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婚的方向发展方向怎么写

当前位置:&>&&>&&>&&>&
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兼与丁国成《&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商榷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杨 光 金
  (此文曾在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毛泽东思想研究》发表)
  当我第一次读了《中华诗词》08年第3期丁国成同志《&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以下简称《休》文)还未尽兴之时,又陆续读了几篇关于对《休》文的评论文章。随后,我又把《休》文翻了出来,连续读了几遍。我想,我能够在《中华诗词》上读到《休》文这样如此&难得一见的高水平(的)诗论&文章,真可谓是大饱眼福了。
  对于《休》文,无论是从诗词刊物上读到的对于它的评论文章,还是平时从诗友中听到的对它的议论来看,总的说来是褒贬各异,忧喜同存。褒者是百般欣喜地称其为&敢为人先&之举,是一篇&特推荐读者一阅&的&全面的、辩证的、入情入理的分析&的&朔本求源、振聋发聩的好文章&①;是&与时俱进&的&立论严谨、论据充分&、&难得一见的高水平的诗论&。真是&大快人心&,令人&爱不释手&,&大有神清气爽之感&②。贬者则是万分忧愤地谓之乃是当今非毛反毛大气候使然&&&是受到社会上一些黄色黑色白色的评论家到处刮冷风刮阴风的影响,思想左右摇摆,产生了否定伟大领袖理论的错觉&③;是当下&趋时媚世,媚外崇洋。有权即是爹,有奶便为娘;走红(有权有势)大众捧,墙倒(无权无势)众人推。人在人情在,人离情自飞&的人之劣根性使然而跟风造势等等&&
  我认为,《休》文在对于我国诗歌的历史、诗歌的发展规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新旧诗各自的优劣利弊,以及对于诗坛所存在的&新&&旧&诗之间的矛盾及其妨碍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确实都有很多独到见解和精彩的论述。若单从这些方面来讲,《休》文的确是一篇很好的诗论文章。再者,假如要是从通过《休》文的&振聋发聩&而必将要引起诗坛文界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展开广泛地争鸣,从而一定会进一步地推动我国诗歌事业更快发展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就更应该说,《休》文一定会是功不可没的了。但是,如果要是从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认知这个角度来看,又确实还有不少需要很好斟酌的地方。
  在这里,对于《休》文的&敢为人先&之举,是否政治气候和人之劣根性使然先抛开不说,我想仅从学术的这个角度来谈上一点不同的看法,也欲与《休》文商榷二三,不知可否?
  一、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诗论体系
  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休》文除了在开篇讲到的&&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和在别的地方引用了&&现在的新诗不能成形,反正我不看新诗&&、&&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这么几句话之外,其余通篇只字未见。这也就是说,《休》文下令让其&休矣!&的所谓&新诗主体论&,仅仅限于上述这些文字。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不是仅限于《休》文所提到的这些文字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最起码的问题:既然《休》文要让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休矣!&,那就必须要首先亮出这个&新诗主体论&的全貌,之后,再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事实求是地、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论证,切实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实质所在,然后才能得出&休矣!&与否的定论。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常理&&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常理。可是,《休》文却违背了这个常理而没有这样做。
  为了便于探讨问题,为了便于与《休》文商榷,我们不得不多用上一些篇幅,首先把本文所搜集到的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全部内容抄录于下。请看:
  毛泽东同志在日《致臧克家等》信中讲了&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④之后,仅相隔两天,他又约臧克家和袁水柏谈诗,明确指出:&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⑤&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⑥、&应该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求得新诗的发展。&现在的&新诗太散漫(&太自由化&),记不住,应该精炼,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他还说:&《诗经》的四言,后来发展到五言、七言,到现在的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个拍子,这是时代的需要。&&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实难事。一种新形式经过实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⑦日,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发表的关于《中国诗的出路》的讲话中又讲道:&我看中国诗歌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形,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⑧同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强调:&中国诗歌应该是民歌与古典诗歌的统一,以外国诗作参考。&⑨日,毛泽东同志在《致陈毅》信中又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⑩1965年夏天,毛泽东同志在武昌与梅白谈诗时又强调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他还说:&把诗分成新旧,是不科学的。&&就我的兴趣说,则偏爱格律诗&&我不喜欢新诗,也不反对人家写新诗。豆腐炒青菜,各人心里爱嘛!&&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格律诗是打不倒的,除非有更好的东西代替它。至于新诗,也打不倒,青年人喜欢嘛!&&新诗的作者,要学习格律诗的储蓄、凝炼&&格律诗要学习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新诗、格律诗、民歌,会不会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⑾真正的新诗?我希望有那么一天!&⑿另外,毛泽东同志早在日《致路社》的信中,就曾经指出各种诗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实际上是一直到后来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的)&不适合大众需要&的毛病,他说:&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我是外行,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只有一点,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我觉这是现在的缺点。这一点是否有考虑的价值,请你们斟酌一番。&⒀关于对有关诗歌的探讨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日《致臧克家》信中还这样说道:&我对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⒁
  这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全貌(仅限于本文所搜集到的这些论述而言,也许还有未搜集到的或者还存在着不准确的地方),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先后多次与不同的人,通过书信、谈诗和讲话,对于&新诗主体论&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就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看出:毛泽东同志在认真总结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不但从总体上明确地提出&以新诗为主体&的论点,而且还具体地指出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要发展什么样的新诗,为什么要发展新诗,怎样发展新诗等。从理论上和实际上,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拓未来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促进中国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划了远景,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这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毛泽东的&新诗主体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诗论体系。
  可是,《休》文却完全抛开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这个完整体系的全貌,仅从中抽取关于日《致臧克家等》信中&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这么一段话,就说毛泽东的&此话一出,即成定论&。于是别妄加诽议,猛烈挞伐。随后便主观武断地给扣上所谓&&新诗主体论&有欠科学&、&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纯粹是&&不顾诗歌艺术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而主观臆造出来的&、&扬新诗,抑诗词&、&对&新诗&、&旧诗&都造成了伤害&、&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等大帽子,然后就硬是下令让其&休矣!&了!
  显然,在这里,《休》文至少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我们禁不住要问,这究竟是丁国成同志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其它别的论述一概不知?!或者还是有意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对于曾经担任过《诗刊》社编辑、常务付主编和现任《中华诗词》常务付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付会长、诗歌奖评委会付主任以及长期从事诗歌评论工作的这样一位如此资深位高的著名诗家的丁国成同志来说,会不会很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呢?!
