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韶关做车到东莞东莞市凤岗镇邮编怎么实惠

汝城到长沙,如果搭火车是往郴州实惠还是韶关实惠_百度知道
汝城到长沙,如果搭火车是往郴州实惠还是韶关实惠
汝城沙费用概少
提问者采纳
二主差汝城郴州汽车票比汝城韶关汽车票贵些郴州沙坐车比韶关沙坐火车便宜所综合起差汝城韶关近些用坐久汽车要晕车往韶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汝城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韶关吧坐车舒服间快
最好是往韶关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凤岗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凤岗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凤岗镇为一地名,在我国广东省东莞市、江西省南康市、广东省怀集县以及黑龙江省友谊县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地理位置东莞凤岗镇,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凤岗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 。东南西三面,昔日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凤岗人口凤岗镇2004年有常住人口一万八千多人,其中客家人一万四千多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其余的四千人是讲粤语的(本地)人。 较早进入凤岗居住的是“本地人”(讲粤语),据有关族谱记载,邓氏、刘氏、王氏于宋朝后期到元朝、明朝期间,前来凤岗定居。这些姓氏族人,从北到南即从粤北的南雄逐渐南移到广州地区,再到凤岗。移居凤岗讲粤语族人都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而较迟进入凤岗居住的是客家人。客家人多从东部的福建、江西省、南移到梅县、惠阳和潮汕部分地区,并于明末清初从这些地区南迁到凤岗。据各村客家人的姓氏族谱以及存放回龙庵的石碑考证,有记载入居凤岗的祖先为“十三位公”。他们于清初进入凤岗开垦定居,按清乾隆四十年立碑所记:“顺治九年(清朝)疏呈招耕,我辈先人蒙霜露披荆棘筑居而囫歌田焉……”,经三年人“人情翻复”,最后十三位屯长(先祖)共相奔理。才取得“以定版册留遗,昭昭着前日事也……”,故后人建有《崇烈堂》纪念这十三位公,有“十三位公是凤岗客家人先祖”的说法。凤岗华侨凤岗镇有华侨(华人)16568人,分布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117人;港澳台同胞12096人,是东莞市重点侨乡之一。宋朝后期至明朝期间落居凤岗地区的,大都是本地人(广州话系),这些本地人选择立村发展的地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耕作条件较好,开垦的土地较多。立村后村民生活相对稳定,向外发展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在清(朝)末民(国)初,本地人离开故土外出谋生者不多。而明(朝)末清(朝)初,因战乱来到凤岗落居的客家人,大部分人都是中原移民群体的后裔。他们从梅县、韶关等地区来到凤岗后,分处各山岭丘陵地带,开垦荒地建宅立村。这些客家人的祖先可开垦的都是贫瘠山坑田地,水源不足,耕作条件较差,生活比较艰辛。他们立村定居后,主要以农耕谋生为立。随着人口衍生增加,耕作田地相对减少,加上天灾人祸,疾患,兵匪干扰,族姓矛盾,深感长期困守在贫瘠的山区里,难有出头之日。有移民传统观念的客家人,有人产生向外寻求发展的道路。清朝初期,因有许多汉人不满清朝满人的统治,一些地方举起反清复明(朝)的旗帜。从清康熙王朝开始,为了镇压和除清反清复明的势力,而采取严厉的“海禁”措施,封镇海岸。当时落居凤岗山区不久的一些客家人,虽有一些人想出洋谋生的愿望和打算,但因“海禁”,因此,在清朝前期,以农耕为主的凤岗客家人到异国他乡谋生者不多。也未有“华侨”,港澳同胞的谓称。随着社会经济的活跃,外国经济势力不断进入,“海禁”的锁链松脱。到清朝中期,凤岗地区客家人有出洋谋生的个例。据凤德岭的狮石厦黄氏族谱记载,在清朝乾隆期间,黄氏先祖黄振鹏外出南洋谋生。开了凤岗地区向外移民的先例。据黄洞的田心围曾氏族谱记载,曾姓入居田心围至今有十三四代人,从第四代人开始,曾氏族人有到南洋谋生。几代延续下来,有的家族已有一百多人了。据此推算,凤岗客家人外出谋生而成为华侨,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复兴,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更多物质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纷纷采用炮舰政策,敲开清朝政府封闭的国门。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占了香港,接着又有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入中国沿海各处港口。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广州设立公所。公开招聘大量的廉价的中国劳工,其实质是贩卖中国劳工。在战乱、饥荒、疾患和贫困线上挣扎的凤岗客家人,为了生活的出路,许多人便成了“契约华工”被贩卖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凤岗的“契约华工”前期多数被贩运到东南亚的马来亚等国,开采矿山,开垦殖橡胶种林等劳役工作;第二期的“契约华工”多被贩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牙买加等地。这些人,后来被人们称谓为华侨。自然条件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松托窝山海拔265.6米,是凤岗最高山岭。流经凤岗主要河流,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源头在雁田长表,后流经全镇八个行政村,由竹尾田出境,进入塘厦镇。植被为亚热带季候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地质由海相碳盐岩构造,灰黑色、红色、白色等多种石灰岩组成。岩层厚度400米左右,表土厚度10多米。属赤红壤地区。凤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与热带过渡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差振幅小,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常年气温在25-28℃,最高温度34-35℃,最低温3-4℃左右。