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爱我的男人砍嬲的人

1113 - 网易云音乐
颓废混杂着烟味我满脸胡茬
播放:519次
网易云音乐多端下载
同步歌单,随时畅听320k好音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姓名:张志安职业:副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单位:广州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邮编510006)研究方向:新闻生产社会学、新闻从业者等sina微博:/fudanzhangzhian个人博客:(传媒视域)千万不要把微博当做媒体,也不要把微博当做工具,微博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微博的横空出世,产生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微博的传播功能是怎样的?普通网民和职业记者该如何利用微博? 1、食品与食品安全妖小雨:看您微博不难发现您是一位资深吃货,那您怎么看前不久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现在并不少,为何偏偏《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甚至引起"吃货效应"?张志安:我觉得这个片子挺好的,但是其实这个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片子是他自己做过很多纪录片当中比较普通的一部,他并不觉得这个片子是特别的不一样,但是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欢迎,有一个文化学者做了一个分析,他说更多的把中国人吃的精致以如此电视的这种手法无以复加的呈现出来,这个东西特别契合中国人本身对吃的那种喜欢和重视。 我自己喜欢吃呢,总的来说,我想有几个原因: 第一,我从小到达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家非常重视吃,我爸就是一个特别"贤惠"的丈夫,他特别爱下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特别记忆深刻的是,我爸宁可家里不添什么设备,他觉得每顿必须要做好,不能马虎,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荤的,要有素的,要小炒,所以我爸经常自己下厨,然后到各种各样地方搜罗各种山珍野味。我们家在浙江湖州安吉县,那个地方本身是半山区,山清水秀,是中国竹乡,我爸特别善于去找各种各样的吃的,比如山里的山鸡、田鸡这些,还有鱼,这与从小到大家庭的环境有关系,让我觉得吃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跟我的导师有关系,我的导师李良荣教授有一句话讲得好"要拼命地看书,认真地做学问,但是同时也要学会拼命的玩"。所以在他看来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人,恐怕也无法特别能够真正的热爱学术,但是他的观点,我想意思是一个人既懂得热爱生活,又懂得热衷于学术,所以这给我们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读硕士、博士的时候,李老师经常逢年过节的让我们到他家去,他自己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一顿很丰盛的东西给我们吃,我记得里面做得特别好的就是酱牛肉,就是把肉放在酱油里面泡一两天,风干了,然后切了再蒸或者炒,特别好吃。 第三,因为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出差,讲课开会,所以能体会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然后就会觉得吃真的很好。我以前特别喜欢吃辣的,喜欢吃湖南菜、川菜,到了广东以后就发现,广东菜确实是我喜欢的。粤菜为什么能够列在八大菜系、四大菜系之首,而且是最贵的,粤菜里面潮汕菜又是最贵的。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顺其自然,就是在烹饪的过程中,能够遵从食材的原味,不是用调料、佐料加工和掩盖,而是能够更大程度上遵从食材的天然原味来做,所以你可能会吃到,比如说这边青菜捞的做法可能太淡了,可能这边有些菜直接水煮的,这个水煮不是川菜的水煮,就是水里面煮一下或者蒸一下,好象觉得味道好象不够重,但是实际上特别的天然,我自己来了半年多,就越来越喜欢粤菜了。所以讲起吃我是很兴奋的,我就觉得吃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妖小雨:其实我们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有味的中国,还有一个是有毒的中国,您觉得这部纪录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美食的热爱并消减我们的"饮食焦虑症"?张志安:我觉得难以消减,这是不矛盾的。你知道中国的美食很多,大家会非常热爱中国自己的美食文化,但是另一个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太严重了。一方面还是因为这个社会整个商品化以后,为了谋取利益,各种商贩,包括大的企业,都会为了利益违背底线。这是商品化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利益的谋取,没有一种基本的商业底线。 前面的原因是造假者或者企业本身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因为监管的不利,药监局,很多的问题的监管有上游、中游、下游,上游比如说瘦肉精的问题,如果农民养殖业归农业局管,中游一般是工商局,管流通,到下游,进餐桌或者卖了,再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所以我们监管的多头使得监管主体不突出,再加上我们碰到各种问题以后,查出各种问题以后,惩罚的力度不强,所以有学界和业界人员提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里面的企业进行惩罚性赔偿。所谓惩罚性赔偿,就是当你有违背底线的问题,我对你的惩罚可能会让你的企业倒闭,绝对让你一蹶不振,否则的话,违法的成本很低,违法的回报很高,所以问题就会屡禁不解,所以政府监管的力度本身是不够的。当然,你刚才讲的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和危机感、焦虑感,这和过去客观的原因有关系,中国的食品领域确实大规模和大面积的被破坏了。另外,这几年确实大众媒体更多的把这种食品安全问题曝光。所以我觉得这方面也确实要感谢媒体,包括《每周质量报告》,还有央视的315晚会,以前有《南方周末》的消费广场,过去十年有都市报会有消费和社会新闻的版面,经常会报道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所以从禽蛋类到面食到牛奶,好象全部都有问题。复旦有一组学生专门做了一个食品安全的地图,把过去几年各种出食品安全的地方都做了一个统计,包括它的品种。这种媒体的信息监测也会让公众更多感知到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大家会有更多的不安全感。所以我想,一方面我们看到《舌间上的中国》,会激起更多的食欲,一想到现实的可怕可能又把食欲给压制回去了。2、高考不该取消该优化妖小雨:我看您最新转的一条微博是讲"清华的大师没有一位是出自1949年以后",而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他认为中国出不了杰出人才,是因为高考异化人性禁锢我们的思想,所以他公开演讲提议取消中考高考,您认为高考该不该取消?张志安:在现行中国教育体制和环境下,我觉得高考还有他存在的必要。为什么呢?第一教育资源本身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极大,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第二是录取的公平性,因为我们觉得中国任何的领域里面,都有权力的阴影和权力之手在干预。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录取方法,一刀切,按照分数线排名,可能一考定终身,可能无法特别科学准确的考察一个人全面的能力。但高考至少还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制度,总体来讲分数面前可操控的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我就很担心在法律的保障是不完备的情况下,如果把高考取消掉,我担心会不会有更多的权力之手插入进来,让有钱的有权的可以随时上好大学呢?我觉得当下我们要呼吁高考改革,但是可能短时间里我们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更多的倡导优化高考。比方说: 第一个就是多次考试,而不是一次,而是一年可以有两次,我失败了以后,有春季高考,有秋季高考,春季没有发挥好,秋季可以更好的发挥。 第二,高考的分数和其他能力考核的分数比重是不是能够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是不是还有别的单科考试或者别的认证的考试,能够来衡量我的水平,能够把它和高考结合在一起来衡量。当然我们也在呼吁,高校录取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加倚重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方说美国院校的录取除了分数以外,一定要列出社会实践,要有自我推荐信,包括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你参加公益组织的情况,看出一个人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但是我也会很担心,一结合别的,那这个的操作空间又大了。我觉得目前大学本身的录取过程还无法得到足够的公平、公正的监督,大学本身还会受到权力的影响的情况下,高考这种制度我们觉得还是要坚持,我们只能优化改革。 还有一个要改革的就是城乡录取比例不均衡的问题,但是这个很难,大城市的大学,比方说上海生源考上海复旦、交大,一定沾光很多。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你有投入,同时对你有要求,就是你招本地学生的比例。尽管现在高考整体录取率已经达到2/3,接近70%,高考不像过去那么难,门槛低很多。3、大学生另类毕业照 妖小雨:又到了一年毕业季,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您怎么看那些另类的毕业照,比如暨南大学广告系"你F×了我的青春",还有成都大学生穿红卫兵的毕业照,到底是个性的张杨还是大学生道德的滑坡? 张志安:我觉得要看很多东西吧,比如说穿红卫兵衣服的照片,如果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或者是纯粹是娱乐,没有太大的问题,娱乐之外如果大家能够保持一种批判和反思,我觉得没有多大的问题。中大的学生还拍裸照,打上马赛克,但是后来报纸好象没有给他们登,他们还有点小情绪。我觉得大学嘛,还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个性,但是这种自由和个性的底线在于,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最起码要坚守公共伦理底线。 又比如说"f×了我的青春",我觉得学校真的到这种程度吗?那为什么要接受大学教育呢?你可以上一两年就休学了,你可以说我接受大学教育是因为现在社会对我的衡量很功利,一定需要一张大学文凭,那这个责任主要归结于社会。如果你觉得大学的老师或者目前的教育本身有一点坑爹,但是本身是可以选择的,本身它不是强迫的。我自己觉得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至少对母校或者老师会有一些不尊重。 如果我是这个同学,我拍完了以后发给大家自己留着就行了,为什么要到网上传播呢?你可以留在自己的电脑里作为一个记录,但是一旦公开了,微博是一个多大的公开媒体,传开以后对学院的声誉还是有影响的,子还不嫌母丑呢。4、安康强制流产事件妖小雨:最近网友们比较关注一条新闻,就是陕西一个怀孕7个月的孕妇遭强制流产,其实这已经不是个例了,在中国基层的野蛮执法屡见不鲜。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中国"二胎"政策是否时机成熟?张志安: 首先,就这个个案来讲,大家肯定是深恶痛绝的,觉得这是非常不人性的,是非常不人道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扼杀。但是它背后涉及到中国的计划生育制度,我们的计划生育制度,据我了解,有一个阶段的执行,就是像刚才这个案例里面体现的,哪里有小孩要超生,如果是公务员,可能就会影响你的仕途,工作都会丢了;如果不是公务员,可能会用罚款的方式替代,就是你如果多生一个小孩会罚款,甚至于上户口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更多的是控制生育。
