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清除死亡记录是不是也清除cf杀敌声音数,徽...

简称“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省份。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阅读全文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26K1,9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9.6K1,8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7.3K6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6.4K6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5.3K1,37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6,798  韩世忠的名声为什么不如岳飞显赫?【科普】  作者:beimingke   【问题】韩世忠功业和岳飞相仿,但名声远不如岳飞显赫,这是因为岳飞的悲剧结局更容易被同情被神话吗?  【一句话答案】  当然不是。  韩世忠生前的军事才干、战功、品行、影响力、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的能力都远不如岳飞,也不如吴玠和吴璘兄弟。总之韩世忠名声不如岳飞是因为他本来就比不上岳飞,而不是因为什么“岳飞的悲剧结局更容易被同情被神话”。   【升级版答案】   当然不是。而且“韩世忠功业和岳飞相仿佛”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很简单的一个史实是,在绍兴五年(1135年)之后,岳飞已经是十万大军的统帅,所率军队无论数量质量都为南宋诸屯驻大军之冠;在岳飞坐镇荆襄的数年中,岳家军驻防的战区不但自守有余,而且东能够进援淮西,西可以助力川陕,南足以屏障荆湖,北则能够先后发动四次北伐,震动中原两河。  相比之下,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韩世忠所率人马名义也只有六万,实际则只有三万。——差出来的三万空额,都被老韩吃了空饷(就是明明只有三万人但是领六万人的钱粮)。  而与此相应的则是韩世忠所部在绍兴六年、绍兴十年的两次北伐中,虽然态度很积极主动,但实际进展始终不力,这与韩世忠本人的军事能力有关,但更与他的军队人数太少吃空额吃的太多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人数上的差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带的人马多还是少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将领本人的管理水平乃至作风如何。一个带兵三万,一个带兵十万,这本身就足以证明韩、岳两人的统率能力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战功其实已经说到了。可以再补充一点的是韩世忠戎马一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捷就是黄天荡之战。所以论起战功和影响力来,就不要和岳飞比了,和吴玠、吴璘兄弟相比,他都嫌逊色。  总之,韩世忠本人的能力和功绩本来就不如岳飞,所以名声不如岳飞也是理所当然。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这个名声他也有点名不副实——南宋中兴诸将中真正可排第二名的应该是吴玠,不是韩世忠。现在一提抗金名将就“韩岳”并称,其实已经是有点抬举他了。  【一个补丁】  当然说到韩世忠和岳飞的比较,有一点也要承认,就是“韩岳”并称这个事情,并不完全是现在某些不翻书的人的想当然的瞎嚷嚷造成的结果,在南宋时也有人这样提。比如陆游的诗里就说“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  但是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玠、吴璘兄弟因为地域太特殊和官职、辈分的关系,一直不在“中兴四将”“三大将”之列;而所谓的“中兴四将”里,除了岳飞,积极抗金的也只有韩世忠了。剩下的俩,刘光世是庸将,张俊投靠了秦桧,所以都没法拿来说事儿。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刘錡,其实当时只是二线将领,所以也不足以拿来和岳飞并提。  说白了,要找个和岳飞相提并论的,基本也只能抬老韩出来了。  再一个要承认的是,韩世忠虽然军事才华在中兴名将里不算特别突出,个人道德品质上也有很多坑爹的地方,但抗金态度一直很坚决,大节无亏。而且在反对和议等事情上,韩世忠的态度和行为其实比岳飞还要激烈的多,所以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最后开始清洗南宋抗金力量的时候,第一个找上的就是韩世忠而不是岳飞。——因为韩世忠多次上书明确反对和议,第一次绍兴和议时还准备派军士伪装成土匪劫杀金国使臣,这些都让秦桧恨得牙痒痒。相比之下岳飞的表态则要温和的多,而且岳飞在绍兴十一年之前也从来没有公开指责过秦桧。  总之,在抗金态度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韩世忠还是很给力的。如果单评这一项的得分,他排个中兴诸将第二倒不算名不副实。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大节无亏”,或者还有梁红玉的传奇指数加成和他在冤案中替岳飞说的那句话,后人在提当时除岳飞外的抗金名将时,才更愿意提他而不是别人。可见千秋定评,还是有其因由的。所以后人在对一些传统定评有什么疑问的时候,最好先了解一下背景和来龙去脉,再来翻案也不迟。   【又一个补丁】  比较韩世忠和岳飞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多人都喜欢提的说法是“韩世忠比岳飞更懂政治,更会处理人际关系,更懂得明哲保身(等等等等)”。   其实这种说法本身才是只看人物结局而不看历史事实就“想当然”的产物。  前面已经说了,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开始着手清洗南宋抗金力量,为满足金人条件达成和议铺路时,先动手谋害的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  当然,实际上金人提出的条件是“必杀飞,始可和”,没说要杀韩世忠;单纯从破坏抗战方便带路的角度考虑,最应该除掉的也是军事才华最杰出又最年轻的岳飞,而不是已经五十多岁的老韩。  ——那秦桧为什么还先找韩世忠下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韩世忠才是真正在和战大计上锋芒毕露、完全不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那一个愣头青。  前面说过了,绍兴八年(1138年)第一次和议的时候,韩世忠不光屡次给赵构上书要求北伐,还直接准备派士兵装扮成土匪劫杀金使,以便制造流血事件让和议搞不成。——更要命的是这老兄行事不密,居然让这事情被朝廷知道了。所以不但行动失败没破坏成,还让秦桧从此记恨上了他。  后来韩世忠当了枢密使也没闲着,明明字儿都不认识,还要折腾上书朝廷“论和议之非”。秦桧为此当面质问过他,虽然被他栽到解潜头上蒙混过去了,但前前后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秦桧心里是很清楚的。  而秦桧本人也是个睚眦必报、很多时候脾气很急的人,所以绍兴十一年(1141年)刚开始动手铲除抗金力量的时候,他没找岳飞,先找上韩世忠了。  再一个韩世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完全不讲究不顾忌。韩世忠与同为中兴四将的刘光世之间的矛盾大到双方直接领兵开战,最后不得不劳动宋高宗亲自出来劝架,劝好了以后还要宰相赵鼎领着一帮文官向皇帝祝贺;而张俊虽然和韩世忠是双重的儿女亲家,但最后投靠秦桧一起下手准备谋害韩世忠的时候,却连眼都没眨一下,还一个劲儿撺掇岳飞和自己一起干。反倒是和韩世忠非亲非故、一开始还被韩世忠嫉妒冷落过的岳飞,不但不肯跟着张俊下手,还派人暗中报信给老韩叫他赶紧想主意自救。  而韩世忠接到岳飞的信后就入宫找皇帝大哭大闹,把事儿闹大了;再加上他本来也不是金人要求定点清除的对象,所以秦桧也懒得再和他斗,冤案只坑到他的部将耿著就停手,转头收拾岳飞去了。  所以韩世忠最后之所以能骑着驴逛西湖,根本不是因为什么会处理人际关系、明哲保身,而是第一他没牛掰到要让敌军统帅点着名要求奸细秦桧清除的份儿上,第二岳飞见义勇为+以德报怨,搭救了他一把。  结果有些人不看史实,反而拿着这个结果来喷岳飞不如韩世忠聪明,不如他会明哲保身。。要是韩世忠真在天有灵能看到这些说法的话,恐怕他会气的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的~   正文基本敲完了,闲扯两句,非科普,纯聊天。  其实我一直觉得韩世忠这个人吧,性格其实挺水浒好汉的——当然是《水浒》原著系统里的那种,不是民间评书戏曲系统里的。  比如一身好武艺而且悍不畏死,同时也瞧不起任何贪生怕死之辈。所以他把妇人巾帻送给他认为不够勇敢的部将,而不会像岳飞一样说出“初次上阵,手握得枪住,口有唾液可咽,即是勇也”这样的名言。  比如仗义疏财。晚年时他资助过贫病交加的刘錡。  比如眼高过顶,看得上的人就交往,看不上的人不但不交有机会的话还要给你吃瘪。被他骂“子曰”“萌儿”的文人们就是他看不上的杯具中的一批。  比如粗豪之下的狡黠。之前提的上书那个梗儿,其实是他想上书反对和议,但是不会写字儿所以找三衙宿将解潜写的。结果秦桧回头质问他的时候,他说我不识字儿这是解潜干的~ 于是解潜替他背了个黑锅。(——这个段子是鸡肋编还是四朝闻见录里的我忘了,但总之出处很正经本身也不太像瞎编。所以敲在这儿顺便求考证辨析)——这是多么典型的老兵油子耍滑头~ 成精了都~~  再比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我一直不觉得他喜欢玩人妻、喜欢找部下妻女陪酒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在那个年代也说不上多新鲜,男人都会有的毛病罢鸟,尤其是成天刀头舔血的男人~ 包括坑呼延通那档子事儿,估计老韩自己都没想到自己部下里面还有这样的多情种子,居然为了小妾这种天生就应该换着睡的生物自杀。。所以事发以后他除了懊恼估计更多的还是不理解不明白。  总之历史上的老韩,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出身平民、完全靠本事从尸山血海里拼出来的武人。英勇,豪爽,直率,有近乎本能和天性的狡黠和小聪明;但是同时也好色好享受,高傲自负,脾气暴烈,不大能体谅凡人庸人,很多事情上懒得往深里想也没那个脑子想。  这也是我个人为毛一直不大喜欢老韩的原因,和我不喜欢水浒原著里的好汉们的原因差不多。——能让水浒好汉倒头下拜的得是宋江那级别的,剩下的往往都会被包成人肉或者当馄饨下到江里;而能让老韩折服怀念甚至内疚不已的也只有一个岳飞,剩下的不是被骂就是被送妇人头巾,好点儿的也要被带着玩换妻游戏。。 而我么,真到那个环境下,或者身边有这么一类人的话,肯定是被他们鄙视、看不上甚至欺负的那一拨,不可能是被他们正常对待的那一拨。。
