充满竞争的绩效排名等。失败案例如《超人钢铁之躯》,外星人们拿地球当战场,超人间的私人恩怨,很难让凡夫俗子的我们很关心,整个世界都不可信了。魔法消失后,不仅人物生死已漠不关心,打斗也变的索然无味,钢筋水泥砍瓜切菜又怎样呢?乱斗了半个小时,都不如《超人特攻队》中Bob举起汽车吓坏邻居小孩那一瞬间的观影快感强烈。超能力泛滥,就没有了超现实的快感。超现实要想奏效,必须和现实配合好。说到《超人特工队》,也许它的故事线并不宏大:一对超人夫妇过气了,隐居民间,后来遭到当年的超级粉丝用高科技追杀,妄图取代他们,一家人团结反抗。魅力来自于"家庭"这一点,这一点夯实之后就会让人移情,且浮想联翩。家庭,隐藏身份,这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熟悉的东西+幻想的东西(超人)会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因为动画的本体魅力恰恰隐藏其中———即可信赖的幻想世界。让观众信赖你的幻想世界,这是动画与观众达成交流的核心语法。3让人关心的角色我特别羡慕那种一开场就让人强烈关心主角命运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动画角色多是幻想的,甚至不是人,我们怎么能非常关心一条鱼,一条狗的命运呢?《海底总动员》里,我们关心的已经不是鱼,而是是一位鳏夫,一位父亲;《超人特工队》里我们关心的也已经不是超人,而是一个和我们自己一样的家庭了。主角是那么熟悉亲切,跟我们有联系,所以我们会关切。在读故事时,我会刻意留意自己为什么突然就移情了。比如,一个村妇,贫穷且不美丽,但渴望和其他妻子一样活得干净体面。客人来了,一样的端出茶点,虽然廉价但绝不马虎,干净整洁,碟盘讲究。结果,她的丈夫去世了,没人相信她可以独立支撑农场。再比如一个被收尸老人收留的男婴,长大后和老头住在河对岸,没户口无法上学。当“我”去对岸遇到他时,他帮我找草药,还问我们学校里大声朗诵的是什么呀?我说是小九九,他说自己也听着学会了。他问这小九九用来干啥,我不知咋回答,只能说为了考试。他说那我也能考试了……诸如此类,每每读到我都一下子移情了,感动了,关心他们命运了。因为我马上想到生命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感同身受的心情。我想如果我们的几句话能塑造出一个能让听者移情的角色,这个故事的“眼”就找到了。宫崎峻在《出发点》一书里有一段对电影《龙猫》中角色性格的阐述,寥寥数笔,角色跃然纸上,一瞬间让人仿佛与记忆中无数人擦肩而过,他们的音容笑貌扑面而来,最后凝练成一个女孩。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反复学习体会。我在《功夫兔与菜包狗》创作之初完全没意识到这些,只想着逗乐子,因此角色塑造薄弱。我没有意识到,观众对角色性格的移情才是作品的神,这个神能保证作品生命力长久。有了神,IP也才能称之为IP。4节奏和结构节奏感是电影的要门,大到整个影片,小到一段表演,都是“节奏之舞”。单就动作戏的设计编排这一点,国内动画多数不尽如人意,要么沉浸于炫技,一味的打,却看不出节奏点,结果事倍功半;要么就是干脆无技可炫平庸无趣。能把技术和逻辑还有节奏感融为一体去思考的少之又少,这需要作者素质的平衡和自控能力。音乐是节奏最好的训练方法,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口技喊出作业中的画面节奏,看看好听么?有韵律么?比如铅球落地,是“嗖---咣”,还是“嗖------------------------咣!”对错如果用眼睛看不出来,可以用声音辅助。那么,一段动作设计好不好,是否同样可以用声音判断呢?我们不妨闭着眼睛听一遍皮克斯工作室片头台灯的动画音效,是不是和音乐一样美妙,生动而富于变化?我们闭上眼睛听武打片也一样,好的不好的,听就听的出来。如果把好的动作设计“翻译”成曲线绘制出来,它一定很有韵律美!看过Norman Mclaren(诺曼 麦克拉伦)半科教性质的作品《Canon》之后,你会理解:动画原来是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美丽的舞蹈里一定有动人的韵律,美丽的韵律里也一定有动人的舞步。我早期创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奇迹”:做完作品找现成的音乐搭配,找了好久找到一个音乐,一放进去,天衣无缝!如有神助一般,每个动作细节都高度吻合。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只一次。因为动画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作曲,我心中一直哼着一个无声的旋律,或者本来就是听过的某首曲子给我的设计灵感。因此,音乐一定要是动画人最大的爱好。情节编排需要节奏,更需要结构,不能上来最大的石头就塌了,那之后还怎么搞?不能上来就是大招,观众来不及反应。要循序渐进,起码三个排比一个反转也好。我在功夫兔早期的动作编排中意识到这一点:铅笔左一下,右一下,横扫一下,然后才是奋力的连续进攻,这是当年我对结构编排的最朴素理解,这里面也有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交流语法"。更复杂的设计就像更复杂的作曲,将各种结构的手法杂揉进去浑然一体,普通观众就是觉得舒服,已经看不出所以然了。我最喜欢的经典案例是短片《Tom Sweep》,短短两分多钟,手法奇多妙笔不断,节奏和结构都无可挑剔,简直是创意编排的交响乐,但观众看到的就是“好看”这么简单。与大师Michael Dudok de Wit(迈克尔·度德威特)相比,我还在用一根指头弹钢琴啊!电影就如一个更大的有机体,每一段基因里都有它的完整信息。每个段落无论多小都有结构,每个结构里都有反转。小段落组成大段落,大段落组成更大的段落直至全片,全片整体则有大结构,大结构里有大反转。结构这块布一旦织大了,无论从里向外织还是从外向里织,难度都几何级数增长,而且牵一发动全身。5加点料以上谈的都是普遍的创作规律,但在当下的中国,我们不得不考虑现实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电影市场不成熟,动画更是如此,观众对动画的观影素养还远远没有培养起来。如果创作是交流,那么不成熟的交流对象将为交流带来困境,但这个困境同样也是机遇,如果创作者伴随着观众一起成长,培养起民族品牌的信心,未来我们将获得自己的话语空间。欧洲,韩国都没有了这个机遇,我们还有。