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者行于桑止于榆”有什么英语单词深刻理解解?

圈子话题 - 那些花儿 - 圈子 - 517旅行
山间行走,常常感叹那些花草的美丽,但是对于花的了解,我们每个人所能知道的很少很少,所以希望每一位喜欢花的朋友把所了解的关于花的知识集中在一处大家共享。
《诗经》里的植物
荇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 文中以纤柔的荇菜被水摆动来比喻窈窕淑女,使得诗篇委婉含蓄,自然流畅,意境优美。               
&&& 最好的诗,就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情话同样如此。
&&& 水生植物荇菜又名杏菜(莕菜)、水荷叶、凫葵,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
污秽之地,荇菜无痕,“高洁”二字,高到未必,洁却是当的上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
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
蘋 (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召南.采蘋》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边,是什么原因呢?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也许正是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而萍,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俗语叫做田字草的挺水蕨类植物蘋纤细,柔美,却深藏着勃勃生机,在自然的风里,平凡的不言不语。  
-----------------------------------------------------------------
葛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周南·葛覃》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喳喳在欢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  这个从远古的诗情里取下来的镜头,是人在自然里,象鸟又象风一般的样子。读这样的诗,能够感觉到一种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绪。      葛藤(又叫苎麻),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葛藤的性情,既不温柔,也不刚劲,它有着看不见的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野孩子,需要好好管束。
--------------------------------------------------------------
蓼蓝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小雅.采绿》
   先秦时,手工的劳作,“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上一天的蓼蓝叶所积累下来的染料,还不够染上一件麻衫,可见采蓝是件很辛苦的事。“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男人去采蓝,约定五天后回家,六天过了,还没有见到人的影子,女人依门远望而心有怨愤,其实担忧之心该是大过抱怨吧。这首纯粹色彩里的诗,是一首生活里自然生发,不需任何吟咏的思念诗。      又名靛青的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蓼蓝虽然叫“蓝”,但其花色是紫红色的,而叶子为绿色,让人无法想象它与蓝有任何关系,一般作为染料采用的是它的叶,蓼蓝的叶子中含有尿蓝母,尿蓝母是一种天然的蓝色色素,遇到水后就会分解,氧化之后就会变成青靛蓝。
&&&&& 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一年里生息不绝。      靛蓝浸染丝织物品,在朦胧的光泽里会有高贵浓艳的妩媚之气飘逸出来,浸染绵麻织物,则有谦和素雅质朴的情态,让人觉得安静踏实,而且染后,色泽附着在织物上的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在宫廷和民间都广受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磨,依然在安静的流露它原本就有的气质。
--------------------------------------------------------------  
艾蒿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王风.采葛》       爱人之间,相隔一日,却好象分离了一年(三秋,这里当九个月的时间来理解)。昨日依依分别后,每一步都变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很委屈很幸福的说这样的话时,仿佛相对的是两双深情的泪眼,不言不语的相思草---艾蒿,它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无声无色的生长,或许是如此恋恋挚情的很好承载吧。 
     艾蒿又被称做蒿蒿草、香艾、蕲艾、灸草﹑医草。过去的民间,艾草从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绳,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点着了,挂在门眉上,一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粉刺痒的身上起小疙瘩时,用晒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痛全部消无。现在,驱蚊和除痒,很少用这样的土法子了。      初夏艾蒿的细碎叶子正毛茸茸的嫩绿时,摘下来,可以是饭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
-----------------------------------------------------------    
卷耳(又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在青草茫茫的山路边上,一个神情忧伤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珠苍耳旁,苍耳是弓,思念是箭,它们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永远被时间所钟情的爱的永恒。思念是恒久的光,它从心里透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    
