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烦,事情很多,大家如果可以爱的话静下心来看看完,...

出差在外,刚有时间在车上回位会员的来信,大家参考:
吴总,首先感谢专业判断能力,我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吴总10%的仓位上限,但也及时降了一定仓位,并且所选个股都极为强势,所以这次下跌并未受太大的影响。经过这次事件,吴总在判断大盘指数拐点上,主要依靠背靠背+10个大型指数+40个产业分类指数+200个大中小型领导股来判断。雄安爆发以后,大盘指数出现明显放量上攻突破平台时,我又开始犹豫,所以那强势的几天,在仓位控制上,是否一定要像吴总这么严格,像我这样的小资金在这波2月-3月的反弹,其实赚不了钱。对我而言20%的仓位跟没有一个样。但事实上这波一个多月的反弹中,甚至出现翻倍的个股群。如果整年是熊市像这种一个多月的反弹,可能就是少数几波赚钱的机会,那么严格按照吴总这样,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您好:投资股票并非大家想得那么容易是因为他有一半是艺术行为,不完全用专业知识说得通。特别是资金少的时候总期望通过快博弈加速做大,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资本厚度、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世界观,来到股市都会判若两人,因为这是最反应人性本性的市场。有人问为什么采用10个交易日+背靠背?而不是直接采用欧奈尔的法则跟进日直接操作?道理在于10个交易日背靠背比跟进日增加了安全系数。当然很多时候你在反弹第一天买入,第二天卖出,或者在用跟进日法则来做短线交易系统,这也可以,问题在于你得博弈是炒股,还是你的事业是投资,两个答案决定了设定的交易纪律和前提。我们举例雄安消息公布后,很多人认为牛市又来了,可我为什么每天告诉你这里不是外面传说的赚钱行情,基本判断就是技术面指数没有背靠背,但出现了跟进日,跟进日在A股的频繁度远远超过背靠背确认次数,这就限制你的交易次数和规模,降低了本金可能融损的概率。那么如果你直接采用跟进日马上交易由空头变为多头,你发现真正反弹只有两天,这就是跟进日在A股我们细化为背靠背跟进,而不是直接跟进。这样减少了犯错的次数,增加了安全系数,股票投资的最终目的第一不能大量亏损本金,第二抓住几年一次的好机会,而不是很多人说得每天复利,有一种很诱人的亏钱方法,就是每天满仓一只股票只要第二天涨1%,理论上这种方法成功的话太厉害了,每天赚复利1%,可是我没看到过这样的股市赢家。A股么可能有这种厉害的九阴白骨爪,要是有,我们也愿意见识一下。其次,我们用背靠背+10个大型指数来判断,就是要从大局观来分析走势,而不是情绪化来看待市场,这就是为什么雄安那天出来,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卖出时间,因为雄安前一个周五A股已经明显各方面破位下跌了,想一想一个故事能够改变世界,但一个故事能马上立竿见影改变世界吗?除了毒品能够立刻让你HIGH,千年大计也不是一天就能兑现的吧?我们在雄安新闻后分析了40个产业和200个大中型股票,如果你提出雄安相关股,我们没看出它们强势,这就是我们不会受到市场噪音的干扰,当然炒一把是一把,那是另外一件事。A股在我们看70%的投资者最终被淘汰,不是因为交易中蠢,而是太聪明。你可能不知道没有一个以往股市的成功者不是在进过岁月拷问后才走到金字塔顶端的。欧奈尔先生一样啊,大家看到了CANSLIM,可这背后他用了25年时间,中间还遇到1970年代美股巨跌熊市,所以没有一种方法能缺少时间的,而中国A股投资者恰恰不满意的就是时间,时间有成本,大家都害怕自己的财富跑输时间,我这里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即便你完全吧CANSLIM倒背如流,但是你过不了情商这一关,依然无法成功,我有几天是因为我和股票互相已经熬了32年,巴菲特成功是在50岁以后,你们多少人在1987年就听说过巴菲特?那时候他50多岁。所以,当你从一个小本金,普通人开始这个投资事业,就不要妄想太多的超越。我和很多人说,如果你没死在股市,每10年一次大机会,不说多少倍一次,哪怕2倍3次,然后1倍2次,你如果干50年不死。10万本金出来也有1000万,可是你让我告诉你怎么快,我真没这本事,我自己就做到过很多人梦想的回报率。其实有你这样困惑的我很理解,大家来股市不就是为了赚点钱吗?我可以让你看看我助理刚发给我另外一位非常不错会员提出的想法,虽然尖锐,可这是事实,这就是我们真实遇到的问题。“会员:即便象吴总这样所谓的有经验人士,基金净值也跑不赢沪深300同期指数。而且长期在地板清盘线趴着艰难维持。虽然说出来有点难听和尴尬。可吴总也得面对现实。鑫狮会员流失巨大冲击。作为老会员,我才这么说一句,人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您是不知道,我在某些QQ群和微信群,看到很多会员对吴总的评论非常负面,已经沦落为会员茶余饭后的调侃话题了。我说的都是实情。”~~如果这里有其它好的服务,坦率地说,我认为大家应该寻找更高速赚钱的出路,耗在我这个会员从没过300的小网站,也许真的是耽误大家赚钱的。至于我那么保守是不是矫枉过正,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因为我就是你这样的小钱开始做起那样过来的。但我不能苛求你一定要这样做,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性格都不同。
建个墙封锁言论堵的是自己的嘴,恰恰不是别人的。在墙外别人该怎么还怎么说,你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你一反驳,墙内的人就都知道了。所以墙里墙外边换着花样编排你,造你的谣能怎么滴?你连个屁都不能放。你只能在控制上下功夫,那你就更惨了,因为这将导致你失去语言和思维能力了。马克思说:“语 ...
建个墙封锁言论堵的是自己的嘴,恰恰不是别人的。在墙外别人该怎么还怎么说,你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你一反驳,墙内的人就都知道了。所以墙里墙外边换着花样编排你,造你的谣能怎么滴?你连个屁都不能放。你只能在控制上下功夫,那你就更惨了,因为这将导致你失去语言和思维能力了。马克思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即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现实的意识。”最后你的言论就会越来越抽象,只能往大了说,玩词句,也什么不敢说了。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在观念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统治状态就为革命开辟了通道。
圣经上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他出生就在罗马&。。。。。去年我们公司美国总部有个年轻助理说想找我聊聊。他中学起就在国外读书工作,说现在打算申请读MBA,想去沃顿,想毕业后回国在金融业发展。他知道我十多年前就留学毕业回国了,想问问我对留学生归国后仕途怎样看。我自然是一贯的心灵毒鸡汤,直接泼冷水说十多年前正好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滕飞之际。加之9.11之前几乎没有名校留学生愿意回国,机会多竞争少,那时回国的除非自己太蠢,否则事业很难不成功。现如今不同了,好位子已经都被占,有海外读书工作经验的潮水般的涌回来,现在指望靠读工商管理硕士来提升自己的事业,只怕短期内边际作用已经不大,所以预期一定要放低。该小助理很谦虚的表示感谢我的良言。
结果前阵子和某资产近万亿的金融机构的财务总监开会,对方是学识渊博运筹帷幄的那种。谈完公务后,该总监告诉我他儿子也在我们公司,而且马上要去沃顿读MBA了。我心里一惊,一问姓名,果然就是那个来找我聊天的小助理。当时我真是惭愧得无以言表,人家出生就在罗马的人,来找我聊不过是要一个独立于他父亲的信息来源,我又何必一本正经的说一通对遥望罗马的人和在罗马外安营扎寨的人才有意义的话呢?出生就在罗马的人,经济好时可以如虎添翼,经济不好时也可以独善其身,岂是走在通往罗马的征途上的人可以体会的?