目前我们是最有可能和好莱坞“拼”一回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足够大而不成熟的市场。如导演李安所说:“这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但如果一味模仿好莱坞就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必须在观众成熟之前搞出自己的一套。如果成长的不如观众快,最终会被观众抛弃。留给我们成长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那属于我们的一套究竟什么样?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动画片本身就是一种类型片,其次才是里面的各种故事类型,如果没有萌,搞笑,动作,视觉奇观这些元素,那你首先就被动画类型踢出局了,故事编得再圆也无济于事。所以必须把动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娱乐性摆在首位。然后就要在配方里“加点料”,这个料不是形式上的,不是水墨风,也不一定是古代神话什么的。这个料是精神内核,是价值观。我们要去发问:我们自己的国家还有没有让自己感动的梦想和情感可以寄托?自然里有没有?乡村里有没有?城市里有没有?把眼光投射到这片大地上,投射到人群中,我们到底在生活中发现了怎样人性的光芒?什么最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共鸣?如果有,尽快把它们挖出来!没错,我们的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仍有成见,我们的电影宣传喜欢喊“史上最大制作”,喊“好莱坞引进技术”,喊“国际大导演操刀”,但这是喊什么口号都无济于事的。动画不比真人电影,可炒作的点实在不多,哭穷叫苦耍大牌都起不了多大作用,观众残忍的只认作品好不好看,只有拿出让观众尊敬的作品才能正名!好在文化是有自尊的,如果本国的东西真的够好!够酷!够品味!还有精神养料!观众一定会给予额外的偏袒,因为它温暖了自己的尊严。就如一个从“东亚病夫”里走出的拳师打倒嚣张洋鬼子,无论是嘴叼洋烟手拿洋火的人,还是擦洋鞋蹭洋饭的人,还是西装革履读洋书看洋画的人,都会为你“倒戈”。艺术作品没有所谓打倒,甚至都不需要比较,只要你独立自守,都会不武自威!6我想做的电影动画创作从儿童观众出发,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没错,动画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但绝大多数动画都是给孩子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国产动画不好看只是因为它们都是做给孩子看,做的幼稚。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坏动画只是拙劣罢了,好的儿童动画从来不幼稚。从世界动画市场看,电视动画是年龄细分非常明确的:学龄前,6岁到9岁,9岁到12岁等等。这也是我难以寄托全部热情的原因。我希望发挥动画最大的魔法,我希望打通年龄界限,和孩子大人一起交流,我知道我可以做到,这个愿望只有在动画电影里才能实现。因为动画电影多数是做给家庭看的。当然,目前很多国产动画电影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被诟病低幼,这更让人不服气,想争口气! 另一个原因是,我骨子里不想重复自己。虽然看上去《功夫兔与菜包狗》是系列片,但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而且努力追求变化,这不符合系列片的创作规律。法国制片人感慨,你这是艺术片的搞法,你一集用了太多点子,其实4个就够了,你用了40个。没错,我不愿意重复,也不愿意控制着放水,我希望每次都淋漓尽致,每次都像在冒险,不可预知。我知道这是艺术本能在作祟,电视制片人会发疯的。而这种强烈愿望只有电影能提供“一线机会”,好的电影恰恰需要这种精神。我心里有一片森林,也有一个武侠世界。我从小在大自然里长大,森林,稻田,大河,这些自然环境给我无限的滋养。我总觉得迟早有一天我会从中挖掘出一股强大力量。记得当年看到《龙猫》的企划书时让我无限感慨,我怎么没想到这样的挖掘角度呢?《龙猫》的导演的阐述放在今天的中国来看依然发人深省,力量无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男孩,我还有一个武侠梦。从小到大,无数武侠片动作片的熏陶,早已在心里塑造了一个喷薄欲出的武侠气场,它要找机会释放。看到《功夫熊猫》时,同样让我扼腕。因为感觉它做了我最想做的东西。幸好动画是如此自由开阔的世界,还有很多选择和机会。我想做的第一部动画电影一定是动作喜剧,如果可能,我希望它还能有诗意。所谓诗意,也没什么玄乎,就是娱乐性底下要传达的更深层的东西。对创作者而言是更高的追求。写过诗的人都知道那种凝练的滋味,那种自惭形秽,那种心灵的洗礼,那种对世界和内心深层次的呼唤,这是艺术的种子,没有诗意的作品也就没有了艺术性,艺术性都来自诗情。
所谓动作喜剧呢,我认为是动画最适合表达的方向。动作是我天生的擅长,喜剧是我的热爱。我希望观众愉悦,欢笑,惊叹,我也希望观众觉得我和团队很酷,觉得看我们的动画也是很酷的事!这个作品里一定会有一段畅快淋漓的动作戏,也一定会让观众不断发笑,还要有集体爆发的大笑!如果可能,我希望笑中会有泪,会有思考,一家人看完电影的那晚可以多爱彼此一点点。7导演需要制片人一年多来,接触了非常多的投资人,这些人多是近几年才在动画界出现的,他们多数只是拿其他行业的模式来套文化产业,用模式左右判断,对资本运作侃侃而谈,多数不懂艺术,更不懂动画,这是没办法奢求的。因此,我们需要制片人,制片人是创作者和投资方之间的桥梁,翻译官,他懂得艺术和商业两种语言,两边运筹帷幄。单就导演而言也必须找到这样的“对手”才能成就艺术,只有矛盾才能产生进化,导演和制片人良性的对抗才能进化出优秀的商业艺术。导演如果没有制片人这个对手,或两者融为一人,或对手直接是出钱的老板,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国内血淋淋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一些还正在上演。但优秀制片人和优秀导演一样凤毛麟角,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土里长出来的。十几年的灌溉,瓜就长出这么多,有数的。【补充资料】John Lasseter(约翰拉塞特)“平常的事物用非同寻常的方式演绎”Jhon Lasseter约翰拉塞特可以被加上很多的标签。他是迪士尼动画与皮克斯动画的首席创意官,他是全世界最大动画帝国的掌门人,他是打造影史第一部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的业界巨擘……几乎所有你叫得上名字的皮克斯动画电影背后,都有他的身影。Norman Mclaren(诺曼·麦克拉伦)