常年降雨量为毫米。全镇山(地)林面积5万9千多亩,可耕地面积2万3千多亩。凤岗概况凤岗,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凤岗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 。东南西三面,昔日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松托窝山海拔265.6米,是凤岗最高山岭。流经凤岗主要河流,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源头在雁田长表,后流经全镇八个行政村,由竹尾田出境,进入塘厦镇。植被为亚热带季候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地质由海相碳盐岩构造,灰黑色、红色、白色等多种石灰岩组成。岩层厚度400米左右,表土厚度10多米。属赤红壤地区。凤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差振幅小,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常年气温在25-28oC,最高温度34-35oC,最低温3-4oC左右。常年降雨量为毫米。全镇山(地)林面积5万9千多亩,可耕地面积2万3千多亩。凤岗镇有二种语系人口。据史料,广州话系人口(又称本地人)其先祖从粤北的南雄到广州地区,后又逐迁到凤岗。在宋末元初到凤岗立村的本地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客家话系人,其先祖原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从清朝中期设立在黄洞h龙庵的碑文记载,凤岗的立村定居第一批客家人的先祖为“十三位公”。他们应召从与粤东地区南迁到凤岗开垦,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民国期间的凤岗辖属区域有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有部分村庄划入宝安县的平湖镇、观兰镇以及相邻的塘厦与清溪两镇。现凤岗辖区面积为82.5平方公里。设十二个村(居)委,大小自然村(坊)62个。据年人口统计,凤岗有人口1万8千3百多人,1954年为1万7千3百多人。1964年,因受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影响,有部分人出国和外流香港,人口减至1万4千7百多人,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引资办厂,人口逐年增加,1987年户籍人口16874人,人,2005年底止,人口20633人。暂住人口超过2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凤岗总人口已超过30万人。据1986年11个管理区(现为村)抽查统计:全镇100人以上姓氏25个,100人以下姓氏28个,其中张、邓两姓人口最多,超过2000人。凤岗历史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群体,先辈们因长期饱受战争祸害和自然灾害的苦难,而形成他们不怕艰难困苦,吃苦耐劳,勤劳俭朴,敢与天斗、与地斗、与外强势力斗的坚强不屈精神。在长期的创业和斗争的实践中,凤岗人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大特点:重视文化教育凤岗人在社会实践斗争中,领悟到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凤岗人承传和发扬祖先们那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读上几年书,做个能写会算的人。从清朝中后期起,凤岗范围内较大的自然村,相继创办了55所书塾书院,对村人子女进行启蒙和文化教育。据传,清朝中后期,四乡(包括樟木头、清溪、惠阳龙岗及宝安县观兰等地)文人学者,每年都定期云集到黄洞村的兴贤文社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这一举措,也相应推动凤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可查史料,清朝中后期,凤岗出现了28个文武秀才。民国期间,有多所书院和书塾改为小学。新中国建立初期,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近二千人。1957,凤岗办了第一所华侨中学。1994年又创办了一所民办中学,2003年办了一所成年人职业中学。到2005年底,全镇有公办小学(调整合并)6所,民办小学16所,在校学生19902人,其中民办13805人,中学校5所(包括初、高中)在校学生3773人,其中民办1708人,职中163人。教育事业又迈上新的台阶。由于凤岗人重视文化教育,从民国期间到新中国建立后,凤岗先后涌现了一批知名的政治家,原子能,物理,电子,医学等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师。从2001年至2005底止,凤岗人子女在校就读研究生、博士生及本科大专生就有242人。开拓进取凤岗地属丘陵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随着人口的繁衍,可开垦的耕地不多,村民又采用较原始的耕作方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不高,加上自然灾害和战祸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特别是属移民群体的客家人,他们都有迁徙移民的传统习惯。从清朝中期开始,就有部分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先后离开凤岗,到南洋(今东南亚一些国家)谋生。到二十世纪初,又有许多凤岗人到拉丁美洲和欧洲发展。据调查,凤岗籍人的华侨(华人)已散落到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已超过四万人,比坚守在本乡的总人数还多一倍以上。凤岗已成为东莞市的重点侨乡之一。凤岗籍的华侨(华人)绝大部分人都是爱国爱乡的。在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朝政权斗争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华侨还放弃旅居国良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回国支持和参加抗日战争,涌现许多动人的英雄事迹。新中国建立后,许多华侨青年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他们的拳拳赤子心,乡梓情。为了加强华侨的联系,及与旅居国人民的友谊,许多凤岗籍华侨(华人)还在旅居国组织和参加华侨社团组织,如惠东宝同乡会、崇正会、广义堂、中华会馆等。这些社团组织,成为华侨与旅居国政府联系纽带,起到友谊桥梁的作用。