  写到此处,我猛然间想起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来,不由得想把它抄在这里,这或许对于我们多少有些益处呢?:&尚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二、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是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
  从上文所述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完整的&新诗主体论&中,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毛泽东&新诗主体论&,就是毛泽东同志对于未来中国诗歌出路问题的论述。也就是说,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何在呢?在毛泽东看来,那就是&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一是发展什么样的新诗?即&新诗主体论&所指新诗的概念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要&以新诗为主体&?也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由来,即为什么要注重发展新诗?三是怎样发展新诗?这三个问题,恰正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实质所在。换言之,这也就是未来中国诗歌出路的全部问题之所在,即所谓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其所有的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要&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发展什么样的新诗和怎样发展新诗。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地进行探讨。
  (一)发展什么样的新诗?即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所指新诗的概念是什么?
  《休》文在其&二&的开头说道: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所谓&新诗&,概念模糊,很不科学。&紧接着在对&何谓&新诗&&进行了一番议论之后又说:&非常明显,毛泽东同志所说&新诗&,指的是自由体的狭义&新诗&,与广义&新诗&&&&旧诗&即当代诗词相对而言。由此可见,&新诗主体论&的&新诗&概念本身,已经有欠准确,含混不清。&
  那么,《休》文的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应该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我看中国诗歌的出路恐怕有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形,不引人注意&&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现在的&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太自由化&、&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新诗、格律诗、民歌,会不会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我希望有那么一天&。
  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读过了上述&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些论述之后,完全不需要再去加以任何的说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所谓新诗,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即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新诗:一是&当时眼前的&新诗(即&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太散漫,记不住&、&太自由化&、&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那个新诗);一是&&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的这个新诗)。
  关于&当时眼前的&那个新诗的概念,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谈&&希望&中的未来的&这个新诗。那么,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诗呢?即它的概念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打乱原顺序加以必要的舍取所归纳出来的)关于这方面的3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是&现在的新诗不成形,不引人注意&、&新诗的发展&&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要&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让&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这里明确了这个新诗的&基础&和&吸引广大读者&的问题,即要把古典和民歌作为基础,从中吸取养料,尤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包括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中吸取好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新诗应该是民族的、大众的);一种是&新诗、格律诗、民歌&&(要)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新诗的作者,要学习格律诗的储蓄、凝炼&&格律诗要学习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新诗&&应该精炼,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要反映民众生活&、要&适合民众需要&(这里明确了这个新诗应该是&新诗、格律诗、民歌&这三者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改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也就是说,这个新诗应该是要比较整齐押韵和储蓄凝炼的、具有民歌风格,具有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的);一种是&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适合&时代的需要&(这里从总体上明确了这个新诗,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从上面这3种不同的表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即是:
  在&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的)第三个东西&的基础上,与同格律诗、民歌三者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改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包括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中吸取好的东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个新诗应该是要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比较整齐押韵和储蓄凝炼的、具有民歌风格,具有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的。总归一句话,这个新诗应该是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
  如果我们再把它加以提炼归纳的话,便是:
  新诗、格律诗、民歌三结合,通过不断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需要注重发展的这样一种&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
  这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所指的&&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的概念。
  自然,这也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所谓&新诗&的概念是准确的,清楚的,科学的。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硬是非要从中找出点不足的话,最多也只能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新诗主体论&,在文字的表述上还有些不够周严的地方,以及对有关方面的一些问题尚未展开来进行详细的论述等。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这毕竟不是一个&新诗主体论&的专门论著。它只不过是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通过书信、谈诗和讲话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一些人们,对于未来中国诗歌出路问题的一个初步的探索。因而它所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而是不应该求全责备的,更不能轻率地就下令让其&体矣!&!
  这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休》文笼统地说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所谓&新诗&,&指的是自由体的狭义&新诗&&、&概念模糊,很不科学&、&有欠准确,含混不清&的这种观点,完全是违背客观实际而凭空臆造出来的,因而它是极端错误的。
  其错误主要在于:它丝毫的不加任何的分析,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主观武断地把&新诗主体论&中所包含的&当时眼前的&那个新诗和&&希望&中的未来的&这个新诗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它把&新诗主体论&中所包含的两种不同新诗的概念合二而一,并以&当时眼前的&那个新诗取代了&&希望&中的未来的&这个新诗,因而便笼统地得出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所谓&新诗&,&指的是自由体的狭义&新诗&&这样一种错误的结论。由此便说&&新诗主体论&的所谓&新诗&,概念模糊,很不科学&、&有欠准确,含混不清&。
  其实,这里的所谓&新诗&的&概念模糊,很不科学&、&有欠准确,含混不清&的,正是《休》文,而不是&新诗主体论&。
  (二)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由来,即为什么要注重发展新诗?
  《休》文在其&一&中说道:对于&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尽管&从切身感受和个人爱好来说并不十分认同,却也不能不勉强地、甚至违心地做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论断。&这也就是说,《休》文认为,&新诗主体论&提出&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种勉强地、违心地想法和作法。
  《休》文的这种观点对不对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毛泽东同志的&新诗主体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由来呢?即为什么要&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呢?回答是:
  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诗歌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而提出来的。
  在前面所读过的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同志从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即格律诗)、民歌、新诗(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入手,分别讲到了中国诗歌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情况。在这里,我们抛开别的不说,主要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这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先从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入手来探讨。
  先说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即格律诗)。对于古典诗歌,毛泽东同志在首先肯定了它&源远流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以及它的&储蓄、凝炼&等优点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从侧面指出它因为缺乏&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反映民众生活&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以及&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等不足,因此他认为,只能&可以写一些,但不易在青年中提倡&。也就是说,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不能以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即格律诗)为主体。
  再说民歌。对于民歌,毛泽东同志在从正面充分肯定了&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和从侧面肯定它&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和它的通俗易懂等大众化的风格的基础上,从侧面指出它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等不足,因而也不能把它作为未来中国诗歌发展的主体。
  最后重点来说新诗。上面已经说过,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所谓的新诗,包含着&当时眼前的&新诗 和&&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这样两种不同的概念。关于&&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上面已经说过。这里主要说&当时眼前的&那个新诗(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对于&当时眼前的&那个新诗,毛泽东同志在首先肯定了它的&成绩不能低估&和从侧面肯定了它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通俗易懂等比较大众化的优点的同时,从正面和侧面指出它&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还缺乏优良诗歌的传统性,&太自由化&、&太散慢,记不住&、&不成形,不引人注意&,不能充分地&吸引广大读者&,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等。接着他又明确地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论点。
  这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由来,即为什么要&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的原因和理由。
  不过,这里的话还没有说完。在这里,自然也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既然认为新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太自由化&、&太散漫,记不住&、&不成形,不引人注意&,还不能充分地&吸引广大读者&、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可他为什么又还偏要提出&以新诗为主体&的&新诗主体论&呢?即为什么还要强调&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呢?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地深入地来进行具体地探讨:一个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问题,一个是新诗本身的内在特质的问题。
  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问题,尽管毛泽东同志只是从诗歌本身方面来提出一些问题,而并没有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这个社会角度来展开,但这都是清楚明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可想而知的。
