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初学者.网上找不到专门的港式粤语.都是英雄广东十虎粤语粤语..…

串流版││官方微博:点击率:22132 06:00:00打印本文章字体:小中大分享: & &如果世界只剩一个人讲广东话(又叫粤语),其他人会明白他的感受吗? & &当他说:“你又讲呢啲?”对方知道要“闭嘴”了吗? & &“如果我有咩冬瓜豆腐”,对方意会到有多严重呢? & &“两头唔到岸,真系吊吊揈”,对方理解是什么状态吗? & &“食碗面反碗底”,对方会不会真的反转碗底看个究竟? & &每天说着听着着,习以为常,当然不会想象自己所说的语言消失。但香港回归后,普通话取代英文成强势语言,要打进中国13亿人口巿场,港人早就转学“煲冬瓜(普通话)”。 & &要“煲冬瓜”得由学校做起,先有语文老师要考普通话基准试,加普通话课堂,近年学校力推“普教中”(普通话教中文),有人甚至提出“中普融合”,其他学科都要用普通话教授。 & &最令人惊讶的,是教育局今年2月指,广东话“不是法定语言的中国方言”,把九成港人日常使用的母语,矮化成非法定语言。即使香港法庭也接受粤语作供和陈词,眼前所见,是广东话正慢慢被边缘化。 & &语言上与香港同根的广州,公共场合已少听到粤语,学校全面用普通话,还灌输“说普通话才是文明人”。4年前政府命令当地电视台转用普通话报新闻,引发几千人撑粤语游行,4年后的今天,旧令再推,今次不只广州,连邻近的佛山电视台也不能幸免。 & &2010年7月广州游行是撑粤语运动的起点,相隔4年,今天广州再没有游行示威,大声喊撑“不会广东话,快点返乡下”。中港两地的撑粤语分子,换了另一种方式,力抗粤语边缘化。 & &广州的劳震宇拍微视频,保卫及传承粤语文化,更提议每年有“粤语日”;香港一群高登仔咬住“普教中”,反对该政策,曲线撑粤语。 & &有香港教授,展开撑粤语运动的研究;也有香港北漂利用粤语创造商机,在上海开粤语培训班,推广港式粤语文化。 & &各自默默耕耘,粤语还在讲!广州篇 撑粤语关乎每个人Profile劳震宇 年龄:35任职:广州“羊城网”创办人及总编辑、广州某公关公司负责人怎样撑粤语:利用网络唤起年轻人对粤语边缘化的关注、推出微视频《舌尖上的粤语》(2012年)为粤语寻根;建议每年7月25日定为“粤语日” & &广州仔劳震宇是内地第一代网络人,九十年代初学写计算机程序,1996年已经上网,乘着科网潮,先后在内地多个网站如网易、新浪及中华网等任职,2000年和网友创立“羊城网”,让网友灌水交流,慢慢累积40万名注册用户,成为广州年轻人的网上小区。讨论区里满是广东话,有点似香港的高登,也是撑粤语及推广粤语文化的平台。 & &劳震宇撑粤语的理由完全不惊天动地:“我是我老爸老妈的儿子,我当然爱我老爸老妈。”爱自己生长地方的文化,是自然而成。 & &上月中他在“羊城网”提出将7月25日定为“粤语日”,理由也很简单:“想告诉更多的人,为什么要保护粤语,传承粤语文化。”由于4年前的7月25日前后,广州出现多场数千人撑粤语游行及集会,加上近日广州及佛山电视台又被下令,要用普通话报正点新闻,“推普废粤”之争议又再响起,劳震宇的“粤语日”提议,即引来中外传媒采访。有外国传媒将他归类为“上街分子”,把他吓一跳,马上要划清界线。 & &“很多媒体问我们(指‘羊城网’)有没有搞上街活动,真的没有。”劳震宇似申冤地说,搞上街活动,自己的诉求容易被声音最大的激进派被掩盖,甚至被“绑架”,他因而不愿身处其中,不想被视为同一伙,“有些口号我完全不认同,例如‘不会广东话,快点返乡下’,把整件事变成地方文化冲突。我认为4年前的游行,只是唤起广东话被边缘化的危机感,仅此而已。”边缘化因外来人渐多 & &广东话在广州早已被边缘化。在广州,很多公共服务不再提供粤语;到餐厅点菜要用普通话;学校用普通话授课,还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等,这一切转变,是因为广州的人口结构改变,外来人口渐变成大多数。 & &广州市最近一次、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外来人口占1,270万常住人口约四成,即约500万人。劳震宇指,八十年代中他读小学,班上的外省同学只得几个,他们还是少数时,会学粤语融入广州人的圈子,但今天班上有一半学生都是外省来时,为了沟通方便,大家自然都用普通话。 & &语言随大势改变,粤语因经济或客观环境转变导致边缘化,难逆势而为,劳震宇笑指,吴镇宇去内地拍《爸爸去哪儿》,为迎合内地巿场,也得跟儿子说普通话。但他最不想看到的,是因为文化或教育政策错误,令粤语被歧视,加速边缘化。 & &他指内地不少学校灌输文明人要讲普通话、普通话才是正统中文的观念等,这无疑令下一代不愿再说粤语。粤语消失,意味广东文化如粤剧、讲古及南音等亦随之消失。会讲而非只讲普通话 & &若因政策令地方语言边缘化,这再不是地方文化冲突问题,也不仅跟广东人有关,而是与全国人有关,不管你操四川话还是湖南话,有没有相同情况?