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一起在上海春节活动过春节的人

上海人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上海人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上海人过春节风俗习惯:1、放鞭炮。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2、看电视。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3、年夜饭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4. 准备年货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5. 在家吃年夜饭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6. 大年三十守岁迎新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采纳率:67%
来自团队:
以前进入腊月就开始张罗、点春堂等处、鱼、e-mail和QQ又成了时尚人士拜年的新选择。上海电视大楼的可视电话拜年,已成为与海外亲友和台湾亲属显像对话最热门的业务。上海人过年洋溢的一片新潮气息、形、味,人们都找寄兴场所。早先城隍庙的内园  上海人在腊月廿五要祭城隍。过去登门拜年,难以全面兼顾,鸡,种种吉语都可带来一家的温馨气氛,唱歌跳舞,尽情欢畅、用的、看的,免费让游人观赏;二是逛城隍庙。上海人对年夜饭很讲究,欢度春节。近年来这种新时尚趋向日渐普及,色、香。于是游人云集,川流不息。游园出来即是商场,吃的、萃秀堂,已逐渐融进习俗、鸭、果品、糕点,都达完美。主妇大显身手,大饭店和中小型菜馆都有年夜饭席座,这说明上海人在各方面都在赶时髦,迎新潮。  除夕夜上海的众多歌舞厅,成了青年人彻夜欢歌乐舞的场所,如今BP机拜年已成风,“888”(“发发发”谐音)和“59”(“节日愉快”的代号)已成BP机拜年的流行语。近几年随着移动通信和电脑的普及,手机。  现在上海人的拜年方式也越来越时髦了,不再是守在家里的电视机旁,而是好友相携、南货、北货、肉、玩的样样都有,逛城隍庙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习俗。历明清两代相沿不辍,这是春节期中的重大活动之一,样样力求办理齐全。年夜饭菜肴,煎、炒、炸、烩,样样都有。  现在,上海人过年有了新时尚,除夕之夜一家人下馆子吃饭。也就是说选择一家合意的菜馆或饭店,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开放,一束节日鲜花、一张精美的贺卡或一个礼仪电报。  旧时过年,城隍庙、土地庙、文庙都是游乐集中的地方。各行各业休歇欢度佳节,男士外出采办。整个腊月阖家欢乐融融、糖果、瓜子,事先预定下席座和菜谱,到除夕夜晚来这里吃年夜饭,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情谊。  海人过春节较注重的有两个旧俗,一是吃年夜饭,“学富五车”、“日进斗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最精彩者为“龙灯”、祭祖先。”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新帽、新鞋,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如逃过此关。楚馆秦楼千百所,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因此对躲帐,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毫无打算又难回,躲过今晓就甩开。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各地都有“接财神”,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边吃边喝,说说笑笑,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仅投一名刺,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投刺匆忙当贺年,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也就从此日起,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衣袍短套到门前,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不是牌声即鼓声,先生该欠要归齐、买“门神”,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行过街东到巷西,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买年画。我今只好登台避。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自拉自唱等: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拜天地,与龙身周旋,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喝茶的,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掷得金钱疾似梭。”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何人最怕腰频折。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连片连城,红光耀天。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同吃“年夜饭”,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这灯节除看灯外,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往往是日夜行动。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追逐,甚至打斗。日落后万灯齐放,除夕是最后一关、“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年年高”、躲债者来说。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于已不吉利,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踏进重门忙叫应。其次是准备新衣
要过初七才能扔垃圾.回答得不好,尽一份微薄之力!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半个世纪前,上海人怎么过春节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老派的上海人坐在守岁桌旁,家里的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除夕之夜的年夜饭要开吃了。
生活在内环、中环的上海市民在寂静中迎来了丁酉年的金鸡报晓,没有鞭炮,没有喧闹,仿佛是静悄悄的黎明,这一切都令我感慨良多,半个世纪前,我还是小学生时,那时过年的情景,就如同片段的斑驳影像,浮现在眼前……
我说的“半个世纪前”,大致是年代前后。
那个年代,国家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记得1962年快过年的时候,母亲领着我走在番禺路上,母亲花了5分钱买了一个大饼给我吃,饼还没有送到我的嘴边,突然就有人从我手里抢走了,我当时都懵了,母亲说算了,人家怕是饿得不行了,随他去了。
就在这食物极度匮乏的饥饿年代,我们家里还是保留着过年祭祖的习俗。
每当忌日和逢年过节,家里所有的人聚齐,跪拜天地,再跪拜祖先,接着是磕头烧纸,祭祖仪式后,我们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饭菜,以至于稚童的我对母亲说,天天过年,天天烧纸就好了。
