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一起连连一起成长发展

我给文章打分
新闻排行榜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和国家一起成长(人民论坛)
  最近,有两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毕业演讲引发热议。有网友留言说,我还是相信绝大多数留学生是真的想要和国家一起进步。  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讲好祖国的“那些事”,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后的又一种考试。客观地讲,每个人看问题、观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差异,但爱自己的国家却始终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个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平心而论,当下“我的国”的确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且不说经济总量等一连串数据,也不说航母下水、大飞机上天、可燃冰开采等一系列大事件,单说高铁出行、共享单车等人们感同身受的生活细节,便足以让国人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前不久,有位旅居美国的台湾老人写下《到上海的新体验》一文,深情谈到上海的“软体进步与发展”。文章说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第一次使用“久闻大名”的支付宝,让他大为吃惊的不是付款方式,而是普及性,“我就是想看哪里不能用,我投降了,连地铁车票充值机,甚至路旁饮料贩卖机也都可以用支付宝,等于钞票了。”他更举例感慨上海人的热心热情、主动帮忙和礼貌修养,这些“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让他感叹自己“这次算是土包子了!”有美国媒体也感叹道:今日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一年前还难以想象。  这些年,国家的成长进步日新月异。然而,现实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国家的成长显得格格不入,只是走过路过,围观凑个热闹,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做局外人,看起来激动,讲起来生动,做起来不动,兴奋一阵子就各忙各的去;更有甚者,只喜欢指指点点,专挑刺找毛病揶揄,等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成长,该怎么办?和国家一起成长是最好的选择,这既是一种自信,又是一种情怀。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多少爱国志士集结在了她的怀抱,开始“和国家一起成长”。在美国待了20年的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天,便萌发了“回到可爱的祖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心愿。还有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钱三强、苏步青、王淦昌等等,一个个金光闪闪的名字成了那一代人“和国家一起成长”的精神标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国家一起成长,就是要一起去经受成长的艰辛和跋涉,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加油干;就是要一起去经历成长的纠结与阵痛,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困难,面对形形色色的捧杀和棒杀、若明若暗的围堵和打压;就是要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感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和荣光。和国家一起成长,多些理解和支持,就会少些埋怨和指责,少些嘲讽和挖苦。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和国家一起成长,我们的心胸、视野、境界和格局便会随之成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与公司能够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话题: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创业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当时只有8个人,从市场部做起,做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公司老板把招聘工作给我做,后来所有的人事相关工作都由我接手,一干就是3年多。我本人非人资专业毕业,进公司前的工作经历也不丰富,见识也不广,进入这家公司做人资,也全都是自学的。  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在专业上有所提高,但公司的发展一直很缓慢,三年的时间也只有30多人的规模,公司目前也没想过聘用个专业的人资主管或经理。  我目前很纠结,我的人事之路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自我摸索,和公司一起成长,还是跳槽进大企业丰富自己?
&& 三年时间从8人增加到30多人,翻了两番,速度应当不慢了,单从人员规模上看每年都有百分之百的增长,环顾周边,这样增长速度的单位有几家啊?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下,能稳定业绩已经不容易了,不要说增长这么快,千万不要以为一夜暴增才叫增加快速,刚才相反,泡沫膨胀的速度惊人,但破灭起来更是一瞬间。
&& 以上简单阐述企业规模增速,其实是想让旁观者们要深入企业行业、内部管理、产品或服务特点去考虑,不要去与那些暴发户们相比,更要从基业长青角度去考虑。企业规模或综合实力增加如此,个人能力提升与丰富同样,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思想,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终究会摔跟头的。于是,想给本案楼主提出如下建议:
&& 公司前进我成长
&& 非HR专业毕业,能够进一家创业型公司,而且从市场做起,在经历不丰富、见识不广的情况下,老板让其做人事,还算是比较重视人才了,而且已经3年多。
3年多来,公司人员从8人增加到30多,业务收入应当也增加不少,在公司前进的过程中,不知楼主是否经常总结自己,在心态、市场经历、人事事务、性格成熟、行业情况了解等方面有多大进步,是收获不少、成熟很多,还是原地踏步,是不是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停停脚步、好好梳理思绪、进行认真总结,并且落实到书面,看到自己的成长,也正视自己的不足,让PDCA这个自我管理的环不断循环起来。
&& 工作中进步、学习中前进、实事中成长,不要忽视3年多的收获,可以以此为基础再寻前进。
&& 大企业并非良巢
&& 凭心而论,3年多的工作经历,让自己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做事、思维习惯,这些习惯是适合同类型单位的,而且是可以收到不错工作业绩的效果,一是公司规模不大,个人负责的工作比较多,但一般不会太过深入和细致;二是多数事务是人管人,而不会采取制度或文化来引导。此二者,都是大中型企业不这样要求的,简单来讲,能否踏进大企业还是一说,更不要说即使进得了门、能够适应或稳定多久更难讲了,这样的赌注可以不用去下的。
&& 根据经验,大企业跳槽到小企业的容易适应些,因为规范的行为都会做,不规范的习惯更会做;相反,从小企业到大企业就比较难适应的,不规范的习惯一旦养成,是难以更改的。当然,如果“对自己狠一点”或者时间上允许更长一点,也是可以适应的。
&& 公司暂不想招聘主管或经理,表面上看是需要自己摸索着前进,实质上这是与公司发展步伐相吻合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难道不是吗?
