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强行4级使用军事政策“强行”有什么效果

七雄争霸中军事策略中“了望策略”有什么用途?_百度知道
七雄争霸中军事策略中“了望策略”有什么用途?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其实是一种观望状态,比如a国攻打b国,占领了大部分领土,那么c国可能也会乘火打劫攻打b国。这就像买彩票一样。可能实力更强的d国帮助了b国,那么a、c两国就可能损失财物甚至亡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七雄争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指引:----| 礼包:--- | 工具:---
发展:------ | 综合:-- | 飞城勿扰:---
您的位置: >
> QQ七雄争霸答题器 QQ七雄争霸答题答案大全
QQ七雄争霸答题器 QQ七雄争霸答题答案大全
| 条 | 来源:多玩攻略网 | 作者: |
  QQ七雄争霸答题器 QQ七雄争霸答题答案大全
  QQ答题器,QQ七雄争霸答题答案,QQ七雄争霸答题大全,QQ七雄争霸每日答题答案全集,QQ七雄争霸高级答题答案全集,QQ七雄争霸中级答题答案全集,QQ七雄争霸初级答题答案全集,QQ七雄争霸智慧老人答题答题全集!
  <span style="color: #ff-03-26 更新七雄争霸&飞城勿扰&相关问题答案
   更新七雄争霸元宵灯谜答案
  (注:七雄争霸元宵灯谜现已暂时下架,目前最新题库为七雄争霸&飞城勿扰&相关内容。)
  请按Ctrl+F在搜索框中输入问题,页面将自动跳转到正确答案!如果您觉得攻略不错,请按Ctrl+D收藏此攻略,以便下次快捷访问!
  七雄争霸游戏相关答案: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北边的国家是:燕国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国家是:秦国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楚国
&联盟跑商在哪里进行?市场
&战斗中决定行动先后顺序的因素是:机动力
&几级市场可以开始联盟跑商?6级
&联盟跑商的商队运载量由什么决定?市场等级
&联盟跑商的商队等级由什么决定?市场等级
&联盟双方达到几级可以进行讨伐?4级
&武将学习技能需要消耗:技能点
&出征共有几种形式?4种
&怎样做可以增加新兵上限?升级军营
&天降奇兵持续时间是多久?12小时
&每周可以进行几次天降奇兵?1次
&天降奇兵开始后,出征时间会变为多久?30分钟
&弓兵优先攻击什么兵种? 器械
&步兵 车兵 骑兵 兵种中,闪避最高的是:骑兵
&城防中的陷阱优先攻击什么兵种?弓兵
&城防中的礌石优先攻击什么兵种?车兵
&城防中的拒马优先攻击什么兵种?骑兵
&城防中的弩箭优先攻击什么兵种?器械
&城防中的滚木优先攻击什么兵种?步兵
&下列兵种中,攻击最高的是:器械
&下列兵种中,命中最高的是:骑兵
&下列兵种中,闪避最高的是:骑兵
&下列兵种中,防御最高的是:器械&步兵&车兵
&下列兵种中,体力最高的是:车兵
&下列兵种中,防御最低的是:弓兵
&下列兵种中,闪避最低的是:器械
&下列兵种中,命中最低的是:器械
&下列兵种中,敏捷最低的是:器械
&弓兵擅长克制什么兵种?骑兵(没有骑兵就选&器械&)
&车兵擅长克制什么兵种?步兵(没有步兵就选&弓兵&)
&步兵擅长克制什么兵种?弓兵(没有弓兵就选&骑兵&)
&骑兵擅长克制什么兵种?器械(没有器械就选&车兵&)
&器械擅长克制什么兵种?车兵(没有车兵就选&步兵&)
&器械师擅长统率什么兵种?器械
&哪一种兵机动力最低?器械
&哪一种兵机动力最高?骑兵(没有骑兵就选&步兵&)
&几级城池可以建造特区?4级
&特区一共可以建造几个?4个
&特区军镇中的操练场有什么作用?增加武将统率值
&特区军镇中的哨塔有什么作用?提供守城部队
&特区封邑中的祭坛有什么作用?兑换武将经验
&特区封邑中的地窖有什么作用?保护资源免遭掠夺
&体力属性跟哪项数值有关? 血上限
&敏捷属性跟哪项数值无关?机动力(没有机动力就选&移动距离&)
&体力属性跟哪项数值无关?防御力
&关于天降奇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不可以讨伐其他国家的联盟
&玩家在遭到讨伐之后,什么不会受到损失?繁荣度(没有繁荣度就选&君主经验&)
&关于出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摧毁耗费的出征时间大大多于讨伐
&免战牌在使用后具有什么效果?暂时无法被玩家攻击
&几级联盟可以参与抗击匈奴活动?3级
&关于抗击匈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每波匈奴与玩家交战后都会自动补充兵力
&关于抗击匈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盟主不能自由设定难度及防守城池
&联盟活动抗击匈奴多久开启一次?每天一次
&玩家在流亡重建后将获得什么?高级迁城令
&关于流亡重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玩家在重建后具有免战效果
&玩家在遭到摧毁之后,什么不会受到损失?君主经验
&商会中心有什么作用?增加联盟成员跑商时商圈的城池数上限
&如何增加联盟跑商的次数?升级联盟科技&贸易技巧
&怎样做能增加武将经验?修炼
&怎样做能增加武将功勋?擂台(没有擂台就选&单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升级武馆可以同时增加武将修炼个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升级军营能训练更高级的士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铁匠铺可以购买高级装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武将可以在武将界面中学习技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君主政治属性越高,君主经验积累越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君主政治属性决定君主策略值上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君主经验和成就决定君主等级的高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背包中可以进行宝石合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官府的选择目标里有各种等级野怪的坐标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免战牌可以连续使用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跑商耗时跟路程远近没有关系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商圈城池数量上限中不包括自己的城池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联盟商圈内的城池之间越近利润越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玩家必须加入联盟才能进行联盟跑商
  历史常识性问题部分答案:
&曾参是什么家的代表?儒家
&荀子是什么家?儒家
&荀子是哪个学派的?儒家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法家
&庄子是哪个学派的?道家
&曾参是哪个学派的?儒家
&列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
&韩非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
&赵国的都城是:邯郸
&韩国的都城是:新郑
&秦国的都城是:咸阳
&楚国的都城是: 郢
&水师郑国是哪个国家的?韩国
&田单是哪个国家的?齐国
&春申君是哪个国家的?楚
&西门豹是哪个国家的?魏
&列子是哪个国家的?郑国
&吴起的祖国是:卫国
&伍子胥的祖国是:楚国
&平原君的祖国是:赵国
&信陵君的祖国是:魏国
&孟尝君的祖国是:齐国
&燕国的末代国君是:喜
&齐国的末代国君是:建
&毛遂是谁的门客?平原君
&吴起曾为哪个国家效力?魏国
&孙膑为哪一国效力?齐
&孙子曾经为哪个国家效力?吴
&廉颇是哪个国家的将领:赵国
&田忌是哪个国家的大将?齐
&晏婴是哪个国家的官员?齐国
&邹忌是哪个国家的官员?齐
&庞涓是哪个国家的将领?魏
&李牧是哪个国家的将领?赵国
&廉颇是哪个国家的将领?赵
&乐毅是哪个国家的将领?燕
&王翦是哪个国家的将领?秦
&白起是哪个国家的将领?秦
&李悝曾在哪个国家变法?魏国
&吴起曾在哪个国家变法?楚
&申不害曾在哪个国家变法?韩
&公孙鞅曾在哪个国家变法?秦
&专诸刺杀王僚发生在哪个国家?吴
&要离刺杀庆忌发生在哪个国家?吴国
&聂政刺杀侠累发生在哪个国家?韩国
&李牧被封为什么爵位?武安君
&白起被封为什么爵位?武安君
&商鞅是哪个国家的没落贵族?卫
&马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齐与魏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赵与秦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齐国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哪个国家的?秦
&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是哪个国家的人?韩国
&郑国渠是哪个国家修建的?秦国
&标志着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战役是:灭齐之战
&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在哪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是:马陵之战
&派遣荆轲行刺秦王的是哪个国家的太子?燕国
&在魏国启用吴起的是哪个国君?魏文侯
&启用商鞅变法的是哪个国君?秦孝公
&在楚国启用吴起变法的是哪个国君?楚悼王
&&世外桃源&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东晋
&&舌战群儒&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明朝
&&四面楚歌&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西汉
&&夜郎自大&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汉朝
&&三毛抄四&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21世纪
&&勾心斗角&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唐朝 杜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典故出自哪个时期?春秋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群雄逐鹿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舌战群儒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对答如流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四面楚歌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望梅止渴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熟能生巧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草木皆兵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破釜沉舟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世外桃源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指鹿为马
  谜语成语问题部分答案:
&谜面,武。打一字?斐
&谜面,明月光。打一字?日
&谜面,复习。打一字?羽
&谜面,九十九。打一字?白
&谜面,二小姐。打一字?姿
&谜面,二八佳人。打一字?妙
&谜面,半部春秋。打一字?秦
&谜面,恕我无心。打一字?如
&谜面,皇帝新衣。打一字?袭
&谜面,半青半紫。打一字?素
&谜面,一箭穿心。打一字?必
&谜面,晚去一天。打一字?免
&谜面,一个礼拜 。打一字?旨
&谜面,十八乘六。打一字?校
&谜面,七十二小时。打一字?晶
&谜面,关公走麦城。打一字?翠
&谜面,综合门市。打一字?闹
&谜面,一千零一夜。打一字?歼
&谜面,需要一半,留下一半。打一字?雷
&谜面,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打一字?秋
&谜面,左边一太阳,右边一太阳,站在太阳上,反而不见光。打一字?暗
&手机不能掉水里,打一成语?机不可失
&小白很像他哥哥,打一成语?真相大白
&蝙蝠不休息,打一成语?不修边幅
&弓箭最了解鸟类,打一成语?惊弓之鸟
&狗过了独木桥就不叫了,打一成语?过目不忘
&羊停止了呼吸,打一成语?扬眉吐气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打一中药名?当归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草莓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杨梅
  脑筋急转弯问题部分答案:
&歌唱家靠什么吃饭?嘴巴
&什么动物天天熬夜?熊猫
&哪儿的海不产鱼?辞海
&国歌一共有几个字?两个
&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平
&什么样的路不能走?电路
&睡美人最怕的是什么?失眠
&大象的左边耳朵象什么?右耳
&什么人始终不敢洗澡? 泥人&
&什么东西使人哭笑不得?口罩
&最坚固的锁,最怕什么?钥匙
&什么贼见了水就高兴?乌贼
&什么英文字母最多人喜欢听?CD
&世界上除了火车啥车最长?堵车
&什么动物最爱贴在墙上?海豹
&哪一个月有二十八天?每一月都有
&&新华字典&有多少个字?四个字
&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打瞌睡人
&做什么事情最不需要用心?睡觉
&用什么可以解开所有的谜?答案
&世界上最小的岛是什么?安全岛
&哪的将军不敢离开侍卫?象棋盘上
&世上什么东西比天更高?心比天高
&电脑中病毒该怎么办?用杀毒软件
&为什么稀饭要比烧饼贵?物以稀为贵
&什么筋伤了不能贴膏药?脑筋
&有两个面的盒子吗?有,里面和外面
&什么人一年中只工作一天?圣诞老人
&打破了什么人人都叫好? 世界记录
&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在哪里?床上
&蜜蜂叮在日历上,打一成语?风和日丽
&汽车在右转弯时,哪只轮胎不转?备用胎
&乌鸦麻雀打冷战,打一成语?鸦雀无声
&什么时候看到的月亮最大?登上月亮时
&为什么有家医院从不给人看病?宠物医院
&一架空调器从楼上掉下来会变成啥器?凶器
&一个人被刷成金色,打一成语?一鸣惊人
&地球上什么东西每天要走的距离最远? 太阳
&什么东西在倒立之后会增加一半?数字6
&什么贵重的东西最容易不翼而飞?人造卫星
&孙子、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老人家
&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树高?因为树不能跳
&人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保持呼吸,不要断气
&不必花力气打的东西是什么? 好像是打哈气
&胖妞生病时,最怕别人来探病时说什么?保重
&什么东西的制造日期和有效期是同一天?日报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打一成语?抑扬顿挫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一个子在左一个子在上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言而无信?电话比写信方便
&有一个字,人人见了都会念错。这是什么字?错
&想把梦变成现实,第一步应该干什么?起床
&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很久?因为没人敢叫它起床
&为什么人们要到市场上去?因为市场东西不能来
&为什么太阳天天都比人起的早? 人比太阳睡的晚
&早晨醒来,每个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睁眼
&一个离过十次婚的女人,应该怎么形容她?前功尽弃
&书店里买不到什么书?遗书(没有遗书就选&秘书&)
&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傻瓜
&桌子上有一个蜡烛和一个煤油灯,请问先点哪一个?火柴
&你每天都能看见的最大的影子是什么? 黑夜,地球的影子
&有种动物,大小像只猫,长相又像虎,这是什么动物?小老虎
&小明知道试卷的答案,为什么还频频看同学的? 小明是老师
&有一只公鹿跑起来速度高达120迈,请问它叫什么?高速公路
&黑手党为什么喜欢戴白手套?这样就不显得手黑了(或&因为手太黑&)
&两个口是吕,三个口是品,四个口是田,那么五个口是什么字?吾
&为什么一个大将军掉进饭碗里淹死了? &大将军&是一只蛐蛐
&5只鸡5天下了5个蛋。100天内要100个蛋,需要多少只鸡?5只
&火车由北京到上海需要6小时,行使3小时后,火车该在什么地方?车轨上
&什么东西没吃的时候是绿的,吃的时候是红的,吐出来的是黑的?西瓜
&三个金叫鑫,三个水叫淼,三个人叫众,那么三个鬼应该叫什么?叫救命
&房间里着火了,小明怎么也拉不开门,请问他后来是怎么出去的?推开门
&一头小猪卖100元,为什么两头小猪却可以卖1万元?双头猪十分罕见
&一个两位数去掉首位是13,去掉末位是40.请问这个数是几? 四十三
&有一只公鸡在屋顶上下蛋,那么鸡蛋会从左边掉下还是右边?公鸡不会下蛋
&小明对小华说:我可以坐在一个你永远也坐不到的地方!他坐在哪里?小华身上
&小毛的妈妈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小毛
&2对父子去打猎,他们每人打了一只野鸭 ,但是总共却只有3只,为什么?祖孙3人
&猴子每分钟能掰一个玉米,在果园里,一只猴子5分钟能掰几个玉米?果园里没玉米
&有个人走独木桥,前面来了一只老虎,后面来了只熊,这个人是怎么过去的?晕过去
&山坡上有一群羊,山坡下来了一群羊,对面山上过来一群羊。一共有几群羊?还是一群
&一头牛,向北走10米,向西走10米,向南走10米,倒退右转,问牛的尾巴朝哪儿?朝下
&&一人,一船,一狼,一兔子,一白菜,这个人要把这三样东西,运到河那边,先送那两个?狼和白菜
&有一块天然的黑色大理石,在九月的第七天把它扔到钱塘江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沉到江底
  七雄争霸&飞城勿扰&部分答案:
&称号&郡守&如何获取?所属联盟在郡城争夺战中夺得郡城
&称号&国尉&如何获取?所属联盟在郡城争夺战中夺得国都
&称号&笑傲天下&如何获取?千重楼通过100层
&称号&威震八荒&如何获取?千重楼通过80层
&称号&县丞&如何获取?玩家等级达到60级
&在农场里可以喂养什么?小鸡
&每位好友每天可以喂养农场小鸡几次?1次
&农场小鸡喂饱后多久可以下蛋?24小时
&什么人可以为玩家喂养农场小鸡?QQ好友
&农场小鸡下的金蛋QQ好友可以砸么?可以,需要道具锤子
&哪里不能获得卡牌?野外势力
&什么条件下的卡牌可以互相交换?同品质,同类型
&放在哪里的卡片不可以进行交换?保险箱
&玩家每天可以交换几次卡牌?不限次
&什么时间可以进行换卡?随时
&卡牌在哪里交换?七雄卡屋
&收集到几张卡可以兑换奖励?整套卡,张数不固定
&玩家可以跟下列哪个群体进行卡牌交换?其他所有玩家
&每套卡牌可以兑换几次奖励?由卡片类型确定,次数不固定
&卡牌在交换后可否立刻再次交换?不可,刚交换的卡牌会有一段时间的锁定
&使用军事策略&迫战&有什么效果?强迫入侵的敌方部队进行战斗,无法召回
&使用军事策略&回城&有什么效果?立即召回返程途中的我军部队
&使用军事策略&逃脱&有什么效果?取消我方部队的&迫战&状态
&使用军事策略&瞭望&有什么效果?查看入侵敌军的军事详情
&使用军事策略&强行&有什么效果?加速出征
&使用军事策略&潜行&有什么效果?使进攻中的目标无法&瞭望&
&使用军事策略&阻路&有什么效果?取消目标的盟友增援(腾讯这题有误,按理正确答案应该是增加进攻你的玩家出征时间)
&想要增加入侵敌军的出征时间应该使用哪一个军事策略?阻路
&想要侦查入侵敌军的战力应该使用哪一个军事策略?瞭望
&想要加速出征应该使用哪一个军事策略?强行
&强化装备需要消耗什么道具?南海奇精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褒姒
&&鸡鸣狗盗&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孟尝君
&&毛遂自荐&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平原君
&&完璧归赵&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蔺相如
&&高山流水&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俞伯牙
&&负荆请罪&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廉颇
&&乘龙快婿&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萧史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赵奢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卞庄
&&当乱不断,反受其乱&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春申君
&沙丘宫位于哪国境内?赵国
&章华台位于哪国境内?楚国
&汨罗江位于哪国境内?楚国
&凤凰山位于哪国境内?秦国
&郑国渠位于哪国境内?秦国
&下列著名宫殿哪个属于法国?凡尔赛宫
&下列著名宫殿哪个属于俄国?克林姆林宫
&下列著名宫殿哪个属于英国?白金汉宫
&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作袋鼠之国?澳大利亚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哪座城市?纽约
&世界部分首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下列哪个不是?莫斯科
&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在哪一年 公元1966年(正确答案应该是1969年)
&轮船发出六声短笛,表示什么意思?遇险
&下列人物哪个擅长吹箫?萧史
&下列人物哪个擅长铸剑?干将
&下列人物哪个擅长相马?伯乐
&下列人物哪个擅长弹琴?俞伯牙
&下列人物哪个擅长水利工程?李冰
&下列海洋中哪个是我国最大的海?南海
&哪座关隘被称作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世界最高的塔是哪一座?多伦多塔
&世界最高的建筑是哪一座?迪拜塔
&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
&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那一座?珠穆朗玛峰
&世界部分首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下列哪个不是? 莫斯科
&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以下哪一个?青海湖
&下列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三大火炉?成都
&下列哪个岛国不是欧洲国家?马尔代夫
&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作海盗之国?索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前苏联
  QQ七雄争霸答题器将不断补充中最新题目和答案,请多多关注!如果您觉得攻略不错,请按Ctrl+D收藏此攻略,以便下次快捷访问!更多七雄争霸攻略,请看多玩七雄争霸攻略站:
  写原创攻略得多玩草,(多玩草可用来兑换Q币、游戏点卡等)
  多玩七雄争霸攻略专区:
添加到收藏夹
看完本文后有何评价?
