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老乡 利弊当舍友的利弊

海南老乡会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留学生的朋友圈都是中国老乡?“中国幽灵”突破圈子:一半人能成功-留学-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留学第三眼
&&往期回顾 & && &
留学生的朋友圈都是中国老乡?“中国幽灵”突破圈子:一半人能成功
文_邓茗文 编辑_汪东亚 供图_CFP
&&&&网上流行的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特指那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他们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是总呆在自己的房间,从不社交(除了他们自己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笔者不久前在美国认识一个来自北京的学弟,平时除了上课吃饭,有时会跟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租住的房子里上网玩游戏。他自嘲是个典型的宅男,一年下来也没有认识多少新朋友。到了最近,他开始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扩充社交圈子,于是开始经常跟不同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但仍感觉好像交友圈并没有扩大多少。这种困境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留学生也许不擅长参加老外的聚会,但经常参加自己人的聚会。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后,第一个打听的就是附近有没有华人圈子,然后找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在海外,同乡会多如牛毛。留学生经常会参加老乡会,或在租住的公寓里做一顿中国菜吃吃喝喝,或者外出搓一顿。还有很多留学生把国粹—麻将都搬到美国来了,聚会时噼里啪啦打几圈。
&&&&这种情况全球蔓延,甚至引起英国大学教育界担心,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副校长怀特(Paul&White)举例说,来自中国、印度和英国的学生更愿意和来自本国的学生团体“黏在一起”。他指出在大学校园里取缔“同乡会”将成为“社会融合加速器”。
&&&&只要你能喝酒、嗓门大、会吹牛
&&&&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是海外华人永恒的话题,很多人以为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其实不然。其实所谓“进入外国人圈子”,这“进入”二字便有不同的理解。“酒肉朋友”不分肤色、国界,到处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帮推心置腹的国际友人,则是另一回事。
&&&&在某些国家,University这个词就是“由你玩四年”的意思,当地学生的主要工作是:爬梯(Party)、喝酒、一夜情。业余生活是:上课、考试、写作业。如果你恰巧是个爬梯狂人,那么恭喜你,你应该不存在交不到外国朋友的难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夜情”这件事的难度的确是要大那么一些,然而爬梯、喝酒这些活动还是很容易加入的。很多人强调语言问题,事实上语言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喝酒、嗓门大、会吹牛,在酒精和鼓点堆砌的夜晚,谁真的在乎你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话说回来,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社交改变自己的性格,变身“夜店达人”。一个中国人,会说他们的语言,会远渡重洋去他们的国度生活,甚至煎、炒、烹、炸样样精通,比起那些连自己的首都都没去过的本地学生,无论是学识、阅历、思维能力,不说甩他们半个地球,至少是不输他们的。你只要勇敢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自己对每件事的看法表达出来,哪怕是用磕磕绊绊的语言,他们就会表现出愿意与你交流的兴趣。
&&&&当然,最基本的,自然是遵守对方社会的行为准则,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出国门之前就应该明确一点,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中国人大量聚集的专业。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探讨学业是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假设每个人都真正喜欢他们所学的专业,那么专业本身就是“志同道合”的契合点。
&&&&另外,在欧美上学时经常有一些小组作业之类的团队合作项目,而本地的孩子们由于基础教育不扎实,或者前一天晚上喝多了,往往在这个时候表现得不够出色,作为小组或者团队中仅有的中国人,这时候就是发挥咱们中国孩子“学霸”本色,力挽狂澜的好时机。这样一来,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上的探讨,进而发掘更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比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打工更容易交到朋友。如果说,读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中国同学抱堆一起完成课业,参加活动的时候可以和中国人扎堆聊天,那么打工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为了完成工作,你不得不和他们交流。工作时,大家都是一起被剥削的苦逼娃,正所谓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那么下了班一起喝个酒,顺理成章。
