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不公证,偏坦他的亲戚,能算是单田芳清官册吗?

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2){val = 2;}window.location.href = '/50-1001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客观地讲:你的老公会不会是那种很偏坦他的家人和亲戚的人?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客观地讲:你的老公会不会是那种很偏坦他的家人和亲戚的人?
我老公就是这样的人,郁闷!
最爱我的儿子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又一个难过的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心情不错且好极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老公是这样 而且很过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老公是一个及其护短的人.哈哈.不过他只护家人和朋友的短.这里的家人是指他的父母和
我,因为平时和我家里人接触少,他个性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很多事情都不过问,更不会计较.
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滴...
sophiexiao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很正常,就象我,从内心来讲,喜欢我爸爸妈妈多过我公公婆婆!
也许从表面上来看,我会做得差不多!但是我lg不会,会直接的偏袒他父母和他家亲人一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你只要把他的家里人当成你自己的,你心里就不会不舒服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是,也包括我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不会.我LG在这方面绝对比我做得好.他对两边父母都很热心的孝顺...是那种你能
感受得到的骨子里的关怀.
而我...嘿嘿...可能女人都容易偏心自己家人一些吧.HAHA..我对公婆的关心有时
候只能浮于表面的客套,我承认..以后注意改进.嘿
我行我素0618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很严重地护着他的父母
小神仙姐姐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老公不会,当时他妈不给我好脸色看时,我老公当天就带着我离开他家了。现在他妈也不
敢那样对我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心情不错且好极了]( 11:07:14):
我老公是这样 而且很过分
生活的无奈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十月红苹果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行我素-3-14 14:15:38):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会.很反感!
以前很历害,没有原则.搞的心理很不爽!
现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好了一点,但是本性难移!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们家句是这样
并且他就觉得只有他父母和他家那边的亲戚才是一家人
我很气愤,现在根本不把他就人当家人
他怎么对待我家人我就怎么对待他家人,人和人是相互的谁也不是傻子
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2){val = 2;}window.location.href = '/50-1001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静态帖子,不能回复。
大家都在看
(新房业务)
(二手房业务)
(家居装修业务)
(亲子教育业务)
(家在广告业务)你浏览的页面不存在
我的图书馆
信息提示:
你要浏览的文章不存在,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360doc个人图书馆”的首页,你可以继续浏览其它好文章,也可以&
&当前页面。延庆五千年(第六章&历代北方少数民族)
第六章 历代北方少数民族
古今活动在中国北方的民族有30多支,这些民族的兴衰、族属、来龙去脉,史志多有异同。从史志分析,有两支从春秋时期一直至现在,与北京、延庆关系最为密切,而人数不多的民族:一支是山戎令支—乌桓—奚—察哈尔,属黄色人种;一支是白狄岜(?)子—白霫—朵颜三卫—乌梁海三部,属白色人种。这两支民族与汉族历史一样长。把这两支民族研究清楚,古今北方其它民族的族属、来龙去脉即可迎刃而解。故将史志中有关上述两支民族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成《奚族史》、《察哈尔史》、《朵颜三卫史》。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古崖居西奚王王帐,两处遗址可联合开放,展出有关资料,以期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中国历代北方民族族属分析
一、延庆是北方各民族角逐的焦点
延庆地处居庸要塞之北,是幽、蓟、北京的屏障。幽、蓟、北京地控西北、正北、东北,为北中国的腹心地区之一,经济文化发达。骠悍而比较落后的西北、正北、东北少数民族为夺取中原的财富和政权,历史上发生了多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延庆必首当其冲。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北狄、山戎、东胡、匈奴、羯、乌桓、鲜卑、氐、柔然、突厥、奚、霫、靺鞨、回纥、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瓦剌、鞑靼、朵颜、插汉、满清等民族都曾驰骋在延庆的土地上。历史记载发生在这里较大规模的战争不下40次,多和少数民族有关。
七七事变后日寇统治下的延庆,刘斌堡以东归伪满洲国,大庄科乡归伪华北政权,其余归伪蒙疆政权管辖,一县之境分裂为三国,就足以说明问题。
史书说匈奴和夏禹同是黄帝后裔。有人认为蒙古就是匈奴,岳飞的《满江红》把女真比作匈奴是可以的,但说女真就是匈奴那就错了。近几年延庆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山戎墓葬,五代时期的西奚王王帐以及千家店满旗五品衙门,产生了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趣,下面粗略分析中国历代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二、白色人种的民族
月支、匈奴都属北狄,小月氏在新疆吐鲁番地,大月氏即今阿富汗,北狄属于白色人种。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有赤狄、白狄、长狄。白狄国有鲜虞、鼓、肥等国;战国时中山国即春秋时的鲜虞国。《康熙字典》引《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57364;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即今河北承德、卢龙一带之地。
可见春秋时期以前今河北、山西以北广大地区居住的多是白色人种,即欧罗巴人种。古代的狄即指白色人种。
白色人种的体质特征是:肤色一般较浅,部分呈浅褐色乃至褐色;发色有淡黄至暗黑不等,发质柔软,多呈波状型,部分呈直型。胡须浓密,体毛较发达;脸面中部向前突出,颧骨微显;眼球多呈褐色,部分呈浅灰色、兰色或浅兰色;鼻子较窄且高高隆起;身材一般较高。
匈奴被汉武帝彻底击败以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五族乱晋的刘渊即南匈奴后裔。和帝永元三年(91)二月,“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甘肃张掖、酒泉北),围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获其母阏支,单于走死,金微山在漠北,去朔方五千余里。”北匈奴余部西遁,进入匈牙利。但匈牙利也不都是匈奴人,匈牙利人说他们和中国宁夏裕固族有亲缘关系。
羯是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种后裔,魏晋时分布于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资治通鉴·东晋成帝咸康六年(340)》载,后赵石虎太子石宣,于兄弟中最胡状目深。公元349年,被石虎养孙汉人冉闵夺取政权。冉闵“敕邺(后赵都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城门不得相禁,于是赵人(汉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已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长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资治通鉴》3099页)可见匈奴、胡、羯都是白色人种。东胡也是白色人种。
柔然,古北狄之一支,匈奴之别种。强盛时其疆域据有大漠南北。后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改其号为蠕蠕。后为突厥所灭。
突厥,其先本平凉杂胡,其首领为阿史那氏,居金山(今阿尔泰山)。金山形似兜鍪(战盔),彼土方言谓兜鍪曰突厥,因以名部。隋唐之际奄有漠北,东西万里,后分裂为东西二部,为回纥所灭。余部西徙,灭东罗马而建土耳其帝国。
回纥,本突厥别种,始名袁纥,至隋曰韦纥。大业中,苦西突厥之虐叛去,始称回纥。突厥既亡,取而代之,有今内外蒙古之地。助唐室平定安史之乱,合骨咄禄可汗尚德宗女咸安公主。贞元四年(788)自请改称回鹘,言捷鸷犹鹘一样。后为黠戛斯所破,部众西奔,散居于今新疆南路,元代号畏吾儿。其族唐代奉摩尼教,宋元以来改奉回教,即今新疆维吾尔人。
安史之乱末(761),史思明长子史朝义遣使杀了其弟范阳留守史朝兴。幽州城内无主,从暮春至夏中两个月,以阿史那承庆为首的蕃兵与衙将高鞫仁、高如震的汉兵厮杀不断。“高如震招汉军万余人……应是胡面,不择少长,尽诛之……幽州城中蕃军家口尽逾城相继而去,高鞫仁令城中,杀胡皆重赏。于是羯胡俱殪,小儿皆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
阿史那为突厥姓氏,突厥可汗始祖即出于此氏。故柔然、突厥、回纥、安禄山、史思明皆为白色人种。
鲜卑,东胡之支也。汉初东胡为匈奴冒顿所破,走辽东塞外,依鲜卑山1。后魏孝昌三年(527)“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寅反状已露,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宝寅以为取已,道元至阴盘驿,宝寅遣其将郭子恢攻杀之,收殡其尸,表言白贼所害。”《注》“秦人谓鲜卑为白虏。自苻秦之乱,鲜卑之种有因而留关中者,是时也相挺为盗,因谓之白贼。”故东胡、鲜卑也是白色人种。
1、鲜卑山:《清一统志》鲜卑山在内蒙科尔沁左翼西三十里,土人呼蒙格。)因以为号。后仅和帝时(89-105)汉兵破北单于,鲜卑移居其地,势渐盛,并有匈奴故地。魏晋时鲜卑分东、中、西三部,东部大人宇文氏、中部大人慕容氏、西部大人拓跋氏,都曾统治过北中国或北中国部分地区。段氏、乞伏氏、秃发氏也建立过割据政权。鲜卑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中国一支非常活跃的民族。长安人称之白虏。(见《资治通鉴》1008页)