&&&&& 又名常思、卷耳、猪耳、地葵的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制成的纤维可以作麻袋、麻绳,果实入药可治麻风,种子利尿、发汗,茎叶捣烂后涂敷可治疥癣、虫咬伤等。苍耳子油是一种高级香料的原料,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还可代替桐油。
  ---------------------------------------------------------------      
蒌蒿(芦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周南.汉广》      这是《汉广篇》里,痴情汉子写到对岸汉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写的几句话。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抡起来,把马儿啊喂的饱饱,以便能有机会去接让人时刻记挂的人。
&&&& 古人的高妙处在于,他们表达爱的时候,不遮遮掩掩,而是用淳朴的方式,直接往心里去。     & 蒌蒿,竟然是喂马的草,而马儿的脚步是走向爱恋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这么间接又直率的表达了爱这个字。      蒌蒿又名芦蒿、水艾、水蒿等,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古时就已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和芦芽则是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泮水》。文中的茆就是莼菜。         农事诗里,能见到轻盈的手,去采摘绿莹莹的佳品作物,就会痴想。古之鲁国,今之山东,思乐一片山水,能有薄采之手,说明生活是轻快悠然的,有妙趣,叫人想来,该是好生活。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        莼菜是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以嫩茎叶供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
-----------------------------------------------------------------
芣苡(车前子)
&&&&&&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周南·芣苡》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里有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该是读此诗的一种境界了,这简短的诗里,不仅有音韵、节奏的自然转合,更有用几个动词白描出的田园女子细致勤朴欢快的动感画面。      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周南·芣苡》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其中,都有一种人和自然的对唱,有一种轻灵粗旷的人和自然紧密相和的音韵,和将自己从生的杂乱中淘洗出来的清新感觉,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      走在静幽葱绿的自然里,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清澈和舒展,这是人的基因里,有藏着自身演进变化中得之自然的岁月源头。和自然亲之养之,这应该算是农业时代里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车前子,也叫猪耳朵草,它塌塌实实的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的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
---------------------------------------------------------------
荆棘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周南·汉广》      和所爱怜倾慕的人之间,阻隔着千山万水,去寻找的路上,又铺着荆棘,该怎么办呢?踏过这片荆棘林,游过眼前滔滔的江面,到游弋着她的影子,飘荡着她的声音的对岸去。就世间上古的爱情故事和今朝的爱情故事里,情感的深挚和执着都是如此的雷同,可见,爱一字,其中琴瑟,动人处不在结果,而在爱时的恍惚、徘徊、思念、痛苦、幸福感、欢畅和相视时,舍我的不顾一切的激情荡漾。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其中的“楚”,就是我们时常在山间荒地里见到的纠缠一丛的尖刺满身的荆棘。荆棘在爱里,象个鉴证师,它在我们想要相互完全拥有的路途上,形成一些看起来难以逾越,需要尽了智慧和心力才能冲破阻隔的屏障,以便让爱的深度和留在内心里的那份相互的珍惜持续的更为久长。这荆棘不仅会出现在我们的手边脚下,也会时常显现在我们的心上。      如果说这世界永远都是一片广阔无际的平原,那么人心上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什么纠葛上的变化,看着尖利的荆棘,倒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生厌的样子,反而会用一种慎视的心情问自己,你能不能走过它?因为在荆棘冷漠的另一面,一定会有得来不易的爱意深深。生活里,许多时候的软弱退却当中,我们许是忘记了这样的执着。    &      苦难,伤痛,这些是任何一个生命,在其一生里必然遭逢的荆棘般的事物,怎样越过这些而到达超越的境界,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
酸枣树  
 &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 ---《邶风·凯风》    棘,指的是酸枣树,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这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植物。它长在山野林地,即使遍山荒芜,也能见到它寒瘦孤立的身影。是个刺身盈果,固执而又难以近人的形象。把它和天下的母亲之心相连,来表达愚顽之子感念慈母的一片真心,据查,也只有在《邶风·凯风》里。  酸枣树上的酸枣,可以吃的时候,一般都有食指的指头肚般大小,青皮时摘了吃,酸涩,寒霜后红了吃,甘酸。想来可以将一点甘甜敬赠给父母,能用黄鸟之音,使父母心悦,是诗中对母亲所表达的一份孝心吧。
-------------------------------------------------------