&&&&当然,并不是无论打什么工都有利于社交,例如收银台这种一个人闷头干活的工作,就是独来独往的场面,相比之下工厂里或者工地上认识人的机会就多得多。
&&&&另外,作为留学生,可以通过朋友之间互相介绍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法来认识外国朋友。或者,可以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子,寻找对中国文化或汉语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来解决这个问题。
&&&&走出固有的圈子,迈出与外国朋友交流的第一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融入了所在国的文化。
&&&&有留学生认为,中国学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并认为留学生出国后会在心态方面经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期、迷茫期和平衡期。第一个阶段很新鲜,很兴奋,但之后就进入一个迷茫期,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系的存在,并与原有的体系发生了冲突,在此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将自己局限于中国人的圈子。
&&&&迷茫期是最痛苦的,而走不出自己圈子的中国留学生,就不太能接受西方的观念,从而又导致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能走出迷茫期,而这将对其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成功走出迷茫期并进入平衡期的留学生基本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很好地协调自己和他者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组数据揭秘“中国幽灵”
&&&&“小圈子”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同样也出现在华人群体中,使他们无法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因此,在当地人眼中,海外华人是一个隐蔽的群体。例如,近来网上流行的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特指那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他们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是总呆在自己的房间,从不社交(除了他们自己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就校园里的社会生活而言,80%的调查对象称他们的朋友多为与其拥有类似背景的大陆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称自己结交当地的学生;同样只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结交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留学生,比如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以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学生;相比之下,有38%的受访者结交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
&&&&在校园外的社会生活方面,64%的受访者称他们在当地的社区有朋友,或者与社区里的居民有接触,其中也包括各种华人社区。有36%的调查对象指出其交友对象是来自大陆、与他们有相同背景的中国移民,26%的调查对象有来自其他种族的朋友(白人或其他种族)。只有18%的调查对象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当地华人交朋友,比如已经在诺丁汉定居的广东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国留学生被“圈子化”。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一些排名靠前高校的热门院系中,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现象尤为普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国内地在英留学生超过60000人,比前一年涨幅达20%。这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当时有预测称,2011年中国留学生人数还将增加。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的金融与银行(Financial&and&Banking)专业中,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0%至90%;而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of&Westminster)的国际传媒(Global&Media)专业,中国学生超过了50%;就读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of&the&Arts&London)时尚营销专业(Fashion&Marketing)的中国学生同样也超过了1/10,是人数最多的外国留学生群体。