回头看看身边那些砸锅卖铁给娃买学区房,竭尽全力给娃报兴趣班的孩奴们,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恐慌和盲从,基本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布局。他们的投入,可以让他们的娃到达罗马吗?我相信绝大多数是不能的。我相信只有自身已经在罗马的父母,给娃的教育投入,才能确保他们的娃继续留在罗马。罗马的大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窄的。所以与其在学区房兴趣班上耗费财务资源,还不如抓住自己现有的机会,打拼到离罗马最近的位置上。没有哪种教育,比父母占据的社会坐标更有意义。
最近老有朋友来谈得有多少资产才算财务自由,从说几百万到几个亿的都有。其实财务自由是有标准定义的。它不是一个资产规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金流匹配的概念: 你的资产所带来的被动现金流入,必须大于等于你的现金支出。比如房产,其实房子名义上值多少钱和是否财务自由无关,房子能否产生租金收入,或者可以卖掉变成可支配的现金,才和是否财务自由有关。同理适用于股票债券和贵金属等资产。注意这是被动的现金流入,就是你不用做额外的努力现金也会自己流进来。换句话说,财务自由就是你通过资产所有权进入了别人养活你的状态,其形式可以是房租,或分红,或利息。财务自由的标准定义是不计入由政府操办的医保养老等等的。
有几个变量决定你是否财务自由: 资产规模,资产产生可持续现金收入的能力,现金流出的规模和刚性支出的占比,以及你停止工作后多久离开人间。现实中大多数只关注自己拥有的资产的市场价格,而忽视了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更加低估了普遍长寿导致的现金支出超预期的风险。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人达到财务自由,我只知道美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不超过4%的人达标。注意美国60岁以上人群是二战后的婴儿潮,是赶上战后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各种红利的。美国现在的年轻人到了60岁时不会再有4%的人财务自由,可能连1%都不到。那我们呢?
第一段话:我每天没事在朋友圈骂娘,很多人问我说,江南,你在线下也这么骂人么?!我说,怎么会,我又不是傻逼,线下骂人不被打死才怪。我线下特别温和低调,不打架,不骂人,不喝酒,不抽烟。。引用我很早前发的一天朋友圈,基本代表了我待人接物的方式。在线下,跟上等人说话,完全可以直接,刻薄,不必要绕弯。因为大家都有承受能力,也有辨别能力。越直接,效率越高,生意能做就做。做不了。还能做个朋友。跟中等人说话,这类人一般外表自信,但是内心往往自卑,你说话得尽量委婉,不能太直接,也不能说的太透彻,要留有余地,不然他们接受不了,还会说你傻逼。跟下等人,则一定得客气,越客气越好,让他们得到满足感和尊重,让他们舒服,顺心。千万别去对他们太苛刻。这类群体往往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本身就处于边缘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这个时候,你如果稍微对他们客气尊重,往往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对你好。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稍微对他们不好,得到的结果也会很不好,她们往往生活状态让他们很容易没底线,做出过激反应,无论什么时候都别跟他们较真。最近有个电竞玩家做滴滴被砍,有个女孩子跟司机吵架被杀,有人骂服务员被泼开水。都是典型案例。何必跟他们较真。为难。给他们多点钱,态度客气点,什么事情都解决了。第二段话这里面很多人不喜欢上,中,下等人区分,我觉得这些人往往太矫情,如同最近看到很多人在控诉社会不公,阶层固化一样,这个社会何时有过公平?阶层何时不曾固化?过于强调公平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至于如何区分上,中,下等人,很简单的。你跟他交流,如果言语之间,一句话都说不得他不好,一说他不好就对你暴怒跳起,喜形于色,基本上可以判定为中等人,如果还有身体攻击性基本可以判定为下等人。哪怕他们再有钱,其实还是下等人,因为这种性格财富也未必能持续,如果你指出他问题,他不但没有不高兴,还欣然接受,基本上都为上等人。哪怕在穷,但是保持这种性格,我估计也不会落魄太久。时间会让他们跑出来。有钱很大程度只是一个人所有过去沉淀所反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Time_horizon
简述并总结一下“资本市场篇”的高阶GC操作中的A,B,C关系:A与B总体上而言是寄生互利关系,B利用A拥有的权力与给予的部分政策与信息优势来收割C,A拥有对B的选择性制裁权(不定期选择性收割B的权力),所以长期看资金流向是:C→ B→ A。所以从本质上看,B其实充当了A对C收割的“韭菜存量盘活器”的中介角色,这也就是之前说过的高阶GC操作的主框架。一般意义上C都认为自己是被B收割的,A舆论引导会定期宣扬B中的“坏蛋”对C的收割的典型事例(如今天的“大鳄”“妖精”“害人精”等等),来增加B在C与公众眼中的原罪属性,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事实,但有意思的是(也是最关键的一点)B的大部分收割行为在大部分时间内是被A默许的,源于A与B的利益捆绑关系以及刻意制造日后A对B选择性制裁权的政治压迫力所需要的“把柄”
椒图炼丹炉:我是真心在各种场合劝一般市民轻易不要炒股。理由就一个:在别的事件下你蒙受了不公的割韭之害,通过本地特色的各种反抗方式,你有机会挽回1-100%不等的损失;只有在股市,你被割之后挽回损失的概率和金额是零,只能认栽。
在一些国家出资再相当比重的上市公司中,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之强是因为党在为老百姓做主,是在这场深化经济转型中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捍卫切蛋糕的公正和公平!你取笑和费解这一块,那就是在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个没有高度的层面上在思考。目前需要党来帮着你监督,这些权重类的公司决定着市场环境的兴衰!那么党建工作下沉到这一个层面再次被重申高度,这是最代表新时期人民利益和未来福祉的,最有力度的!看到一些人的发言里说这块,我纠正一下大家看法上的片面和促狭。这段免费,当做公益了。
我们抒发情感输出价值观,但我们是这个社会一些相关范畴的最后防线。说直白点那就是中国证券市场不出现大的丛林社会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监管,而是因为具备一些有雷霆手段有霹雳手段的猛人们对社会持非常正面的看法。任何心怀鬼胎想赚苍蝇钱的人都因为能力的无情被碾压而无法一路顺风的做成他们想做的事情,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社会财富的被管理权握在像我一样的人手里。官府漫山遍野抓土匪能成事儿的最深刻原因是土匪永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能够有霹雳手段的人永远都是因为懂得人间正道才修炼出了雷霆万钧!
我这段是对今日发布会最精确的个人解读!监管监管,监管了这么多年哪儿一年没喊过监管?是谁在监管?这才是重要的!包括李主席也谈到了我下面这段的内容,那么大家非常有共识什么叫做雷霆万钧的霹雳手段问题。又看到一些同业瞎鸡吧胡说,今天这么恳切地做新闻发布会你还质疑诚恳,那是你的智商太平庸!
