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地都车要去揭阳复徒舍学宫之旁,在哪里可以下车...

揭阳学宫崇圣祠:周恩来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日09:51&&&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揭阳学宫崇圣祠:周恩来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图文摘自《全国周恩来纪念馆导览手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揭阳市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1978年公布命名,1990年展览对外开放,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址为揭阳学宫(今揭阳市博物馆),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为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之一,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1925年1月和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两次东征,周恩来都入住于揭阳学宫崇圣祠。在这里周恩来召开会议、接见工农商学代表,指示他们要组织起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率起义部队主力南下再次进入揭阳城,在这里成立揭阳县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工农革命委员会,并部署了“汾水战役”进军计划。  揭阳学宫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344平方米。该馆现有孔子儒学展、科举考试展、揭阳出土文物展、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展四个专题陈列。其中,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展分为东厢房和大厅两个展室。东厢房按周恩来当年办公、下榻原貌复原陈列,大厅为专题陈列,全面直观地展示了周恩来三次抵达揭阳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7号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刘倩)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揭阳学宫:俯仰千年的慨叹】——————揭阳新闻网
最佳分辨率:1024&& &-&
微 信 扫 一 扫
新闻报料·广告业务: 
&当前位置:
揭阳学宫:俯仰千年的慨叹
揭阳学宫:俯仰千年的慨叹
时间: 日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黄晓喻
大成殿后左角。资料图片
揭阳学宫大成殿外观。
记者 涂英鹏 摄
历史悠久的大成殿木雕盘龙。
揭阳学宫效果图。资料图片
  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一座古建筑群和流传街巷的故事,向世人昭示着它不凡的经历和非同寻常的辉煌。这里,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数百年的科举之路。它既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族群,也是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座始建于公元1140年的古建筑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揭阳学宫&&
  保护文物古迹让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永存
  历史的文化奔流不息,在时光的穿梭和人世的流转中不断丰富着。从荒凉到繁华,从蒙昧到睿智,在寰宇苍穹中创造着千百年的辉煌,也在华夏文明的积淀中书写着自己的不朽。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悠悠千年,海滨邹鲁。在漫长的岁月里,揭阳境内遗留下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有鲜为人知的古朴建筑和远近闻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其形式之多、内涵之丰富、恰似玉树生花,使古邑文明分外璀璨绚烂。近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炉,我市揭阳学宫、古榕武庙和丁氏光禄公祠跻身新&国保&行列,使岭南古邑不可移动文物&国保&单位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不仅是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潮汕历史、特色文化、建筑技艺的挖掘和保护,对于提升我市城市品位,促进文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经埋藏、永远展出、万人观睹。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古庙、旧居,一切有文化意味的事物的保存与展出,博物然后致知。它们成就了耀眼的辉煌,作为一个历史的再现,面对远来的人们,讲述着它们的过去,也展示着它们的现在与未来。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三个文物古迹单位,从本期起,《文化》版特推出系列报道《揭阳&国保&展示》,一方面给散落的文物保护单位以集中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它们。
  为&国保&&提灯&,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利用促保护,以保护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文化精神是有生活基础的,没有了生气勃勃的生活之流的滋润和传承,保护难免流于形式。我们需要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造。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这本身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他不止不歇的人生追求;
  &君子之任也,行其义也。&是他一如既往的处世准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他坚定无比的人生态度。
  这就是孔子。在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是《论语》里孔子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从一个没落贵族,到三千弟子之师。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宣王&;谥号一加再加,孔门盛极一时,他更是被誉为&万世师表&。历代史官礼赞鹊起,千古民众口碑不衰,历朝皇帝顶礼膜拜。