楼主发言:3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南宋初年,比较著名的将帅主要有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张俊、刘光世。  宗泽、李纲、虞允文等人属于文臣,而非武将。  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张俊比岳飞年长17岁,韩世忠、刘光世比岳飞年长14岁,吴玠比岳飞年长10岁,刘锜比岳飞年长5岁。但是,岳飞后来居上,靠着自己的杰出军事才能和辉煌战功而不断得到提拔重用,不仅军事才能出类拔萃,而且战功和声望也超过了南宋其他将帅。  关于岳飞与宋朝其他抗金将领的比较,著名历史学家、宋史泰斗王曾瑜先生在其所著《岳飞新传》一书中曾有一段精辟透彻、客观全面的论述,现在部分摘录如下:  『为说明岳飞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将岳飞与当时的抗金名将作一番比较。  陆游诗云:“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后世提到南宋初抗金名将,也往往韩、岳并称。就坚决抗金的志向而论,韩世忠和岳飞是可以匹配的。若从军事成就而论,则韩世忠不仅次于岳飞,也不及吴玠和刘锜。  吴玠是第一个使金军遭受惨败的南宋将帅,他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然而他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和尚原与仙人关两次大捷,是防御性的战役,而不是进攻性的战役。自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以后,川、陕战场大致上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吴玠显然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举出师,克复失地,最后竟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刘锜原来的地位和声望并不高,顺昌之役,使他一战成名。顺昌之战是防御性的战役,纵观刘锜的军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后绍兴十一年柘皋之胜和濠州之败,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后,金海陵王大举南侵,刘锜败于淮东,军事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韩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两仗,一是黄天荡之战,以八千水师堵截金朝大军,一度使完颜兀术(宗弼)相当狼狈,扭转了宋军望风奔溃的颓势,但最后仍以失利告终;二是大仪镇之战,被撰写神道碑的赵雄和往后的史传夸大为“中兴武功第一”,其实不过是伏击金军万夫长聂儿孛堇的前锋部队,杀敌数百的小捷。此后韩世忠率军长期守卫淮东,除曾攻取海州外,屡攻淮阳军不克,在救援濠州时又被战败,无大的战功可言。  在南宋初年的将帅中,如果说吴玠和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岳飞则是进攻型的将帅。  保守、怯弱的宋朝,长期以来形成了消极防守的军事传统,习惯于分兵把守,结果无非是被动挨打。反之,金军在战略上一直居于优势,他们能够集中兵力,统一指挥,并依靠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机动的进攻战。到绍兴年间,尽管宋军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非北宋末年可比,而宋金之间在战略指挥上之优劣,却仍无改观。  岳飞比吴玠、刘锜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宋朝的军事传统有所认识,有所批判,也有所突破。岳飞上奏批评宋高宗和朝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岳飞“常苦诸军难合”,力争自己对诸军的统一指挥。尽管岳飞的战略方针受宋高宗和南宋朝廷的阻难,却仍组织了如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那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并且编练了强大的骑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地形和时节,对抗敌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南宋初年,具备光复故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岳飞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坚不可摧的岳家军,并且保持了“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严明军纪,这在中国古代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成为两宋三百二十年间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岳飞重视北方民间抗金义军,提出“连结河朔”的军事思想,发动、联络和支援北方抗金义军,使之与岳家军互相呼应或配合,夹攻金军。这既是先进的军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战略部署。岳飞在这方面无疑是受宗泽的熏陶,而其成就却也胜过前人。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他们的特点是将战争作为乐趣,草菅人命,动辄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爱物”。岳飞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凡出兵,必以广上德为先,歼其渠魁,而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这不仅表现在岳飞平定吉、虔州叛乱和对杨么叛军的处置上,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这种“以仁为本”,珍视人命的军事观,即杜甫诗中所谓“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也是十分难得的,是中华军事学上一种值得珍视,并应发扬光大的好传统。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当时军事理论的高度发展,实为盖世无双。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在这种前提下,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严明军纪的实践,“连结河朔”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当然,岳飞作为一个战区统帅,非但不能改变南宋小朝廷的避战保守战略,还只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南宋小朝廷的避战保守战略。此外,他在某些具体的军事指挥中,也同样未完全摆脱宋朝军事传统的束缚。对宋军说来,“兵贵神速”多半是句空话,这也不单纯是以步兵为主的缘故。例如建炎四年援楚州,绍兴元年救江州,岳家军因携带家眷,行动迟缓,而贻误战机。在绍兴十年北伐的决战阶段,岳飞似并未乘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倾巢而出之机,乘虚直入开封府,迫使金人撤退,而掩击其归师,或组织张宪和王贵两军夹击临颍县的金方大军。最后是张宪一军未能在临颍县与敌决战,而王贵一军,则在颍昌府于同日与敌进行以少击众的苦战。如若两军会合,战果肯定会更大。以上评论,也许是今人对岳飞不适当的苛求。  总的说来,岳飞是南宋初年出类拔萃的名将,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同其他朝代的名将相比,必须考虑到宋朝文官政治下根深蒂固的抑武传统,对尚武精神的摧残等不利条件,其成就和贡献更是难能可贵。』  关于岳飞与宋朝其他抗金将领的比较,下面再摘录杨倩描在其力作《吴家将》中的两段经典总结:  『南宋初年,统兵大将中较有声望的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三人。但是,除韩世忠之外,刘光世和张俊都是庸将懦夫,只是靠着资历忝为大帅。  这时,因南宋王朝初建,无力限制武将自身的发展,也因抗金战争的局势发展,一批原无资历、默默无闻的年青将领从而得以发挥才能,成为灿烂耀眼的将星。吴玠、岳飞就是这批年青将领中最优秀的人物,也是南宋王朝军功最为卓著的两位将领。  王曾瑜先生认为:「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军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其战功和声威最初尚在岳飞之上{注意:这里仅指1131年至1134年期间}……。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玠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吴玠善守不善攻,尚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是他不如岳飞之处。」』  『从公元1135年至1141年间,行营护军是南宋王朝的基本军事力量,而吴玠和岳飞的部队又是行营护军中的主力,尽管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最强。  行营护军五大部的渊源有三:一是源于南宋初年的御营军,二是源于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三是源于陕西军。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属御营军系统,是宋高宗的嫡系;岳飞属东京留守司军系统,吴玠属陕西军系统,二人都不是嫡系。岳飞和吴玠纯系靠军功起家的将领。』  {附注: 绍兴五年(1135年)岁末,南宋朝廷下令更改五支屯驻大兵的军号,命名为“行营护军”。张俊军称行营中护军,韩世忠军称行营前护军,岳飞军称行营后护军,刘光世军称行营左护军,吴玠军称行营右护军。}