我对“稳定中求发展”的理解:
1.先稳定才能后求发展,而想发展就必须建立在股市健康的基础上,否则以后只能还是恶炒;
2.防止恶炒或者说过度投机必须从根子上入手,那就必须给管理层制定新规则留出时间;
3.又要拖时间又要稳定,那只能是将风险通过调整降到管理层能接受的程度;
4.要调整,还必须稳定,那就很明显了,“国家队”必须高抛低吸,除此之外,我还真不知道目前阶段还有什么其他手段既能稳定股市又能将风险调整出去。
5.只有高抛低吸,也唯有高抛低吸才能做到,而且凭借国家队持有的筹码,这个方案的成功度会非常的高。只有这样才能将A股目前积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通过时间慢慢化解。
6.这也就意味着大盘指数对操作个股的指导意义迅速淡化,表现在个股上就是“稳定“和“分化”共存,这和我3.27日的文章中大盘理想走势以及前几天微博上说的某些个股跌成屎是一致的。
7.说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没有娴熟的短线技术和自控力,千万别抄底,更别抢反弹,否则会很惨。
这就好比一个重病症患者,病情确诊以后,因为病情复杂,重症中又掺杂着其他病情,病人体质又非常羸弱,再加上手术方案的风险又大,故而只能先采取稳定病情的保守疗法,一边调理身体,一边把其他掺杂病情和隐患去掉,等达到理想状态后再上手术台。
A股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实际控制人。这种公司在治理架构的特点是董事会人员(包括执行、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在本质上几乎全部由实际控制人指派,高管人员也几乎完全听命于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和核心管理权完全重合。这跟改革开放的历史较短、多数公司的成立时间还不算很长有直接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存续状态。慢慢地,很多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会逐步遇到创始实际控制人将要退休或退出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终有一天要面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这一点看,万科是遥遥领先于时代的;它在蛮荒未开的年代就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并且十余年来运转良好、不曾显著受困于这种结构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表现卓越,堪称一家模范公众公司。但这次控制权之争使万科声誉严重受损,根源和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有:1)不少人认为万科的成功并非管理层的成功,是受赐于时代的东风,管理层的作用和功绩被夸大了、并非不可替代;2)管理层在争斗爆发前一段时间的作为,被市场一定程度认为有私心萌动、漠视甚至损害股东利益的嫌疑;3)核心人物的公众沟通表现失误频频,且最后被理解为使用了非市场的手段摆平风波,引发公众反感;且个人私生活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被无端放大;4)侵入方以惨淡结局收场,过程被无限演绎和升华,“悲情色彩”收获不少同情。无论如何,万科虽胜犹败,伤痕可能永远无法修复。
&&&&&&&&&&&&&&&&&&&&&&&&&
教育的普及,识字率的提高,知识、信息传播的更快更广,地理位置的移动越来越便捷,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被更广泛运用,这些都让冲击和颠覆“旧秩序”、“旧结构”变得更容易,都让”秩序和结构”的固化变得越来越难,任何想用某种手段让“坏秩序和不平等的结构”固定下来的企图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所以将来的社会层次会更加活跃,怎么可能固化呢?从高考已经不是离开家乡和改变贫穷的唯一途径,从读完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到现在的“中年焦虑”,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如今凡尘俗子的地位落差,从硕士毕业辛苦工作一年还没有网红一个月的收入高……这些不恰恰说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吗?不恰恰说明改变生活质量的途径不再单一吗?不恰恰说明想通过“读书”等单一手段垄断社会地位和财富,想让自己以及后代的阶层固定住,想把别人以及后代向上的通道封堵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了吗?为什么会出现“学区房”怪象,不就是害怕自己的后代被别人挤掉吗?这不是恰恰说明阶级固化是扯淡吗?既然阶级已经固化了,你买学区房有个屁用?这不是正是阶层没有固化的力证吗?
我问过很多人,你们在奋斗什么?很多人的脸上有一种迷茫我轻而易举的就可以看得见,因为他们也在迷茫自己的所为算不算是奋斗?奋斗又是个什么概念?实际上很多人甚至都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奋斗这两个字究竟什么意思?我就不在这里阐述了,有问题问百度那是个比较良好的习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我就假设每个人都清晰的明白奋斗这两个字,接下来我就向每个人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在奋斗什么?
奋斗,是个过程,为了一个人生目标。当然这个人生目标里有拥有物质这个范畴,拥有好的屋子和好的金银细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借助这些工具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人生意义。但我比较想着重问的是这些物质为工具借助来实现的精神层面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时?我觉得很多人不一定马上就能清晰地回答出来。那么在精神层面上,你们奋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我们现在是谁?我们现在在精神层面上拥有什么?
我们现在是谁?这需要我们用理智和不哄骗自己内心的一种对自己的良心好好的回答:我们现在是谁?我是个有大把青春可以装满希望的一个有为青年,我有良好的求学经历我有好的文凭,我有非常好的一份在大公司的体面工作。如果你们一些人,如果你不打断他们的话,他们往往会一直滔滔不绝的把上面的话给我说一遍!我一般情况下会听完,然后我再次提问:这不是你现在的真实角色,或者说这不是我现在想听到的那个版本,我再问你一遍,你现在是谁?我遇到过很多人用很多种版本去描绘他是谁,直到我不再提问而默默的望着他为止。这时候他开始说了:我是个穷人,是个没经验被人压榨和驱使的穷人,漂亮女人连正眼也不望我一眼!房价高到令我绝望!我有时候怪责我没生在一个富贵的人家,,,。对了,说那么多未来去麻醉自己没任何价值,我问的就是你现在是个什么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确的知道自己就在现在,就在眼下是个什么人!未来的,预期的,那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但唯独这种自我的评价很少是公平和公正的!现在的人或是过高看待自己过低看待别人或是过低看待自己也同时过低看待他人,如果他能客观公正的看待他人和自己?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注定是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今天是这样,一百年前还是这样,你这样,我也这样过!
那么每个人如果不能够接受一些现实,不能有一种意识,那么他何来谈到奋斗二字?那么何来的奋斗可以发生可能发生?那么每个人也许都有玫瑰色的梦,但注定要慢慢接受你就是个最平庸的人,不管你能接受还是不能接受,不管你怨天尤人还是这个那个,都改变不了任何结局,最后一直到生活的境遇和磨难让你承认为止。
只有客观接受你自己今日最真实的被定义的人,才有可能他日走向最美好的奋斗之路!绝大多数人都说自己奋斗过,实际上这辈子你连奋斗都没开始过!从未开始过!
那么慢慢的回到主题了,你在证券市场上是什么?个人投资者对吧?个人投资者中的哪儿一类?散户对吧?你为何不承认你是散户?打开你自己的股票账户,你不识数吗?你自己的股票市值加现金部分一共几位数你数不清楚吗?还用谁逼着你承认?你就是个散户,生态世界里最底层的动物,最远端链条上的位置,所有这个行业上被有价值的服务所漠视和遗忘的群落。这一长段有任何的贬义吗?这不是最真实的定义吗?那么为什么一提到散户你就认为是被侮辱了呢?为什么你要变着法儿的换个衣服出来骂人呢?你被蔑视是天经地义的,有人说难道散户就是来买单的吗?我回答:多新鲜啊?你以为散户的命运又是什么?你不认同可以随便去查考任何一本专业书籍,有哪儿一本不告诉你?不委婉或直接的告诉你什么是真相?