但是在有些地方,据我了解到,计划生育已经变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因为当地的计生干部并没有太多的渠道发财和牟利,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多生两个回来交罚款,多收点罚款,就是我的小金库钱就更多。所以一个制度初衷是为了控制人口,避免人口膨胀过快,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负担,但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有些地方就成为谋财的手段。 然后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政策的地区差异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在东部的城市,在上海或者广州,包括东莞,人口老龄化速度非常快,上海现在大概是每5个人当中有1个老年人,是60岁或者65岁以上,到大概2020年就要达到每3个人当中有一个老年人。也就是说,这个社会的老龄人口退休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的就业人口比较低,等于政府的财政负担非常重了。也就是说在享受这个社会公共福利回报的人非常多,在创造价值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老龄化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问题。所以,现在一直有一种呼声,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尤其是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能不能放开二胎。实际上在农村早就已经有二胎政策了,就是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可以再生一胎,不管是男孩女孩;还有就是少数民族;还有独生子女家庭,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所以这个计划生育政策本身要能够顺应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去调整。5、崔永元"三不"言论妖小雨:11日崔永元在一篇微博里称,崔永元公益基金八月份培训100名湖南乡村教师。对此湖南省教育厅采取"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三不"态度。崔永元表示:"我们非常愤怒",并评价湖南省教育厅:"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你怎么看待官方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关系?张志安:从大的角度来讲,中国社会未来要进步和发展,首先越来越多的鼓励公民的社会行为,政府在很多问题上慢慢脱离出来让渡给社会完成。在这个过程中NGO是非常重要的公益社会的组成,所以在过去十年里面,各种各样的NGO成长起来,我觉得是在有效的帮政府。他们当中一部分去做了政府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有一部分是帮政府分忧解难,做了政府想做应该做但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是应该政府做,但是NGO做得比政府更专业和透明,这反过来对政府是一种教育与启发。所以我个人觉得政府和NGO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互补。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政府对NGO的管理过硬了。政府对NGO有一种普遍的不信任,在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他们总觉得NGO会有潜在的危险。比方说你做得太好了,反衬出我做得很差,我就很没面子。有些地方还担心NGO的目的不那么单纯,担心背后的资金来源和使用会有问题,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地方和城市对NGO的管理非常严格。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政府应该首先为NGO的注册松绑,符合条件的应该更多的取消跨靠单位的行政壁垒和限制,让更多类型的NGO能够在中国注册,慢慢的推动公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促进社会本身的培育和发育。这可能是一种最基本的,就是在注册问题上要适当的放开,要更有空间。 另外,如何在政府和NGO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我觉得NGO所有好的经验一定要被政府所汲取,NGO好的模式应该被政府所接纳,这一点来看,我的朋友邓飞所做的"免费午餐",首先民间发起,动用媒体的力量把这个做大,然后通过微博这个社交性媒体不断的推广,公布整个运行方式,保证他的透明度,通过媒体和记者建立一种社会网络,不断@一些名人,让名人参与过来,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免费午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他标准化,因为就是一顿饭几块钱,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很简单,然后免费午餐这4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标签,贴得琅琅上口。当他这个项目做得比较成功的时候,国家就响应了,政府拨钱,要解决关于免费午餐的问题,要解决一些落后地区孩子午餐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一个由民间来做,NGO来进行动员,最后政府响应、接纳,动用国家力量再进行制度化,更完备的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体现了很好的所谓官民互动,民间组织和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趋势和方式。6、记者的职责妖小雨:看到微博有个有意思的【微调查】:你是记者,你发现小明明天要去高考考场替考。这时,你是去制止"犯罪",还是去忠实记录?张志安:记者首先肯定不会去鼓励犯罪,也不应该引诱犯罪,但是记者是否应该阻止犯罪,还是记者通过暗访,把这个犯罪的行为报道出来?这两者之间,我们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我们还是强调记者更多的是报道这个事情,引起社会更大程度的批判和反思,以追求一种制度性的修整,而不是记者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面对每一个可能去犯罪去犯错的人,去进行所谓的劝阻或参与,所以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老的问题——记者到底是记录者还是参与者?我们一般的答案,记者还是记录者,记录者是记者的角色,在记录的基础上,你可以去参与。 所以在高考替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如果记者没有进行劝阻,我觉得没有问题,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采访对象的新闻并不会带来对生命的这种伤害,并且不会带来特别显在的社会危害。就是说他作弊,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不公平,这个教育部门可以去监管,你可以在采访之外有所建议或者提示,但是这好象不是记者的主要工作。所以争议在于,如果你不介入,是不是马上就会涉及到生命的消失?就像《饥饿的苏丹》里一样,最后那个摄影师自杀在汽车里,也并不是因为那张照片而自杀的,他是因为别的原因自杀的,但是公众会把这两个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觉得还是回过头来看是记录还是影响。包括你到地震现场,你到底是采访呢还是像公安一样救人呢?救人固然重要,但是记者这个职业的使命首先要去反映,他要在什么情况下救人呢?就是看见这个小女孩在河边,他拉一把人家就活了,他放一把人家就死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应该直接采访,应该规避这种显在的即刻的危险,并且去帮助别人。可能有一个伦理的问题,最终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的基本答案就是你首先还是要坚持记录现实。7、微博到底该不该"控"妖小雨:看张老师您刷微博也刷得挺勤快的,但是有人认为花太多时间泡在微博上太浪费自己有效时间,本是用破碎化时间接收破碎化信息,结果自己的大块时间被破碎化,微博到底该不该"控"?张志安:我觉得可以控。对我来说: 第一,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写微博,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有兴趣研究它,观察它,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对象,你本身的使用带有一种参与观察的特点在里面。包括我们去给政府或者媒体做一些培训,了解微博的使用,你自己不用的话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本身就是你研究和关注的一个兴趣。
第二,对于新闻的教学,面对的学生,他们都在那么积极的使用这个媒体,他们接受着新的东西,老师是滞后的,你就没有话语权,大家就觉得你很落后,所以我觉得对于新闻院校的老师来讲,因为新闻的学生本身就是特别关注新的现象、新的事件、新的话题,我们老师应该是和学生一样。这样的话,我们在下一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一些新的新闻,学生不会觉得你是陈腔滥调,所以从我们教学角度上有这个需要。 第三,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我比较喜欢研究记者。如果你不是非常经常的给他们做访谈,如何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行动、策略呢?那就观察微博,观察他们写的东西,我经常也会跟调查记者互动,他们也会让 @ 我针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这样相互的互动实际上是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观察和了解他们,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一个更深的感情,然后建设更强的认同度,这对以后出去做研究、做调研、发问卷都非常有好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当你有个人媒体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个学术活动,在网上一发,大家都知道了,讲座的宣传程度就高很多了,因为这是一个为你所控的,是一个个人的媒体。尤其你的用户如果都比较同质化,都是学新闻的,对新闻感兴趣的,如果你做一个新闻报道的工作访,或者搞一个新闻的学术会议,或者一个媒体记者的讲座,在微博上发一下,这胜过于你在报纸杂志上打广告的效果。所以其实上它确实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推广的渠道和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花时间在上面,为学校各种活动做广告,为研究生的夏令营做广告。妖小雨:您这是说的我控微博的情况,还有一种微博控我的情况。张志安:对,这个要控制自己,比如说我就想看一个小时,比如12点必须要睡,结果到2点才睡。这样就要反思,人都有自我反思能力,这个真的不好,所以明天想办法尽量克制,但是确实挺难克制的,你不能强制的克制,只能说靠每个人自律。8、微时代下的信息控制