匏瓜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邶风·匏有苦叶》    一个站在河岸边上的年轻女子,等着迟迟未到的爱人,心里怅茫时感叹:“不是这河我过不去,水深的话,我腰系匏瓜,就可以浮游,水浅了,我撩起衣襟就可以走到对岸去,但我的爱人还没有到来啊!    “匏有苦叶”,其中之“苦”意,有伴随岁月,暂无着落,却又固执等待的那种神情。不管心里已经拥有至爱,还是所爱还没有到来的人,品读出这首诗的滋味时,总会有一种深沉含实的共鸣,这也是匏在古时八音里发出的音色。    憨乎乎的匏瓜,随人的历史流转,它给予人的都是福至心灵的一些想象,不知道是人的好意,还是匏瓜的幸运。    孔子和子路之间,有个和匏瓜有关,大家常讲的老师蒙学生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到奸人仲佛处应聘当官,子路觉得不理解,他说:“老师你不是常教诲我们,正人君子对做坏事的人,是不屑也不能与之为伍的吗?你现在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呢?”孔老夫子经常被子路这么烦,却总是能把子路给蒙过去。他诡辩道:“子路啊,老师我,也总是个人。道德仁礼,并不会因为被磨石磨而变薄,也不会因为被污泥污染而变脏。这个道理,你总该明白吧。我总不能一天象个匏瓜一样的挂着,什么事不干,天天等着吃干饭吧。”子路一听,也对啊。儒家思想在匏瓜的圆肚子上,跑起来,也几乎是个没有边界的面。    毛泽东青年时曾说: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他给朋友萧子升的信里,自省自己不能华而不实。但很可惜的是,他以匏瓜之盛,取得了新中国的胜利,治世的时候,却终是没有把匏瓜之路走到尽头,给中国的历史留了一段让人遗憾的痛事。    匏瓜是属于葫芦科的一种,长的比常说的葫芦要大,但样子差不多是一个样的。
    匏瓜在老百姓生活里最有用的地方,还是在深深的秋霜里老熟好后,一破两半,去做水瓢,它在原始祖宗们的泥盆里一直晃荡到今天乡下的一些山乡水缸里的水面上,对自己的命运一幅听其所便的样子,着实是让人佩服。    匏瓜个刚长足时,正是肉嫩皮薄的样子,算是匏瓜的豆蔻年华了。这时候摘下来的匏瓜,可以做好多种美味的菜式。匏瓜削皮切成长条,用盐层层腌制,腌匏瓜闷肘子,味道非常好。尖椒轻剁,嫩匏瓜切片,南瓜切丝,用盐、糖、白醋、辣油调拌,就是爽口宜人,色香有加的凉拌匏瓜,是一道清趣缭绕的家常素味。至于其它的入菜法,还有非常多。
---------------------------------------------------------------  
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时,心里黯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        飞蓬之名取的是种子在风里的姿势。此草生命力极强,长遍大江南北,是随处得生,随处得长的样子。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从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给诗圣的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两句诗里,既有沧桑,更有豪情。        长在自然里的飞蓬是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植物,是人们将爱的坚贞或心上的苦涩或命运之无常还有难以把握的苍凉况味寄予在了它身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到深处草木也尽含深情。
-----------------------------------------------------------------
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桃子由野地进入家园,并和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温暖和谐的相处。      桃子,是既被归入圣品,又能走入任何人手里的平凡的神奇之物,桃木也是神话传说里的仙器,可以引导某种神秘气机,预示人们能够看到一些超出平常之外的自然神灵显示巨大法力的影子。这首诗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饶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的进入家庭,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福家庭之福长久的另一重愿望吧。      古人说:“草之晶在花,桃花于春,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臭色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莲,林和靖似梅……”可见,桃也是寄予我们心性的四时花,从花里,可以读到我们看不见的胸襟里所充满的气息,懂得人之为人,在直接的物质之欲外,还有心神的安宁和意趣的舒展。
---------------------------------------------------------------
苦菜和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诗中作为哀怨弃妇的悲情女子,是个刻画细致传神的悲剧角色。
&&&&&&苦菜虽苦,但它的滋味也和荠菜一样的甘甜,“含辛茹苦”这个词,流传至今。    植物学上属于菊科的苦菜和属于十字花科的荠菜是民间非常熟悉的野生植物。
&&&&& 西北特色的面食里有一种浆水面,因为它独有的酸涩味,是只有西北人才能吃的惯的一种美食,在酷暑季节吃起来,算得上是最舒坦最酣畅淋漓的一种吃物。做这种面的浆水,最平常的选材,正是春夏时节长在山野上的苦菜。    苦菜因其遍布山野,又含辛苦之味,所以从来都不是宫门里的食品,黄河大地上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遇上吉年,便拿着苦菜做小菜,遇上荒年便吃着苦菜当主食熬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苦菜的韧生,含苦,遍野得生,体现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是中华文化衍生背景的一部分基质。    野地里,苦菜生长的地方,基本都有荠菜混生期间。苦菜的嫩茎叶脉折断处,会流出白色的汁水,这汁水牢牢黏附在皮肤上,用清水很难轻易洗掉。而荠菜是平和的,它既象个受气包,又象个淘气鬼,用太过平常的面目混在野外满地的绿色中间,似乎不希望让人轻易的分辨出来。荠菜可以独立做成一道主菜,清淡寡和,或者可以入汤,也可以和其它菜相配。它的身上有一种谦和的融洽气息,吃进嘴里是甘甜的。
