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在“对的时间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人”

人们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对的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
人们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对的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看你人品和运气了
呵呵,制造偶然形成必然。或抬头看天吧!哈哈
首先你得想 什么样的人在你心里才是&&& &对、的、人
地方?我想没有什么错误的地点把(个别地点除外),这可能只是现实和你想象的不要一样,只要人对了、地方也就对了!
&& 这个可遇不可求,,慢来来,你会遇到你想遇到的人,&& 要保持头脑清醒哟!!
哈哈哈!!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竟然能够遇到对的人——这又何其不是一种幸福啊!!试想一下,周围的环境如此恶劣,却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该感到欣喜啊。所以,就更应该珍惜这样的人——在对的地方,想等到对的人,这要看那个人是否真的对。如果他不是真的对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出现在对的地方!懂了吗?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电脑常识领域专家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是青春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之前把影评发在人人上的时候抱怨了一句“豆瓣上没有这部电影的页面唉”……
  
  结果一两天之后就收到一位陌生朋友的留言说“我在豆瓣创建了《下一站》的页面哦,可以把影评贴过去啦~”
  
  非常谢谢你:)现在就把影评贴过来吧~
  
  大概有些人在人人上已经看过了~:)这次稍微修改了一些(凡是写过的东西不修改个七八遍心里不舒坦星人飘过……)。
  
  
  
  真的很久没有写过影评了。
  
  翻看了一下记录,上一次写影评是一年前,写给北大版《此间的少年》。没想到一年后的影评,还是写给北大的电影。这次是元培班的微电影《下一站》。真是巧啊。
  
  按照习惯,影评会放在豆瓣,但是这部的主创没有在豆瓣开电影页面(其实可以开一个),所以干脆就发在人人吧。(啊哈哈~现在有了)
  
   虽然说是微电影,却也整整拍了50分钟。我前前后后加起来看了六遍,比我看此间的次数还要多。昨天夜里又一次看完之后,突然想写点东西,于是开着电台一气呵成地写到凌晨三点,写完才发现,我写的根本不是『影评』,只能说是『感想』。就像是当初写此间的影评一样,一再提醒着自己,要客观地看待电影本身,最后写出来的却都是回忆。
  
  这大概就像是……你在看着别人的表演,在阅读着别人的故事。他们经历过的笑与泪水,那些人生曲折,与你经历过的深浅交叠,所以你看着、读着,不知在什么时刻便走进了自己的回忆里去。直到剧终人散,才隐隐地回过神来,心里翻涌起的已经全是由彼及此的感触了。
  
  
  那么,在贴上昨夜写的『感想』之前,先把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在前面补齐吧。在听说电影是一些十来个11级的小朋友拍的之后,深感“长江后浪推前浪”。这部电影不管从故事设计还是拍摄的画面感上并都不输给他们学长学姐的作品。尽管表演略显生涩,但是青春年少里的生涩和羞怯,才是最真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配乐选择、分镜头设计和音效上甚至更胜此间一筹。
  
  最『喧宾夺主』的当属配乐的选择,不知道是哪位同学选的音乐,但是声音和故事情节的融合做的十分出色。纯音乐的背景乐能够从旋律里烘托出场景的气氛和人物心理的活动,而几首带有歌词的音乐——《突然好想你》、《会呼吸的痛》、《虫儿飞》、《好久不见》——它们的歌词本身恰恰正印衬着这一刻故事发生的情节和角色的心情,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人物进行了一次情感表达。让人看完之后,有一种『就是这首歌了!』的拍案之感。
  
   分镜头设计是电影又一出彩之处。打从影片一开始,每一个镜头都在说明着一些内容,基本毫无浪费和拖沓。举个例子:影片开头还在打着starring字幕的时候,镜头切换到男主角的房间,镜头给了三样东西特写:竞赛题解、情侣MP3和桌边的篮球,隐喻了男主角整个高中生活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数学竞赛、篮球和她。影片的分镜头设计让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是单纯的剧本和表演无法诠释的。
  
  最后赞一下电影场景中细节的掌控。虽然09、10年iphone4s还没上市,不过这并不是大的问题,当男生给女生发短信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扫过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男生的手机里,女孩子的电话存的名字叫:A 林熙,也就是说女生是男生电话簿里的第一个号码,这是恋爱中人经常会做的事吧。还有一场戏,在男生等待北大面试的时候,脖子上挂着心形MP3,突然好想你的音乐缓缓升起,而当男生摘下耳机准备进入面试教室是,背景音乐又迅速降低了下来,变成了沙沙的广播音,这个细节告诉观众男生在听的,正是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不用赘述,大家看了影片便知。
  