&&&&此外,在国王学院(King’s&College)读预科的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到了1/5,在安博赛思(Embassy&CES)语言学校的某中级英语教学班中,中国学生也占到了将近50%。
&&&&就读于国王学院预科的声声同学,刚到英国4天,按说应该是忙着适应环境,多多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可她却表示“这几天说的中文比英文还多”。来自成都的政政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大学,为了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她提早一个多月来学校就读Pre-sessional的课程。可除了课堂上用到英语,下了课说的全是中文。“上课的时候乌泱泱一片全是黑头发的中国人。”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的Alice说,班上的中国同学太多,每次专业课小组讨论时,几乎可以直接用中文交流。甚至有时候,老外还会“受到歧视”,“经常我们在说中文的时候,旁边几个老外听半天听不懂,只能很郁闷地走开”。不仅在学习中,在生活上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同样来自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柯罗表示,尽管预料到学校会有很多中国人,“但没想到几乎整个寝室都是中国人,现在基本都是讲中文了。”
&&&&海外报道中的“融而不入”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与英国各种华人弱势群体相比,留学生凭借语言、文化等优势被认为可以更好地与英国主流社会沟通,但种种迹象表明,许多留学生在英国一直呈现“融而不入”的状态。
&&&&所谓“融而不入”,是指中国留学生虽然和英国当地人之间基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但真正能融入和参与到英国人生活的却为数不多。与其他海外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更爱扎堆,他们选择结识其他中国留学生,这样使他们更快地拥有归属感,也能有更多共同话题。“中式圈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虽然“中式圈子”给许多留学生带来了心灵慰藉,但也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业和社交的“绊脚石”。许多留学生语言多年来毫无长进,从而耽误学业,并束缚了他们融入当地人圈子。
&&&&虽然各国对留学生的语言要求逐年提高,中国学生的语言问题依然是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一大障碍。“中国式圈子”甚至“中国班”现象削弱了留学生和外国人的交流,很多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外语,其余时间几乎完全处在中文环境中,导致语言水平难以提高。
&&&&《英中时报》指出,中国学生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受访的一些中国学生看来,学习似乎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看各种书。很多中国学生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相比之下,英国学生更愿意该学习的时间学习,该放松的时间放松。他们的兴趣显得更广泛,普通的比如电影文艺、娱乐聚会、体育运动等,还有许多中国学生想象不到的领域。他们愿意和舍得花时间让自己沉迷于与学业和工作“无关”的“兴趣”,这样交到朋友、增加谈资的机会大大增加。留学生小张就经常积极参加同学聚会。他说,其实这和中国一样,在一起经常吃饭喝酒能增进联络,互通友情,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朋友圈。中国留学生也有必要在学习和娱乐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据美国《侨报》报道,法拉盛街头守望互助队队长朱立创表示,在纽约,很多小留学生都是“90后”,在中国父母的眼中他们是小公主和小皇帝。来到美国后,很多小留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反而被美国当地的各种物质诱惑吸引,迷失方向。
&&&&小留学生孟阳回忆说,在美国这两年多,他还是时时刻刻和中国的朋友保持联系,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来时,固定的工作是“刷屏”,看看中国朋友的微博和微信,留言评论,有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生活在中国。孟阳还说,自己住的寄宿家庭只是提供每天的食物和住所,很少干涉他做什么,也很少交流。
&&&&另外,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小留学生还要面对同学偶尔发泄的仇外心理。美国《侨报》报道,在波大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张颖早在上中学时,就来马萨诸塞州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她还记得她的室友一开始就公开宣布“讨厌中国人”。这位同学打电话到深夜,根本不顾忌她的行为已经打扰到张颖睡觉。经过一段专门学习英语的时间,张颖度过了“张嘴难”的阶段,最后与这位白人同学大干一仗后,这位同学才放弃欺负张颖,最后还成为张颖的好朋友。
&&&&张颖表示,学生的个性决定其是否能够适应美国教育。“我只能说,这里一半的中国学生享受这种生活。”据她估计,另一半悲观失望的中国学生只能在毕业后返回中国。“这些学生感到绝望。他们确实需要希望,需要感受到欢迎,需要能够说话的人。”