妖小雨: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全民皆记者,政府怎样应对汹涌澎湃的民意?张志安:你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就是说网民会很有效的利用微博这种私家媒体进行一些信息的突破。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定程度上对原来信息管制提出了挑战。政府也许会对传统的媒体进行管制,对政府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老百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所谓的自传播,包括他们把外界媒体的报道翻译过来或者是香港媒体的报道做链接过来,或者是直接通过微博进行爆料。由此政府公权力部门的信息传播和老百姓之间信息发布传播之间会有一个赛跑。 对政府来讲,如果信息管控过于严格的话,老百姓会发布很多政府不愿意发布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老百姓可以获得。由此带来一个问题,政府的公信力就会下降,政府管控得比较严格的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就会下降。一个公共事件发生了,通过微博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报道和信息,结果打开报纸,发现根本没有这个新闻,打开《新闻联播》,发现你还是在说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最幸福的人,那你说传统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就会下降。所以政府的宣传管制恐怕需要放松,不能对信息过于严格的管制,尤其不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就没有必要那么过于的严格管制。 第二,不仅如此,政府的行为需要迅速公开,传播的意识要强化。一个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政府原来的信息公开是主动的公开会比较多,依申请公开比较少。也就是说我没有主动公开给你,结果你想知道这个情况,你来跟我申请,我要不要回应呢?这种依申请公开其实回应得比较少。我们的信息公开包括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公开的例外。“公开的例外”指,我以这个事不属于公开的范围内谢绝。比如说我说这个属于国家机密,这由此带来他们把公开的例外作为借口,把“依申请公开”拒绝提供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于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新的网络媒体,政府的公开必须更及时、更加透明,否则的话,政府本身的公信力也会下降。 第三,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政府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政府一方面要尊重民意,但另外一方面也要敬畏民意,比方说当一个贪官的行为被曝光了,或者是被网络举报了,政府一定要监管要有廉耻之心,必须要进行调查和回应。所以要把民意当成公共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决策的依据。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一些特定的政府部门,他们同时面对民意又要保持独立和定力,这里面最明显的就是法院,一个案子媒体的报道,网络上有很多,网民会比较冲动,有时候会觉得谁谁该杀,谁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是对于法律来讲,你需要冷静,不是说老百姓一说就一边倒,所以还是要以法律为准绳。政府敬畏民意、尊敬民意没有错,但是不能被民意所绑架,比如说必须按既有的这种行动框架和原则,法律所认定的真实的情况进行判定,所以这些问题有些多层次吧。9、新闻的司法报道妖小雨:刚才讲到司法公正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如果媒体报道一件正在审理的案件,里面涉及了了很多道德和伦理的因素,媒体的报道会不会不恰当的挑动公众的情绪,最后导致民意绑架司法?比方说"药案"和"合肥少女毁容案"。张志安:媒体关于官司的报道,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底线就是在终审判决出来之前,媒体可以报道案件,但是媒体不应该对他如何判决发表看法。也就是说,对于没有判决和没有终审判决的案例,媒体不应该对他的判决结果发表意见。媒体并不拥有比司法系统更高的专业资源和专业能力,没有什么资格来进行判决。第二,媒体是社会公器和大众传播平台,如果媒体进行了这样的所谓的预判,媒体就代表了法官,这样的一种报道可能会影响大众。除了这种情况以外,如果已经终审了,媒体就可以去评价了,媒体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对案子判得好不好发表看法,因为你可能判得不公平,媒体可以舆论监督。判决的结果,法学家或者是专家再来发表意见没有问题,那么媒体的监督体现在什么地方?对这个判决司法的公检法的审判过程本身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如果这里面,比如说某一方的代理律师或者是某一方的辩护人,他给法官送钱了,媒体就可以监督,这是有效监督司法公正的问题,媒体可以对审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监督,但是媒体不应该在终审判决之前对判决结果进行预判,这是基本的一个伦理的规范。还有一个,媒体做司法报道的时候,为了避免片面的激发公众的情绪和道德判断情感,媒体尽可能遵循专业的原则,更准确、冷静、理性,避免在报道当中大量的使用形容词,更避免在报道中过于煽情,以避免媒体营造的舆论气氛影响司法。通常来讲,我们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很多影响司法独立的,表面上是媒介审判,其实不是媒体影响了法官,是媒体影响了领导,领导影响了法官,是媒体报道了,然后某一个高层领导说对啊,然后他就打电话给法官,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样,所以说是媒体影响了权力,权力影响了法官,而不是媒体直接影响法官。这个板子,要打到媒体身上去是不公平的,所以说一句话,当法律被媒体所谓调戏之前,权力已经强奸了法律数十遍。10、"报纸消亡论"妖小雨:与至少两年前相比,年轻人读报率读报数量在下降,有人说这是源于新媒体的挤压,您怎么看?又怎么看所谓的"报纸消亡论"?张志安:这种观念首先是不清的,我们知道,美国的菲利普·梅耶教授说2043年以后报纸会消亡,但是他事后又纠正,他说的是大众化的综合报纸,他并没有说全部的报纸。而且这里面的报纸是我们过去对报纸的简单的理解,就是纸质印刷品的报纸。我们现在的一个讲法是,也许有一天纸面上的报纸会消失,但是这一天还远远不会到来,还很遥远。同时,你们也已经开始接触电子报,你们也有了关于报纸的重新的定义了,就是报纸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或者ipad平台终端这样的报纸。既然这样的话,报纸就不会消失了,因为你们一开始接触的就是电子报,电子报会一直存在。既然你们是存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你们为什么要用旧媒体的概念去反思和批判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纸质版的报纸也许会消失,但是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不会改变,所以电子化的报纸会存在。第二个问题,一直有一种声音,像《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还是会存在。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举轻若重的主流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的提供品,在这个国家里,他是作为一个真相的代言者。就像今天书法早就没有了,但是书法还存在,书法不大众化,但是书法还存在。所以有一种声音觉得,无论如何在美国《纽约时报》都不会消失,总会有一部分精英,哪怕所有人都用其他的媒体,但是还不排斥有一部分人还会喜欢阅读纸张印刷的报纸。还比如说在英国,有一个改革的方法,是有一些报纸要往艺术品方向发展,就是作为一种艺术品的类型存在,把它当艺术来欣赏。在日本有很多的振兴计划,就是从小到大让孩子们对报纸有一种认同感。这里还有一个特点,日本没有像我们这样发达的门户网站,他没有新浪、搜狐网站,每一家报纸都特别看中自己采访的原创新闻,所以他不会把它放到网上免费贱买给所谓的商业网站。把我们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最后变成你最赚钱的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的报纸就和医生一样,具有极高的公信力。所以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并不能在网站上获得有效全面的关于日本的信息,他只能通过报纸获取,所以日本的报纸生命力很强。在中国是报纸把内容贱买给网站,所以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免费新闻,为什么还要通过报纸获取信息,更何况我们还有一个宣传管制的问题,我们在报纸上得到的是宣传信息,敏感的东西在报纸上得不到。有监管存在,所以大家更多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咨询,所以我们不能用我们熟悉的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种比较相似的媒介产业去思考关于报纸是否存在的问题。 总结来讲,第一,国家的不同,报纸消亡的速度会不一样。各个国家的情况,国内的阅读率、报纸的产业、互联网产业差别很大,在日本报纸的产业会比美国长得多得多。第二,报纸可能会有自己的生存价值,报纸也许走向艺术化生产或者一两份报纸作为真相稀缺品存在。像《纽约时报》,我相信不管纽约社会怎么样,《纽约时报》一定会存在,你看《经济学人》的发行量还增加了呢,《华尔街日报》一直都赚钱。第三,我们重新需要一种新的眼光或者技术标准定义报纸,如果新成长起来的数字化的电子报纸也算是报纸的话,报纸就不会消亡。你们年轻一代还是从电子版开始,报纸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报纸的形式。妖小雨:那您怎么看南方报业集团第一季度亏损1.23亿?张志安:我了解到这个事情和整个经济形势有关,春节以后,比方说都市报的广告销售中有两块会有很大的影响,一块就是原来支柱来源——房地产,因为整个国家房产调控,所以房地产经济相对比较低迷,房产一低迷,老百姓购房意向就弱了,对房产公司的现金就会比较少,投放广告也就减少预算了,这可能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这是广大客户本身的预算的衰减,受经济整体形式的影响预算衰减。另外一方面,我不知道他自己怎么分析,除了广告以外是不是跟上半年的整体广告的淡季有关系,我并不清楚。 但总体来讲,我想他不会亏钱的。他要亏钱的话也是打包,都市报还是挺赚钱的,现在往往很多的报业集团里都是小报养大报,就是一份都市报广告收入少则5亿、6亿,多则10几亿,每年贡献给集团几个亿,它的主报、党报可能会亏损,所以会靠小报养大报,很多地方是这样。所以不亏损很简单,把大报砍掉。我个人觉得把大报的印刷成本砍下来,不用印了,发邮件给40万读者,大家在线看就行了,但是领导肯定很难接受。 11、如何看待《环球时报》妖小雨:近年来最成功的中文日报品牌非《环球时报》不属,它报道啥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评论总是成为当日争议焦点,比如说近日的"适度腐败"和"延迟退休",您怎么看这份的报纸? 