   如果按照豆瓣的标准来给电影打分,我给故事85分,给配音、现场声效和分镜头设计90分,全体创作人员的才华和诚意给满分。 有人说,这是北大版的《那一年》,我却觉得它比那一年更加让人觉得有代入感。我们的那一年,也许没有严厉的教官,没有强袭的台风,却一定有煎地焦黄油嫩的饼,有摆放整齐的三角板和圆规,有啰啰嗦嗦的班主任和做不完的做不完的永远做不完的题目。
  
  
  
   ------------------------------ 从这里开始,才是昨天夜里写的『不是影评的影评』
  
  我看过很多北大学生的作品。从最早的DV,到后来的独立电影,到近期流行起来的微电影。北大的学生总是很有才华,他们的作品质量也在全国高校间遥遥领先。
  
  和去年风靡全球(真的是风靡全球啊哈哈)的胤祥版《此间的少年》,今年这部《下一站》却更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说此间是怀念大学的故事,下一站大概就是回忆高中的故事吧。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天到高中报到的情景,一转眼七年过去,我连大学都毕业了。
  
  其实剧中男女主角的经历我一概没有,高中时候的我,既不打篮球,也没正经搞过竞赛,更没有谈过恋爱,我都不记得曾经多看过哪个男生一眼。
  
  高一的时候因为物理学不好,每天都鼻尖冒汗地在做作业。转文科以后,学的东西又太简单,我那时很懒散,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要么逃课去湖边喂鱼。就这样一路到了自主招生,到了高考,到了毕业。
  
  剧中的男主角是个高帅富+篮球高手+数学狂人,年年成绩第一,清华北大保送随便挑——大概一定是整个年级无人不晓的知名人物,女生放学路上聊天的必然话题,可是男孩却对女主角一往情深深几许,不改当初,甚至每天晚上偷偷站在女生家楼下,晒着月色陪她复习,整整站了100天——这是可以秒杀所有女生的完美男生吧。他给女生买水,他教女孩篮球,他教女孩做几何题,他给女孩发短信,他说,不论你在哪里,我都在你身边。
  
  他等着她,从高中到大学,她想看的电影,他也默默去看,她想学的专业,他就不顾一切地去学,她害怕,他就热心地鼓励她,她生气了,他就安分地听她温柔的骂。
  
  ——故事到这里为止,是最文艺的、最柔和的、最青葱的校园故事。但是如果故事只到这里为止,一切就太完美了。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童话。
  
  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才是青春。
  
  女孩转身离开了,没有任何理由,也没说任何原因,好像就因为一场数学竞赛,50分的平面几何不会做,在收卷铃声响起的一刹那,一切就仿佛计时器被扳回了原点,戛然而止。
  
  为什么呢?为什么曾经美好的瞬间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都不见,我们就这样变成了陌生人。
  
  有人说,这是高帅富离开自卑女屌丝奔向幸福前程去,有人说女生太要强,受不了男生太优秀,有人说女生也不容易,两人差的太多终究不行吧,有人说这女生太没有眼光了这种极品好男生都能放弃,也有人说老师肯定找了双方家长,这绝对是被班主任拆散的……
  
  但是更多的人说,唉……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知道他们找到的,是辛苦刷着竞赛题的自己,是早上在教室里两眼迷离的自己,还是在篮球场上暗自努力希望那个人能多看一眼的自己,还是在学校的楼梯转角,哭着和那个人分手的自己?
  
  我找到的,是那个默默躺在床上,沉默无言失眠整晚的自己,是那个在灯火寥寥的楼下静静仰望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夜幕下等待。男孩在等女孩的回头,女孩在等明天的考试。
  
  而我在等一个绝望的答案。
  
  影片的末尾,男孩坐在未名湖边,女孩来了,她换下了高中时老气的校服,穿着蕾丝白裙,披着长长的头发,坐在长椅上他的旁边,她靠着他的肩膀,他终于有机会把那颗心挂在她的胸前。伴随着温柔的音乐声,未名湖畔的风也变得温暖起来,曲曲折折的青春故事,或许还是走到了美好的终点?
  