  南宋初年,时局动荡、战事频繁,朝廷无力也无心限制武将的发展,同时因抗金战争的需要,一批原无资历、默默无闻的年青将领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成长为灿烂耀眼的将星。岳飞、吴玠就是这批年青将领中最优秀的人物,也是南宋王朝军功最为卓著的两位将领。  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是宋高宗的嫡系将领,而岳飞和吴玠完全是靠军功起家的将领。  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是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刘光世和张俊其实是养尊处优、畏敌怯战的庸将懦夫。  韩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两仗,一是黄天荡之战,以八千水师堵截金国十万大军,一度使完颜兀术(宗弼)相当狼狈,扭转了宋军望风奔溃的颓势,但最后仍以失利告终;二是大仪镇之战,被撰写神道碑的赵雄和往后的史传夸大为“中兴武功第一”,其实只是伏击金军万夫长聂儿孛堇的前锋部队,杀敌数百的小捷。此后韩世忠率军长期守卫淮东,除曾攻取海州外,屡攻淮阳军不克,在救援濠州时又被战败,无大的战功可言。  后世提到南宋初抗金名将,也往往韩、岳并称。就坚决抗金的志向而论,韩世忠和岳飞是可以匹配的。若从军事成就而论,则韩世忠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和刘锜。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韩世忠作出了如下评价:『论曰: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吴玠是第一个使金军遭受惨败的南宋将帅。然而吴玠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和尚原与仙人关两次大捷,是防御性的战役,而不是进攻性的战役。自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之后,川、陕战场大致上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吴玠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举出师,克复失地,最后竟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刘锜原来的地位和声望并不高,绍兴十年的顺昌大捷使刘锜一战成名。顺昌之战是防御性的战役,纵观刘锜的军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后绍兴十一年柘皋之胜和濠州之败,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后,金主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刘锜败于淮东,军事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在《刘锜吴玠吴璘子挺传》结尾对刘锜、吴玠、吴璘分别作出了如下评价:  『论曰: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或谓其英概不足,雅量有余,岂其然乎?  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  然玠晚颇荒淫,璘多丧败,岂狃于常胜,骄心侈欤!抑三世为将,酿成逆曦之变,覆其宗祀,盖有由焉。』  至于刘光世、张俊之流,其实都是些养尊处优、贪图享乐、畏敌怯战的庸将懦夫,主要靠着资历老、与皇帝关系亲近且会奉承而忝为大帅。以宋高宗和秦桧为代表的妥协投降派君臣长期把持南宋朝廷,他们作为统治者掌握着当时舆论的导向,由于南宋妥协投降派君臣防范武将,长期压制真正有能力的爱国将领,宠信贪图享乐的庸将懦夫,这才有了刘光世、张俊之流的高贵地位。   事实上,刘光世、张俊之流其实浪得虚名。比如秦桧,虽然卖国求荣、残害忠良、贪污腐化,却被妥协投降派君臣把持的南宋小朝廷大肆吹捧封赏。  根据绍兴十一年(1141年)达成的宋金和议,南宋收三大将兵权,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当上了宋高宗赵构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此后秦桧权势如日中天。为了掩饰自己祸国殃民的罪恶,秦桧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进行严酷的舆论管制以粉饰“太平”。秦桧在不遗余力地铲除异己的同时,还极力扶植培养党羽走狗,对“附己者立与擢用”,“凡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即授以爵官。当时很多奸佞小人,都因附会秦桧而相继被南宋朝廷任用提拔。  秦桧坏事做绝,自己也感到难以逃脱天下公论的谴责,于是就渴求阿Q式的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要求那些没有气节的文痞们为他歌功颂德,要求无耻文人们进献马屁文。在秦桧专权的19年间,文人们只要吹捧秦桧,就可以谋取功名富贵。而指责秦桧的倒行逆施,则将遭到南宋朝廷的无情迫害。于是,因为吹捧秦桧的诗文铺天盖地而来,秦桧自己都感到目不暇,秦桧对马屁文水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博取秦桧的欢心越练越难,于是,无耻文人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写马屁文的水平。  一大帮奸佞之徒和无耻文人便争先恐后地大肆粉饰“太平”,吹捧秦桧,把阴险歹毒、祸国殃民的奸相秦桧吹捧成“圣人”“恩父”!到后来,有的无耻文人甚至在马屁文里说秦桧的功德超过了古代的贤相和圣人,把秦桧吹捧成“元圣”,就是古往今来第一圣贤!  那么,秦桧真的是“元圣”吗?秦桧到底是不是古往今来第一圣贤呢?岳王庙里的流传了几百年的秦桧跪像最能说明问题!  刘光世、张俊之流被南宋小朝廷列入“中兴四将”,其实与秦桧被无耻文人在马屁文里吹捧成“元圣”的情况类似。  刘光身世显赫,出生将门世家。同时刘光世又是皇帝的嫡系,他主要靠着资历老、与皇帝关系亲近且会奉承而忝为大帅。刘光世养尊处优、胆小怕死,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时又大多不敢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每逢诏令移驻前线,大多拒不奉诏而设法退避;刘光世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其部属,他的手下多是些骄兵悍将,打起仗来不行,欺侮百姓、骚扰地方却很凶;刘光世经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刘光世贪财好利,以经营田产而致『金钱巨亿』『置歌儿舞女』;刘光世还霸占良田,与民争利。刘光世在浙江青田霸占了大片良田,又在淮东一带占据膏腴水田三万亩。
  在南宋诸大将中,论战功,张俊浪得虚名,论捞钱,张俊首屈一指,论享福作乐,张俊第一。  张俊出身盗匪,治军不严,经常畏敌怯战,时常纵兵扰民。在中国古代,军队战胜以掳掠维系士气,军队战败以抢劫平息怨愤时有发生,在南宋初年的各路宋军中,纵暴记录最多的是张俊军,号称“自在军”。  张俊贪财,并且以贪财和富有而闻名于世。通过赐予和兼并,张俊占有了巨额田产,成为古往今来罕见的大地主,号称『占田遍天下,而家积巨万』;张俊家共有良田一百多万亩,每年收租米六十万石以上,相当于南宋最富庶的绍兴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以上;通过巧取豪夺,张俊还占有了大批园苑、宅第,仅所收房租一项,每年就多达七万三千贯钱,在南宋诸将帅中“最多赀”;张俊在世时,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防止被偷,张俊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千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全都拿它们没办法。  南宋初年,战事频繁,岳飞、韩世忠都远戍在外,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张俊一军却经常逗留在临安。张俊从军中挑选高大的英俊士卒,命令他们全身刺满锦绣花纹(人称“花腿军”),然后短打出游,纵民围观,士兵苦不堪言,百姓摇头叹气;张俊还役使他的部下为皇帝营造宫殿,为自己修建豪宅,还盖了一座名叫“太平楼”的酒肆,赚钱营私;军中还戏称『张太尉铁脸』,意指张俊无廉耻,不要脸,脸皮好像铁打的一样。这样一个贪鄙之人,却能够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宠信和青睐。  张俊不仅贪功忌贤、见利忘义,而且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中,宋军先胜后败,张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张俊回朝后,却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弹劾刘锜作战不力,诬蔑岳飞逗留不进。宋高宗和秦桧自然是完全偏袒张俊。张俊与韩世忠是双重儿女亲家,然而张俊陷害韩世忠,却毫不手软。张俊才能虽低,但野心不小。张俊企图以一军的指挥权,来换取对全国军队的指挥权。然而,张俊机关算尽,也不过充当宋高宗和秦桧手心里的斧头柄。执柯伐柯,一旦斫伐任务完成,这个斧头柄也随之扔弃。  