这些华侨积极参加旅居国的经济建设,又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维护华侨的权益,加强与旅居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出现一批爱国爱乡的华侨知名人士,如彭祖绅、张友权、陈小姐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居牙买加的黄洞村华侨,时任牙中友好协会会长黄戍松先生陪同该国总督霍华德.库克一行访华期间,还到凤岗黄洞村参观访问;2004年旅居苏里南的华侨张丰年(油甘埔村籍人),参加该国总统访华团,访问期间,还陪该国总统专程到油甘埔村访问,受到凤岗人民和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凤岗华侨的爱国心,乡梓情,在凤岗的华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抵抗外强侵略从清朝到民国期间,凤岗各条大自然村庄都自行组织武装护村队,防止兵匪盗贼抢掠,抵抗和打击外来侵略者,保护本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香港,威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香港九龙半岛和新界,1899年4月,英国殖民主义者企图把租界扩展到东莞石龙镇,激起东莞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凤岗雁田乡村民在爱国人士的组织下,一马当先,在该村东罗新厅成立抗英指挥部,组织和训练民团,并于当年5月派遣500多人的武装民团,到香港新界锦田村,支持香港租界居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扩界计划,接着又在深圳布吉附近迎头痛击越过深圳河的英国殖民者,打破了英国殖民者的扩界计划。凤岗雁田被当朝的清政府封赐为“义乡”。在清末民初期间,凤岗许多自然村,除加强护村自卫力量外,许多村庄的村民,还利用公偿田积累的资金购置一些枪支弹药。而富裕的村民家庭或家族,以及华侨在外国赚了钱回乡置业建房时,还建筑了带防御性的碉楼。这些多层碉楼,最高九层,最低三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凤岗共建筑了多层的碉楼共134座,这些碉楼昔日起到护村防卫的作用。今天,已成为凤岗历史文化遗产一道亮丽的景点。抗日战争暴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踏进这片宁静秀美的山乡。日本侵略者多次扫荡凤岗时,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残酷地迫害凤岗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据调查,在抗日战争期间,凤岗村民被日军、日机杀死炸死共238人,男性204人,女性34人,被打伤、炸伤80多人,被抓作苦力劳工320多人次,被烧毁、炸毁学校4间,烧毁商店18间,炸毁烧毁民房444间,炸毁寺庙和宗祠各1间.被抢禽畜860多只(头),被抢粮食1100多担,衣物,贵重物品1000多件,被强奸妇女20多人,遭受日军毒气烟薰之害村民200多人,日本侵略者在凤岗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凤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组建了武装自卫队和民兵,支持和协助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军。而凤岗地区也成为抗日游击队及后来成立的东江纵队打击侵略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中官井头村、黄洞村、排沙围、竹尾田村以及油甘埔村等,成为革命老区。凤岗人民积极参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涌现一批又一批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抗日军民,有老虎山下的战斗黄友小鬼班英雄集体,有像官井头村巫亚娘那样坚强的堡垒户,还有许多为游击队送情报,救护游击队伤病员和掩护游击队的机智勇敢的群众,他们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抗日战争期间,凤岗有三十人为国捐躯。在凤岗的革命斗争史上增添光荣的一页。凤岗人坚强不屈、敢于抵抗外国侵略势力的战斗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凤岗人的优良品质。改革开放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凤岗人民当家作主了。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不断地探索,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克服前进中许多困难和挫折,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缺乏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六、七十年代,全镇工农业生产仍在缓步中滚动。而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在低效益、低分配中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岗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开放改革政策,打破禁锢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锁链,变革了生产关系,实行各种生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镇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资办厂,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搞活经济。昔日毫无工业基础的山区镇,迅速崛起,先后创办了一千多家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计有制衣,塑胶,五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的电子,电脑等各种企业。而工业的迅速发展,参与工业生产的人口增加,又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2005年,凤岗镇又新签“三来一补”和“三资”协议44宗,合同利用外资达525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711万美元,全年协议增资403宗,金额1.0336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为13.1238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值为6.8475亿美元,“三来一补”企业出口值6.2697亿美元。