诺曼·麦克拉伦是最有影响力的动画大师之一,一生中共拍摄了近六十部动画短片,赢得147个国际动画大奖,被尊称为加拿大动画教父,他钟情于实验动画,带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动画部创造了惊人的辉煌。
1933年开始实验动画片的创作,制成短片《从七到五》、《彩色鸡尾酒》等。1937年后与英国的J.格里尔逊等合作,尝试在胶片上直接绘画和在光学声带片上刻划声音。1939年后又在美国尝试在彩色胶片上绘画。1941年返加拿大,完成《美之舞》、《小提琴》、《邻居》 (该片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椅子的传说 》等动画片。60年代后,创作了运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表现音乐旋律的《垂直线》、《水平线》和《马赛克》等。Norman Mclaren作品《Canon》Michael Dudok de Wit(迈克尔·度德威特)迈克尔·度德威特是荷兰漫画家、插画家、动画导演。他最著名的作品《父与女》获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阿纳西大奖和其他一系列大奖,是历届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动画短片之一,被认为是最感人至深的作品。在《Tom Sweep(清洁工汤姆)》后所有作品都深受中国和日本艺术影响,水墨的使用成了其标志性的风格,擅长将中国水墨风与西方风格结合。(补充资料整理自互联网)编辑:morewei","updated":"T13:27: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3,"likeCount":19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27:5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bbc904eed95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199},"":{"title":"49个小伙伴们谈【诗歌与歌词的区别是神马】","author":"water-five","content":"引言五郎有一天在读完余秀华的诗歌后非常感动,觉得写的太棒了,同时人们也在 悲哀中国从一个诗歌的国度变成了不爱读诗的国家,一方面各种音乐和选秀节目火爆。所以跑去知乎文【】结果也没什么人回复……五郎好奇心太强……干脆自己去寻找答案吧……于是下面,就是五郎通过微信微博搜集的50个不同领域和个性朋友们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更让我觉得兴奋的是,不同职业和背景的朋友回答的观点和方向截然不同!太有趣啦!比如有学医的从鼻腔共鸣程度来分析诗歌和歌词的区别,有居家博士暖男用西红柿炒鸡蛋来论证,有学化学同学从他的角度分析,还有从数学、高考角度哈哈,真的是千奇百怪但都非常睿智!很多角度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很明显大家的观点有时候南辕北辙地球两面,估计谁都说服不了谁,有的斩钉截铁认为两个是有区别的,有的说这种问题没有意义,也有的说取决于观察者(观众自己)。嗯,下面就是那49个回答,虽然这篇文章会比较长,因为我实在舍不得删除大家的话,所以只能略加删减整理,保持愿意。不过由于匿名,所以采用【回答】+【说话者描述】来暗示他的职业背景和回答的关系,蛮有趣的。感谢在此文中的帮忙,感激不尽。PS:此文中都是宅的要死的小伙伴,结果发现- -好像除了几个都不上知乎。哦,对了,如果您有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欢迎评论里留言。正文:1应该不属于?感觉诗歌至少不会为了押韵,什么都写得出来……歌词是唱的,所以很容易被传唱理解错误……比如今天终于知道同屋经常唱的“莫名其妙就怀孕”那两句,原来是蔡依林一首歌的歌词,原来是“莫名其妙的话语”……不过她也是因为“话语”像“怀孕”二字,所以才故意这么唱的。我之前还在纳闷……这是一个什么梗。by 知名女性插画师,画过知乎吉祥物刘看山 2根据我粗浅的了解,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交通也不如现在发达,信息传播只能靠口耳相传,所以诗和词,都是要谱曲唱出来,才得以流传。从这个角度,歌词应该可以是诗。但看当下现状,有的歌词是很好的诗,比如一些摇滚和民谣,有的则很差。说到底,还是看大家怎么定义诗歌吧。文艺作品的“好”,从来都只有主观标准,任何强行制定规则都是耍流氓。by 口头禅\"人丑就应多读书\"的超厉害电影策划人3被印刷术所玷污的诗已经不是诗歌了。当然被印刷的歌词也不是诗歌。一旦抛弃掉印刷术这个平面框架,口头艺术的范畴下也就不会有诗歌与歌词的差别了。印刷术下的诗歌无非是平面艺术而已。诗歌是二维空间。荷马史诗是四维的,伊索寓言是三维的。他们本来也都是以说唱和歌唱来表演的。亚瑟王传说和北欧神话也都是诗歌。格萨尔王与罗摩衍那脱离文字后也是四维的。你必须舍弃掉印刷文本去讨论这种口传艺术。诗歌是由表演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表演。那种躲房间里的诗人创作的不过是一种平面艺术。印刷术出现之前,想想《诗经》。巫师本身就是诗人歌手乐手,部落的文化核心。它们在口传文化里并没有太大的分化,只是在文字书写与印刷术出现后分别出现了分化。文字书写带来了语录本这个产物,歌词与声音的关系被割裂。印刷术出现后,歌词与诗词的格式区别被强化。by 疯狂粉“小马宝莉”的高冷学者4我个人感觉诗歌和歌词有重叠的一部分,但是各有不同,诗歌朗读都没问题,但好多歌词朗读起来就感觉很啰嗦没内涵。比如歌词里有配合歌曲Echo反复唱的,一句话能说好几遍……而且,而现代诗和歌词很偏重口语化。可能是因为现代有储存语音的方法(录音),不像以前都只能靠文字记录,所以比起以前没有录音设备的时代,现在诗歌和歌词会很口语化了。