已有0人评价,点选表情后可看到其他玩家的表态。
<span onclick='javascript:if(document.all){clipboardData.setData("Text",location.href);this.innerHTML="[文章地址已复制]";}'
class="btn-1">[与更多人共享]
成长/周二主题日礼包
公测/成长礼包
3-28~-4-28
06.03~06.30
06.16~06.30
06.24~06.30
06.24~06.30
即日~07.10
06.10~07.10
06.24~07.24春秋战国军事史
我的图书馆
春秋战国军事史
【今日美文】&&☆&&&&☆&&&&☆&&&&☆&&&&☆&&&&☆&&&&☆&&&&☆&&&&☆&&&&☆&&&&☆&&&&☆&&&&☆&&&&☆&&&&☆&&&&☆&&&&☆&&&&☆&&&&☆&&&&☆&&&&☆&&&&☆&&&&☆&&&&☆&&
  本 卷 提 要
  本文从军事形势、战争、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与军事著作等四个方面论述春秋战国军事史的分期、特点及前后演变的历史轨迹。春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争霸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并出现了水军兵种。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不论兵源、兵役、军赋和军事编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列国还出现了地方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在争霸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和《司马法》。它们是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大成之作,尤其是《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的战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争霸战争,而是兼地略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战争规模大,历时久,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突破了传统的战争模式。战国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常备军出现,职业化军官产生,关塞要津普遍设防,经常性的军事训练取代了" 蒐狩" 式的训练方法,军功爵制确立,军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而这标志着军事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战国时产生的吴起与《吴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尉缭与《尉缭子》、《六韬》等一批军事思想家和军事著作,以不同的特点和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学术思想宝库。
  一、春秋战国军事概述(一)春秋时期的军事形势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它起于公元前770年,其标志是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公元前453年,其标志是韩、赵、魏三家灭知伯而分其地,形成战国七强格局①。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晋国太史蔡墨说:"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②,司马迁转述董仲舒概括《春秋》一书说:"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③,都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深刻描述。
  从军事史的角度说,春秋时期的变化也是很显著的。由于王权衰落,西周时以天子为最高统帅的军事领导体制宣告瓦解,军权下移于诸侯,列国普遍扩军备战。在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相继称霸①,执诸侯盟会之牛耳,成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争,使中原列国的卿大夫势力壮大。春秋中叶以后,军权又下移于卿大夫,形成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乃至于" 陪臣执国命" 的历史局面。
  列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又导致了兵源的扩大,兵役制度的改革,新型军赋制度的出现。随着军队组织的发展,军事编制和军阵阵法也有了发展,都邑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普遍建立。在南方的吴、越、楚等国还出现了水军兵种。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产生了孙武和司马穰苴两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他们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和《司马穰苴兵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思想文化宝库。
  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军事形势总是与政治形势相联系而存在的。纵观春秋时代的军事形势,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运动由于宗周覆灭,王权陵替,天子礼乐征伐大权落入诸侯手中。它引起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西周时期,在军事编制中,最大的建制单位是" 师" ,还没有出现" 军".王室辖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支大军,地方诸侯则 "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②。《周礼?夏官?司马》所说" 王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的制度,应是西周晚期" 厉王革典" 以后出现的①。所以,《左传》襄公十四年说:"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春秋时期,由于激烈的兼并和争霸战争,诸侯国则不论领地大小、爵位高低,都开始建立" 三军" ,有些大国甚至建立了四军、五军、六军。
  如春秋伊始,郑就建立了" 三军".据《左传》隐公五年载,郑在与卫、燕联军作战时,就曾出动三军,并赢得了胜利。
  继郑之后,楚也建立了" 三军".楚文、武两王利用这支军队攻伐随国,灭掉申、息、濮、邓诸国。春秋中期以后,楚在三军之外,陆续在被它消灭国家的领地上建立了申、息、陈、蔡、不羹和许、叶之师,总兵力约达六七千乘车,四五十万人。
  齐在桓公时代也建立了" 三军".《国语?齐语》说:"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鼓是军中指挥号令系统,三鼓即说桓公与国子、高子各统帅一军。
  《吴子兵法、图国》说:" 秦穆公置陷阵三万,以服邻敌。" 秦穆公的这三万陷阵,据《文献通考》说,就是三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晋在崤山大败秦师,获其" 三帅" ,也透露了秦有三军的信息。
  晋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军" ,次年又" 作三行" ,扩编为六军。其后,襄公恢复三军之制,而景公为赏鞌战有功人员又" 作六军".晋厉公改编" 六军" 为" 上、中、下、新" 四军。
  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29年),在平丘大会上,晋置兵邾(zhū,音朱)南,一次竟出动兵车四千乘,兵力30万。
  宋在西周,是" 王者后,于周为客" ,有建三军的权力。其制至春秋时未改,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时,宋国就出动了" 三军".所以太宰子鱼说:"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①鲁在春秋时是最保守的国家,迟至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始" 作三军".其后,一则考虑霸主征赋过重,二则由于权臣季氏为了私家利益,又于周景王八年(前537年)" 舍中军" ,恢复二军之制。
  在春秋晚期崛起的吴、越二国也都建立了三军。据《左传》载,吴王僚曾统帅三军大败楚国与胡、沈、陈等诸侯联军②。至吴王夫差时,吴军又发展成上、中、下、右四军,总兵力达十多万人。
  《国语?吴语》说:"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这说明越国也有左、中、右三军。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的三军总兵力约五万余人   ③。
  除上列国家外,甚至连微小的邾国,为在兼并战争中争取苟活,也扩充自己的军队。据《左传》哀公七年载,邾有兵车六百乘,兵力四五万余,甚至可以与春秋初年的大国兵力相匹敌。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建设,为列国的扩军备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当时列国普遍实行" 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④的奖励人口政策,促进了人口的繁衍,这是列国扩军备战的基本条件。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使列国的扩军成为生存的需要。反之,列国的普遍扩军,又加剧了兼并与争霸战争的历史进程。
  2。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春秋时,天子失权,王纲解纽,周代的最高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又称方伯政治。《史记?周本纪》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隶社会在衰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局面。周初,"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 方伯".春秋时,王权陵替,霸业代兴,可以说正是这种方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诸侯强并弱、大吞小的兼并战争中,许多国家都遭到了覆亡的厄运。《荀子?仲尼》载齐桓公" 并国三十五" ,《韩非子?难二》载"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有度》载" 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十过》载秦穆公" 兼国十二(《史记?李斯列传》作" 二十" ),开地千里".而那些兼并了较多领地的国家,如秦、齐、晋、楚、吴、越等则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彼此展开了激烈的大国争霸。
  春秋时的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北杏会盟,开始称霸,前后凡八十九年。
  这一阶段是诸侯互相兼并的混乱时期,在兼并中形成了几个区域性的" 小伯" ,即郑、齐、秦、楚。
  郑在武公时就吞灭了虢、郐(kuài,音快)等十邑。郑庄公以一代枭雄继承父业,任王朝卿士,依靠优越的政治地位和三军武力,在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首先削平了共叔段之乱,统一了内部。继之对外用兵,先后伐陈、伐宋、入许、败息、救齐,大败戎师。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又在繻葛战败周桓王。一时之间,中原诸侯罕有其匹,号为" 小伯".但郑为四战之地,壤地褊(biǎn,音扁)小,无法向外发展,所以未能成为与齐、晋、秦、楚相匹敌的大国。
  齐为太公望吕尚的封国,西周时为东方大藩,有征讨" 五侯九伯" 之权。春秋初,仍未丧失大国地位。《国语?郑语》说:" 及平王之末,……
  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襄公嗣位后,首先伐灭了阻碍齐向外扩张的纪国,又灭郕(chéng,音成)、伐卫、伐郑、杀鲁桓公,保持了东方诸侯之长的地位。
  楚本祝融姓的一支,早在周初已经建国。春秋初,楚君熊仪(若敖)、熊眴(蚡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积极向外扩张。楚武王熊通伐随,败郧(yǚn,音云)与蒲骚。楚文王熊赀灭申、灭息、灭邓,屡犯蔡国,势力伸展到河南南部。至楚成王熊恽时,更加紧北进,兵锋常临陈、蔡、许、郑诸国,势力深入中原腹地,是南方大国。
  秦本西陲附庸小国。西周末,秦襄公将兵救周,又护送平王东迁,始受封为诸侯,平王赐以陷落戎族手中的岐丰之地。襄公及其子文公,历时两代,打败犬戎, "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 . "①其后秦宪公(宁公)、武公又攻取西戎大片土地,在邽(guī,音龟)邑、冀戎、杜、郢等地设县,发展成为西方大国。