  ——不,这终究只是一场戏梦。
  
  女孩仍在遥远的南方,她和她的名字一样,从竞赛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变成了永远无法企及的梦想,和永远无法到达的下一站。
  
  男孩把那颗心扔进了未名湖,缓缓地独自离去,钢琴旋律达到高潮,他的背影消失,灯光亮起,观众也纷纷散去,寂静的青空之下,只有寥寥一首七言绝句在屏幕上祭奠青春。
  
  梦回两小无猜时,一笑红颜耳畔轻
  
  醉眼花开欲化蝶,纤云舞起便成萤
  
  今宵酒醒空余恨,昨夜泪干难忘情
  
  谁道苍天不落泪,清寒北望一颗星
  
  男孩的脚步渐远,未名湖的柳色却仍新。时间是个天才的编剧,从那颗红心孤寂地坠落在湖面的一刻起,一切又一次被扳回的原点。从今往后,彼此都要有新的生活,新的梦想,新的朋友,甚至新的爱人。
  
  那些曾经无解的问题,如今又何必非要一个答案?
  
  最后的黑白默片里,《好久不见》的旋律轻轻响起。
  
  是啊,我盼了几百个日夜,心被痛苦硌得生疼,就是想和你再见一面。不求对错,不说从前,只是笑着寒暄。
  
  《好久不见》的粤语版叫《不如不见》,你可知道。
  
  ——似等了一百年,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
  
  或许有一天,你会忘了广义托勒密定理这几个字怎么写,我会老得再也打不动篮球,我们有了各自的伴侣和儿女,我们的人生大展宏图或是默默无闻,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或者有苦难言。
  
  我都不会忘记这份回忆。没有什么比这更干净、更纯粹了。今生有这份回忆相伴,我已经拥有了不输的爱情。
  
  哪怕……哪怕有一天,连记忆都会慢慢消散,我会忘记你的名字,忘记的你声音,会忘记我们一起做过的每一件事,但你微笑的样子,你生气的样子,你温柔地看着我的样子,它们已经被烙成了不朽的轮廓,铭刻在在我心底。
  
  陪着我直到世界尽头。
  
  “哎,你说,咱俩将来的小孩,会不会继承咱俩优良的基因,一举夺得菲尔兹奖啊?”
  
  “没准是隐性基因纯和,是个傻子呢”
  
  “那可不一定!为了咱儿子菲尔兹,一起努力吧……”
  
  ……
  
  “如果是个女儿呢?”
  
  “女儿?那叫华尔兹呀,女孩儿学数学太辛苦了……”
  
  你还记得这些吗?
  
  我那时候真的不是在讲笑话。
  
  你会记得吗?还是会忘记?
  
  至少我会记得,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看完、尽管有个疑惑、到底为什么分开、可是似乎没什么必要一定要知道、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吧、男生不够成熟、女生或许其实没那么喜欢男生、就这样吧
  其实豆瓣没有这个页面的话LZ自己可以创建的
  在人人上看过你的影评,在这里又看一遍,你的文字和电影一样精彩,最后音乐响起时我想到的也是《不如不见》,我们看的不是影片,是自己的青春。
  @Carol: Thank you~真没想到呢,谢谢你喜欢。
  嗯嗯……也谢谢你写这么好的文字
  谢谢在此时看到这篇影评,当送自己的生日礼物了...
  @苏浅:真的谢谢你喜欢,祝你生日快乐!
  @singlephone:对于电影的解读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呢~我的想法跟你有一点像,女生对男生的喜欢可能没有反过来的喜欢多吧。
  @阳名过化:恩,这部电影是你添加的吧~辛苦啦:)
  LZ, 能否告诉我片子9分39秒至10分37秒的背景音叫什么名字啊?我很喜欢那个曲子
  @cyn:我也想知道呢,找了好久没找到~男主角人人的背景乐是这个~应该要问问他……
  叫 the
truth that you leave。。。。。把它演绎成主旋律真的很经典。。。。。说实话,我很惊讶北大的学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技术和情感都这样真挚,真的很汗颜,很汗颜。。。。。专业类的学校现在缺乏的就是情怀。对,就是情怀。
  LS是真爱!非常感谢!
  作为影片主演及编剧配音一大群人的同学,看到他们暑假拍了十几天剪了一个暑假,其实他们都没有经验,有一颗真诚的心,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和疯子般的执着吧,三个室友都上镜了,哇卡卡,真不错~
  lz的影评很好,很喜欢,谢谢~
  说实话,我很惊讶北大的学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技术和情感都这样真挚,真的很汗颜,很汗颜。。。。。专业类的学校现在缺乏的就是情怀。对,就是情怀。
  ----------------
  现在拍短片和电影(动画或真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了。慢慢会变成一种文化的。虽然技术和大制作比不上国外,但这种小成本的片子也许我们不会落后----它的核心是文化。
  @长风:我非常同意你说的话,真挚的情感才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的理由。就像是他们剧组一个主创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我们还没有能力表达这个社会,我们先表达自己。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所以能表达的很好——这种专注的、真诚的、投入的情感才是所谓“情怀”的内涵。
  