by 医生,但却是深度阿宅和猫迷5古代诗歌和歌词基本是一个概念,但现代的话两个分开的更加频繁。至于现代分开的原因,个人认为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不再拘泥或者说是保守地用一种内容体现两种形式了吧。个人标准大概是首先要有一定精彩吸引人的故事背景做支撑,如果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会让人读后感到空洞无聊。还要有一定的穿越古今的时代感和空间感,它既影射现实,又可以预言和警醒未来。社会分类也在不断细化,种类慢慢增加,精通多种分类的技艺的人数越来越少,比如古代的画家同时也可以是诗人,书法家这样的多重身份重叠,学科之间也是有相互联系的,他们就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同一内容或是相似内容,但时间越增加成为这样的人反而越困难,可能是有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造成了诗歌和歌词的逐渐分离吧。by 山东大妹子6我其实一直不知道诗词的定义是什么,尤其是现代诗,一直是让我很迷惑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念到北岛顾城他们的作品时,会觉得美觉得感动甚至流泪。我觉得歌词和诗词的关系类似于,诗词一个圈,歌词一个圈,两个圈有一部分交叠在一起。由于我很难定义诗词,从我的理解来说,那些怀着写诗的心情写下的歌词,应该也算诗词,超级主观判。by 动画制片,热爱胶片,家里有几座山,但为动画梦想北漂7你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当年本科毕业前有想过要不要报考过诗词音律研究的专业。宋词在很多人看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词,所以觉得诗歌和歌词是一样的。但是对我来说:现在的歌词不属于诗歌。宋词一开始是歌词,但是后来随着大量文人才子的加入,它超越了音乐独立出来成为艺术,才让宋词可以站在中国诗歌行列,与唐诗并称双绝。所以,现在的流行歌词还不具备挤进诗歌范畴的属性,它在创作上还是过于依赖于与曲子的“协”,并没有超越音乐,所以现代歌词还不是诗歌,它并未超越自身的音乐载体。而且我属于非常讨厌有人给我说【现代歌词也是诗歌】这个观点。我觉得早期以传唱为主要功效的宋词也不属于诗歌。by 新媒体运营 传媒硕士 为了佩佩可以徒手灭歹徒8百度了一下\n发现上面写的歌词是属于诗歌的。但大家听歌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意那个音乐调子的吧,不然为什么歌手可以忘词也不觉得丢人,而一个歌手五音不全就被会挨骂呢。而诗歌着重点是在诗,为了传播的便捷,或者打发闲暇所以才配以乐曲,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且注重结构形式。所以,我个人觉得歌曲和诗歌还是不一样的。上次看锵锵三人行有聊余秀华的诗,评价她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时代的声音。从中可以看到千万中国人的身影,是一种有力量的呐喊。但是很多流行音乐中的歌词并没有,我们喜欢一首情歌会把自己的经历不自觉的代入歌词,但是歌词本身却不会引起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思考。by ID名像在约姑娘的男生9电影剧本等同于文学吗? 过去是有争议的,而最终电影要求的画面准确性和文学要求的抽象性。有的优秀小说的确可以成为优秀电影的基石,而有的却不能,甚至很难改编成电影。\n同理。不能因为诗与歌都采用文字,就认为相同。他们有联系,但是又各自区别。如果硬要说一句话: 诗亦道,重在于取势。歌亦术,重在于移情。呃 还好π_π突然想出的特装逼的话。。。π_π学哲学学疯了。只是觉得 听歌是想要一种情感的共鸣,而诗有在那之上的任务by 学哲学的萌物10“诗歌”和“歌词”都跟“歌”有关,所以应该是同种吧。抛开“歌”,那就是“诗”和“词”的区别咯。抛开“言”,“寺”和“司”……江湖和庙堂的区别吗?仔细想想,好奇妙的感觉。by 公众号粉丝11诗经最初就是唱出来的嘛,宋词也是歌词。至于让人诟病的现代诗……我觉得有些现代产物让人觉得不美恰恰不是因为它新,而是因为它太“旧”了,反而回头在祖先那里找到新维度。其次有人认为诗加旋律就是转变成另外一种产物歌词,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化学反应里,旋律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不是化学反应,而是可乐里面加冰,喝的还是可乐,但用户体验更爽。by 头像是萌萌的星之卡比12诗词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是有着严格格律(主要指平仄、用韵和对偶等严格要求)的两种诗歌体式(古体诗的平仄略微放宽些),是不能乱行押韵和误用平仄的。以上是度娘上抄来的!\n这让我突然想到我大一的动画概论考试问动画电影是电影吗?动画和真人的差别是什么?然后我想说的是这种东西真的说不清啊!师出同门却各有千秋其实我只是在装13,我根本就不懂。by 作死者13我认为,大部分诗歌可以直接用作歌词,但是歌词未必能成为诗歌。如果周杰伦方文山的歌词算诗歌的话,那应该算是绕口令了吧。还有rap,那就是碎碎念吧,和诗歌那种深沉内涵完全不同吧。 另外我觉得歌词也带有表演的内容在里面,比如孙燕姿《天黑黑》,姥姥的歌安慰我,那首歌好像这样唱的:天欧欧魅欧欧(什么什么的),就有表演模仿姥姥唱歌的成分在里面,个人认为和诗歌不同\n话说,我还没见过哪首歌词是有藏头的呢,求推荐!by 温婉的美女插画师
隐藏身份是昌平神射手14诗歌诗词肯定是有区别的,我们平时用不会想太多,考研的书里一定会有提到~by 辛苦北漂动画梦的油二代15歌词是唱的,诗歌是颂的。(那唱和颂的区别是?)两者发声生理部位不同,歌多要鼻腔共鸣才有乐感,而诗则很多时候不会动用鼻腔。杨坤、周杰伦甩葱大妈只要有好的发声结构就能唱。诗歌则是大家都可以颂。by 大衣里总是有一排手术刀当暗器的医学博士16我觉得歌词最终会形成一首歌,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曲子,音乐作品就不算最终完成,词只是一个构成元素,就像番茄炒蛋,没有番茄或者没有炒蛋都不构成番茄炒蛋,你能说是西红柿重要还是鸡蛋重要?by从中科大飞跃北京读艺术博士的X巨巨