&& 专业来自于实践
&& 不要以为大企业的HRD或人资副总们有呼风唤雨之能,只因企业给予了他们不错的平台,一旦他们退休或失去工作,他们的经验适用范围比较窄,在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没有发挥余地;即使回顾他们的成长过程,多数也是非HR专业出生,甚至有的是半数杀入HR,只因经历多、积累多、学习多、动脑多、总结多,便有了他们独到的想法,甚至可以形成被别人参考的“某某成长记”,但如果真拿来使用,多半也会水土不服,最终不得不创出类似于“中国特色”的个性来。
&&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象牙塔的学习就具备了走向社会、成长自己的基础,就具体了查询“社会字典”的能力,至于是否从事学习专业的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十多年的老师教给我们勤奋,只需拿出高考拼搏精神的一半足矣,保证能收获很多,并不一定一直需要师傅来指导,相反,他们的做法和思想会束缚我们,即使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网络、书店随便可以找到。
&& 不要盲目信奉专家、权威,因为他们曾经也“不懂过”,只因他们先生先觉而己,所以,多做事、多想事、多主动、善总结、善学习,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很专业、可以成为专家。
&& 创业之心可以有
&& 在小企业中学习与发展,不管在哪一个部门工作,都比较容易全面接触到公司的各方面事务,包括市场、业务、广告、公文、公关、财务、行政等,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多多收集和总结这些做法,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工作之便向同事们请教、学习非本职工作之事务呢?为什么不可以让自己了解到公司各方面事务的具体操作流程、重难点工作处理办法呢?然而,在大企业中是办不到的。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创业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只有野心勃勃的人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许多人都想创业,但创业成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老板们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平常都应当做哪些事情?需要放弃哪些忍受哪些爱好?只有在小企业中才能被员工发现。
&& 具体到本案楼主,电子商务公司的创业门槛并不高,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在今后某年杀进去当老板呢?说不定第二个“马云”不久后就是你啊。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人资管理硕士,一级人力师,20多年专注人资,新书《人力资源管理从新手到总监:高频案例解答精选》已经上市,京东(搜"秉骏哥..