我们接受了真相,我们才会进步!天下的有钱人不是从石头缝儿里变出来的,有人是有好的父母有的是靠自己奋斗。但不管咋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不能苛求父母,那只有畜生才会跟父母讲那些!我们可以心里面知道我们无财产可预先就拥有,我们自己口袋里也没几个大子儿,朋友也不多,能帮上我们的朋友也更不多!社会资源的使用权离我们过于遥远,我们自己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提高的很快!说了一大堆,四周静悄悄了吗?似乎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吗?我不这样认为!这正是我们需要奋斗的最根本原因:我们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过上被人尊重的生活和体面的生活,我们想拥有并不过分的人生所拥有的东西,我们没人帮助就要创造被人帮助的机会,我们更要创造使用社会资源的权利!也就是说,除了我们自我奋斗外,谁关心我们的死活?就是死在大街上,我们很可能连一张可供辨认的讣告都未必能实现掉,虽然这也许是我们这一生唯一一次见诸于报端的机会!
好了,我是散户,散户所有用的磨难我一样不少,但散户成为大户或散户成为给一切社会财富做管理人的权利同样在定义上属于每一位散户。大户哪儿来的?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吗?牛逼的投资经理哪儿来的?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吗?
那么回到奋斗的标题了,我们奋斗什么?我们怎么去奋斗?首先我们要学习怎么以散户的身份去生存,这块有大把的专业典籍供我们潜心学习。以我们目前的知识基础而言,绝对可以读得懂!首先就是读得懂!然后靠理论联系实际靠在市场中起起伏伏去争取读通一点儿,再一点儿!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作为一个散户怎么样能生存下去。何为散户的生存?非常简单一个标准,那就是穷人的钱少,怎么样能非常的扛输而不会输光,以穷人的收入结余为基础的补充怎么会大于我们亏钱的速度?这就是散户生存的唯一衡量指标。
靠一肚子专业知识不去市场里起伏,所有的意义根本不存在!首先不管对散户还是对牛人,投资能力都是一种技能,建立在专业知识所运用下的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范畴的事情,首先就是个熟练工种的意思,你最起码要实操才可能会提高和完善技能,那么又回到前面的阐述了:我怎么样能以我目前的有限资产能做到输的更慢一些?越慢越好,一直能熬到我有一定的能力为止,这就是散户的生存问题。
当一个散户能生存了咱就谈到离赚钱距离又进了一步了!什么叫做先图生存以搏发展?这发展两个字含蓄的是在说能赚钱的意思,钱越来越多在账户上定义那就是发展呗,没钱你怎么发展?那么怎么才能发展?说多了都没什么意义,因为书上说得更多,你读了几千页也没学会的东西我一小段就学会了?那太不现实了!但我可以在一个节点处启发你:所有的发展都基础于生存,你先学习怎么生存才是首要的!没有多少捷径,有的只有厚积薄发。但何为厚积薄发?那就是刚开始你学习的时候只能是多积累,就跟土壤越来越厚就会越来越肥沃一样,好的想法如宝贵的萌芽必然会破土而出,你不想它都会自己萌发出来!
说到这里,我用最通俗的笔触在聊的就是我们奋斗什么的展开过程!我们奋斗那就宽泛了,但我们一定会在我们将来最擅长和最应运社会大潮的方向上,这并不紧迫,但也非常漫长!那么最后我想说的就是,你做什么奋斗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我曾经发生过,你也会即将发生!没人可以例外豁免。
新年伊始,我衷心的希望你可以把这一年过的比你以前所有的每一年都更加的充实,更加的有意义。那么从今天展望未来,如果你每一年都过的充实和有意义,你虽不一定成为人中翘楚,但做个人中精华,那还是绰绰有余的!信我的,准没错!
这里还有套比较一般的楼,但是这个地段也是很不错的,就在大都会博物馆斜对面不到几百米,一共很普通外观的大楼,就是因为在五大道边上,面对中央公园,斜对面是大都会博物馆。今天刚上纽约房地产交易系统,这套可以分期付款,但不能出租,只能自住。这栋1925年造的楼就7套公寓,都是3房4卫格局,我估计每套250平方米左右,不带车库,看看物业费吧,$13500刀,这是很普通的大楼,不是地标建筑。想想看,都是这样高的物业费,这就很难给炒房的很多机会,除非是大金融危机,这就是为毛这里的房价稳定度极高,大多数人不会在乎涨跌,除非有一天真要买。好的大楼,好的地标建筑,就是巨贵的物业费,就是很少的流动性,就是长期持有,换手率极低。我自己买的那个小户型,前面那个卖出的业主自住了20年,是个医生,退休去中部小城市养老。20年是什么概念?就是他执照行医开始到退休。中国的房子为什么能炒?每月持有成本,这是国家过去15年最大的漏洞,让屌丝翻身成中产,只要有钱随便炒,这里面固然有法律漏洞,更有国家体制漏洞,如果你要炒房,按照法律来说,中国是最容易炒的,如果你要持有真正的物业是生活保值的,那么曼哈顿中央公园边上的没有更合适的了。这里的富人就是全心全意要保证自己持有的物业不贬值,缓慢增值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些物业的持有者的财富不在那房价的波动里面,对一年涨一倍的房价,沾沾自喜。还是那句话,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解力,资产也说门当户对的。我觉得这套很适合姚长盛门当户对,刚才发给他,请他考虑,我先给他拿号。
所有人都认同中国的一个病症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但这个症状本质是基础性的制度设计发作于表皮后的反映,是无法依靠技术细节修补的。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重过高与储蓄率(包括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居民储蓄)过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除去社保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预防性储蓄需求旺盛、贫富差距较大和分配不均、传统文化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储蓄率上升等为众人熟知的因素外(这些因素同等重要,但因为主要作用于居民储蓄且容易看出,所以我不展开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对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做出了关键贡献:
(1)国企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但由于没有分配机制,国企的收入和盈利绝大部分都无法转变为居民收入。这意味着国企部门只能参与财富生产,不能参与财富消费,经济总产出远大于消费。为了弥补产出的需求缺口,国企只能以投资方式贡献总需求。现行分配制度下,国企越是做大做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就会越大,居民消费比重就越难提升,企业部门储蓄率也相应居高不下。
(2)政府相对高的收入与社会福利支出相对低的失衡。北欧国家是公认的高税负国家,但因为税收大都用于民众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政府收入最终通过二次分配回流民众,以消费方式参与到经济产出循环中。中国的政府收入中,行政管理支出占比接近20%,经济建设支出约30-40%,而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比例过低,导致政府支出主要贡献于总投资,对居民消费的转化不足。
我以此举例并不想对投资比重过高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是想表明:如果你对中国经济认真研究得越深,你越会发现几乎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最终指向一些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设计。比如最最核心的国企问题,几乎在每个风险症状的背后,你都能找到它贡献核心作用的身影;称它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丝毫不为过。一招活则满盘皆活,一招输则满盘皆输。