张俊追随秦桧,与秦桧合谋杀害了岳飞,排挤了韩世忠,独掌了枢密院,成为南宋最高军事长官,张俊满以为自己从此可以稳坐钓鱼台。但是秦桧对他也不放心,不愿把军权交给他而要由自已独揽,岳飞遇害之后,秦桧立即唆使党羽江邈弹劾张俊,说张俊图谋篡夺皇位。宋高宗赵构担保张俊『无谋反之事』,放了张俊一马,却又乘机将张俊罢官赋闲, “由是中外大权,尽归秦桧”。  下面再看看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张俊、刘光世两人作出的客观评价:  『论曰:南渡诸将以张、韩、刘、岳并称,而俊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则有不然者。  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刘,虽有勤王之绩,然既不能守越,又弃四明,负亦不少。矧其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其负戾又如何哉?  光世自恃宿将,选沮却畏,不用上命,师律不严,卒致郦琼之叛。迎合桧意,首纳军权,虽得善终牖下,君子不贵也。  二人方之韩、岳益远矣。』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在《刘光世传》的结尾对刘光世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个总结:  『光世在诸将中最先进。然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逋寇自资,见诋公论。尝入对,言:「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帝曰:「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建炎初,结内侍康履以自固。又蚤解兵柄,与时浮沉,不为秦桧所忌,故能窃宠荣以终其身,方之韩、岳远矣。』   原文大意:刘光世在南宋诸将中资历最老,最早被提拔。但是他不能严于律己,治军放纵无法纪,不肯根据朝廷的任命去前方就职,见到金兵就躲得远远的以保全自己,所以遭到当时公众舆论的贬斥。刘光世曾经与宋高宗交谈,刘光世说:「我愿意竭力报效国家,希望史官以后能够在史书中将我的功劳排在第一位。」宋高宗回答说:「你不能只说空话,应当先做出些实际行动来。」建炎初年,刘光世暗中结交宋高宗宠信的内侍康履,以求保全自己的富贵。刘光世后来又尽早解除兵权,甘于世俗同流合污,就连权奸秦桧也不忌恨他,所以他能够骗取荣华富贵,并能够善终。与奋不顾身地报效国家的大将韩世忠、岳飞比起来,刘光世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在《张俊传》的结尾对张俊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个总结:  『俊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言无不从。…………初,桧以俊助和议,德之,故尽罢诸将,以兵权付俊。岁余,俊无去意,故桧使邈攻之。寻进封清河郡王,奉朝请。  …………  南渡后,俊握兵最早,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然濠、寿之役,俊与锜有隙,独以杨沂中为腹心,故有濠梁之劫。  岳飞冤狱,韩世忠救之,俊独助桧成其事,心术之殊也,远哉!  帝于诸将中眷俊特厚,然警敕之者不绝口。自淮西入见,则教其读《郭子仪传》;召入禁中,戒以毋与民争利,毋兴土木。』
  beimingke:  第二次绍兴和议(又称“皇统和议”,“皇统”是当时金国皇帝的年号),是一个偶然性极大的历史事实。因为维系其建立的、绍兴十一年年末时的宋金强弱平衡,是在经历了戏剧性的消长变化后才达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兀术压赵构的心理动机、赌秦桧的间谍敬业程度开始,再到赵构的心态、到秦桧的得势,无一不充满了运气、巧合、阴差阳错和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性。  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场实验,那么随便消除或者替换一个因素、一个条件、一个人,甚至某个细节的处理稍有变化,都不会再得出这个结果。  同样的,与第二次绍兴和议相伴始终互为因果、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战略平衡的重新建立至关重要的岳飞之死,也和这种平衡本身的形成过程一样,充满了必然中的偶然性。  说必然,是因为如这贴一直在分析和强调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的被害已经是理所当然而且基本无可逃避。——他的敌人把定点清除他列作了议和的第一个条件;他的君主出于正常人根本就没法理解的动机,不顾一切的要实现和议而绝不容任何阻碍;而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名义上的领导和同事、宰相秦桧,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不遗余力的迎合他的君主、配合他的敌人。。所以他只能成为宋金和议的牺牲品,所以“阻碍议和”是他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  而说偶然,则是因为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好、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也好,其实现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就有变化的空间。  或者换个角度说:无论历史的大潮再怎么不可阻挡再怎么湍急无定,作为个体的人在其间,也永远是有选择的机会的。顶多大小有不同,但基本不会一点没有(当然突遭天灾或者意外事故这种情况除外。。)  再具体到岳飞被害这件事就是:岳飞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被害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把观察的时段放长一点,那么他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而且时间越往前,余地越大。  而说到这个余地的问题,不得不先花多点功夫,澄清三个关于岳飞的重要误解:  一是岳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上不能定天子之交下不能团结同事以致到处得罪人;  二是岳飞过于中正刚直,不会玩政治或者玩的手段不高明;  三是岳飞干政太多,以致成了至少是赵构眼里的“跋扈”。  这三点,其实都是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本来面目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误解和臆断。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也和各种曲解岳飞之死的谣言成因差不多:一是从结果倒推结论或者代入式思考的“想当然”乃至“三观不正”;二是没有深入了解史实,并且是对当时的大背景、与岳飞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再到岳飞本人的主要真实事迹都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在这两点成因之后,恐怕还有一层更深的心理背景,就是后人看前人历史时很容易带的“上帝视角”,和这种视角带来的“他们都不如我聪明”的自大和浮躁。  说的有点难听。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然就算没有深入了解具体史实,你总知道岳飞是名将,而且是从出身贫寒的普通士兵做起很快就升到大将的年轻大帅吧?总知道岳飞当时、至少是被害前,是被皇帝委以重任的高官吧?那么你是凭着怎样的自信,才敢于觉得这么年纪轻轻就能够身居高位的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政治?  什么?难道你觉得乱世里只要有会打仗的本事就可以了?  图样图森破啊大仙儿们~   即便是乱世,那些真正恃才自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愣头青,再怎么能打也会在崭露头角之前就被打压甚至干掉的,你以为军队里就都是热血男儿、直肠子的汉子,就没有嫉贤妒能心狠手黑、或者因为纯互相看不上眼就赌气斗到死的货了吗?关于这点的例子,可以看看刘光世手下的王德和郦琼,这俩才是经典的同事关系都协调不好,以至于刘光世被罢以后谁都扶不正的官场人事处理反面典型。  更何况岳飞后来坐的是什么位置?是方面帅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地方大员和大将军,他如果真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不会协调人际关系,别说做不到高官,就算侥幸真坐到那个位置,也会很快被撸下来(关于这种例子,请去《宋史》txt版本里检索王庶、曲端等人),或者被各路人马(友军+财政系统民政系统的官+朝臣、言官)整的满头黑线,根本没什么气力再去组织四次大规模的北伐还能够取得辉煌战绩~~  所以你看,到底是谁不懂政治、不懂人心,谁把世情和人心都想的太简单呢?  ——扒谣言的皮扒到这儿,真实历史中的岳飞在这方面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差不多出来了:  和现在流传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谣言相反,历史上的岳飞,恰恰是个非常懂政治,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非常尊重南宋朝廷,为人也非常谨慎乖觉,有些时候甚至都有点滑头的人。  这个特点,可以从岳飞本人的立身行事、特别是独立领军以后的立身行事中着看出来,也可以从当时其他大将大臣的做法中反着看出来。  比如在和武将的关系上,岳飞和吴玠、韩世忠等名将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和庸将刘光世手下的悍将郦琼等人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岳飞和郦琼是同乡,同时岳飞本人又有威名,郦琼作为武将容易对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的北伐行动中,刘光世本来是负有配合岳飞作战的责任的,但刘大帅发挥向来避敌不战的光荣传统,直到岳家军已经收复襄阳六郡后,才打发其部将郦琼带着人马姗姗而至。