  晋在春秋初期,由于曲沃叛乱,内讧不止,国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允许组建一军,晋始起步发展。武公子献公积极对外扩张,先后灭耿、霍、魏、虢、虞,终成北方大国。
  第二阶段,由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称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凡四十九年。
  这一阶段齐桓公称霸在前,晋文公建霸在后,是春秋霸业的高潮阶段。特点是齐楚、晋楚三国争霸。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即君位后,即任命大政治家管仲为相,在国内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实行" 参国伍鄙" ①制度," 作内政而寄军令" ,重农业、通工商、治鱼盐之利,为霸业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称霸的特点是以" 尊王攘夷" 为号召。在" 尊王" 方面,公元前655年,他召开了诸侯" 首止之会" ,安定了周惠王太子郑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他举行" 洮之会" ,安定了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在" 葵丘之会" 上,推重周天子,甘居臣下地位,以约束诸侯。
  公元前649年,王子带召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秦、晋伐戎救周。次年,晋为戎、周讲和,未获成功。齐派管仲" 平戎于王". "尊王" 的旗帜使齐桓公取得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政治优势。
  齐桓公的" 攘夷" 功绩,有以下几个突出事例:即救邢、封卫、救燕、服莱夷和伐楚。
  齐桓公称霸三十多年,团结了中原诸侯,打击了戎狄势力,抑制了楚国的北进。他多次召开诸侯大会,尤其" 葵丘之会" ,重申了周代的一些礼制,促进了中原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是他霸业的顶点。孔子曾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又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①是对齐桓公霸业的中肯评价。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桓公死,齐因内乱而霸业衰微。这时,中原诸国唯宋最大,宋襄公有贤名,遂奋起争霸。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伐齐,立孝公。次年,又执滕子,杀鄫子,攻伐曹国,在诸侯中立威。随即转而向南对抗强楚。楚成王也想乘齐霸衰微,北上争霸。这就引发了宋、楚冲突。
  公元前639年,在诸侯" 盂之会" 上,楚人逮捕了宋襄公并讨伐宋国,后来又放了他。宋襄公不能吸取教训,于公元前638年伐郑,楚救郑伐宋,双方战于泓水,宋军失败,襄公受伤。次年,宋襄公因伤病殁,称霸之梦遂化作泡影。
  楚败宋以后,声势显赫,公元前637年伐陈,与卫联姻,结好鲁国、曹国。公元前634年,楚又伐宋、伐齐,占据齐国谷地。中原诸侯莫敢撄(yīng,音英)其锋。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即君位,整顿国政,通商宽农,启用人才。他像齐桓公一样打出" 尊王攘夷" 旗帜,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安定襄王,获襄王所赐南阳之田,开辟了进出中原的捷径。
  数年之间,国势大振,遂扩编三军,进兵中原,与楚争霸。
  公元前633年冬,楚军围宋。次年春,晋出兵救宋,一路侵曹伐卫,然后联合秦、齐在城濮与楚展开大战,击败楚军,一举获得中原霸权。
  楚国北进势头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原诸侯一时纷纷离楚从晋,中原又出现了安定局面。
  第三阶段,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前后凡86年,是晋、楚两强争霸的历史阶段。
  城濮之战后,晋借胜楚之余威,雄踞北方,长期称霸。公元前627年,秦派兵长途奔袭郑国,企图在东方找到立足点,以染指中原霸权。
  但秦军在崤山中晋埋伏,全军覆没,三帅被俘。从此秦为晋所阻,终春秋之世,不能东进。楚虽在城濮之战中受到重创,但究属偏师折衂,并未影响国力,依然是南方大国,仍不断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尤其是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
  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弑父而立,是为穆王。穆王在位十数年间,灭江、六、蓼,积极自强。其时,晋灵公年少昏庸,霸业不竟。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更积极向外发展,先后灭庸和舒蓼。公元前606年,进兵中原,借伐陆浑戎之机," 至于洛,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公元前609年,晋国内乱,灵公被弑,成公即位。但成公即位不过数年便死。景公嗣立,六卿不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战于邲,楚胜晋败。楚庄王终于夺得中原霸权。
  邲之战晋国虽败,但国力未衰,仍为北方强国。晋景公吸取邲战教训,奋力图强,于公元前594年、593年接连灭掉了身边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诸小国,国力有所壮大。
  齐见晋败于邲,兴兵进犯鲁、卫等小国,又南联楚国,企图与晋分享北方霸权。晋、齐冲突再起。遂有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晋大败齐军。邲战十年之后,即公元前587年,晋又在麻隧大败秦师。为了打破楚、秦联合的局面,晋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吴国," 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晋在灭狄、服齐、败秦、联吴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后,专力对付楚国。
  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晋、楚出于长期斗争,双方都无法征服对方的考虑,提出了" 修好结成" 的愿望,并一度结盟于宋西门之外。但不久即在争郑问题上发生冲突,导致了公元前576年的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晋胜楚败,晋在双方争霸中又占了上风。
  鄢陵之战后,晋厉公宠信外嬖胥童,诛杀三郤,栾氏、中行氏又杀胥童、弑厉公。晋国内乱,公室衰微,六卿擅权。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修明政治," 节器用" ," 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 ,使国力恢复。公元前570至562年的八年间,九合诸侯,诸侯纷纷倒向晋国一边。又在虎牢筑城,迫使郑国服晋,兵威大振,三驾而楚不能敌,恢复了晋国霸业。
  但是,晋国公室衰微的趋势已难于挽回,悼公争霸的努力虽成功于外,对内也只能求得安定。他始终不敢纠弹栾氏、中行氏弑君的案件,就是例证。
  楚国虽未发生政权下移的问题,但多年的争战造成重重内忧,而不竞于晋。其两届令尹子囊、子木先后说: "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①," 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 ②。他们都厌倦了与晋的争战。而那些夹在晋、楚两强中间的中小国家,晋来服晋,楚来服楚,饱受战祸蹂躏,更希望和平,所以弭兵就成了当时大小国家一致的要求。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达成了宋之盟,晋、楚两强暂时停止了争霸战争,转而忙于各自的内部事务。宋之盟是春秋历史的转折点,它表明中原诸侯争霸的历史进入了尾声。
  第四阶段,由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至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知伯而分其地,前后凡九十四年。
  这一阶段是中原列国军权下移和东南吴、越争霸的历史时期。宋之盟后,中原诸侯的军权普遍下移于卿大夫,礼乐征伐大权已由前一时期的" 自诸侯出" 转变成为" 自大夫出".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公羊传》就说天下" 信在大夫" ," 君若赘旒然".列国之君,有的被杀,有的被逐,不被杀逐者的权力也大为削弱。
  晋在平公时,公室已卑微,"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①。六卿专权,政出多门,卿族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首先是范氏与栾氏斗争,栾氏失败,牵连被杀逐者数十家。至赵简子(名鞅)执政时,赵、魏、韩、知四家又掀起了同范氏、中行氏的斗争。这场斗争长达七年,牵涉五国,最后以范氏、中行氏失败告终。至春秋末,知氏最强,想兼并韩、赵、魏三家,反被三家消灭而分其地,历史也就进入了战国时期。
  齐至景公时,政权下移,卿大夫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开始是崔氏、庆氏擅权,继而庆氏灭崔氏。栾氏、高氏又灭庆氏。不旋踵间,栾、高氏又为陈、鲍氏消灭。及景公死,陈无宇子陈乞联合鲍牧驱逐齐国守国命卿高张、国夏。齐简公时,陈乞又除掉简公近臣阚止,朝廷内外皆陈氏之党羽,姜氏之齐终为陈氏所取代。
  其他国家,如鲁在文公时已失政权。《左传》昭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10年)说:" 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 终春秋之世,鲁国政权始终在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手中;郑在穆公以后,权归七穆,即游氏、国氏、良氏、罕氏、驷氏、丰氏、印氏七家;卫国政权落入孙氏、宁氏手中;宋国政权落入华氏、向氏手中。
  楚国的军权虽然没有下移,但楚灵王杀郏敖夺位,残暴不仁,引发内乱。平王得国后又诛杀大臣,宠信佞臣,国势削弱。昭王继位,令尹囊瓦专权,崇信费无极,杀大夫郤宛、阳令终,国家益乱。囊瓦又贪残索贿,囚唐侯、蔡侯。蔡侯遂于公元前506年导吴伐楚、在柏举大败楚军,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国遭受了这次打击,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参与争霸事业了。
  秦僻处西陲,自崤战以后,虽屡求东进,但均未得手,转而向西发展,渐次消灭戎、狄小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景公以后,长期与中原隔绝,书简有阙,史事已不可详考。
  在大国忙于内争时,一些中小国家重又互相攻伐,中原秩序紊乱,致使时人有" 无伯" 之叹①。
  在华夏诸侯霸业衰微的时候,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闯入中原,争夺霸权。
  吴为太伯之后,地处东南,春秋初常附属于楚。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晋采取联吴制楚方略,遣使通吴,吴由此强大。吴国发展的战略是先西后北,首先西进与楚争夺淮河中游两岸。公元前519年,吴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大败楚军,攻占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此后又连克淮河中游重镇巢(今安徽巢县东北),钟离(今安徽凤台县东北)。为稳定后方,公元前512年灭徐,公元前510年侵越,断绝楚国在吴背后布置的后援。于是加紧西进,围弦,侵潜,侵六,逼进楚国本土。公元前506年借口救蔡,大举攻楚,在柏举破楚军,五战入郢,获胜楚大功。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伐越,越王勾践在槜李大败吴师,吴王阖庐因伤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在夫椒大破越军,越王勾践被迫降吴。夫差稳定了南方之后,率军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败齐师。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空国北上,与晋在黄池争霸," 欲霸中国以全周室".越乘吴国内空虚之机,攻入吴都,俘吴太子友,焚姑苏台。吴被迫撤军向越求和。此后,越连续攻吴,不到十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为东南" 断发文身" 之族,至越王允常时始见记载。晋联吴制楚获得成功,楚以联越伐吴作为对策。《春秋》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
  记载,越从楚伐吴,是楚联越伐吴之始。