《朔方备乘》云:“东汉、魏、晋之鲜卑,其庭幕在喀尔喀(外蒙古),而封畛则远及北海,今西伯利亚地咸为所兼并。锡伯部实其后裔,盖鲜卑音转为锡伯。今黑龙江南、吉林西北境有锡伯部落;西伯利亚亦鲜卑、锡伯之音转。嘉峪关有位同志告我:鲜卑拓跋氏后裔在今甘肃省酒泉市银达乡谭家堡之拓家沟,但现在已同汉族融合。
沙陀为西突厥别种,五代唐李克用、晋石敬瑭、汉刘知远号为沙陀三族。原驻牧在今新疆天山北路境。唐太宗破西突厥,其小部落有处月,朱邪者,处月别部之号耳。宪宗时(806—820)有朱邪尽忠及子执宜见于中国,而自号沙陀,以朱邪为姓。沙陀者,大碛(音气,沙漠)也,在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之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碛,号沙陀突厥。至尽忠孙赤心赐姓李氏,名国昌。国昌孙克用以镇压黄巢起义军功封晋王。李氏显贵,夷狄之人遂以沙陀为贵种。沙陀族也是白色人种。
契丹源于东胡,为鲜卑之一支。辽保大五年(1125)二月壬戌二十,辽天祚帝行至山西应州新城东六十里余睹谷,为金将娄室所获,辽亡。《续资治通鉴》载:“辽主之在夹山也,宋帝数遣使诱之,往来皆由云中,金人尽知其事,金人以未得天祚,遣使谓童贯曰:‘海上原约不得存天祚,彼此得即杀之,而中国违约招徕,今又藏匿不出,我必欲得天祚也。’贯不得已,遣诸将出境上搜之,曰:‘若遇异色目人,不问便杀,以授使人。’会金人自得天祚,事乃息。”北宋大名人柳开,雍照中官崇仪使,知宁边军(治博野,今河北蠡县)。有《塞上》诗:“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说明契丹人是色目、碧眼,可知契丹也是白色人种。
综上可知北狄、东胡、匈奴、羯、鲜卑、柔然、突厥、霫、回纥、沙陀、契丹都是白色人种。
三、黄色人种的民族
北戎、山戎、秦戎、伊洛之戎,所有戎族都是黄色人种。中国古代所谓的狄、戎、夷、蛮四族,只有狄是白色人种,其余三者都是黄色人种。
我们汉人是黄色人种。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是我们所熟知的:皮肤呈黄色;头发色黑型直,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面扁平,颧骨突出;眼球呈褐色;鼻梁不高;身材中等。历史上的山戎、乌桓、奚、插汉,现在的汉、满、蒙、回、藏、朝鲜都是黄色人种。我们的祖先炎黄部落当是黄色人种。匈奴、鲜卑自称也是炎黄之后是不可能的,一个部落不可能繁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种。学者称黄色人种为蒙古人种,13世纪才有蒙古之名。称黄色人种为蒙古人种似不合理。
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北京长城以北,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地区从古至今有两支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它和北京、延庆关系最为密切。抽去这两支少数民族,中国北方历代少数民族族属问题就容易理清了。
这两支少数民族是:黄色人种,山戎(令支、孤竹)—乌桓—奚—插汉(察哈尔);白色人种,白狄&#57364;子—白霫—朵颜三卫—乌梁海(兀良哈)。延庆县古城、玉皇庙发现600多座春秋初期山戎墓,古崖居洞沟石窟即西奚王王帐所在地;明代古城、四海冶、黑汉岭是朵颜族驻牧地;嘉靖十七年(1538)朵颜部潜袭隆庆州(今延庆县)城,被参将丁璋击败退去。故有必要详细研究这两支民族。
四、山戎—乌桓—奚—察哈尔是前后相承的民族
1、山戎和乌桓、奚的关系:
《新唐书&北狄传》6137页载:“奚亦东胡种,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汉曹操斩其帅蹋顿,盖其后也。”《汉书&匈奴传》载:“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在山戎注下,东汉人服虔说,山戎是乌桓的祖先。乌丸山,即乌桓山,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西端。说匈奴破东胡是不对的,应是破山戎,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遂称乌桓人。故山戎—乌桓—奚是前后相承的民族。
服虔的见解为近年张家口、承德地区和北京市延庆县出土的山戎、奚文化遗址找到了线索。&#9312;延庆发现的山戎墓葬群,其墓埋葬方向都是头朝东,脚朝西。和乌桓习俗“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是一致的。&#9313;山戎墓葬出土金、鎏金和大量铜佩饰,和乌桓妇女出嫁时“饰以金碧”的习俗相同。&#9314;山戎墓葬除用牛马羊牲殉外,全都有犬殉,这和乌桓人“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付托)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相同。
《东周列国志》载:齐桓公北伐山戎故事多有虚构,但有一首诗:“盘盘曲曲接青云,怪石嵯岈路不分。任是胡儿须下马,还愁石窟有山君。”中原国家的保障是城池,山戎人的保障就是石窟。北京密云东北70里汉置厗奚县,东汉作傂奚县。东汉时乌桓有个峭王。厗、峭都是凿山洞而居之意。奚族聚居地有十三岩、七岩之称。这和延庆古崖居洞沟石窟大致是一种凿洞而居的形制。洞沟石窟洞的高度与汉族人身高相当。
结合《北京文物与考古》第4辑张秀荣《古山戎考略》等文研究,文中说夏商时就有山戎,大约山戎是中原各国对他的称呼,他们自称为奚。甲骨文中有“奚奴”之称。据孙淼先生考证奚曾向商王朝贡白马和牛。奚是头发编辫的象形文字。厗、傂音蹄,奚族当是编辫子穿马蹄袖的民族,与满族装束一样。察哈尔是由奚族转变的民族,满清太宗皇太极为什么把他的次女固伦公主下嫁给察哈尔王子额哲,因为他们是极相近的民族。
令支称不令支;奚在隋以前称库(实为厍,音色)真奚,或库莫奚;稽胡,亦称步落稽,源于山戎,为匈奴所虏,后随南匈奴投降汉朝,故其首领姓刘氏。不令支、库(色)莫奚、步落稽实是一音之转。奚转为蒙古察哈尔,稽胡,隋唐以后逐渐与汉人相融合。
山戎有朝日之俗,而奚人所居屋室,皆坐西朝东。山戎很早就会制车,奚族亦以制车闻名。世称辇车曰步辇。因奚人善制车故称步奚。
山戎的经济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冬葱、戎豆(蚕豆)是山戎人培育的农作物品种。奚族亦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山戎为匈奴所破,余类保乌桓山,失去原有的土地,变成逐水草放牧、居无常处的游牧民族—乌桓。同样辽被金灭掉,契丹主要同盟者奚人也被金严厉镇压。《金史&兵志》997页载“所谓奚军者,奚人遥辇昭古牙九猛安之兵也。奚军初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金代尚无山西省之名,此山西不知指什么山之西。金把中京大定府奚王府地的契丹、奚人驱逐到贫瘠的山地去。“后分迁河东”,金河东即今山西省,天会七年(1129)徙奚第一、三部戍云内州,云内州即今山西左云、右玉两县地。奚人失去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其后裔察哈尔就变成游牧民族了。
山戎分布在东起七老图山、伊逊河、滦河、潮河、白河,西至洋河、桑干河山地丛林地区。奚族的疆域,隋唐时期,东北接契丹、北霫,南白狼河(今大凌河),王帐在吐护真水(今西喇木伦河),其国西抵大洛泊。大洛泊即今内蒙古丰镇、凉城两县间的岱海泊,此泊汪洋百里,为边外巨泽。夏季迁徙到冷陉山放牧,冷陉山在妫州(旧怀来县城)正北,一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坝后;一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南的奎屯山,奎屯蒙古语冷的意思,此山唐时为契丹、奚、霫三部族的界山,其地高凉,盛夏可避暑于此。妫川西北的冷陉则指多伦闪电河流域的金莲川,这里是最好的牧场。山戎族和奚族活动的疆域完全一致。
奚族和察哈尔部的关系见《察哈尔问题研究》一文。
五、山戎和炎黄部落的关系
《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北抚山戎、发、息慎(音肃慎)。”山戎主要国家之一孤竹,神农之后,商汤所封,姓墨胎氏。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可见山戎是炎帝之后。
《平谷文物志》载:1977年平谷县南独乐河镇刘家河村发现一座商代中期墓葬,出土青铜器、金耳环、金臂钏、玉钺、玉璜、铁刃铜钺及青铜泡饰等珍贵文物4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16件。一件圆鼎腹内底部铸有阴文“鳖”字,一件大盘内中心铸有一个“鳖”
纹,有头有足。经郭沫若先生及多位专家鉴定,该墓主人为商代方国、黄帝族中一个以“鳖”为族徽的领袖一级人物的墓葬。
永定河流域有一个叫阪泉氏的古国。《逸周书》说:阪泉氏穷兵黩武,侵略附近的诸侯,文无所主,智士寒心,后来徙居到涿鹿,部下叛乱杀了国君。阪泉氏大约在商代就灭亡了。
商代,北京活动着一只叫“其”的部族。顺义牛栏山、京西卢沟桥、房山琉璃河等地发现带有“亚&#57366;&#57364;”族徽的西周青铜礼器。昌平白浮墓出土有“其示”和“其上下韦驭”卜辞的青铜礼器,以及铸有“兀”字的兵器。“其”在卜辞中有时被写成“&#57365;”,应是土方集团的成员。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说文》:“周封黄帝之后于&#57365;,上谷有&#57365;县。”清段玉裁注云:“&#57365;、蓟,古今字也,蓟行而&#9633;废。”昌平白浮墓出土有“其”字卜辞青铜礼器和“兀”字的兵器,显示出墓主人是接受了周王的封爵,同时又保持着传统民族习俗的兵器,极有可能是蓟国的遗存。
其、&#57366;、&#57369;、&#57365;、蓟、令支的支和奚可能是一支民族,即炎黄帝的嫡系。周武王既然封黄帝之后于蓟,那就说明:商、周之际今北京地区存在有众多炎、黄部落小国,周人不是黄帝之后或是黄帝之旁系。接受武王之封的蓟国不过是众多黄帝部落中的一个小国,大约因他没有能力领导众多部落,因势力微弱而把国土让给了燕国。(关于阪泉氏、蓟国之说,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韩嘉谷《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考察》和第四辑田敬东《北京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初步研究》)
此说成立,那就找到了又一支从炎黄—山戎—乌桓—奚—蒙古察哈尔,世系延续与华夏汉族同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
六、白狄&#57368;子-霫-朵颜-乌梁海是前后相承的民族
《康熙字典》平字引《广韵》云:“古山戎孤竹、白狄&#57368;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今河北卢龙县以北诸地古代为孤竹、&#57368;子二国之地。
乌梁海即明朵颜三卫,自称东巴。是说乌梁海乃从东方迁徙来的&#57368;人,可知&#57368;子—霫—朵颜—乌梁海是前后相承的民族。
隋唐时期奚族之北有一支霫族。《旧唐书·北狄传》:“霫,匈奴之别种也,居于潢水(今西喇木伦河)之北,亦鲜卑之故地,其国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环绕其境。人多善射猎,好以赤皮为衣缘,妇人贵铜钏,衣襟上下悬小铜铃,风俗略与契丹同。有都伦纥斤部落四万户,胜兵万余人。”《新唐书·回鹘传》则称之白霫,“其部有三:曰居延、曰无若没、曰潢水。”
隋开皇元年(581)为离间突厥各部关系,“以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即和龙,今辽宁朝阳),赍币赐奚、霫、契丹等,遣为向导,得至处罗侯(突厥沙钵略可汗弟)所,深布心腹,诱令内附。汉问既行,果相猜贰。”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霫君长遣使贡方物。”“贞观中再来朝,后列其地为寘颜州,以别部为居延州,即用俟斤为刺史。”