张志安:首先中国社会价值各种各样的都有,所以报纸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存在。大家可能觉得《环球时报》可能比较民族主义、可能比较中间偏左,但是它有读者在,我觉得这是他生存的权利和策略。我自己觉得是这样的,就是你首先要容忍他,你首先要允许他,你有什么资格因为他中间偏左这个问题就取消他?谁都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首先我们还要尊重它和承认它。第二,它的存在也有其他的传播功能,比如说让中国了解世界,他有很多关于世界的报道,依托于驻各地的记者,所以本身这种信息监测的作用也在。他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赢得受众的一种成功。第三,至于说它的一些评论引起了很多的批评,这可能是引起了更多互联网的批评,因为互联网的社会舆论总体来讲是中间偏右的,或者网上的舆论整体上是相对比较批判性的。然后南方系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批评会不会比批评《环球时报》更多一些,我不知道。我个人要说的是,尽管《环球时报》属于《人民日报》的子报,但是我们也并不能把每一篇评论都当成是所谓代表党和政府发出的声音,具体而言,他就是一个评论员每天在选题。你不要做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尤其是单个的评论。关于你说的适度容忍腐败,我个人也不太认同,但是这个"适度容忍"是编辑在转发过程中标题再创造。最后是当时的编辑和所在的网站为《环球时报》道歉了。所以我觉得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转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肯定要附上原文,这样网友可以仔细的看完评论的全文然后再对观点进行驳斥。但是微博时代可能就一个标题或者几句话被放大转发了,大家根本就不点这个链接看,然后直接就开骂了。12、如何看待南方系妖小雨:南方系一直在传媒的江湖被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不光是其优秀的办报理念及产品,还因为他多舛的命运和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报人。所以成为很多新闻人梦牵萦绕的地方。您在求学时代有没有想过南下进南方系工作?张志安:我没有特别想过去南方工作,因为我当时本科毕业就保送研究生,读了两年硕士又保送博士,读完博士再去做记者意义不大了,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所以就选择做老师。 同时我觉得培养记者会比我自己做一个好的记者更有成就感,也更能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所以我没有想过要去做记者。但是我跟南方报业互动很多,经常给他们上课,跟他们的记者和老总交流很多。对不专业地方的反思和批评也会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微博批评、媒介批评或者线下讲座的时候说,有时候他们记者有好作品,我们也广泛转载,我们行业内进行肯定,我们这边中大传播学院接受的中外记者里也有《南方都市报》的,连续第二届、第三届都有他们,也有《南方日报》的,所以我们也给他们记者提供这个机会到学校进行进修访学的机会,我们平常也经常邀南方报业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做讲座,我们带我们的学生到他们那里参观。我给我自己定的更多的定位是成为记者的服务者、观察者和研究者。13、南方报业高层变动妖小雨:新华社原副社长庹震任广东省委常委、新华社广东分社原社长杨健任南方报业党委书记,网上传言"新华系接管南方系",您怎么看待这次南方报业高层的变动?张志安: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报业集团自己的报业文化是很长时间慢慢积累和形成的,就像一个地区媒体文化,像广东的媒体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但是更大的程度上是一代一代媒体人的努力,他们对话、交锋,形成共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报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会轻易的受到一个人受到结构性的影响和变化。我想可能新的领导会有他的一种影响,但是他肯定也会对原来的传统给予尊重,否则的话他就难以领导。所以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更多还是要既要尊重原来的文化,同时再施加个人的影响。14、新闻娱乐化妖小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竭,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种监狱;还有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而周筱赟认为新闻娱乐化在其揭黑爆料中很有积极作用,您怎么看新闻娱乐化?张志安:我看了周筱赟在《南方传媒研究》写的文章,我觉得他用词不准确。第一个,他的网络爆料算是通过自媒体所进行的一种报道,但他是不是过去定义的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呢?未必!他并不是对事件进行来龙去脉的调查,然后写出一个完整的报道作品,并且以组织化机构化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新闻生产。他现在更多的是公众的、网民的、在线的监督,他主要提供证据,不再提供一个完整的报道。所以他往往是通过提供证据,书证物证,然后引发很大规模的网络的批评,形成一个网络舆论,然后再影响传统媒体的报道议题,反过来再回归到网上,从而通过这种网络的舆论监督去推动问题的解决。更准确的讲,我觉得他在进行网络揭黑和网络爆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娱乐化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对权利进行讽刺并且对公众进行情感动员的一种斗争策略。但是这种斗争策略并不能准确的叫做新闻娱乐化。比如说大家开玩笑说,卢俊卿应该把你女儿嫁给你,然后他说,卢美美我没有考虑,但是郭美妹我可以接受,这是新闻吗?这不是新闻,这是在揭黑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网络动化语,是网上的一种对话的策略,有的时候是自嘲,有的时候是嘲笑权力,有时候是在消解权威,这种做法更多的时候是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话语策略、斗争策略、动员策略,不能简单的概括为新闻的娱乐化。新闻的娱乐化传统主要是指,首先是在大众媒体里,新闻报道里软新闻的比例越来越多,然后娱乐新闻占了越来越多的空间。还有一个表现就是硬新闻的软化,比方说过去比较严肃的新闻用娱乐化的方式来做。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的看法通常是两面的,一方面娱乐是大众传媒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所以说体育、娱乐这些东西是大家茶余饭后需要讨论的,所以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公众使用媒介的一个基本的需求,但是这种过度的新闻娱乐化,显然会降低他对公共事务的重视和关注的程度,由此会影响每一个人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注意力,降低公众意识。同时比较容易满足于过度煽情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资讯,对一个人自我理性的形成显然是有负面作用。15、中国媒体有偿报道乱象妖小雨:您在《纽约时报》报道的《中国媒体有偿报道乱象》后提出新闻界自净五点倡议:1)编营分离,避免广告干预新闻;2)撤销保护广告大客户的"名单";3)软文版面上打上"广告"两字;4)公开声明拒绝任何形式现金馈赠,给员工适当加薪;5)停止以监督或服务等为名进行的敲诈式营销。您不觉得这样的提议过于理想化了吗?张志安:首先《纽约时报》反映的问题还不是中国媒体最严重的问题,那只是软文买卖的问题。《财经传媒》所报道的才是中国媒体更严重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达芬奇的,舆论监督是不是一种敲诈性的监督?监督之后是不是要花很多的钱去公关,紧接着《财经传媒》又做了关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当中,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或者财经媒体有意做你的负面新闻,然后等你来公关的时候收巨额的钱。事实上这种行为比前面讲的软文买卖更加可恶,这就是一种接近于敲诈勒索的权力行租,这是更值得批评的。而我提的所谓自律的前提是,在没有新闻法进行约束,而又没有足够的法律的手段能够对媒体的腐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的前提下,我觉得行业首先应该可以去做一些事,我并不是说我提的那些观点建议就是治本的,就是因为那个本在无法治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得去治标而不是给自己一个惰性的借口,说反正这个本也治不了,所以这个标也别治了。我一直就很认同我们院长胡舒立说的话,最起码得有一点同行的相互批评。我觉得《财新》的可贵之处就在这样,他把这个行业人所尽知的秘密报道出来,这就是鼓励行业批评的有效的第一步。这样的一种批评,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财新》,应该成为行业的共识,慢慢让更多的媒体去做,我觉得应该会起到一种震慑和相互监督的作用。《潇湘晨报》报道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长沙中学的一个演讲,讲美国教育一塌糊涂。事后证明,那个报道是断章取义的。北大校长说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前面有句子铺垫,就是说美国教育从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的角度来说,非常成功,但是,从培养所谓的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但是你看那个记者断章取义,说美国教育一塌糊涂,那个报道就满天飞。我觉得可贵之处,《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他们就去中学要了那个录音,完整的听了,发现同行的报道是断章取义的,然后他们就批评。他们写了这个报道,就真把报道写出来,说北大校长的演讲是不准确被传播的,当然他没有点《潇湘晨报》的名字,这也是行业的批评,至少能够对同行进行批评,尽管是不点名的批评。另外的例子,比如说当年马云龙在管理《河南商报》的时候,对于数版记者排队领红包的批评,还有前几年对新华社和多家媒体在山西的金元宝事件,给每一个人发一个金元宝,这个也被批评了。所以我提的建议是,在本没有办法立刻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去倡导行业自律。16、新闻社会态度妖小雨:《失恋33天》里,老大王对黄小仙说:你们这代人,没有感情。我们看很多媒体作品,那些报道叙述流畅,基本逻辑也没什么硬伤,但是就是无法让我们读者有所触动。到底是我们读者麻木了没感情,还是记者麻木了没感情?张志安:我觉得这种所谓的面对这种新闻的比较平静的状态,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贫苦的生活记忆。我自己观察我父母那一代,他们看到电视很多可怜的,都会掉眼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这代人善良,而是他们有着同样悲苦的童年和比较艰辛的生活记忆。比方说他们有过"三年自然灾害",他们有吃不饱的时候,他们有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到北大荒、新疆等等,他们有过物资资源匮乏条件下的经历,所以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生活记忆,当他们看到同样的贫苦,会更容易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所以他们更加容易为之所动。