不同地方语言同时并存,劳震宇认为是必须的,“这令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多元化,中国5,000年历史,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没可能只得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应该百花齐放。”他主张人人会讲普通话,而不是人人只讲普通话。 & &将广东话被边缘化的议题拉阔,变成每个人的切身问题,从事公关的劳震宇用专业口吻说:“这让更多人同情和理解你的观点。”若只打着地方文化冲突的旗号,甚至一竹篙打一船人,叫人“回乡下”,只会把更多人推向对立面。 & &劳震宇又认为4年前的游行,没有解答撑粤语的意义及如何传承粤语文化,于是他用最熟悉、传播力最广的网络进行后续工作,希望年轻一代对此建立共同价值观,他认为这非游行集会能做到。 & &2012年他制作微视频《舌尖上的粤语》为粤语寻根,更请来广州著名讲古说书名人彭嘉志做旁述。此视频于4天内在优酷网的点击率达190万人次,新浪网转发5万次,连在内地未能登入的YouTube,累计点击率也逾3.7万人次。2013年又制作《穿粤时光机》回顾广州旧生活文化,被形容戳中不少广州人的泪点。《舌尖上的粤语》粤语冷知识如何产生? & &今日讲广东话、广州话和粤语,都是指同一种语言。但有人指出,其实广东有三大方言,除了广州话,还有闽南话和客家话,所以广东话应包括这3种方言。亦有人指,当年外国人初来中国通商,误称广州为广东,所以广州话就叫做Cantonese,后来被译为广东话。至于为何叫粤语?因为广东简称是粤嘛!1亿人讲粤语 & &粤语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当时有百越族居于今日岭南一带,被视为蛮夷,直至秦朝南平百越,中原的汉人移居岭南,汉越共处沟通产生粤语。估计现时全球大约有1亿人讲粤语。点击图片看大图 & &根据世界语言权威Ethnologue统计,粤语为排第三位最多人使用的汉语,估计有6,200万人。第一及第二位为普通话及吴语(浙江话),分别估计约有8.48亿人及7,700万人。香港篇 高登会员揭普教中荒谬Profile港语学 成员:活跃成员30多人创会年份:2013年8月创会经过:高登网一众会员发现文件列出“普教中”实施蓝图,于是组成“港语学”以行动跟进怎样撑粤语:进行“普教中”调查、向教育局发信质询、举办广东话征文比赛等Profile何荣宗博士年龄:七十后任职: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经历:去年8月开展研究撑粤语运动学者篇 为自由撑广东话 & &百分百香港仔、“老爸也是香港出世”的城大助理教授何荣宗,去年申请到经费展开研究内地4年前的撑粤语运动,以社会学角度,找寻这场运动有何社会意义。在他眼中,4年前在广州出现的撑粤语游行是与众不同,“游行这类集体行动在内地不常见,有的都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例如反对建焚化炉、被强抢强拆等,但源自一个文化诉求,这是少见的,甚至是前所未见。” & &该研究已完成资料搜集,何荣宗发现,这场撑粤语运动,其实跟城巿化有莫大关系。广州急速城巿化,大片旧区被拆,赔偿不好,又有贪污;同时有许多外地人进入,外地人不会吃“一盅两件(广东茶文化)”,没有广州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令广州人有一种紧张感,跟香港人去尖沙咀广东道有Anxiety(焦虑)一样。”他认为,以上种种是前因,4年前的撑粤语游行是爆发点,而这事件起了启后的作用,之后出现许多本土组织,为了本土保育、爱广州或甚至环保等等,整体公民意识都提高。奖励不讲粤语的学生 & &广州人的本土性比其他省份强烈,广东是唯一有自己语言的电台、电视台的地方,何荣宗认为,起初原因是为了统战,让同是讲粤语的香港人接收到内地的讯息,所以让广东省留下这一条语言尾巴。但香港回归后,再没有这个需要,因此中央要干涉,要电视台转用普通话报新闻。而语言一体化就是文化一体化,对管治者来说,这易于洗脑和管治,“例如节目主持人用广东读出一份经审批过的稿,但他语气有没有改变而令意思变了,很多负责政策的官员不懂广东话,根本无从判断,自然觉得很难控制你这班人。”因此,广州的粤语被边缘化,比香港更严重,例如学校用普通话授课外,还奖励不讲粤语的学生,称为“推普小标兵”,于是出现“妈妈用广东话跟儿子说话,儿子却用普通话回答”的情景。 & &研究撑粤语运动,何荣宗也是撑粤语的一份子,但原因不是为了守着母语或传承粤语文化,“我是为自由而撑粤语!”他解释如果选择用什么语言,是由人民自决,即使选择普通话也没问题;但如果是因为当权者想透过语言,企图控制人们接收或不接收某些讯息,间接操控人们的思维,绝对是问题。