高宗显庆五年(660)“授其酋长李含珠为居延都督。含珠死,弟厥都继之。后无闻焉。”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反叛,据营州(今辽宁朝阳),俘唐兵士用霫守牢,谓之“守牢霫”。神功元年(697)六月甲申二十,契丹孙万荣为部下所杀,其余众及奚、霫皆降于突厥默啜。
睿宗景云元年(710)十二壬辰十六,奚、霫犯塞,掠渔阳、雍奴(今天津武清),出卢龙塞而去,幽州都督薛讷追击,弗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前一年(906)“十一月,遣偏将讨奚、霫诸部及东北女真之未附者,悉破降之。”
蒙古太祖十年(1215)“太师木华黎略地奚、霫,王珣率吏民出迎,承制以珣为元帅,兼领义、川二州事。”(见《元史·王珣传》)《元史·廉希宪传》“有辽霫户不下数万居潢水之北。”
太祖二十年(1225)二月壬辰朔“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史天倪为金降将恒山公武仙所害。史氏之人与真定属县旁近豪杰纳天倪季弟天泽为帅,攻仙。时天倪仲弟天安在白霫,闻变率兵亦至,遂复真定。”
从隋唐至元的霫,即明代的朵颜三卫。朵颜即寘颜、居延的音转。关于朵颜三卫另有专题详记。
朵颜三卫,清代译作乌梁海。明崇祯元年(1628)该部落投降满清。王仲山同志说:东北某处立有朵颜回归碑,可能朵颜部叛逃回归后,清帝把该部安置在外蒙古西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乌梁海,亦作兀良哈,明时居直隶长城外,即蒙古东部地区,为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后徙外蒙古西北部。其种为突厥族,语言风俗则似喀尔喀(外蒙古)人,自称东巴。居唐努山、阿尔泰山之间,分为三部:一曰唐努乌梁海,二曰阿尔泰乌梁海,三曰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今第三部已割属于俄,第二部属新疆阿山道,第一部则分属外蒙古札萨克图汗、三音诺尔、乌里雅苏台佐理员及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现在三卫中的朵颜已属蒙古国,泰宁属俄罗斯,只有福余属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今属蒙古国的唐努乌梁海,即朵颜部,在外蒙古西北境。西北东三面皆界俄领西伯利亚,东南界土谢图汗,南界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及科布多。汉坚昆、唐黠戛斯,元吉利吉斯地,明以后为乌梁海人所居。以境内有唐努山,号唐努乌梁海。为乌梁海三部之一。所部凡四十六佐领,分属四处:属乌里雅苏台佐理员者凡二十五佐领(其二佐领在德勒格尔河东岸,其二在穆逊山南,其四当贝克穆河西流处,其三当漠尔阿拉河源,其四当噶哈尔河源,其十跨阿尔泰河、阿穆哈河。)。属三音诺颜部者凡十三佐领,俱依鄂尔噶汗山。属札萨克图汗部者凡五佐领(其一在库苏古尔泊北,其一在德勒哲河西岸,其一在贝克穆河、华克穆河之间,其一在谟什克河西,其一当札库尔河源。)。属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者凡三佐领,俱在道托泊北。
属我国者为阿尔泰乌梁海,即福余部,鸟梁海三部之一。在新疆阿山道东境,东界科布多杜尔伯特、额鲁特、札哈沁三部,南界新土尔扈特部,西界承化界及布尔津县,北界俄领中亚细亚。旧隶科布多,清光绪末年改隶,所部左翼四旗,右翼三旗,凡七旗同牧,不设盟。今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该民族现状只有到这些地方去考察才能弄清。
七、利用蒙古文字研究中国北方民族
中国北方突厥、奚、霫、契丹、女真、蒙古、插汉、朵颜、满洲等民族都使用表音文字,语言文字大致相通。突厥文是六至十世纪突厥、回纥、黠(音霞)戛(音夹)斯(今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吉尔吉斯国)等族使用的文字,属音节文字。突厥、奚、契丹语言相通。契丹、女真文字均因突厥文字改革而成。蒙古文字也有突厥、汉、藏语言的词汇。现在其他文字都已消失,存在的只有蒙古文字了。可利用蒙古文字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现在举些例子供参考:
&&& 名称别
《明史》以前作
《清史稿》等作
&&& 汉语译义
&& &辽太祖
&&& 安巴坚
&&& 满语大理
& 辽奚六部敞稳
&&& 图鲁不
&&& 蒙语形势
&& 辽军统帅
&& &于越休格
&& 裕悦休格
&& 辽军统帅
&& 辽军大将
&&& 满语门帘
&& 辽军大将
& 辽末军队统帅
&大石&&&&&&&&&&&&&&
唐古特(即土伯特、西藏)语吉祥
&&辽末奚部皇帝
&& &满语联络
& 辽末奚部皇帝
& 萧幹(夔离不)
& 库哩布(库里布)
&&& 满语被唬住
&&& 辽部帐名
&& 唐古特语智慧
&& 蒙语为首之义
.索伦(明末清初对东北鄂温克等族之称)语理事
&&& 索论语头目
& 金太祖四子宗弼
&&& 金宗室宗翰
& 珠赫& 果勒齐
珠赫 —,果勒齐满语中心
满语姜黄色
&&& 金乣军头目
斫答(卓多)
&&& 金乣军头目
& 巴萨尔(北涉儿)
金乣军头目
扎拉尔&&&&&&
金乣军头目
唐古特语琥珀
& 铁木真(忒没真)
&& 蒙语铁之最精者
&&& 满语秃尖
&&& 元汉人将军
&&& 乞台普济
&&& 奇塔特伯奇
奇塔特蒙语汉人,伯奇坚固
元世祖太子真金长子
&& 梵语莲花叶
& 爱育黎拔力八达
&阿尔裕巴里巴特喇
阿尔裕梵语寿,巴里梵语威,巴特喇好
&& &元代诗人
&&& 元代诗人
&&& 噶罗禄迺贤
果啰洛纳延
&&& 蒙语八十数
&&& 元军大将
&&& 秃坚帖木儿
图沁特穆尔
&& 唐古特语大力
&& 元御史大夫
娄蒙语龙,都尔苏规模
&&& 元右丞相
绰斯唐古特语法,戬是汉字
& 元末军队统帅
&&& 扩廓帖木儿
巙巙帖木儿
巙巙蒙语青色
&&& 元军大将
&&& 元军大将
&&& 蒙语头目
(音夸)头(灰腾)
&& 明瓦剌部长
&&& 蒙语平安
&& 明鞑靼部长
&& 俺答(唵答)
&&& 满语官长
&& 孛蓳(孛谙烈)
&满语管理众人之称
山戎问题研究
一、延庆县发现大量春秋时期的山戎墓葬
近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滦平县苘(qing)子沟、怀来县北辛堡、北京市延庆县古城葫芦沟、北梁垙和玉皇庙等处发现大量含有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文化内涵的古墓葬,考古学者鉴定是东周春秋时期的山戎族墓葬。
根据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线索,198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队在延庆县旧县乡古城、常家营,靳家堡乡玉皇庙,永宁镇东灰岭、新华营,清泉铺乡马蹄湾、罗家台等处勘探,均发现山戎文化遗址。其后在康庄镇大营、八达岭镇东河滩、香营乡小堡也发现同类文华遗址。共发现山戎文化遗址11处。
1985年—1989年的5年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延庆县文物管理所配合下,在旧县乡古城村葫芦沟、西梁垙和靳家堡乡玉皇庙三处进行科学发掘,获得丰硕的成果。计发掘墓葬遗址面积29750平方米,清理墓葬572座,石祭坛1处,灰坑4处。出土金、青铜、陶、骨、蚌、玛瑙、松石等礼器、兵器、工具、装饰品2万多件。其中有珍品数百件,有金虎牌、金项圈、金丝耳环、鎏金贝饰、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匜、青铜盘、青铜短剑、青铜刮刀、青铜带钩、玛瑙松石项链等珍贵文物。
1994年6月又在古城西梁垙发掘清理山戎墓葬12座,出土各类文物3700件,其中一座两人合葬大墓出土金马牌1件。
综合发掘清理墓葬情况,列简表如下:
古城葫芦沟
古城西梁垙
其中可鉴别
多东西,个别南北
多东西,1座南北
多东西,6座南北
多犬、少牛马
多犬、少牛马
春秋早期至战国初期
春秋早期至晚期
1、古城葫芦沟均为单身墓,男性多,青壮年多,50~60岁只有2人,女性占总数1/3,均在35岁以下。
2、古城西梁垙男性占总数3/4,均为青壮年。
3、玉皇庙均为单身墓,这里墓葬数目之多,为山戎文化考古发掘中最多的一处,而且发现了属于部落首领一级的大型墓葬。
二、山戎墓葬的特点
1、墓葬埋葬规律:墓地选在北山坡的台地上。墓穴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数是东西向,头朝东,脚朝西;只有个别的南北向。和汉族南北倾斜、向某个山头,匈奴族头朝西,脚朝东不同。
2、都是单身葬,不分男女性别、地位高低,依次排列。惟一例外的是,1994年6月在古城西梁垙清理出一座两人合葬墓,一具尸体为25—30岁男性,另一具尸体已破坏,无法鉴定。
3、均为仰身直肢葬,在葬前做了必要的整形。墓主人多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50-60岁的很少。可见山戎人平均寿命很短。
4、死者不分男女老幼都用缀有小铜扣饰物的麻布巾覆面。据民族志记载,其含义在于希望死者的灵魂附体安息,不出窍为祟活人,以保活着的生人平安无恙。小铜扣背面有穿鼻,用线缀在面巾上面。
5、随葬品出土部位:
(1)、棺内头部左右置有陶罐,首领人物置有青铜礼器。类似汉族棺外置的食罐。
(2)、小铜扣出于死者面部,铜扣缀在覆面巾上。
(3)、耳环和绿松石耳坠出于左右耳下,死者不分男女老幼大都戴有弹簧丝型耳环。首领人物戴金丝耳环。
(4)、各种动物形金、铜牌饰和金项圈出于颊下胸上。
(5)、各式项链珠饰出于颈部至胸前。死者不分男女老幼大都佩戴项链。
(6)、青铜短剑、削刀出于腰间,或与砺石伴出。说明酋长一级人物,左挂短剑,右挂箭囊,常用砺石磨砺兵器。
(7)、铜带钩多出于腰中间部位。铜锥往往和长方形铜锥管并出。铜锥和锥管是女性成员的殉葬品。
(8)、铜锛、铜斧、铜凿之类工具多出于骨盆或两膝之间。是从事工匠成员的殉葬品。
(9)。铜簇、骨簇出于死者膝关节以下至小腿内外部位。这是箭囊里的箭头。
(10)、青铜带饰和服饰铜泡之类物品,出在腰围及膝关节以上和两大腿中间部位。说明死者腰带上镶有铜饰,衣边上缀有铜泡。
(11)、酋长类人物殉葬品还有铜戈、马鞍和铜马衔,多出于身体下部。
(12)、一般男性殉葬品多于女性,成年男子多殉葬青铜短剑、弓箭、铜削刀、锛、斧、凿等兵器或工具。女性多殉葬锥、针之类和装饰品。从殉葬品的多寡精劣来看,部族成员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玉皇庙一个大墓的主人,头部左右出土成组的青铜礼器,胸部出土金虎牌和带有鎏金贝饰的项链。
6、葬具多为木板,东西方向置于墓底正中,木板头尾宽窄一样,各墓棺木大小并不一样,有大有小。木棺两头堵板比侧板内缩约10公分。东头堵板高于侧板和后端堵板。从墓葬清理时木灰纹理看,木棺盖板为横向排列,搭于两侧板之上,而底板则作纵向排列,东西顺铺于地面,两侧与侧板边吻合,东西两端也探出堵板一段。棺木制作有无榫卯结合还不清楚。
除木棺外还有石棺,发掘数量不多,多属中小型墓。不如东北地区发现的石棺那样规范。大约因墓主人身份低,不配享用木棺,而用石棺,所谓石棺,就是用不规则的天然石灰石块,在墓底砌成长方框形,一般只砌一二层,高度在30—50公分,上面也没有石盖,周边往往有空缺部分。是一种简易的,或者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葬具而己。
7、殉牲放在墓坑东端墓主人头部的棺外,不用全牲,而用支解后的牲畜头和四肢作祭品。殉牲以犬最为普遍,其次是羊,只有地位高的才用牛、马,用马的最少。玉皇庙有一个大墓,殉牲用7牛、8马、15羊,数量最多。
三、玉皇庙山戎墓葬群和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