而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都比较幸福,很多人生活在大城市,我们没有太多的挫折,我们对同等挫折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我相信一定比我们的父辈低,就是对挫折、痛苦、贫苦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是微弱的,因为你自己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或者童年经历,你去感受到的这种强度和烈度肯定会比较低。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父母的年代,或者我们读书的年代,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因为有互联网,我们接触到太多残酷的现实,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东西,矿难,死亡几十人到上百人,中毒、死亡、强拆、自焚,看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对同类的东西可能多少会有些麻木了,尽管理论上来讲,每个生命的消失、每个个体的命运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如此多的负面的现象,一次一次的敲打我们的内心,在鞭笞着我们的内心,在刺痛我们的内心,必然我们的心也会磨出老茧来,我们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可能更容易平静。第三,我觉得80后、90后听了可能会不太顺耳,我们的成长和教育过程当中,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的教育可能比较少,更多的是我们得到别人的爱,所以这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看到新闻的时候的动容。我觉得年轻的人可能不承认这一点,或者他们会举出无数的例子,比如汶川地震,说我们有爱,我们怎么没有爱呢?但是我想爱的惯性和思维会少一些,比如说当你有一个姐姐和你一起长大的时候,你想着要对你姐姐好,你姐姐对你好,有一种更多的互动在。现在更多的是外在对我好。我接触我的学生的时候知道,他们好的一面是他们会更个性,一些他觉得不公平的事,他们会反映,但是可能他在反映之前,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的过程会压缩或者减少。比较崇尚自我和个性,更加在乎个人的情感的体验。17、在业界与学界之间妖小雨:您是业者眼中另类的学者,大概是被认为和新闻业界最能打成一片的新闻学者。您是怎样在业界和学界来去自由的?张志安:也不是来去自由,很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个研究和教学的领域,这两者之间能够打通的,这个更重要。传统来讲,比较多是教新闻业务课,你教这个课就要不断的把每个记者当成你的老师,向他们学习,向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人学习。我找到了一个捷径,一个讨巧的方法,就是研究调查记者和深度报道。因为调查记者、深度报道一直是业界行业里的标杆,金字塔的顶端,而且他的人群数量不算太多。所以我跟两三百的调查记者保持比较紧密的互动,和几百个深度记者通过在线方式保持互动,再通过过去几年不断的访谈他们,写书,不断邀请他们到复旦或者中大来做讲座:包括我自己走到媒体给他们培训讲课,包括在线参加他们QQ群聊天,包括给他们的采访提供一些服务。他们采访我都是非常积极的配合,给他们介绍一些他们要找的专家,由此建立了一种信任感。我觉得就是使得我可以把最一手的案例弄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样使得我们的学生不会觉得你讲的东西和现实太脱节,觉得你总结的东西,在一些时候,比单个记者讲自己的故事更全面一些。这样的话,就可以既能够对业界有所服务,同时又能够对新闻教育有一种回报,这可能是双赢的,我的学生也赢了,我也赢了,记者也赢了。记者觉得在我这边能够获得更多关于专业的反思,有的是一些指导或者思考,还有一些专业的深源。当记者被打被骂以后也会请我发私信,他们有好的作品需要我帮他们去转,记者获得了回报;我自己获得了回报,我搜集了很多的案例,我认识了很多的比较好的新闻记者,我也受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会有一个比较多赢的循环。再涉及到第二个问题,我比较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研究的领域,这个研究的领域可以比较巧妙的把实践和我们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这个领域就是新闻生产研究或者是新闻从业者研究,我自己觉得,只有新闻生产社会学,这个比较中观的研究领域,才能最契合的把实践和新闻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做政治经济学,他对权力的批判,比较多的讨论阶级、讨论现代性、讨论国家权利等等,讨论媒体运行,讨论媒介产品的作用。关注的比较宏观,就不需要你去做太多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你需要研究现实问题,搜集二手资料就可以了,不需要和记者和媒体人打交道。还有一块呢,做文化研究的一些学者,他们更多的看文本,看文本以后进行意识形态的反思和批评,这个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思辨能力。只有一个层面的研究需要和记者打交道,就是新闻生产社会学(News Production Sociology),就像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 、塔克曼(Tuchman)、托德?吉特林(Told Gitlin)和坦斯多(Tunstall)等一些社会学家做的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考察媒体的生产,去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媒体是如何实践运作的。对我来说的,我正好是了解实践运作,我把他们搜集的案例和素材拿来变成新闻生产的研究的论文和相关的学术成果。这样的话,就可以确定一个比较能够在业内获得一定认可的研究领域。所以我自己觉得,这样的话,两者之间就可以打通。但是目前来看国内做新闻生产比较多的研究记者、研究新闻事件的学者不是很多,有也是有的,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阳,她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她研究女性新闻;传媒大学的年轻老师徐帆,上海社科院的白红义,还有武汉大学的夏倩芳教授,他们都很感兴趣。但是意味着当你做这个研究领域的时候,你要去跟记者打成一片,你要经常的跟记者交流,跟他们吃饭、喝茶、聊天,耐心的听他们的吐槽,观察他们的行为,给他们做访谈,给他们发问卷,意味着你要对现实有很强的热情,可能花时间也比较多,有很多的老师,可能端着这个架子,不愿意放低这个姿态。另外就是会觉得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但是对我来说特别合适,因为我特别喜欢跟记者打交道。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做一个老师的话,我最起码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好记者,这一点我可以毫无疑问的可以肯定。因为我尽管没有拿一个记者证,但是我是有很多新闻实践经验。我们本科的时候,实习过三家媒体,加起来半年多的时间都在媒体干,然后又在学校里主编报纸,叫《复旦生活》,自己也在采新闻、编新闻、版面画版都会,还做《销售与市场》、《中国大学生》、《青年社交》这些杂志的特约记者,就跟一个记者有什么区别?然后保送研究生以后又出去创业,自己做了一家网站,做网站的总编辑、总经理做了六年时间。还有参加比赛,拿了冠军,去电台做新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跟另外一名搭档做IT节目的直播,如果你认为一个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持人,也算新闻工作的时候,这些加起来都已经是很多新闻事件了。而且我在易趣做公关经理的时候,在很多网站上开设专栏,在《中国计算机报》、《城市画报》上面都开设专栏写IT人物或IT评论,所以我就去采访很多的CEO,写他们的报道,后来我的作品和其他的作品放在一起编了一本书《出没于网——网络人物风云史》,是我主编的。所以我就觉得,我没有记者证,但是并不表示我们自己没有这个基本的或者比较多的新闻的训练和实践的体验,我觉得我们还是有的。18、新闻的理论与业务妖小雨:现在的新闻教育居理论之高离业务巨远,以致用人单位对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大满意,您给现在的新闻学子什么建议?张志安:我觉得不要把太多希望放在老师和教育的改革上,因为这种改革可能没有那么快,而且要理解老师,尤其研究性大学,他考的主要是科研而不是教学,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本质上来讲,教书教得太多,除了同学觉得你好,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后衡量你的还是论文写了几篇,职称上得快不快,大家还是用这个标准衡量你,所以不能太苛求老师。当然一方面可以希望老师提高水平,但是不要太指望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多的用一种开放式互助的方式来学习。开放式的学习就是有那么多的网络资源,你去跟踪那么多的好记者的微博,看他们写的,他们写的就仔细学习,而且有那么多的开放的资源可以用,记者的博客,《南方传媒研究》《后台》这些业内比较顶尖的这些媒体的报道手迹采访手记,都是很好的资源,所以在校学生要充分利用这种开放的学习资源。 另外还要互学,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和讨论,多组织一些活动,当然也可以请记者进来,和同学做交流,很多记者愿意到大学去,不要钱,然后学生会邀请他,他就去了。我们这边经常有学生请的,所以学生也要有这种意识,把记者请进来跟他们讨教,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还有充分珍惜实习实践的机会,我倒是并不觉得新闻系的学生都要百分之百做媒体,现在各个高校,复旦也好,人大也好,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在30%左右,我相信很多其他专业,并不是学法律的都去做律师,有对口不对口的问题,能有1/3就挺好了。 我们的一个想法是说,其实当你无法有效的寄托于教育本身改革的时候,你能够改变的是自己。改变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自己学习的方式。同时呢,我觉得作为在校的学生还要克服功利心,就是在大学不仅要学术,我们也要学道,所以阅读文史哲的基础打得牢固不牢固,外语的基础好不好,长久来讲这对记者来讲都是非常有帮忙的,我们去学新闻,并不是只学新闻采编,这样太狭隘了,这样的记者也走不远。19、新闻人的理想与现实妖小雨:在中国,新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您懂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此处省略万字。怎样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坚定信念,把记者当做自己安身的职业立命的事业?张志安:我觉得这里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把它归结于体制,说现实很骨干,理想很丰满,很多人会说体制的不自由,现实的不自由,禁令有很多,舞台很有限。我个人认为,你入行之前就要知道,那你为什么要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你可以去思考的是,这个舞台的边界不会变吗?本身它在变,第二,同样在这个舞台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得很牛,有些人就碌碌无为很平庸呢?证明有效空间内的作为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空间的边界在改变。