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地图 西安市张斌涛 性别男 年龄30岁

高校院所介绍汇总贴---西北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硕博招生 - 硕博试题与招考版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高校院所介绍汇总贴---西北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帖子1874&积分84&金币823 &贡献值2 &最后登录18-1-6&
高校院所介绍汇总贴---西北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高校院所汇总贴
[ 本帖最后由 tjuhrl 于 08-11-10 20:36 编辑 ]
帖子2061&积分158&金币87.3 &贡献值2 &最后登录15-2-25&
【学校基本介绍】
学校名称:西北师范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例如河北省):甘肃省
学校所属地(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甘肃省兰州市
学校简介:
&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5个一级学科。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0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272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818人,普通本科学生1394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5660余人。
&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8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5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58项,省敦煌文艺奖14项。
院系介绍:
& &学校现设18个二级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知行学院)、46个系、2个教学部、72个教学科研中心(所)、35个实验室(中心),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等机构。
& &学校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等 26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 ∶ 税收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法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电路与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环境科学、旅游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 92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学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 4 个专业学位。
导师队伍:
&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6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8人,教授(研究员)2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3人, 203人具有博士学位,491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446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 & 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80 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42人,各类在校学生 27200 多人,其中各类研究生达 4000 人。
科研条件:
&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10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4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1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10多人。
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联系办法(含电话、传真、通信地址、邮箱):
硕博招生电话:&&
&&传真:&&
E-mail:yanjs@nwnu.edu.cn
地址:兰州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特别介绍】
学校优势专业介绍:
作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院及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专业为优势专业,在国内处于较先进水平。
知名学者:
& & 1.高锦章,出生年月:1939年12月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分析化学
Telphone: (H)& && &(FAX):& && &(Lab hone):
&&1939年出生于山东省,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稀有元素专业方向(五年制)。年由国家公派在日本筑波大学从事稀土材料研究,其成果获得日本化学会最佳论文奖;1988 –1989年由国家公派在美国东南路安娜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管理;1990 – 1991年和年两次由国家公派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Choppin教授进行合作研究(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受中国科协派遣作为中国代表队副领队赴加拿大参加29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1999年受中国科协派遣担任大陆科教团副团长率代表团回访台湾教育与科研单位。
1961 – 1984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任助教和讲师;198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 – 2005年间曾受聘为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和西北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2年受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主任和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行政职务。
&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稀土配位化学、化学专业英语、化学论文英语写作与消费者化学等课程。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和人事部部留学生基金5项,省教委重点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横向课题5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180篇左右,鉴定成果4项,申请专利6项,其中2项已授权,4项进入公开审理阶段。主要研究领域为:(1)溶液中稀土配合物光谱化学---4f电子的成键性质及其分析应用,(2)高温固-液熔融萃取,(3)光度分析中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反应及其分析应用,(4)化学振荡现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5)低温等离子体化学,(6)材料化学等。先后邀请日本筑波大学长岛弘三教授,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中井 泉教授,日本大阪大学足立吟也教授,瑞士洛桑大学J.-C.G. Bunzli教授,美国西北大学 Fred Basolo教授,新加坡理工学院 Leong Chee Liak 教授,以及乌克兰国家科学院Peter E Strizhak教授等同行学者来我院讲学或合作研究。合作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1)溶液中镧系配合物光谱化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光度分析中的高灵敏反应及方法(科学出版社),(3)配合物电分析化学(中国石化出版社),(4)消费者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5)化学论文英语写作(中国石化出版社),(6)化学英语写作(甘肃教育出版社)。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2等奖1次,3等奖4次,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2、3等奖10余次。
1978年获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4年获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3年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7年获甘肃省园丁奖,1998年被教育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 &2. 王云普: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通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学报》、《合成橡胶工业》编委。日本早稻田大学高访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模、甘肃省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70篇,被145篇论文引用222次,国内论文74篇,被CNKI收录64篇,有20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该20篇论文被19篇文章引用28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6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5项已用于生产。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厅局级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3项,公开12项,合作完成专著、译著各一部。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995年化学部基金评审会,主办了1997年全国化学竞赛暨2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选拔赛。