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建在玉皇庙村东覆钟山下,玉皇庙村北的山像一口扣着的大钟,其巅有石如纽,故名覆钟山。数百座山戎墓葬就分布在山麓东西200米,南北100米,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北山坡上。墓地大致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区:北区、西区地势较高,南区、东区地势较低。北区大中型墓较多,其中有酋长或高级身份的武土墓。墓地在延续埋葬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制和布局,没有乱挖、乱葬现象。
据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老吕同志介绍,1970年以来村生产队在此地取土垫圈,破坏了数十座墓葬,挖出的铜器卖掉了,挖出的陶器打碎了。后来我们把挖出的青铜短剑送交延庆县文物管理所,这才引起北京市文物部门的重视。村人传说有人挖出过一个小金马牌饰。另外中羊坊也有人挖出同类墓葬,说该户用卖挖出文物的钱盖了五间北房。1994年古城西梁垙出土一个小金马牌,可见玉皇庙有人挖出小金马牌并非虚传。延庆县古城、中羊坊、玉皇庙、怀来县北辛堡四处从东到西都在海坨山麓,春秋时期妫川地区是山戎一支主要部落的聚居地,本人考证应是令支国主要领地。
此处墓地是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靳枫毅同志领导发掘的,发掘墓地之初先将墓地上两千多年淤积的数米厚的砂石清运走,才显露出墓地原貌,考古工作者标出墓穴所在,然后进行科学发掘。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展览大厅里挂有一幅从热气球上拍摄的大幅彩色照片,可见当年发掘现场的动人情景以及数百座排列有序的墓穴。
1986年7月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同志指示:“这个古墓群一定要利用好,这里可以搞一个博物馆,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筹集。”于是,1988年在出土山戎墓葬最多的玉皇庙村建一座山戎墓葬陈列馆,馆址选在出土大中型墓较多的北区,1989年竣工。市委书记李锡铭题写了“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的馆名。
陈列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有一座仿古大门,环以围墙,内有展陈大厅一座,以及办公室等,前后投资达78万元,是国内第一座以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命名的陈列馆。展厅南北长18.5米,东西宽24米,占地400平方米,厅高7.55米,很远就能看到以山戎虎为馆徽的大厅。厅内完整原样地保存了10座墓葬。厅内特设悬梯式回廊,可供观众从各个角度观赏。
10座墓葬中有大型酋长级墓2座,中型部落成员墓5座,小型部落成员墓3座。按性别分,男性7座,女性3座。现将各墓典型情况介绍如下:
大墓1,男性,身高1.8米,卒年约25岁。殉葬品;头部左右有铜舟1,铜鼎1,胸戴金项圈,耳戴金丝耳环,腰部左挂青铜短剑,右挂箭囊,腿部旁边有铜戈、铜锛、马鞍、马衔。木棺前面外头殉牲有7牛、8马、15羊。大约是一名军事首领。
大墓2,男性,身高1.7米,卒年约30岁。殉葬品:头部左右有铜匜1,陶罐1,腰部左挂青铜短剑,右挂箭囊,有铜戈、马衔等。大约是一名军事首领。
中小型墓,头部旁均有陶罐1。
西北角一座墓,男性,身高约1.5米,带有青铜短剑,大约是一名武士。
南边有一座墓,男性,殉葬品,有锛、斧、凿,大约是一名打车的工匠。
女性殉葬品有铜锥管、铜锥等。
四、山戎是中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民族
山戎是中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民族,四千多年前的唐尧虞舜时期北方就有山戎。为了研究这支民族的来龙去脉,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应收集文献中有关山戎的资料,原文放大,注释,译成白话,让人们了解这支民族的概况:
《史记·匈奴列传》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北抚山戎、发、息慎。”按:猃狁也作&#57369;狁,荤粥也作獯鬻、獯育、荤允,都指秦汉时的匈奴。发是古代东方之夷人。《周书·王会》:“发人,鹿鹿者。”发是役使鹿的民族,鄂伦春人古代就称使鹿部。息慎是东北夷人,或谓之肃慎,女真即肃慎音转。可见,山戎和匈奴、肃慎、今鄂伦春都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主要民族。
《礼记·乐记》:“周武王克殷反(反,读为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也作&#57365;,&#57365;和蓟是古今字,后来蓟行而&#57365;废。蓟就在今北京。韩嘉谷同志撰写的《燕史流源的考古学考察》说,周初在今北京一带活动着一支叫其的部落,其在卜辞中被写作&#57369;,表明其是土方的成员。昌平县白浮村出土过有其的卜辞的青铜礼器和有兀字的兵器,表明墓主人是接受了周人的礼器,同时又有保持着传统民族习俗的兵器。蓟、&#57365;、其、&#57369;当是一个小国。商代是土方部落联盟的成员,就是春秋时期的山戎。
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说明自己不是黄帝的后裔。山戎诸国中还有一个孤竹国说是炎帝之后,商汤所封。本人考证炎黄本是一个部落,不是两个部落,故炎黄部落的嫡系后裔是山戎,从炎黄之世一直到春秋初期长期聚居在北京及其周边广大地区。
春秋初期,山戎是介于荤粥(匈奴)、东胡、华夏(晋、燕等国)三支民族之间的一支民族,也叫北戎。《资治通鉴》说:“汉北平(汉右北平郡治平刚,今河北平泉县)、无终(今天津蓟县)、白狼(白狼城在今辽宁凌源县东南)以北,皆大山重谷,诸戎居之,春秋时谓之山戎。”
山戎或北戎是中原各国对他们的称呼,他们自称是什么呢?据孙淼先生的研究,甲骨文中有“奚奴”之称,当是殷商时代山戎人的自称。《汉书·匈奴传》说:“燕国北有东胡、山戎。”在山戎注下,东汉人服虔曰:“乌桓之先也。”
《唐书·北狄传》:“曹操征乌桓,登白狼山,纵兵击之,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奚盖其后也。”可见,山戎、乌桓、奚是前后相承的民族。
本人认为没有一个山戎国,令支是山戎中最大、最强的一个国家。春秋时的令支,亦作离枝、离支。《中国地名大辞典》:“令支,《逸周书》作不令支。不,发声字。”(“不”是否是个不发声字?)汉作厗奚、步奚。北朝作库莫奚或库真奚、至隋始去库莫但称奚。
令支在山戎诸国中也最富有,周封为子国。代王就说;“代之所以弱于离枝者,以无金钱也。”《管子》称令支、孤竹为北州侯。令支为齐桓公所灭,故城在河北迁安县西,汉置令支县。根据代王打算用金钱招来离枝之民、离枝侵入代国北部、延庆出土大量山戎墓葬分析,春秋初期延庆是令支国的主要部分。
其次是孤竹国,炎帝之后,商汤所封,周封子爵,姓墨胎氏,在今河北卢龙县地方。山海关回马寨大庄李亚忠同志考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商武丁时又分封功臣黄洛于今滦州西为侯国,孤竹成了不足百里的小国。孤竹都城在今卢龙县城西北30里古肥如城南12里,即今卢龙县西北18里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北。《永平府志》:“洞山:城西十八里,古孤竹山也,孤竹城在其阴。”至今这里还有城子里、皇城角、牙城、土门子等名称,地下半米深到处埋藏着大量的绳纹砖瓦和陶片。孤竹君长子伯夷、三子叔齐都是当时知名人士。孤竹君欲立叔齐为君,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说,父命立你,坚辞不受。叔齐也不肯立,逃去,国人立其中子。伯夷、叔齐闻西伯姬昌善养老,有贤德,往归;及至,西伯已卒。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谏阻。武王灭纣,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可见孤竹国是个很讲文明的国家,为齐桓公所灭,故城在今河北卢龙县南12里。
无终,周封子国,原在今山西太原东境,为晋所破,徙至今河北玉田县境。大约后又为燕所逐,徙至今张家口之外。战国时为赵所灭。
屠何,也有说是东胡的,原在今辽宁锦州,为齐桓公所破,徙至今河北宣化鸡呜驿。
五、西周末、春秋初山戎与中原各国的战争
1、山戎为晋国所破
《竹书纪年》:周宣王三十八年,或说四十年(前790或前788)“晋人败北戎于汾隰。”
汾隰之地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不知这是不是晋和无终的战争,无终为晋所破,从太原东境,徙至今河北玉田县境。
2、山戎为邢国所破
《后汉书·西羌传》“周东迁洛邑,后二年(前768)邢侯破北戎。”
邢,周公旦子所封,侯爵,春秋时灭于卫。故城在今河北邢台县襄国故城。
3、山戎侵郑
《左传》鲁隐公九年(前714)北戎侵郑,郑伯(郑庄公寤生)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侵突)我也。”公子突(庄公次子,即郑厉公。)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复(复,伏兵)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不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复,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逞,解)。”从之。戎人之前,遇复者奔,祝聃(郑大夫)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音义,死),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二十五,郑人大败戎师。
4、山戎伐齐
《左传》鲁桓公六年(前706)北戎伐齐1,齐侯(齐僖公,史记作齐厘公,名禄甫)使乞师于郑。郑太子忽(郑庄公长子,即郑昭公)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被甲者的首级)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2。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3。公(指鲁桓公)之未昏(昏同婚)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耦同偶),齐大,非我耦也。诗云“自求多福。4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5,固辞。人问其故,太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太子忽说:“没有父命,不敢作主。”)。
1《史记·匈奴列传》:“周平王去丰镐而东徙洛邑,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厘公与战于齐郊。”按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到前706年,正好是第六十五个年头。两书记载相合。
2生食叫饩,齐侯向助齐戍守的诸侯大夫馈赠生食,因鲁是公爵,郑是伯爵,故郑班在鲁之后。
3郎是鲁之近邑,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郑太子忽救齐有功,“而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姓,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于鲁桓公十年(前702)十二月丙午二十七,郑、齐、卫三国联合进攻鲁近邑郎,鲁国战败。
4《诗经·大雅》文王言:“求祸由己,非由人也。”
5鲁桓公三年,文姜已嫁桓公。齐侯又欲以他女妻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没有父命,自己不敢作主。”