全镇完成“三来一补”工缴费9269万美元;完成“三资”产值110270万美元。此外,凤岗镇把发展民营经济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民营工业园,开发专业市场,健全服务体系,用好用足用活市给予的各项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尽可能宽松的环境。2001年凤岗有个体工商户5000家,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共601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50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业81家。投资3.5亿元的名冠金凯悦大酒店、投资3亿元的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宇阳科技发展公司、投资1.3亿元的东毅摩托车有限公司、投资5千万元的嘉田五金有限公司等都是凤岗的龙头民营企业。凤岗镇不断推动产业本地化和“两自”企业发展,相互促进,鼓励各村发展民营企业、协助民营企业扩展出口业务,以及向民营经济开放公共事业领域等,培育了一批自有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民营骨干企业。2005年底全镇个体、民营企业总数已达805家。其中,宇阳科技公司在首届“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评选中,以三年收入增长4123%的骄人业绩,名列第二;建富模具、新达纸品、佑仲实业等到一批民营企业相继获得了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光荣称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加快凤岗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提供可靠的保证和坚实的基础。200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2.6%;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21.2%,农业总产值10228万元。全镇完成“三来一补”工缴费10717万美元,增加300万美元;完成“三资”企业产值26亿元人民币,增加3.5亿元,增长15.6%。全年实现各项税收总额2.2亿元,增长61.5;实现财政收入10591万元,增长32%;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5.1亿元,增长17.9%。2001年,村级总收入28453万元,增长11.6%,组级总收入50180万元,增长14.1%,村级纯收入21682万元,增长13.7%,组级纯收入9870万元,增长14.8%。农村人均年收入7700元,增长9.7%。镇级总资产9.3亿元,村、级两级总资产17.5亿元,增长11.9%;净资产16.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10.7亿元,增长8.3%。到2005年底止,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3.7亿元。实现各项税收总额5.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7.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50.8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达3.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23.3%。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的测评结果中,凤岗名列第43名。而凤岗镇也成为东莞市知名的制造业的重镇,经济增长和创汇排在全市、镇区的前十名。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凤岗人民又迈开大步前进。2001年,凤岗镇重新定位城市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村”的要求,以及“一网两区”和“一个中心多个支点”的发展思路。统筹凤岗镇城镇规划建设。所谓“一网”是指镇辖区内公路网络统一规划,根据“三纵四横”公路网规划,在全镇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谓“两区”是指中心区和旧城区,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中心区,完善中心区各项功能性的设施,逐步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拆除规模小和残旧的商铺等,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用于建设休闲公园和发展房地产项目;加快农村旧围的规划改造力度,引导农村公寓住宅建设,凤岗镇已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去筹集社会资金,加大城建投入。现已建成绿茵华庭、新世纪广场、凤安大厦和中银大厦等房地产项目、以及商业银行大楼和社保大楼。另投资2300万元,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新中心小学、投资4000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凤岗体育中心和建筑面积6323平方米的篮球馆、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中心公园―凤晖园、投资2000万元的沙岭农贸批发市场、投资1000万元修筑2条环镇公路等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凤岗镇着力于商贸流通,实施“商贸凤岗”工程。1.3万平方米的三联黄河商场、6万平方米的嘉辉商贸城、雁田丰田新村步行街、官井头南门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商贸项目相继建成开业。雁田、官井头、油甘埔商业中心区为辅的“两中心四片区”商贸网络初步形成。而房地产建设和销售势头良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3万平方米,住宅902套,别墅138套,商铺一百多套,销售额达5.9亿元。