都知道主要经济体如果实施一致性竞争贬值是零和博弈,所有人都无法从中获益。但如果大家达成默契,阶段性的允许个别经济体货币贬值、舒缓其压力,并且大家轮流接力,也许就都能活下去。中美欧日就像光明顶上携手抗击天下各大门派围攻的明教四大法王,暂时放弃了平素的激烈争斗,彼此背靠背互相支援抗敌。但四法王体力逐渐不支,都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补充一些九花玉露丸(货币贬值)——但不能所有人都停下来吃,只能一次一个人吃,吃完后再换另一人吃。年,白眉鹰王(美)因为年纪大,第一个吃,美元大幅贬值;年,青翼蝠王(日)轻功强内力弱的毛病显现出来,第二个吃,日元从80贬到125;上半年,金毛狮王(欧)不行了,第三个吃,欧元兑美元快跌到平价。大家虽然苦苦支撑,但通过轮休补药,勉强看见了复苏的一丝曙光。2015年下半年开始,紫衫龙王觉得有点顶不住了,也想吃九花玉露丸进补,三法王突然起了坏心眼,说你贸易顺差最大,紫白金青四大法王里你排第一,你要去休息补药了我们剩下人都抵挡不住,全得完。鹰王特朗普吵吵得最起劲,还动不动威胁要在身后拍龙王一掌。龙王没办法,只能说我还接着打,但我抽空少嗑几粒,适当补充一下,勉强贬了个14%。但后来发觉,九花玉露丸原来跟藿香正气丸一样,嗑几粒根本没用,得大把大把嗑才见效,但三法王都不让,龙王只能调动真气拼死扛着。联手抗敌却不让补药,龙王还想起年轻时鹰王曾蛮横阻止自己和湾湾婚事的旧恨,心里不由得火冒三丈。为了生存下去,龙王决定采取盯死鹰王的战术,在节约体力方面多想办法,最后琢磨出如下几套应对方案:(1)鹰王发狠攻敌时,自己赶紧变虚招,降低消耗,但表面上装着和狮王蝠王的出力幅度保持一致——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顺势下调,但控制贬值幅度使得相对一篮子货币(CFETS指数)稳定。(2)鹰王体力不支出掌迟缓时,自己虽然也顶上、挺身而出攻敌,但主要让狮王蝠王发狠,始终保持比他们锋头弱——美元走弱,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调,但控制升值幅度使得相对一篮子货币(CFETS指数)贬值。(3)鹰王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时,自己也稳扎稳打,保持跟鹰王同样用力,整个战局就看狮王蝠王的发挥——美元平稳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稳定,对一篮子货币随机游走,取决于CFETS指数其他篮子货币的表现。后来,紫衫龙王得意的点评自己这套策略为“既能向前推动汇改,又不会引起太多负面溢出效应”。江湖上至此流传着不嗑药也能活蹦乱跳的传说……
保险资金大举进入市场举牌上市公司这件事,怎么说呢。说复杂也不复杂,说不复杂也很复杂。他表明了分业监管体系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生态体系全牌照的优势游走在监管之外,出现的情况就是每个流程都合乎规则,但是整体放在一起看,又明显与监管的审慎要求相抵触,极大的放大了系统性风险。这种情况明显是新时代下的监管考验,说明过去的监管体系出了问题。责任在监管设计制度上缺陷,市场有效利用规则并没有错。
所以,刘主席的讲话如果说是一种监管的严厉呐喊还不如说是监管无奈的一种表现。因为在单一证监会体系下压根无法监管保险资金举牌这件事情,保监会只要认为保险资金合规,证监会就只能干着急,而且市场如果真出问题大幅波动承受的并不是保监会,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如果证监会真能约束保险资金,刘主席压根不需要用道德来喊话了。
另外,我感觉刘主席讲话里从头到尾说的是如果挑战法律底线,也并没有把把目前举牌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定性为违法行为,比较关键的点反倒在于上下文里的另外一段话,被媒体刻意忽略了,他说市场挑战民商法是对监管的促进和提高,但是对挑战法律底线进行了批评,两个结合我觉得刘主席在监管上还是有很大的容忍度的。
回到保险举牌的事情上,很明显真正解决这个命题需要的实质性功能监管替代过去简单粗暴的牌照式监管了,喊了很多年的大监管体系估计呼之欲出,比照之前项俊波的一段话“这几年,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
这些保险公司激进的经营策略和投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媒体、网络的放大效应后有些问题甚至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些热点事件,尤其是负面新闻炒作的问题,如果不积极主动加以应对,就会产生大范围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风险。”
两个主席的两个言论放在一起看,我个人感觉2017年的监管会明显开始进入针对金控集团为代表的所谓生态金融模式下重手的时候了。明年金控集团的日子未必好过,互联网金融里的batj的金融可能都会受到考验。
近年来中国某些金融领域的杠杆运用,着实已经达到了比较惊骇的境地,风险累积巨大,我以杠杆收购为例说明:
成熟市场的杠杆收购,多用于PE私有化上市公司或收购非上市资产。它与中国玩法最大的差别在于杠杆收购债务的抵押品是标的公司的资产和其整体运营能力,债务依靠标的公司每年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来逐步偿还债务本息,直至债务减轻、股权增值,再次上市或出售退出。这个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是公司的业务运营本身,因此收购方在选择标的时,会极其关注标的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和稳定性,并全面介入标的公司的管理经营,削减成本,挖掘潜力,不断增加自由现金流;收购方和标的并不暴露在难以预测的二级市场波动风险中。
A股的杠杆收购则不然,很多收购方从未打算将上市公司退市,监管规则和商业银行也不支持收购方动用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为并购交易进行债务融资(掏空上市公司另说,但不是一日之功),收购方能够进行债务融资的途径就两类:一是用收过来的上市公司股份进行股权质押或发行可交债融资,二是利用有限合伙或资管、信托计划撬动大量优先、夹层和同盟军资金;常见的杠杆比例在1:5以上,生猛的干到50倍以上。更可怕的是部分胆大的收购方,还敢在股价上涨的过程中不断追加债务融资,完全忽视二级市场走势逆转的风险。很多杠杆收购买家,完全不看重上市公司本身的业务和资产质量,对介入经营也兴味索然,只看重上市公司作为资产注入和融资平台的功能,持续炒作热点题材和资产注入预期,企图尽快完成锁定期内的炒高-套现-走人流程。收购方和其债务融资的风险几乎全部暴露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中。这根本不是什么杠杆收购,不是靠企业运营获得可持续收益,而是在二级市场的割韭菜,赢了自己发大财,输了给金融系统留下巨大的风险。
70年代以前,美元是世界范围内享有唯一超然地位的结算与储备货币,全世界必须依靠美国持续产生的贸易逆差所输出的美元来促进、发展国际贸易;但作为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持续输出的美元又会影响到美元币值的坚挺。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这个命题准确预判到美元的上述内在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但是,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事关美国的最核心利益,随着历史的自然演化,最近四十年的游戏模式从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模式进化成了大周期内美元汇率自由区间波动的高级模式,通过一涨一跌带来的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漏洞,并顺带洗劫这些国家积累的国民财富。这种模式不是任何人有意设计和控制的,更扯不上阴谋论,这是国家间相对竞争优势在时间序列上的起起浮浮映射到金融市场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通过这样的大周期波动,可使美国最大程度地实现向外持续输出美元(廉价享有全世界的商品和劳务)和保持全世界对美元信心的需要。