  越至勾践时始强。公元前496年,越在槜李败吴师,阖庐因伤而死,夫差日夜思想报复。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勾践战败求和,向吴请降。夫差采纳太宰伯嚭建议没有灭越国。越"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国势渐强。公元前482年袭破吴都。公元前478年,越复攻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越在笠泽大败吴军,并进围吴都。
  公元前476年,越又举兵攻吴,吴师败,退保姑苏山。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并有其地。
  越灭吴后," 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当时," 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①。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名霸主。
  3。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斗争平王东迁以后,西北的戎、狄族也尾随周室侵入中原。据史载,自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50年,华夏的郑、齐、鲁、卫、曹、虢诸国和周王室无不受戎族的犯扰。其中,如公元前716年北戎侵郑和公元前714年北戎伐齐。齐向郑乞求救兵,一时之间诸侯皆来戍齐。公元前670年戎侵曹,曹羁逃亡到陈国。公元前664年,山戎祸患燕国。公元前650年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等,都是十分严重的事件。
  狄族内侵的势力较之戎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狄人又号北狄,后来分为两支:一曰赤狄,一曰白狄。其中赤狄最为强大。晋大夫士燮曾说晋文公时" 秦、狄、齐、楚皆强" ①。狄人恃其强大武力,遍侵华夏邢、卫、齐、晋、郑、鲁诸国,确为一时之雄。仅据《左传》,从公元前661年至公元前596年,华夏诸国几乎无年不有狄祸。如: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邢国溃败。次年,攻灭卫国。
  公元前650年,又灭温。公元前644年," 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今山西临汾县南)" ②。
  公元前623年,狄侵齐。公元前618年,狄又侵齐。次年,狄侵宋。次年,又侵齐。公元前614年,狄侵卫。公元前606年、605年连续侵齐,公元前603年、602年连续侵晋。甚至连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都死于狄伐晋的" 箕之役" 中③。
  楚在春秋已是文化发展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百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所以自称" 我,蛮夷也" ④。当时,中原诸侯也把楚看成是" 蛮夷".齐桓、晋文所倡导的" 攘夷" ,其中就包括攘楚。《公羊传》僖公四年说:"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指出春秋时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诸族激烈斗争的严峻形势,其" 南夷" 指的就是楚国。
  楚在春秋初年受到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包围,在发展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时,罗国曾联合卢戎大败楚军。至楚文王时," 巴人叛楚而伐那处(今湖北荆门东南),取之" ,并一直攻到楚都城之门①。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即位不到两年,楚国发生大饥荒," 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师于大林(今湖北荆门县西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在今湖北枝江县),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jūn,音军)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枝江县境),将伐楚" ②。楚国形势危急,一度考虑迁都到阪高(今湖北襄阳县西)以避其锋芒。后出动重兵击灭庸国,群蛮与楚盟而退兵。
  东南的淮夷,周初曾被周公战败,势力较小,春秋时常依附楚、鲁等国,但也于公元前647年祸患过杞国。
  但是,随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业的兴起,侵入中原的戎狄渐被晋、齐、宋、鲁诸国消灭。南方的群蛮、百濮、群舒渐次被楚国消灭。北部狄、西方的戎渐被晋、秦两国消灭。东方的莱夷渐被齐消灭。
  他们的族人都已融合到华夏族里。当然,那些被华夏族驱逐到边远地区去的蛮、夷、戎、狄,还在继续生存发展,并与华夏族进行着斗争。
  4。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改革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改革,是春秋军事形势的一大特点。春秋军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破" 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 的旧兵役制,扩大兵源。
  周代实行国、野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把国家的领地自内向外划分为邑、郊、牧、野、林、坰等几组不同的地域。如《尔雅?释地》说:"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国语?周语》说:" 国有郊牧" ,《周礼?地官?载师》说:" 牧田任远郊之地" ,都说的是这种制度。
  周代的国野制是与分封制有联系的。周代的分封制其实就是一种武装殖民制,它渊源于氏族社会的部落征服。国人由周族成员及其拥护者构成,他们是殖民者,自然居住在国郊以内。野人是被征服者,他们居住在鄙野。所以在周代,国人可以参加政治活动,接受学校教育,充当政府官吏。" 执干戈以卫社稷" ,更是国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野人作为被征服者,是没有政治权利的居民,不能参政、从军和接受教育,只能安于鄙野,为国家" 治田供税" ①。因此,周代国与野、国人与野人的对立,事实上是奴隶社会" 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兵员不断增加," 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 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就被提到历史的议事日程上来。率先冲破旧制的是晋国。公元前645年,晋在韩原之战中败于秦,军队损失惨重。为重建军队对抗强秦,于是始" 作州兵" ②。据徐中舒与蒙文通两先生解释,作州兵就是取消国人当兵的限制,使野人也服兵役。这种解释是对的。清代学者惠栋也说过;作州兵是晋国兵制的改易,晋国由此走向强大③。
  继晋国之后,公元前590年,鲁国" 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 作丘赋"." 丘" 字,据《周礼?地官?小司徒》,它是与" 甸、县、都" 相联系的,都是鄙野居民组织的编制。所以,所谓" 作丘甲" 、" 作丘赋" ,无疑也都是向居住在鄙野的农民征收军赋。而依据周制,兵役和军赋是统一的。当兵者纳军赋,不当兵者不纳军赋而纳税。如今郑、鲁开始向野人征收军赋,自然也就开始向野人征兵了。所以," 作州兵" 、" 作丘甲" 、" 作丘赋" ,不仅意味着新的兵役制度的出现,而且也是新军赋制的出现。这个新的军赋制,据杜预注说就是"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晋、鲁、郑所创的新制,在春秋中期以后,似已为列国普遍接受。
  故《孙子兵法?作战篇》就以" 丘役" 两字概括当时的军赋制度。由上述可知," 作州兵" 、" 作丘甲" 、" 作丘赋" 实是春秋时代兵役和军赋制度的重大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而且也促进了春秋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长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底层的野人通过服兵役取得了自由民资格,最后,和国人融合为一,演变成为封建社会中最广大的被压迫阶级——农民。
  但丘赋制度还不是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演变的终结。公元前483年,鲁国又" 用田赋".这是一种按居民实际占有土地数量的多少来征收军赋的制度,故以"田" 字命名。而" 丘赋" 则是按居民行政编制单位纳赋的制度。由" 丘赋" 到"田赋" 的改革,是由于井田制瓦解,村社人口大量流失造成的。据银雀山汉墓简书《孙子兵法?吴问》篇,春秋末年,晋国的中行氏、知氏、范氏、韩氏、魏氏、赵氏等六卿也采取了按亩论赋的军赋制。这说明" 田赋" 制在春秋晚期已经很流行了。
  春秋时代军事制度的改革,当然远不止于兵源、兵役和军赋制三项内容,还有军事编制、军阵阵法、都邑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的建立等等,但因为这些问题在后面有专章讨论,故此从略。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形势战国起于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历时232年。战国是秦、齐、楚、魏、赵、韩、燕七雄割据并争取统一的时代。战争是这一历史时期最主要的社会内容。汉代刘向说战国时代的特点是"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①。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论从政治制度上说,还是从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上说,其变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战国时期兴起的列国变法运动是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标志及其总结。这一运动以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赵烈侯任用公仲连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齐威王任邹忌变法、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燕昭王任乐毅改革为代表,从本质上说,它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但从各国统治者变法的主观目的上说,无一不为的是" 富国强兵".列国变法与列国扩军备战是紧密相连的。事实证明,凡属变法获得成功的国家,其武力必然强大。七国中,以秦的商秧变法最为彻底,也就造成了秦国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尤其是随着战国变法运动的发生,战国时期的军事形势也发生了与春秋时期完全不同的变化。
  从战争方面看,先就战国战争的目的与动机而言,春秋时期的战争当然含有兼并的内容。如齐、晋、秦、楚等大国无不兼并弱小国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不是春秋时战争的最高目的。春秋战争的最高目的在于争夺中原霸权,取得支配其它诸侯国家的权力。在早期的争霸战争中,齐、晋都还打出了" 尊王攘夷" 的旗号。这说明周天子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在政治上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列国还不具备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的主客观条件。而战国则不然。战国时王室已经威信扫地,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失去了号召诸侯的政治力量。这使得霸主政治也成了过时的东西。统一天下,消除割据局面已被提到历史的议事日程上。孟子所说的天下" 定于一" ,即指此而言,它集中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战国的战争不再是那种以战败国纳贡受盟为目的的争霸战争,而是争城夺邑,兼地略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
  战国战争的规模也远较春秋时为大。春秋时的战争大多在数日之内即决定胜负,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两军的一次性交锋。即使比较持久的围城战也只不过十天半月,最长的如楚庄王围宋,历时九个月,已属罕见。投入战争的兵力一般也不过数万,战车不过数百乘。如城濮大战晋出兵车700乘、鞍之战晋出兵车800乘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不相同。交战双方参战的兵力之众、历时之长,都是前所未闻的。如马陵之战," 魏惠王悉起境内之众" ,结果" 覆十万之师".秦、韩、魏伊阙之战,秦杀魏、韩士卒" 二十四万".长平大战,秦前后斩杀赵卒" 四十五万".就战争时间来看,魏军围赵" 邯郸三年而弗能取" ,赵" 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都是春秋前的战争所无法比拟的。
