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物(无论是名词性物主代词还是代词)均为第三人...

加拿大将有第三人称中性代名词 可在课堂使用-中新网
加拿大将有第三人称中性代名词 可在课堂使用
  据台湾“中央社”6月18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教育局本周投票通过了一项在课堂中可以使用没有性别意味第三人称代名词的政策。换言之,即是以xe、xem、xyr代替he/she、him/her及his/hers。
  温哥华教育局此项政策的用意为,让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在对待变性学生方面更具包容性。
  这项政策规定,对于变性学生,大家应以其名或其选择的第3人称代名词称之。在男女分开的活动中,变性学生也可自己选择参与何种性别的活动。他们也可选择使用自认适合自己性别的卫浴间。温哥华市教育局也表示,教育局会考虑建造一个不分性别的单一卫浴间。
  温哥华市教育局在讨论此一提案时,反对人士曾对着教育委员吼叫,并称教育委员们为“独裁者”及“骗子”。
  为变性人或性别模糊者创造新的英文代名词并非新鲜事。这种想法已被讨论了数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
  美国伊利诺大学曾指出,韦氏大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1934年即曾登录过thon这个没有任何性别意味的第3人称代名词。伊利诺大学翻阅的档案资料显示,为变性人创造中性代名词的讨论,早在1800年代即已开始。
  世界公认性别最平等的国家瑞典,最近也将中性第3人称代名词hen加入国家百科全书中,代替he或she。(实习编辑:丁艺菲 审核:谭利娅)
【编辑:查云帆】
>国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实用英语语法》【第三十集】代语和it句型:简单代名词it
实用英语语法》【第三十集】代语和it句型:简单代名词it
发表评论:
馆藏&5437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It we you they的特殊用法、所有代名词的用法 指示代名词=指示人或事物的代名词this(these) that(those) --谢孟媛初級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您的位置:&&&&&&&&&正文
国学常识之哲学宗教篇:古代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来源于网络&& 14:2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很不发达,常用&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词充当第三人称代词,此外&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称代词。
  &之&在古汉语中经常做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共叔段,想立他做世子);《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他)。
  &其&经常做定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幸而大王免了我的罪)。
  &厥&其实和&其&是异体字,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
  &彼&在句中可做主语、宾语,不过指示性很强,多带有&对方、那一方&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他们的或对方的军队势力强大,我方军队力量单薄)。
  &伊&原来是指示代词,后来用做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汝兄自不如伊&(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
  &渠&是江左方言,也是&他&的意思。【】 责任编辑:生如夏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高一辅导课程300元/门
高二(文科)&300元/门
高二(理科)&300元/门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日汉第三人称代词对译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日汉第三人称代词对译研究
【摘要】:日语和汉语中都将人称代词分为三类,即: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人称代词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与文学作品里经常被使用。
对于第三人称代词的定义,日语及汉语的词典里都给出了基本相同的概念,但是笔者分别取其代表性的词,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等的文学作品做为考察对象,对原文与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做了统计与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日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要远小于汉语,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1、日语与汉语语言构造的不同;2、人们对日汉第三人称代词心理定位的不同。因此,翻译时切不可能一一对应直译。
本文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
序论部分主要叙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先行研究。
第一章对“第三人称”和“三人称代名詞”从概念上进行区分,根据“第三人称代词”的定义,确认日语及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
第二章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等的文学作品做为考察对象,对原文与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做了统计,并对原文与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出现很大的落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章是日汉第三人称代词互译方法的考察。其中第三章第一节是日译汉方法的考察,日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翻译为对应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也有可能转换为其他的代词、指示词、名词等;第三章第一节是汉译日方法考察,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可能翻译成对应的日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可能转换为其他的代词、指示词、副词、名词等,也有可能被省略。
第四章は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对日汉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分析,得出日语第三人称代词为“单词式”,与此相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为“命题式”这一结论。
第五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第三人称代词的直译问题。日语的第三人称代词除在做“恋人”或是作为“对称”使用时基本都可直译为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直译为日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时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前提必须是具体的单数的某个特定的人物。2、不是小孩,也不是比说话人年长很多的对象。3、不是家人,也不是比自己地位高很多的人。4、不是公众人物。5.从感情色彩来看,只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或者略微轻蔑感的情况。
最后是结论部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H36【目录】:
謝辞8-9摘要9-11要旨11-16初めに16-19 1 研究の意義と研究の目的16-17 2 研究の対象と研究の方法17 3 先行研究17-19
3.1 日本における先行研究17-18
3.2 中国における先行研究18-19
3.3 先行研究の不足点19第一章 三人称代名詞の概説19-25 第一節 三人称代名詞の概念19-21 第二節 日中三人称の表現と日中三人称代名詞21-25
1 日本語における三人称の表現21-22
2 中国語における三人称の表現22-23
3 日本語における三人称代名詞の表現23-25
4 中国語における三人称代名詞の表現25第二章 日中三人称代名詞の使用頻度についての考察25-38 第一節 使用頻度の考察25-31
1 総体的な考察25-28
2 具体的な考察28-31 第二節 原因分析31-38
1 日中両言語の言語構造31-35
1.1 日本語の場合31-34
1.1.1 授受動詞31-32
1.1.2 希望表現32
1.1.3 敬語32-33
1.1.4 呼称33-34
1.2 中国語の場合34-35
1.2.1 主語の支配地位34
1.2.2 重複使用34-35
2 心理的な期待が違う35-38第三章 日中三人称代名詞のについての対訳研究38-51 第一節 日本語の三人称代名詞を翻訳する場合38-44