  ------------------------------------------------------------------------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邶风·谷风》    这句诗里,含着一个痴情女子对好色狠心丈夫的失望和责问:“你只知道爱慕其她女子容颜的娇媚,却看不到我一颗赤诚爱你的心。”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竹林第三卷里,则从男性的角度把这个意思解说的更为通透,他说:“夫目惊而体失其容,心惊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通于惊之情者,取其一美,不尽其失。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此之谓也。”,就是说,见着美艳的女子,举止上出现失态,或偶尔在惊梦里看到那个艳丽的身影,而忘了睡在身旁的人,这都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怪罪的。在失态和心惊之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细加思量,明白偶遇的丽人和身边的常妇,萍水之思和日久相融的生命,哪一个对自己更为重要,就不会用轻薄无知的行动,把身边真正重要的人失去了。    《红楼梦》里,宝玉哄黛玉时说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是,我虽“采葑采菲,”但你林妹妹的心里对我有多重要,我还是知道的。
    诗里所说的“葑”,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头菜,又有叫疙瘩菜,诸葛菜,是植物科属十字花科芜菁的块茎。西北又叫做蔓菁根。去皮之后的蔓菁根,切丝凉拌,味脆而微辣,拌有淡淡清香,是日常菜桌上的家常菜。冬天里,一大缸秘制腌藏的蔓菁根,可以由冬一直脆生生的吃到来年秋风吹实又一批含实疙瘩菜的时候。    传说,最先把大头菜当成家常蔬菜来吃的是三国的诸葛卧龙先生。后人感念诸葛先生的厚义,又把大头菜叫诸葛菜。 
------------------------------------------------------------------
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        猎人用白茅包起射杀的麋鹿,以表自己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怀春的女子,和所爱的男子两情相悦。这些都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读这首诗,一个死生自灭却也生机昂然的世界跃然眼前。                      古代,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而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却又觉得这白茅,轻的飘上九霄,重的直戳人心。
-----------------------------------------------------------------
&&&&&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国风·邶风·柏舟》    生活里琐事繁多,却又无处倾诉,愁绪纷杂,心里不畅快,收拾好家事,老人安睡了,小孩到邻居家去玩,掩上门扉,沿着青石小路,到村口河边上,解了揽绳,划着自家的柏木小舟,静静泊到一个水声之外无人声的所在,黑瓷碗里斟上浅浅一杯家酿米酒,搁到船舷边上,空对清风,把多少个不寐夜晚里深藏的心事,纷纷杂杂的抖到音色偬偬的江水河面上。
&&&&&& 这几句诗在家常细微的心事吐露里,用小舟、静水、不寐之眼勾画出一个空幽画面,而其中装的酒色却是辣苦俗常生活的水花波纹,这是最美不过的诗意的营造,算是诗情创作中影响后人深远的图谱方式。和这些四言诗衍生出来的后世诗海里富饶多姿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不同,先秦的四字诗谱更加朴实率真,有着天然韶华自然隐现的安然面对时间的永恒滋味。    先秦古人的诗句,是和着当时的竹丝喑哑古钟击鸣一起吟唱,来让白日里奔波山野林莽的农耕牧民感受到劳顿之后身心舒畅的。四言歌里,韵律齐整,简约朴拙,自然传神,叙事家常,在落日草坪或者宗庙祠堂里,粗布衣衫的众人静静听这些乐声,应该共鸣和心悦者不少。可惜的是,吟唱的古乐到今天已经基本失传,我们只能在文字的意境里勾画古老先民留在时间里的斑斑痕迹。    我是被《诗经》简约、朴拙、传神、严整、自然、深意潜藏的古风流韵摄住心魂,并由此在这样一片神奇土地上,去窥探属于天地万物托了我们人的情致翅膀到处翩然翻飞的植物世界里落叶和根茎生发的无穷故事的。    诗中造了小舟的那种树木就是柏树,其实它和《诗经》一样,甚至比《诗经》更有久远的生命力,是斗寒傲雪、坚毅挺拔的树种,为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
-----------------------------------------------------------
菟丝子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 ---《鄘风·桑中》    这是一首关于男女相思聚散的诗。“情丝”在人心里攀附着忧伤和喜悦一起生长,关于“爱”的诗辞文赋,往往都充满着缠绵悱恻。&&&&& 爱着孟家之女的青年,看着缠附在路边豆荚枝上的菟丝子,心里止不住的想象起和心中倾慕女子相会的情形。    诗中的“唐”,指的正是旋花科里的菟丝子,它夏时开细微乳白的碎花,秋里结出百万的子来,这是看似微小的生命,在对抗自然法则时显示出来的强韧力量。肆意生长的菟丝子和人想征服自然的姿态很象,具有吞噬自然里与之相关的一切的自杀效果。如果合适的控制,适宜的在自然里成长,菟丝子就会成为我们玉瓷杯里的清茶,温白酒窖里的浸泡物,家常饭桌上和鸡肝一起熬制的美味汤,中药木匣子里的一味救世草。    而在生活中,相爱的两个人,相互依附彼此扶持,带着共通的心灵愉悦,一起知觉日升日落。这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吧。
----------------------------------------------------------------------
蒺藜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鄘风·墙有茨》    “道傍布地而生, 或伏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的蒺藜,是天地万物中间,属于民众型的植物。    诗里的“茨”,即是蒺藜。用皇宫大院里容不下小小的茨来隐喻皇室贵族根本不理不差劳苦百姓之苦,是让治世者听到民有怨声的一种表达。    坚硬的灰白色蒺藜,一果分成对称的五个分瓣,每个分果瓣上,有长短棘刺各一对,在武林的仿生学里,是武术家生出暗器榜上“蒺藜子”的源头。
  古人也用“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这样的话,来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但世间事,总是后知后觉者多,关于“遍布桃李,下自成溪”,“恶怨之心向人,暗伏蒺藜”的道理,谁人不知,而往往却是事后悔叹,因此“种蒺藜,得刺焉”的,多已是走入局中的人自责的叹息。古往今来,这样的叹息,何曾少过?