  揭阳学宫也称为孔庙、文庙,是专门供奉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历经87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岁月洗礼,它静静地矗立在老城中心韩祠路口东侧,伴随着孔子的思想和灵魂,及那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永恒而不朽。它像一部厚重的历史,神圣而古老,令人自然而然生出一种敬畏。虽历经沧桑年华,多少风流人物、墨客骚人都随时光飘逝,但唯留先民之所遗的文脉,默默叙述着兴衰的历程和古老文明的故事。
  在揭阳学宫,你会感受到闹市中难以体会的魅力。在这里,静谧中透着庄严,古朴中交织着博大,灿烂文化在这里传承,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浓缩,它的一砖一瓦记载着揭阳近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信息,也是最能体现揭阳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据资料记载,揭阳学宫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除了祭祀孔夫子以外,这里还是古代培养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因此也称为&学宫&。自创建至今,虽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或兵燹的破坏,也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据志书记载统计,自宋代淳祐六年(1246)首次重修至今。揭阳学宫历经37次规模大小不同的重修,每次重修都是地址不变。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和扩建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由当时知县夏献铭主持,历时5年,耗资白银19700多两。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揭阳孔庙的格局。建筑手法是在原有宋明建筑风格上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庙、学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日,揭阳学宫进行全面修缮,重建被拆除、毁坏的建筑,恢复到清光绪二年重修时的建筑规模和格局,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修缮的二期工程训导署、尊经阁、奎光阁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进入学宫,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面照壁上镶嵌瓷雕的&鲤跃禹门图&,后面有被揭阳人位列五贤之一的明代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的&太和正气&。据史料记载,传说此四字是比喻孔子思想如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入&棂星门&,从&泮池&上的拱桥横跨而过,拾级而上,过了&大成门&,穿过柏桧参天、恢宏静穆的天井,便是孔庙的主建筑&&&大成殿&了,它以其雄伟端庄,飞桷凌空的夺人气势巍然屹立于孔庙中心。殿内金柱上的木雕五爪浮龙,盘旋飞舞,栩栩如生,那蒸蒸日上的矫健生命力的象征意义昭然若揭。揭阳学宫不仅是祭孔的场所,也是一座儒家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大殿前天井两侧的东西庑上,&大哉孔子展览馆&、&仁之本孝德展览馆&还在演绎着古老的不朽文化。展厅里,面对着大门的孔子恭身而立,双手前伸上举,作&天揖之势&,生动地再现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礼,尊师重教而平易近人的圣洁风姿。
  大成殿周围的门、庑、殿、阁设计讲究,高低、大小、简繁、华朴、阴暗都表现有主次和秩序,都在竭力突出大成殿的高大地位。整座孔庙布局对称、规则、方正、直线,从而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各座单体建筑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既有变化,又相协调。各部分又互相衬托,渐变多于突变,联系多于对立,这种布局手法,正是孔子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中庸、和谐、温和理念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作为古代孔孟之道的圣殿、思想传播的地方,学宫在揭阳现代史中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揭阳早期活动的重要根据地:1925年1月和11月,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两次东征,周恩来都入住于揭阳学宫崇圣祠。在这里,周恩来召开会议、接见工农商学代表,指示他们要组织起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率起义部队主力南下再次进入揭阳城,在这里成立揭阳县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工农革命委员会,并部署了&汾水战役&进军计划。今天的学宫,也成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先后被命名为&揭阳市廉政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96201部队红色教育基地&。
  中国社会的两千多年里,孔子一直为天下读书人所景仰,他以自己的才学、思想、人品赢得了万世尊崇。徜徉在院里,看着斑驳的壁水回廊和朱红色的殿墙,我感慨良多。
  中国古代读书人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孔子和孔子精神是这种传统的内在支撑。过去人们拜祭孔子,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传统的认可和皈依。庙中孔子塑像和相关建筑与陈设,无一不有物化、表达和传承孔子儒家精神思想的作用,进殿祭拜和瞻仰便不知不觉由外在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一进殿里,便会感受到这种浓浓的尊师重教,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怀。如今先师的笑容依然含蓄隽永,但读书人的传统却少了许多。