  从本文所搜集到的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新诗主体论&,是在1957年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和建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年多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粉碎了国内敌对势力的疯狂反扑,击败了国外帝国主义的政治颠覆、军事侵略和经济上的封锁禁运,稳固了国土安全。并且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又通过&一化三改&,正式确立了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又在全国上下进一步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高潮。这就是说,毛泽东同志提出&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时候,新中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既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自然也就有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要求和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必须要立足在一个&新&字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在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一切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新的东西:社会主义的新国家,社会主义的新制度,社会主义的新政治,社会主义的新经济,社会主义的新生活,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等等。总之一句话,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里,一切都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一切都应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共 产党人,多年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新文化统治而文明的中国。&⒂ 显然,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中国诗歌,当然也应该是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新的诗歌,也应该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显然,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毛泽东同志自然的也就会像思考别的社会主义的新的东西一样来思考中国诗歌的问题:思考中国诗歌的历史,思考中国诗歌的现状,思考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思考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
  中国诗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当它发展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个时候,留给人们最有影响力的各自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主要就是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即格律诗)、民歌和新诗(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这三种形式的三大诗体。这三大诗体因为各自分别出生和成长于不同的历史时代的阶级、阶层,它自然也就会打上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阶层的烙印而孕生着各自不同的外形和内质。当它们各自分别出现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个大环境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显现出其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因而自然也就会显现出各自对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利和弊。
  那么,这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新的诗歌的要求和需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讲,这个新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毛泽东看来,这个新诗当然应该是: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民族的、大众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即符合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也就是说,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诗歌,必须要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中求得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对于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即格律诗)、民歌、新诗(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这三大诗体,究竟谁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更为贴近一些呢?谁最能够接受和最容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谁最能够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而更快地发展呢?权衡利弊,相比之下,显然应该是新诗。
  对于新诗,首先它在出生和成长的历史时代上得天独厚,而古典诗歌和民歌却与它比之不及。新诗,它主要出生和成长于&五四&和&五四&以后的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历史时代。在它的血管里所流淌着的血液,基本上大多的都是无产阶级所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这个新时代的血液。事实上,早在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以新诗为主体&以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就已经逐步地成为了中国诗坛的主体了。尽管它也如同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样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也如同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因为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方向而完全可以在前进中发展中不断地加以改造而得到尽快的纠正和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不断地发挥出它的应有的作用。这已经是经过&五四&以来几十年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了的。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或强或弱的声音,对人民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就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阻碍重重的道路上艰苦地向前走着&&在前进的途程中,它战胜了各式各样的颓废主义、形式主义,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情调,一步比一步紧密地结合了历史现实和人民的革命斗争,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和影响。&⒃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诗的成绩更不能低估。&就像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说的那样,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高潮。新中国的文化建设高潮是从除旧布新的举措中走来的&&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明确了把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作为发展新中国人民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最大的努力贯彻这个方针&。从而使文化事业&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歌吟行进的历史画面,并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解放思想、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心那样齐,社会风气那样好,群众响应政府的号召那样不打折扣的深层原因所在。&⒄作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人民文艺&中的新诗,自然的也随同整个文化事业一起,&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歌吟行进的历史画面,并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解放思想、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
  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这就是新诗本身的内在特质。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新诗主体论&之所以要&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完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主要的是由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以及新诗本身的内在特质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就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由来。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才是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也就是说,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主要在于&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的答案。
  这同时也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休》文所谓对于&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毛泽东同志尽管&从切身感受和个人爱好来说并不十分认同,却也不得不勉强地、甚至违心地做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论断&的这种观点,完全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因而它是极端错误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是,《休》文所讲到的&毛泽东同志特别注意防止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事物,制定政策,而总是瞻前顾后,照顾大局,从实际出发,为人民着想&的这一段话,倒是说得很对的。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这个&大局&,这个&实际&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及其所决定的未来中国诗歌的出路。这和&为人民着想&是完全一致的。这才真正的是&毛泽东同志&&瞻前顾后,照顾大局,从实际出发,&为人民着想&&的实质所在。
  (三)怎样发展新诗?
  上面讲了&以新诗为主体&,注重发展新诗的原因和理由。那么,在毛泽东看来,这个新诗又应该要怎样发展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只能到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去找答案。
  让我们来看&新诗主体论&中(打乱原顺序加以必要的舍取所归纳出来的)关于发展新诗方面的5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是要&以外国诗作参考&(这里明确了这个新诗的发展要&洋为中用&,不能盲目排外);一种是&现在的新诗不成形,不引人注意&、&新诗的发展&&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要&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要让&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这里明确了关于&继承传统&、发展的&基础&和&吸引广大读者&三个问题,即这个新诗的发展,&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要把古典和民歌作为&基础&,从中吸取养料,尤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包括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中吸取好的东西);一种是&新诗、格律诗、民歌&&(要)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新诗的作者,要学习格律诗的储蓄、凝炼&&格律诗要学习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这里明确了关于&三结合&、&改造&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三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新诗的发展,只有把&新诗、格律诗、民歌&这三者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改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达到予期的目的);一种是&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我不喜欢新诗,也不反对人家写新诗&、&格律诗是打不倒的&&至于新诗,也打不倒&(这里着重强调了一个诗歌生态平衡的问题,即这个新诗的发展,绝不能&独尊&新诗&,罢黜&旧诗&&。也就是&以新诗为主体&,多样并存,共同发展);一种是&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适合&时代的需要&(这里明确了一个总目标,即这个新诗的发展,最终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从上面这5种不同表述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新诗应该要怎样去发展了。这就是:
  要&以外国诗作参考&,&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在&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的)第三个东西&的基础上,与同&格律诗、民歌&三者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改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包括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中吸取好的东西)而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另外,还必须要尊从&诗歌艺术发展规律&,在以新诗为主体的同时,要让其它诗体并存,共同发展,以保持诗歌生态平衡,进而更加促进新诗的发展。总归一句话,这个新诗的发展,最终就是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如果我们再把它加以提炼的话,便可以归纳为9句话76个字,或者我们还可以把它称之为毛泽东关于发展新诗的76字方针。即:
  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以外国诗作参考,以古典、民歌为基础,新诗、格律诗、民歌三结合,在发展中改造,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以新诗为主体、多样并存、共同发展,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如果我们再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的话,那就是继承、创新、出新6个字,再加上3个&真&字,总共三句话9个字。即真继承、真创新、真出新&&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认为,旧诗应适当减缚(松绑),克服词、律过于严古(涸)苛刻,使其松盈、宽厚、大众、接近时代、辉放传统而永留诗坛。而新诗则应切实增缚,克服内容、形式过于粗放、松散(包括朦胧),使其精炼、严谨、规范、承接传统、吸取养分、彰显时代而真正走上诗坛,而且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特质而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新面目荣登诗坛主体。
  再简单说就是,你问我这个新诗应该怎样发展吗?那就是借鉴旧诗(包括民歌、元曲、明歌和外国诗),取长补短而使自己不断走向精谨,逐步成形而吸引广大读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由此,我们同时也就清楚明白地看出,《休》文所谓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扬新诗,抑诗词&、&对&新诗&、&旧诗&都造成了伤害&、&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的这种观点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而它是极端错误的。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还是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来重复地读上一遍&新诗主体论&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和看一下客观实际吧: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源远流长&&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我不喜欢新诗,也不反对人家写新诗。豆腐炒青菜,各人心里爱嘛&、&格律诗是打不倒的&&至于新诗,也打不倒&。
  请看,这明明白白的是铿镪有力的入情入理的与人对话,天地犹在,可见可听;这明明白白的是堂堂正正的可圈可点的文字记载,白纸黑字,掷地有声;这明明白白的是&以新诗为主体&,多样统一,共存共荣。怎么能说&新诗主体论&&扬新诗,抑诗词&、&非得独尊&新诗&、罢黜&旧诗&不可&、&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呢?!