&&&&留学生与三种“朋友圈”
&&&&Bochner提出了为留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友情网络的功能模式的观点。他指出,留学生的朋友圈由里向外划为三个圈,分别是本国同胞组成的提供情感支持的单一文化圈,提供职业或学业帮助的东道国学生或工作人员组成的双文化圈,一起休闲和娱乐的周围其他留学生组成的多元文化圈。三种“朋友圈”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社会学家认为,个人更可能倾向于和他们认为是与自己有共同特性的人相处和共事。这些共性包括价值观、宗教、群体从属、技能、品质、年龄、语言、职业、社会阶层、国籍、民族、居住地区等等方面。
&&&&换句话说,大多数留学生喜欢和自己国家的人交往,对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人们可能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Trice&and&Elliott发现,在美国的日本留学生和本国人在一起的学习时间占到全部时间的88%,而和本国人在一起的时间占全部社交时间的82%。最早也是援引最多的一项经典研究是Klineberg和&Hull's&对11个国家的2500名留学生的调查。无论是在日本、法国还是加拿大,留学生们的主要社交圈多是本国人。有57%的留学生说他们最好的朋友是本国人或者是另一个国家的留学生。
&&&&所以这种本国人组成的小圈子,在留学生中非常普遍。社会支持常常被认为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的一种潜在资源。如果个人在文化适应过程只与单一文化圈中的人交往,那么他会有一些非常危险的沉闷期,妨碍跨文化适应的进程。一个满腹牢骚的留学生会得到有着同样的消极情绪的同胞的安慰。这种消极情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阻碍了留学生的进一步的适应。
&&&&即使留学生并没有对东道国产生消极感情,但是与本国朋友过分紧密的联系会阻止语言的发展。因为语言的发展与东道国成员接触的数量密切相关。不与东道国的学生交往,第二语言的获得会比较缓慢,文化适应期也会拖延。
&&&&双文化圈的朋友,由东道国中某些发挥特定功能的人组成,例如中国大学中的对外汉语教师、同学、语言交流伙伴、留学生顾问,或者工作人员等。他们提供语言帮助和学业帮助,使留学生达到职业目标或者学术目标,因此起到“工具”作用。
&&&&研究者发现,留学生还通过这些同学的介绍,参加一些活动。通过与东道国学生的交往,他们也会学习东道国的社会规范、习俗和价值观。此外,留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也能促进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和交际能力。
&&&&多元文化圈,由一起娱乐或者休闲的朋友组成,也就是“平时在一起喝喝啤酒的人”。这个社交圈比较广泛、松散,多由住得较近的其他留学生组成。“都在同一个班上课,有同样的老师,可能面临同样的或相似的问题”。但是因为他们都是短期培训班的同学,流动性较大。所以,难以发展为“同窗友情”。
&&&&研究者了解到,单一文化圈中的朋友,来自同胞或同乡,也就是“心里最近的朋友”,为留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作用。对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留学生来讲,本国同胞是他们获得情感、交流信息以及和本国文化保持联系的源泉。古迪昆斯特的“减少不确定性”理论能够解释他们对这种交往的需求原因。那些来自本国同胞不确定因素较少的人,更能给他们支持,而和那些与他们有着同样压力体会的人分享这些体验,也有助于减缓适应期的压力。
&&&&解析圈层突围的阻碍因素
&&&&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融入西方社会有一定的困难。外国人相对中国人来说,表达方式更直接。一般来讲,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注意用语用词,但外国人一般会畅所欲言,不会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瞻前顾后,说话时有所保留。所以导致有一部分留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寓所里上网、玩游戏,与外界接触很少。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精神抑郁和社交恐惧,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从英语说,中国人喜欢嘲笑日本人英语差,殊不知,在海外留学英语最差的留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在海外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大多英语流利,而且英文基础很扎实。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每天沉溺于网络,热衷于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以消除孤独,从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
&&&&1、发音
&&&&这不一定是英语词汇量或者语法表达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你很会写很会听很会读,但是说不好,或者更常见的发音不行,这个很要命,大家从国内学习英语时习惯了不看音标背单词,好多单词很熟但是发音各种错,导致很简单的单词、句子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这样来往几次大家就有意识避免不必要的语言接触了。
&&&&2、口音