  所幸的是,现今的学宫在吸取和继承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被时代赋予了新时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每年8月下旬,学宫都会举办&开笔礼&活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少儿进行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正衣冠、朱砂开智、拜谒圣像、诵读《弟子规》、击鼓明智、启蒙描红、接受孝德教育&&这些都是突出了尊孔祭孔、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而每年春、秋、冬三季举行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祭孔活动,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已经成为学宫的标志性活动,也成为集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这片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像一张口口相传的城市名片,坚守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沧桑。古老的揭阳学宫勃动着文化的力量,让人在沧桑之中感叹造化,深沉中品味变迁。地以人彰,文以景著,揭阳学宫如灯塔似火炬,展现一种提示和指向一个高度,漫漫历史中走马灯似的兴亡盛衰,仿佛尽在它的审视之中。
  跨越了数百年风雨,见证着无数传奇的它,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矗立着,等待着后人在它面前停下脚步,体味历史,思索现实&&
  揭阳学宫价值
  1.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揭阳学宫作为我国,尤其是岭南地区罕见的官学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该学宫虽历经元、明、清及民国的屡次维修、增建和扩建,依然保持了其传统的官学建筑的格局和清代建筑风格。揭阳学宫对研究我国古代官学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揭阳学宫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为我国较大的一座孔子庙堂及官学建筑。其中,以大成殿等主体建筑为核心的学宫建筑群,建筑庄重,布局严谨,延续了我国古代庙学一体建筑功能和格局。该学宫是研究我国古代祭祀、教学、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3.揭阳学宫现存的建筑群体,基本依照&清式营造则例&设计和施工的,是同期南方官学建筑的代表作。各类建筑的梁架结构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连拱、穿斗等清代以前的建筑结构特点。建筑结构还糅合了抬梁等潮汕地方特色,使之呈现原真、拓展、和谐的统一,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史提供了形象的物证。
  4.周恩来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经三次在揭阳学宫崇圣祠居住和办公,成立了本地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并在此参与指挥了国民革命军&第一、二次东征&,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工作,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革命史迹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岭南地区不多的革命史迹,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据2009年12月《揭阳学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文本》
  揭阳学宫简介
  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清光绪二年(1876)大规模重修。现存建筑组群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采用高台基宫殿式的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建筑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日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三次在揭阳学宫居住和办公。1925年3月、11月,国民政府东征军第一、二次东征进入揭阳,周恩来同志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均在揭阳学宫崇圣祠,并在此主持过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部会议,通过《军队经过地方政治工作案》、《组织行营医院案》两项决议。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入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领导人进驻崇圣祠,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和主持下,本地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在学宫大成殿成立。1978年,揭阳学宫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是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揭阳学宫也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综 合
  (编辑:纪 璇)
var aid=492506
var aflen=6642
var belen=6642
var pages=aflen-belen+1;
var cc =window.location.toString();
var s1 = cc.indexOf("_");
var s2 = cc.indexOf(".aspx");
var tmp=s2-s1-1;
if (tmp>2){
pagen=cc.substr(s1+1,s2-s1-1);
var p1=parseInt(pagen)-1;
if (p1pages){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for (sp=1;sp<=sp++){
if (sp==pagen){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揭阳新闻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
③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揭阳新闻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揭阳新闻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揭阳学宫广场赋