  或许,《休》文还要从&新诗主体论&中找出&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中的&古典绝不能要&这几个字来作论的话,那也是无及于事的。这里的&古典绝不能要&,只是说今人作今诗,必须要用今人的思想,今人的语言,今人的方法等等来写出符合今人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新诗,即&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反映民众生活&、&适合大众需要&的新诗,而不能照抄照搬古人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了的思想、语言、方法等,甚至是风花雪月之类的老古董而已,它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点&尊新&&黜旧&的意思。当然也不可能妨碍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其实,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说了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这等于将&旧诗&从五四时期所判死刑中拯救了出来,免于一死&(《休》文语);正是因为&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以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胸襟气度施之于笔墨&&在那万马齐瘖的年代里&&成了撑起诗坛天宇的大柱,发挥了延续一线生机的巨大作用&⒅;&特别是1957年毛泽东诗词的公开发表,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抵柱的作用,使已经偃旗息鼓的传统诗词,重振旗鼓。&⒆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用远见的目光、公允的手,摆好了新旧诗的地位和关系&⒇;也正是因为毛泽东本人的诗词撑起了诗坛天宇的大柱,延续了诗词的生机;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诗词的公开发表挽狂澜于既倒,使偃旗息鼓的传统诗词重振旗鼓,因而也才有现如今已不仅是&&新诗&、&旧诗&两个诗坛同时存在&,而且旧诗已&初步振兴、开始繁荣&(《休》文语),成绩显著了。这也就是说,如此这些显著的成绩,主要都是在毛泽东本人的诗词的伟大作用之下,在&新诗主体论&还没有被&休矣!&的情况之下所取得的。也正如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所说:&五四运动以后,中华诗词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得以复苏,现在方兴未艾,与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21)这怎么能说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扬新诗,抑诗词&、&对&新诗&、&旧诗&都造成了伤害&、&严重防碍了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呢?!
  这同时也还告诉我们,《休》文认为所谓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违背事物发展&的&多样统一&的&普遍规律&,&纯粹是&&不顾诗歌艺术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而主观臆造出来的&,因而认为&保持诗坛生态平衡足矣!&,没有必要&再提&以新诗为主体&&,不必&分什么主次&,不必&分什么主体、肢体&等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只好不惜篇幅,再不厌其烦地让尽可能多的浅显易懂的实例来说话。试想:从单一个体的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到一棵树、一棵禾苗或一棵小草,必然的都有其主体与肢体(主干与枝叶)之分;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建设或某一个工程,必然的都有其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及其投资多少和动工先后等轻重缓急和先后主次之分;从一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或文物保护单位,必然的都有其重点和一般或不同等级之分;从一个国家多样并存的所有制到分配制度,必然的都有其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或以私有制和按资分配为主体等主体与多样之分;一个企业的产品,必然的都有其主打产品或高档、低档之分;一个大的领导集团甚至一个最小的班,必然的都有班长和付班长正副职之分;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开展工作,也必然的都有轻重缓急等主次之分&&等等等等。就是《休》文从别的角度所列举的诸多例子也毫不例外,请看:&共存于同一天体之内&的星球,也必然的有其大小主次之分。比如太阳系中的太阳,自然就是系之中心即 主体,其大小不等的和运行快慢不同的9颗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和34颗卫星等,都是在太阳的引力支配之下而环绕它运行的;&共处于同一人类社会之中&的&众多种族&,从其数量上来说,也必然有其多少和主次之分,比如我们中国,其中的汉民族就是占据多数的主要部分;&也不是空无一树&的&草原&,其中的草 ,自然也就是这个草原中的主体;&也不是渺无一草&的&森林&,其中的各种树木,自然也就是这个森林领域中的主体&&
  总之,从小到一棵小草,大到一个宇宙,从单一的一个个体到一个群体,从一个 最小的班组到一个国家,从动物界到人类社会,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制度等等,万事万物都是多样统一的,都是在多样统一的前提下生存和发展的。只要是在多样统一的前提下生存和发展的万事万物,必然的都有其大小、多少、先后、早晚、新旧、&主次&(&主体、肢体&)之分,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不同的只是在于:有的是属于纯客观的自然因素之所为,有的则是主观人为的因素和客观自然的因素两者的合力(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去改造客观事物)而共同形成的。
  当然也正如《休》文所说,&一切都(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变移&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只要是在多样统一的这个大前提之下,就一切都绝不是长期的、完全的、绝对的稳定、平衡和统一一致的,而恰恰都是参差不齐、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稳定、平衡和统一 一致是相对的,不稳定、不平衡、不统一、不一致是绝对的。比如一个人为着前进,在走路时总是两腿一前一后,总是不稳定、不平衡、不统一、不一致。总不可能两腿同时往前。若两腿同时往前,那就是变走为跳而使前进的速度大为减慢,而且只能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缓慢前行。如果要是完全的稳定、平衡和统一一致了,两腿也就停止而不能再向前迈进了,于是这个人的前进也就完全的停止了;在以无产阶级为主体(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随着其它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和消灭了一切阶级而无产阶级也随之自行消亡(或是被资产阶级或其它阶级所替代)而失去其主体地位的时候,社会主义社会也就不复存在(或变成了资产阶级社会或其它阶级的社会)而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了。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又将还会有其它别的新的变化,新的矛盾,因而又还会有新的不平衡&&从而又进一步地促进共产主义社会再继续地向前发展;当太阳系中的太阳消亡而失去其主体作用的时候,要么再有别的新的主体重新维系太阳系的继续存在(当然它也就不再是太阳系而是别的什么系了),要么就是整个太阳系的毁灭而不复存在&&
  同样的道理,人类文化中的诗歌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样。正如《休》文所说,&诗国生态&&也是多样统一&的。既然是多样统一的,那么,这个诗国生态中的各种诗体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也不会是长期的、完全的、绝对的稳定、平衡和统一 一致而齐头并进的。恰恰相反,它也必然的是要有着先后早晚的区别,有着重点和一般的区别,有着新与旧的区别,有着主与次的区别即&主体、肢体&的区别。也正如《休》文所说,&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历史早已证明&&一代有一代的代表诗歌&。而这个&一代一代&的&代表诗歌&,恰正就是这个&一代一代&里的主体诗歌,恰正就是主与次的区别,恰正就是&主体&与&肢体&的区别。这一时代过去了,这一时代的代表诗歌(即&主体&)也随之而过去,另一个时代出现了,它的代表诗歌(即&主体&)也将随之而产生和发展。
  这也就是说,保持多样统一的&诗歌生态平衡&,与&主次&、&主体、肢体&的存在是不矛盾的。事实上,恰恰只有承认&主次&、&主体、肢体&的客观存在,只有主与次的存在、&主体、肢体&的存在,才真正符合马克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才真正符合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才真正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多样统一的普遍规律,才真正符合&诗歌艺术发展规律&,因而也才能够真正地&保持诗坛生态平衡&而促进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反之,不承认&主次&,不承认&主体、肢体&,没有&主次&、没有&主体、肢体&的存在,才真正的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违背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违背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多样统一的普遍规律,因而也才真正地违背了&诗歌艺术发展规律&而&有悖诗歌生态平衡&,因而也才真正地要妨碍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休》文认为所谓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有欠科学&,&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因而反对&诗歌主体论&的观点,自然也是极端错误的。
  三、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对未来中国诗歌出路问题的初步探索
  《休》文开篇即说:&&新诗主体论&出自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他的&&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此话一出,即成定论&,接着在其&一&中又说道:&而且又以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他的话自然成了&最高指示&,不可违抗&。这也就是说,《休》文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新诗主体论&,纯粹是&&不顾诗歌艺术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而主观臆造来的&&不可违抗&的&&最高指示&&,是&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一锤定音。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从&新诗主体论&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下,一切问题就清楚了。