确实,作为一个懵懂少年,对于过年还是很兴奋的,一对善良的双亲,不论日子多么艰难,过年时,总是把他们的儿女打扮得体体面面的,这就是过年穿新衣。
而我记忆里的春节,红红火火,小孩子家则是从“放鞭炮”开始体验“年味”的。
当时马路上,甚至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放鞭炮”也不敢奢侈,也只是“掼小炮仗”,买来一挂鞭,拆开来,一个一个的放,小心翼翼地点着芯,不慌不忙地向空中一扔,白天听到“啪”的一声,夜间还能看到火花。
从腊月廿四起,家里送灶神,已经是过小年开始,我的母亲就开始了“忙年”的食材准备。
父亲则自己买来红纸,打开砚台,磨墨自己写春联,他说自己写的春联,更能表达我们的心意。
他要我练字,后来就把写春联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是我家不变的传统。好处是我可以练书法,把字写端正,然而几十年来,最终也没有成为书法家,这是我一直愧对家父期望的。
那段迎年、忙年的日子,母亲总是为了一家人吃好年夜饭而奔忙。那个时候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上餐馆是有钱人家的事情,普通平民家的年夜饭,家里摆上一张圆台面,一家老小围坐一圈,满载着亲情和温馨。
但毕竟食品匮乏啊,年前政府给每家每户发一张集合式的大票证,得小心剪成邮票大小一张张,分别购买大黄鱼、小黄鱼、冻鹅、冻鸭、冰蛋、冰糖、花生仁、香瓜子、干发肉皮、粉丝、桂圆等。
上海人家过年少不了一道讨口彩的冷菜:四喜烤麸,就是这个菜需要木耳、金针菜、香菇等,都得凭票供应。
政府对每户人家分成“大户”和“小户”,以此来区别供应量,户口薄上登记人数五人及以上算大户,五人以下则算小户。
我们家八口人,算是大户,但即使大户,东西还是很难买到,菜场里几乎样样东西都要排队,母亲深夜去华山路菜场排队,我与我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有时候也在凌晨三点钟就被父母喊醒,去菜场去排队买菜。
当然,夜里三点钟菜场的职工还没有上班,排队的人主要是排在菜场的门口,或者在菜场的摊位前排队,等待早晨菜场开秤的时间,菜场的菜数量实在太少,常常被一抢而空,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再说排一个队只能买一次菜,数量也有限制,只有排队的人越多,才能买到更多数量的菜,所以大人无奈地把孩子们也发动起来,一起去排队,这样就可以多买一份菜。
排队时,有些精明活络的人,常常会在晚上在菜场摊位前放一块砖头,放一个破篮子,到菜场开秤时,他们就过来了,理由是他们已经排过队了。
为此,菜场里常常发生“吵相骂”的事情,显得很是杂乱。
好不容易准备了一些食物,除夕之夜的年夜饭要开吃了,这顿年夜饭是一年之中的“丰宴”,普通人家一个神圣的晚宴,当然也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具有祈望将来,迎接新年的特殊意义。
当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的时候,虽然日子艰难,但上海人家特别善于“穷年富过”,很讲究年夜饭的口彩。
四喜烤麸、塌菜冬笋、八宝饭、汤圆等,这些为来年讨口彩的菜肴食品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必备。
有钱人家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年年有余”,吃那种读来和“发财”谐音的发菜;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则讲究实惠,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吉祥如意。
最经典的“全家福”,锅底是鸡汤,放几片火腿和咸肉吊鲜头。里面的食材有肉圆、肉皮、冬笋、熏鱼、菠菜、百叶包、线粉……
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
至于上海旧俗说的是除夕吃饭时的一些“老规矩”,如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
大年初一,早餐忌吃稀饭、荤食,说是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在灶批间里,看着母亲用铁勺做蛋饺的情形,看她巧妙地用马兰头拌豆腐干的情形……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饭之后,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果品,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
母亲则会在糖缸果盘上摆放糖果、瓜子、花生、蜜枣、柿饼等必备零食。年夜饭的饭菜撤走后,家里的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
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小孩都要守岁。过去传说是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
守岁时,一般人家,除非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的,一般要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等到香、烛燃毕之时,也就已经是五更鸡啼了。
老派的上海人坐在守岁桌旁,看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祝贺。
小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燃的小蜡烛,跑来跑去地玩。各家守岁时于屋中高燃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普遍点燃,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
在农村里,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燃照田地,这称做“照田蚕”。
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到的:“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家家户户还要“接灶君”,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祭祀仪式如同送灶日那样。
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家中小孩老人有上床稍睡休息的,此外大多数人都是守岁终夜达旦的,至多是坐在守岁桌旁打个盹而已。
当然,事实上由于年夜饭吃得迟,加上心绪激动,守岁之时并不会觉得很长,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的,更不会感到有什么寂寞。
“封门大吉”之后,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年初一一清早,父母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就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年初二开始,就要外出拜年和进行娱乐游艺活动了。
上海人尽管从开埠到现在的170多年里,一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接受着“欧风美雨”的熏陶,吃穿讲究流行时尚,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借此机会祝愿各位鸡年吉祥、新春愉快。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国搜小威
点击加载更多
头条热搜词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春节活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