& & & & 在历史所建的学宫前面开辟广场,借以纪念孔子,并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在中国揭阳是首创。由大中华国际集团捐资建设的这个广场,虽然面积也就那么一万多平方米而已,但是高台上凌空耸起的“万世师表”牌坊和其后杏坛上孔圣与他的弟子子路、颜回的雕像,以及十二根以孔子生平事迹为题材的文化石柱,花岗岩石雕刻的孔教书卷,却把如同日月经天的孔子思想,以及由其春风化雨催生的揭阳文化,表现得伟岸壮美,精致典丽。它所展示的、象征的就是“与天地参”的文化精神。唯有这样的文化平台,才称得上“南国圣域”。一、揭阳学宫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元、明、清乃至建国以来,屡有重修与扩建,它的占地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各种配套功能祠庙如明伦堂、文昌阁等齐全,是全国现存的最大规模府、县级学宫,在全国同类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目前,正在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从创建以来,全国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学宫登坛讲学。宋代的陈圭、洪天锡,元代的周伯琦、明代的季本、林大经、高攀龙,清代的陈树芝、阮元、李星辉等,他们的踵武相接,推波助澜,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培育起在中国学术论坛上异军突起的榕江学派,但由学宫放射出的学术明星,却布满神州的太空。曾经被视作南荒之地的揭阳,借之而有负“海滨邹鲁”、“多士天下都”的美誉。★ 从学宫走出的宋人陈希仍,以学富五车而被称为“广南夫子”;黄焕国,以大治汀州而被奉为“闽西生佛”;元代从学宫走出杨宗瑞,以参修《金史》后妃功臣传列而成翰林学士;明代从学宫走出的徐虔和郑旻,以理学成就而为岭南真儒,以善抚诸夷而为西南循吏;清代从学宫走出的郑大进、曾习,前者以军功累擢直隶总督,后者以工诗而成为词坛巨擘。这些身影曾经投映揭阳泮水的杰人,都以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 & & & 然而,学宫哺育的精英,又何止上举数例。他如明之“龙山君”黄勋、御史郑一初、“戊辰四俊”郭、黄、宋、辜,清之学者郑匡夏、书家郑其崇、诗人吴日炎、语言学家郭光,他们的道德文章如同郑大进的描绘——“岭海都为增色”! & & & &揭阳历代精英所开辟创造的事业,所营造积累的精神遗产,是国魂、是乡魂,是岭南水城揭阳永远的光荣和潜力。揭阳学宫,因为这些精灵而文光不减;因为这些精灵而文气久盛;因为这些精灵而文脉绵长。辟建学宫广场,正是为了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古贤今人在超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中,使文化之乡的传统,借助与时俱进的方式,没有间断地传承与弘扬。如同市区南北两河的流水,滔滔不绝,浩荡东流。二、一座出自惠安能工巧匠之手的“万世师表”牌坊,在潮汕不乏石制的牌坊,而在规模上刷新了粤东地区石制牌坊的记录。匾额既为广场点题,也营造广阔深邃的思想空间,引发游人对于先贤的景仰。文化的打造使石头有了生命,它所要揭示的是:孔子以及由他创造的儒学,好像烈火中的凤凰。凤凰之生极度辉煌,凤凰的涅槃也极度壮烈。熊熊烈焰中凤凰燃尽了自己,火焰中凤凰获得了新生。这火凤凰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宛似浴火永生的凤凰。★ 姑且抛开流传久远的神话,打开记录人世风云的历史教科书,人们可以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孔子的思想几经劫难,却难以阻止它从劫难中走向辉,这与凤凰由初生于涅槃,又由涅槃转为新生何其相似!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儒教几近毁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教成为一统天下的思想,而且持续二千多年。而在二十世纪初,在“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横扫。“孔家店”又几乎被推毁殆尽;而至三十年代,又有大批文化人提出以“传统文化”救国。而今,当西方文化正悄然蚕食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保护文化安全又成为一国策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潮又奋然涌起,方兴未艾。这个重要文化反弹、复归的现象。以中国特色为依皈,由此可证儒家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同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所写: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是一种永生,精神的永生。三、作为现代文化广场,它所体现的某些“要素”,往往是史无前例。这就是“原创”。把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石雕书卷的形式,展示于今人和后人的眼前,就是揭阳学宫广场的又一原创与特色,成为了揭阳一个新的文化景观。虽然十二书卷所表现的不是孔子思想的全部,但是,夫子的世所公认的重要的论说,已在这里得到体现。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学习先贤,于修身、处世、问学、和友、为政上有所受益的时人,都应该是受益匪浅。而这也正是书卷设置者的追求。★ 热情洋漾的诗人,讴歌孔子心中有着永恒的太阳,它炽热灿烂,光芒万丈,惠泽万物。但是,谁也无法状其形,或者言其色;它让人既觉弥远,又感亲近,主要体现于“仁”上。“仁”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儒文化的精髓。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这种重文明、重礼仪的行为与制度,就因为有一个“仁”字在主宰。以“仁”为主 干,忠、义、孝、礼等君子人格为枝叶的一整套儒 & & & 文化思想体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当西方世界以“博爱”、“平等”、“自由”人本主义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才刚刚开始时,历史的车轮带着以“仁”为主体的儒文化已转过了两千多个春秋。有谁敢说以人为本不是中国的原产。 & & & &&“仁”,就是爱人、爱己。“爱人”、“爱己”互为联系,密不可分。仁是崇高的道德标准,但却化解于每一个细节,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只要愿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就可以把自己塑成一个完美的仁者。★ 礼,那也是孔子毕生推崇的道德规范。他曾经向颜回解说“仁”的内涵:约束个人的言行使之合乎礼制就叫仁。这就是著名的“克己复礼”的学说。但他又反对把礼看作实用主义的礼仪制度来看待,强调追求礼乐的精神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只有坚持礼的精神,才能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健康、稳妥的体制。