  一是从起因上来把握&&对于&新诗主体论&,只是毛泽东同志探索中国诗歌出路问题的一个初步的设想。
  本文在前面论述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由来的时候曾经说过,毛泽东同志是在从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入手,分别讲了中国诗歌的历史、现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尤其指出其不足之处)、发展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等情况之后,才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论点的。这也就是说,毛泽东同志在最早提出&新诗主体论&的那个时候,他深深地感到,当时中国诗歌的状况是远远的跟不上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于是,他便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内在特质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等方面的情况来思考之后,才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初步的设想。
  一是从时间和进程上来把握&&对于&新诗主体论&,毛泽东同志是多次性地提出问题,多次性地通过书信、谈诗、会议讲话等各种不同形式,来与有关的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人进行反复地探讨的。
  仅从本文所掌握到的&新诗主体论&的这些论述来看,毛泽东同志在从日到1965年夏天的长达8年多的时间中,除了在成都会议上对《中国诗的出路》问题进行正式讨论和讲话之外,还分别多次致信臧克家和陈毅等提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另外,他还先后多次分别在北京和武昌等地约臧克家、袁水柏和梅白等人谈诗,提出问题,征求意见、反复讨论。
  一是从方法上来把握&&对于&新诗主体论&,毛泽东同志是采取民主式的集思广益式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认真地、深入细致地反复商讨的。
  从上述有关的致信、会议讲话和与一些人谈诗等情况中,我们完全不必再去作任何的阐述,就可以清楚明白地看出来他的这种民主式的集思广益式的方式方法了。
  一是从探索的程度上来把握&&毛泽东同志对于&新诗主体论&的探索,是渐进式的逐步地深入,逐步地趋于完善的。
  请看,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日《致臧克家等》的信中提出&新诗主体说&仅隔两天,他又约臧克家、袁水柏谈诗,明确指出:&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等。这里主要提出了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和继承传统的问题。这比《致信》要更加明确具体,显然是进了一步。从他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发表关于《中国诗的出路》中所讲的&民歌&&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形,不引人注意&、诗歌的&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等来看,显然比原来又进了一大步。这里除指出新诗的不足之外,还着重强调了一个民歌、古典&两结合&的问题,其实质是指出新诗发展的&基础&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诗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尤其是风趣地提出&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这就更加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在1965年《致陈毅》信中,在指出新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之后,又指出&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在别的有关场合还指出:&现在东西中(包括新旧诗&&笔者)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这里的有的话尽管是在这以前讲的,但这完全是毛泽东同志一以贯之的思想)。这里不仅提出&新体诗歌&这样一个未来中国新诗的名称的新命题,而且还指出这个&新体诗歌&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社会现实、要民族化、大众化等。这比原来又有了新的东西,显然又进了一大步。再看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夏天在武昌与梅白谈诗时,又 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一万年也打不倒&、&至于新诗,也打不倒&、&豆腐炒青菜,各人心里爱&等。这里着重强调了一个要遵从事物发展的多样统一的普遍规律,即诗歌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保持诗歌的多样性,即多样并存,共同发展,维护诗歌生态平衡的问题。进而又强调:&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新诗作者要学习格律诗的储蓄、凝炼,格律诗要学习民族的时代色彩,乡土 气息和人民情感&,尤其强调&新诗、格律诗、民歌&三者要&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里主要提出了一个&新、格、民&三结合的问题。这比起成都会议《中国诗的出路》中的&古、民&两结合来,无论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或者从文字的表述上,都更加具体、明确和周严了。
  当我们通过上述毛泽东同志关于&新诗主体论&的起因和在对于&新诗主体论&的探索过程中的时间、程序、方式、方法以及进程和程度上来把握了之后,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绝不是像《休》文所说的&纯粹是&&不顾诗歌艺术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而主观臆造出来的&&不可违抗&的&&最高指示&&,是&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一锤定音。恰恰相反,它是毛泽东同志在对我国诗歌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且是多次性的提出问题,采取民主式的、集思广义式的方法,渐进式的逐步的深入,逐步的完善的。而且,这也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由此,毛泽东同志也就还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新诗改革最难&&(要)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实难事。一种新形式,经过实验、发展,达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还有待于(包括今人和后人)在眼前和今后的实践中去逐步地进行不断地探索。
  如果我们再从&新诗主体论&中关于&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我看&、&恐怕&、&将来我看&、&将来趋势很可能是&、&会不会&、&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我是外行,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这一点是否有考虑的价值,请你们斟酌一番&、&我对诗的问题,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等这些关键词来把握一下的话,我们就更加清楚明白,毛泽东同志对于&新诗主体论&的探索,不仅是多次性的提出问题,民主式的、集思广益式的进行探讨,渐进式的逐步完善的,而且他在态度上也是十分谦虚谨慎和平易近人的。当然&也没有谁把他说的(&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这句话当作最高指示的令箭到处逞威,来压制写旧体诗词的人。&(22)
  这就更加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休》文所谓&新诗主体论&&纯粹是&&不顾诗歌艺术发展规律、有悖诗歌生态平衡而主观臆造出来的&&不可违抗&的&&最高指示&&,是&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一锤定音的这种观点,才真正的是纯粹不顾客观实际而主观武断地臆造出来的,因而它是极端错误的。
  四、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我们再来提纲挈领地总括本文上面三个方面的论述之后,我们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说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在于它具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基础和具有真正能够继承,真正能够创新,真正能够出新的内在特质。它有着一个&体系&;一个&传统&;一个&基础&;一个&三结合&;一个&历史必然性&;一个&时代特征&;一个&多样统一&。
  &&这个毛泽东&新诗主体论&,尽管它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些零散的多次性的通过书信、谈诗和讲话等对于未来中国诗歌 出路问题所进行的一个初步探索而不是一个规范系统的论著,但它却是一个可圈可点,可串可联,可分可合,可探可论的诱人咀嚼,耐人寻味而愈嚼愈欲、愈探愈妙、愈论愈深的具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基础的完整的科学的诗论体系。&如果把他有关论诗的书信言论&&加以归纳整理,却是一篇绝妙好辞。例如,他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主张,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他关于民族的新体诗歌的构想,也把诗歌理论推向了新高峰,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23);
  &&这个&新诗主体论&的新诗,尽管它主要在于一个新字,但它不但没有弃&旧&,没有脱离诗国历史,没有抛掉传统,而且它还必须是&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要&古为今用&,&旧为新用&。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地按照&新诗主体论&牢固其民族传统而&古为今用&,&旧为新用&,这个新诗就绝&不会割断血脉,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就绝不会异化外化而发展成为始终流淌着中国血液的&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