商机篇 铜锣湾男神 上海教香港话Profile刘奋洋(Justin)年龄:28岁学历: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修读会计金融系毕业怎样撑粤语:2013年6月于上海开设教港式粤语培训学校“港你知” & &粤语正被边缘化,有人却利用粤语创造商机。28岁的香港仔刘奋洋去年6月在上海开设粤语学校“港你知”,相信是中国首间专门教人粤语的语言学校。 & &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赴英国名校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修读会计金融系的刘奋洋,4年前大学毕业,带着5,000港元到上海闯一闯。为了省下三分之一交通费,他选择从香港坐巴士去深圳,再坐内地飞机抵上海,一抵达他立即求职,寄了200封求职信和进行30次面试,最后受聘于一间基金公司任分析员,但工资连农民工不如。“月薪只有4,000元(人民币,下同),差点连租金都付不起,更不用说生活费。”刘奋洋接受本刊电邮访问谈到当时辛酸。疯狂兼职教粤语为生 & &刘奋洋的大学同学在纽约做投行或伦敦的顾问公司工作,月薪是他的10倍,他为什么没走这条路?“行行出状元,不一定要做投行嘛。李嘉诚一开始穿胶花、沈嘉伟卖Dr.Martens水货、姚君达也摆地摊。” & &在上海没人脉、没家底,一切由零开始的刘奋洋,靠微薄薪金生活,他最常吃的是不超过10元的蕃茄炒蛋或兰州拉面外卖,从不敢跟朋友出外吃饭;住在便宜小区,搬了6次都是跟人合租;最大娱乐是到街上打篮球,因为是免费。为了生活和生存,他疯狂做兼职,平日放工后和周末,用他最现成的技能,教人英语及粤语,每月多赚1,500元至2,500元外快,更令他萌生开设粤语学校的念头。 & &在基金公司上班做教育培训行业分析,下班后摇身变前卫导师。刘奋洋从行内人角度,看到不少内地人到港澳工作或读书或旅游,希望先学点粤语,这绝对是商机。身为香港仔的他,最熟悉的语言正是粤语,对香港有特别情意结,创业也想做一些跟香港有关的项目,于是开设专门教“香港话”的学校,成创业第一步。 & &内地人称港式粤语为“香港话”,是满载港式文化的语言,了解香港文化亦成为刘奋洋的学校另一卖点,第一步更由学校网页开始。网页中“星级名师”一栏,所有“港你知”的导师穿上笔挺西装一字排开,并打上“最强港版名师团队”标语,一副港产补习天王模样。导师的介绍是“在学生中有极强的人气”、“加上邝Sir帅气的外表,特别深受女学生欢迎”等,单刀直入非常“香港Feel”。为宣传参加相亲节目 & &去年6月学校开业,刘奋洋已用尽积蓄,无余钱宣传,于是豁出去参加上海有名的相亲电视节目《百里挑一》,“当时想通过一些既便宜甚至免费又有效的平台来推广学校,《百里挑一》是不错的平台,加上我是单身和脸皮够厚,所以那时候也不能想太多,最终透过朋友引进,参加节目。”节目中他被冠以“香港铜锣湾第一男神”的称号,把握机会在电视介绍新校,又不断教人讲“香港话”搞笑制造气氛,结果吸引众女宾垂青,成功跟一名女生配对,节目后学校如愿接到较多查询。 & &学校经营1年多,现今已上轨道,但刘奋洋仍然是一个人包揽,“从公司战略规划、业务拓展、巿场营销,到前台接学生咨询电话和倒垃圾都有参与。”从来未敢松懈,他坦言在上海做生意营运成本高,租金已跟上香港,加上粤语始终是小众巿场,最近他开始接触一些天使投资人,并考虑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来港读书的咨询服务及网上教育等。Profile港你知全名:“港你知”粤语(香港话)专业培训机构开业年份:2013年6月开业地点:上海师资:有5人至8人,来自港澳、广州、马来西亚等,要求读音纯正,没有懒音等,了解中港两地文化差异;拥普通话资格证书或在内地生活至少3年学费:初班¥1,380/30小时,高级班¥1,980/30小时,每班学生约10人每期收生:30个至50个粉丝篇 看港剧自学 每天练1小时 & &近10年是韩风K-pop天下,但八十年代Canton-pop才是王道,讲粤语在内地被视为非常有型的事,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对外来文化极渴求,而邻近也是用中文的香港,其娱乐文化正值黄金期,其电视剧、电影及流行曲对内地人来说,无疑非常新鲜及新潮,因而在内地大受欢迎,兼吸引部分内地人开始学粤语。 & &今日的香港娱乐文化虽然不及从前,但仍有内地人爱看港剧、爱听粤语流行歌。在百度就有“TVB吧”,聚集一群看TVB剧学粤语的内地人;豆瓣网亦有“我们就想学粤语”的群组,超过3.7万人。此外,亦有从广东省到外省升学的学生,在院校成立粤语协会一类的组织,搞粤语歌大赛,娱己娱人。普遍“会听不会讲” & &今年2月香港歌手邓紫棋(G.E.M)在内地节目《我是歌手》唱出Beyond的《喜欢你》,有内地网民立即把此曲的歌词填上粤语拼音和音调,于网上广传,让不懂粤语的内地人学唱。 & &来自福建的八十后小林(林琳),正是听粤语流行曲、看港剧长大的一代,现时在上海从事制造业生产计划的她,爱听香港女子组合Twins的歌曲,最爱是电影《新不了情》中的袁咏仪,又爱港剧的人情味。