&&&&说这个口音,其实各个国家的人也都有口音,但是他们基本能互相听懂,我们的口音他们听起来就困难,我觉得可能跟他们之间彼此来往多有关,他们的各类交流项目非常多,很多人从中学可能就有国外交流经历,听得多了也就熟悉了就懂了,教育水平又比我们高,经济社会英文通用程度也高,这都是语言优势的基础。
&&&&3、交流成本和回报
&&&&欧美之间差异是很大的,但跟中国这个东方文明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中国留学生总是很多,大家即使不大量接触其他圈子也会有自己的小圈子,这样出圈的动力也就不足,反正大家有三五好友了也就不那么迫切去接触不必要的外部世界了。
&&&&中国人内部,交流成本低,因为大家有很多共同点,交往门槛就低,跟外国人或者当地人交流门槛很高,但是迈过去了可能就是另一个世界,所以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选择门槛最低的方式也是最低成本的方式。这种恶循环跟语言造成的怪圈是一个道理。
&&&&4、业余活动
&&& 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大家喜欢的活动不一样,一起出去玩也就没有共同话题。而且留学目的国的文化,一般是西方文化,或者说当地文化相对于我们往往是强势的,这样一来,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或者社交圈子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认知成本,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因为我们是弱势方,所以上了游戏桌需要我们先学习他们的规则,这从某种意义看是一种“不公平的竞赛”,当然了没人强迫你参赛。
&&&&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你的肤色和种族、文化基因,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跨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比如,适当时候要经常出去走走。走在街道上,看看各色建筑和商店,这也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同时,商店的招牌、菜单等都是方便的学习工具。同样,买东西时,不了解地道说法的时候,可以在别人买的时候在旁边看着,然后对对话进行模仿。了解当地人的说话习惯,从细节处改进,不久,就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只有增加对所在地文化的了解,只有增加自己对语言的自信,才有可能更愿意跟外国人交朋友。当生活渐入正轨时,每个人就应该尝试着走出固有的圈子,多交外国朋友。通过与外国朋友的见面聊天、一起游玩等,也会反过来增加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留学巡视
&&&&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的金融与银行(Financial&and&Banking)专业中,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0%至90%;而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of&Westminster)的国际传媒(Global&Media)专业,中国学生超过了50%;就读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of&the&Arts&London)时尚营销专业(Fashion&Marketing)的中国学生同样也超过了1/10,是人数最多的外国留学生群体。
&&&&01.海外留学生组织是留学人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帮助、增进联系和友谊的学生组织。
&&&&02.在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自己的组织或叫“学生联谊会”,或叫“俱乐部”。
&&&&03.法国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是“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成立于1986年底。
&&&&04.全英学者学生联谊会是由70多个地方学联组成的,宗旨是维护当地中国学生学者的利益。
光明网版权所有&&&&――一份关于马家爵的迟来报告   周啸林   2004年2月上旬,22岁的马加爵在昆明市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在打牌过程中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杀害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搏4人的念头。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4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3月15日晚,马加爵被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抓获归案。22日依法公开开庭审理马加爵故意杀人案。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马加爵提起公诉。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24日依法对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决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日,马家爵被执行枪决,一个罪恶的生命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年仅23岁的大学生,在正值青春年少的黄金时期,没有进入社会就过早退出了舞台。