  &&尽管&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新诗将是我们古老诗国的一座全新的&摩天大厦&,但它绝不是松软散乱的空中楼阁。它必须是要完完全全地精心精意地建筑在中国古典诗歌(包括旧体诗词、元曲、明歌)、民歌和原来那个新诗(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必须是要&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必须要用相应的&韵律、韵脚&来作为&大厦的立柱&,用&精炼&、&整齐&来规范其外形。因而它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要有牢固的&立柱&和规范的外形。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存在(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被人为的公开地摧毁或者被假社会主义所替代,或者到将来社会主义自身的自行消亡之外),它就将与这个社会主义新时代同在而高矗于古老诗国而永远&摩天&,永不坍塌;
  &&尽管&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新诗还是一个新诗,但它已经不再是&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太自由化&、&太散漫&的那个新诗。它必须是要&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在&古典同民歌结婚,产生(的)第三个东西&的基础上,与同&格律诗、民歌&三结合,即新诗、格律诗、民歌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包括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中吸取好的东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全新的面目出现于诗坛的这样一个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个&新诗嘉苗&,不仅要以&外国诗作参考&,&洋为中用&,更主要的是还要有坚实牢固的基础而始终沐浴着&民族传统的阳光雨露&。因而它绝不会&偏嗜欧化形式,偏废民族传统,独沽一味,缺乏营养&。它一定是要&既渗透着历史的积淀,又蕴含着时代的理想,既延续着传统的特点,又创造着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既有&创新的基础&,又有&继承的活力。&(24)因而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尽管&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新诗改革最难&&(要)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它必然是来之不易,而且必将还要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它却并非无依无据的毫无希望的&空穴来风&,它完全是历史的选择。它具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正如《休》文所说:&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历史早已证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源头和直接乳母。由春秋时代的《诗经》,而战国时代的《楚辞》,直到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歌&,&一代有一代的代表诗歌&,&新诗实际上也是我国民歌和词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恰正就是&我国民歌和词曲发展的必然结果&,恰正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诗歌;
  &&尽管&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新诗的称谓还是新诗,但它已经远远的不同于原来&不成形,不引人注意&的那个新诗,它必须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的、大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即真正具有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的这样一种&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
  &&尽管这个&新诗主体论&是&以新诗为主体&,但它并非&独尊&排外。它不仅要&以外国诗作参考&,尤其还必须要遵从&事物发展&的&多样统一&的&普遍规律&即&诗歌艺术发展规律&。即&以新诗为主体&,多样并存,共同发展,保持诗歌生态平衡。
  总之,毛泽东的&新诗主体论&,尽管是在1957年的这个时候才正式提出来的,尽管还只是对于未来中国诗歌出路问题所进行的一个初步的探索,但它却是由自从&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出来的具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基础和具有真正能够继承、真正能够创新、真正能够出新的完整的科学的诗论体系。它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延续,它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和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具体体现,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完全应该是而且也完全能够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新体诗歌&),即&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是真正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真正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诗。尽管这个&新诗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却)有着无法限量的生命,你怀疑它的前途,不如祝福它更聪明些。&(25)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存在,这个&新诗(就)不会死掉&&就算在若干世纪以后,社会进化到人在半空结屋,只要情感一天能活在人心里,(这个新)诗的生命就决不会中断&&&(26)这个&新诗婴儿&,不但不会&变得面黄肌瘦&,而且它一定会长&成壮汉&。
  事实并非《休》文所说&&新诗主体论&一出,重又加深了新旧诗体作者之间的裂痕&,&对&新诗&、&旧诗&都造成了伤害&,&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对于我国诗歌事业的发展,尽管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否认的实际问题,但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新诗主体论&的认识、理解、执行之误和其它一些别的原因所造成的。尤如其它某一项政策本来是正确的而与因为对其认识、理解、执行之误和其它一些别的原因所造成的问题是两码事一样,尤如一桌饭菜本来就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问题,但因为在进食时不注意被咽而不能因咽废食一样,我们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因为对于&新诗主体论&的认识、理解、执行之误和其它一些别的原因所带来的一切问题一概都归罪于&新诗主体论&而让其&休矣!&!对于原来、现在和今后还将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在前进中发展中去不断地逐步地加以解决,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也并非《休》文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必将会要荣登诗坛主体的&&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是所谓的&自我标榜&,似乎一切都得绝对的&任其自由自在(地)发展&,一切&都是(要等待)后人为着表述论证方便才(能)提出来的&。
  事实上,客观实际早已告诉了我们: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人的因素第一。人的本身就是物质,是最具有思维和创造力的物质。人是最活跃最可宝贵最头等重要的第一生产力。世界上任何一切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是由人创造出来并由人来掌握使用的。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切大小事物的向前发展,它都不是绝对的纯自然的&自由自在(的)发展&和自生自灭的,它往往都是由客观自然 的因素和主观人为的因素这两者的合力而推动其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意义上,更是由人为的因素(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改造客观事物)来掌控其生死存亡和推动其向前发展的。正尤如人们必须要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用它来改造大自然(兴利除弊)而为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服务,从而才能够继续地更快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一样。正尤如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建设好国家,推动人类社会更快地更好地向前发展,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国家,或在一天,或在一个月,或在一年,或在一个阶段,或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都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计划,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五年计划和一个更长远的规划一样。问题只是在于:人们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努力,都必须要符合于一切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芒,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27)&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28),&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能落在运动的后面。&(29)
  人类文化中的诗歌也是一样,它完全是由人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等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自发的和有组织有领导的(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无组织领导到有组织领导)创造出来并用它来为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服务的,同时人们又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等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总结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地推动整个诗歌事业的向前发展,从而又进一步地用它来为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服务。
