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劝想要自杀的母亲自杀 儿子脑瘫?

十七岁孩子因高考自杀,母亲含泪写下孩子的辛酸艺考路。孩子最后的遗嘱是要拯救世界,中国的教育是怎么
高考考生跳楼自杀 母亲亲述儿子辛酸艺考路
不要搜刮我们的家长,不要折磨我们的孩子
——辛酸的之路
我的儿子祝小约(网名)在从北京(
)参加完导演专业的“三试”之后,返回家里的第三天,也就是3月1日的凌晨2点多钟,跳楼轻生了。孩子用他年轻的、只有17岁的生命,与中国的()制度来抗争,表达他对艺术的热爱。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忍受着尖刀剜心一般的疼痛回忆这段经历,就是为了表达我对中国高考制度的不满,对艺术考试形式的不满,对自己作为家长的深深自责。我不想推卸我的责任,深刻的反省目的是让天下的父母引以为戒!
孩子是在一年前刚刚进入高三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妈妈,我要考中国传媒大学!我要考编导专业,我要当导演,我还喜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孩子坚定地做出了选择,他的不假思索和毫不犹豫,好像他前生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似的。他说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审定的211工程的大学,并且在北京。孩子那样热切地从网上下载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歌,于是他的书房里会经常响起那充满朝气的旋律“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他还在自己的QQ空间里发表了一首自己创作的题为《童话》的小诗:
考上传媒大学
看漫画 写童话
去北京上大学
行走 聊天 吃炸酱面
看书 看这个大气的城市
学习 学一个浪漫的专业
毕业了 就去旅行
欣赏一路上的所有风景
旅行途中 我写童话
用最惊鸿的笔法
写最温暖的童话
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参加艺术考试,他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我过去一直计划着让他报考专业,但是孩子的热情感动了我,为了给他一个圆梦的机会,我同意他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为了迎接艺考,2010年12月,我在哈市给孩子报了一个私立的艺术学校,让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学习。孩子是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喜爱的编导专业的学习中,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声地练习他自选的朗诵材料——韩少功的散文《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有时放学回来,在饭桌上,孩子和我抱怨,他的好多同学学习艺术的目的不够单纯,不是因为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而是想投机取巧,特别强调自己可是完全出于对艺术的酷爱。有时孩子也抱怨艺术培训学校的师资问题,如:教师不负责任了,有的教师不过是已经考入艺校的在读学生了,有的教师上课吸烟、接听电话了等等。
我的儿子虽然是理科学生,但是因为他喜欢博览群书,所以文学底蕴非常深厚,他善于演讲,思维敏捷,语速较快。在初中的时候,经常在班级语文课上获得“金口奖”。他所选择的中国传媒大学的这些专业的考试方向和考试内容,对他来说很轻松就可以搞定。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谨慎的迎考计划,他很快就不再满足艺校的学习内容,开始自己到学府书店去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关于编导专业、影视艺术方面的书籍。他阅读的速度非常快,并且记忆力特别好。六七本的大厚书,不到半个月就读完了。说起编导艺术来,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好像他早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在网上报名,因为我不太会操作网上报名的程序,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孩子自己完成的。黑龙江省艺术考试的时间是2011年1月,他参加省艺考的目的是为迎接2月中传校考提前做的一个演习。儿子考得很顺利,后来网上公布的成绩也证实了孩子的实力。