“以前看港剧是配上普通话,近两三年才看原声的,但很快我就听懂了。”对于粤语,她觉得其音调抑扬顿挫,以及有许多“啦、啰、呢”等助语词,令语言没那么生硬,平易近人。 & &现时小林正认真地学粤语,目标是能说一口港式地道的广东话。她每日花至少1小时练习,包括看港剧及栋笃笑等,又用粤语写日记,并且争取每天用10分钟跟人用粤语交谈。 & &她在网上的粤语群组留言,就是用粤语写成,并且全用繁体字,但她坦言最难是讲,因为周边没几人会说粤语,学粤语的人亦是少数。小林指出,许多内地人跟她一样,透过看港剧自学粤语,不用交学费,但少机会对谈,结果多是“会听不会讲”。哈佛开粤语课程 & &网上有指美国哈佛大学今年首办高级粤语课程,是对中港政府把粤语边缘化的讽刺。本刊电邮访问该课程的负责人刘力嘉教授,她指该校今年的粤语课程绝非首办,数年前已开过,停了数年后,去年应学生要求再开。重开此课程是基于学术考虑及学生需求,与语言政策无关。她指有美国长大的华裔子弟,家里说粤语,希望对此语言有深入了解;亦有学生计划到香港工作或做研究,因此学粤语,课程收生不过20人。粤语有多难学? & &普通话有四声,粤语却有九声,一个字有九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每个声调可以表达不同意思,例如苦、扶、富、夫、妇、负,拼音都是fu,但因声调不同而意思不同,其复杂可想而知,九声经常把粤语初学者弄得头晕眼花。 & &有内地调查最难学的十大方言,粤语排第二,仅次于苏州。此外,粤语又分为三大口音,分别是城内、关西和番禺;但如果仔细去分,还有东莞音、韶关音等。而香港人与内地生活环境有别,用词句法等跟内地粤语不同,被称为港式粤语或者香港话,一群自学粤语的内地人,学的多是香港话。 & &节录自《iMONEY 智富杂志》。分享:其它专题文章···撑粤语 港穗青年各有其法(本文)··延伸阅读Syreeta 蓝婷&马未都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正在上传图片...&(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查看全部评论:& 来自:|| 来自:|请
后回复评论,立即
加入会员。&查看全部评论:
专题4027422876175291741217070158441401411606115181001188358739786376232675163915552101145715556389316523531947130320731555250713034027488358739301111518762363891160625495622786341921741210011笑看天下:我们农民弟兄的黄金买得如何?最近美元指数下跌,黄金价格也跌,可能再预视联储最终还是在今年要加息。农民兄弟闷声发财啊!股独求败:李兄分析的有道理,我也考虑到了。
在发达成熟的经济体,已经是消费型经济,老龄化导致需求下降,另外,伴随着人口总量下降。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中国不像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仍然较低,随着经济转型,消费比例将大幅提高,8090和00后,消费习惯将于祖辈有别,1个年轻人的消费抵得上2个老年人。当中国人打开钱包奋勇消费时,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大了。举个微观的例子,吃一碗面,在中国,在日本,在新加坡,在美国,在欧洲,可以说,在中国最便宜,物价上涨的空间是有的。
第二:老龄化可以通过政策缓冲,与日本不同,应对老龄化,中国有政策储备,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放松、再放松、甚至取消,中国人口仍然是增长的,而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甚至是下降的。
总之,中国的老龄化对通胀的影响更多反应在通胀而不是通缩。
讨论归讨论,未来总是有风险的,至少过去3年展现出了低通胀,未来会不会延续,再观察。xuejingji:赞同您说的,但生产成本高,产业资本生存艰难也是事实。不懂经济之人瞎说,见笑。绿豆:美国结束对外印钱,中国通胀会如何?Lizhenxve12:同意,逻辑分析无懈可击Lizhenxve12:独兄视角独特,获益很大
就是对人口下降→_→通胀,我是这样看
人口老龄化→_→总供給减少→_→通胀,
可能性远低于,总需求降低→_→通缩,日本,欧洲均有例证,而且很难扭转
另外,老龄化导致的债务累积和资产价格下跌如近期房价下跌,导致的通缩可能性很大
比如近年服务业价格指数一直上涨,而食品物价指数上升不明显,
会不会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呢?太复杂的问题了,抛砖绿豆:美国Q1 GDP 0.2%,会不会修正值或终值是负的?