  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这个&新诗主体论&,就如同他始终立足于多重力量的对比和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以&先人一步&、&先物一步&、&先事一步&的科学的预见性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的预见并用它来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一样,以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和伟大诗人的洞察力,在认真总结中国几千年诗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五四&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教训而提出来的。它完全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这个大方向的,因而它是能够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是能够符合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因而它不但符合我们&诗国历史和社会现实&(包括诗歌现状)的客观实际,而且也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诗歌艺术发展规律&的。它吹响了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老百姓所真正喜欢的&新体诗歌&的响亮号角。它不但不会&妨碍&&我国诗歌的健康发展&,而且它完全有助于我们遵循&诗歌艺术发展规律&而更加有意识地更加主观能动地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 的诗歌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而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和这个新时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创造新的诗体,是时代的呼唤和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30)&知古倡今&,&求正容变&,&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诗歌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31)&目下中国需要一种沉重音节和博大调子的新诗。&(32)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正需要有&由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由为少数人向为多数人的转变的这样一种&黄钟大吕&的&沉重音节和博大调子的新诗&。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正是&由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由为少数人向为多数人的转变的需要,正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诗歌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它完全是大&势&所趋而遵循着一个命令,朝着一个方向,顺着一个潮流,沿着一个轨道&顺势而为&之的。它&不是谁的力量提倡起来的,是,那只不过是登高一呼的一点劲。&(33)既然它已经起来了,它就一定能够在&五四文化狂飙运动里&&随着文学革命的宣言&&在诅咒与赞扬声中诞生了下来&(34)的那个新诗的基础上,&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在&古典同民歌结婚,产生(的)第三个东西&的基础上,与同古典、民歌一起,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崭新的时代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它&利用口语的特点,采用文言的长处&,&生动活泼&&比较旧诗有更多的自由,更便于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而不使内容受到限制和损害,看得明白,听得清楚。&(35)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它一定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与同其它先进文化一起)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36)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它必定能够以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民众的最新的形式,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语言,最新的思想,最新的情感,来歌颂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因而它必定会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它也必定会被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推崇,所歌颂,被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所歌颂。
  这就是&势&,这就是命令,这就是方向,这就是潮流,这就是轨道&&时代已发出了前进的命令,社会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潮流已铺好了崭新的轨道&&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它必将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白话文一样,遵循着这个崇高的命令,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顺着这个汹涌的潮流,沿着这个崭新的轨道,勇往直前,荣登主体。
  写到这里,我正好又读到《中华诗词》09年第12期张四喜《从武正国〈为自由曲鼓与呼〉说起》中的这样一些文字:&元曲之所以成为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主流,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渊源。元曲能够很好地融入当时兴盛的都市生活,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故而催生了大量好的元杂剧和散曲作品,集结了一大批优秀作者,形成了元曲的繁荣。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发展更快。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呼唤着诗词文化的创新,而自由曲是一支快速反应的新型舰队,变化多,跟进快,有着比传统诗词曲更容易适应时代的优势&,&&自由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自由曲用现代语言说事,以现代诗体面对社会,比诗词和传统散曲更接近大众&,&自由曲无疑是要产生的&第三个东西&有力的竞争者。一朵&循散曲味,化格律奇;蕴词儿媚,透诗歌美&的自由之花,不正在春光中绽放芬芳么?&。这些文字写得多么的好!我想,如果把这些文字借过来,用在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希望&中的未来的&新诗的上面,不也正是恰到好处的吗?!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这个新诗,不正就&是一支快速反应的新型舰队,变化多,跟进快,有着比传统诗词曲更容易适应时代的优势&的吗?!这个新诗的&出现,(不正就)是历史的必然&吗?!让我们都来为之&鼓与呼&吧,&一朵&循散曲味,化格律奇;蕴词儿媚,透诗歌美&的自由之花&,一定会&在春光中绽放芬芳&的!
  说到这里,不妨也想顺便说一下我自己。我是在文革中因为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之后,才吸引了我学写诗词而至今仍欲罢不能的。因而我也是一个偏爱格律诗的人。我的习作基本都是旧诗,新诗基本不写。当然我不但对很多新诗不感兴趣,对现今刊物上的许多旧诗也不多感兴趣(尽管我的旧诗也写得很不好)。在我所订的诗词刊物中,不论新诗和旧诗,除极少数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我都没有兴趣和时间去读它。而我最喜欢读的,却都是像《中华诗词》中的&诗学新论&、&佳作点评&、&诗人谈创作&、&诗词技巧&、&诗词解读&、&当代诗词&和《东坡赤壁诗词》中的&吟苑纵横&等栏目,对于这些栏目,我都是要每期必读的,而且有的甚至得反复几遍。尽管我一向偏爱旧诗而不好新诗,但如前所述,从新诗的内在特质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的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从开拓未来中国诗歌出路,发展中国诗歌事业这个大局出发,我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而它是正确的,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我也不得不来为之鼓与呼了。尽管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这个新诗的改革发展是极其艰难而长期的,&虽然我们自己是没有伟大的希望,然而也愿作为一架过渡的桥梁,使后来的人踏着走向伟大的路。&(37)
  五、关于整合&新&&旧&诗两个诗坛的几点建议
  走笔于此,总括全文所述,毫无疑问,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
  本文关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由此,我认为,对于身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无论是诗界任何部门的工作者,还是任何一个诗歌作者及其所有的诗歌爱好者,都应该要遵循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基本精神和正确方向,从开拓未来中国诗歌出路,发展中国诗歌事业这个大局出发,真正投身到发展中国诗歌事业的实践中去,不断地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索。
  我想,当前除了要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事情之外,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休》文所说关于整合&新&&旧&诗两个诗坛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好这个&整合&工作呢?我认为:
  一是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中国诗歌,不仅在我国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整个中华文化中也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置。中国诗歌如同其它的文学艺术一样,历来就具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它在推进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都曾相应地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对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对于整个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曾经不同程度地起过相应的重要作用。它对于现在和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必将还要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从目前来看,认真地解决好&新&&旧&诗之间的矛盾,切实整合&新&&旧&诗两个诗坛,是进一步繁荣我国诗歌事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对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认识、理解和执行之误,加之其它方面的一些别的原因,正如《休》文所说,我国&诗坛文界&在&新&&旧&诗之间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长期不能很好地团结起来,共谋我国诗歌发展&,&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发展下去,它不仅必将要继续地妨碍着我国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自然也必将要影响到我国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自然地也必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认真地下大力气,来解决好这个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正如《休》文所说,尽快地使诗坛文界&团结和谐&起来,让新诗旧诗(包括其它诗体)&共存共荣&,使&新诗、旧体&&如一对鹏鸟,比翼齐飞,振翅蓝天;像一双神骏,奋蹄并驱,驰骋华夏&。只有&诗坛(文界)实现团结和谐之日&,才能有&诗歌发展突飞猛进之时!&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诗歌事业是我国文学艺术和整个文化事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的好坏,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文学艺术和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解决好&新&&旧&诗之间的矛盾,整合&新&&旧&诗两个诗坛的问题,不仅是诗界(诗歌部门)自身和诗歌爱好者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文艺界和整个文化界的事情。尤其从主从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个角度来说,最为首先最为重要的,更是我们文艺界和文化界的各级部门尤其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要真正地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付诸实施,这是最为关键的。
  二是诗坛文界的有关部门,要认真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小册子,以供有关各级部门的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同时还应由有关主管部门(或群众自发的)组织各类不同形式的座谈、讲座,或通过各级各类报刊影视等有关媒体,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进行广泛地宣传,开展群众性地学习、讨论、研究、争鸣,真正弄清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而力求得到一个对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到底是应该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来付诸实践,还是应该要叫它&休矣!&的正确答案。只要这个认识问题解决了,思想统一了,&新&&旧&诗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是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争鸣,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诗坛文界的有关主管部门应正式的公开下发关于以新诗为主体,多样并存,共同发展,繁荣诗歌事业方面的文件。尤其必须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不论&新诗&和&旧诗&(包括其它别的诗体,包括所有的作品和作者),都应享有参与有关各级各类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评奖的自由权利,对于所有参评者(包括作品和作者),必须一视同仁,凡符合条件者(包括作品和作者),都应以平等的地位载入《文学史》或《诗歌史》等。只有经过各级各类的有关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制度的形式予以正式的公开地确定下来,才能真正使&新&&旧&诗以及各种诗体都能以平等的地位和条件参与有关各级各类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评奖并载入其史册的自由权利得到根本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新&&旧&诗之间的矛盾,才能有效地整合&新&&旧&诗这两个诗坛,才能有效地保证诗界的生态平衡,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各种诗歌刊物,除了主要刊登本刊的主体诗歌之外,还应适当开辟刊登其它诗歌的栏目,尽可能多一些地刊登一些其它诗体的诗歌(现在已有不少一些刊物也都这样作了)。另外,还应专门开辟一个关于开展对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进行争鸣的栏目,尽可能多一些地刊登有关正反两方面的争鸣文章。这样,既有利于活跃本刊物的气氛,又有利于&新&&旧&诗的整合和促进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旧体诗词刊物对于旧体诗词应适当减缚(松绑),克服过于严古(涸)苛刻的不足,为自身增添更多的时代气息,使其更加大众通俗而永留诗坛。比如在用韵上,应大力提倡以普通话为依据的新声韵为主、旧韵自由的&双轨制&(现在有一些刊物也都这样做了)。比如在有关格律上,应&求正容变&,即在坚守自身必须的格律的同时,在为了避免词、律害意的情况下,适当予以放宽。而新诗刊物,则 应切实地为新诗增缚,克服过于粗放松散的不足。一定要继承旧诗、民歌等的优良传统,从中吸取养分,使自己逐步走上精谨,尽快成形而赢得更多的读者,真正以全新的面目走上诗坛并成为公认的主体。总之,新旧诗的刊物和工作人员以及新旧诗的作者、读者,都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有利于&新&&旧&诗刊物各自的繁荣兴盛,又有利于&新&&旧&诗的整合和促进整个诗歌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是毛泽东&新诗主体论&中的&&希望&中的未来的&这个新诗的名称,即&新体诗歌&、&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应统称作中国诗歌为好。这个中国诗歌的名称,它完全可以涵盖现今诗国里的&旧诗&、&旧体诗词&、&格律诗&、&中华诗词&、&自由体狭义新诗&、民歌以及现今正在诗界普遍提倡和流行的自度曲、自由曲、自由词等。因而,这个中国诗歌的名称,它不仅具有兼容性、广义性、统一性、简约性、易称性,而且还具有继承性、创新性、民族性、大众性、通俗性和当代性。因而它自然的也就还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色彩(原来的那个新诗中,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偏嗜欧化形式、偏废民族传统&之嫌)。因而它是科学而可用的。这个中国诗歌的称谓,与它自身作为主体诗歌即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诗歌的身份是完全相称的。它是由《诗经》而《楚辞》,由汉魏乐府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歌而中国诗歌而顺理成章的。它与毛泽东&新诗主体论&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既符合我国诗歌发展的客观实际,又有利于&新&&旧&诗的整合。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开拓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出路这个大局出发,以解决&新&&旧&诗之间的矛盾、整合&新&&旧&诗两个诗坛为契机,深入学习研究探索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坚持毛泽东&新诗主体论&这个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遵循&诗歌艺术发展规律&,&以新诗为主体&,&多样统一&,共存共荣,进一步促进整个诗歌事业健康的向前发展,&为伟大诗国再创辉煌&。
  注:①《中华诗词》08年第3期&卷首语&;②《中华诗词》08年第7期&读者评刊&、第12期&学诗新论&;③、⑤、⑧、⑿《东方红》09年第2期朱蔚蕃《毛泽东同志为中华诗词做出的伟大贡献》;④、⑩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⑥臧克家《毛泽东同志的新诗观》;⑦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⑨《毛泽东思想研究》09年第4期魏红珊《毛泽东新诗观与民族文化认同》;⑾有的引文中是&中间式的真正的新诗&,我以为应是&中国式&的才比较符合实际;⒀、⒁朱蔚蕃《毛泽东与新体诗歌》;⒂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⒃臧克家《五四时期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⒄《中共党史研究 》09年第10期刘国新《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⒅《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第1期周笃文《古体诗新生命论》);⒆《中华诗词》09年第8期易行《传统诗词现代化刍议》;⒇、(35)臧克家《新诗旧诗我都爱&&新诗,照着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前进!》;(21)《中华诗词》09年第11期《如何繁荣和发展中华诗词》&&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在中华诗词继承与创新暨《心声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22)《中华诗词》09年第8期袁忠岳《当代诗词如何顺势而为》;(23)《东方红》09年第2期陆焕平《诗国幸有毛泽东 创建两座新高峰&&纪念毛泽东&中国诗出路&讲话50周年》;(24)、(36)《中华诗词》2010年第1期&本刊特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中国作协日在京召开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5)、(32)、(33)、(37)(藏克家《论新诗》);(26)臧克家《新诗问答》;(2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5.;(28)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9)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0)《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31)《中华诗词》09年第11期袁行霈《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34)臧克家《新诗》。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方向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