中国传媒大学在黑龙江省艺考招生设立的考点是()第二校区,考试时间是从2月13日开始到18日结束。2月13日上午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面试,下午是导演专业的面试,2月16日下午是数字媒体艺术面试和综合能力考试,18日上午是文化基础知识笔试。
孩子从2月13日9点开始进入考场,我在家长休息室等待他的时候一点都不焦虑,因为我对孩子的面试问答很有信心。儿子身高一米八七,帅气,单纯,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因为平时喜爱阅读,读书很广泛,知识储备丰富,这种自选内容的朗读和回答问题的考试,他应该是得心应手的。
果然孩子心满意足地回来找我了,高兴地告诉我说:“妈,我朗诵完我自选的韩少功的散文《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后,考官问我,是谁帮我选择的这篇文章,我告诉他说是自己在杂志上发现的这篇散文,特别欣赏就背诵下来了,我平时爱看课外书籍。”我问他考官还问他那些问题了,他又兴奋地告诉我说:“妈,我押上题了,老师问我都喜爱读谁的书,我一口气说了5位特喜爱的作家,考官从中选择了作家沈从文,让我谈他的作品及风格,这是我最愿意回答的问题。还问我有没有去过湘西,我说没去过,但我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早就感受到了湘西独特的魅力。”我暗想,孩子不是你押上题了,那是你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过沈从文,所以才感觉正中下怀呀。
当天下午导演专业的面试后孩子有点沮丧,他说很倒霉,考官让他在100多张照片中随机抽取一张出来,讲解评价照片上的内容,可他偏偏抽到了一张很抽象的图案,孩子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够理想。
紧张、疲惫的第一天考试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14日和15日这两天空考,我没有让孩子好好休息,就连夜带他赶回学校,为的是再让他上两天文化课。2月16日上午再返回哈尔滨市区的考场,参加下午的数字媒体专业面试和晚上的综合能力考试。
17日上午我们就接到短信通知,孩子一试通过了。紧接着去办理复试手续,孩子非常兴奋,我劝他这只是初战告捷,后面的考试更严峻更艰苦。影视文学的复试时间就安排在当天晚上,我问招生的老师复试能通过多少人,老师说不一定,每个考生的成绩要全国排队,一个专业最后在一个省只能招一名学生。竞争太残酷了!我暗自为孩子担心。导演的复试安排在2月18日下午,我请求老师尽量往前排,因为这场考试结束后,我要马上带孩子去长春,到报考那里的编导专业,因为吉大的报名时间就在18日。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去吉大考试,这是我一厢情愿的事,因为吉大的录取比中传低一些,孩子考取的可能性更大。吉大艺考报名要求严格,必须学生本人带身份证现场确认身份。
17日正是元宵节,万家灯火,礼花满天,而我们的儿子却在考场上紧张地答题,而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一次无情的淘汰。我国的高校为什么不能向孩子们敞开怀抱?宽进严出,才是培养人才的最佳策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毕业率能超过我国的97%,严进宽出的政策,让所有的孩子和家长在高考之前都消耗掉了全部的心血。
孩子走出考场,夜已经很深了。在回家的车上,孩子全文给我们复述了他在考场上写的命题故事《回家》。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学生志愿者,护送一名孤儿去福利院的过程。细腻、温婉、真挚,这是我的评价,但没有告诉孩子,我怕孩子骄傲,很少当面肯定他。爸爸是一个大男人,却被孩子的故事打动了,流泪了,当面称赞他的故事主题健康、内容生动、情节感人,具有文学色彩。
18日上午是文化基础知识的笔试,题量很大,一套卷子10多页,包括语文、()、数学三个部分,题型和高考的样式完全不同,但这个没有难住儿子。下午导演的面试13时开始,由于孩子爸爸工作单位脱不开身,找了朋友开车等在考场外面,准备送我们去长春。14时40分孩子从考场出来,我们马上出发,必须赶在17时之前赶到,否则吉林大学的报名就结束了。在车上,孩子焦急地说,明天上午9点公布导演专业参加三试的名单,并办理到北京参加考试的手续。明天我们如果参加吉大的考试,肯定不能赶回哈市的,怎么办?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我开车回来给你办理手续,你们留在吉大考试。”孩子这才安下心来,我劝他躺在后面座位上睡一会儿,可是孩子怎么都睡不着,他兴奋地告诉我说:“这次面试,我们小组的构思非常让考官满意,老师一直盯住我看,还笑了!”我问小品的题目是什么?孩子说是《排队》,他们设计了一个大型超市发奖活动,儿子扮演超市的工作人员来主持这个活动。
晚上18时多我们才赶到吉林大学,但报名已经结束了,我们只好等明天看看运气,朋友连夜赶回哈尔滨市,准备去看中传导演专业三试通过人员的大榜。