近一段时间,美国国内接连发生不愉快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经济。绿豆:美国吸收劳动力的是中低端,劳动力在这位置议价能力较低。:其实真机厚度和重量都比较适中,没有大平板的那种笨重感,支架设计更加合理舒适,使用的范围更大,自带的触控笔使操作更加快捷方便,基本可以当超极本使用。期待您的参与期待您的参与&&&&&&&&&&&&&&&&&&&&&&&&&&&&&&&&&&&&&&&&&&&&&&&&&&&&&&&&&&&&&&&&&&&&&&&&&&&&&&&&&&&&&&&&&&&&&&&一个月内新增栏目港式粤语和广式粤语的差别具体有哪些?
按投票排序
这里只说广州与香港的区别,因为在我看来广州话和珠三角很多地方的白话还是有差别的。词汇上差别很大如吸管-饮筒(前为广式,后为港式,以下同)、冰箱-雪柜、空调-冷气、公车-巴士、打的-截/Call的士、手机-手提电话、下班-放工等,不排除现在因为中港文化交流、内地移民日渐增多还有广州年轻一代受香港影视影响而开始混用并差异缩小。两个小例子港资银行培训师对呼叫中心的客服(广州人)会一直强调发音是信用咭,不是信用卡,和客人交代要说12点前再联络你,而不是联系你。在贝澳茶餐厅点了个鸡蛋三文治,老板重复是蛋治一份,香港人基本上少说黑咖啡,只会说斋啡,但广州人好大一部分人都会说。所以基本上凭用词就很容易判断是否香港人。中英夹杂香港人的粤语中英夹杂比广州严重多了,而且教育程度越高用得越多,严重到不忍直视那种。香港会议下午茶的对白实录主持:我地大概四点左右会 take返个break, Hi-tea我会叫assistant去Starbucks买饮品同cake, 你地想食咩嘢?A:我啱啱生完,依家breast feed紧,唔饮得有咖啡因架,要杯柠茶,cake随便。B:我净係要杯Caramel Macchiato,Tall就得啦,on diet, A:你on diet, 仲饮Caramel Macchiato。B:无办法啦,下昼唔饮杯coffee点都挨唔落去, Starbucks就只钟意依款。See, 就是这种抓狂的节奏。语气/语速上面都提过了,语气上广式较短促,听起来稍生硬,港式较和缓,听起来比较柔和。语速上无论是服务员还是白领,香港人都要快多了。以上说的是大部分人,不包括特例,像我几年前在港资公司时,用词就几乎跟港人一样,这几年跑到外地人较多的公司,用词又变回很中式。
具体的例子:分别叫广州人,香港人说橡皮差,香港人说擦胶,广州人说胶擦(深圳人说擦子胶)。某天广州来了个香港的童鞋,于是矛盾就发生了~~真实案例。还有香港人说van仔,广州人说面包车啊等等。有香港的亲戚,其实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喜欢参杂英语,比如说那些70年代从大陆去香港定居生活的人就不喜欢,他们的后代(我堂哥堂姐)他们的粤语腔调中所参杂的方言比较少一些,这大概是香港那边用的词汇频率问题,香港人多说懒音例如容易将“广州”说成“港州”该翘舌的地方没有翘舌。目前也正在广州生活,广州人就参杂着一些珠三角一带的人都听得懂的方言了例如:打蛇饼,执死鸡等等~而且音比较正比较稳一些,但是也不排除个体的差异出现说懒音的情况哦。他们用词差异其实蛮大的,听得懂粤语的人其实一听就能听出来。嗯,作为深圳人,曾经被某些自诩为标准口音的广州女生说我说懒音,鄙视的妥妥的。TAT有说的不对的请指教。
港式粤语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广府地区的粤语大融合,因为早年过去香港的粤语使用者来自广府各个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并且各自有地域性的粤语次方言,但由于广州作为广府语系地区的首府并且珠三角移民占大多数,故最后演变成以广州音为标准的港式粤语。广式粤语语音上比较传统,少懒音,但词汇上受普通话影响较大;港式粤语口音上比较现代,清新,但词汇却由于较独立的文化环境而保留了大量传统的粤语词汇和融合很多英语词汇。广式粤语和港式粤语的关系其实有点像北京话跟普通话的关系。对于我们(非广州)广东八零后抑或九零后来说,都是说着本地的粤语(注意,广州之外的广府区域各有自己区域的粤语,差别大同小异)看着TVB和本港台长大的,但是不同区域的广东人见面都会用标准粤语来交流,而这种标准粤语很大程度上来说,受到电视上的港式粤语影响会更大。
1、词汇上来说,香港人更喜欢在口语中直接使用英语单词,或者是自其他语言借入的词语,广州地区受北方影响则习惯用一些北方化的词语。比如,广州人说管电梯(升降电梯)直接叫“电梯”,而香港人会叫“ ? ”,来自于英语的“lift”。当然,有些词汇广州和香港一样用英语音译词,像“士多啤梨” - “Strawberry”等等。此外,有一些词语虽然不是外语音译词,但由于习惯不同,粤港两地叫法也不同,比如广州叫“冰箱”,香港叫“雪柜”。2、口音上说,香港人说话懒音现象严重,n、l合流、ng鼻音脱落、声母弱化等现象很常见,比如“男人”变成“蓝人”,“广州”变成“港州”,“恒生银行”变成“痕身银行”。受香港影响,现在广州地区青少年的懒音现象也开始逐渐严重了。