会写歌弹吉他 一碰酒就昏倒体质17文体不限,诗歌除外by 头像总是大眼仔18我觉得歌词和诗歌没有严格的分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包括诗词曲,在当时都是有乐谱的,算是歌词。只是知识分子有时候有些“柏拉图”,所以把词从曲上剥离出来,于是有了单独的诗歌。从这个角度,多少年以后,以后的人会把:“今个老百姓啊真呀真高兴。。。”来当诗歌来读了吧~by 毕业于五道口技工学校投行人19歌词也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毕竟最早的诗原本也是配乐唱的。by 一脸严肃和你说“肯定不会痛”的牙医20好歌词就是诗,但是好歌词很少很少,一般容易出现在摇滚和民谣类型的创作里,因为这种类型的音乐创作者比较讲究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领域,要准确严格界定一个艺术形式还重要吗?在高考语文上规定不许写诗歌也许能证明这个文体的界定之难。你认为什么是诗,什么就是你的诗。by 立志用计算机敲出现代艺术的央美硕士21愚以为,歌词这个概念范围肯定要小于诗歌的。顶多算是现代诗的一个分支。by 在陕西的大妹子
据说徒手宰掉七匹狼22我觉得..就是他写了一首啥东西,我说这是诗歌,虽然被吐槽他也是诗歌,取决于作者自己本身的定义吧,画个鬼画符说这是诗歌,只要他自己这么觉得就是诗歌!顺便帮你问了我妈……我妈说:“我要做家务烦死啦,你去百度一下两个定义不就知道了么。”by 长腿人妻
据说谁夸她的作品像宫崎骏就砍谁23个人认为现代歌词淡化了诗歌本身很强的象征意味…于是两者之间的隔阂还是产生了…随着两者的发展,诗歌本身发展中愈发浓烈的象征性在歌词中被削弱了…例如现代歌词有时候会借用诗歌的某些意象,譬如康桥、长亭,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形式和押韵,这些意象背后的内涵很多时候和歌词本身不大相关,有点断章取义了。简而言之,现在歌词叙述性大于象征性了。by 在加拿大用科学铲雪的理工科大神24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五月天的《星空》歌词,读完一遍发现基本就是一首诗,但是…在第八排,歌词是:“但是不变是星空”以及最后一排“人海里漂流然后我沉默”总觉得这两句如果在诗歌里是不会这么写的!至少会有些助词“的”“在”什么的,这就是怪怪的原因吧,因为歌词为了简洁或者配合曲子而简化不合理了!还有!诗歌,可以被作为歌词,歌词可能会富有诗意,注意只能是“诗意”,但绝对不能被算作诗歌!歌词由于考虑到便于谱曲,歌词就会有一定的形式限制在内,而诗歌形式蛮多样的不受局限。by 曾冬天露天挑战单衣COS面不改色美女传媒硕士25诗歌唱出来没有歌词唱出来好听哈哈,歌词一定是根据音调写的,诗歌是根据朗诵写的,写的时候就定义了媒介前提,在人心理上也有了暗示,歌词就要唱出来的,读出来就怪怪的,诗歌就是要读的,唱出来怪怪的,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总觉得唱出来的气势意境都没了!!by 班级冬至包饺子比赛三年卫冕冠军
美国MFA设计硕士在读 26我觉得诗歌和歌词的家谱应该是:古体诗是老爸,现代诗歌是同父异母兄弟,现代歌词是词牌的嫡系丫。大体上的感受,我觉得诗歌是个正房太太的儿子,有身价有背景,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可以说是世袭制的,带有正统长子的学术威望。歌词就像小三的儿子,偷偷长大,自食其力,没血统没光环,但偶尔会误打误撞闯出一番事业,但终归是庶子,没严谨的教育背景和身价,使人对它的期待也会世俗和宽容很多。现代诗其实也是有血统的,是和别的贵族政治或商业目的联婚的后代,所以歌词的家谱里会因商联婚,因真爱结合,但是都有目的性的,歌词不管歌颂什么都是带有商业目的性的,因为古代时候歌女多会唱词,你懂得..妓女必须会唱词吖!妓女拿什么养自己?卖身吖!商业目的就出现了!歌词的使命就是卖卖卖!by 广州黑道一姐 养猫女皇 粤版极道鲜师27我觉得他们是一样的…你是不是觉得我思想很Low?我也这么觉得【哭】,我觉得他们的区别在于我们心里第一的预设…比如一听到别人说这是诗歌:听上去就是经典的自带逼格光环。说这是歌词:好像就是通俗大众不入眼的。by 每天夜班工作,冬天看不到一天太阳的电视业美女28如果一个人说喜欢诗歌,那听上去逼格很高,喜欢某某歌词就通俗接地气些。此外,诗歌能当做广告,商业用途,诗歌则没什么用。诗歌就是一群小众的人在自嗨地无痛呻吟。而且..诗人不是一直自杀么,写词的人好像不怎么自杀,写诗的到后来会想不开的,写词什么的都活的好好的,名利双收…..by 从历史跨到广告跨到新闻的跨栏女皇
人在港途29我觉得好的歌词像牛顿定律,好的诗歌就像量子理论。by 老因跑800米老不合格拿不到奖学金的最强技术狂博士(女)30我觉得他俩的关系是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关系。歌词是银河系,包含诗歌。我是觉得任何东西都能当歌词,比如说唱啥…乱七八糟随便想啥都能当歌词,但不是随便什么能拿来当诗歌的。学猫叫也能当歌词啊…有的歌里面还有猫叫呢..说不定人家混的是猫的语言…诗歌都能当歌词啊,但是不是所有歌词能当诗歌的啊。by 他每个月都要来一次鼻血31诗歌是独立的艺术门类,歌词必须与歌曲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艺术。by 真的是当代知名女性艺术家,不是吐槽!32我先思考了一个问题:纸上的诗歌如果没人看,和另一首歌如果没有人再去唱,诗歌或者歌词会彻底消失吗?如果歌词不再被吟唱了,而是作为文字文本被保留下来,那么它还是歌词吗?我勉强给自己了一个答案,如果说诗歌和文字被阅读就是活着和存在,一首没人诵读的诗歌在作者本人消失的时候就算彻底消失了吧。我问了一个作词的朋友:如果歌词不再被吟唱了,而是作为文字保留下来,那它还是歌词吗?他很肯定回答我:“当然是。”她告诉我,歌词有很严格的韵律和格式,在这些要求下再来设法抒发情感。诗歌也是有要求的,但是这个要求不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特性对歌词来说绝对是首要的条件!!!by 一个美女,但是人家都叫她隔壁的王叔叔33歌词的主要作用是增强音乐的联想功能,依附于旋律,是不能保持独立的艺术性的。