19日上午我们早早赶到吉大的报名处,还真幸运,我们顺利地报上了名。这时赶回哈尔滨的朋友也传来消息,孩子二试通过,正在办理三试手续。中国传媒大学在黑龙江省考点,导演专业只有5名学生通过了二试,四女一男,那名就是我儿子。可三试的通知内容,却让我和孩子大吵起来:参加三试的学生要在21日下午带通知单、准考证、身份证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报到,办理考试手续。而吉林大学的考试正好是20日和21日这两天。孩子说就是放弃吉大的考试,也要上北京考中传。我主张想办法两者都能参加,孩子非常激动,坚决放弃吉大,因为吉大是我的选择而不是他的选择,什么都不能让他放弃中传。当时我也不很冷静,没有和孩子好好商量,彼此都在生对方的气。
吉大20日上午是编导专业的笔试,下午的面试孩子被安排在21日下午最后一场。为了能在21日赶到北京报名,20日上午孩子参加笔试的时候,我一直站在考场的外面等候主考的负责人,3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负责的主任,说明情况后,主任很爽快地答应让当天下午来面试,真是谢天谢地。
又是紧张疲惫的一天后,孩子对我说吉大是为我考的,等他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接着读研究生,再到欧洲去读博士,学成回国后,到吉大来当教授。我当时想的是,只要他能顺利考上吉大,我就放心了,至少中传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现在回想,当时孩子已经把自己送上独木桥了,我只是按着自己的思维行事,没有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21日我和孩子起早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动车。没有座位,只有站票,孩子一点都不在乎。他席地而坐,没有一点倦意,和身边的一位阿姨兴奋地交谈,谈他的考试经历,谈他的想法……
下午15时许,我们赶到中国传媒大学,孩子的爸爸也从哈尔滨乘飞机赶来与我们会和。参加导演专业三试的全国一共100人,中传的招生计划是20名,竞争非常残酷,如果只认准这一个学校,几乎就是要把自己置于绝境。我们劝孩子说,能来北京参加考试,已经证明自己很优秀了,已经是千里挑一的好学生了。
导演的三试一共考三项内容,一项是面试问答和小品表演,孩子的面试时间被安排在23日15时,还有两项笔试,安排在24日,上午话题编剧本,下午是写影评。至于孩子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他太想到中国传媒大学来读书了。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才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从2月13日开始,孩子究竟睡没有睡觉,每天睡了多少觉?在长春时我和儿子一个房间,每天都是我比他先睡着了,半夜迷迷糊糊醒来发现孩子还在那里鼓捣什么,催他快点睡,明天还要考试,他都说一会儿就睡,早晨又都是他叫我起床。在北京孩子是自己一个房间,晚上睡觉没有,我根本不知道,10多天这样奔波劳碌,又要应付一场一场的考试,再加上不睡觉,什么人能承受得了?何况一个17岁的孩子?
22日一整天,孩子都在上网查找资料,晚上我准备收走笔记本电脑,怕他晚上上网太疲劳,孩子不让,大哭起来,说我不信任他,怕他玩游戏。万般无奈,我只好留下了电脑。23日吃完早餐,爸爸强行拿走电脑,这次孩子没有哭,但能看出来他的心情很不好。还好,下午孩子面试出来很高兴,说他们小组的小品表演很成功,老师提问时故意难为他,但是没有难为住,反而让他在那些竞争者中脱颖而出。24日整整一天的笔试,没有喘息的机会,天都黑了,孩子才走出考场。
当天晚上我们就登上返回哈尔滨的火车。25日早晨回到家,孩子说要洗个澡、休息一下,他好累呀,这些天来,他的大脑一直在转,一直在转。我有点不高兴,我说你的同学不都这样累吗,哪个高三的学生不累呀,你休息半天,下午去学校,你的文化课已经耽误了很多了。孩子很听话,下午就去学校了。我好后悔呀,为什么不让孩子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呢?他才17岁,那么辛苦地去考试,我没有让他好好放松一下,就把他赶回学校去了。
26日和27日本来是双休日,但是高三学生不休息,孩子一直坚持着上学,27日上午,班主任老师突然打来了电话,问我孩子是不是在北京的考试没通过,我说孩子在北京考得很顺利,结果4月才能公布。班主任说那就奇怪了,教导主任课间发现孩子躺在操场的雪地里又是笑又是哭,我们以为他没有考好,心里难过哪。中午我匆忙赶到学校,孩子见到我说他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去吃学校外面的小吃,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头的地方。
28日,孩子的学校终于放假一天,上午孩子和爸爸一起去包子店吃包子,然后又去理了发,看起来都高高兴兴的。下午我带他跟着电视练瑜伽,希望他活动活动,晚上好能睡个好觉。看他没兴致,我就让他打开电脑,我去做晚饭。没有一会儿,孩子就对我说,妈妈我高考之前再也不玩电脑了。孩子怎么突然连他最喜爱的电脑都不玩了呢?怎么一下子变得这样懂事了呢?