--------------------------------------------------------------------
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 浩雀当鸣,以求同音,人心悲歌,为觅知己,千年而有同叹的,是因为同负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这就有了“黍离之悲”,有了千古人心的沧凉滋味。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
    &&&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于此,黍不仅是自然之实,而且也有了悲苍灵歌的缭绕生气。
-----------------------------------------------------------------
麦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鄘风·载驰》    这首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美丽女子,为亡国亲人孤身求援时内心的心声。这个女子,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留名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       在妇女无名的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一样的为家救国的心,在茂盛的麦浪里,孤身一人,扶辕驾车,去救危难中的亡国,许穆夫人决绝果敢的胸襟,感动了齐人来帮她驱除外辱,建立家园。    
---------------------------------------------------------------------------------
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 有位姑娘与我同车,容颜有如木槿花朵。&&& 乘着车子悠荡翱翔,带的美玉闪闪发光。&&& 美丽姑娘名叫孟姜,确实美貌而且端庄。     &&&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花,体态轻盈优美,迎风翩然,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优雅淑美。
    &&& 木槿,即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心情,来挽留身边难得一遇的美丽的花或人。    &&&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生活里,如果有幸遇到木槿花一样的女子,那么请好好珍惜吧,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木槿花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儿记忆里长永久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幸福永存。
    -----------------------------------------------------------------    
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伯兮》      先秦到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一点相思,爱而不能相见,只能背靠着秋树,对着空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之间,竟生出爱的病症来,这是古来痴情的样子,这种情态使让人感动,因为爱着的人总比无爱的人要来的幸福,痴情的人总要比在对爱飘忽不定的人来的更为安然。      《诗经》里的谖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诗经里,解“谖”为忘忧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忧草的美名。爱,却又没有办法和爱人相见,而生的琐碎还要继续,为了心态平和安宁,只有忘忧才能做得到。
&&&&&& 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虽然在过去没有给母亲献上一束花的习俗,但是,懂得母亲,并将自然之坚韧、柔和与宽博连接于神圣的母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早已经有了记述。在现代信息一体化的世界里,在母亲节给深爱的母亲献一束康乃馨,是份温暖的表达,却很少有人懂得献上一束萱草,从历史的传承中,按照一个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的传统,来让这份爱更符合中国千年文化的特质。
---------------------------------------------------------------- 
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    《诗经》里的梅,从收获的情形看,指的该是可以入药的梅果,属于蔷薇科的梅,喜沿长江而居,早寒春上,雪影茫茫中,星花初现,粉白嫣红,是长冬渐暖时,四季最先露出的迷人风韵。    《召南·摽有梅》里浸透的寂寞女子岁月韶光里的深情期盼,和《诗经》另一首诗《周南·汉广》篇里,痴情汉子想要踏开荆棘,跃过江河,去看望对岸思慕女子的情形有所呼应。寂寞,深深的寂寞,更多的不是地域阻隔而成,而是人心上的樊篱,道德架构当中的失落,某种必然刺入每个人心房的机缘的深藏不露所造成的。寂寞似乎是人心在看不见的时间里必然要承受的一种命运,于是,在人所经过的时间河流里,便有了无数吟咏的关于爱的寂寞失落中期盼的歌词文粹,以表达生命个体在一个个独立空间里对相拥双臂相知相携的渴望。
    对于梅,红梅染雪,是一种纯洁、冷艳、孤傲、其实内心晶莹,懂得深意的心性。“梅女长伴是知音,”指的是理想中红颜知己的样子。梅生于寒时,冷峭时节弄冬色,满身飘逸出的其实是一种温暖的气息,一种静寂中的含藏的活力。
&&&&& 梅盛开而不闹,艳丽而不媚,冰雪连天里不做羞岷,予人以从容,刚直,端庄的美态。  
-----------------------------------------------------------------------------
茯苓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风·简兮》
&&&&&&诗里说“山有榛,湿有苓”,其实说的是少男少女,见到跳着美妙舞蹈的美女俊男,因为太兴奋了,忍不住的发出尖叫,和现在的追星族都是一个意思。弱小的心灵,承担不起过度兴奋的刺激,都是同样的情形。