& & 3. 南国农教授,男,生于日,江西清江人。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BR&& &南国农教授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1948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1950年7月响应周总理的召唤,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3年,南国农被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整整50个春秋,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新中国电教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一直奋斗在西北师范大学这片大西北的沃土上。&BR&& &1978年我国电教事业重新起步,受教育部委托于1979年、1982年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主持举办了“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和“全国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并积极倡导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因此,南国农教授是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1980年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现已成为国级学术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1983年~1990年,他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了《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导论》等多部专业教材和《传播?教育?现代化》等近20本“电化教育丛书”。1991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南国农教授任顾问。近年来,虽年逾八十,但仍活跃在电教第一线,担任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著书立说不断,有60多篇论文见诸各类报刊,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耕耘不止。同时,南国农教授还担任华南师大、南京师大、河北大学、陕西师大、东北师大、江西师大、云南师大等校的客座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4. 刘仲奎: 教授
& &职务: 1963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1988年在武汉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由讲师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现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常委。
&&刘仲奎,男,博士,1963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1988年在武汉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由讲师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现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常委。
  刘仲奎同志主要从事代数理论的研究和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曾经解决了前苏联、德国、加拿大数学家提出的五个公开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已在SCI全检刊物《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上发表论文16篇, 在《Semigroup Forum》、《数学学报》、《Bull. Austral. Math. Soc.》、《The Southeast Asian Bulletin of Mathemat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半群的S-系理论》一部,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代数》一部。研究成果被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爱沙尼亚、捷克、伊朗、越南、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数学家引用40余次,并被收录到由德国、英国、爱沙尼亚数学家主编的两部专著中。有47篇文章被美国《数学评论》所摘评。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六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项目&西北地区民族高师数学教育面向21世纪主干课程代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该项目的主要成果《高等代数》已由高教出版社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出版)。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次,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两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及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一项。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他们已成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甘肃等地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骨干。
  刘仲奎同志1994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5年被评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997年入选由国家教委、人事部等七家单位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
& & 5. 赵逵夫,男,汉族,1942年生,甘肃西和人。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1979年考为甘肃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长。
  学术兼职有: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委,《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特邀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香港广大学院等校兼职教授,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士。他还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赵逵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社会科学战线》以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2002再版),《古典文献论丛》(中华书局2003年),《屈骚探幽》(巴蜀书社2004年再版)等,主编《诗赋研究丛书》(已出版15种)。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2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中国屈原学会“屈原研究十年”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曾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赵逵夫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戏剧、敦煌文学、甘肃地方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楚辞》与先秦文学研究上成就卓著,影响巨大,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 6. 万明钢 男,汉族,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专业教育心理学、少数民族教育. 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民族心理和民族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 80 余篇,出版著作 3 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项目、香港儿童救助会项目等十余项课题;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作为教育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在以学位点申报为代表的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组织申报了“比较教育”、“学前教育”、“教育与经济管理”、“高等教育”、“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硕士”等硕士点,“教育学原理”博士点,“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持完成了教育学院本科专业的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改革,率先在全校实施了 2 + 2 本科培养模式.在全院教师的努力下,教育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校的前列。
荣誉称号 : 1998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或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4年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师称号 。
专著及重大研究成果 :&&
藏族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 &论基本教育 《西北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系列论文)&&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教育人类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副主编
曾获得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 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中国图书奖教育类图书一等奖
零点,学术的花园;零点,心灵的家园!