随后,悲剧就发生在3月1日凌晨,这是我最黑暗的早晨……
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宝贝,没能放开手让孩子自由生长,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心灵,没有在孩子最需要安慰,最需要放松休息的时候给他放松,给他休息,我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都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我的责任没有尽到。
虽然每一寸的回忆,都令人肝肠欲断,但我还是强忍着灭顶的痛苦,把这段经历书写出来,为我那永别了的宝贝,也为了那些千千万万还生活在不快乐的校园里的孩子们。
听说过“草莓族”的孩子吗?在今天的校园里生活着一大群像草莓一样鲜嫩、柔弱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顺境之中,生活在父母百般的溺爱之下,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苦难,所以不能抵抗外界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只要稍微碰碰他们,他们就被挤压破了,情感上、行为上、思想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在成人看来是不足挂齿的事情,在这些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情,要命的事情。这种现象非常具有普遍性,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
听到孩子不幸的消息,他的同学们都这样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的想法,只是没有这样的勇气!
在高考的阴影下,孩子们始终生活在一种有形的压力和无形的担忧之中,久而久之,这种担忧慢慢淤积于心,使孩子们感到生活是那么不快乐,甚至恐惧。学校里没有了音乐课,没有了美术课,甚至没有了体育课,从早晨6时一直到晚上21时,高三的孩子们都被困在教室里一套一套地答题。
孩子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曾反复和我说:人类的“贪欲”太大了,把地球都给毁了,孩子盯住我的眼睛,坚定而果断地说:“我要去拯救地球,妈妈记住这是我的遗嘱!”一个17岁的少年,概括人类即将毁灭的根本原因就是“贪欲”,多么准确而恰当。我们家长太“贪”!孩子考了60分,我们要求他再考到70分;孩子考了70分,我们又要求他再考到80分、90分,甚至100分。孩子可以考上黑大、吉大,而我们要求他考上北大、清华。这不是贪欲,又是什么呢?作为家长,我必须承认,我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过于贪心了。
我想每一位艺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会经历我和孩子同样艰辛的艺考历程。我心力交瘁,为了逃避我的悲痛,我选择了这件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我要把我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讲出来。
1、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艺考前的培训班、培训学校,让家长们不知道如何选择。常年班、短期班、大班、小班、一对一班,无论什么样师资水平的培训班,学费都高得惊人。一般情况下一节课300元,还有的一节课竟高达2000元。为了孩子家长咬咬牙,舍得花这个钱,一两个月支出一两万元学费的家长,都算是花费少的。每位有艺考生的家长,请你认真地计算一下,你为孩子补习艺术考试的辅导费,一共花了多少钱?!那些没有任何资质的家庭作坊式的艺术培训学校,学习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甚至一些还没有拿到毕业文凭的艺校的在校生就登台讲课了。
2、赶考旅途的奔波,劳顿,还要加上一大笔车马费和食宿费。
所有的艺术类学校的招生考试都集中在年初的一二月份,而最后的合格成绩是在四月份后才公布,因为不知道孩子能拿到那个学校的合格证,迫不得已,家长们只好像无头的苍蝇,乱考乱撞,带着孩子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马不停蹄地赶考,有的家长让孩子报考了十多所学校,付出的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因为有些学校考试时间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带着孩子在两个城市之间来来回回地奔波。孩子们来不及休息,有时只能在出租车上啃面包,换服装。一个学校又一个学校的考试;一个专业又一个专业的考试;一个专业的一试、二试甚至三试……
飞机、火车、汽车、出租车……宾馆、旅店、饭店、食堂……不用再算账了,就是那些80元、100元、200元不等的报名考试费,你一共交了多少?谁能记得清啊!
有的学校招生考试的条件极差,家长没有休息室,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只能站在冷风中等待孩子;学生笔试时没有椅子坐,都撅着小屁股在那里站着答卷……听说在南方,候考的孩子们排起了长长地队伍,站在太阳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的考生晕倒在考场外……
但是,这种艺考形式存在的严重问题却是有目共睹的。怎样通过人性化的手段,去选择优秀的人才,进入艺术的殿堂,不要让高雅的艺术被铜臭腐蚀,这是值得中国的教育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无论我怎样痛心疾首,怎样撕心裂肺,都无法召唤回我的儿子了。亲爱的孩子,你是妈妈一生的骄傲,你是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你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浪漫,那里既神秘又高远,你满腔热忱研究戏剧、研究文学、研究地理、研究中医医术、甚至研究魔术……你看西方哲学、你读北欧神话、你也迷恋动漫,好像没有你不涉足的领域,你的意愿是“拯救地球”,而我的目的也和你一致,我要提醒地球上的那些幸福的妈妈,要关注孩子、理解孩子、肯定孩子、夸奖孩子、扶持孩子……
但愿这些文字可以拯救年轻的生命!