每隔10-15年,就会有欧共体、日本、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这样的时代弄潮儿冒出来,以狂飙突进的经济增长逼退美国的锋芒,并伴随着美国即将衰落的舆论呼声;势头一缓,大家又明白过来,不过又是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踩了把油门而已,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而且用放大镜一看:嚯,原来为了实现高速增长,搞了那么多猫腻、积累了那么多风险!紧随着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风险依次暴露,就意味着美国的相对优势在不知不觉中又得到加强,并伴随着美国国内重新推出放松管制、减税、促进国内投资、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打响发令枪,驱使原先疏散到全世界的美元又逐渐回流和投资本土,走强的美元跨境资本流动就具备冲垮有缺陷的竞争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的威力,然后尘归尘、土归土。这样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美元体系当然很不公平,但短期内并无人能对此做出改变。
大量信贷用于购买房地产其实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近五十年金融史的共性。全球20个发达经济体的房地产信贷占全部银行信贷的份额从1950年的31%提高至目前的接近60%,其中大部分是二手房的信贷。银行信贷不再主要被用来扩大实体投资和消费,而是被用来购买存量资产(主要是房地产),有如下含义:
(1)以房地产为抵押的信贷相比传统工商业贷款对金融机构有更强的吸引力,操作简单、风险大小维系于价格高低,房地产信贷的可获得又使得房地产逐步成为居民主要的财富储藏类别;两者互相作用逐步推动形成信贷供给、信贷需求和资产价格的自我强化周期。美国00-07年房地产信贷增长134%,房价上涨90%。
(2)由于信贷大部分流向购买存量资产,而不是用于购买当期商品和劳务,使得将通胀作为第一重要政策目标(有些甚至是唯一重要政策目标)的保守主义中央银行掉以轻心,误以为实体经济通胀稳定的心态下、放纵了资产泡沫的形成。格林斯潘时期的美联储事后看来就犯了类似的错误。
(3)部分准备金体系下,金融机构相对无限的信贷供给能力和供给相对有限的生产要素/资本品之间的矛盾,是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而且对我们还非常有参考意义的历史经验是,越显得稀缺的不动产,价格波动在完整的周期中越发剧烈,大起大落,这说明了缺乏供给弹性对于价格的关键影响。
(4)信贷增量堆积起来就是债务存量。债务不能也不会无限累积,拐点可能是企业部门决定偿还存量债务以修复资产负债表(日本),或者是家庭部门受资产价格下跌影响财富净值而缩减消费信贷和开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或在其前、或在其后(案例都有),此后陷入债务-通缩循环。
祖国的一切很美好,万恶的美帝要完了(liao)!不懂中国的事,以上不适用中国。
晚上打车回来,一个密云司机跟我瞎侃,谈到后来跟我说,好人不能做,我说为啥,他说有客人给错多给钱了,他还回去,人家还莫名其妙说他一顿,后来发现自己弄错了,也没一句好话,然后那客户还把钱包给丢他车上了,里面有个一千多,他绕呢大半个北京城,送回去,也没说他一句好,一天弄的他没干别的事情,估计一天都白做了。。。我说,做好事吧,别太计较结果,因为你不做,你也内心过不去,所以既然你做不了坏人,那就只能做好人,想开点,他想想说,话这么说,但是他还是觉得挺不爽的。我也说不了啥,下车的时候,我多给了他两百,跟他说了人生一辈子做一次好事,一般都会碰到垃圾,但是经常做好事,你一定会有很多超乎你想象的回报。没必要因为一个烂人否定自己做事的价值和意义。。
Sent from my iPhone
屌丝其实天生同情弱者,尤其讨厌被打压,希拉里的那些队友,看上去是希拉里的铁杆支持者,但是实际效果确是相反的,你精英越支持希拉里,媒体越是铺天盖地宣传希拉里,政府机器越是拉偏架,特朗普就显得越孤单,民众就越会力挺特朗普。
阿桑奇等黑客,并非因为利益,更多还是出于激愤,未来的社会,固有的单纯的利益性博弈,越来越容易受到非理性的情感博弈的影响,从而社会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其实选民对于很多的政策理解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未来并不可被预知,承诺并不代表实际,尤其是摇摆选民,更是两可之间,这种情况下,悲情更容易被得到认可和喜欢。
我自己觉得深层次看,特朗普当选很大程度还是因为中产阶级在美国大面积返贫,迫切希望改变,跟英国脱欧的逻辑很像,但是能把特朗普推到这个层面,必然与精英层把控舆论打压是非常密切相关的。
去年特朗普还是笑话的时候,我在香港,跟一个教授扯淡提到特朗普可能当选,他直接驳斥我说,你懂美国政治么。。不懂别丢人现眼,是时,人家是教授,我是屌丝,在场都牛逼人物,我也无法反驳。
但是我从此成为反希拉里份子,他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如此傲慢,屌丝怎么可能会喜欢?我后来去美国巡回演讲,见人就吹捧特朗普,贬低希拉里,不管有用没用,反正扯淡呗。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希拉里,只是不喜欢那些希拉里的装逼支持者而已。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很好,我很喜欢。。
Sent from my iPhone
晚上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女孩子写了封遗书然后自杀了,理由是看不到希望,说自己那么努力,那么勤奋,依然还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案例其实挺多的,总有人加我微信,跟我各种诉苦,倾诉迷茫,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那么勤奋,那么努力,为啥还是没有一点好转?也有人跟我说,为什么我那么喜欢一个人,那么努力的对别人好,为啥他还不喜欢我。。。怎么说呢。都挺无语的,但是也能理解,我年轻时候,也或许都这么认为,天道酬勤,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可是年岁渐长发现,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努力付出大抵都是没有回报的,这个是现实,必须认清楚,不然就会伤心失望,更是难受。所以,那些都觉得自己努力就应该有回报的人,本质都是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了,尤其在情感这种事情上,总觉得我喜欢你,你就必须喜欢我,这种是典型毫无逻辑的关联,凭什么呢?很多年轻人的痛苦都来自于这种把自己看的太重要。认为付出必须要有回报,然后总是强调自己付出的悲壮,一旦没有回报,就觉得付出的不值得,然后要死要活。这种性格的人,一般尽快远离他吧。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我个人观察,哪怕真努力付出了,也不会付出的太多,一天工作个十来个小时就觉得自己很努力了,偶尔请吃饭就觉得自己很大度了,本质都是投机取巧的性格了。
又没忍住,瞎科普个鸡毛呀
微博这玩意本来应该是扯淡发泄抬杠撕逼用的,怎么玩着玩着又奔着科普路线走了呢。其实打脸这种事,最好是花钱出书,既痛快了嘴,又不得罪人,记得别出电子版就行。以前讲的是著作等身,现在讲的是房本等身,谁让这年头著书立说这事门槛太低呢,当然网络上做个自媒体门槛就更低了,江湖骗子也能被粉丝捧上天。
言归正传,我发现很多人喜欢把“居民储蓄增量/GDP总量”当作储蓄率,应该说此储蓄非彼储蓄,但这样玩的好处的清晰明了,时效性强。如果放在过去也不是不可以,至少在变动方向上同真正的储蓄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而,随之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的火箭式增长,加上这几年互联网上各种类储蓄出现,再这么玩恐怕就有误导的嫌疑了。或者说这样的数据,更多显示的只是存款搬家的影响,如果还想偷懒拿来代替储蓄率,起码要对数据进行修正。