  可是很多人拍电影总想着要先去表达这个社会,表达这个世界,甚至去迎合一些价值观,可是他们驾驭不了,所以拍的惨不忍睹……
  
  @未名立青:谢谢你喜欢影评,我觉得大学里能齐心协力拍出这么一部作品,毕业以后也是满满的回忆呢。这种和身边信赖的朋友一起奋斗的感觉只有在大学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有啊!
  我最喜欢片子里两人斗嘴的情景了,演的很自然。
  我一直都以为,享受是快乐的,但是比享受更能让人快乐的是创造----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心声、讲述自己心里的故事。
  青春很美丽,在这里看到的是结局,我不想放弃.
  喜欢评论多一些。
  那种没有理由的突然离开,似曾相识。
  看完电影,想起的自己的高中时期,好多回忆......
  不管在什么时间,遇见对的人就是青春
  Lz影评好棒,有个细节写错了,是广义托勒密定理(不是广义托密勒定理)
Lz影评好棒,有个细节写错了,是广义托勒密定理(不是广义托密勒定理)
Lz影评好棒,有个细节写错了,是广义托勒密定理(不是广义托密勒定理)
  謝謝指正,這就去改!請原諒一個文科生。。
爱情 / 短片
王泽奇 / 殷明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读完了 至少对你那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还是选择信任吧,茫茫人海中,有这样的感觉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忙中抽空多关怀,多买些小礼物,,,,,,_回龙观社区网
《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等&&&&级:资深长老
经&验&值:26299
魅&力&值:12504
龙&&&&币:44783
积&&&&分:30206.5
注册日期:
读完了 至少对你那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还是选择信任吧,茫茫人海中,有这样的感觉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忙中抽空多关怀,多买些小礼物,,,,,,
--你看到的,只是另一个我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0次 &&
&相关文章:
-&(1766字节&阅读:1525次&跟贴:36
-&(阅读:83次& 13:25)
-&(阅读:69次& 13:29)
-&(阅读:69次& 13:30)
-&(83字节&阅读:211次& 13:29)
-&(12字节&阅读:139次& 14:41)
-&(阅读:142次& 13:33)
-&(阅读:73次& 13:35)
-&(阅读:130次& 13:35)
-&(阅读:67次& 13:35)
-&(阅读:182次& 13:36)
-&(阅读:79次& 13:39)
-&(阅读:56次& 17:28)
-&(阅读:187次& 16:11)
-&(阅读:75次& 17:37)
-&(阅读:96次& 18:39)
-&(阅读:39次& 11:05)
-&(阅读:119次& 19:39)
-&(阅读:58次& 20:41)
-&(阅读:56次& 20:42)
-&(阅读:48次& 09:39)
-&(阅读:69次& 09:43)
-&(阅读:107次& 13:46)
-&(阅读:149次& 13:51)
-&(阅读:47次& 13:54)
-&(阅读:37次& 13:57)
-&(阅读:30次& 17:30)
-&(阅读:61次& 14:09)
-&(阅读:47次& 14:11)
-&(阅读:61次& 14:13)
-&(阅读:72次& 14:18)
-&(阅读:65次& 14:19)
-&(阅读:60次& 14:25)
-&(阅读:37次& 17:00)
-&(阅读:55次& 11:18)
-&(阅读:26次& 11:58)
-&(阅读:52次& 12:01)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记住密码:
京ICP证040069号 昌公网安备号 法律顾问: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缘分
一、离开,带着毫无眷恋的苍凉    一直不敢去碰这个人。  一直不觉得这也是在地面上曾经生活过的人。  她活着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她死去的时候,我们仍然不知道。  而断断续续进入我们视线、耳朵和心灵的是关于她那若有若无的谣传、她的人生际遇、她的苦难、她的爱恋、她的悲怆、她的疲惫、她的落寞、她的孤傲,以及她那令人欲哭无泪的符咒般的文字碎片。  日上午,美国洛杉矶一座寂寞深深的老年公寓里突然传来骇人的尖叫。发出这声尖叫的是看护这座公寓的黑人彼特斯,在这座公寓的四楼上,责任心极强的彼特斯感觉房间里的老妪多日不见出门,隐隐有些不安。他轻轻地敲着门,轻轻地叫喊着,但房子里一直静静的,像一座坟墓。  最终,彼特斯叫人打开了门,眼前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房屋正中央铺着一块红红的地毯,一位尖瘦的老妪很优雅地躺在地毯的中央,她静静地睡着,再也叫不醒了。  警方闻讯赶来,验尸后证明:这个老妪竟然死去了三天。  彼特斯听了这个消息后,他再也忍不住了,遂发出了令美国洛杉矶心痛的尖叫,这尖叫电波一样,穿过太平洋,传遍了世界各地,许多城市都被这压抑的尖叫划痛了。  