而诗歌是可以独立的存在,诗歌本身是一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我觉得艺术就是基于人类的不完美….by 我觉得他总有一天会创立宗教的GOD某34让我想想-……诗歌各方面都更自由……歌词有旋律、字数、节奏、韵律甚至主题的束缚……不是说诗歌没有,只是相比下诗歌更自由,我们说歌词和诗歌的时候,其实很少去想他们其实非常相似,只是用存在的形式来记它们。只是我们在保持他们文字上形式的同时,慢慢给了它们不一样的存在价值。话说不能加个讨论诗歌、歌词、短句的讨论么……你们都把短句忘记了么!!为什么不把诗歌和歌词叫精炼的短句和冗长的短句啊?by 他腿毛真的很多!35我有时觉得歌词更精练,因为受限制于一首歌的长度,比如史诗这样的我们可以今天看完明天再看,但是歌词不能听一半明天听吧……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诗歌更精炼,因为曾经写过歌词,发现写歌就是把一件事拉的又臭又唱,去街角的咖啡店这么件小事都能搞很长的歌词,反复唱同一句,诗歌就精炼多了。by 被人叫鬼子36歌词只是创作的一个环节,需要曲调和人声共同参与才算表达完成吧。。。而诗歌直接就属于能独立表达完成的。。。。我觉得两个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不好比。脱离曲调来看歌词,歌词有时会不断重复诗歌的某些段落。两者广义上有联系,狭义上没联系,广义来看都属于文字,所以怎么都有联系吧,但是我觉得两个是截然不同的东西。by 学士服是绿边的农学博士37往前追溯的话,最早诗和歌是分开的,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应该有歌了,是那种原生态的调调,抒发单纯的情感!后来加进语言,这就是民歌。诗歌是文字进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民总结出来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文字形式,诗和歌的结合。歌就是人类的一种语言,歌曲就是谱上了旋律的语言,没有词的旋律不叫歌曲可以是高大上的诗句,也可以是朗朗上口的歌谣,甚至可以是没啥实际意思的感叹词(例如忐忑),歌词是个筐,啥都可以装,诗歌高大上,规矩很重要。by 航空航天新材料专业出身的女神阿姨 据说是全北京第一批用大哥大的人 有三只猫38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是一种出师无名的存在,不像古诗有那些规则,所以我长期以来判断诗歌和小散文的标准就是它的排版,所以这么看来,歌词应该算是诗歌把,因为它在播放器上也是一句一行的。区别是传播途径不同,一般诗歌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歌词扒掉音乐往往判若两人,就像明星同款,单买来穿发现很难看,所以歌词都被音乐传播的,应该没人在听歌前先看歌词的。by 曾经做动画现在是记者 跟随南海舰队出征39中国古代重词不重曲,传下来的大多数是歌词,而古曲的调调却完全丧失了,中国现代音乐大部分都建立在日本的基础上。我是个粗人【骷髅表情】对于诗歌没研究,突然让你想起以前有个程序声称可以写诗,你可以问问他写不写得了歌…你看,我一搜比如这个…话说..你快去干点正经事!!by 一个美女
你怎么都想不到她外号叫脑残40文字的属性就决定了谁需要她,想更广泛传播就用歌词,但涵义通常肤浅没有太多营养,逼格本来就很多时候曲高和寡,是一种姿态,不需要广泛认同,纯粹的艺术本来就不是以求得认同为主追求。只是歌词的属性是描述七情六欲,这决定了它受众广,歌曲也多是商业化的,没人听如何商业化,诗歌如果配曲吟唱不就是歌词吗?是属性决定,不应以是否有旋律界定。打油诗配乐一样可能流行,有的诗配乐一样乏人问津。by 出场带暴风雪特效的神秘投资人
永远的少年心41诗歌可以做歌词,歌词朗诵成诗歌。只不过歌词讲述故事或者回忆更感人,诗歌抒情为主吧,但是歌词更直抒胸臆…听歌词歌曲的时候总是特别容易被调动起来,联想起自己的故事。by 编辑
大白(●—●)的狂热粉丝 可能大白上映100年都会用大白头像421,
无论哪种,写的好就是写得好,诗歌门槛比歌词高。2,
诗歌是在拓展语言的边界,而歌词总体更贴近于大众。(那您怎么看待《忐忑》这样的啊啊啊啊啊的歌词呢)..像《忐忑》那样的是拓展的音乐的边界,而不是语言的边界。by 或许未来会得诺贝尔瓷砖奖的化学人43两者均具有讴歌时代、抒写人民的时代性特征。诗歌较歌词来说更为规范,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诗坛安装了三大引擎——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牢靠、最关键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by 心理委员 人民之友 据说在新疆支教坐过坦克44诗歌是像自己说给自己认真的胡话……歌词有种务必使得全世界的人都明白我在说啥的感觉!by 大触巨巨 美少女战士至死不渝粉丝 总是哭着边吃肉边要减肥45歌词比诗歌更加凝练,因为受到曲子的片长限制,诗歌读来更加自由,更容易投入意境,你怎么理解,就怎么朗诵。诗歌要用画来配,歌词要用曲来衬by 我打这篇文章的电脑的女性赞助人46我觉得两者不分家但有边界…不是说《诗经》曾经都是唱的么?现代诗多数都不适合唱了吧?我自己喜欢写有韵律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所谓打油诗,但境界都很低,谈情说爱的小聪明而已,歌词往往如此,通俗押韵,但绝大多数可能都无法算诗。我认为诗需要诗意(诗的意境)我不喜欢那种太直白如名言警句般的诗,所谓诗意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一种不直接,一种距离,一旦跨越这个距离后就可获得一种奇妙视角的审美享受。这是诗的意义和趣味所在by 大学和研究生都学车辆工程 可是后来成了导演 现在秃发中47能被称得上诗歌个歌词不多吧,现代歌词对押韵的要求远没有诗歌的要求高。可以说歌词和诗歌的关系是个交集,而不是包含关系。诗歌是委婉抒情,歌词是直抒胸臆的,诗歌必须有诗意。by 法学毕业