但愿我的努力可以抚慰我悲伤的灵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母亲自杀,子女无限悔恨_情感讲述_新闻中心_三峡新闻网
母亲自杀,子女无限悔恨
核心提示:
苦难岁月, &单身母亲养育8个儿女 & 马立志这几天一直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中,再过几天就是母亲79岁的生日了,不想却成了祭祀的时间。4月11日早晨上班时,他跟母亲的一次普通道别竟成了永别。就在他上班的途中,母亲在他家里自杀身亡。 & 马立志为母亲的死感到深深地自责、愧疚和遗憾,母亲去世后,他开始反省自...
苦难岁月,&单身母亲养育8个儿女& 马立志这几天一直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中,再过几天就是母亲79岁的生日了,不想却成了祭祀的时间。4月11日早晨上班时,他跟母亲的一次普通道别竟成了永别。就在他上班的途中,母亲在他家里自杀身亡。& 马立志为母亲的死感到深深地自责、愧疚和遗憾,母亲去世后,他开始反省自己到底有哪些过错?因为在他看来,母亲是绝不会自杀的。在他的记忆中,母亲一生坚强、勤劳、独立、优秀。曾经在那些苦难岁月中,母亲都挺过来了。回忆母亲苦难的一生,59岁的马立志泪如雨下。& “我母亲受了很多苦,17岁就出嫁了。我是家里的长子,在我记事时,家里一直很穷,山上的岩洞和草棚是我最初的家。到1956年时,我们才住上土墙房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已有兄弟四个,那时没有吃的,母亲在食堂打点玉米糊糊回来,一口一口分给我们吃,生怕我们饿死了,而她自己却只吃野菜,把粗糙的黄豆叶晒干磨成粉末吃。”& “到1969年时,小妹出生,此时,我们一家共8兄妹,家大口阔。而父亲又因病在三年后去世,那时母亲才43岁。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身上,她很悲痛,但她很坚强,独自一人把我们抚养大。父亲离去的伤还没愈合,她又遭到痛苦的打击:大妹出嫁后,于1983年再次因病去世。母亲的眼泪都流干了。”& “母亲的苦三言两语说不完。按理说,她儿女成群,年轻时吃了那么多苦,老来应拥有幸福快乐的时光。而当母亲老了时,我们谁也不能像她爱我们那样去爱她。直到她离去,我才知道自己对她有多么亏欠。”&儿女成群,&年迈母亲却住得不顺心& 马立志的小妹马小群哭喊着说:“母亲死得太残酷,我接受不了。”在讲述过程中,她情绪激动,一直在哭,泣不成声。让人不解的是:一个单身母亲能养育这么多儿女,为何老来却无处安身?对于母亲这种处境,马立志感到很痛心:& “我于1977年就离开了老家,搬家到当阳某镇居住,后来四弟和五弟也陆续从山里搬出来。母亲离不开大山,离不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她愿意在老家生活,跟二弟和三弟相邻而居,二弟和三弟虽然素来不和,但还是经常关照母亲,我们其他兄妹偶尔回家探望,母亲的日子倒也过得不赖。去年,他们兄弟俩发生了很大冲突,母亲在中间,十分为难。后来二弟外出打工,还因其他种种原因,母亲再也不回家了。走投无路时,母亲给我打了电话。& 我和四弟、五弟商量,把母亲接过来。母亲内心是不愿意来的,她曾经来我们家玩过,觉得样样都不习惯。她习惯了山里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住了一辈子,熟人也多,总有个说话的地方。到我们家里,她就是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再说她也不想增加我们的负担,她总说自己年岁大了,身体也不好,但她又不得不来。”& 心里怀着身边儿子打闹带来的伤害,离开难舍的故土,跟随远方的儿子们一起生活,老人不知道该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异地他乡,&孤独母亲悄然结束生命& “如果我再多关注母亲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都那么爱她,她一定不会这样。因为她还很健康,她也很怕死,我给她买的钙片她都不敢吃,感冒了也不敢吃感冒药,她总怕吃药会中毒,她怎么敢自杀?她走上绝路,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和过错。”马立志的母亲在他家里去了50天就自杀了。& “母亲来我家后,我发现她变多了,她不再像以前那么热心,快乐,变得木讷、烦躁。总是独自唠叨,来来回回走动。我也只注重了她的吃、穿,没有关注她的内心。我每天早出晚回,爱人也在外工作,家里剩下她一个人,她确实很孤独。我回家后也会跟她说说话,她都不感兴趣,始终闷闷不乐。”马立志说自己忽略了母亲在精神上的需求。& 而对此,马小群也深有体会。“母亲在大哥家给我打过电话,说她过不习惯,想回老家。我劝她只要有地方住,有饭吃就行了。我现在才知道母亲是多么想念故土,多么孤独。”马小群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回答,会让母亲怎样失望?& 马立志说:“我忙于工作,跟母亲真正相处的时间很少。现在想来,她在自杀前多次表露出自杀迹象。