5、山戎逼燕,燕迁都临易
《史记·燕昭王世家》燕桓公三年(周庄王二年.前695)“桓侯受山戎之逼,徙临易1。”
1临易:燕下都。《长安客话》说,今易县南有一城,轮廓六十里,其中尚列万家,土人呼为古燕城。此或是桓侯所徙者。燕桓侯是从琉璃河燕都徙到临易去的
6、山戎侵代之北
《管子·轻重戊》桓公问于管子曰:“代国之出,何有?”管子对曰:“代国之出,孤白之皮,公其贵买之。”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一见。公贵买之,代人忘其难得,喜其贵买,必相率而求之,则是齐金钱不必出,代民必去其本(本,根本。这里指国都),而居山林之中。离枝闻之,必侵其北。离枝侵其北,代必归于齐。公其令赍载金钱而往。”桓公曰“诺。”即令中大夫王师北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代王闻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离枝者,以无金钱也。今齐乃以金钱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子急令民求狐白之皮以致齐之币,寡人将以来离枝之民。”代人果去其本,处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离枝闻之,则侵其北。代王闻之大恐,则将其士卒葆(通保,守)于代谷之上。离枝遂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愿以下齐。齐未亡一钱币,修使三年而代服。
六、齐桓公北伐山戎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三年治定,四年教成,五年巳有带甲者十万,兵车五千乘,号称霸主,国富兵强,才有能力出兵千里远伐山戎。但北伐山戎的原因、年代、北伐前的准备工作等,《管子》与《春秋》、《左传》、《史记》等书记载截然不同。
1、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原因:
《管子·大匡》说,齐伐山戎的直接原因是狄人侵齐,北州侯令支、孤竹不来救援,故而北伐。原文如下:狄人伐(狄人伐齐),桓公告诸侯曰:‘请救伐。’诸侯许诺。大侯车二百乘,卒二千人;小侯车百乘,卒千人。诸侯皆许诺。齐车千乘,卒万人,先致(至)缘陵,战于后故,败狄。其甲车与货,小侯受之;大侯近者,以其县分之,不践其国。北州侯莫至。桓公遇南州侯于召陵,曰:“狄为无道,犯天子令,以伐小国。以天子之故,敬天之命,令以救伐。北州侯莫至,上不听天子令,下无礼诸侯,寡人请诛于北州之侯。”诸侯许诺。桓公乃北伐令支,下凫之山,&#57367;(攻取)孤竹,遇山戎。
春秋初期有一个与齐、楚、晋一样强大的狄国,伐邢而灭卫,三年之间,涂炭两国。这个狄国就是鲜虞,白狄之一支,其国在以今正定为中心的河北省境,战国时期名中山国。
而《春秋》说:“鲁庄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左传》说:“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2、齐桓公北伐山戎的时间
《春秋》说:丁巳,鲁庄公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左传》说: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韩非子·说林二》说: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
根据上面诸文献的记载,鲁庄公三十年,山戎侵略燕国,燕告急于齐。冬天,齐桓公会鲁庄公于济水之滨的鲁地,商议北伐山戎事宜。桓公请庄公出兵共同北伐,庄公答应了。第二年春天,齐桓公亲率大军北伐,鲁国违约没有出兵。齐孤军北伐,冬天凯旋班师。这一年是周惠王十四年,鲁庄公三十一年,齐桓公二十三年,燕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3年。
《公羊传》说:本来是齐侯伐山戎,《春秋》却称为齐人,为什么称为齐人,贬低齐桓公作为的意思。《后汉书·西羌传》载:“周显王说,昔齐桓公伐山戎,而无仁惠,杀了很多山戎人,故春秋贬曰齐人。
可是,清人伊秉绶考证说,以外传考之,齐桓公亲伐山戎,在伐楚之后,盖鲁僖公十年(前650)之役,桓公乃亲行,故书齐侯。鲁庄公三十一年,不过是遣将薄伐,故循将卑师少之例,而称齐人。
《管子·山权数》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以宝龟为质向富人丁惠借北伐所需军粮,丁氏北向再拜,入粟,但不敢接受宝龟为质。桓公命丁氏曰:“寡人老矣,为子者不知此数,终受吾质。”
按男子60-70岁以上为老。当初,齐僖公命鲍叔牙辅佐桓公小白,鲍叔牙嫌小白年幼,不愿辅佐。过了13年小白即位为桓公。幼年是12-15岁,桓公即位之年不超过28岁。延庆县文联史长江同志说桓公即位之年是28岁,电视片《东周列国志》说是30岁。桓公立之二十三年北伐山戎,当时他只有51岁-53岁,不能算老。
《春秋》鲁僖公十年,“夏,齐侯,许男伐山戎。”这年是周襄王二年,齐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50年。在狄灭邢、灭卫;齐伐楚,盟于召陵之后。这年齐桓公是64-66岁,可以说是老了。故齐伐山戎当在这一年。
3、齐桓公北伐山戎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齐桓公北伐山戎做了哪些唯备工作?《春秋》和《资治通鉴外纪》载: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与鲁庄公遇于鲁济,求助于鲁,鲁人谋曰:“师行数千里,入北狄之地,必不反矣。”鲁人认为北伐山戎必败,故没有出兵.
《管子》则载有齐北伐山戎,设水豫防越国乘隙入侵,和以宝龟为质向富人丁惠借军粮的准备工作,全文录如下:
《管子·轻重甲》载,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君请遏原流(遏住淄水),大夫立沼地,令以矩(通距,跳水)游为乐,则越人安敢至?”桓公曰:“行事奈何?”管子对曰:“请以令隐(通堰)三川,立员都(通圆都。都,水所停止,深者曰都。),立大舟之都。大舟之都有深渊垒十仞,令曰:”能游者赐十金。”未能用金千,齐民之游水,不避吴越。桓公终北举事孤竹、离枝。越人果至。隐曲淄(以水齐,管子有扶(读浮)身之士(水兵)五万人,以待于曲淄,大败越人,此之谓水豫。
1曲淄:淄水之曲处。淄水东流,过临淄城南,又折而北过其东,故有曲淄之名。如后人之言曲江。隐曲淄,即塞淄水曲处,使齐都外形成一巨大的水域防线。
《管子·山权数》载:桓公问管子曰:“轻重准施之矣,策尽于此乎?”管子曰:“未也,将御神用宝。”桓公曰:“何谓御神用宝?”管子对曰:“北部有掘阙(阙,当是阅之误,古阅字通穴字)而得龟者,此检(检当比讲)数百里之地也。”桓公曰:“何谓得龟百里之地?”管子对曰:“北郭之得龟者,令过(过当置讲)之平盘(平盘,大盘)之中,君请起(起当发讲)十乘之使,万金之提(提当装讲,即赏赐),命北郭得龟之家曰,赐若(汝)服中大夫(中大夫,齐爵位),曰:“东诲之子类于龟(此龟是东海神之子),托舍(寄居)于若,赐若大夫之服,以终而身;劳(劳当赐讲)若以百金,以龟为无赀(无价之宝),而藏诸泰台(高台),一日而衅之以四牛(祭以四牛之血),立宝曰无赀。”还(后)四年,伐孤竹,丁氏(齐之富人丁惠)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行当经讲)五月。乃召丁氏而命之曰:“吾有无赀之宝于此,吾今将有大事,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借)子之邑粟。”丁氏北乡(向)再拜,入粟,不敢受宝质。桓公命丁氏曰:“寡人老矣,为子者不知此数,终受吾质。”丁氏归,革(更)筑室,赋籍(敷席)藏龟。还四年,伐孤竹,谓丁氏之粟中食三军五月之食。桓公立贡数:文龟中(值)七千金,年(冉、元)龟中四千金,黑白之子当千金。凡贡制(进贡宝物制度的收入),中二齐之壤策也(谓相当于齐国二倍领土之数)。用贡:国危出宝,国安行流。(谓战时则出其宝物,平时则促进万物流通)
4、齐桓公北伐山戎的战争概况
齐桓公作好了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在鲁国没有出兵的情况下,由管仲、隰朋辅佐,率兵北伐山戎。估计发兵5-10万之众。各种文献记载如下:
《管子·大匡》“桓公乃北伐令支,下凫之山,&#57367;孤竹,过山戎。”《管子·小匡》“败胡貉,破屠何,而寇骑始服;北伐山戎,制令支,&#57367;孤竹,而九夷始听。”《国语·齐语》所记也本于《管子》。所记都非常简略。
齐桓公大军来到燕国国都之外,燕庄公闻报大惊,桓公遣使向庄公说明征伐山戎之事,庄公才放下心来。此说的出处和原文待查补上。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东周列国志》有数回写齐桓公北伐山戎之事,写得很详细,但为后人编写,不见得真实。其情节是,山戎令支国侵略燕国,燕向齐国告急,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途径鲁国(鲁在南,齐在北,途径鲁国之说不当),鲁庄公请求出兵共同北伐,桓公辞却。齐伐令支,令支国王密庐、大将速买兵败,投奔孤竹,齐进兵征伐孤竹。其中有一节是这么说的:再说齐桓公大军启程,行不十里,望见顽石连路,怪石嵯峨,草木茸茸,竹箐塞路,有诗为证:
盘盘曲曲接青云,怪石嵯岈路不分。
任是胡儿须下马,还愁石窟有山君。
中原各国的坚是城池,山戎的坚是山中岩塞,类似洞沟石窟的奚人岩塞,奚人凿岩为洞抗御敌人保存自己就源于山戎。
齐桓公伐孤竹,城险难下,就求助于无终。无终虽是山戎国,也常受令支、孤竹侵扰,乃遣大将虎儿斑助齐,破孤竹,孤竹国王答里呵被杀,元帅黄花杀死令支国王密庐向齐诈降。黄花诡计被管仲识破,予以歼灭。第二年六月,齐把令支、孤竹两国土地交给燕国,凯旋回国。途径鲁国,把虏获品半数送给鲁国。
《水经注·灅水》清夷水(今名妫河)又西,得桓公泉(今怀来县南水泉,在延庆县城西南40多里)。盖齐桓公霸业,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1,上卑耳之西极2,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今怀来县大古城北7里)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1束马悬车:一说,将要上山,把马蹄包裹起来,把兵车钩牢固,以防跌滑。一说把车马吊上山去。说明战车山行的艰难。
2卑耳:山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陆平县西北,说齐桓公灭掉令支、孤竹后,从卢龙西征,经过今妫川桓公泉,一直打到卑耳山。或说打到卑耳山是另一次救晋西征的战争。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齐桓公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燕在此地筑城,名燕留(燕留城在今河北沧州东北17里)。《资治通鉴前纪》说,燕庄公送桓公出境,桓公曰:“我非天子,不可无礼于燕。”因割燕君所至之地与之。使修复召公之政,纳贡天子,如成康时。桓公欲移兵伐鲁,管仲曰;“伐远诛近,邻国不亲,非伯王之道,鲁必事楚,是我一举而两失也,宜以所得山戎宝器,进献周公之庙。”桓公从之。诸侯闻之皆奉桓公之令。
《管子·戒》说“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
《春秋》说,鲁庄公三十一年(前663)六月,齐侯来献戎捷。”《糓梁传》说:“献戎捷,军得曰捷,戎菽也。”按,尔雅云:“荏菽,戎菽也。”郭璞曰:“今之胡豆。”郑玄曰:“豆之大者也。”四川叫蚕豆为干胡豆。宋人刘敞说,齐侯伐山戎,乃取其豆与诸侯,不近事理。本人认为,山戎种的戎豆,就是今之蚕豆,当时中原没有这么大的豆子,故视为珍贵品种,桓公把冬葱、蚕豆传布天下,使人至今受益。
《左传》说,齐侯向鲁国献戎捷,是非礼的行为,凡诸侯征伐四夷有功,则献捷于周王,王用以警惧四夷;中国诸侯互相征伐,则不献捷,诸侯之间不能送战利品。