买菜都用上法庭战术战胜菜场大妈 自称肉丸48写诗歌的人大多数五音不全!诗歌是为了出现在书里,歌词是为了印在旋律里的。by 回答的人里面可能是长得最帅的49卧槽,不是同一个事啊!对我而言他们不在一个类目下哎!就是,歌词就是现代歌的一部分,强调在歌上..和诗歌是两个东西啊!而且我们听歌有时候歌词根本听不清啊,但我们听歌能从旋律里能听出悲鸣,我能感受她的意思,但是有时候歌词啥时候我都完全听不懂啊但是能GET到他传达的情感(包括很多听不懂的外文歌)。哎哟,我就觉得不在一个类目下,是完全两个东西。by 她说麦当劳叔叔其实是他们公司首席快乐官 见到朋友吃肯德基会冲上去质问你为什么不吃麦当劳","updated":"T06:15: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1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15: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8dd6f82d3d09b973cf3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9},"":{"title":"迪士尼的偷懒神器:Rotoscoping(转描)的故事","author":"water-five","content":"最近一篇关于迪士尼神懒神懒的“动画回收再利用”的视频火了,视频列举了迪士尼在困难时期,由于也没有啥钱,于是干脆心一横,蒙着原来的动画改改外貌和衣服就直接当新片用了!其实迪士尼这种Recycled Animation(回收再利用动画)简直用了好多次啦!比如:《森林王子》(1967)和10年后的《小熊维尼》1937年《白雪公主》和36年后的《罗宾汉》从老巫婆变成鳄鱼米老鼠自己也能抄自己 国外也早已有这些迪士尼循环利用动画黑历史的收集,简直数不胜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迪士尼的赤果果黑历史哦!不仅人物都有循环利用,连水啊,物品啊都免不了反复利用。迪士尼Recycled Animation的列表截图:我们借着迪士尼的引子,和大家说说这背后的Rotoscoping(转描技术,下文都简称ROTO)的故事,不查不知道,这个技术的各种八卦,简直就是一条线索,贯穿了整个100年的娱乐史:居然不仅仅运用在动画中,更是像蝴蝶效应一般,影响了整个动画、电影,甚至游戏的历史。下面5郎就给大家讲讲这些有趣的故事。文章分三部分:第一章:Rotoscoping和动画的八卦第二章:Rotoscoping和电影的八卦第三章:Rotoscoping和游戏的八卦 关键词:迪士尼、手冢治虫、乔治·卢卡斯、、希区柯克、皮克斯、波斯王子、刺客信条(好嘛,这次的故事各路人士大乱斗比较多)第一章:Rotoscoping和动画的八卦:如果你去查Rotoscoping(转描技术)资料,基本都会查到:弗莱舍兄弟之一的马克思·弗莱舍(Max Fleischer)在1915年创作《小丑可可跳出墨水瓶》(Out of the Inkwell)时候发明Rotosoping(转描技术)。(图为Max Fleischer和他所创的流传至今的大力水手)简单来说就是一套摄影机装置,把胶片投影到动画师的桌面上,让动画师能够拓画下来。弗莱舍兄弟不仅在《小丑可可》( Koko the Clown)系列使用了这套技术,在《贝蒂波普》(Betty Boop)中同样使用了这一技术,让贝蒂波普身为一个卡通角色,但是一举一动都性感无比,大获成功。(上图为弗莱舍兄弟ROTO专利申请时候的说明图)(上图为贝蒂波普和真人)这一技术的优点就是:能让不会画的动画师都能画出和真人一样的效果!而缺点很明显就是:我去,这还是动画吗?完全就是真人表演临摹一遍!丢失了动画的特性! 所以很多动画师都讥笑道:“没有真正的动画师将永远屈尊使用拐杖。”但是ROTO技术的低成本和看起来很流畅的视觉效果,成为了很多创作者在极低预算下完成影片的好工具。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1941)就使用了这一技术,毕竟那时候还在抗战,物资人力都极为匮乏。《铁扇公主》返销回日本大受欢迎,使得日本军部要求日本人也不能落后于中国人,我们也要做动画电影!于是后来创作的比如《桃太郎:海之神兵》(1945)等,当然片中他们也偷偷使用过ROTO技术。这两部动画也深深影响了一名叫手冢治虫的少年,开始下决心走上漫画的道路。参考资料:为ASIFA世界动画协会关于ROTO的简要历史描述。然后下一位知名的使用ROTO技术的,就是我们文章开头说的华特·迪士尼先生了。迪士尼在《白雪公主》(1937)中,所有人物角色(公主、王后、猎人、王子)都一股脑儿使用了ROTO技术。不过迪士尼先生可不愿意人们知道他是用ROTO的,这会降低自己逼格的!所以可悲的是,这群白雪公主背后的真人舞者,完全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她们的名字也不许出现在片尾字幕。这是虹膜杂志第25期杨槃槃写的,关于被ROTO的几位舞者们背后的故事。写的非常好,很多都是独家内容。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弗莱舍兄弟听到迪士尼在偷偷用ROTO技术做《白雪公主》时候,本来想高兴的敲诈勒索一把迪士尼,因为他们侵害了他们的ROTO专利,但是他们找了律师后,律师调查后说:“……嗯,其实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叫Wilkes-Barre的公司早就研发出相类似的设备……只不过他们没申请专利……”所以弗莱舍兄弟有点心虚,但是想了想下:哦哈哈哈,没有人会这么白痴,坐在电影院看一部90分钟的动画片!我们等着看迪士尼的惨赔的笑话吧,起诉他们?他们赔不出还要付律师费不划算,哼。里面有关于弗莱舍兄弟和迪士尼关于ROTO的撕逼八卦后面的故事你们或许知道了:《白雪公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迪士尼一战成名,弗莱舍兄弟却因内讧和公司经营不善,最后破产,成了动画史的遗迹。总之对于动画来说ROTO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事半功倍,用的不好,遗臭万年。似乎导演们特别忌讳人家说自己的作品是ROTO的,比如围得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的动画式纪录片《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影片导演阿里·福尔曼(Ari Folman)在采访中表示:谁说我的作品是ROTO的我和谁急!!!我们的片哪能是ROTO嘛!告诉你们!我没有一帧是直接ROTO的,都是艺术家根据我们搜集的素材进行脑补后艺术加工出来的!谁说是ROTO我打谁。好嘛,他们使用的方法是【采访完对象】-【整理好剧本】-【画完故事版】-【然后根据故事版表演(比如人坐在床上演开汽车)】-【然后拍下素材】-【再描人物】……你说这算不算ROTO呢……啊!导演要打我了!此两个链接为导演的采访当然也有人表示我是流氓我怕谁,I don`t care! 