&&&&& 茯苓性温,味淡,可以和百药匹配。古代常有这样的说法:千年古柏,有灵气了,其根下才生苓,有着仙品的意思。而且,茯苓生长的方式,内敛,不张扬,含着精华,很符合儒家修身养性的特点。女孩子,用苓字起名,既和天地阴阳的道理,又有寄予厚望,让天地保佑祝福一生平安的意思。
---------------------------------------------------------------- 
蕨菜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召南·草虫》    随季节的流转,寒雪的气息渐渐消尽,春天的温暖钻入山野林地里黑油油的泥土中的时候,正是蕨菜油汪汪的生发时节。春意可以催人心里情事的生发,上古的先民和今天的男女都是一样。在乔木成阴,蕨菜铺地的寂静地方,忧心等待着思念的人。古人在爱恋里情趣上的欢畅,和今人的情爱相比,要清澈明晰欢快的多。因为,在浓情蜜意之后,我们的先人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男女间在感情上相互平等的给予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    蕨,在这句诗里,代表着一个永恒美妙的季节,代表着一片生命繁衍生息的旺盛的土地,代表着两情相悦的一种自始至终的沉默欢喜的见证。从这种意义上,自然和人之间,在庇护和相互的认同里达成了一种不需言说的和谐。    蕨在植物世界的演化史当中,处在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边界上,从那些开遍四野的烂漫山花和果实的飘香入人肺腑的树木的基因里的上溯期中,有这种无主根的大部分都攀爬在山林灌木之下的旺盛植物的身影。它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由来已久,是餐桌上的大众菜,被民间称做“吉祥菜”、“龙爪菜”的蕨菜,吃起来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    明人罗永恭所写关于蕨菜的诗:“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是赞颂这种普通植物的不多的好诗篇,从色泽精粹的文字里猜测,此人应该是个品吃的好手。
&&&&& 食色,性也,在人来说,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色之为何,食之怎样,偶尔读读《诗经》,在这样包含了自然音乐声的句子里,自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清澈感觉,由心里生发出来。
--------------------------------------------------------------
益母草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嘆矣。慨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 --《王风·中谷有蓷》    《毛诗品物图考》中说:“蓷,鵻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即今益母草也。”    《中谷有蓷》,算得上是一首哀妇自叹诗,但诗中流露的感情并不单单只有哀怨,还有心底里自重自醒的意识,诗中一咏三叹之间,能够听到一个遇人不淑,追悔莫及的女子的涕泪之声。读《诗经》里“风”、“雅”两籍中的诗,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母性气息,这种母性不单单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基因里的。因为这些诗,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繁衍的生命和柔和的性情,自然万物和人心性灵的交汇,让朴拙沉迷之心,在这些明澈的诗词面前,感觉到世界源出的清新,这其中激荡人心的,正是我们时常觉得伟大,却又总是因为深沉之爱,而无法看得明晰的母性的真相。    “喜不露口,情悲无系”,说的是不言之喜,无着之悲,在文字中间出现,算的上是最能使人生共鸣、生叹息的。山中生长的益母草,本是疗养女子身心的东西,却在自身身世的悲情里,在叹息声中看其枯萎,在无法舒解的哀叹中看其逐渐风干,在黯然落泪中看其失去水色,成为无生命的死物。身体的病痛哪里低的上心里的伤痛来的浓烈,来的绝望。而诗中三次几乎重复的意象,除了加深情感的波澜之外,还有一种日常的感觉,也就是说,给了我们一种忍受这种伤痛的时间感,一种日复一日的无奈之情。
    益母草,作为情感抒发的起兴之物,除了在诗中展现它反照妇女叹息的性灵之外,在物质的实用性上,则是医治妇女病痛的良药,更是女子娇媚容颜的保养物。广布全国的益母草,是性喜向阳的唇型科直立草本植物,在药理上,它可以调节病痛妇女的身心,有益女子生育养子。在有关记述武则天宫廷美容秘方的《外台密要》里,详细的记录了益母草配制美容秘方的方法和它的美容作用。传说,武则天常用此方,五十而有十五玉润容颜,这是益母草传奇性的一页。  
-----------------------------------------------------------------
蒲草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王风·扬之水》    诗中束薪、束楚、束蒲,指的是捆扎起来的柴、蒲,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水烛、香蒲,俗名蒲草;一为蒲柳,常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
  诗经中的《扬之水》,表露的是一个男人的心意,在文字的表象后面,是一双爱意深沉,顾念家人的男子的忧伤眼睛。用“扬之水”来隐喻一个男人存世姿态中的一种,既有悠扬激荡,又有似水柔肠。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日轮星瀚的日子里,远离妻子儿女,固守边戎,夕阳西下时,站在河边,看流水浮波,蒲草渐沉,不禁思念起孤守空房、看着夜晚霜月难入愁眠的家中女子,随着水色草叶的流转,不禁发出一声声敲击心鼓的叹息。越是读〈诗经〉,越是感觉到一种反复咏叹的音律,就越是觉得,《诗经》除了咏读,更适合于颂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相比,《诗经》的起兴,连接着自然和人最质朴的内心,这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含蓄,更空茫,更旷远,其中藏了千年、万年都说不尽的味道,有人存于世、其心相于的真挚感和无奈感。可惜的是,这种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唱在山野庙堂的歌,历史岁月的沉沦变迁已经将它的音节敲击破碎,难以再有悠扬率真粗旷的音色痕迹了。能够让《诗经》象原初的那样传唱起来,这或许是现代史学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课题。    在纸张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记述史料的材料除了动物胛骨、竹简之外,还有其形如剑、质地柔韧的蒲草。蒲草上刻字,然后卷起来,装入竹筒,作为远送传递密函的文书,蒲草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或许是扮演了竹简时代和纸质时代的一个中间替代物的角色。