然而岳飞不但不计较这些,反而上书请南宋朝廷在犒赏此次军功时,优先奖赏刘光世军。于是刘光世觉得挺有面子,郦琼也从此对岳飞心服口服。岳飞为人的周到、聪明,由这件事就可窥见一斑。  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和岳飞交好的武将,本人都是白眼对青天、从来不怕得罪人的主。  ——据史料载也算有个州学生出身的武将郦琼,其实在当时已经属于和上司和同事都处的不错的武将了,但是和同为刘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却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终在张浚、张俊的乖张措施催化下,于绍兴七年酿成了淮西军变、郦琼投敌的恶果;  ——吴玠,本身也算中兴诸将中的后起之秀,年纪和其他大将差的也挺多,加上本人所处的川陕战区远在上流,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极深、脾气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时的名将没什么交往,但唯独对岳飞青眼有加。——如果说一般的书信往还属官往来,还可以解释成战区邻近、或者岳飞本人习惯经常致书各大帅问候致礼的话,那么吴玠派人给岳飞送身价创了南宋一代人口买卖最高价格纪录的美女外配嫁妆,就只能理解为本人也风流倜傥的吴大帅对这位小老弟的盛情了;  ——韩世忠,最早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建节也就是获封节度使的荣衔)一度很不爽对方,岳飞每次写信问候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他跟岳飞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互相领兵开战、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害他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  就是这么一帮神仙都犯愁的大爷,岳飞却能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和公事上的合作关系,例如,岳飞给去韩世忠送过得力部属李宝、给吴玠送过本部二次北伐时攻下的陕州等要地,绍兴十年和吴玠的弟弟吴璘也有过军事上的互动,这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到底怎么样,不言自明。
  再比如在和文臣的关系上。——说到这点儿,其实当时南宋的重要将领,大多都属于“我朝中有人”的。比如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初的重要将领辛氏兄弟,是赵构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三衙宿将解潜,是高宗朝两度为相而且官声人缘都不错的名臣赵鼎的人;而战功、才干仅次于岳飞、雄镇上流独当川陕的吴玠,是同样两度为相的重臣张浚的人。不过,“上面有人”也从来是把双刃剑: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顺风顺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么属于其班底或者说圈子的将领也不免跟着吃挂落。——吃挂落这事儿上辛氏兄弟和解潜基本都遭遇了,但最明显的还是吴玠: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宰相张浚及其亲信、同时也是吴玠好友的刘子羽都被追责处罚,吴玠当时的权力也已经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书请求以缴还节度使的荣衔为交换,保刘子羽免罪,却被朝廷驳回申斥。吴玠自己也解读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议将成,宋高宗无意恢复,所以心灰意冷纵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然而同为后起之秀,出身贫寒且没有任何官场后台的岳飞在这上面武将中却是个例外。例外就例外在岳飞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从来没因为南宋宰执大臣的更换而受到影响。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从朱胜非开始到张浚、赵鼎,再到也是宰执大臣级别的王庶,历任南宋宰相全都对青年将领岳飞极为赏识和看重,都把他看做是未来举国北伐最合适的统帅,也都在他进行军事行动甚至政治建言的时候,给了有力的支持,当然也替他在宋高宗赵构面前说了不少好话。  而所有这些大臣都看重岳飞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岳飞本人才干出众,经常能给统御他的文官挣脸(比如张浚绍兴五年带着岳飞平杨幺);但更重要的,是这位青年将领基本是当时所有大将中最“三好学生”的乖孩子。——不但所有的朝廷诏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执行,叫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也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屯驻地的地方官乱掐架,相反还处的挺好;此外,也不和其他大将打架;也不虚报战功;也不替自己的亲信和亲属乱要官职封赏(当然更不替自己要);甚至率军征战时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就主动缴还;甚至给朝廷上报说我的属官名额多了,请考虑裁减一下人太多了不好。  这些举动也许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将”好像就应该是这么个范儿,天经地义一般;但在当时,南宋历任宰相大人包括其他文臣们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觉得这些举动岂止是三好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大将们打着滚为自己讨赏就算了,吃空额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时候调不动或者找借口避战(比如刘光世和张俊)、一旦没粮的时候就跟地方官打架(比如吴玠曾经为钱粮调度的事情,一口气杀过十几个负责转运的官员),甚至直接挥军攻城抢钱抢粮、以及为了互相看不顺眼的私人恩怨就领兵开片(比如刘光世和韩世忠之间,再比如张俊和韩世忠之间)这三条。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以上这些行为,虽然让南宋历任宰相大人们大感头疼,但在当时、甚至在整个的古代中国,都是非常常见的状况。——现在的人往往因为对历史细节了解不够,就拿现在的制度约束去想象古时状况,总以为现在的军队有纪律约束,和民事民政系统界限分明,古代就应该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么这些大将就是军阀这些军队就是私军。  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军队是军阀部队还是中央统御,要看制度架构和执行情况,要看钱粮甲仗、包括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力在谁手里,而不是看军纪具体如何以及军头之间乱不乱斗。——否则拿后两条卡的话,你会发现从上古时期直到民国,中国的军队基本都是私军、都是军阀~ 这就乱了套了。另外,古代的通讯条件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很多制度的执行力度到底怎么样,也不能简单的和现在比。  总而言之吧,南宋文官们最头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没有啥明文规定可以执行,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管都不知道从哪儿管起的事情。所以当岳飞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将领的素质时,这些在战乱年代被武将们折腾的够呛的宰相大人们对岳飞会是什么态度,也不难理解了。  当然岳飞拢住这些大人们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这两条。比如当领导tz或者平级的同事表示:小岳啊,我这有个人不错,想放你那儿锻炼锻炼的时候,岳飞也基本是毕恭毕敬照单全收。收了以后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干(比如后来长期负责岳家军钱粮转运的王良臣,本来是赵鼎的人,后来被赵鼎支配给岳飞)当然给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发现是渣渣,也一般不会明着出头打击,而会让自己认识的台谏官员出面把他弹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胜非大力推荐非要塞给岳飞不可的卢宗训就是这么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开罪人。  嗯,说到弹劾人的话,岳飞当时在朝中结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员,还包括谏官系统(类似现在的检察院)里面的很多人(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岳飞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这位大人在当时是言官领袖,对岳飞助力极多关系也极深)。  好吧,其实岳飞连宋高宗赵构身边的太监都结识了“收买”了。那位公公叫黄彦节,一开始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亲信。考虑到他很可能颇有文学才华和审美品味,把他也划拉在文臣这边好了。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坚持议和?  