齐桓公北伐山戎诸文献记载不一。谁是谁非,尚须分辨,后人对其功过褒贬不一。齐人公羊高认为,本来是齐侯伐山戎,为什么不称齐侯,而称齐人,是贬的意思。晋人何休说,山戎也是天地生育的人,而乃迫杀之,使人痛恨,故贬。鲁人糓梁赤却说,称齐侯为齐人是爱齐侯。为什么爱他,说桓公在没有鲁国出兵,又没有其他诸侯的协助,越千里之险去伐山戎,因为山戎为害燕国,使燕国隔绝于王室,职贡不至,是应该去征伐山戎的。
另外,《管子·小问》载有一篇登山神俞儿的故事,也有说为齐桓公西征救晋之事。全文为:桓公北伐山戎,回车,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xi)然(住立貌)止,膛然(惊视貌)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冠,右祛衣(头戴帽子,右腿挽着裤脚),马前疾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感,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马前疾走,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济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济,其深及冠;从右方济,其深至膝。若右济,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当)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者,吾承教也。”
七、山戎被齐桓公征伐以后的有关记载
1、晋与无终讲和
《春秋》壬辰,鲁襄公四年、晋悼公五年,(前569)《左传》,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魏绛)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不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1。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四子皆羿之贤臣),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羿宫人),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娱)羿于田(田猎),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改),将归自田,家众(羿之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自杀)于国门。靡(夏遗臣,事羿)奔有鬲氏(在山东德县北)。浞因羿室,生浇及殪(音意)。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2。处浇于过(东莱掖县北有过乡,即过国),处殪于戈(戈国在宋、郑之间)。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斟灌、斟寻二国余民)以灭浞,而立少康(夏后相子)。少康灭浇于过,后杼(少康子)灭殪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寒汲因羿室,故没改有穷之号)。失人故也。昔周辛甲(周武王太史,原是纣臣,向纣王提过七十五次谏言,纣不听,去至周,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于虞人(掌田猎)之箴,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启开九州之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生帝夷羿,置(贪)于原兽,亡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虞人)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于是晋侯好田,故魏绛及之。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聚)居,贵货易(轻)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惧),民狎(习)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坏),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原至迩(近)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悦),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
1夏禹孙太康淫佚失国,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代相号,曰有穷。从今河南滑县东的鉏,迁都至滑县黄河南之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2斟灌、斟寻:夏同姓诸侯,二国。仲康之子相失国后投奔二国,相子少康依靠二国之众恢复夏室。乐安寿光县东南灌亭即斟灌故国,北海平寿县东南斟亭即斟寻故国。
2、晋荀吴大败无终于太原
《春秋》庚申,鲁昭公元年(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夏,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大卤,即今山西太原。《糓梁传》说,中国叫太原,夷狄叫大卤。晋自悼公和戎以来,戎师不出,至是而再见,因晋势力衰落,故戎来侵。)
《左传》晋中行穆子(中行穆子,即荀吴,荀偃之子,晋平公时为大夫。)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崇(聚)卒也,将战。魏舒(魏绛之子,晋顷公时代韩起为政,谥献子)曰:“彼徒我车,所遇又扼(地险,不便车战),以什供车(本人认为、共通攻,戎以十人攻晋一车),必克;困诸扼,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狥(号令全军)。为五阵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前、伍、专、参、偏五阵皆临时所置之名),以诱之。翟(狄)人笑之(笑晋军失常)。未阵而薄(追击)之,大败之。
《左传》说,荀吴作为主帅优点是能用善谋,魏绛杀了自己的亲信,而不怨恨,所人能立功。这是步战所由开始,当时是一时苟且之计,后世实因之。可见中原的步战是从山戎学来的。
3、战国时赵灭代戎
《后汉书·西羌传》,“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北狄,即山戎。当是无终为赵国所灭。)
4、晋代犹有山戎之称
《资治通鉴》两卷本1502页注,《后魏风土记》:“晋末山戎内侵,太原之民来向山东,戎即居之。真君十年(449)出徙寿阳之户于大陵城(文水县东北25里)南,置寿阳县。隋开皇改寿阳为文水县,又于寿阳故城置寿阳县,即今县是也。”
八、几个有关山戎问题的探讨
1、春秋初期山戎为什么能够横行燕、代,打到河南的郑国、山东的齐国去?山戎各国中令支最强,其次是孤竹。令支、孤竹经常联合其他各国进攻中原国家,掠夺财物。山戎部落成龄男子都是作战成员,掠夺财物,一呼百应,兵员众多。
春秋初期,周室微弱,号令不了诸侯,齐、晋、郑等大国按周室制度兵车不过千乘,超过千乘就是僭越。一乘为四马三卒,千乘兵卒三千人,敌不过众多的山戎兵。郑武公、庄公时为中原强国,齐国为山戎所侵,犹向郑国求救;中原各国是兵车,山戎是步战,步战比战车灵活,山戎兵使用锋利的青铜短剑,以十人进攻一乘兵车的三人,往往得利,连善于指挥作战的郑庄公也惧怕山戎步兵的侵突。
山戎侵晋,晋帅荀吴毁车改用步战,五乘车十五名士卒,改为三伍;以步兵对步兵,取得胜利。可见,中国步兵作战之法是向山戎学的。骑兵作战是战国时赵武灵王向胡(匈奴)人学的。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山戎远在千里之外,他们骑马来到郑、齐等国,骑马而来却采取步兵作战,是怎么个打法呢?
《旧唐书·北狄传》: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援助突厥李思摩与铁勒薛延陀作战中有一段记载:薛延陀可汗夷男命其子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众,思摩遣使请救。诏英国公李勣、蒲州刺史薛万彻率步骑数万赴之。逾白道川至青山,与大度设相及。追之累月,至诺真水,大度设知不脱,乃亘十里而陈兵。先是,薛延陀击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等,以步战而胜。及其将来寇也,先讲武于国中,教习步战,每五人,以一人经习战阵者使执马,而四人前战;克胜即授马以追奔,失应接罪至于死,没其家口,以赏战人,至是遂行其法。突厥兵先合辄退,薛延陀乘胜而逐之。勣兵拒击,而薛延陀万矢俱发,伤我战马。乃令去马步阵,率长矟数百为队,齐奋以冲之,其众溃散。副总管薛万彻率数千骑收其执马者,其众失马,莫知所从,因大纵,斩首三千余级,获马万五千匹,甲仗辎重不可胜计。
山戎骑兵步战之法与薛延陀之战阵方法相同。
2、春秋初期山戎令支的国土不只在今河北迁安一带,北京的延庆、怀柔、密云和河北怀来一带也都是令支国土,不然代王怎么能从迁安招致令支之民?再说代民和令支民应是相近的民族,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延庆县玉皇庙、古城发掘出大量春秋初期山戎墓葬,出土珍贵的金虎牌、金马牌、金项圈、金丝耳环、鎏金贝饰项链等,正如代王说的令支确实很富有,齐桓公伐山戎得到山戎很多宝器。应当说延庆是令支国的主要聚居地,历史却没有留传下来。
3、冬葱、大蚕豆是山戎人培育出的农作物。延庆玉皇庙、古城发现集中埋葬的大片墓葬,说明山戎不是游牧民族,不是马背上的民族,而是定居亦耕亦牧的民族。东汉人服虔认为山戎-乌桓-奚是前后相承的民族。本人认为奚人在成吉思汗反抗女真建立蒙古帝国中建了赫赫战功,故托强族入了蒙古籍,就是明代的插汉、清代的察哈尔。因历史上齐桓公、燕国、匈奴、鲜卑慕容皝、后魏、以及契丹、女真的不断征伐,山戎人不得不退出可耕可牧的土地。奚人还或多或少从事农耕,插汉(察哈尔)人就完全是游牧民族了。
4、山戎、乌桓、奚是什么人种,也未见专家对山戎墓人种的结论。应该说山戎、乌桓、奚与汉人、蒙古人、满州人、朝鲜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民族。山戎、奚人身高与汉人相当。
《日下旧闻考》记载:“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名曰秋千。”朝鲜人也善秋千。奚人的琴名叫奚琴。
《管子·轻重乙》说:“一车(打车的木工)必有一斧、一锯、一杠(打车用工具)、一钻、一凿、一&#57370;(凿子之类)、一柯(画尺),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针、一&#57371;(长针),然后成为女。”春秋时期金属缺乏,故按工种人头发给一套必用的工具。玉皇庙山戎墓葬陈列馆木工、女性的殉葬品正是上述他们生前所用的工具。
齐桓公临死,说没有面目见仲父于地下,用手帕裹头而死。吴王夫差临死,说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于地下,也用手帕裹头而死。山戎有用麻巾为死者覆面的习俗。现在犹有在死者面上覆盖白纸的习俗。
山戎与这一地区的其他民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现在其后裔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九、稽胡当是山戎令支遗部
稽胡,古族名,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或云山戎赤狄之后。南北朝时居今山西离石以西、陕北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山谷间,种落繁炽,从事农业,以麻布为衣,与汉人杂处。
本人认为稽胡乃山戎令支被匈奴征服的部落,后随南匈奴降汉,汉赐姓刘氏。步落稽、库莫奚与不令支乃一音之转译。