1.1 人称代名詞に翻訳する38-39
1.2 指示詞に翻訳する39-40
1.3 名詞に翻訳する40-44 第二節 中国語の三人称代名詞を翻訳する場合44-51
2.1 代名詞に翻訳する44-46
2.2 指示詞に翻訳する46-47
2.3 副詞に翻訳する47-48
2.4 名詞に翻訳する48-50
2.5 省略する50-51第四章 語用機能からの分析51-60 第一節 日中三人称代名詞使用機能についての比較51-56
1.1 公私51-52
1.2 内外52-53
1.3 年齢53-54
1.4 上下54-55
1.5 立場55-56 第二節 中国語特有の三人称代名詞の語用機能56-58
2.1 複数56-57
2.2 抽象57
2.3 不特定57-58 第三節「単語的」日本語三人称代名詞と「命題的」中国語三人称代名詞58-60第五章 関連性理論から見る翻訳研究60-63 第一節 関連性理論と関連性理論は翻訳に対する指導作用60-61
1 関連性理論60
2 関連性理論の翻訳に対する指導作用60-61 第二節 関連性理論が日中三人称代名詞対訳においての活用61-63結論63-64注釈64-66参考文献66-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经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章小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04期
江慧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陈俊森;[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1期
李丹蕊;[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3期
李丹蕊;;[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2期
张言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马博森;;[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江慧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赖彦;;[J];英语研究;2007年03期
苗迎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张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荣喜朝;;[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张征;;[J];红楼梦学刊;2007年03期
蔡云;;[J];海外英语;2012年07期
刘中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忠;李爱华;;[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俊和;[D];复旦大学;2009年
金顺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贾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张田田;[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仝秋红;[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姚琴;[D];南昌大学;2011年
赵巍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刘银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董曌;[D];黑龙江大学;2010年
贺大伟;[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武青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徐开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胡钰宇;[D];湖南大学;2007年
沈菲;[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德玉;[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赖先刚;[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李丹蕊;[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3期
大西智之;;[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高宁慧;;[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2期
方经民;[J];语文研究;1994年02期
沈家煊;;[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崔希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黄国营;[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贡树铭;;[J];咬文嚼字;2002年04期
何天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赵增民;[J];阅读与写作;2000年01期
凌远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4期
张玉金;;[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牛致远;任瑞娟;;[J];咬文嚼字;2009年10期
王天佐;;[J];民族语文;1986年04期
陈宁萍;张惠英;;[J];当代语言学;1986年04期
林海丽;;[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舒嘉;;[J];中国俄语教学;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玉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孙静霞;;[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徐向东;;[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余丹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唐画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任江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郭德玉;;[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王静;;[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Eric M.RTimothy G.TR.Edward C;[A];第三届“分子核医学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全国肿瘤分子标志的研究与方法学进展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王永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湖;[N];文艺报;2009年
王佳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林少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杜秀平;[N];北京商报;2008年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N];河南日报;2005年
吴起起;[N];湖南日报;2007年
金姝;[N];吉林日报;2008年
康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小庄;[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明波;[D];复旦大学;2011年
佐藤芳之;[D];北京大学;2010年
崔惠玲;[D];复旦大学;2011年
邢梅;[D];复旦大学;2012年
黄东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李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王晓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杨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管志斌;[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维;[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金海芸;[D];延边大学;2012年
刘银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贾李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董娟娟;[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朱洁;[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孙越;[D];厦门大学;2008年
项燕如;[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曹军;[D];湘潭大学;2002年
潘凡;[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