比如拿竹棍在我家旁边的小河里捣,我给她买纸巾时,她说用不完了;还把衣服、床单甚至水缸都洗得干干净净。她做这些事,没引起我注意。我根本想不到母亲会自杀。如果我警觉一些,多陪陪她,多开导她,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4月11日早上,我去上班时,母亲站在摩托车前,把车摸了又摸,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没坐过摩托车,摸一下。还问我晚上回不回来?我说回来。看她手里拿了一根旧的细绳,我让她把绳子给我捆东西,她回屋再找了一根递给我。她突然说,儿啊,你的孝心是尽到了。我还是没在意她的话,就去上班了。”中午,马立志接到邻居的电话:母亲在家上吊自杀。马立志火速赶回家,母亲却已去世多时,母亲用她早上拿在手里的旧绳自杀了。& 母亲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马立志和弟妹们都很悲伤。安葬了母亲后,马立志久久不能平静,母亲的死让他在悲痛中忏悔、在悲痛中醒悟。虽然醒悟得太晚,他依旧要表达对母亲那份未尽的孝道和永远的遗憾。&无限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在”& 马立志母亲的死是个悲剧,而这个悲剧不仅让她的儿女们从中醒悟,也是引起我们共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多少个像马立志母亲这样的老人等待儿女们的关怀?多少个这样的母亲徘徊在绝望的路上?老人们需要什么?儿女们又给了什么?& “我们绝不能只管老人吃穿,要让他们精神愉快,关注他们的内心。对老人的孝就在今天,就在此时此刻,不要等到明天,我总想把自己的事情先忙好了再来行孝,可等来的只有惋惜和遗憾。我想告诉天下所有儿女,给父母多一点问候,多一点时间陪伴父母,给他们温暖。这也就是母亲的死给我的惨痛教训。”马立志说他讲述母亲自杀的事情,不仅是因为自己内疚,也是想呼吁和警示更多的人,关爱自己的父母。& 马小群对母亲的死,更是感到无尽的悔恨和自责。“我对不起母亲,因为我离母亲远,我总觉得自己条件不好,一门心思想等我赚到钱了再好好照顾母亲。可是她需要的不是我这些,她需要我们常回去看看,需要亲情的慰藉,我连这都没有做到。我二姐虽然条件也不好,可她常常看望我母亲。”& “母亲在去世前给我打电话时,我叫她等我两个月,我忙完了工作就回来陪她,可她没有等我。只怪我自己无用无能,我永远也无法弥补了。”马小群说,她准备拿钱买回母亲原来的房子,作为永远的纪念,那是母亲的心血,如果以后村里老人没有住处,便可以给他们居住。她想以此弥补自己对母亲永远的亏欠和遗憾。●记者手记& 孝敬父母,除了物质,其实让他们精神上愉快最重要。马立志兄妹等到母亲去世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母亲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儿女的醒悟,实在让人痛心。& 在我们周围,老年人因为孤独、疾病、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很多人整天在外面为工作奔忙,一年四季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寥寥可数,更没有什么时间照顾老人。而当“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出现时,我们该怎样悔恨并惋惜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一生给儿女那么多,他们老了时,儿女应该给他们关心和爱。儿女们不仅要从物质上赡养老人,精神赡养更重要。不要再让他们在晚年感到孤独无依,其实父母不要儿女做得太多,只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携带亲人“常回家看看”,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尽量满足老人们对生活并不算高的要求,儿女们做到了吗?&&&&&&&&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陈浩
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分社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胜利四路46号
版权为 三峡新闻网 www.sxxw.net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出版机构 鄂新网备 鄂ICP备号
联系电话:
24小时报料热线:
Copyright(C)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分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亲自杀 儿子脑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