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凤岗物流园已于年底顺利开业,为全镇发展物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凤岗镇又完成中心渠道密封改造及园林景观工程。正式启动“一河两岸”整治工程,建设河滨公园;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商业开发,美化全镇环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园龙山公园第一期工程及一批房地产项目又相继竣工。“三纵四横”交通网络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到2005年底止,全镇又筹资2亿多元,新建了康佳路、碧湖大道、东深二路、凤平路延长线、凤清路延长线、凤观路延长线、兴贸路和凤怡北路等8条道路,累计20多公里,大部分已竣工。先后筹集资金约1.2亿元,高标准、高规格对东深路、永盛大街、凤平路、凤清路、凤观路、三联路、政通路、同富路、昌盛路等10条道路进行改造,累计有18公里道路作了升级改造。铺设沥青路面18公里累计44万平方米,道路网络上了一个新档次,设在沙岭的汽车总站,已辐射到周边的县、市、省的多区域,汽车日流量已超过2000辆次。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对镇旧区、中心区从建设格局、建设标准、设施配套、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旧城改造,计划拆迁旧城区面积60万平方米,现已拆迁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共引进锦泰花园、时代金领、秀木桥村改造、凤天阁、龙福花园、三正财富新地、锦龙新城、永和步行街等数十个房地产和商业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凤岗镇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花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新凤岗、新发展、新形象、新生活”的发展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福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加快经济增加和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发展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开展树文明新风活动。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活动。坚持开展文明户及“十佳”和睦家庭评选活动。同时,增加文体设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培育先进文化,开展了广场文化活动,举办露天舞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来工参加,成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2005年底止,凤岗镇开展创建市无毒社区8个,全镇“无毒社区”达标单位已达47个,全镇以打造文化强镇为契机,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先后组织二次大型文化艺术节,邀请央视《激情广场大家唱》剧务组到凤岗演出;每年组织多场次文化文体活动和书画展,邀请俄罗斯舞蹈团前来献艺;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凤凰杯”篮球赛。此外,有线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信息互联网已开通,并进入许多政府部门和家庭。凤岗人已跨入信息的时代。2005年,凤岗镇荣获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镇光荣称号,镇体育中心亦荣获市十佳文化广场称号。雁田村、竹塘村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村,信浓厂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单位,嘉辉塑胶厂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先进单位;雁田村、油甘埔村获东莞市文明标兵村、居委会获东莞市文明社区。展望未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凤岗广大的村民,已从个体农民,过渡到合作集体农民,又向城市居民方向迈步前进;而农村的经济,也从个体经济,到合作集体经济,并迈步走进股份制经济。凤岗已从纯农业型经济,发展成工业型经济,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和民营经济。凤岗村民实行股份制经济后,这项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农民已从个体私有制解放出来,并解决凤岗村民自立村以来数百年间无法解决的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逐渐解决了,并把农民引上富裕的道路。现在凤岗传统的农业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昔日抓牛鞭的广大农民,已纷纷洗脚上田,成为工厂和城镇的管理者,或者从农民转为工人、工商业者;凤岗随着向城市化迈进的同时,也开始实施村改居工程,纯农业型的村民已向经济发展型的居民社区转变。凤岗的农民、农业、农村,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演绎和唱响一曲高昂壮丽的时代交响曲。20世纪70年代以前,凤岗的农业生产总收入,在1000万上下徘徊,地方可支配的财政不足200万元,全镇人民年分配收入在200元左右。到了21世纪初,凤岗人年平均分配收入已达7700元,到2005年底,年人分配收入已超万元。比20世纪70年代前提高了50倍以上。而且各村委除给每个村民买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外,对已到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发放一些补助金。到2005年底止,凤岗户籍居民90%以上都新建了多层的楼房别墅,家用电器和电话和手提电话,已经普及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有青壮年的家庭都拥有一、二部摩托车,到2005年底,全镇有20%以上居民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全镇人民的衣、吃、住、行已有了可靠的保障。