  与大规模的战争相适应,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和战争手段也大为改进了。杨宽先生曾说战国时期" 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的冲击战"①,是正确的。春秋时期的战争虽然已经复杂化,设伏、截击等战术原则也被经常采用,但仍保持着某种原始性,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步兵结合作战。交战双方事先" 结日定地" ,约好决战的时间和地点,以战车为核心摆好" 堂堂之阵" ,然后击鼓冲击、厮杀。一些" 不鼓不成列" 、" 不以阻隘也" 等古老的军事信条,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由车步兵组成的战阵,虽有" 鱼丽" 、" 盂" 、" 鹳" (guàn,音贯)、"鹅" 、" 角" 等名目,但究其实质,均不出殷周以来" 三阵" 或" 五阵" 的藩篱。
  春秋晚期,战争的方式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仅从《孙子兵法》看,兵不厌诈已成为兵家的共识,交战国家已普遍利用设伏、诱敌、包围、要击、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以逸待劳等一切" 诡道" 来克敌制胜。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更成了军事家信奉的至理名言。
  战国时随着大规模野战和包围战的出现,战争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了。仅排兵布阵一项,据《孙膑兵法?十阵》,就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等。这些军阵不但能适应截击、坚守、突破、弩战、惑敌、火攻、水攻等各种攻守形势,而且要求车兵、骑兵、步兵乃至水兵等各兵种协同作战。春秋时期,列国争霸的战场,主要是平原旷野或城郭都邑,如《左传》的门于某邑,即攻打某城城门。在国家的关隘要津之处,一般并不设防。
  而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方式和战争手段的变化,不论平原、山地,都已开辟为战场,列国的关塞要津更成为攻守双方的必争之地。如秦据崤函之险,即被看作是" 天下雄国" ;而魏处中原,无险可守,反被视为" 四分五裂之道".因此,战争的结果往往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①,表现得相当残酷。
  从兵器制作方面看,由于战国时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兵器制造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铁制以至于钢制兵器在战争中日益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楚国的铁剑,韩国的" 强弓劲弩" ,吴、越的铁剑都技高一筹,闻名于当世。
  从军事制度方面看,由于战争规模、战争方式和战争手段的变化,势必引起军事制度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讨论,故此从略。
  战国七雄争霸和争取统一的战争大体可以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止于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历时百年,是魏国称霸中原时期。
  周定王二十四年,魏文侯即位。他礼贤下士,师事卜子夏、田子方,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行平粜之法。用吴起为大将,取秦河西列城五座。任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河灌田。命乐羊伐中山。十数年间,国富民强。文侯在外交上团结韩、赵两国,东摒齐,西拒秦,南抑楚。在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时,楚侵入中原,灭莒国,势力伸展至鲁南境。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魏联合韩、赵二国,在乘丘击败楚军。周安王十一年,魏再与韩、赵联合,在榆关击败楚军,魏国占据了大梁,并进一步攻占襄陵(今河南睢县),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国家。
  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去世,其子击嗣立,是为魏武侯。武侯未能执行文侯团结韩、赵的外交方针,在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与韩争夺郑国;在周烈王四年,又与赵争夺卫国,在北蔺(今山西离石西)
  打败赵军,因而与韩、赵结怨。此后,魏与赵、韩连年冲突。周烈王六年,韩、赵攻魏,夺取葵地。魏在平阳打败韩、赵军。次年,魏又在马陵(此马陵在今河南温县北,非马陵之战之马陵)打败韩,在怀打败赵。
  而后,赵则在浊泽打败魏①,一度围魏安邑。魏、韩、赵的联盟彻底破裂,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从此,魏国四面受敌。但因武侯直承文侯之业,武力强大,所以国家并未衰微。
  周烈王五年,魏武侯死去,其子■嗣位,是为魏惠王。魏惠王时,魏不但与韩、赵冲突,而且与秦的矛盾冲突也日渐剧烈。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秦在石门(今山西运城)击败魏军,斩首六万级。周显王七年,魏在泾水北岸大败韩、赵联军,夺取了赵国的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但秦乘魏与韩、赵交战之机,攻打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将公叔痤,夺取了庞城(陕西韩城县东南)。
  周显王八年,魏迫于河东受赵、韩、秦三面包围的形势,将首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同时又在国内兴修水利,选拔武卒,与赵、韩调整交换土地,开通道路,使魏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同时也就在魏惠王时期,受到了齐、秦的致命打击,并走上下坡路。其转折点是周显王十五年的桂陵之战,齐胜魏败。11年后,魏又在马陵败于齐。从此,魏国称雄中原的局面为东、西的齐、秦两强所取代。
  第二阶段: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这一阶段,又以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为界限,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齐、秦两强的势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其中,秦孝公变法图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内容。秦国势力发展很快,出现了山东六国合纵御秦和秦国以" 连横" 蚕食六国的斗争。后一时期,因齐国破败,天下以秦为最强,是六国抗秦和秦国大发展时期。
  周安王十一年,齐大夫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周安王十六年,田和立为齐侯,是为齐太公和。从此,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至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时,齐威王发奋图强,锐意改革,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土地有功的即墨大夫,诛杀" 田野不辟" 的阿大夫,齐国大治,在诸侯中最为强大。
  齐威王用军事家孙膑为军师,先后在桂陵、马陵两次大败魏军,奠定了在诸侯中的王霸地位。
  威王死,子宣王立(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01年在位)。宣王喜好文学游说之士,一时各国学者聚集于齐国的稷门之下讲学,号稷下学派。宣王皆赐列大夫,不治而议论,推动了齐国学术的发展。当时," 齐之强,天下不能当"①。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齐湣王即位。湣王专恃武力,曾进攻楚国,侵伐三晋,灭掉宋国,迫使泗上诸侯邹鲁之君向齐称臣。但是湣王不修内政,杀戮大臣,使百姓不附,亲族离心。公元前284年,燕乐毅率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讨伐齐国,齐国城邑大多沦丧,临淄被破,唯有即墨、莒二邑未下。湣王逃至莒,为淖齿所杀。后来,齐将田单虽战胜燕国,尽复齐国故地,但齐国从此走上了衰落道路。
  秦在战国初年" 僻在雍州,不与诸侯之会盟" ,中原诸侯都把秦国看作" 夷翟".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即位,下令国中求贤,用魏国中庶子卫鞅为大良造,先后两次颁布变法令,奖励耕织,集小乡邑为大具,化大家族为小家庭,建立军功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卫鞅的变法最为成功。经变法后,秦国乡邑大治,国家富强。周显王二十九年,卫鞅大败魏军,虏魏将公子卬. 卫鞅因功受封" 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 公元前311年在位)继孝公之后,重用客卿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俘虏了魏将龙贾,迫使魏国将河西土地献给秦国。同时,秦国势力深入魏国的河东与河南。
  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又用张仪为相。张仪提出连横政策,蚕食三晋土地。所谓" 连横" ,是" 事一强以攻众弱" ,主要目的在于拉拢齐、楚等国而攻击魏、韩,亦称远交近攻之策。周显王四十七年在公孙衍(犀省)担任魏将时,提出合纵御秦主张。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齐、楚、燕、韩、赵支持公孙衍做魏相,合纵局面形成。次年,韩、赵、魏、燕、楚五国推楚怀王为纵长,赵、魏、韩三国还出兵伐秦。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败三国联军。
  秦在战胜三晋以后,大规模向外扩张。周慎靓王五年,秦用司马错计,灭亡巴蜀。周赦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打败义渠,兼并义渠徒泾(在河西郡)等25城。周赧王三年,秦在丹阳(今河南省峡县西丹水以北)大败楚军,俘虏楚将屈丐等七十多人,斩首八万,夺取汉中六百里土地,设汉中郡。楚发兵报复,又在兰田被秦军击败。秦国势力空前扩张,已造成了兼并中原的形势。
  秦武王继惠文王之后,继续向中原扩展势力。周赧王八年,秦攻夺了韩国的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秦国的领地伸展到了中原。
  周赧王九年,秦昭襄王继立。昭襄王在位56年,这是秦国势力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昭襄王在南路对楚,在中路对魏、韩,在北路对赵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屡次获胜,领地扩张到中原腹地,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先说南路:周赧王十四年,秦用计离间楚与齐、韩、魏的关系,并联合齐、韩、魏出兵攻楚,在重丘(今河南新野县东)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夺取了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次年,秦伐楚,大败楚军,杀楚将景缺,夺取了楚国的襄城(今河南省方城县北)。
  周赧王十六年,秦再次出兵伐楚,夺取楚国八城,并用计骗楚怀王至秦而拘留了他。后来,楚立顷襄王。秦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今河南桐柏山以北)十五城而去。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用白起为将,率兵攻楚,先后攻夺楚国的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邓(今湖北襄樊市北),次年攻入楚国首都郢。接着又东攻到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北),南攻到洞庭湖一带,建立了南郡。
  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县)。从此,楚国势力大为削弱。
  再说中路: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客死秦国,诸侯再创合纵抗秦之议,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伐秦到达盐氏(今陕西安邑县),迫使秦国求和。
  但是是年韩襄王、魏襄王连续死去。次年,赵发生沙丘之变,武灵王又死去。于是,在周赧王二十一年,秦乘诸侯内乱,发动了攻击韩、魏的伊阙之战。次年,秦将白起在伊阙山之狭隘地区歼灭韩、魏联军24万。
  韩、魏二国从此一蹶不振。前291年秦又乘势占据韩国的宛、楚的邓(在今河南省南阳及邓县)地区。秦昭襄王借势尊齐为东帝而自称西帝,以分霸中国东、西两区。