  再比如和皇帝的关系上。——前文说过,宋高宗赵构是个BT,但也不是纯粹的白痴,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某些事情上,他还是有一点小聪明的。比如在拿谁当亲信、用什么人这件事上,他还没有白痴到像现在某些看多了起点文和厚黑学的大仙儿一样,觉得能贪污才好,能要赏赐才好,本事不大才好,甚至和同事关系不好才好——因为据说和同事关系不好,才能证明自己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一心只对陛下。。  这里拜托这些大仙儿想明白两件事情:  第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天要赏赐、要钱、要东西、要田地宅院,甚至互相开战乱斗,皇帝骨子里还是心烦的。因为打的厉害了要皇帝出面劝架,要的东西说白了也是皇帝的东西和皇帝的钱,焉知皇帝陛下自己不心里骂娘?而且还要考虑到当时是战争时期而不是和平时期,这样作死的节奏不但会导致本来就草木皆兵有心理疾病的赵构严重缺乏安全感,更关键的是即使赵构这样的废柴,也会痛骂太不中用太拖后腿的;  第二,宋高宗赵构本人是个很虚伪也很好名的人,虽然BT,但绝不是敢于说我就是BT的真小人。否则他不会在晚年的时候坐拥佳丽数百,却统统不给高级一点的封号;不会在第二次绍兴和议后,一面天天去张俊家里开五星级国宴,一面标榜自己多么节俭;也不会在两次绍兴和议时都强调自己是为了孝道才屈膝。所以这样一个好名中重名,同时确实很文艺的皇帝,是希望自己的亲信能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臣子的。手下出色,领导脸上自然有光彩,这个搁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也是一样,在赵构那里尤其如此。别的不说,至少不管真的假的,在大臣们面前慷慨激昂一番,这记入史书就是千古君臣知遇的经典段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就连贪财畏战的张俊,后来都借着自己的如夫人张秾在赵构面前表演过一番,你看赵构当时膈应了还是不高兴了?  或者还可以看看赵构除岳飞之外宠信的武将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提到过的刘锜,就是一位文武双全(打个广告:刘锜的诗词写的比岳飞好,感兴趣的不妨去百度一下——这个可以百度)、道德修养很好、为官清廉以至于晚年贫病时要靠杨沂中、韩世忠资助的将领,很多人甚至因为这点喜欢拿刘锜和岳飞相提并论(当然这个其实属于瞎比。。)可见在武将中选择亲信时,宋高宗赵构的口味是什么。  更何况岳飞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清廉刚正到连皇帝都要得罪,至少皇帝的重要赏赐他从来不拒绝。——什么是重要赏赐?不好意思,不是什么田地、宅院、金银、美女,那在宋代这种文人小资格调泛滥的朝代都不入流,在赵构这样的文艺神经病青年眼里就更不入流,一看就是打发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大老粗的~ 宋高宗赵构当时赐岳飞最多的礼物之一,是苏黄书帖。这种文化产品,在宋代的价格也真不比金银或者一处普通宅院便宜多少;而且最关键的,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东,是文人之间才流行送的玩意儿。而岳飞对此也无一例外的照单全收。  不过话说回来了。。本来宋高宗赵构的其他赏赐,比如金银器、铠甲武器以及历次受爵封的食邑,岳飞也从来没有不收,只是有一次辞了一处临安的宅院而已。因此某些人眼里岳飞拒绝赏赐宅院以致膈应了皇帝、以及《精忠岳飞》剧中虚构的皇帝三试岳飞而岳飞不管送什么都不要,诸如此类的荒唐虚假情节,实在不知道打哪儿看的怎么想出来的~  最后关于岳飞的为人处事,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岳飞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还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极为准确的判断力,这点儿有些宰执级别的文臣也不如他,最典型的就是张浚。  关于政治敏感,最经典的体现就是岳飞对待“迎还二圣”这个口号的态度上——当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钦宗之子来动摇宋高宗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后,岳飞不但从此绝口不再提“迎还二圣”,而且连对宋钦宗的称呼也成了“天眷”。岳飞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乃至对赵构心态的认识有多深,明白人自能窥斑见豹;  还有很多人觉得是岳飞死因的“议立太子”,其实也是一例。因为在赵构绝后的情况下,就是因为他迟迟不立皇储,才给金国造成了趁虚而入、拿宋钦宗当牌打的机会。在南宋文臣们上至宰相下至小吏都已经念叨了好几年好多遍的情况下,岳飞以受赵构宠信的武臣身份、在赵构特地命令他去资善堂见过皇储赵瑗、自己又接到再次通报金人意图立宋钦宗之子的谍报之后,向宋高宗赵构提这个建议,恰好是岳飞洞悉政治局势的表现。岳飞身后数十年,南宋大儒朱熹在评论这件事时,对岳飞这一行动给的评价就是“大段有见识”“他人皆不及”,可见当时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如何,至少根本不是什么“武将搀和这个话题就是找死”。  而岳飞的谨慎、低调和包容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者是他对南宋朝廷的大政方针其实从来都是尊重为主,即使提意见,也是在重大事情上、在朝廷主动征求意见时才有所表达;而具体意见、方略上的不同,也从来不会影响到他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比如和岳飞私交最好的宰相赵鼎,实际在当时是主和派,而不是主战派(这里特别提一下,秦桧是不能算主和派的,甚至我觉得说投降派都太抬举他,秦桧特么就是带路党内奸。原因前文已述此处不再解释)。即便不论绍兴七年、八年赵鼎的乖张举措,赵鼎在战略上也是主张持重、相对保守的。但岳飞恰恰和赵鼎私交很好,可见岳飞并不是毫无包容性的人。  二者,则主要体现在岳飞在对待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态度上。没错,当时岳飞是在朝见时当着赵构的面表达了不支持和议的态度,最后还上了一道其实是表北伐决心的贺表,并且力辞封赏不受。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宽一点儿,看一下当时南宋其他大臣的表现,就会发现岳飞的反应其实是相当温和的。  在连宋高宗赵构的亲信、向来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杨沂中都忍不住当面对秦桧表示了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岳飞却没有像韩世忠一样直接准备派军士扮成土匪劫杀金国议和使臣以破坏和议(而且关键老韩还因为不小心让这事儿泄露出去给皇帝宰相知道了= =);没有像当时很多文臣一样指着宋高宗赵构的鼻子骂得他狗血淋头,就差没直接说他应该一死谢列祖列宗;甚至没有在当时全国流行骂秦桧的潮流驱使下,直接、公开的指责秦桧。  岳飞只有一句措辞其实很温和的“宰相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根据王曾瑜先生的分析,更大的可能也是冲着赵鼎而非对秦桧说的(这个分析还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因为秦桧当时主政的时间并不长,而赵鼎则是元老重臣,召集三大将来朝希望挽回和议局面的也是他)。——实际上,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吧,还真有学者写论文论证岳飞的“忠”是愚忠时,摆出来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指责他在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议和时没怎么抗议,和胡铨这样公开要求斩秦桧公开说赵构负天下苍生,还有韩世忠这样要以实际行动破坏和议的一比,太不给力、太怂。。  (增补: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岳飞冤案的起因与经过    历史上的岳飞并非愚忠!——岳飞“愚忠”论,可以休矣  )
  所以不必奇怪,从绍兴四年或者更早一点开始,甚至一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一直都是宋高宗赵构最为信任和倚重的武将。即使在绍兴七年的淮西之变、绍兴八年的议立太子风波后,这个关系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至少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最后被害前,在宋高宗赵构那里,岳飞也丝毫没有跋扈不臣甚至谋反的嫌疑。否则以宋高宗赵构的性格和经历,他决不会在岳飞已经奉自己的命令见过赵瑗、并且在绍兴七年、绍兴十年两次上书建议明正赵瑗皇储之名的情况下,还毫不犹疑的继续把赵瑗(也即后来的宋孝宗)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并在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再次上书建议立太子时对他大加鼓励;也决不会在决意杀岳飞以满足金人的议和条件后,把这件事情完全扔给秦桧去办,自己几乎撒手不管。  所以不必奇怪,当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开始着手摧毁南宋的国防力量时,他一开始找上的不是兀术指定的岳飞,而是韩世忠。——因为就像真人渣的张俊,把韩世忠、刘錡甚至后来的薛弼、王德等人都掐了一圈得罪了一圈,也找不出岳飞什么岔子,只能在心里默默憋屈嫉妒恨一样,秦桧大概也一时找不到这个年轻人什么把柄。但是韩世忠绍兴八年想玩暗杀毁掉秦桧的议和大业的泼皮劲,还有不久前上书反对和议、等秦桧质问又栽给解潜的滑头,秦桧倒是印象很深。而对于岳飞,秦桧当时最深的印象,大概不是后世人眼里天经地义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这小子居然在绍兴八年的时候都没跟风骂过我”,是“兀术信里的条件还没说要他死,皇帝到底怎么想的也还没定,我先试试这个人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彻底转性,然后看兀术和皇帝的态度再说”。  所以当秦桧准备诬陷韩世忠谋反时,他在明知岳飞和韩世忠关系很好、而张俊则一直嫉妒岳飞的情况下,仍然派了岳飞和张俊一起去巡视楚州。  这在秦桧眼里,就算是自己扔给岳飞的一块骨头,接下来就看岳飞捡不捡了。  而韩世忠,则一上来就连被试探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其实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点的不是韩世忠的名,而且韩世忠的军事才华和能力也没到足以左右宋金两国战略平衡的份儿上。但是秦桧当时大概也是急着报私仇+上来先试试手,所以也没考虑太多——谁让老韩绍兴八年整那么大动静就算了,还走漏风声让赵构、秦桧知道这么档子事儿来着?  而对此时的岳飞来说,秦桧这个试探意味着,尽管因为拥有出众的军事才华和战功,导致岳飞自己已成为金国实权人物完颜兀术指名要求秦桧做掉的对象;成了宋金对峙的天平上,要达成新的平衡就必须拿掉的砝码;但他面前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  当然这个余地也算不上多大。因为有兀术的深思熟虑“为国家计长远”和指名道姓在先,有宋高宗赵构要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和议、偏安东南的心理在先,再加上带路党秦桧以逢迎赵构和金国为第一的目标和过河就拆桥的好习惯,岳飞即使在谋害韩世忠时保持观望态度,甚至也和张俊一起挖坑害韩世忠,也未必能保住性命。至于罢官免职踢出朝廷什么的,更是连怀疑都不用怀疑,肯定免不了。这个看看张俊后来的待遇就可以了——岳飞被害后没多久,秦桧就立马指使言官弹劾当时已是三大将仅存在朝的张俊也“图谋兵柄”,说白了就是说他也要造反,吓的张俊赶紧辞职退休了事。张俊在宋金议和和陷害韩世忠、岳飞这三件事情上完全投靠秦桧、出了大力(比如审问张宪,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更不上道但因为狱案毁了,已经光知道有不知道具体是啥的事儿)、而且张俊本人完全是军事废柴,张俊尚且被秦桧弃置如此,岳飞就算助力秦桧或者明哲保身,接下来的遭遇也不容乐观。  但不管以后的可能性如何,当历史走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夏天时候,至少在岳飞面前,是有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  与韩世忠被秦桧完全剥夺选择权是他自己凭对和议的激烈反对赚的一样,岳飞面前的这个机会,也是他自己赚出来的。凭他十多年来在政治上的谨慎和敏感,在人际关系上的圆熟、周到、与人为善,甚至之前和赵构极为相得的君臣关系赚出来的。  不一定管用,但就算不是免死铁券,也起码是个缓冲器。在秦桧的党羽已经遍布朝野,朝廷的架势也摆明了是要议和的恐怖气氛下,一般人在这个时候的反应,都差不多是不管到底有没有用,眼前先顺竿爬上去再说。  ——就像落水的人挣扎的时候,手边碰着什么都会抓一把一样。