港粤懒音多。
港式粤语随着发展,不断有新型词汇,融合中西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俗语。至于楼上说广式和港式的词汇有很大的不一样,这个不太认同。为什么呢?我的家人生长在广州,以下词汇都是广州话,括号内是普通话说法雪柜(冰箱)、冷气(空调)、手机(手提电话)、放工(下班)讲了很多年,是约定成俗的习惯了,而且这些词汇可以百度查询到,是广州话,不骗你……如果用粤语问“你下班啦?”会有点怪怪的感觉一般会说:落班、放工港式粤语发音:1.懒音现象:听得出有些人说的时候会有懒音现象,可以听听香港小朋友说话。懒音是指语言中一些音韵简化和误读现象。形成懒音的因素:移民、广播传媒和流行文化的推动2.鼻音:如果在香港,可以发现香港的中年男士说话时,鼻音特别明显。广式粤语俗语举例:黄犬(蚯蚓)、塘尾(蜻蜓)港式粤语俗语举例:港式粤语:去茶餐厅吃面,店员问,要唔要“走葱”?走葱的意思就是:面里面不要加葱
1、口音,港式粤语偏软,广式粤语稍硬一点2、词汇,港式粤语由于中西文化交汇较多,有很多英语的词汇,广式粤语和普通话有较多交汇,偏内地一点,有意思的是港式粤语保留很多很老的粤语词汇现在已经慢慢融入很多大陆普通话的词汇,这可能也算是文化的渗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的内容可能會被而移除。
及系列之一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粵語(:Hong Kong 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香港話,為流通於的,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及其他的,並且有獨特的、、、、,以至不同的。香港粤语,港人一般惯称为“广东话”。
香港粵語源於,故此大致上與正宗的互通。隨著各地交流頻密,香港粵語中的部份詞彙被借用至其他粵語使用地區,包括回流廣州,互相影響。後,約50萬,當時的香港社會上流通多種方言,包括、(非)、、、、及等;在則有及,以及的和。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萬,語言使用情況複雜,加上情況出現後,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萬的速度大幅度地增長,當中多数為廣州話使用者。及后,廣州話成為了香港的常用語言,逐漸發展及形成了香港粵語,並且達致了中的第一地位。
根據2001年到2011年,廣州話為香港的壓倒性常用語言,有89.1%人以此為常用語言,次位為,佔3.4%,使用者多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由1.7%下降到1.1%,第五位、第六位、第八位分別為、和(及其他相近方言),分別由1.3%下降到0.9%、由1.0%下降到0.7%人口以及由0.4%下降到0.3%使用,這些人大多為老一輩的香港人,的使用者則大幅增長,多為東南沿海省份以外的新移民採用。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由0.9%上升到1.4%。第七位的菲律賓話和第九位印尼話多為外籍傭工使用。
香港粵語源於,故此大致上與正宗的互通,不過與其他分支則存在比較大的分別。隨著各地交流頻密,香港粵語中的部份詞彙被借用至其他粵語使用地區,包括回流廣州,互相影響。後,約50萬,當時的香港社會上流通多種方言,包括、、、、、及等;在則有及,以及的和。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萬,語言百花齊放,各族羣的人都以自家族羣的語言交流。加上情況出現後,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萬的速度大幅度地增長,當中不少為廣州話使用者,其次是、、、、、。後,欲統一中文語文。由於當時港九市區較多使用廣州話,而省會廣州也是廣州話的社會,便於通商。加上戰後至回歸前的中國內地移民羣內,較多人使用廣州話(佔當時人口四成),其次是和,故遂以廣州話作為香港唯一的中文語言。原本在的和新聞節目,也在60年代後期取消,而電視台的中文頻道也清一色的以廣州話廣播。在新界原居民的鄉村,原本以圍頭話或客家話教學的,也被迫令要使用粵語廣州話教學。自此,廣州話成為了香港的常用語言,逐漸發展及形成了香港粵語,並且達致了中的第一地位。