  周赧王三十九年秦在破楚拔郢以后二年,又掉转矛头指向魏国,攻拔二城。次年,再大举攻魏,兵临魏都大梁。韩派暴鸢救魏,也被秦军击败,斩首四万。魏不得已割温地求和。周赧王四十二年,魏联合赵国攻韩,兵进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秦将白起救韩,大败魏、赵之师,斩首15万。秦、韩进攻大梁,魏被迫割南阳(今河南修武县)求和,秦始退兵。秦把所得魏南阳、楚上庸的两地合并,建立南阳郡。
  秦胜魏以后,中原列国中韩处秦三面包围之中,已无力再抗秦兵。
  魏国自伊阙战后,大梁三次受到秦国进攻,国力大损。楚国在迁都以后,顷襄王仅收东地十余万人,勉强自保。齐新遭燕败,国土虽复,但残破无力再图中原。燕在惠王时期为齐田单所破,国势中衰。在山东六国中,唯有赵国还保存一定实力。赵惠文王文用蔺相如为相、武用廉颇为将,国力雄厚,成为六国中抗秦的主力。因此,秦向北路发展,就不能不与赵国冲突。
  周赧王四十五年,秦兵袭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拉开了秦、赵之战的序幕。赵派将军赵奢带兵救援阏与。赵奢用屯兵不进之计麻痹秦军,在阏与战胜秦军。秦遭阏与之败,锐气受挫,于是改变策略,寻找新的进攻路线。
  周赧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之政,任客卿范雎为相。改用" 远交近攻" 策略,决定先取韩、魏,再攻齐、赵。在公元前265年到前262年间连续攻韩,先后夺得韩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北)、高平(今河南孟县西)、陉城(今山西曲沃县东北)、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割断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但韩上党守冯亭降了赵国。于是秦、赵为争夺上党展开了"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在长平战胜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赵国受到巨大打击。次年,秦兵又攻赵,围邯郸,魏信陵君救赵,击败秦兵。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俘周赧王。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又灭东周。秦庄襄王三年,秦乘魏、赵与燕混战之机进攻赵、魏。魏以信陵君为将,率五国联军在河外击败秦军,直追到函谷关,封塞而还。秦兵再次受挫。
  五国诸侯虽败秦兵,但因各怀异心,不久合纵之盟宣告瓦解。而强大的秦国在惠王和昭襄王时经过不断扩张,已先后建立了巴、蜀、汉中、上郡、河东、陇西、南郡、黔中,南阳、北地诸新郡,领地开拓到西南、西北和中原腹地,奠定了统一中国的雄厚基础。
  在六国合纵抗秦期间,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而齐、燕,燕、赵之间又发生了混战。
  第三阶段,起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止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历时25年,是秦灭六国时期。
  秦在惠文、昭襄两王时已奠定了统一中国的雄厚基础。前246年秦王政继位,任吕不韦为相,秦王政继承先人遗志,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由秦王政三年秦派蒙骜攻韩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齐止。
  秦国在二十余年间陆续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二、春秋时期的战争春秋时期因天子失权而引起的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是时代的特点,而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必然引起频繁与激烈的战争。据孔子《春秋》一书统计,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就发生过大小军事行动483次。这些战争,若以战争的对象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五类,即:天子与诸侯的战争,诸侯与诸侯的战争,诸侯与卿大夫的战争,卿大夫之间的战争,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诸族的战争。其中,天子为维护王权而进行的战争,秦、晋、齐、楚、吴、越等大国的争霸战争和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诸族的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所以,本章就从这几方面入手来写春秋时代的战争。
  (一)周桓王为维护王权而进行的战争周室东迁洛邑以后,王畿尚辖有方六百里领地。这块领地,据清代学者顾栋高说,在" 太华外方之间方六百里".太华即华山,外方即嵩山,两地之间处今河南嵩县至陕西华阴县。它" 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背泽、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 ①。桃林之塞为陕西潼关,申、吕在今河南南阳,泽、潞是山西潞城、晋城二县,轘辕在河南偃师,伊阙在河南洛阳市南。这600里王畿据有今河南洛阳市、沁阳地区及临汝县。周王室拥有这片土地,在春秋初仍不失为大国。但是,周平王庸碌无能,不思振作,在位51年,王室没有恢复气象。郑武、庄公以英主之姿,兼任王朝卿士,然而处心积虑图谋郑国自身发展,并不以复兴王室为意。平王晚年看到这种苗头,欲分政给虢公,结果因不能驾驭局势,落得个" 周郑交质" 的后果,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反而加深了王室与郑国的矛盾。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即位。桓王秉承祖父(平王)遗志,很想重振王室,也选择了郑庄公为第一个打击目标。因为郑庄公当时任王朝卿士,执掌王朝权柄,郑在春秋初又号为" 小伯" ,要能制服郑国,对于复兴王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平王没有办到的事,桓王照样办不到。当桓王准备立虢公为王朝卿士时,遭到了郑庄公的强烈反对,周郑关系恶化,立虢公为卿士的事就被搁置了。
  平王东迁时,主要依靠了晋国和郑国的支持。现在周、郑关系恶化,桓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晋国。当时,晋国分裂为二:一为晋侯,居住在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一为曲沃庄伯,居住在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帮助曲沃庄伯讨伐晋的都城翼,翼侯逃到随国。但事隔不久,曲沃庄伯背叛了桓王。这年秋天,桓王改变了支持曲沃的态度,转而命令虢公讨伐曲沃,在翼邑立了晋哀侯。
  春秋初,王室虽然衰落,但天子在政治上仍为天下共主,还享有一定的权威,能支配一些中小国家。例如郑国,虽号为春秋初" 小伯" ,且与周的关系已经恶化,但在宋国不朝王室时,它还要打着王室的旗号去进行讨伐。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到成周朝见桓王。这本是改变周、郑关系的一个契机。但周桓王对郑庄公不加礼遇,致使周、郑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趋紧张。周桓王五年,桓王正式任命虢公忌父做王朝左卿士、迈出了他收回郑庄公王朝执政权的重要一步。
  但是,郑庄公老谋深算,一方面以郑国的强大武力为后盾,另一方面利用他担任的王朝左卿士职务,借口" 宋公不王" ,于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联合齐、鲁两国伐宋,夺取了宋国的郜(在今山东省武成县)、防(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一并送给了鲁国。这就团结了齐、鲁两个较大的国家,为以后对抗王室而不至于招致大国的反对打下基础。蔡、卫、郕三国拒绝参加郑国的讨伐行动,这年秋,宋、卫、蔡又攻入郑国,郑在戴(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大败三国之师。之后,郑又以郕" 违王命" 为借口,联合齐师攻入了郕国。经过一系列讨伐战争,郑争取了盟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周桓王八年,桓王从郑国夺取了邬(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刘(在今河南偃师县南)、■(wěi,音伟)(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四邑的土田,而把叛王投狄的苏忿生之田十二邑交给郑国。用自己不能占有的土田来换郑国的土田,这种做法自然招致了郑庄公的怨恨。但郑庄公表面上泰然处之,反而拉拢虢公,用虢国军队伐宋,大败宋师。
  周桓三十三年,桓王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和努力,终于撤消了郑庄公王朝卿士的职位,剥夺了他王朝执政的权力。郑庄公也就不再朝王。于是,桓王征召陈、蔡、卫三国军队,于这年秋一道讨伐郑国,爆发了周、郑繻(xū,音需)葛之战。
  讨伐军共分三路,桓王亲自统帅中军,王朝左卿士虢公林父统帅右军,蔡、卫二国跟从。王朝右卿士周公黑肩统帅左军,陈国人跟从。
  郑庄公亲自带兵抵御。他分兵摆下三个方阵,号为" 鱼丽之阵".即以公子突为左矩(左翼方阵)统帅,抵御蔡人、卫人。以公子忽为右矩(右翼方阵)统帅,抵御陈国人。郑大夫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跟随庄公。在这个" 鱼丽之阵" 中,每25辆战车组成一偏,冲锋在前。车下步卒每五人编为一伍,弥缝在战车的空隙间。
  在战前,郑国" 左拒" 统帅公子突分析周军形势说:" 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
  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 当时,陈桓公死去,国内发生变乱,战士无心战斗,确是周军的薄弱环节。当周、郑两军在繻葛交战时,郑国抓住了周军的这个薄弱环节,中军首先用大旗指挥左右两个方阵击鼓攻击,陈国人溃败。周军一边战斗,一边照顾陈国的退兵,阵容发生变乱。
  蔡、卫两国支持不住,也溃败了。然后郑国集中三军兵力,进攻周军,周军大败。郑大夫祝聃射中桓王肩膀,桓王仍然指挥全军退出战场。
  繻葛之战在春秋初期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它是桓王为维护和恢复王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东周王室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桓王为维护王室权威而进行的最后一搏。如果桓王侥幸能战胜郑国,那么王室的权威和声望则可以继续维持,并且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为此,桓王自即位以来,就在王朝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在王朝内部,重用周公黑肩。在外部,依靠虢国,拉拢曲沃,后又扶植翼侯,逐步削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权力,团结了陈、蔡、卫等一批小国,从而发动了繻葛之战。
  但是,对于桓王来说,郑庄公是一位强大的对手。他号为" 枭雄" ,老谋深算。自即位以来,在内部削平了共叔段的叛乱,对外用兵,连战连胜,入许、胜陈、救齐、败戎,并拉拢和团结了齐、鲁两个大国。所以,桓王输掉这场战争是必然的。繻葛之战的失败,使桓王恢复王室权威的努力化为泡影,王室声威大为下降,从此以后沦落成为一般诸侯了。
  至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惠王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赏赐给郑厉公,将酒泉的土地赏赐虢公。周襄王十五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今河南嵩县)。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襄王将南阳的阳樊、温、原、欑茅的土田赏赐晋文公。此后,王畿领地日益缩小,王室除了空有天子名号以外,在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
  (二)齐桓公" 尊王攘夷" 的争霸战争在春秋五霸中,史称齐桓公最盛。但桓公之盛,盛在政治方面,专就军事成就而论,齐则远逊于晋。关于这一点,史家早有定评。清人顾栋高说:" 齐桓攘楚之功,十分不及晋文之一。何也?城濮一战而天下翕然宗晋。齐桓盟召陵,未踰年而楚人灭弦,又踰年而楚人围许、灭黄、伐徐,楚之桀骜曾不稍减其分毫。" ①当齐桓公之时,北方、西方戎狄势力强大,甚至直入中原腹地,如狄人灭卫、灭邢,伊洛之戎祸患王室。有的侵扰华夏周边国家,如山戎危害燕国,淮夷危害杞国等,楚则在南方大力北进。但当时的形势以北方最为紧要,所以齐桓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北方,拯灾恤邻,救危扶倾,团结中原诸侯,共御强敌。戎、狄自然成了他讨伐的首要对象。《史记?齐世家》说:" 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
  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 孤竹在今河北卢龙至辽宁喀左一带。齐征山戎至孤竹,这在当时是一次远征。据《韩非子?说林上》,桓公这次远征春往冬返,打得很艰苦。在孤竹境内,曾迷惑失道于山中。