  岳飞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本来只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出身寒门的岳飞却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靠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业,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而这正是岳飞卓越超群之处。  虽然岳飞后来在报国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惨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飞的英名和事迹却长期为后人称颂推崇。  在岳飞生前,岳飞不仅战功卓著、威名远播,而且还在南宋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南宋朝廷曾经很倚重岳飞,当时对岳飞有所了解的很多南宋官员和将领,也都普遍认同岳飞的能力和才干。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身经百战,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的规模较大的战斗约有六十多次,小战更多达几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频繁战争中,岳飞锻炼了军事才能,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岳飞主要依靠自己立下的众多战功而得到不断的提拔,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成为统兵十万的著名大帅,这其实也是南宋朝廷对岳飞能力和业绩的直接肯定。  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经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  岳飞还是宋朝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岳飞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坚不可摧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并且向来治军严明,保持了『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严明军纪,这在中国古代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  岳飞反对消极防守,主张积极进攻的方针,严明军纪的实践,『连结河朔』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的军事观,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做出的重要贡献。  尽管岳飞的战略方针受宋高宗和南宋朝廷的阻难,却仍组织了如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那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并且还编练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地形和时节,对抗敌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南宋初年,同时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国天会八年)四月到五月,在全权负责收复建康事宜的宋将张俊等人畏敌怯战、拒不进军的情况下,岳飞率领刚组建不久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先后与金军主力部队作战几十次,都取得了胜利。接着,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接连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了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这是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金国天会十四年)五月至七月,岳飞再次率军北伐,出奇制胜,兵进伊洛。岳家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洛阳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接连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还先后缴获了一万五千多匹战马。而缴获的这一万五千多匹战马,加上岳家军在以往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拨调的一些战马,则为岳家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岳家军长驱伊洛,是南宋立国之后初次发起的堂堂正正的大规模反攻。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经过多次交锋较量,金人也感到岳家军锐不可挡,他们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九十八《完颜纲传》)
  记号  
  一、岳飞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二、岳飞收复失地的后果是什么 三、岳飞在郾城天天干什么 四、怎样判断岳飞真假北伐 五、岳飞的墓志铭是谁写的  你能回答这个吗?去秦桧吧玩,欢迎你。
  作为南宋时期抵御外侮的杰出爱国将领,韩世忠理应被敬重,但是韩世忠在很多方面是比不上岳飞的:  第一:品德   1 金钱方面:韩世忠是大富豪,钱财除赏赐外颇有些来路不正(当然不排除他是故意贪财避祸,不过以韩世忠的一贯表现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而岳飞的清廉是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肩的   2 韩世忠极其好色,以逼迫部将妻女陪酒嬉戏为乐,并因此逼死救过他命的麾下第一勇将呼延通。  岳飞前妻刘氏战乱中自行改嫁,岳飞终生与后妻李娃相守,从未纳妾嫖妓。南宋名将吴阶曾送一妾给岳飞,被岳飞以“主上受难,臣子岂可寻欢”(不是原话,大意如此)而退回,吴阶因此更加佩服岳飞,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第二:军事   韩世忠是军事天才,然而与岳飞相比颇有差距,在很多方面有体现,其中最主要的三点:1. 岳飞不是普通的军事家,而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杰出军事家。而韩世忠最多只能算是战术军事家。岳飞在战略上远胜过韩世忠,岳飞提出并推行了结连河朔的高明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韩从未有战略高度的思想表现。2. 岳飞能攻能守,尤其南宋诸将多善守而无人能攻,唯有岳飞攻无不胜,具有进攻的能力和思想,对于抗金尤其是收复失地占据战略主动地位非常重要。3. 岳飞善于野战,明显领先于南宋其他将领。尤其自古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优势就在于骑兵,南宋时只有岳飞训练出了强大的骑兵,可以在野战中击败金国女真骑兵精锐。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忠诚   韩世忠和岳飞两人均热血忠诚。在程度上,岳飞的忠诚可谓惊人;在细节上,岳飞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以天下兴亡、百姓安危为己任,而非单纯忠君。   第四:武艺   韩世忠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猛将,但是其武艺却比不上岳飞。岳飞开弓记录达到两宋巅峰(三石,大宋射箭锦标赛记录保持者,呵呵),准度亦好,并且18般武艺均精通,战场上1对1PK从无对手。  第四:其他才华   韩世忠流氓出身,几近大老粗(逼杀呼延通就跟流氓习气有关)。岳飞则是标准的文武全才,诗词书法均有过人造诣,甚至可称一代大家。   说这些的本意不是贬低韩世忠,而是强调岳飞绝对不是因为事迹悲壮而被吹捧成的英雄的。
  @叽叽喳喳侃大山 10楼