专家最新作品
王俊杰老师
绩效魔方赵日磊“我”与企业共同成长
——关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谈话
  张永利
  王登科
  贾明强
  汪成建
  刘先刚
  □本报记者&&贺&新  背景:劳资关系的良好与否,关系到生产秩序、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安全。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避免因劳资矛盾引发社会之痛,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怎样的劳资关系才是“和谐”?企业与员工对“和谐”的劳资关系又是怎样认识和看待的?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员工又是怎样探索“和谐”劳资关系的?本期“谈话”就这些问题,与几位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探讨——  嘉宾:  张永利&&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城郊煤矿矿长  王登科&&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城郊煤矿综采三队队长  贾明强&&未来宜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汪成建&&未来宜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员工  韩&&勇&&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  刘先刚&&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  企业靠“我”发展,  员工是企业第一资源  记者:随着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管理理念的冲击,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可能都已经意识和感受到了,劳资关系不和谐会产生劳资纠纷,甚至会导致罢工、停工、企业关闭等等后果。那么,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    韩勇:我觉得,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实践中,国内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开始思考和认识到“员工的价值”,并最终确立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企业中,人是企业的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不但本身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驾驭者。企业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人身上,员工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员工,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共赢的合作关系。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既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可以分享到企业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有了适当的收入,员工可以孝敬父母、培养子女、买房买车、旅游度假等,企业能够留住所需要的人才,保障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所有的竞争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留住优秀的关键人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永远保持市场领先的地位。劳资关系和谐,企业就会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就会安定。    张永利:作为国有企业,煤化集团拥有更庞大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保证企业的顺利、快速发展,与员工们的贡献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河南煤化从成立之初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人企合一、顺势而行”是我们的企业哲学,而“报效祖国,惠及员工”是我们确立的企业使命。因此,多年来,企业采取了积极举措,本着“企业发展、员工富裕”的原则,为员工多方面提供坚实的工作和生活保障,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贾明强:我在国企干过,也在国外的企业做过,到最终和伙伴们开办现在的这家公司,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在于:以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给员工安排工作,会用命令式的口气说,“你把这件事情办了!”现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会用和蔼的口气对员工说,“你帮我把这件事情办一下?”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现代的企业生存环境中,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微妙变化。  但我说,这就是企业和员工关系的本质,在市场竞争的面前完全表现了出来。在现在的市场体系下,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相互对等的,是可以相互选择的。企业可以选择员工,员工也可以选择企业。但是,从企业所需要的,和企业发展所应有的稳定性角度来看,企业和员工双方的选择都需要有相互的稳定性,也就是我们在讨论和强调的和谐的劳资关系。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不管你是自己独立创业,还是在一家公司担任经理、总经理之类的管理职务,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一定会把员工视为企业最为宝贵的,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第一资源,并把带队伍、育员工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为他知道,作为企业员工,无论是国企的“主人”,还是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的“雇员”,身份的不同并没有改变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说,企业爱员工,员工也必然会爱企业。相反,企业只讲赚钱,并把员工视为增加成本的劳动力,员工也就只会跟你讨价还价,毫无情感而言。    记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和实现员工的权益和利益呢?    张永利:以我们城郊煤矿为例,从最基本的员工工资收入说起吧。我们矿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原煤产量从设计生产能力的24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00万吨,营业收入从最初的11.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7亿元。作为河南第一大矿、第一强矿,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也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前一段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全面增加职工20%~30%的工资,给广大职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0年,全矿职工平均收入由2003年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8万元以上,比2009年提高了30%,不少职工的家里都买了新房和汽车。与此同时,煤矿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坚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从不拖欠任何一位职工的工资,使职工最基本的收益得到有效保障。从建矿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少发工资或拖欠工资而引起的纠纷。  为了进一步使工资分配实现透明和公开,在每月的工资分配进行公示的基础上,矿上于2009年引进了内部市场化精益系统,实现了职工日工作量和工资的日清日结。职工在井口信息大厅的自助查询系统上输入自己的工号,就可以查到自己上一个班得到了多少工分,算出自己挣多少工资,从而使工资分配更加的公正、科学、合理。  同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煤矿建立起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除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三险一金”外,又长远地为职工退休后考虑,为职工缴纳企业年金,有效地保障了退休职工的生活。同时,矿上在为职工建立工伤保险的基础上,鉴于井下特殊的作业条件,又为一线职工建立了井下意外伤害保险,大大提高了职工在受到工伤后的补偿标准。在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缴存比例上,除按国家及省政府要求的比例扣缴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外,住房公积金个人的缴存比例为10%,而企业按15%的比例缴存,这样的缴存比例是相当高的,在住房保障问题上让职工彻底放了心。  另外,结合煤矿企业生产实际,在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劳动保护上,企业也格外关注。