  "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受围于山中时,没有水。" 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经过与敌军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斗争,齐军获得胜利,完成了救燕的任务。《国语?齐语》记载这次军事行动的结果说:" 刜(fú,音扶)(击)令支(在河北迁安西),斩孤竹而南归。" 归途中,燕庄公送齐桓公进入齐国国境。桓公根据" 诸侯相送不出境" 的周代制度,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划归燕国,显示了他的团结和大度。
  《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桓公准备派兵援助,鲍叔建议待狄灭邢以后再行动,管仲却说:戎狄好比豺狼,贪婪无厌;中原诸国互相亲暱,不可丢弃。安逸等于毒药,不可怀恋 .《诗》说: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①,简书的意义就在于列国诸侯要同恶相恤。请援救邢国遵照简书办事吧!齐桓公采纳管仲意见,出兵救邢。公元前659年,桓公帅齐、宋、卫三国联军驱逐狄人,治备各种用具,帮助邢国迁居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
  狄人在击溃邢国后,又于周惠王十七年冬十二月,移师卫国。当时卫国国君懿公是位昏庸君主,他玩物丧志,喜欢养鹤,让鹤乘坐卿大夫的轩车。所以,当狄人大兵压境时,懿公向国人发授兵甲,准备出征。
  国人不愿作战,说:鹤享有禄位,让鹤去作战吧!我们怎能作战?大部分溃散而去。懿公率勉强凑合起来的卫军去迎击狄人,在荧泽被狄人打得大败。卫军败后,懿公还不收藏自己的战旗,被狄人俘虏。" 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①,卫国灭亡。卫国灭亡后,遗民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居民总共五千人,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之白马故城)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齐桓公特派公子无亏率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去戍卫。并赠给戴公乘马三百匹,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五套祭服和各种建筑门户的材料,赠送戴公夫人用鱼皮装饰的轩车和细锦三十匹。第二年,齐桓公又率诸侯修筑楚丘(在河南滑县东)作为卫都,把卫国迁到这里。卫戴公做国君仅半年就死去了,文公继立。卫文公勤俭治国,"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授方任能" ,使卫国势力得到复苏。文公元年仅有战车三十乘,末年就发展到了三百乘。
  齐桓公为惩戒狄人,曾率军西征白狄。《国语?齐语》说:" 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悬车束马,踰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 但是桓公的这次西征,由于史籍阙失,详情已不可知了。
  周襄王百年(公元前647年)夏,淮夷危害杞国。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国君在咸地(今河南濮阳县东南)聚会,商讨对付淮夷的办法。次年,九国诸侯修筑缘陵城(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时在齐境),把杞国迁到这里。桓公赠送杞国战车百乘,士卒千人帮助守卫杞国。
  周襄王八年,淮夷侵凌鄫国。齐桓公在淮地(今江苏省盱眙县)会合鲁、宋、陈、卫、郑、许、邢、曹八国国君,策划救援鄫国。并帮助鄫国筑城以防御淮夷。
  桓公北破戎狄,稳定中原形势之后,即转而南向,对付强楚。当时,楚成王依据强大武力,一意北进,陈、蔡、郑、许等国皆屈从楚国。桓公抗楚采取了政治、外交与军事斗争互相配合的方针。
  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楚人伐郑,齐桓公在荦(今河南省淮阳县北)会同鲁、宋、郑、曹、邾五国国君,商讨救援郑国。
  次年,齐为与楚争夺江(在今河南息县西南),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北)二国,在贯地(今山东曹县南)与江、黄之君会盟,江、黄转而服齐。冬,楚成王讨伐郑国,俘虏了郑大夫聃伯,企图打击投靠齐的中小国家。
  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桓公为打击楚国,坚定江、黄两国服齐的决心,再与宋、江、黄三国之君会盟于阳谷(今山东阳谷县),策划伐楚。阳谷会后,桓公亲临鲁国重叙旧盟。冬,鲁大夫公子友赴齐结盟,加强了齐鲁的同盟关系。
  经过一系列政治、外交准备,齐桓公在周惠王二十一年以中原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之师讨伐楚的盟国蔡。伐蔡的导火线为蔡姬事件。蔡姬是桓公夫人,与公乘舟游池苑,荡舟戏桓公。桓公怒,归蔡姬,但并未断绝关系。蔡国则将蔡姬另嫁他国,桓公即兴兵伐蔡。蔡国溃败,联军遂侵入楚境,并到达楚国的陉邑(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楚成王率军北进,并派遣使臣责问桓公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回答说:"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服,寡人是问。" 使者回答说:"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①齐、楚两国势均力敌,楚为新兴大国,齐为中原盟主,统八国联军。但桓公忧虑劳师远征,楚"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难以深入取胜。反之,楚见齐为诸侯霸主,联军阵容强大,也担心齐"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不敢轻启战端。于是,齐、楚双方在召陵缔结了盟约。召陵之盟虽未在军事上给楚造成什么损失,但收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楚国起到了威慑作用,这是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重大胜利。
  此后二十余年间,楚国没有北进争郑,而是掉头东向,向淮河流域发展势力。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帜,在"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的历史形势下,创建霸权四十余年,团结了广大华夏国家,在军事上南征北讨,沉重地打击了北方、西方戎狄族的侵扰,有力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维持了中原三十余年的稳定局面,是有很大的历史功绩的。
  (三)晋、楚间近百年的争霸战争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起,至公元前546年诸侯弭兵止,在近百年当中,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一直是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其中较重要的军事活动有四次:一是城濮之战,二是邲之战,三是鄢陵之战,四是晋" 三分四军" 与楚争郑之战。
  1。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关于城濮战前的形势,我们在第一章中已作了交代。泓之战后,中原列国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国的军威之下,楚成王又攻占齐国谷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拥立公子雍,造成对齐国的威胁。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晋、楚之战势在难免。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的直接原因是晋援宋拒楚。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 叛楚即晋".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包围缗(mín,音民)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次年冬,楚率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告急。晋中军元帅先轸说:"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晋文公采纳先轸建议,准备起兵救宋。他在被庐检阅军队,扩编三军,任命了将佐,从而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晋国君臣十分重视这次军事行动,确定了政治、外交与军事总体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决定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因为" 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这一着制敌方案,既可引诱楚师北上,又可坐收以逸待劳之功。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伐曹,借道于卫,卫人不允许。晋军遂绕道南下,在南河(今河南省淇县南)渡过黄河。正月初九,攻取卫国的五鹿。并挥师东进,攻占敛盂(在今河南濮阳东南),遣使至齐国通好。二月,晋文公与齐孝公结盟,成功地把齐国拉到了自己一边。卫侯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晋文公不答应。卫侯又想亲近楚国,国人不同意,就驱逐了卫侯。晋军不战而得卫国。
  战前,鲁国追随楚国。在晋军攻卫时,鲁曾派公子买帮助戍守卫国。
  现见晋军势大,卫侯逃亡,而楚国救卫没有成功,便召回公子买而杀了他。一面向晋国报告说他擅自兴兵,另一面又向楚国报告说他没有完成防守任务,玩弄两面手法,坐待投靠胜利者。三月,晋军南下攻曹。十二日,攻入曹都(今山东定陶)。
  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晋军若南下救宋,诱楚北上之战略意图则无法贯彻。若不南下救宋,必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面对这种形势,晋大夫先轸又建议:让宋国使者去贿赂齐、秦二国,使齐、秦劝楚退兵。
  晋则捉住曹共公,分曹、卫的田地给宋人,以激怒楚国人,逼其不听齐、秦的劝解。齐、秦劝楚不成,必然坚定了站在晋国一边的立场,决定出兵对楚作战。这是晋走出的第二着高棋。
  楚成王见晋军破曹降卫,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就退回申邑(在今河南南阳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齐国的谷邑,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围宋的军队,并告诫子玉说:" 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又说:" 《军志》曰:' 允当则归'.又曰:' 知难而退'.又曰:' 有德不可敌'." ①但楚令尹子玉一向骄傲,不听楚成王劝告,指派伯棼赴申邑向楚成王请求出战,要求增援。楚成王首鼠两端,既不愿与晋交战,却又向子玉增派援军东广、西广与若敖氏之六卒。
  子玉得到楚成王的增援,更加狂傲。他派宛春赴晋军说:" 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玉虽然狂傲,但身为楚国令尹,也并非无谋之辈,他的这个计划就是一石三鸟之策。如果晋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感戴楚国。如果晋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晋大夫子犯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说:" 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主张拒绝子玉的建议。但晋中军帅先轸则识破了子玉的机关,说:" 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 " ②于是,晋国私下答应恢复曹、卫,让他们断绝与楚国的关系,而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这是晋国走出的第三着高棋。一向狂傲自大的子玉不能忍受这种刺激,冒然率军北上攻击晋军,终于被晋军牵上了鼻子。
  当初,晋文公以公子身份颠沛流离时,曾路过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酒席宴上,成王问文公:"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文公回答道:"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里一舍)。" 这次,文公果然实践诺言,面对楚军的进攻,命令自曹国后撤三舍,与宋、齐、秦三国军队一同驻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雄争霸强行4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