这个老妪就是旷世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一定不希望彼特斯发出如此骇人的尖叫。她早已习惯了无声的日子,习惯了孤独与寂寞,她只想静静地睡着,静静地坐在天堂,醮着阳光,写着充满灵性的珠子般的文字。  人们记住了这张简历:张煐,日生于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1944与胡兰成结婚,3年后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张爱玲用这种方式走完了她的一生。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么,在最后的时刻,她拼尽全力爬到了华美的袍子的正中央,是为了赶走那些烦人的虱子,还是要成为虱子中的女王?  可悲的是,当听说张爱玲的死讯传回北京时,内地文坛许多人士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怎么,张爱玲原来还活着?一九八二年,一个在加州大学留学的大陆学子第一次读到《金锁记》,听葛浩文教授说张爱玲就住在洛杉矶,他也吓了一跳:张爱玲不是死了好久了么?  在香港媒体上,能够见到的张爱玲的最后一张照片,是那张她手上拿着刊登金日成猝死消息报纸的照片,她拿得隆重而笨拙。这照片摄于1994年,离她离开人世的日子只有不到三百天的时间了。就在此前的一年,她还去做了一次美容手术,并戴上隐形眼镜。  张爱玲对美的执着、敬爱、锐气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啊。  终于,这个爱美、敬美、求美、追美的人悄悄地走了,这个“了无声息地飘过来,水一般的亮丽自然”的人悄悄地走了。如同在许多人心目中她早已走了的那样,如同在许多人心目中她不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她悄悄地走了,带着毫无眷恋的苍凉,但她留下的沉甸甸的文字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和无法漠视的。  张爱玲留下了遗嘱,很简单,只有两点。第一,弃世后,所有财产将赠予宋淇先生夫妇;第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陆地,则将骨灰撒向任何广漠无人之处。  处理丧事的总原则是:隐私、迅速和简单。  张爱玲深知:无论多么美丽的人,一旦死了,都不好看。所以,她要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到遗体。  朋友们实现了她的愿望。自她去世至火化,除了房东、警察、彼特斯、遗嘱执行人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外,没有任何人看过她的遗容,也没有照过相,而且,除按规定手续需要的时间外,没有任何耽误。  她要把她的骨灰,撒向空旷无人之处。这遗愿也做到了。  尽管活得艰难,但不拒绝生命。在七十四年的风风雨雨中,她避世而不弃世,执着而不自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她认真地做了她应该做的事,认真地拒绝了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当上帝召唤她离开时,她静静地起身而去。  因为这人世,她早已无心眷恋。  眷恋的是那些活着的默默阅读她的人……  有一种情感叫伤痛,因为她的离去,人们感觉了;  有一种关爱叫珍惜,因为她的离去,人们记住了;  有一种态度叫尊重,因为她的离去,人们懂得了二、爱,在那遥远的春天的晚上    张爱玲出身高贵。她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佩伦,她的祖母是更加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据说祖父与祖母的婚姻可谓天作之合,一时传为佳话。但作为这对佳话的爱情结晶,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量颇不争气,沾染了种种恶少的习气,吸鸦片、逛妓院,样样都干。奇怪的是,张廷量艳福不浅,他娶了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这是个非常美丽而新潮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深受“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由于不能忍受封建旧式家庭的束缚,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就不顾张廷量的规劝,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同赴欧洲留学去了。  不久,曾两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嫁给了张廷量。张爱玲与后母关系一直紧张。有一次居然还狠狠地打了后母一记耳光。这一打,将她对这个家庭的最后一丝留恋也打掉了。很快,她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并被关在房间里半年。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反叛、敏感、郁闷。