01:33:14  一、岳飞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二、岳飞收复失地的后果是什么 三、岳飞在郾城天天干什么 四、怎样判断岳飞真假北伐 五、岳飞的墓志铭是谁写的  你能回答这个吗?去秦桧吧玩,欢迎你。  -----------------------------  你这个社会渣滓丧尽天良而又厚颜无耻,  秦桧吧就是一个大粪坑,任凭你们几条俎虫在粪坑里面翻滚,  虽然你到处打小广告,拼命乞求别人去秦桧吧,但看看有几个人会搭理你?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岳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承载了中国人太大的爱国精神和忠义信念,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邓广铭教授评价岳飞: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王曾瑜教授评价岳飞: 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尽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的军事才能: 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       龚延明教授评价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爱国名臣李纲在给朝臣的书信中指出:『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难得,……,异时定为中兴名将。』   以下摘录南宋朝廷在绍兴初年给岳飞升官的部分诏书中对岳飞的评价:『(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岳飞)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犬吠之不惊!』『(岳飞)精忠许国,沈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退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   绍兴六年(1136年),闻知岳家军北伐战果辉煌,势如破竹般收复襄汉六郡,宋高宗赵构在诏书中欣喜地评价岳飞:『卿学深韬略,动中事机,加兵宛、叶之间,夺险松柏之塞。仍俘甲马,登闻三捷之功,实冠万人之勇!』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飞“少保”官位的制词公文中评价岳飞:『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岳飞:智合韬钤,灵钟河岳,气吞强虏,壮哉汉将之威棱;志清中原。奋若晋臣之忠概。师屡临于京洛,名远震于荒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南宋太学生倪朴上书宋高宗,要求南宋朝廷尽快给岳飞平反昭雪,倪朴在其上书中写道:『臣闻故将岳飞,忠义无比,志清宇宙,一旦为权臣所害,天下痛其冤,至今大小犹云云也!夫孝妇之冤不伸,犹历年为之不雨。况忠臣义士,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无尺寸之封,而反受大戮,其怨怒之气,岂不充积于天地之间哉?…………臣愿复故将岳飞之封爵,禄其子孙,以伸其冤抑之气。』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宋孝宗在位期间,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岳飞冤案昭雪后,宋孝宗在非正式场合对岳飞三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转运司在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的公文中评价岳飞:『伏见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鄂、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一军士卒整肃可用者,皆飞之力也。(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在给岳飞评定谥号的官方公文《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而在为岳飞定谥号的官方公文《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廉洁奉公、舍身报国的精神也多有称誉:『呜乎!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南宋学者曹彦约称赞岳飞:『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呼!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一: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二(摘录自文天祥给岳飞曾孙岳觌的回信):「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岳飞的评价:『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明朱元璋评价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   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评价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军再次大举南侵,渡江攻宋。当时岳飞还只是一员偏将,奉命与其他十六员偏将一起随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敌。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宋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乘机击溃宋军。  在主将陈淬战死,其他各路宋军“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孤军奋战。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北的钟山。  不久,宋军统帅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去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准备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对主帅杜充投敌、宋军士卒溃散、金兵肆虐江南、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必须当机立断。 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接着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将士们都感泣起来,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岳飞抗战到底。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位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5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4年,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岳飞的著名战绩之所以没有被南宋朝廷列入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  第二方面,则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作梗的缘故。  事实上,宋孝宗一朝,从来不是凭孝宗一人之力便能订立国策的时代,其最终国策的确立其实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产物。而“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评选,以及对岳飞的不彻底平反都与这一大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更加遑论客观公正了。  虽然宋孝宗已经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但他的平反昭雪工作不够彻底,还有所保留。宋孝宗对岳飞给予打了折扣的褒崇,对受岳飞一案牵累者均予平反优恤,但对冤案本身则采取相对含糊、避讳的态度,不肯追究岳飞冤案的制造者,甚至褒奖曾经参与陷害岳飞的奸佞张俊,这些当然是有原因的。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  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凶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而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大多数是秦桧党羽),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  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两年后(1189年),昔日的锐气消磨已经殆尽的宋孝宗也宣布退位,去当太上皇。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锐意恢复的宋孝宗终于在其中年之时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此时,南宋一朝主和派正受到了重大打击,国家的大策方针一时难以确立,给了宋孝宗以绝大的活动空间。诏复岳飞原官,命张浚出师皆是其力图一变国策为“恢复”的重大举措。  然而,根深蒂固的主和派并不甘心拱手奉献政治权力,“太上皇”赵构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宋高宗以汤思退为左相,张浚为右相的人事安排可谓高妙,盖如此,则张浚的一举一动不免掣肘。  宋高宗赵构虽然禅位,但只是表面上退居幕后,事实上依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宋孝宗一朝的人事任命,大到宰执人选,小到都府参谋无所不与。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通过选用大臣,通过掌握人事任免大权,基本上控制了宋孝宗一朝的国策,并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保证。   众所周知,宋朝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的集中程度远不如明清两代。在宋朝,皇帝所制定的国策必须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首肯,否则将面临无法执行的窘境。  宋代士大夫形成的强大官僚集团,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这种情况有些类似明末,崇祯与满清议和之举,即受制于朝中清议无法实现。  宋孝宗一朝,执掌台谏的南宋官员,其政治倾向恰恰大多是议和,宰辅(正副宰相)诸人亦是如此,尤以执政时间最长的王淮为典型。  如上所述,主和势力虽然由于金国完颜亮的南侵而暂时蛰伏,然而无时无刻不再觊觎重新获得权力。终于,隆兴元年(1163)宋军符离兵溃,给了南宋主和势力以全面反攻的机会与口实。  面对议和派如此强大的联合力量,宋孝宗于重压之下颇感无可奈何。宋孝宗在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曾经颁布一道诏旨给“延边将士”,委屈的表达了此种意思:“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而宰辅群臣,前后履请,已尽依初式,再议国书,岁币成数,亦如其议。若彼坚欲商、秦之地,俘降之人,则朕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癸未甲申和战本末》)        以此诏语气看来,宋孝宗是希望借由透露朝中情况,而取得沿边将士的谅解,说明和议并非朕之本心,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此种局势之缔造,无疑要归功于太上光尧(宋高宗赵构)、朝廷宰辅群臣的合力了。   隆兴和议的达成,以条约的形式强化了安静的国策。自然,此国策的最终制定,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很有关系。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的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杀敌声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