还可以再追问第三句,为什么在无限的舞台中有人跳得好,有人跳得不好。假设没有这个边界,当你在广场上跳舞,你确定你能跳得很好吗?所以不是不去争取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也并不是说记者走不下去是因为自己惰性,我没有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不是结构不改变,我们作为一个行动者,我们自己就没有问题呢?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坚忍就没有问题?我的观点第一是我们要对体制的不自由、空间的局限保持批判和反省。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什么呢?为什么很多大城市里面30多岁的记者拿到20多万的年薪还嫌少,他参考群体是什么?他跟现实里面最好的经理人比,跟金融投资人比,还有跟采访对象比,那不被气死啊?你采访的都是大老板,跟他们比不气死啊?同样是调查记者,为什么多数人工作3-5年就不想再做调查记者了,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王克勤这样的人不是人吗?他们为什么可以走到40、50岁还要走?每个人对生活的欲望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环境的抱怨也不一样,每个人对自己所求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当下中国需要把记者这个职业去权威化。现在你跟香港比比,人家一个月拿1万块港币,生活得像狗仔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干记者?我一直不觉得记者这个行业是非常差的,最起码从综合地位收入来讲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很多记者表明他的收入并不高,可是他可动用的社会资本是挺多的。什么呢?关系、人脉,小孩上个学,拖个关系,买火车票,递上条,记者并不是像社会上讲的那么苦逼网上讲的那么悲情。撇开体制不自由这个因素来讲,记者这个职位真的不差,我们缺少的是对这个职业的平常心,我们缺乏的是对这个职业持久的真正的热爱,有些人觉得这个职业比较自由,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比较自由,不用朝九晚五去挤车,拿的收入至少过日子也还可以,中等偏上,两个人一努力,多少年,买个房子也没有问题,除非北京上海广州以外,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呢?我看很多放弃的,是因为到了35、40岁,同学做领导了,我还做记者,觉得没有面子。因为我们社会衡量人成功的标准非常世俗化,就是你有没有钱,你有没有权,这个世俗的标准也影响到记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如果这个社会衡量人的成功与幸福与否在你有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你快乐吗?你高兴吗?我想不要给记者这个行业引入那么多名利之心,这样记者就不会那么苦逼了。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永远不要把理由、体制作为自己自我懈怠放弃的唯一借口。20、你的新闻理想妖小雨:您曾经戏言,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在讲台上。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传业授道解惑?张志安:对,喜欢讲课,开玩笑说,最幸福的就是讲课讲得突然间倒在地上,学生跑上去一看,张老师已经断气了,这样没有痛苦就死去了,而且死在最喜欢的讲台上,很幸福。我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同学发现张老师还没有死掉,踹我一脚,彻底成全我。我本来开玩笑说,我说同学们赶紧给我送到医院,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去世了,然后同学有人开玩笑说,那别送医院了,直接死教室更好了。同学是玩笑话,这通常是比喻,我当然也希望能够平静的躺在医院的床上死去,没有什么不好。那句话更大程度代表的是我觉得对一个老师来讲,讲台是特别神圣的,走进教室之前想象自己是教父,你觉得一走进教室就能想到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上完课你会觉得同学们从这节课当中受益。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漪,是上海的一个特级教师,他讲一个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老师逼迫自己不断学习、自我更新,逼迫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给你提供挑战和反馈,又会逼迫你自我反省和提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以做教师是一个累累创伤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累累创伤,你才能够感觉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所以说一个好的教育,上课就像开一坛好酒,一打开这个酒气氤氲,所有人都醉了,这样的一种教育才是一种幸福的教育。他讲到,他还有一句话,学生们在上课,他们拿出来的是自己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如此短暂,作为老师,没有任何资格利用课堂和几年时间把他们最完美的青春、最宝贵的青春残害了、损伤了和破坏了。所以一想到你有可能是学生青春时光的刽子手,你是一个谋杀者,你想想多可怕,你必须要不能浪费他们的光阴。同时你跟他们青春同在,你自己还觉得更年轻,所以我觉得教学是一个累累创伤但是不断给自己惊喜的过程,所以我就享受上课,我觉得上课真的很幸福,很快乐。21、新闻的公正报道妖小雨: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上交大的朋友委托我问您的:在上海的《文汇报》,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总是称呼为上海西南某高校,对于重大获奖新闻,复旦只有一个人,上海交大有6个人,但是主标题和副标题甚至通篇未提交通大学四个字,您如何看待新闻人应该公正报道事实这一问题,是不是过强的个人主观因素是现在记者的通病?张志安:我这个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我没有具体看到这个报道,如果真像这位同学所讲的。同样复旦和交大都获奖了,媒体的报道就会放大复旦或者弱化交大,或者是用西南某高校代替交大,我自己理解,如果是好事情,我相信不太会把交大名字抹掉吧,如果有一点坏事情,他可能考虑到交大的面子,可能就会用西南某交大。如果真的复旦和交大都得奖了,复旦得得少,交大得得多,媒体报道的时候强调复旦,这是否意味着记者有一种惯性?他会觉得在交大和复旦的两个学校的问题上,复旦的新闻更具有新闻价值呢?是不是这种记者的思维惯性呢?当然这种惯性是值得反思的,我的感觉是记者对专业主义的规范要真实、准确、客观、公平、公正,这些是永远都不为过的,这是我们的记者永远需要不断的拿标准来自我反思。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脚踏实地,在脚踏实地的过程中,有时候踩到泥里面去了自己都不知道,脚脏了自己也无所谓了。可能常在河边走,哪儿有不湿鞋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断的抬头看看星空,仰望星空,能够把所谓理想的东西拿来自我反思。我一直有一句话,苏格拉底说,我已经反省了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以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媒体人在当下更是如此。刚才讲到那个情况,如果当时的记者听到这个声音,如果真的存在不公正的话,我们就应该通过微博或者各种方式进行媒介批评,去倡导这种反思。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应该把更多的案例进来跟学生讲,去影响他们、激发他们。22、网上人物访谈妖小雨:最后您觉得我们这种网上人物访谈该怎样走?张志安:第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就是你最后确定这种访谈到底是谈话题、谈意见还是谈做人?就是人物访谈有的是做人,有的是做观点。对这样一个栏目要有一个定位,到底要通过很多很多人物的访谈,慢慢拼凑出时代的剪影,展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智慧,把不同人物的面相能够全面的展示出来。还是注重一个公共话题和公共事件出来访问不同的人,去获取他们的思想资源和观点资源。所以这个栏目的定位是什么?一定要特别明确,他到底要做什么。 第二,确定了这个定位之后,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互联网的热点效应。如果没有一个热点的机制,没有一个热点的新闻价值在,没有这个时效在,他所进行的这种访谈,可能关注度不会很高。因为本来是通过互联网,互联网更多强调眼球效应和关注效应,所以可能要考虑到关注度。 第三,对于它呈现方式的差异,就是传统的访谈,因为是罗列式的,而且访谈体是呆板的问和答。互联网的访谈一定要从文体结构上打破这种窠臼。比方说网页表现形式,不要5000字访谈分成3页来看,页面的差别,然后视觉化的表现,尤其是问答的形式本身板块化的结构,还有就是比方说同一个观点的交锋,也许可以用一两个观点来进行交锋,从而有更多的冲突感在,可能会更好,还有比如说访谈的视频化和视觉化,比如说访一个人,你可以剪成小片断,比如30分钟的片段剪成10、20个片断,大家感觉会不一样。因为你会看到,而不仅仅会读到文字,还能够看到这个人的访谈,也会不一样,所以电视的访谈为什么比报纸的访谈更深度一些,所以互联网可以更多的用这种视觉化的手段来做访谈。 第四,还有一个点,互联网做访谈要更加的短平快,不应该走传统访谈的路线。比如说问一个人问题很多,然后回去整理,过两天发出来。我觉得应该短平快,一个热点话题,就应该500个知识分子或者1000个左右知道分子,有什么问题电话联系,5-10分钟立刻做整理,我就要做这个,可能更有效果。如果要去访问的话,如果要深度访问的话,我比较主张主题集中,很明确大家知道,能够避免泛泛而谈,能够找到更有意思的东西。说实话,这不能算一次成功的面访。张老师是一位气场很强完全hold住全场的嘉宾,我完全低到尘埃,把自己当作他的学生。当然,当他的学生是件很享受的事。我们也有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公开聊的问题,但你要坚信,你比你想象的要自由。出品:天涯江湖 | 策划:金波 | 美工版式:@贾也 | 本期编辑:@贾也 | 本期主持:@雨亭fd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空空话,寥寥理。  鉴定完毕!
  问题直击中国目前新闻现状,有深度。  继续关注。
  大陆的御用无毛文人利用垄断话语权无限夸大抿主制渡的恐怖,以此反复向大陆人灌输一个不容置疑的国家伦理:只有中央集权暴力统治之下的独才设会主议才是唯一符合大陆人利益的国家形态。所以大多数国人对于大一统的强权暴政总是情有独钟,他们眼中永远只有虚幻的“强国之梦”,内心却从无现实的人性伦理。  制度的好坏,不在宣传上,美国学者奥尔森说:“制度的好坏其实很容易检验,开放边界,看人往哪里跑就知道了”。看看新闻、报纸的报道,你见过有大批的人非法移民独才设会主议大陆、朝鲜、古巴的吗?就连以色列这种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随时都有人肉炸弹爆炸发生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大量的非法移民,还不能说明问题?  陈独秀说:“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爱不爱国从来就不是问题,“国家是谁的”这才是大家担心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抿主制渡,人民不能当家作主,人民不能选举倌,爱国主义无疑是愚昧的。
  问的不错,顶一个!
  如果有,丁肇中的四弟叫丁肇国
  向那亇国家跑的人多;肯定令人向往的国度;跑出去人多的国度;是自由度低的国家;
  年轻人,有思想。顶一下!