用老百姓的心里话说:现在是凤岗人自立村以来最好的年代,最富裕的年代。凤岗在发展中创造的奇迹,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已用铁的事实和生动而有力数据证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以及共产党领导人民走民富国强路线的正确。历史也证明: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人。凤岗人民正意气风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继续为凤岗光辉的历史,再写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富裕的新篇章。社会民俗凤岗的民俗是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周期性的重得的约定俗成的民间活动。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格调,得到历代各阶层的认同和沿袭。其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婚嫁丧葬等社会礼仪。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岁时节日,以及农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习俗;还有社会陋风恶习:如嫖、赌、吹、迷信,以及民间信仰、慈善、社会奇闻等等。这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变革中而发生变化,好的继续沿袭流行不 好的自然消失。因此,好的民俗活动具有特别的风采和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和热情参与。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拜年,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但广大群众参与,还会引起社会上层领导的兴趣和重视,从古代王朝的皇帝到现代的国家各级领导人,都可能参与,与民同乐,热情洋溢,以示国泰民安。民俗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联络感情的凝聚力。在漫长的社会里,凤岗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其淳朴健康的良俗,又渗透着不少落后的陈旧的陋习。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凤岗人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挥优良的习俗,取其精华;改革和摒弃不良习俗,去其糟粕。因势利导,破旧立新,大力弘扬客家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推动社会义新文化的开展。基本概况凤岗镇位于南康市中东部,全镇呈弯长条形,东西宽8千米,南北长14千米。东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镇,南临上犹江与三江乡隔河相望、浮桥相连,西接唐江镇,北接十八塘乡和章贡区湖边镇。辖区面积为63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05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47人,总户数9420户。全镇耕地总面积1427公顷,主要栽种水稻、蔬菜、花生、红薯、瓜类、大豆等农作物。山岭面积3244公顷,森林覆盖率41.2%,果业生产采取四旁种植和连片开发相结合。水塘面积77.3公顷,主要养殖草鱼、鲢鱼、鳙鱼、甲鱼等。历史沿革以驻地圩凤岗命名。解放初属凤岗区凤岗、龙江2乡。合作化时属凤岗区长江、龙江、凤岗3乡,有峨眉、长江、龙江、龙泉、路塘、岗孜、凤东、凤岗8个高级社。1958年属火箭公社,1959年改名凤岗公社。1961年分为凤岗、龙江、长江3个公社,1965年合并为凤岗公社。1968年三江公社并入,1979年三江公社分出。1984年改凤岗乡。1989年撤乡设镇。1997年,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凤岗居委会及朱家、凤岗、岗孜、轮圹、路塘、塘屋、龙泉、长江、长田、长胜、黄龙、天子、南边、峨眉、龙江、蔗山、大塘、横岭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凤岗圩,距市区25千米。交通状况交通十分便利。赣丰公路纵贯境内6千米;建成的赣粤高速公路纵贯龙江村,长约1公里;厦昆高速公路横穿龙江、蔗山、大塘、横岭、龙泉、塘屋6个村,长约6千米;建成的通村水泥公路有纵贯全镇的凤岗至内潮公路、池溪口至龙江、南边至白石和路塘环村公路。赣州新黄金机场也经迁建于凤岗镇,机场走廊从机场经横岭和赣州迎宾大道衔接。经济发展建筑、建材、竹木加工、运输、食品、果脯是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主体。镇办企业有农机站、农具厂、红砖厂、沙石场、食品厂、自来水厂等16家,村办企业20多家。2005年全镇工业产值1958万元;财政收入达153.73万元;全镇农民年纯收入2873万元。邮政、通讯、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乡村面貌有明显改观。全镇拥有机动车172辆,摩托车5265辆,电脑356台,程空电话用户3855户,手机3621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6个村和1个居委会全部完成电网改造,减轻了群众用电负担,保证了用电安全。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4490 男 16251 女 18239 家庭户户数 928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3802 家庭户男 15859 家庭户女 17943 0-14岁(总) 103810-14岁男 57030-14岁女 467815-64岁(总) 2118315-64岁男 930415-64岁女 1187965岁及以上(总) 292665岁及以上男 124465岁及以上女 168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2290行政辖村凤岗村 朱家村 岗孜村 路塘村 塘屋村 龙泉村 长江村 长田村 长胜村 黄龙村 天子村 南边村 峨眉村 龙江村 蔗山村 大塘村 横岭村基本概况凤岗镇位于怀集县的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阳山、广宁两县交界,西接汶朗镇,南邻甘洒镇,北连治水镇,省道水谷线贯通,交通极为方便,是怀集东区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77平方公里,耕地12082亩,山地面积36.6万亩,全镇设22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人口38887人。