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凡是讲居民储蓄率从峰值35%下降到多少多少的,都是用错了数据。再进一步,简单拿这种数据来论证资产价格变化趋势,不管是房地产还是股票市场,恐怕在逻辑上已经错的离谱了。缺少金融常识,免疫力又差的客官,如果看到这类数据这类分析,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将其拉黑,因为没人知道这种人后边还会冒出什么歪理邪说。
按照定义,收入减去消费就是储蓄,再除上一个总收入就得到储蓄率,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住户,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并得到各自的储蓄率。储蓄率的计算要借助年鉴里的资金流量表数据,可惜这个数据相对滞后,15年的年鉴里只有13年的数据,16年的年鉴貌似还要再等几个月吧。所以大伙儿想拿储蓄率说事的时候,另辟蹊径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首先要声明,其次要修正,最后还要注意使用范围。
之前有人指责本教主光扯淡没干货,今儿就破例贴个数据吧。
顺便说说另外一个问题,储蓄率的计算用到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大家平时在讨论居民可支配收入时往往用的是公报里的数据,但这个数据和资金流量表里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很大。比如,13年公报里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311元,乘上13.6亿人口,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是24.92万亿,(毕竟是个样本有限的调研数据,本教主觉得除了同比可以参考外,绝对数值毫无意义);而15年年鉴披露的13年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是35.71万亿。
其实就算是35.71万亿,本教主觉得依然是低估的,当然这种人为的低估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毕竟要追求社会和谐,统计数据上的政治正确是必须的,类似的例子还包括中登的月末投资者市值分布表,别真以为自己有个200万的股票市值就能在所有股民中排在前5%,成为“有钱人”了。毕竟某些牛叉群里,不仅有房本等身的富婆,还有网下打新CA证书一大把的青年才俊。
可支配收入被低估,意味着储蓄率是被高估的;同时要么消费被低估,要么投资被高估。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配不均(妈蛋这几年的基尼系数竟然是下降的,而且下降趋势恐怕还会继续加速,看来基尼系数这玩意也可以扔掉了),但中国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依然强大到让外国人咋舌。中国一二线城市绝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人的平均水平了,更不要说一线城市里的土豪了。
所以不管是官方口径的储蓄率,还是简单用存款/GDP来代替储蓄率,都要有这个大前提,收入数据是被低估的,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收入都是无法有效跟踪的,统计部门没有这个能力,分析师和段子手们更没有。还是本教主常说的那句话,统计局可能骗人,但房价是不会骗人的,要是总觉得房价贵,说明你的收入已掉队。
一不留神,A股两融余额从五月中旬起已经增加了600来亿,一副要来个慢牛行情的样子。毕竟,英国脱欧,特朗普主义,以及恐怖主义袭击,这些个外部风险的急速上升,使我大天朝相比之下风和日丽了起来。连央妈乘着英国脱欧的掩护,如愿以偿的贬了人民币,也没人指责咱搞货币战争了。
可是在一个比烂的世界里,即使胜出心里也是惶惶。毕竟改革牛的基础是改革,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推进,而这个大前提现在变成了“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有企业”,180度相反的两个政策方向,由同一个国家领导人,间隔短短两年来提出,不论股评家们如何忽悠,稍微有点独立思考的人都应该看透领导的无能了。终于继南北车合并,宝钢和武钢合并,中粮和中纺合并后,神华和中广核电又要合并了。如果还有人相信领导搞集权是为了下一步推进改革的话,那么对于国有企业这个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应该是分拆之而非合并之,也就是汉代贾谊提倡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战术。如今却是“理直气壮”的做大做强改革的最大阻力,那除了重写改革的定义,也没有其他方式自圆其说了。
2012年时我曾经力劝一个月薪8千的北漂不要在帝都买房,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对不住人家。今天找了魔都的数据看了一下:2015年底魔都居民户存款大数两万亿其中三分之一在活期存款,同期按揭贷款余额一万亿。以基准利率15年贷款计算,光活期存款就够六年的按揭利息及本金的支付,居民户总存款妥妥的足够支付20年的按揭贷款。这还只是存款,还没有包括在上海金额可能比存款更大的银行理财资金,更没有包括居民户未来的收入。2016年以来即使上海房子暴涨,到八月底按揭贷款增加了三千亿,居民存款也是增加了三千亿,一样的三分之一在活期存款。从存款对按揭支付比率来看,魔都房产市场压根一点泡沫的影子都没有好吗?可是如果我们看房价对收入比,魔都的数据显示按平均收入和平均四万五千一平米房价算,2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房,明摆着的超级大泡沫好吗?那么矛盾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拥有大量财富的群体,和今年贷款买房的群体,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多年前已经在沪有多套房的人群,今年爽爽的大套现,从而推高了上海的存款。高房价下按揭贷款的财务压力,只是打在今年刚买房和部分换房的中产阶级身上,而这部分芸芸众生在魔都的总财富里占比很小。所以北上房市泡沫只是一个表现,根子是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这种不均正在随着房价高涨而加速恶化。
营改增是减税的我百分百相信。因为原增值税纳税人的进项抵扣会增加,而营改增纳税人的新税率则是依据逐个行业的营业税税负倒算制定的,确保只减不增。但有两个关键要害从未公开表达:一是营改增引入上下游约束力量,以票控税,倒逼企业自律,逃避税的难度大大增加,征税效率大大提高。二是原增值税央地分成75/25,原营业税央地分成0/100,地方有动机放水,使企业交的流转税总额更少而地税收入更多,两相得利而损害国税利益;全面营改增后央地分成50/50,中央地方利益统一,征管加强,原先的跑冒滴漏都被堵上。因此,营改增对于原先守法的企业必定是减税的,对于逃避税的企业(占绝大多数)是加税的,但你不敢声张也没处声张。最终效果是企业整体的名义税负率(%)确实下降,但纳税遵从度大大提高,地方作弊的空间也消除,税收总额一定是增加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雍正的摊丁入亩与此神似。历朝历代财税改革,都是以增收为目的,诞生于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之时;诸位先好好体会下这精妙的治国之术,因为后面还有房产税和遗产税的大招等着你们享受。
@大脸猫桃乐斯
2012年时我曾经力劝一个月薪8千的北漂不要在帝都买房,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对不住人家。今天找了魔都的数据看了一下:2015年底魔都居民户存款大数两万亿其中三分之一在活期存款,同期按揭贷款余额一万亿。以基准利率15年贷款计算,光活期存款就够六年的按揭利息及本金的支付,居民户总存款妥妥的足够支付20年的按揭贷款。这还只是存款,还没有包括在上海金额可能比存款更大的银行理财资金,更没有包括居民户未来的收入。2016年以来即使上海房子暴涨,到八月底按揭贷款增加了三千亿,居民存款也是增加了三千亿,一样的三分之一在活期存款。从存款对按揭支付比率来看,魔都房产市场压根一点泡沫的影子都没有好吗?可是如果我们看房价对收入比,魔都的数据显示按平均收入和平均四万五千一平米房价算,2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房,明摆着的超级大泡沫好吗?那么矛盾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拥有大量财富的群体,和今年贷款买房的群体,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多年前已经在沪有多套房的人群,今年爽爽的大套现,从而推高了上海的存款。高房价下按揭贷款的财务压力,只是打在今年刚买房和部分换房的中产阶级身上,而这部分芸芸众生在魔都的总财富里占比很小。所以北上房市泡沫只是一个表现,根子是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这种不均正在随着房价高涨而加速恶化。