城郊煤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城郊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办法》等十余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并定期为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仅2010年,我们矿就分别于1月、5月和11月对全矿近5000名职工进行了全员健康体检、结核病体检、职工职业病体检三次大型体检,为及时掌握职工身体状况、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劳保用品发放和使用上,矿上依据《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有关要求,制定《城郊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实施办法》。同时,一改过去劳保用品传统的发放方式,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和使用情况实行按需分配,切实将职工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一次,矿领导到综采三队的施工头面检查工作,在与职工的交谈中了解到由于工作面温度相对较高,职工的短衣短裤不够用,升井后矿领导立即责令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解决了此问题。  “我”靠企业成长,员工价值实现有赖企业发展  记者:作为员工的“我”,你们对于刚才几位企业的管理者谈到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以及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条件和创造的工作环境认可吗?作为员工的“我”,所认为的“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怎样的?    王登科:如果不是有企业的发展,如果不是城郊矿,我可能现在还在农村老家的地里干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咱们的企业对我们职工没得说,上下班都有空调通勤车接送,工装一年四季没断过,而且从里到外全套都有,几乎都不用怎么买衣服。要不是企业的发展,谁敢想,我们煤黑子也穿西装、打领带,一点不比别人差。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矿上都会给职工送慰问品,发餐券什么的,还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想得很周到。哪个职工家里有难事儿了,不光自己的那些伙计们会捐钱捐物,而且矿上也会给予大力帮助。怎么说呢,真正做到了企业提出的不让一个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任何一个职工的子女上不起学。  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煤矿是个高危行业,在我们这儿,有一流的设备,有严格的管理,还有企业提出的“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目标在全国煤炭行业都响当当的,企业真正把员工当成了兄弟,当成了亲人。我们城郊煤矿从2003年投产至今一直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这是很了不起的呀。  咱煤矿工人都很朴实,也不会说啥“和谐”的话,只知道企业对咱好,咱就会拼命地干活,玩命地工作,老觉得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企业,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我们真心希望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刘先刚:作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一方面公司给员工一个清晰的未来规划,另一方面公司给员工的创新创造和价值实现搭建好平台,再者,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我作为企业的一名骨干员工,对公司给予的福利和待遇比较满意,因为公司的薪酬福利制度比较健全,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够更安心地在公司工作。  我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应该超越雇佣关系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忠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发展,员工才能发展,企业赚钱,员工才能赚钱。&  我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企业与员工建立在有共同理想和奋斗的观念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劳动争议和纠纷。作为企业,给每位员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给他们充分发挥和成长的平台,尽可能地了解和解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使员工安心和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作为员工,要爱自己的企业,不能盲目跟其他企业的员工攀比,毕竟一山还比一山高,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企业。  我是一名技术人员,更希望在公司能感受到学习型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对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需要终身学习。员工只有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创造更好的产品,使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汪成建:我刚大学毕业两年,到“未来宜居”工作也将近两年时间。以这两年的工作经历,我还说不出究竟什么是“和谐”的劳资关系。但是,我觉得能在刚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加入到“未来宜居”的大家庭里来,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这两年时间,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和公司是在共同成长的,并且,公司这个大家庭也教会了我怎样成长?如何做人?怎样工作?如何生活……  可能我说的这些,有人会不理解。说实话,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拿的工资并不高,不能跟我很多同学、朋友相比,但是,我总是很骄傲地说,我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和人生收获是最多的,在这个企业里工作,让我感觉生活是美好的。也许这跟我自己是一个比较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有关吧,大家也别笑我太激动。  就像贾总说的,他的定位是“班长”,&我们的企业与我们每个员工都是我们这个集体里的成员,大家一起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周六早上,公司的员工自发相约到东区跑步,贾总也在跑步的队伍里,有时跑步的时候,就解决了很多员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每周六上午,是公司员工的学习培训时间,贾总也跟我们一起学习,内容非常广泛,社会名家的讲座、论述,以及家庭生活知识、讲座,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学到、听到、见到的内容。员工的家属也可以随时参加,一起学习讨论。我女朋友跟我去了几次,现在也很积极地参与进来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让背诵《弟子规》,起初我很抵触,觉得很没有意义。但是,品味过后,才发现,那些做人做事的规范和道理,早就蕴藏在古人的经典中,只是一直被我们忽视和忘记了。“凡出言,信为先”、“事勿忙,忙多错”……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从公司领导和身边的同事身上,发现了很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总之一句话,大家在一起是干事、创业、学做人。    记者:贾总,听了您的员工对您和你们企业的评价,大家也被他的情绪所感染。这种特殊的“和谐”的劳资关系氛围,能不能推广到更多企业中去,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呢?    贾明强:大量的企业调查研究表明:一家企业即使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富于竞争力的高报酬、高福利,但若不能帮助员工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并创造出和谐的企业工作氛围,优秀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迟早会离企业而去或丧失持续创新工作的动力。换句话说,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是构建和谐员工关系的前提,关注员工的生活需要是企业不能回避的管理课题。我要求自己和员工们都要做好“工作与生活、工作与学习、工作与身体”的三方面平衡。真诚待人,专心做事,虚心学习,懂得感恩。这样,无论你的社会角色是企业,还是员工,无论你们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都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取得你所满意的成果。⑤4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一起努力,共同成长;一起起飞,追求卓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连连一起成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