凤岗镇北高南低,以山地为主,南部有少量丘陵。山地土质以红土壤为主,水田土质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气候处于中、南亚热带的过渡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累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有两条大河,凤岗河是该镇的主要河流。经济发展凤岗镇建有一个墟镇,总面积2.15平方公里,总人口1267人。墟镇内建有文化中心、集贸市场一个,各类批发、零售商铺70多间,墟镇还专门规划出商业、工业开发小区,目前工业区已建有纸厂、制鞋厂、木加工厂等工企业。教育状况凤岗镇对文教卫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全镇已建有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1所,卫生站30多个,全镇有医务人员80多人。镇内设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22所。全镇有教师480多人,在校学生5000多人。自然资源凤岗镇森林资源丰富,山多地少,以林业为主,全镇已建起木薯、厘竹。茶秆竹、肉桂,白果、桐油。松脂等农林业商品基地4.5万亩,全镇活立木蓄积量达1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该镇的著名土特产有"冷瓮茶"、香茹、木耳、竹笋,较为名贵的中药材有七叶一枝花、砂仁、巴教、勾苑、鸡血藤等,还有珍稀的果子狸、穿山甲、金钱龟、过山风等野生动物。全镇矿产资源各类较多,主要有铁、锰、铜、铋、水晶、硅、石英、云母等十多种,还有储量达2亿多立方米的花岗岩石和大量的石灰石,现生产的“春花红”、“芝麻花”等优质花岗岩石板材远销台湾、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经国家级鉴定含有38种人体必需和有益的元素。水温达65℃。生产“蓝带”、“燕峰”等名牌矿泉水的燕峰矿泉水厂就在该镇境内。凤岗水资源极为丰富,凤岗河总蕴藏量10万千瓦,可开发6万千瓦,全镇现利用水资源,创办镇直水电站6座,总装机2045千瓦,年发电量720万度;目前,总装机容量达5000千瓦的大型水资源开发项目银龙水电站正加紧施工,福龙、玉龙两大装机容量共8000千瓦的水电站正在筹备建设。民俗文化凤岗镇孔洞村位于怀集县城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距圩镇18公里,与阳山县接壤,全村总人口1108人,占地总面积3万多亩。该村现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德惠成公祠”、“观音堂”、“孔乡书院”、“成国选公堂”、“裕后楼”等建筑物,这些古建筑群对了解岭南文化,古代建筑艺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把孔洞村列为国家级文化名村。孔洞人自中原入粤后,栖英德,上阳山,然后入怀集,五度迁居,直到明宣德年间,才认定了孔洞作为萋生地。从此以后,辟土开基立业,历经三代,至成勤珠公时与邻村一钱氏女子结为夫妻,生有数子,其中一子名叫成德惠。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劳苦练,少壮就能文善武,承继了其远祖成永珍的家传风范(成永珍在明朝洪武年间出任明朝军旅官职,驻守南雄)。成德惠深受外祖父钱维才一家的喜爱,并常驻于外祖父家中共同生活度日。钱维才的孙子合家于明朝天启年间迁往今怀集县甘洒镇钱村定居后,将其全部田地、山林产业送给成德惠。於是成德惠就从黄石坑尾入住现孔洞村。继承接管了外祖父的产业。成德惠公随后聚妻生子、善于经营,在管理好田山产业之余,娴瑕修文习武,教子课孙。还无意中发现了沉睡于产业中地下黄金矿藏(即现在孔洞村管辖范围内上、下马?山),随即带领儿孙开采挖掘,逐渐发家致富。成为该村豪族。致富后的成德惠子孙睦桑梓和乡邻,从未忘记祖宗的遗训,勤俭持家。其后成德惠公之孙成国选,国相、国颜、国序兄弟四人合力创建了成氏祠堂(即现在的成德惠公祠)之后,又建成具有传统浓郁岭南文化韵味的建筑群:――观音堂、成国选公堂、裕后楼、孔乡书院、八角楼(又称十二生肖楼,今仅存址)等,整个布局以“德惠成公祠”、“观音堂”连片建筑群为核心,分东、西两翼,分别以“孔乡书院”、“裕后楼”为主调,沿两侧山坡呈展翅大雁状向南延伸,成“品”字结构,各座建筑形体各异,自成特色,既注重实用,又讲究美观。整个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3092.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2.55平方米,均为清未年以前建筑物。一、“德惠成公祠”、“观音堂”两座古建筑连在一起,位于孔洞村中心位置,坐北向南,四面环山,香火旺盛,占地面积1252.02平方米,建筑面积889.35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鼎建。两座建筑设计独特,各有千秋。门前广场及弓形水池为公共设施,左右对称建有一小门楼。“德惠成公祠”分前、中、后三级大厅布置,祠高8.6米,大厅内东西两廊雕刻着字体清秀、笔迹精细的碑林(内容包括孔洞先人的来源、起居、家训以及成氏当时管理的山林、田地等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成氏先人很早以前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碑林上清楚地刻着当时过上“小康”生活的历史依据),整座建筑的瓦檐拼封,雕刻精美,图文并茂。每一级大厅瓦顶两侧各有一个锅耳状标志造型。西边有一行人巷,再有一排“理事房”及“厨炊房”。东边有一巷(称马巷)相连入“观音堂”,而“观音堂”则分前、后二级大厅,后级是灵坛,灵坛为:“观音”、“关帝”、“医灵”三神(即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北方镇武玄天上帝,正一医灵万寿大帝),中间为地坪,东西两侧为2米多高的围墙,瓦檐拼封,同样精美,堂高8米,瓦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与“德惠成公祠”不同结构的古钱币状标志造型(据说现“观音堂”是原成德惠公外祖父――钱维才公的旧居遗址,为感谢和纪念钱氏外祖父而特别设计的)两座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相辉映,均为青砖、杉木料为主的古建筑物。可见,孔洞先人的用心良苦,并为后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历史见证。二、“孔乡书院”位于孔洞村“德惠成公祠”的东边,距“德惠成公祠”46米,坐东向西,院高10米(二层)占地面积310.83平方米,建筑面积393.88平方米,建于嘉庆戊辰年。