光荣与沉浮_
更有人好笑的听不懂官面文章,听不懂片儿汤话,觉得非常的正确,还得来几句:慈祥!虚怀若谷!谦逊!实际上人家用这种态度在告诉你:我跟你不是一个阶层的,我是俯视你并认为你不该有非分之想的!那是一种身份和冷漠的标志,而人们身份卑微根本就没机会见什么大人物的真身儿,理解上全来自片儿汤传记。
@_光荣与沉浮_
有多少人被人从智商上操了,还要为人鼓掌!那是因为你的智商和学识听不出来那个人就是在台上在操你的精神和你的追求,你听着就是喜闻乐见。实际上那个人多冷酷?他明知道自己是胡说八道,却长篇累牍声情并茂,底下的人如痴如醉傻逼般。这世界上有谁真的告诉你它是广阔的?是充满希望的?没几个人。
光荣与沉浮_
他也知道你们是傻逼,不然干嘛他有时候说盘子大家问碗?读书人讲个古也要幕后做功课,讲个咬准二字实际上挺辛苦,结果讲完了往往也就是对牛弹琴,大家听个玩笑。讲真,读书人有腔调还要敢说人间道理,也只能这样做了,不然就剩抗日神剧了。对高晓松这类节目的评价暴露出各位的出身高低贵贱,真事儿啊。
@_光荣与沉浮_
什么是出身?那就是你爹一辈子被人驱使,没能力告诉你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独立思考。到了你这辈子突然就讲个性昭彰了,傻瓜就会更傻,而且有后果。庸人不惹祸的前提还真是你爹说的老实做人,虽然退守但最起码平安一辈子。高晓松什么身世?他闲来一拈都是你听着好玩的东西。讲真,他乐意讲而已,是看开了,也是你的福分。很多人秘不示人,留着自己儿子学习了驱使你儿子用的!大家成年人,有些话说出来真的就不好看了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自我的选择,怪不得别人,这两天刷屏的折叠的北京,撕裂的社会,没怎么看内容,我就是在想,你又不是没腿,没脑子,也不是什么身不由己的人,如果觉得北京不好,中国那么大,哪里不可以去,你看东北人觉得东北不好,人家都占领了三亚,直接把三亚搞成黑龙江省三亚市,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明知道一个地方不好,却又守着不动,每天酸不琉球的能怪谁呢?等着被动改变,而不是自我改变的人,其实在哪里都是苦逼的命。工作其实也一样,每天抱怨工作怎么不好,怎么没有前途,其实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做出改变,你如果回答说,没有办法,那么你就接受没有办法,只能苦逼的人生吧。就我个人而言,人生从来不是没得选择,只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刚那段话,很多人回应说,第一,选择要有能力。第二,文中说的是阶级固化不是区域,说我没看懂。怎么说呢?我从来觉得选择很多时候跟能力无关,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留在北京,也有一些人回了老家,很多年后,回到老家的人,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对人才的渴求,像我们这种垃圾生,也被重用,为啥?没人啊。我们那年进行总共二十来个大学生,两个研究生,都被当成宝贝了。但是留在北京的,动辄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挤破脑袋在争~还不如回去的人过的好。很多时候,降低纬度恰恰不需要能力。纯粹一个选择问题,至于第二个阶级固化的问题,不同区域阶级是不一样的,我老家住了好多上海人,一个个日子很悠闲,越来越多的人来,为啥。空气好是一回事。关键便宜,我家的房子出租给他们,一年2500,三层楼的洋房,每天他们住着在我老家,绝对是上层人物,但是到了上海,他们估计只能是边缘化人物。阶层转化,取决眼界,并非实质区别。
很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死在风控上!对宏观以致于落到对标行业都没原则问题,而最后完蛋在市场的阶段性扭曲或者对错误的纠正他没能力把控对应的动作。
很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死在风控上!对宏观以致于落到对标行业都没原则问题,而最后完蛋在市场的阶段性扭曲或者对错误的纠正他没能力把控对应的动作。他们不是不想完善,甚至嘴里说自己不倚重图表暗地里也要对着图表发呆。他们的履历就在那里,可供大家去反复揣摩。做分析有师傅带前面有课程学习,做策...
很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死在风控上!对宏观以致于落到对标行业都没原则问题,而最后完蛋在市场的阶段性扭曲或者对错误的纠正他没能力把控对应的动作。他们不是不想完善,甚至嘴里说自己不倚重图表暗地里也要对着图表发呆。他们的履历就在那里,可供大家去反复揣摩。做分析有师傅带前面有课程学习,做策略则不然!书是读过,但怎么弄那是交给天赋去理解的事情。我绝对否认我的同业不努力不勤力,他们试过了,无数个夜晚他们走在试,而是不奏效甚至绝望的不奏效。谁也不傻,问题出在哪儿自己都能反思,但解决方案却不是那么机械的有反思就会有答案的。博弈就要对抗,对抗就要知道对手的苦衷和弱处。绝大多数投资经理最大的极限是天赋的极限,在这里我用最人性的笔触去阐述,虽然片面但也不无一些道理。
恒大入万宝之局,虽然有点意料之外,但是细想,却也合情合理。核心就在于万科根本上来看是没有主人的宝物,周失其鼎,天下逐之,稍微有点实力的,都会动心,很正常。这个我很早的文章都写过。决定商业本质的一定是话语权,而不是情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商业场上,你无论怎么选择,事实上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也容易多变,没有持久的感情,只有不变的利益之争,而决定利益这个东西吧,往往还是靠实力。万科管理团队最大的问题其实在这几次的风波里就是实力不够,说白了就是股份太少,决定董事会人选的核心一定是股份比例,但是在市场上拉散户的可能性的确成本又很高,变数又很大,所以大比例持股的几个股东最终一定决定了董事会席位,这个毋庸置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感觉无论是宝能、华润还是准备进来的深圳地铁集团以及后面的安邦,现在来的恒大,才是本次董事会席位的竞争对手,这个事情走到最后,已经跟王石团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因为没有上台较劲的资本。所以,我很早前就说,无论谁上台,都不太可能会给王石太多的话语权,哪怕留了估计也只是会过度阶段,为什么?实力不够,王石又不是愿意归附别人的人,所以,资本也不会放心给他管理。这个世界最终是实力说话,王石唯一能留下来的期望,曾经是引入深圳地铁,然后让他成为第二个华润,继续相信和信任王石团队,以托付重任,我当时就感觉这种可能性哪怕有都不可持久,深圳地铁如果真注入大量资产和大量资源来做这个事情的话,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只做个财务投资人丝毫不插手,本身这种案例在资本市场就少之又少的情况,所以华润自己都在反思,过去十几年是不是把王石宠坏了。现在多了个恒大,变数就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未来放在别人身上,没有绝对话语权实力的个人很难会有善终。从这个结果来看,无论股份结构如何变化,只要管理团队没有足够的股份在手,你都很难改变结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阴谋诡计,都是小道,改变不了大局。以正合,以奇胜。你让华生,财新,每天搞来搞去,爆料来爆料去,又能怎样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可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