  高考中考的制度可以这样来改革,就是平时考试的分数和中考高考的统考分数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试的分数占50%的比例,最后统考的分数占50%的比例,或者用其他的比例值,这样就不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也可减轻统考带来的压力,更可督促平时的努力  高考中考的制度可以这样来改革,就是平时考试的分数和中考高考的统考分数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试的分数占50%的比例,最后统考的分数占50%的比例,或者用其他的比例值,这样就不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也可减轻统考带来的压力,更可督促平时的努力  高考中考的制度可以这样来改革,就是平时考试的分数和中考高考的统考分数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试的分数占50%的比例,最后统考的分数占50%的比例,或者用其他的比例值,这样就不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也可减轻统考带来的压力,更可督促平时的努力
  奥尔森说:“制度的好坏其实很容易检验,开放边界,看人往哪里跑就知道了
  感谢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对我揭黑的分析评论——  “(周筱赟)这是在揭黑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网络动化语,是网上的一种对话的策略,有的时候是自嘲,有的时候是嘲笑权力,有时候是在消解权威,这种做法更多的时候是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话语策略、斗争策略、动员策略,不能简单的概括为新闻的娱乐化。”  这段分析还是很到位的,是我身处其中事先都未必想到的。
  不错的访谈,有深度!
  谁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
  有思想的人不多了。支持。
11:01:01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  很想问,为什么你木有坐到sofa  感谢@伊文 和@贾也 ,谢谢你们的支持呀
  围观,不说话先...........
  @雨亭fd
9:50:00      姓名:张志安职业:副教授、院长助理、博...........  -----------------------------  字太多 不想看~~
有重点吗!
  顶一个,不错
  有个名字就行了,不要太多的职含挂后面!!-----------让人反感。
  枪杆子底下出民意!
  读书比上网更重要,这个观点我非常欣赏,也非常敬佩,我们的学者需要更为清醒的头脑才行!
  看不懂,长的还不错。
  很诚恳地讲了一段废话。
  终于看见成品了,小雨的问题很不错啊,涵盖面很广,而且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张老师回答很详实,果然很能侃
  @雨亭fd
9:50:00      姓名:张志安职业:副教授、院长助理、博...........  -----------------------------  OK
  成都CDTV-2台播报贵州父亲千里寻离家出走高中少女,记者和父亲暗访成都肖家河沿街138号成都豪门夜总会之中,见到很多打扮妖艳的“坐台陪酒女”,当最后一批“陪酒女”出现时,父亲发现了16岁的女儿小茹,女儿急忙跑出包间外逃,但被夜总会门口的母亲和记者挡住,此时,这夜总会的两名保安竟然挡住记者和母亲让小茹跑回夜总会内部!当父母恳求豪门夜总会交出女儿时,夜总会却推说小茹已经走了,明明前后门都被记者和父母死死看住,小茹根本不可能跑出这夜总会场所!最终在报警赶到的警察协助下,豪门夜总会才交出了小茹!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有这样藏污纳垢、引良为娼的夜总会,谁能不为自己的女儿担心呢?如果成都政府连这样的容留未成年少女接客陪酒的夜总会都不时常检查不予以取缔,我们不得不相信豪门夜总会是上面有人啊,如同北京的天上人间一样藏污纳垢!  成都的父母注意了,千万不能教训女儿,女儿万一出走,成都的夜总会里去找吧!!!
  说得太多了,反而没有重点。我没有全看完,看不下去了。个人觉得你只要把“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省,枉一生”。阐述清楚就可以了,我是看到这个几个字才来看的。
  做了个院长助理说话也开始官腔官调的。小兄弟,说话不要太张狂,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导师嘴脸。有事说事,不要拿腔拿调的。 “张志安:我没有特别想过去南方工作,因为我当时本科毕业就保送研究生,读了两年硕士又保送博士,读完博士再去做记者意义不大了,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所以就选择做老师。  同时我觉得培养记者会比我自己做一个好的记者更有成就感,也更能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所以我没有想过要去做记者。但是我跟南方报业互动很多,经常给他们上课,跟他们的记者和老总交流很多。对不专业地方的反思和批评也会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微博批评、媒介批评或者线下讲座的时候说,有时候他们记者有好作品,我们也广泛转载,我们行业内进行肯定,我们这边中大传播学院接受的中外记者里也有《南方都市报》的,连续第二届、第三届都有他们,也有《南方日报》的,所以我们也给他们记者提供这个机会到学校进行进修访学的机会,我们平常也经常邀南方报业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做讲座,我们带我们的学生到他们那里参观。我给我自己定的更多的定位是成为记者的服务者、观察者和研究者。”你们看看这段话,博士就多了不起了,人家记者是到生死一线的,你算老几,动不动就给人家上课,自觉点吧!你还嫩呢!
11:01:01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  大师,你的话我没看懂呃。能具体解释下吗
  mmmmmmmm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张志安是谁?职务挂那么长,丢人现眼。。。。。。
  11、如何看待《环球时报》妖小雨:近年来最成功的中文日报品牌非《环球时报》不属,它报道啥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评论总是成为当日争议焦点,比如说近日的"适度腐败"和"延迟退休",您怎么看这份的报纸?  张志安:首先中国社会价值各种各样的都有,所以报纸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存在。大家可能觉得《环球时报》可能比较民族主义、可能比较中间偏左,但是它有读者在,我觉得这是他生存的权利和策略。我自己觉得是这样的,就是你首先要容忍他,你首先要允许他,你有什么资格因为他中间偏左这个问题就取消他?谁都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首先我们还要尊重它和承认它。第二,它的存在也有其他的传播功能,比如说让中国了解世界,他有很多关于世界的报道,依托于驻各地的记者,所以本身这种信息监测的作用也在。他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赢得受众的一种成功。第三,至于说它的一些评论引起了很多的批评,这可能是引起了更多互联网的批评,因为互联网的社会舆论总体来讲是中间偏右的,或者网上的舆论整体上是相对比较批判性的。然后南方系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批评会不会比批评《环球时报》更多一些,我不知道。  ============================================================  忍不住说句:放屁!如果真的放开媒体,有混球时报这样的市场?混球时报就靠这老子的权势控制信息、垄断市场,真放开了,屁都不是!
  民间草根精英群QQ,欢迎各位有见识、有才情的天涯人加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想知道在哪能下到APE和FLAC的播放器
  民间草根精英群QQ,欢迎各位有见识、有才情的天涯人加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1、如何看待《环球时报》妖小雨:近年来最成功的中文日报品牌非《环球时报》不属,它报道啥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评论总是成为当日争议焦点,比如说近日的"适度腐败"和"延迟退休",您怎么看这份的报纸?  张志安:首先中国社会价值各种各样的都有,所以报纸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存在。大家可能觉得《环球时报》可能比较民族主义、可能比较中间偏左,但是它有读者在,我觉得这是他生存的权利和策略。我自己觉得是这样的,就是你首先要容忍他,你首先要允许他,你有什么资格因为他中间偏左这个问题就取消他?谁都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首先我们还要尊重它和承认它。第二,它的存在也有其他的传播功能,比如说让中国了解世界,他有很多关于世界的报道,依托于驻各地的记者,所以本身这种信息监测的作用也在。他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赢得受众的一种成功。第三,至于说它的一些评论引起了很多的批评,这可能是引起了更多互联网的批评,因为互联网的社会舆论总体来讲是中间偏右的,或者网上的舆论整体上是相对比较批判性的。然后南方系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批评会不会比批评《环球时报》更多一些,我不知道。  关于这个如何推动政府廉洁行政的问题,《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有突破,结果骂声一片马上没后文了,作者也没有再反驳,这就不好了,没有起到推动制度反腐的作用,可惜了。当然再这种社会舆情下能讨论出什么结果也确实难度很大。现在的情况是个个骂起腐败来,咬牙切齿,但是另一方面自己一旦坐到这个位置,想法又马上变了,你懂的。怎么办?怎么办?难道我们就看着这个毒瘤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不治之症?有识之士,多来提提建设意见,跪求!
  不错,看完了。这个时代就是给我们思考,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互联网基本是直接展现给我们,而我们则一味的接受。  再吐槽下ZF,善待这么听话的百姓
  少说多做--这时代就是说的人多了。
  长长长长长;壁如超过三十分钟A片…几乎全倍进或快进。完毕、换片。  
  没有民主的监督的政权必然腐败,腐败的结局就是灭亡。
  真的吗?真的真的吗?真的真的真的吗?我自由吗???????????????????