后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春正月丁已二十,汾州山胡刘龙驹聚众反,诏谏议大夫薛和讨之。夏四月甲戌初九,薛和大破山胡。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十二月,汾州正平(故城在今新绛县西南)、平阳山胡叛逆。诏复征东将军章武王元融封爵,为大都督,率众讨之。孝昌元年(524)山胡刘蠡升反,自称天子,居云阳谷(在左云),改元神嘉,置百官。孝昌二年五月乙丑二十七,魏以安西将军宗正珍孙为都督,讨汾州反胡。后珍孙往讨葛荣。魏之边境,常被其患,谓之胡荒。
东魏天平二年(535)正月壬戌十五,丞相高欢袭击山胡大破之。三月,高欢伪与刘蠡升约和,许以女妻其太子。蠡升不设备,欢举兵袭之。辛酉十五,蠡升北部王斩蠡升首以降。余众立其子南海王,复僭帝号,欢进击擒之,俘其皇后及其弟西海王、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华夷五万余户、并逋逃之人二万余户。
西魏大统七年(541)三月,魏夏州剌史稽胡刘平伏据上郡反。大都督于谨讨平之。东魏武定二年(544)十一月壬寅二十二,齐文襄王高澄从献武王(高欢)讨山胡,破之,俘获一万余户,分配诸州。隋开皇元年(581)四月,犹有“发汾州稽胡筑长城,二旬而罢”的记载。
唐武德二年(619)六月癸亥廿六,离石胡刘季真叛,陷石州(今山西离石),刺史王俭死之。
武德三年(620)三月乙酉廿二,刘季真降。七月丙戌廿五,朔方梁师都导突厥、稽胡寇边,行军总管段德操败之。
武德四年(621)稽胡酋帅刘仚(音先)成拥部落数万人为边患,诏李建成率师讨之。正月辛巳十七,军次鄜州(今山西富县),与仚成军遇,大破之,斩首数百级,虏获千余人。建成设诈放其渠帅数十人,并授官爵,令还本部招慰群胡,仚成与胡中大帅亦请降。建成以胡兵尚众,恐有变,将尽杀之。乃扬言增置州县,须有城邑,悉课群胡执版筑之具,会筑城所,阴勒兵士皆执之。&
仚成闻有变,奔朔方梁师都。竟诛降胡六千余人。
永淳二年(683)夏四月甲申廿七,绥州部(步)落稽白铁余据城平县(今陕西清涧县西)反,寇边,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将兵讨败之。
唐以后稽胡渐与汉族相融合。至今山西尚有南北两种人之说。可见山戎、奚、稽胡是凝聚力极强的民族。
宋哲宗赵煦元符二年(1099)陈旸(音扬)所著《乐书》卷182说:“奚琴又作稽琴。”可见稽为奚之音转,稽胡即奚族。今之乐器“二胡”即由奚琴改进而成。
奚族是有1300年文献历史的民族,虽没有像后魏、辽、金、元、清那样统一北中国或全中国的巨大业绩,但其部落历史延续之长,其民族人物众多,勇敢善战,机警多智,却颇可称道。尤其是和历代北中国的政权,以及在今北京建立的政权都发生过关系。
一、汉、魏、晋时期的奚族
汉、魏、晋时期奚族是乌桓的一支
汉置厗奚县,后汉作傂奚县,以居傂奚,县治在今密云县东北七十里。厗、傂音题,或作蹄。(见《汉书·地理志》)
辽中京大定府,秦汉为辽西郡(辽西郡今赤峰、平泉、朝阳等地),汉末步奚居之(汉末有步奚世居辽西),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见《辽史·地理志》)新编《密云县志》载,厗奚有南北二座古城址,北城位于县城北126里田庄村南大道两侧的高坡台地上,面积1万多平方米,为西汉古城址,又称北提携城。南城位于县城东南8里提辖庄村北,面积2万多平方米,为东汉古城址,又称南提携城。可见厗奚族东汉较西汉南徙而族群有所扩大。
史树青先生说,奚字象形是头发编成辫子的样子。厗是凿岩洞而居,步是车。本人认为厗、傂音题,或作蹄,或许是他们的头发像满清人编成辫子,服装像满清人的马蹄袖。
西汉在今延庆县东北置夷舆县。《水经注》说:“浮图沟水出夷舆故城西南,王莽废县为朔调亭。”浮图沟水即今古城河。文物普查在古城村东北半里发现一座废城址,出土汉代陶片,当是夷舆故城。东汉并夷舆县于居庸县。夷舆者,少数民族地域之义。居庸县治在今延庆县城,居庸、夷舆两县相距二十里,二十里之间建置两县实为少见,必是在夷舆建县统治以北的少数民族,这支民族与密云县的厗奚当是一个民族。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乌桓。八月,登白狼山(在凡城,右北平石城县西,今辽宁凌源县东南),纵兵击之,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奚盖其后也。(《唐书·北狄传》)
东晋成帝咸康初(咸康元年为335),前燕慕容皝破库莫奚于龙城,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通鉴》3384页,库莫奚者,本属字文部,与契丹同类而异种,其先皆为燕王皝所破,徙居松漠之间。(松漠,即千里松林,也曰平地松林,在今河北围场及内蒙克什克腾地方。兴安岭多松,滋生徧及原麓,故名。唐初置松漠都督府,以处契丹。)库莫奚,亦曰库真奚,至隋始去库莫,但称奚。(隆化县博物馆孙慧君馆长说:库作厍,读色。)库莫奚,其俗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掠。死者以薄苇裹尸,悬之树上。
二、后魏时期的奚族
后魏道武帝太平登国三年(388)夏四月,魏王珪幸东赤城。五月癸亥初四,北征库莫奚。六月,大破库莫奚四部落于弱洛水(即饶乐水)南,获马牛羊豕十余万,渡弱洛水,班赏将士各有差。秋七月庚申初二,库莫奚部帅鸠集遗散,夜犯行宫,复袭魏营,珪纵骑扑讨,尽灭之。
明元帝永兴二年,北燕冯跋太平元年(410)冯跋北燕立,契丹,库莫奚降,罢其大人为归善王。
文成帝兴光元年(454)九月庚申二十六,库莫奚国献名马,有一角,状如麟。(《魏书·高宗纪》)
和平二年(461)济阳王小新成(文成帝弟)和平二年封。颇有武略。库莫奚侵扰,诏新成率众讨之。新成乃多为毒酒,贼既渐逼,便弃营而去。贼至,喜而竞饮,聊无所备。遂简轻骑,因醉纵击,俘获甚多。(《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447页)
文成帝、献文帝世(452—470)及开辽海,置戍和龙,诸夷震惧,各献方物。库莫奚岁致名马、文皮。
孝文帝延兴元年(471)孝文初,库莫奚遣使朝贡。
太和四年(480)库莫奚辄入塞内,辞以畏地豆干(在奚西北千余里)抄掠。诏书切责之。
太和十四年(490)五月已酉十二,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都将楼龙儿击走之。(安州在密云县东,或说在河北丰宁县境)
太和二十二年(498)库莫奚寇安州,营、幽、燕三州兵数千人击走之。
宣武帝景明中(500—503),崔敬邕为营州剌史,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敬邕悉令送还,于是夷人感附。(《魏书》1274页)
正始四年(507)八月庚子十二、永平三年(510)戊戌(无戊戌日)、延昌元年(512)十月、延昌二年八月庚戌二十八、延昌三年十月庚辰初五,孝明帝延昌四年九月庚申二十、正光五年(524)十二月壬辰十六,库莫奚七次遣使朝献。
宣武帝世(500—515)宣武诏曰:“库莫奚去太和二十一年以前,与安、营二州边人参居,交易往来,并无欺惑。至二十二年叛逆以来,遂尔远窜。今虽款附,犹在塞表,每请入塞,数百姓交易,若抑而不许,乖其归向之心,信而不虑,或有万一之惊;交易之日,州遣上佐监之。”自此已后,岁常朝献,至武定已来不绝。(武定八年,即550年,东魏亡。)
东魏至北齐(534—550)库莫奚岁遣使来朝贡。
屈通氏,库莫奚种,居饶乐水北鲜卑故地,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东晋建元二年(344)屈通氏为前燕慕容皝所掳,徙居昌黎。后魏登国十年(395)道武帝伐燕,乃归魏。孝武帝时改为屈氏,望称昌黎。西魏复旧姓。2001年山西大同出土《屈突隆业墓砖》:“太和十四年(490)十一月三日,屈通隆业冢也。”后魏时还有屈突铁侯、屈突尚之名。屈突通,长安人,父长卿为北周邛州刺史。隋开皇中,通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人为之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为人所忌惮如此。大业中,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据雕阴郡,僭号建元,署置百官,有众十余万。稽胡首领刘鹞子聚众与迦论相影响。通发关中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后降唐,为重臣,诏图形于凌烟阁。
三、北齐时期的奚族
北齐文宣帝时(550—559),齐受魏禅,岁时来朝。文宣帝时库莫奚三朝贡。每与契丹相攻击,虏获财物,因遣使贡方物。
天保三年(552)正月,齐主高洋伐库莫奚,大破之,俘虏四千人,杂畜十余万。
天保四年(553)齐主高洋伐契丹。十月辛丑十二,至白狼城。癸卯十四,至阳师水,齐主露髻肉袒,昼夜不息,行千余里。甲辰十五,与契丹遇,大破之,虏获十余万口,杂畜数百万头。突厥佗钵可汗谓高洋为英雄天子。(录写高洋征契丹事,比照高洋征库莫奚,可见其武功之盛。)
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560)十一月,帝亲戎北讨库莫奚,至天池(《水经注》8页灅水:“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世谓之天池。”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六十里管涔山上。),出长城(在今大同),虏奔走,齐主分兵致讨,获牛羊七万而还,括总入晋阳宫。
四、隋时的奚族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以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和龙)道,赍币赐奚、霫、契丹,遣为乡导,得至处罗侯(突厥可汗沙钵略弟)所,深布心腹,诱之内附。汉问既行,果相猜贰。
开皇中,拜韦冲为营州都督。冲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怀抚靺鞨、契丹,皆能致起死力。奚、霫畏惧,朝贡相续。
炀帝大业间(605—618),奚岁遣使贡方物。
奚,后魏时自号库真奚(也作库莫奚),居鲜卑故地,直京师(长安)东北四千里。其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霫。与突厥同俗,逐水草畜牧,居毡庐,环车为营。胜兵三万余人。其君长常以五百人持兵卫牙中(王帐),余部散山谷间,无赋税,以射猎为赀。稼多穄,已获,窖山下。断木为臼,瓦鼎为飦(飦,音干,燥饭,即厚粥、稠粥),杂寒水而食。其人善射猎,喜战斗,好与契丹战争。兵有五部,部一俟斤主之。其国西抵大洛泊(今名岱海泊,在内蒙丰镇、凉城两县间,汪洋百里,为边外巨泽,蒙古建寺其上,名代哈昭,清代称代哈泊。解放前民人在泊周熬水煮盐。)。距回纥牙三千里,多依吐护真水(即西喇木伦河,奚王建牙帐于此)。其马善登高,其羊黑,盛夏必徙保冷陉山(古山名,一说在内蒙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坝后;一说在内蒙扎鲁特旗南的奎屯山。奎屯,蒙语冷的意思,也作灰腾。唐时为契丹、奚、霫三部族的界山。其地高凉,盛夏时可避暑于此。),山直妫州西北。至隋始去库真,但曰奚。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以至其国。初臣于突厥,后稍强盛,自突厥称藩之后,亦遣使入朝,或通或绝,最为无信。大业时,岁遣使贡方物。死者以薄苇裹尸,悬之树上。(河北滦平县文物局苗济田局长说,滦平发现过奚墓,尸骨在一旁堆放。北京文物专家宿白说是二次葬。延庆文物管理所所长于秉银说,不可称之二次葬。)
五、唐前期的奚族
《新唐书&地理志》蓟州渔阳郡,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护真水五百里至奚、契丹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
高祖武德三年(620)突厥颉利可汗嗣位,以侄什钵芯为突利可汗,牙直幽州之北。突利在东偏,管奚、霫等数十部,征税无度,诸部多怨之。贞观初,奚、霫并来归附。(《旧唐书·突厥上》5160页)
武德六年(623)五月癸卯二十八,燕王高开道引奚骑经居庸关寇幽州,幽州长史王诜击破之。(是年二月,幽州总管罗艺入朝,长史王诜实掌州事,幽州之人素信服之。)八月,高开道以奚骑再侵幽州,州兵击却之。
太宗贞观三年(629)奚始来朝,阅十七岁,凡四朝贡。