&&&&&& 蒲草的作用,不仅是文化上的,更多是日常生活的。在《礼记》中记载,周代就有用莞编织的莞席(莞即蒲草),蒲草织品有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汉代至盛唐,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现代人的生活中,有蒲草的茶托,蒲草的笔筒,蒲草的果篮,和用蒲草编织出来的抽象艺术品。
&&&&&& 传说伏魔鬼王钟馗是用菖蒲剑来捉鬼的,端午门眉上挂艾草和菖蒲,能够有驱邪避灾的功用。
&&&&&& 而在《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对性情柔弱但痴爱不改的夫君说: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在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我们悲喜交加的人生,正是因为在其中渗入了柔韧的性情,才能让我们对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的自己,和自己心里有感怀的人和事,有了顾念和寄情,而柔韧如丝的蒲草,正是无声无息之间,表达了一种真挚的坚韧的希望之情。怀抱了希望,人生便会总有让我们觉得温暖的笑脸。
-----------------------------------------------------------------
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卫风·氓》    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无情男子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思。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而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所解脱。
&&&&&&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没有其它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所以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光阴,算得上是人生里最为辉煌的一个成就吧。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的一种植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到从自然野蚕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得轻便柔韧的丝帛,这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等到先秦时农桑遍野,文字记述当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桑蚕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逐渐开始变得柔和、华美起来。关于男子的朝服,用丝绸的华贵,可以配合庄重威仪的形象,女子之美,可以写的“落花入领,微风动裾”而风情万种。    “桑梓”作为家园的像徽,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它不仅是自然闯入眼里来的一道风景,也是日常里连接我们飘渺不定记忆的一个载体。
    现代都市里的人,已经不再有养蚕的乐趣了。工业时代和农桑时代隔离的不仅是人和自然。
-----------------------------------------------------------------
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召南·甘棠》    《诗经》里的甘棠,指的是山野梨,又叫棠梨,大概拇指和食指圈在一起,就是一个棠梨的大小了,长在山坡土凹里的棠梨,春天会开出美丽雪白的花,夏末时分,棠梨刚刚成熟时,挂在枝头一丛一丛的,土褐色,摘下来尝一尝是酸甜酸甜的,而且核大肉少,吃起来有很沙的感觉。    
-------------------------------------------------------------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是一首非常温馨的诗,你给我木瓜,我给你美玉,木瓜和美玉,在物事纷变的世界里,所期盼着有的,是“永以为好”的爱,既是“匪报也”,也是“吾愿也”的一份欢喜。是相遇时知心的笑,是琴键上可以弹奏的欢快流畅的音符,是木瓜的温软和美玉里的清凉所共同得到的爱的喜悦。
&    中医上说,木瓜非常开胃,瘦弱而食欲不振的人多吃,可以食欲大开,渐渐变的丰腴饱满起来,对于天天被复杂事务无声无息磨掉青春的女子,木瓜是非常好的养颜物。
-----------------------------------------------------------------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卫风·芄兰》    《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多种解读释义。&&
&&&&&&& 诗中原意是少女埋怨少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得我心吗?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像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
    其文字传神、纯朴、简洁的文字,其音节长短交互、一咏一叹,不禁使人会心而笑。    
&&&&&&植物世界里的芄兰,有对生的心脏般的绿叶,延续生命姿态的是蔓生的柔韧的躯体,它属于藤本,又有叫“萝藦”的充满了禅意的名字,是山野中上极为普通的草。    