  没有ZF,哪来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你们吃什么?为什么你们总是要攻击ZF呢,13亿人能有饭吃,有衣穿,ZF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膜拜啊!看看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天只能吃点剩饭剩菜,穿破衣,连汽车都开不起,更不要说拍出像建国大业这种巨作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到处是茅台五粮液,到处是奥迪LV,连吃饭都不要钱签个字就行了,一餐至少几万,何等富裕的生活?!真搞不懂你们为什么要对我们亲爱的母亲 D抱怨,还是看看美国,连个总统都是黑不垃圾瘦骨嶙峋的,再看看我们的领导,一个个多么丰满可亲。  人啊,要知足,伟大 的ZF给你们方方面面都做的很好了,连GOOGLE这种荼毒人心的败类网站都被赶了出去,以免污染我们的下一代,何等的良苦用心!!你再试试搜索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显示”部分搜索结果不予显示“,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领导人低调啊,他们默默奉献闷声干大活的时候不想在青史刻意留下自己的名字,不想你们的宽带费因为多显示了他们的光辉事迹而多支出几分钱的流量啊!!我都要感动的流泪了  可是,现在我们发展进入关键期,很多敌对势力嫉妒我们,扇动大家的不满情绪,咱们不能中它们的计,上它们的当,最近甚至有人说美国比我们好,说什么美国领导没特权,我看纯粹是放屁,你看那个奥巴骂,连收个礼都不敢,明显是瞧不起送礼的,嫌礼轻,典型脱离群众,特权思想严重!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的领导就时时刻刻没忘了自己是一名马烈主义接班人,他们天天放在各种场所视察、研究、探索、摸索、进入、再出来,反复了解民生、体验人生,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怎么样,惊呆了,佩服了吧  所以,各位网友,大家发帖注意点,不要乱说话,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家发言要理性,要克制,不要乱发言.对于自己个人遇到的困难,要多找主观原因,不要推卸到社会环境上.发言不能昧良心。连这种小事,我们亲爱的zf也想到了,你看我为什么打的是ZF?为什么你们很多帖子发出来里面的词被**代替???用你们喝国家权威认定安全的蒙牛奶长大的脑袋好好想想,还不是因为怕你们累着了,所以用**来代替一些常用词,以后大家就可以少打字,节约更多劳动力去给红十字会捐血了!!!我再一次感动了落泪了……  所以啊,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外国很多人想过这种生活都过不了,你知道为什么菲律宾要抢我们的海岛吗?就是因为想通过这种方式曲线移民到中国!!为什么ZF只是抗议但就是不打他呢,你想想,用你从不喝地沟油的聪明脑袋好好想想,对了,这样不就可以收纳一批臣民吗!你再看看我们的边境,多少外国人钻破脑袋想移民或偷渡进来,你看看,连日本人都跑到我们的超市来买奶粉,连美国的贪官都喜欢往中国跑!何等的中华盛世啊  好的,我说完了,本来还有很多话要说的,但网吧老板说我的预存网费只有5毛了,只能等明天工资到账再来了,临走前,再语重心长的说一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时时刻刻别忘了自己是一名马烈主义接班人!
  不尊重、不敬畏的行为不受到制裁,如同在说梦话。
  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的!我看此公年龄也不大但是对问题的看法也比较中肯,奈何现在党国积毒已深,耽望民智初启,党国要是想不落尘埃,现在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蒋公说过;反腐则亡党,不反腐则亡国,中华崛起不易啊!希望诸公不要把大好山河,花花世界毁在自己的手上,到时候变成铁铸的秦桧,受世人之唾弃!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空空话,寥寥理。  鉴定完毕!
  11、如何看待《环球时报》妖小雨:近年来最成功的中文日报品牌非《环球时报》不属,它报道啥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评论总是成为当日争议焦点,比如说近日的"适度腐败"和"延迟退休",您怎么看这份的报纸?  张志安:首先中国社会价值各种各样的都有,所以报纸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存在。大家可能觉得《环球时报》可能比较民族主义、可能比较中间偏左,但是它有读者在,我觉得这是他生存的权利和策略。我自己觉得是这样的,就是你首先要容忍他,你首先要允许他,你有什么资格因为他中间偏左这个问题就取消他?谁都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首先我们还要尊重它和承认它。第二,它的存在也有其他的传播功能,比如说让中国了解世界,他有很多关于世界的报道,依托于驻各地的记者,所以本身这种信息监测的作用也在。他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赢得受众的一种成功。第三,至于说它的一些评论引起了很多的批评,这可能是引起了更多互联网的批评,因为互联网的社会舆论总体来讲是中间偏右的,或者网上的舆论整体上是相对比较批判性的。然后南方系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批评会不会比批评《环球时报》更多一些,我不知道。  ---------------------------------  批判南方系的是伍毛,批评环球屎报的是普通百姓,这能相提并论吗?  就好比抗日时期,无论是汉奸还是抗日分子,都会被人骂,但这能说明抗日分子与汉奸一样有错吗?汉奸被国人骂。抗日分子被侵华日军骂,这能相提并论吗?按照张志安的观点,我们应该同样尊重汉奸,没有资格去试图消灭它。  张志安是个当官的料——专指大陆的官。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空空话,寥寥理。  鉴定完毕!
  问题很全面,答复很圆滑。
  作者:曾开贵 回复日期: 20:44:17  回复
  没有ZF,哪来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你们吃什么?为什么你们总是要攻击ZF呢,13亿人能有饭吃,有衣穿,ZF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膜拜啊!看看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天只能吃点剩饭剩菜,穿破衣,连汽车都开不起,更不要说拍出像建国大业这种巨作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到处是茅台五粮液,到处是奥迪LV,连吃饭都不要钱签个字就行了,一餐至少几万,何等富裕的生活?!真搞不懂你们为什么要对我们亲爱的母亲 D抱怨,还是看看美国,连个总统都是黑不垃圾瘦骨嶙峋的,再看看我们的领导,一个个多么丰满可亲。  人啊,要知足,伟大 的ZF给你们方方面面都做的很好了,连GOOGLE这种荼毒人心的败类网站都被赶了出去,以免污染我们的下一代,何等的良苦用心!!你再试试搜索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显示”部分搜索结果不予显示“,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领导人低调啊,他们默默奉献闷声干大活的时候不想在青史刻意留下自己的名字,不想你们的宽带费因为多显示了他们的光辉事迹而多支出几分钱的流量啊!!我都要感动的流泪了  可是,现在我们发展进入关键期,很多敌对势力嫉妒我们,扇动大家的不满情绪,咱们不能中它们的计,上它们的当,最近甚至有人说美国比我们好,说什么美国领导没特权,我看纯粹是放屁,你看那个奥巴骂,连收个礼都不敢,明显是瞧不起送礼的,嫌礼轻,典型脱离群众,特权思想严重!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的领导就时时刻刻没忘了自己是一名马烈主义接班人,他们天天放在各种场所视察、研究、探索、摸索、进入、再出来,反复了解民生、体验人生,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怎么样,惊呆了,佩服了吧  所以,各位网友,大家发帖注意点,不要乱说话,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家发言要理性,要克制,不要乱发言.对于自己个人遇到的困难,要多找主观原因,不要推卸到社会环境上.发言不能昧良心。连这种小事,我们亲爱的zf也想到了,你看我为什么打的是ZF?为什么你们很多帖子发出来里面的词被**代替???用你们喝国家权威认定安全的蒙牛奶长大的脑袋好好想想,还不是因为怕你们累着了,所以用**来代替一些常用词,以后大家就可以少打字,节约更多劳动力去给红十字会捐血了!!!我再一次感动了落泪了……  所以啊,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外国很多人想过这种生活都过不了,你知道为什么菲律宾要抢我们的海岛吗?就是因为想通过这种方式曲线移民到中国!!为什么ZF只是抗议但就是不打他呢,你想想,用你从不喝地沟油的聪明脑袋好好想想,对了,这样不就可以收纳一批臣民吗!你再看看我们的边境,多少外国人钻破脑袋想移民或偷渡进来,你看看,连日本人都跑到我们的超市来买奶粉,连美国的贪官都喜欢往中国跑!何等的中华盛世啊  好的,我说完了,本来还有很多话要说的,但网吧老板说我的预存网费只有5毛了,只能等明天工资到账再来了,临走前,再语重心长的说一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时时刻刻别忘了自己是一名马烈主义接班人!........叼距老母。。。咁识写嘢既。。。。。
  ⊙﹏⊙b汗,木有听过这个老师的名字。。。不过讲的还是不错滴
  浏览了一下,感觉值得一读。
  看到这厮说“子还不嫌母丑”就知道后面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跟其它走狗没什么区别,可惜这么好的标题了。
  枪杆子底下出民意
  大学时和张志安师兄有较多接触,只想说,有些论调,多年前就听他讲过,当时就有所保留,现在看来,保留意见更多。只希望他的路能越走越宽。
  观点可以接受
  有空过来看看
  我不为楼主这样的标题所吸引,也不是被帖子的内容所迷惑。我不是来抢沙发的,也不是来打酱油的。我不是为楼主呐喊加油的,也不是对楼主进行围堵攻击的。我只是为了每天30帖默默奋斗。你是个美女,我毫不关心,你是个怪兽,我决不在意;你是个帅哥,我不会妒忌,你是个畜男,我也不会PS。你的情操再怎么高尚,我也不会赞美,你的道德如何沦丧,我也不为所动。在这个处处都要银币的时代,不得不弄个牛B的数字来显眼,于是我抄下了这段话,专门用来回帖,好让我每天有固定的积分收入
  媒体新闻应该取消政府的干预,政审是一种不让说真话的行为,要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geili_thumb.gif说真话是最大的困难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说真话
  快更新啊
  媒体同样黑!
  顶一个
  年纪轻轻就是博导了,厉害
  现在有两种号称是公平公正公义的领域不可信了,一是法院,二是媒体
  权力要充分利用
11:01:01  要自由,心不由己;  要自省,身不独省!  无真相,无自由;  不知己,无自省。  谈寂寞,顾影怜。......  -----------------------------  完全就是空话!狗屁!看的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还在这里大谈。。。。。。。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世界最爱我的男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