帖子340&积分28&金币812.1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7-3-22&
学校名称:兰州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甘肃省
学校所属地:兰州
学校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8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医学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业学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353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63495多平方米,藏书258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39万余册。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7.5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8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44个。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8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3756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19847人(本科生19293人),研究生8054人(博士生1377人)。在职教职工4134人(不包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637人,其中教授等高职36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共762人,研究生导师879人(博士生导师218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新药品(大蒜素片、美多酚);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确定了“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学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构建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注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教授治学、实施精英教育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新型的校、院、所管理体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与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院系介绍:化学化工学院
& && & 本院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下设2个系,8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拥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艺、应用化学7个硕士点。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41人,副教授33人。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有学术交往。
& &★化学专业基地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本着优化配置、分流培养、集中优秀学生、配置优秀教师的管理理念,将有志于在化学科学领域成就事业的最优秀学生集中到该基地班,进行重点培养。毕业生主要为国家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或国家基础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
& &★化学专业(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坚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仪器分析等。毕业生适宜在科研、高校、化工、石油、环保、医药、冶金、地质、轻纺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
& &★应用化学专业(含应用化学、放射化学2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并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训练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学、电工电子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环境化学、放射化学基础、核材料仪器分析等及相关实验、实习。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厂矿企业和行政部门工作。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培养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生产工艺及设备设计,具有化学、化工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导论、化工分离工程、计算机化工应用、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过程开发与技术经济、化工优化过程生产实习等。毕业生适宜从事科技开发、化工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导师队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目前拥有一支阵容整齐、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2人、实验技术人员61人。学院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名,国家杰出人才基金人选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名,教授39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73人。
多年来,在老一辈专家和学者的带领下,经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锻炼,一批充满朝气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也相继脱颖而出,从而使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
科研条件:有机功能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
联系办法:本  部:地  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榆中校区:地  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
     通信地址:兰州市160号信箱
     邮政编码:730107
一 分 部:地  址: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
     邮政编码:730020
草科学院:地  址:兰州市嘉峪关路456号
     通信地址:兰州市61号信箱
     邮政编码:730020
帖子299&积分72&金币965 &贡献值2 &最后登录14-12-30&
学校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陕西省
学校所属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
学校简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共建。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于1934年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049.2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66.3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学校从1939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形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到专科以及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9345名,研究生6371名,成人教育学生8466人。
院系介绍: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17个学院(系),还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体育部。有59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育八大学科门类。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5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
导师队伍: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逐浪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青年教师。现有468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427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64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623人。有两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科研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高校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承担着为西部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重任。学校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使学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数量、效益和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36个。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观测台站4个。
为了发挥学校科教资源和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学校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
联系办法:咨询电话: 029 -
;传真:029 - ;E-mail:zhsh@nwsuaf.edu.cn
地址: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 3 号 ,邮编:712100
【特别介绍】学校优势专业介绍:
1&&临床兽医学: 1936 年牧医系成立以来,经过盛彤笙、王建辰、钱菊汾、段得贤等教授和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梯队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群体,建成以胚胎工程、动物中毒性与营养代谢性疾病及动物生殖内分泌与繁殖障碍为优势的学科。
2&&植物病理学: 本学科点分别于 1983 、 1986 年被国家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是西北地区目前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 1998 年我校植物保护专业被国家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1999 年本学科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15 人、讲师 16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博士导师 8 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8 人。目前设有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批研究所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一个。本学科设植物免疫学、植物病毒学、真菌学和植物生态病理学 4 个主要稳定的研究方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32 人,博士后 2 人,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 12 人。
3&&土壤学: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虞宏正教授和朱显谟院士等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下发展起来的。 1999 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之后,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学科点和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土壤学科点合二为一,使学科点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加强。本点现有院士 2 名,教授 36 人(博导 22 名),副教授 37 人,讲师 34 人,具博士学位者 34 人,留学归国博士 9 名,百人计划 3 名。
4&&农业水土工程: 本学科点是在 1932 年近代著名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水利专修班、 1934 年成立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 1941 年著名水利专家沙玉清教授发起成立的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研究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41 年原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研究部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后, 1981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 年成为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至目前已授予 16 届硕士学位、 12 届博士学位,共招收培养博士生 49 人,硕士生 130 人。 1993 年和 1999 年两次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1999 年 9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后,使本学科的整体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及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现有教授 21 人(博士生导师 9 人)、副教授 22 人、讲师 1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21 人。
知名学者:
1 朱显谟 :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1915年 12月生于上海崇明。1940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 。 先后在江西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现任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1998 年转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现任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土壤学会名誉理事长、水利部技术顾问。
2 山仑,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水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中心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荣誉会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李振岐院士,男,1922年生于河北省遵化市,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学院),后留校任教迄今。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赴苏联进修和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免疫学教学与小麦锈病研究,为我国植物免疫学教学和小麦锈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1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并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
4 国际院士周尧,男,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1936年毕业于江苏南通大学农学,同年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留学,师从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F.Silvestri)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至今在西北农业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周尧教授在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方面建树尤多,60年来共发表昆虫学论著200多篇(册),建立了23个新新亚目、45个新总科和2个新科,发现400多新种与新属,采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1980年至1986年经多方努力,建立了昆虫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昆虫标本50万号和丰富的昆虫分类研究文献。
5 康振生,男,1957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植保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病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菌物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帖子8359&积分300&金币4450.9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7-5-23&
【学校基本介绍】
学校名称:西北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陕西省
学校所属地:西安市太白北路1号
学校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建国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多亩.