-----------------------------------------------------------------
梧桐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 ---《鄘风·定之方中》    卫被狄灭后,卫文公迁居营丘。这首诗记录他在营丘营建宫室,督促农桑的情况。诗里的图景是一幅农业时代的黄金画卷,自然里的那个人,诚恳,朴实,高洁,在一场家园劫难之后,正重新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另,古人说晴天,用“星言”,古人到田间去,不是说“走”,而是用“说于”,真是一绝,几乎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这算是语言反朴归真的精粹。      梧桐树有很粗壮的生长神经,它在贫瘠的土地上,会把根扎入深土,在肥沃的土地上,则会把根须伸到老远,长在大路边上时,则会把身子长的粗壮,树冠象巨伞一样迎风雨遮灰尘。从这些形态上,总觉得它懂得自然物候里的机变,是个能穿透一切阻隔的树种。    古代民间传说里,“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的青桐是凤凰栖息的树木,因着这传说,高耸入云的桐木,具有了祈福保佑的神性,李白诗里“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是植物世界连接美好生活的一幅神秘画面。这也是梧桐又被称做“凤凰木”的一个因由。    时常说的桐木谣琴,指的是桐木在乐器里的角色。桐木中的维管纤维质韧而坚,中空且疏,可以保证有均衡的音色的共鸣,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关于汉末音律家蔡邕,从烧木中辩音而取烧焦桐木,做“焦尾之琴”的故事,可以知道桐木在古代乐器里的价值。有幸能听上焦琴之音并有所懂得的人,应该都不是凡人。中国的音律里,古琴之音被称做“大音”,七弦琴上,运,捻,揉,拨,飘然而起的,全是人世里的荒凉,沧桑,不忍,愁虑和痛念。就连欢快如《高山流水》,透出的也是天地万物,时间流水的不着之味。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桐木带给人们生活的趣味和情感的一点寄托处。        梧桐花,淡淡的紫色,串串缕缕,总会突如其来的结上满树。踩过金色秋天里梧桐叶落了满地的街道,听着脚下秋天在“喀嚓、喀嚓……”声里那么干脆的碎裂,偶尔的会想,一个人走过这样的长街,会不会觉得凄寒,在这个时间让一切存在不断腐朽的图景里,两个人走过,会不会觉得生过一场的生命能够温暖一些。但真实的世界和理想的期望无关,梧桐树总有它自己强劲的生命,这才是自然返照给人的回音吧。
-----------------------------------------------------------------
竹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卫风·竹竿》    《竹竿》是奇女子兼诗人许穆夫人的一篇思乡之作,文中之竹,是她回忆和亲人一起生活时,垂钓淇水上,乐趣陶然的图画里,连接父母兄弟姐妹的一种寄托思念的载体,那种望着水面,浅笑和静等当中无忧无虑的欢喜之情,仿佛将其中的乡愁轻轻溶融在了水面上。    竹子,色泽淡雅,细圆修长,有节常清,韧而难折,中空有度。竹所生成的乐音里,笛使人动情,萧催人忧伤。竹子的身上,很好的反映了儒、佛、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身向世的风骨和抒情冶性的身影。
&&&& “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晋人王徽之,和“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都是千古让人惊讶的竹痴。    竹除观赏外,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如竹楼)和编织材料(如竹椅),竹笋是美食,可制成笋干或罐头等,而竹筒,作为容器可用于蒸制佳肴。
----------------------------------------------------------------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或许正是因为灵性自人心传向万物,天地之中才皆有灵有情了吧。
---------------------------------------------------------------------------
备注:以上所整理编辑的文字图片均摘录自百度。
发表于12-23 09:21
只有后才能回复话题
01-14 13:02
“ 荆棘在爱里,象个鉴证师,它在爱的路途上,形成一些看起来难以逾越、需要尽了智慧和心力才能冲破阻隔的屏障,以便让爱的深度和留在内心里的那份相互的珍惜持续的更为久长。这荆棘不仅会出现在我们的手边脚下,也会时常显现在我们的心上。      如果说这世界永远都是一片广阔无际的平原,那么人心上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什么纠葛上的变化。 看着尖利的荆棘,倒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生厌的样子,反而会用一种慎视的心情问自己,你能不能走过它?因为在荆棘冷漠的另一面,一定会有得来不易的爱意深深。生活里,许多时候的软弱退却当中,我们许是忘记了这样的执着。    &      苦痛,伤叹,这些是任何一个生命,在其一生里必然遭逢的荆棘般的事物,怎样越过这些而到达超越的境界,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01-14 13:13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苦痛、伤叹何尝不是一种磨练。
01-15 12:07
看来,古人对于植物的理解那时就已经非常深刻了。
只有后才能回复话题
12-23 19:19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精粹,其中蕴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12-25 15:51
咱们的圈子里头怎么这么多有才气的人啊,文化气息太浓了!或许大家对花儿的理解不只停留在图片上。
01-14 13:07
古人的智慧里,质朴中深透着哲理。
“任何文化都来源于生活”, 再反馈于生活,或许,人才会更深地了解自己过好自己吧。
只有后才能回复话题
圈子成员()
还没有账号?
或者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5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刻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