而同时,孔子反复阐述,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贵,就是所谓的“礼之用,和为贵”,即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的。 & & & &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来说,礼让与谦恭的优良传统不可抛弃。特别是作为长者、尊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从而同心同德,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富裕文明的宏伟目标。★ 德性也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做人必须坚守的品质。他从来都认为德与仁、德与礼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治理国家,要“德礼为本,政刑为辅”;待人处事,要施中庸之道。他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培养所成。所以孔子一直强调修德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做人必须坚持忠信为本,即所谓“不欺者,修德之本”。★ 对于人伦各个方面的正确处理,孔子有许多真知灼见。他尤其重视孝道的实践。他认为“孝”既是伦理,又是常情,是为人子孙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鸭能反哺,羊能跪乳,况乎沐浴三春之晖的万物之灵长。然而,孝有孝方。孝中有敬,孝之以悦,才是发自内心的血肉亲情。如果人们能登高俯瞰,孝道不仅仅是家庭伦理的一个侧面,还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它集中了人性的美好,可以促进、保证社会的有序,人际祥和。假如人们的胸襟再开阔一点,将孝道纳入天地万物之间,这体现的将是泛爱众生的精神。人类只有一个家,只有一个地球。敬养土地之母蕴育的万事万物,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为了子孙万代生存的需要。书卷虽为石制,但它并不冰冷。孔子的崇高精神,赋予它以温馨。“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关于修身的重要言论。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说过类似的话。至于什么是“伟大的品格”?孔子的看法是:道德文章,齐头并进。他还说过,要“言而有信”,这是与朋友交往必须恪守的信条;“学而时习之”,则是对每一位在学习道路上奋力攀登的人而言,指示他们取得成功的窍诀。“据于德,游于艺”,“吾日三省吾身”,“言忠信,行笃敬”,“松柏之翠,岁寒后凋”。孔子关于修身的名言,灿如繁星。集中起来,就是每个人都必须言而有信,自省自励,不惰不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完善与升华,保障事业有成与大成。 & & & 作为思想家,孔子不但关注治国施政那样的大问题,同时,也不放过对于世人如何正确处世的引导。孔子说:方正无私,处世之本;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提醒,善于察人,处世之要。孔子认为:出也处世,入也处世。世界是大家的世界,每个人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处世之道几乎是所有的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孔子作为大儒,他为世人所作的匠心独运的指引,精辟而且管用。四、来自闽中大山的十二根大型的花岗石柱,在2008年冬天的一个黄道吉日,深深地植根榕江大地。上方坚挺上昂的斗拱,顶住了无垠苍穹。所谓“顶天立地”,所谓“与天地参”,就是这种表形,它是孔子的形象及其思想的象征。十二根高大巍峨的文化柱,图文并茂,突出特色,表现经典;以其壮观与精美,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典雅。十二根文化柱所表现的是孔子的文化光芒,穿越历史时空,创造和积累了丰厚而持久的中华灿烂文化。取十二这个数字,既为与天干地支暗合,以寓方位,以喻时间,以示循环无限。孔子的思想,跨越时空,影响着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进程。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高不可及之处。而伟大和崇高并不玄虚,柱上镌刻的故事,正是要让孔子的神圣人间化。★ 孔子的父亲六十三岁时娶母亲为妻,他们结婚好久但没有怀孕,于是父母双双来到尼山的神庙求赐子嗣。回到家里,母亲梦见一仙女骑着麒麟款款而来,对她说:我给你送子来了。母亲发现仙女背后的麒麟背上,果然坐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正待伸手去抱,那麒麟大吼一声,把她从梦中惊醒。后来,她在再次上山答谢神恩途中的一个山洞,生下了孔子。★ 鲁昭公十九年(~517),孔子师事襄子学琴。襄子是鲁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先弹奏一曲让孔子欣赏,而后授以指法、技巧。有一日,孔子正在练琴,忽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位古人,身长丈二,面黑有威,目光如电,却又温柔敦厚,与太庙中文王的形象一模一样。他把这一切告诉了老师襄子。襄子这才告诉孔子,他让孔子练习的正是“文王操”,这表现孔子的琴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鲁昭公二十二年(~520),孔子与学生南宫敬叔一道往东都洛阳拜会道家始祖老聃。他们在参观周王祭祀祖先、举行朝会商议国政及发布政令的宫殿,发现其中一个贴金的偶像上有“三缄其口”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执雌之下,莫能之争”。让他印象异常深刻。此后他常对人说:老聃的良言深深印入我的心中。此后我总是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固执已见。于是,回到鲁国,闻风而来投师的人比以前更多。诸如此类的逸事,虽点点滴滴,却构筑起孔子由一个平凡人物,走向世界伟人的历程,把孔子由普通人物,逐渐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的经过,表现得具体、通俗而生动。这就是艺术,就是文化。当这种艺术、这种文化以钢錾雕刻于千年不烂的石头上,顽石便有了生命,它将风雨无阻地引导崇敬孔子的榕江儿女,在今天、明天和未来,孜孜追求孔子开辟的文化天地——那崇高悠远的思想、道德与修养境界。揭阳学宫是揭阳传统文化的标志,学宫广场是揭阳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时空跨越,古今交错。岭南水城文脉与气象,借之而绵绵传承,光大发扬。于是,揭阳学宫与揭阳学宫广场构成的南国圣域,无疑地将成为揭阳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作者:彭妙艳)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说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雄争霸学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