建国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名,其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学校与解放军总政治部签订协议,是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院系介绍:
现设21个院系,69个本科专业。共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1个讲座教授岗位,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在校学生19000余人。(具体为:经济管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地质学系  、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化学系  城市与资源学系  应用社会科学系  数学系   法学院  物理学系  环境科学系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学院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条件:
 学校每年承担国家“973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
  学校历来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日、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7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联系办法(含电话、传真、通信地址、邮箱):
电话: 71913&&电子邮件:
【特别介绍】
知名学者:
1高 鸿 院士&&
个人简介:
  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高先生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高先生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高先生还为我国科学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在学术界声望高,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构多次聘任他兼各种学术职务。他于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他长期(年)担任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高鸿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着无私奉献。
2 高山 (构造地质学)&&
个人简介:
  高山,男, 196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云南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学顾问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他任教17年来,为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地球化学、高级地球化学、岩石圈化学地球动力学和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后2名,他主要从事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部世界若干典型地区下地壳成分对比研究及下地壳大尺度化学不均一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二级课题“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中部高压-超高压带的形成、岩石圈减薄与拆沉作用之间的关系及盆山动力学”、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喜马拉雅与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对比研究及造山带下地壳化学成分的动力学演化”等20项国家级、省部级或国际合作项目或课题。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 Precambrian Research ,Chemical Geology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发表有“How mafic is the continenfallower crost”,“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mental cra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等7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模地球化学研究》(第三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他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获得了上述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63种元素丰度值。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套同时建立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区域大规模元素含量实测基础上、包括不同构造单元、涉及元素种类最多的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研究成果;②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角度论证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发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质应与大别—苏鲁榴辉岩相当,拆沉量为37—82km;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和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性实验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具双层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上部为长英质,下地壳下部为镁铁质,下地壳总体成分为中性,这种中性双层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于现有的单层、镁铁质的全球大陆下地壳模型 ;④通过对全球太古宙沉积岩和现代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太古—元古宙界线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显突变;⑤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显生宙的构造演化;⑥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进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减薄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元古代而东部的减薄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中生代,两次岩石圈地幔减薄置换作用可能均与陆—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
  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作为第六完成人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0年获侯德封奖,1994年获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3.舒德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个人简介:
  舒德干,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鄂州人,理学博士,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1月受聘西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特聘教授岗。现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委员,日本蒲郡市《生命之海》科学馆名誉馆长。
  他长期从事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 “攀登计划” 、“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陕西省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寒武大爆发”、澄江化石库和动物门类起源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就。在被称为“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的“寒武大爆发”研究上, 特别是对早期生命活化石化石库的澄江动物群的研究中独树一帜。1996年以来,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10篇重要学术论文,先后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一系列具有原始生命性状的半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尾索动物早期生命化石,发现了奇特的灭绝动物类群“古虫动物门”,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五步走”的新假说,首次全面勾勒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所创生的“生命树”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两大枝系动物演化谱系的基本轮廓,提出“寒武纪暖水与冷水两大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假说和“广义进化论”。
  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28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该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唯一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陕西省和我校自评奖以来所获得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这样评价此成果:澄江动物群是20世纪古生物学的伟大发现,为生物早期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大爆发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对一些现存生物门类的早期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科学价值重大,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其先后四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种奖励,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等称号。
帖子2047&积分149&金币961.3 &贡献值12 &最后登录16-12-25&
【学校基本介绍】
学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例如河北省):陕西
学校所属地(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陕西省西安市
学校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 1896 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 年改称交通大学, 1956 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9 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 是国家 “ 七五 ” 、 “ 八五 ” 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 , 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 ” 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9 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2000 年4月,根据国家高校体制改革之精神,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 60 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 40 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
院系介绍:& && &
&&◎ 理学院&&科学计算与应用软件系
&&应用数学系
&&信息科学系
&&统计金融系
&&应用物理系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材料物理系
&&应用化学系
&&医药化学系
&&基础教学研究所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工程系