根據2001年到2011年,廣州話為香港的壓倒性常用語言,89.1%人以此為常用語言,次位為,佔3.4%,使用者多為以外的;第四位的()由1.7%下降到1.1%;第五位、第六位及第八位分別為、和(及其他相近方言),分別由1.3%下降到0.9%、由1.0%下降到0.7%人口以及由0.4%下降到0.3%使用,這些人大多為老一輩的香港人;的使用者則大幅度地增長,多為所採用,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由0.9%上升到1.4%;第七位的和第九位多為外籍傭工使用。
主条目:、和
前,分為四大民系,即人(人)、(又稱)、(以及)和(),各皆有(即、、和),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發音。
香港成為後,其他地方的人如人、人、人、、和陸續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語言,如、、、及等,當時香港的家庭都使用不同語言或者方言。到末年,,大批廣州以及江門平民湧進香港,使粵語(如四邑話)人口增加。香港本為小漁港,以全港人口去計算,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數為苦力以及建築工人,而商人則佔人口較少的比例,加上廣州離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亦大多為廣州人。不少廣州人在香港以及廣州之間打工,廣州人是香港最大的群體,但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間很少溝通,但部份或以或簡單英語溝通。這種情況到前已經基本定型。另外,在和北部()的、和(),各種方言依然是當地的主要語言。
後至後的一段時期,大量人口湧入香港,其中包括數量極多的非粵語人口。但此時期移民都是以來自廣東以及福建為主,粵語以外的人口大多為閩語的人口,此時的華人絕大多數是游走在福建、香港、南洋和世界各地之間的從事商品轉口貿易的閩籍華人,其餘則是以游走在廣東、全中國和香港的從事鴉片貿易以及華工販賣的粵籍華人為主,因為國民黨的資本大多由閩籍華人提供。粵語亦有多種彼此不互通的方言,使得香港於1950年代變得方言紛陳。但隨內地潮,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萬的速度增長,當中又以廣州話人口最多,除了福建省外,其他省籍人口比例大大減少,為方便各民系溝通,香港在教育、廣播以及政府機構只使用粵語廣州話。香港的戰後移民在70年代以後出生的第二代絕大多數只在粵語廣州話環境中成長,使廣州話成為佔絶對壟斷地位的香港華人慣用語言以及通用語,而各種方言則保留在部份使用。因為原居民及、、、及廣東裡的和等移民在家庭使用各種方言,不少港二代及後幾代人都通曉多種語言或方言。此外,在1960年至1970年代開始,族群不再堅持通婚,故此下一代人多數轉用香港粵語,形成獨特口音。如果雙方都是源於同一祖籍,亦會一同使用該種非廣府話語言或方言。
1970年代起,受到由提倡及領導的所影響,香港粵語部份詞彙的發音偏離了(廣州話)口音,與粵語系地區的發音脫節。
1 2 3 // 4 5 6 // 7 8 9
詩史試 時市事 色(錫)食
因忍印 人引孕 壹X日
分粉訓 焚憤份 忽X佛   
淹掩厭 炎染驗 X「醃」葉
泱樣X 洋養讓 X約藥
翁擁X  容勇用 郁X肉 
三九四 零五二 七八六
香港粵語聲母 請參見 聲母表
香港粵語韻母 請參見 韻母表
有鼻音M/N/NG 做尾音的韻母,才有「入聲」第七八九聲結尾音P﹑T﹑K。 為方便了解聲調(單純考慮9個聲調),簡化排列部份例子 : 此部份採用香港人常用拼音法和香港粵語九聲標示法。
「醃」 yip8
書面讀音同口語讀音會有不同。部份香港粵語的口語會將低聲調的字讀成高聲調,叫變調。
陽平變陰平。 如「玻璃」的「璃」,「滅蚊」的「蚊」,「豬欄」的「欄」。
陽平變陰上。 如「陳伯」的「陳」、「上樓」的「樓」、「還錢」的「錢」。
陽上變陰上。 如「書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
陰去變陰上。 如「魚片」的「片」、「金舖」的「舖」、「影相」的「相」。
陽去變陰上。 如「笑話」的「話」、「囚犯」的「犯」、「開會」的「會」。
中入變陰上。如「請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鴨」的「鴨」。用 p/t/k 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陽入變陰上。如「蝴蝶」的「蝶」、「書局」的「局」、「長頸鹿」的「鹿」。用 p/t/k 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中入變陰入。如「光脫脫」的兩個「脫」字。