首层置“都天置富财帛星君”神位,内设四间书房或课室;二层为《三圣阁》,(“三圣”即:敕封伏魔关圣帝君、大成至圣孔子先师、文昌开化梓潼帝君)。从正面看上去,则见《三圣阁》显眼字体刻在二层正上方墙体,并在《三圣阁》左、右刻有一副对联(字体模糊,有待辨认)。书院正门前是空地坪,并用弓形围墙(1.8米高)围上。两侧各有一精致小门楼,书院两边建有一“书巷”,另有一排四间配套房子,分别是宿舍、炊厨、膳堂等。房子虽不算宽大,但非常别致,斗拱、门窗、飞檐等设计独特。建造书院极具特色,不能不说是孔洞先人文化至上的优良传统了。三、“成国选公堂”位于孔洞“德惠成公祠”的西边,距“德惠成公祠”80米,距“孔乡书院”110米,坐西向东,堂高7.9米,占地面积1259.87平方米,建筑面积684.22平方米,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分前、中、后三级大厅,南北建有四排房子及四条行人巷,堂前有一空地坪并用围墙(2米高)围上。偏北前方建有一个精致的门楼,门楼上方挂有两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匾额,分别为成曰杨、成曰东兄弟先后中武举人而刻立的。(匾额的内容分别是:一、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响孙示清为:《武魁》乾隆戊申科举人成曰杨立;二、户部侍郎署理广西巡抚部院台布为:《武魁》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中式第二十三名举人成曰东立)。在门楼外还有一个广场,广场上还存放有当时武举人练武用的石印以及石鞋一双。而“成国选公堂”正门上方又挂有一块精致的匾额。(匾额内容是:钦命翰林院编修提督广西全省学政加三级记录二次周作揖为:钦命翰林院侍郎提督广西全省加三级记录十次祝康蕃为: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苏成颇为;《拔贡》道光乙酉科拔贡生成子刚立。正门前南、北两边分别有一间小房子,房子的门窗非常讲究,特别是窗户,是一般建筑物罕见的象胡卢状标志的窗户。西边相隔一巷另有一排宿舍,进入宝殿则见传统封建文化结构的红色灵坛,坛上刻有一个大“福”字以及对联一副:南阳先世泽,东观旧家风。可见孔洞先人也是受封建礼教影响相信神佛而留存至今的原故。四、“裕后楼”距“成国选公堂”仅2米。同样为坐西向东,楼高三层(14米高),占地面积269.95平方米,建筑面积545.1平方米,该楼气势宏伟,地势险要,为当时哨防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总体造型构思还是一窗一孔,均未忽视兵防的考虑,是当时战乱时候的有力保证。其地理位置比其它任何一座建筑物高。北面原有一排“官厅”(今还存地址)正门用花岗岩刻上一副对联:门前皆水上三级加三级风波,楼外云山高一层有一层烟景。首层左、右耳房各设一口水井,平时加井盖密封,战时才开盖取水,楼前还修筑一条石砌成的引水渠,引后山溪水绕楼而过,以保证水井有充足的水源。顶层正面外墙刻有“裕后楼”字样,左、右两边刻有对联一副:阁大堪邀月,台高可摘星。试想,孔洞先人的文才武略,聪慧过人是何等境界了。五、据历史书籍《怀集县志》等记载,仅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孔洞村曾出了6名举人或贡生:成曰杨,生于乾隆丙戌年十二月,曾任千城之选营千总为武略骑尉,并受清朝乾隆皇帝(铸有“奉天敕命”字样)金条封赏,终于道光乙酉年正月;成曰东生于乾隆丁酉年十二月,嘉庆三年戊午科中式第二十三名举人,被封为武略骑尉。终于嘉庆乙亥年四月;成凤,生于雍正十年(壬子岁)七月,被封武略骑尉。终于嘉庆十年(乙丑)二月;成子刚,于道光乙酉科选为拔贡生,曾任复城教谕,并著有由当时的刑部主事郑甫作序的诗集《确园集》,还留下很多对联。成家霖,生于道光丙戌年九月,曾任守城训遵等,终于同治甲戊年十二月。至于考上为庠生、秀才、监生、登仕郎等成氏族人尚有不少,但相关资料残缺不全。值得一提的是,成曰杨死后的碑文为皇帝敕封:《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威覃布勤击鼓之恩备勤修克重千城之选尔后选营千总成曰杨材勇著闻韬铃娴习具行饰具知士伍舞?军政修明见拊循有素欣逢庆典宜焕温纶以尔为武略骑尉锡之敕命戏策幕府之熏名祉承休命荷天家之光宠勿替成劳。DD嘉庆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之宝孔洞村古建筑群除原“八角楼”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之外,其它古建筑物都保存很好,保存度为90%以上。基村上保持原貌不变,保留了古建筑群遗迹传统文化特色。人口数据凤岗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28285 男 13549 女 14736 家庭户户数 6458 家庭户总人口(总) 27623 家庭户男 13030 家庭户女 14593 0-14岁(总) 122260-14岁男 64720-14岁女 575415-64岁(总) 1394615-64岁男 618615-64岁女 776065岁及以上(总) 211365岁及以上男 89165岁及以上女 122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724行政辖村新乡村 龙凤村 金坪村 四村村 麦村村 上南坑村 下南坑村 桃花村 马头村 石湾村 龙门村 带下村 上良村 桂坑村 黄石村 孔洞村 麻地村 利民村 白坭坑村委 热水坑村委 坳头村 上磴村基本概况凤岗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属农垦城镇,是友谊农场七分场场部驻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历史沿革凤岗镇,原名“三道岗”。原属富锦县第六区管辖。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三道岗区,1950年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设置三道岗乡。1958年秋,改称三道岗人民公社,旋即并人(过渡)友谊农场,排序为七分场。1960年友谊农场建县后,设置三道岗乡。1968年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七营。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又恢复友谊农场七分场。恢复友谊县建制后,1985年8月,设置凤岗镇。全镇总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全镇共辖凤岗、西新发、有利、德胜、北兴、集富、六合、兴隆山、马家街、幸福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镇政府驻地凤岗村。
相关分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市凤岗镇邮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