&&制冷与低温工程系
&&热动力工程系
&&核能与热能工程系
&&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系
&&汽车工程系
&&流体工程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化学工程系
&&压缩机研究所
&&机泵中心
&&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
& &&&◎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机械电子工程系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
&&◎ 电气工程学院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
&&工业自动化系
&&电力工程系
&&高压与绝缘技术系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系
` 土木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
&&◎ 航天航空学院
&&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天航空系
&&工程力学系
&&力学教学实验中心&&
&&◎ 软件学院
&&◎ 医学院
&&护理学系
&&法医学系
&&公共卫生学系
&&病理学系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药理学系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生物医学研究实验中心
&&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
&&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
&&◎ 经济与金融学院
&&银行信息管理系
&&电子商务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经济学系
&&◎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
&&技术经济系
&&会计与财务系
&&工业工程系
&&管理科学系
&&组织管理系
&&市场营销系&&
&&◎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系
&&社会保障系
&&人口与经济研究所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研究所
&&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所
&&亚欧研究所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系
&&政治学系
&&心理与心理卫生中心
&&◎ 外国语学院
&&俄德法系
&&◎ 体育部
&&◎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网络教育学院&&◎ 职业教育学院&&◎ 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 国际教育学院& && &
导师队伍: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 9 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19 个学院(部)和 3 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 5600余 人,专任教师2100 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70 余人,教授、副教授 1200 多人,其它各类高级专业人才 430 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1 名 ,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34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5 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560 余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
科研条件: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 32021 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12735 人。全校有75 个本科专业, 199 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114 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 20 个,国家 “ 长江学者计划 ” 设岗学科 14 个。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 MBA 、 MPA 等九个专业学位点,有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 4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1 个,卫生部省重点实验室 2 个;学校有陕西省重点科研基地 16 个。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也设在我校。
联系办法(含电话、传真、通信地址、邮箱):
【特别介绍】
学校优势专业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
■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知名学者:两院院士
陈学俊 姚&&熹 侯&&洵 谢友柏 林宗虎 李鹤林 安芷生 郑南宁
李济生 邱爱慈 柳百成 汪应洛 屈梁生 雷清泉 卢秉恒 陶文铨
一路我们会牵手并肩,用汗和泪水写下永远。
原来头衔还可以更长的 ^_^ 夜猫子 ...
帖子1091&积分172&金币247.3 &贡献值10 &最后登录17-3-11&
学校名称:
学校所属省份(例如河北省):
学校所属地(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校简介:
新疆大学位于巍峨的天山脚下,座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目前新疆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科研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大学,是新疆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百所大学之一,是教育部与自治区“区部共建”高校。
  新疆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8月,改称为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校,1930年9月改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41年省建设厅农业学校并入新疆学院。1938年-1941年间,林基路、杜重远、茅盾、祁天民、张仲实、萨空了、史枚、高滔、江豪、涂冶、赵丹、郭春则等一批教育家、艺术家和进步人士,先后来学校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新疆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培养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
  日,新疆学院更名为新疆民族学院。1953年11月,西北民族学院畜牧系兽医班并入新疆民族学院。1954年复名为新疆学院。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62年新疆大学与新疆师范学院合并,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划入新疆矿冶学院。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79年4月新疆大学由教师培训部、三平分校划出成立新疆师范大学,1997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大学。
  新疆工学院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1955年1月更名为重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1956年9月易名为冶金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1958年7月改名为新疆矿冶学院,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并入新疆矿冶学院,1966年5月更名为新疆工学院。
  日,教育部政发教字[号文件,批准了新疆大学和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日,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2004年,新疆大学被国家教育部正式纳入与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新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周恩来总理对办好新疆学院曾作过重要指示,朱德、董必武等领导曾亲临学校视察工作,王震同志在任新疆分局书记期间曾多次率领驻疆人民解放军为学校修建校舍,中央教育部杨秀峰部长亲自来疆为学校选定校址并拨巨款建校,新疆和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包尔汗、赛福鼎同志曾先后任新疆学院院长和新疆大学校长。
  1995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分别为新疆大学亲笔题词。1994年和2000年,李岚清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校,强调新疆要集中力量办好新疆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同志曾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现任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同志亲自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
   《新疆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前后,把新疆大学建成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居于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较高水平、在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到新疆大学建校100周年(2024年),力争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院系介绍:
新疆大学现有21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筹),1个教学研究部,4个教学实践中心,8个研究所,1个干旱半干旱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7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经、管、史、哲等8个学科门类;12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项目博士后招生单位;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2个;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导师队伍:
学校有本专科学生1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856人,博士研究生109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53人。学校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科研条件:
  新疆大学属自治区高水平科研基地,“十五”以来,学校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自治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获准项目数的40%、经费数的50%;学校获得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数均占自治区的50%。
  新疆大学分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共占地3689亩,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学校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和体育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设施、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学习和学术环境,成为自治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联系办法(含电话、传真、通信地址、邮箱):
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新疆
【特别介绍】
学校优势专业介绍:
&&新疆大学属自治区高水平科研基地。“十五”以来,学校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自治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获准项目数的40%、经费数的50%;学校获得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数均占自治区的50%。五年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30余项。申请、授权专利达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124篇,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应用数学与系统工程重点学科的数学化学、网络图论、偏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理论物理、电化学、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技术等学科方向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新疆与中亚经济文化研究等学科在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我校的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新疆的优势资源——啤酒花、枸杞、西红柿等的深加工已取得重要技术成果;瓜果保鲜技术已在市场上加以应用,且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应用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改良育种已在促进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XWEC-Jacobs43/600千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成熟的自动控制技术已在风能发电、农业机井灌溉控制、水库防洪调度自动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走向市场;土地资源的评估在全区已取得丰硕成果;石油助剂、表面活性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新疆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
原来头衔还可以更长的 ^_^ 夜猫子 ...
帖子1091&积分172&金币247.3 &贡献值10 &最后登录17-3-11&
学校名称:
石河子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例如河北省):
学校所属地(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校简介: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00年8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5 年1月,教育部增加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有着58年的办学历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植根祖国西北边陲,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教学根本目标,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7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 15万人。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下设20个学院,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本科专业,设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建立了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天津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11个农业部、自治区、兵团重点学科,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2个文科研究基地,24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是兵团和自治区重点科研基地。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在新疆及国内凸现优势和特色的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六大学科群,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近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5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新疆农垦经济》、《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目前,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性发展的新阶段,正朝着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院系介绍:
拥有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体育学院、文学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食品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商学院、科技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导师队伍:
  石河子大学现有教职工2565人,专任教师 1433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134人,副教授374 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招生,从2001年起,学校部分专业进入重点批次招生,现有在校生29342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0954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573人。同时,分别从美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等八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236人。
科研条件: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7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86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65243 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藏书263万册,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是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新疆唯一的高校示范工程项目。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全面合作,国内外 100 余名专家、学者被聘为石河子大学兼职教授。
联系办法(含电话、传真、通信地址、邮箱):
【特别介绍】
学校优势专业介绍:
形成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六大学科群,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
化学工程与技术
帖子49&积分4&金币110 &贡献值0 &最后登录08-2-6&
【学校基本介绍】
学校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学校所属省份:陕西省
学校所属地:陕西省西安市
学校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
  学校创建于 1944 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1954 年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 1960 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 1978 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 60 多年来,在刘泽如、李绵、郭琦等老一代教育家的领导下,在几代师大人的努力下,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 10 万余人,形成“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校风。学校目前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区)招生,还在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现任党委书记江秀乐教授,校长房喻教授。
  学校位于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都西安,占地面积 2700 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从 2000 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主要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培训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任务。两校区功能定位明确,布局合理,建筑环境各具特色。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现设有 18 个院(系),两个基础教学部和少数民族预科部, 62 个本科专业;有 6 个博士后流动站, 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7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2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4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在国家现有 12 个学科门类中我校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2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2 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2 个,各类研究中心(所) 51 个。学校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西北综合图书资料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 277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324 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268 人,副教授 442 人,博士生导师 156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3% 以上。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4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4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 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 2 人,国家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6 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及资助计划入选者 7 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 7 人,全国优秀教师 5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用人政策,聘请了近百名国内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其中有院士 10 多人。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 48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13513 人、研究生 3629 人,有继续教育学生 5230 人,远程教育注册学生 25330 人,外国留学生 200 余人。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00 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7 项,有 6 部教材入选“国家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6 项, 2 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2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13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10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化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省西安市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