比如2013年日本动画《恶之华》。这部动画让粉丝们痛骂,因为导演不仅运用ROTO技法,而且是整部片子都真人演一遍转描下来,把一部美腻的漫画作品做成了半人半鬼的动画画面!(图为《恶之华》的动画漫画对比)面对粉丝们的质疑,导演长滨博史说:哼!我本来就是想要做真人的!谁知道委员会的那些渣渣非要做动画!那我只能做ROTO转描啦,来啊!有本事打我啊!资料为押见修造与长滨博史关于《恶之华》的谈话 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比如迪士尼的风格定性为夸张卡通的风格,所以自从《101斑点狗》(1961)后他们彻底转向了只用ROTO拍参考视频,而不是直接描绘。更是由于3D动画兴起,运动捕捉和绿幕技术替代了动画传统的ROTO技术。即便是传统2D动画,想要ROTO一样流畅,也会选择3D渲染2D的效果。ROTO可以说逐渐走向了没落。(图为迪士尼真人为动画表演参考的合成图,为了表演,演员也上演了羞耻PLAY)第二章:Rotoscoping和真人电影的八卦:提到迪士尼公司我们都知道华特·迪士尼,但是却不知道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一个人,动画史上最天才的天才乌布·伊沃科斯(UB Iwerks)。虽然迪士尼一生都在重复这个故事:“当我在画画的时候,看到一只小老鼠瑟瑟缩缩地爬到桌子上偷面包屑,我大胆与它逗乐,从中获取的灵感,创造了米老鼠。”但是真相还是不会被掩盖,其实是乌布·伊沃科斯画出了米老鼠。关于迪士尼和伊沃科斯的故事,简直是一部“相爱相杀”、“得不到你就毁灭你!”“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的大型情感商战剧,要知道最开始迪士尼公司的名字可是叫Iwerks Dinsey公司。(后来破产,但是你看到伊沃科斯的名字排在迪士尼前面)。这里我们没有篇幅讲述这两人的故事,但是你要知道,两个人最后分道扬镳、形同陌路,这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还是回到正题,和迪士尼分手的后的乌布·伊沃科斯为了生存也需要接活,他替希区柯克做了不少他悬疑电影的特效画面,而这些特效中就使用了ROTO技术,例如希区柯克1963的《群鸟》,许多人与鸟的画面就是用ROTO一帧帧转描合成出来的。电影的特效追求的是真,动画是追求于天马行空的幻想,一代天才乌布·伊沃科斯最后竟然沦落为用ROTO这种原动画师最嘲笑的技术去生存,真是令人叹惋不已。不仅仅希区柯克运用ROTO来做电影特效,许多好莱坞导演都为了自己的电影使用了ROTO技术来做特效,例如乔治·卢卡斯陛下的《星球大战》(Star War),要知道星球大战的时候还没有电脑特效,都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比如里面的星球其实是土豆做的啦。《星球大战》中最让粉丝觉得Fxxking\nCool的设定就是光剑了,现在电脑特效时代,做光剑伐要太简单哦,但是当时简直就是个噩梦——需要用ROTO技术,让电影美工一帧帧ROTO画出光效,美工的眼睛都要画瞎了!卢卡斯陛下也觉得:妈蛋!我还要花那么多钱请那么多人一帧帧没日没夜的画,只是为了画这该死的光剑!这简直蠢爆了!我简直受够了!!!卢卡斯陛下于是想要解决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他觉得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或许能帮他完成这些,于是他对公司制片说:“去!快去给我找人组建电脑特效团队!让他们用电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哦,你问不是有工业光魔吗,他们特效不是超级厉害吗,为啥还要找人?那是因为那时候工业光魔还是传统特效,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切土豆当陨石这些原始的电影特效啦。工业光魔成为CG特效部门还要很久以后的事情。)一个关于星球大战光剑的诞生和ROTO的小纪录片公司制片赶忙开始物色人选,最后找到了一个叫艾德·卡特穆尔(Ed Catmull)的计算机达人,他现在是纽约理工学院图形工作室的负责人。卢卡斯在许多候选中最后选择了卡特穆尔,是因为制片人每面试一个人,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你有没有其他的人推荐适合这个职位的。”所有人都缄默不语,因为不想这个职位让别人抢走。只有这个愣头青卡特穆尔傻乎乎一本正经的推荐了别人。卢卡斯觉得他人品很好,于是邀请他来卢卡斯影业创建电脑图像部门。后来呢……这个电脑图形部门经历一路风雨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艾德·卡特穆尔是皮克斯的CEO,这也是后话了。(故事来源自卡特穆尔自传《Creativity.Inc》)想不到由于ROTO困扰了卢卡斯,竟然一路蝴蝶效应诞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电脑动画公司,人生真是无法预测。(图片为卢卡斯电脑图形工作室,也就是皮克斯前身的stuff和老板卢卡斯合影,中间带墨镜的是卢卡斯,左边是艾德·卡特穆尔,右边是约翰·拉赛特)也和动画一样,电影电脑特效兴起、运动捕捉、绿幕技术的出现可以说彻底取代了Roto在电影中的地位。比如苹果经典的iPod广告,虽然看起来是Roto,实际上使用的也早就是绿幕抠像特效合成的方法了。第三章:Rotoscoping在游戏的八卦:上世纪80年代,有个耶鲁大学的阿宅学生乔丹·麦其纳(Jordan Mechner)在上电影史,昏昏沉沉的教室中,他的教授给全班同学放了Rotoscoping相关的内容。乔丹觉得:“哇塞!!太好玩了!!”玩心很重又是个技术宅的他搞了台摄影机,打算也玩一把Rotoscoping,可是转描谁呢?他走在路上,结果走在路上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空手道老师丹尼斯。于是他就死缠烂打丹尼斯拍了许多打空手道的视频,屁颠屁颠回去把它们转描玩。把它们转描后,看到自己ROTO后的小人打起空手道真狂霸酷帅吊!乔丹觉得酷毙了!!真想分享给更多人,这些素材能做点什么呢?反正无聊干脆做个游戏,让大家操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农场牧场偷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