陰平變陽平。如口語「爸爸」﹑ 「媽媽」中的第一個字。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結合各地文化,從外語,大量借詞在香港粵語中出現。同時,香港粵語亦影響其他地方,香港的詞彙被借用到、和等。社會亦長期受到、潮流用語及網絡傳播的影響,兩地交流密切,故此香港粵語的大部份詞彙、用語、口音等亦通用於澳門。
特別是借詞較多
晒冷、一條冷(「冷」借自,指人)——展示自己的全部,物品或人數等,也可以指炫耀。
啪針、啪丸——(「啪」借自、的「拍」)、進丸狀的毒品。
架己冷(借自)──自家人,同常是向的一種表達方法。
(借自)——一詞出自香港市民表示去食潮州菜意思。
普通話詞彙
maai4 daan1
/m?:itá:n/
paak3 dong3
/p?ā:kt??:?/
daap3 dik1 si2
/tā:pt??ksǐ:/
wú lí tóu
mou4 lei4 tau4
/m?ul?it???u/
liàng zǎi
leng3 zai2
/l??:?ts??i/
/p?ā:kt???:/
hěn zhèng
hou2 zeng3
/hǒuts??:?/
gǎo diàn / gǎo dìng
gaau2 dim6
/kǎ:utì:m/
ceot1 gwai6
/ceot1gwai6/
者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意釋自,見條目。
tōng guì
tung1 gwai6
/tung1 gwai6/
囚犯被医官人手探肛检查體內藏毒
hóu sāi léi
hou2 sai1 lei6
/s??ilèi/
/hǒus??ilèi/
厲害,或者表示讚嘆(原意是堅固銳利、辭鋒銳利)
去——去。
俾拉——被帶走(引伸為)。
——本指中的,廣義上指印巴籍人士,後被誤以為是帶有成份的貶意詞。
咕哩──。
──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淆底——一般是指該人沒有膽色、害怕、退縮、驚惶的意思。
──原為術語,意思是出生入死的同火(亦即之意),是故多誤寫為。餐廳,亦被慣常稱為夥計,與伙記同音。
飛砂走奶: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飛沙指飛走(不加),走指去走(不加),取而代之加。
齋啡: 茶餐廳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
走青: 茶餐廳用語,一般指或不加。
行街:茶餐廳用語,指外帶。
香港人講話時普遍習慣夾雜英語單字,主要是名词及连接词,例如:「hard disk」、「email」及「notebook」等等,少数人甚至将动词也混雜其中。部份學者及專欄作家認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
不少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區分n、l,將鼻音n念作舌邊音l。在廣東,此情況比較香港輕微,某些地區的粵語方言依然清晰且嚴格地區分n和l聲母。
常見例子:
中(角),中(割)
(痕身)銀(韓)
(真凸)首
由所提倡,並且得到各大電子及的支持,以致普遍對某些詞彙的發音與廣泛的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產生脫節。根據粵語正音運動,要求粵語使用考以古代韻書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讀音,因此被不少香港認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現時,支持和反對此運動的兩大陣營尚在對壘。在學術界的及方面,粵語正音運動的支持者不少;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及亦支持之;然而在的日常生活中,其學說並未獲得很大的支持。
常見例子:
粵語正音運動的讀音
曾经担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的台湾学者说过,香港人有一怪现象,与中国大陆人、台湾人对话,喜欢劈头一句便说:“对不起,我的普通话不好”,来了香港两年仍然未有学好粤语的龙应台笑说:“该是我道歉才对!” 她质疑,别人来到香港,不懂说粤语,为什么香港人要反过来赔不是?龙应台说:“语言是平等的。粤语文化,有其深刻动人之处,是香港最珍贵的宝藏,不应被取代,更非英语所能涵盖。粤语是香港人的资产,不是负资产,香港人应加以珍惜。”
請參閱《香港年報1958年》至《香港年報1967年》有關「廣播- 香港電台」的條目,當時的香港電台是有、和節目。
劉鎮發. . .
,《明報》日
,《文匯報》日
,香港文汇报 。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广东十虎粤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