贞观十八年(644)上将征高丽。七月甲午二十三,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帝伐高丽,奚大酋苏支从战有功。
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一月庚子二十三,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并帅所部内属。帝为奚置饶乐都督府,拜可度者右领军,使持节六州诸军事,兼饶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李氏。以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祁黎州、奥失部为洛瑰州、度稽部为太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各以酋领辱纥主为剌史,隶饶乐府。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契丹)、饶乐(奚)地,置东夷校尉。
高宗显庆初(显庆元年为656),又授可度者右监门大将军。
显庆五年(660)可度者死,奚遂叛。四月戊辰(四月无戊辰日,大约是三月二十七日)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侯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为冷陉道行军总管,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明年(龙朔元年)诏尚书右丞崔庆余充使,总护定襄等三部兵,奚惧,遣使请降,斩其王匹帝。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壬子十二,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奚亦叛。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唐军讨之大败。俘唐俘用霫守牢,谓之守牢霫。契丹、奚互为表里,唐号曰“两蕃。”
十月辛卯二十二,李尽忠卒,孙万荣代统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锐甚,攻陷冀州,又攻瀛州,河北震动。
神功元年(697)三月戊申十二,清边道总管王孝杰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战死,武攸宜军渔阳,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六月,默啜兵取契丹新城,时孙万荣方与唐兵相持,军中闻之,忷惧,奚人叛万荣。唐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夹击,获其将何阿小,万荣委军走,残队复合,与奚博,奚四面攻,乃大溃。甲申二十,万荣穷蹙,乃将其家奴宵遁,至潞河(潮白河)东,疲甚卧林下,奴斩其首。前军副总管张九节传首于东都。其余众及奚、霫皆降于突厥。
中宗神龙初(元年为705)姜师度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旧唐书·良吏下》4816页)
睿宗景云元年(710)奚首领李大酺遣使贡方物。
十二月壬辰十六,奚、霫犯塞,掠渔阳、雍奴(今武清县),出卢龙塞去,幽州都督薛讷追击之,弗克。
延和元年(712)六月庚申二十二,以左羽林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孙佺(《旧唐书》作孙俭)、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右威卫将军周以悌帅兵十二万,为三军,袭奚。师次冷陉,前军楷洛与奚酋李大酺(《旧唐书》作李大辅)战,不利。佺惧,敛军,诈大酺曰:“我奉诏来慰抚若等,而楷洛违节度辄战,非天子意,方戮(斩)以徇(谢)。”大酺曰:“诚慰抚我,有所赐乎?”
佺出军中缯帛万余段并袍带与之。大酺曰:“将军可南还,无相惊扰。”
佺举军得脱,争先无部伍,大酺率众蹑之,遂大败,兵士死伤数万。佺、以悌皆为虏擒,送默啜害之。朝廷方多故,不暇讨。《日下旧闻》说,冷陉即居庸。《光绪延庆州志》引《稼堂杂抄》居庸亦曰冷陉。《资治通鉴》6320页,冷陉山,奚与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其地在潢水之南,黄龙之北。本人认为冷陉不在居庸,应在辽西。
先天元年(712,八月玄宗即位,改元先天。)十一月乙酉二十七,奚、契丹二万骑寇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门不出,虏大掠而去。
先天二年(713)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今辽宁朝阳),无所依据,为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唐若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并州长史薛讷信之,奏请击契丹,复置营州。七月,薛讷等将兵六万,出檀州击契丹,大败于滦水山峡中。
开元三年(715)奚李大酺遣其大臣奥苏悔落(亦作粤苏梅落)乞降。
开元四年(716)七月辛未(七月无辛未日)诏复立其地为饶乐州,封李大酺饶乐郡王,仍拜左金吾卫大将军,饶乐州都督,诏宗室出女辛氏为固安公主,妻大酺。
开元五年(717)大酺与契丹首领松漠郡王李失活,咸请于柳城依旧置营州都督府,上从之。敕太子詹事姜师度充使督工作役八千余人。四月甲戌初五,大酺身入朝成婚,赐物一千五百疋。始复营州都督府,遣右领军将军李济持节护送还藩。
契丹牙官静析军副使可突干骁勇得众心。开元八年(720)契丹王李娑固猜畏可突干,欲去之,未果。可突干反攻娑固,娑固奔营州。营州都督许钦濬遣安东都护薛泰帅骁勇五百,合奚君长李大酺兵,奉婆固共攻可突干。官军不胜,娑固、大酺皆死,生擒薛泰,营州震恐,许钦濬移军西入渝关。可突干立娑固从父弟郁干为主,遣使谢罪。上赦可突干之罪,以郁干为松漠都督,以李大酺之弟鲁苏为饶乐都督。
开元十年(722)苏鲁入朝,诏令袭其兄饶乐郡王、右金吾员外大将军兼保塞军经略大使,赐物一千段,仍以固安公主为妻。奚牙官塞默羯谋叛,固安公主以酒诱杀之,帝嘉其功,赐之累万。而公主与嫡母未合,递相论告,得罪,诏令离婚,更以成安公主(中宗之女,下嫁韦提)之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鲁苏。
开元十四年(726)正月癸未初四,改封鲁苏奉诚郡王,授右羽林卫将军,擢其首领无虑二百人,皆位郎将。
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巳酉二十六,契丹牙官可突干杀其王邵固,帅其国人胁奚众叛降突厥,奚王鲁苏不能制,挈族属出奔渝关。东光公主韦氏,邵固妻东华公主陈氏奔平卢军。其秋,制幽州长史赵含章发清夷军(即今延庆县城唐置之防御军)击奚,讨破之,斩首二百级,自是奚众稍稍归降。是岁,奚、契丹入寇,诏平卢先锋使张掖乌承&#57372;击之,破于捺禄山。(《新唐书》4596页)
开元十九年(731)正月乙卯初六,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袆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使,将兵击奚、契丹。三月,信安王与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出塞讨虏。平卢先锋使乌承&#57372;谓含章曰:“二虏固剧贼,前日战而北,非畏我,乃诱我也。公宜蓄锐以折其谋。”含章不信,与虏战白山(后汉时乌桓所居,在五阮关外大荒中),大败。先锋使张掖乌承&#57372;独别引兵出其后,击虏,破之,斩首万级。巳巳二十一,&#57372;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奔北奚,余党潜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帅五千余帐来降。诏封李诗爵归义王,兼特进,左羽林大将军同正,充归义州都督,赐帛十万段,徙其部落于幽州良乡广阳城(广阳城在良乡东北)安置。
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可突干盗边,幽州节度使薛楚玉(薛仁贵子,薛讷弟)遣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及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将精兵万骑及降奚击契丹,屯渝关之外。癸酉初六,战都山(在河北迁安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一名乌都山,山杰出塞外,为卢龙之镇。)下,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来合战,奚惧,持两端,众走险,唐兵不利。知义、守忠败,英杰、克勤死,杀唐兵万人。帝擢张守珪为幽州长史经略之。
开元二十二年(734)六月壬辰初三,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契丹,遣使告捷。冬十二月乙巳十八,可突干困迫,遣使诈降,张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说其牙官李过折勒兵斩其王屈烈及可突干。
开元二十三年(735)突厥引兵东侵奚、契丹,契丹王涅礼与奚王李归国(或即李诗)击破之。
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四月辛亥初二,守珪奏请斩之,禄山临刑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守珪亦惜其骁勇,欲活之,乃更执送京师。上赦之。
李诗死,子延宠嗣,与契丹又叛,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所困。延宠降,复拜饶乐都督、怀信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节度使张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骑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且蹂其稼。与虏遇,先胜后败;守珪隐其情,归罪于白真陀罗,逼令自缢。守珪坐贬括州刺史。
天宝元年(742)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兼灵州都督,是岁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干河,三败之,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旧唐书·王承嗣传》)
天宝四年(745)三月壬申十四,上以外孙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节;甥(宗室出女)杨氏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六、镇压奚、契丹起家的安禄山、史思明
安禄山本营州杂胡,初名阿犖(音洛)山。父死,母携之再适突厥安延偃,会其部落破散,逃来,故冒姓安氏,名禄山。又有史窣干者,与禄山同里闬,窣干除日生,禄山元日生。及长,相亲爱,皆为互市牙郎,南北物价,定于其口。以骁勇闻,禄山每与数骑出,辄擒数十人而返。狡猾,善揣人意,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爱之,养以为子。擢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数讨奚、契丹叛者。
史窣干尝负债亡入奚中,为奚游弈所得,欲杀之;窣干欺哄曰:“我,唐之和亲使也,汝杀我,祸且及汝国。”
游弈信之,送窣干诣牙帐。窣干见奚王。长揖不拜,奚王虽怒,而畏唐,不敢杀,以客礼馆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田芳清官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