她总是怀念自己的生母,并一直与生母保持着联系。比方,生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时还将照片寄回给她。后来生母在欧洲进了美术学校,一九四八年她在马来西亚侨校教过半年书。她喜欢画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大家都很熟识。珍珠港事变后她从新加坡逃难到印度,曾经做过印度总统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  张爱玲勇敢地逃出了家庭。她要像生母那样,张扬个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她敢于犯上,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祖母。比方,她的祖母写了一首赞祖父的诗,大家都说好。只有她不以为然,认为写得不好。有人说,能够将美破坏掉的人才能当作家,才能写出好小说。  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人。  不仅如此,张爱玲居然也看地摊小报,看到其中的脏话浊话,她一边骂一边笑,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最有意思的是,做什么事,她都显得理直气壮。一次路遇小瘪三抢她的手提包,争夺了好一会儿没有被夺去,张爱玲打跑了小瘪三后还骂那家伙“不自量力”。  又一次,一个小混混抢她手里的小馒头,张爱玲毫不退让,结果,一半落地,一半她仍然拿在手里。她咬了一口后,将剩下的小馒头朝小混混的背影恶狠狠地扔去。  但这并不是说,张爱玲没有同情心。她的同情心是建立在劳动之上。一次,她搬印书的白报纸回来,到了公寓门口要付车夫小账,她觉得非常可耻又害怕,宁可多给一些,把钱往那车夫手里一塞,赶忙逃上楼来,连不敢看那车夫的脸。她可以想象车夫那张汗湿湿的脸。  张爱玲独立意识很强,凡事像刀截一样的分明,从不拖泥带水。她爱钱,因为这钱是自己靠血汗挣来的。她是个喜欢张扬的人。一朵美丽的花,如果没人看见,那叫什么美丽?一幅名贵的画挂在墙上,如果没人欣赏,那叫什么名贵?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去,看到许多值钱的东西,朋友任其默然,没有半点喜意,张爱玲出门后,对人说:“我看过之后,只觉很可惜。这些东西没有让主人高兴,我宁可不要这富贵了。”  少女爱美是一种天性。但张爱玲爱美,更多的是一种自觉、一种追求。那还是在她小女孩的时候,她就有一篇文字在报上登了出来,得了五元钱。大人们说这是第一次稿费,应当买本字典做纪念,她却马上拿这钱去买了口红。  张爱玲天生就是写家。她十四岁即有一部《摩登红楼梦》,订成上下两册的手抄本,开头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而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姊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  胡兰成看完后大惊,认为她写得“真有理性的清洁”。可惜,张爱玲的命运也毁在了这种“理性的清洁“上。对爱的向往和渴望,就像对美的向往和渴望一样。张爱玲用一生去追求,但得到的却是一缕受伤的月光。爱,伤害了她;爱,也造就了她。  张爱玲出道之前写了一篇小文,题目就叫《爱》——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看,张爱玲写得多么老道,一点也看不出幼稚和青涩。她平平静静地叙述着一个事不关己的故事,小心翼翼地告诉你爱就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遇见合适的那个人,而那一刻不会随岁月流逝,而是愈发清晰。当时间已老,沧桑的人仍旧记得那声轻轻的问话。  不用说,她是爱他的,只是后知后觉;不用说,她是爱他的,只是要经历过那许多风波才能体会;不用说,她是爱他的,只是这爱更适合怀念。  这小小的故事简直就像爱的利刃,一不小心就泄露了玄机。  有人由此写下这首小诗:“在后门,是桃花掩去了春风/朝朝暮暮/她扫了三百六十日的落花/却没有拾到一瓣/缘分//张爱玲,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萍与水本来是无所谓缘分的/只是偶然盛了同一种月色”。  哦,与孤独作战的张爱玲,你小小的年纪就盛满了爱,在那遥远的春天的晚上,你的笔不动声色地出发了,你用那千姣百媚的文字深情地告诉人们——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缘分;  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不幸;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无奈;  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残忍。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12-13 19:0112-13 19:0312-13 19:0612-13 19:0712-13 19:0912-13 19:0912-13 19:0912-13 19:0912-13 19:1212-13 19:14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