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告中,马家爵是“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名满全国,身价高达20万。通辑令上浑身肌肉,握紧拳头,凶光逼露,让人不寒而栗。网络上更是充斥着“马家爵之歌”、“大铁锤传”,无疑又是一个反派角色的代言人。   然而那些空洞的描写,甚至凭想象构造的情节,和马家爵真实的生活相差太远。马家爵被“妖魔化”。本文作者通过对马家爵同学的采访了解,用自己的贴身感受,告诉你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家爵。通过更多细节,力图还原真实全面的马家爵,记录他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勾画出他蜕变的轨迹。   1,日落以前,坠落天使爱看喜剧片   马家爵在同学的眼里是个不起眼的角色。来自广西宾阳的他,和大多数广西人一样,皮肤较黑,典型的南方脸型,高高的颧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带有深重的口音。开学第一次开班会作自我介绍,5分钟的时间,用手摸头发,拉衣角,说话断断续续,除了报出名字、家乡,很多同学只听到他说喜欢象棋,可以找他下,其它就没听明白,显然他没有登台演讲的经验。   下课同学相互交流,一伙男生对越南的一夫多妻制、人民币值钱感兴趣,由于广西和越南接壤,就有人问他有没有去过越南。不料马家爵的回答叫人大跌眼镜,除了高三时去过一次贵港,他根本就没出过县。那时他以为贵港是个港口,从小没见过海的他想去看,会考后他硬是一个人做车到贵港,两天下来身上仅有的20多块钱花光,马家爵流落街头被派出所收容,那是他第一次和警察接触。   马家爵象棋显然下得不错,他在床头放了本棋谱,有事没事就看。看过专业书籍的他下棋,动不动就让个车,仍然下得游刃有余,被同学称为“鬼深莫测”。“初学者”们老出些瞎招,经常是把车走到他马脚底下,这时马家爵就会大声问“好了没有?好了没有?”一旦那个同学发觉,就立刻把车吃掉,让人家大声叫苦。久而久之,宿舍没人和他下了,这时他采取的激将法,说什么让你车马,可以悔棋几步,其它同学可以指点。于是形成马家爵一对多局面,大家群起而攻之,场面好不热闹。毕竟人多力量大,加上他净让车马,一帮同学采取最笨策略,一来就逼他兑车,使走棋很不顺手,十有八九,马家爵落荒而逃。   大一的课程非常轻松,晚上又上自习,马家爵很喜欢去看电影。一块钱两场,非常划算。有时约不到同伴,他一个人也会跑两公里去看。途中还有一些录像厅,马家爵路过会和同学说:“这是没文化人看的。”脸上有些自信的神气。不过到了电影院,马家爵的品位让人不敢贡维,喜欢看周星驶演的喜剧片,都是上个世纪的老片子了,我们都觉得俗,他去乐此不疲。有时一个很普通的情节,其它观众都没什么反应,马家爵却“嘿嘿”地傻笑个不停,看得津津有味,专注得很。让旁边的同学难为情,其它人都朝他这边看呀。   马家爵还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他喜欢修宿舍里的录音机,剃须刀,摆弄电子。但技术不是很过关。宿舍的电话机音量小,但勉强能用。马家爵用录音机的破喇叭换上,只可惜,一点声音都没有,修来修去成为一堆破铁。他花700块从旧货市场买了一台二手电脑,没用几天机箱已被他拆开了好几次,机械鼠标的小球用着用着会掉出来,他买了瓶502胶,在端口周围沾了一圈铜丝,居然能用,让众同学刮目相看。]   然而,马家爵在同学们眼中,终竟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平庸。   2,时光不倒流,昔日骄子难当“关键先生”   从小学到高中,马家爵凭借努力和还算聪明的脑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参加数学竞赛,还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老师眼中,虽然纪律不太好,却是一个学习尖子,但熟悉他的同学知道马家爵爱耍小聪明,表明上不上自习,有时上课还睡觉,暗地里却异常努力,花的功夫不比其它学同少。   高中毕业,马家爵考取云南大学,更成为家乡读书人的榜样,在那个较为封闭落后的山村,马家爵完全有骄傲的资本,他是那里的焦点人物。习惯受到别人的赞许。然而是,云大不是马村小学,在精英云集的大学校园,开学时雄心勃勃的马家爵很快发现自己的平凡。   他的高考成绩在高中班上位居前五名,而01级生命技术专业班上同学的成绩大都比马家爵高,他所处的位置是中等偏下,已没任何优势可信。   一段时间内,马家爵曾经天天去图书馆上自习,上课很认真的听,记笔记,想在学习上有所作为。但他对语言的兴趣远远没有对数理化多,从初中就开始困扰他的英语又一次成为他最大的障碍,尽管刻苦的努力,每次英语考试都只是60多分的水平。而在大学里,英语是衡量成绩的重要标准,没有英语的支撑,拿奖学金没有了可能,尺管专业课程学得不错,奖学金却多次和他擦肩而过。马家爵对学习失去动力,由此开始“60分万岁”。   学习上无法出彩,马家爵试图在其上方面有所突破。大一新生学生会招新,马家爵报了体育部,只可惜首轮就遭淘汰。篮球打得不错,但班上100多号人,他连班上的篮球队都进不了,与那些1米8几的体育特招生相比,马家爵那点球技相形见拙。而且他球打得很“独”,接球以后一个人突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常看NBA,对湖人队的评比很崇拜的他太爱做“关键先生”。   马家爵试图在人群中做个活跃分子,看着别的同学滔滔不绝的谈论,他很想融入其中。但他蹩脚的表达,讲个笑话其它人还没弄懂是什么意思,他就捂着嘴笑不停,反而成为别人的笑柄。有时也和女生说话,但没说几句就陷入沉默之中,除了和宿舍同学,几个老乡,马家爵的交际圈小得可怜。   大二时马家爵追过班上一个女生,喜欢一年了还没和人家说过话。在宿舍同学的多次鼓动下,终于拨通那个女生的电话。话没说一句脸已胀得通红,一来就是“我是马家爵,你今晚有空吗?”女生拒绝了。其实也没什么,第一次和人家说话就想约人家出来,成功性很低。马家爵心里可不是这么想,他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也由此放弃了追求,大学三年没谈恋爱。   大一选班委的时候,马家爵向辅导员自荐,当了班委。那时马家爵非常热心,发课本,收团费,他都会主动承担起来,是班里的积极分子。有一次马家爵去公寓找团支书,那是班上最漂亮的女生。马家爵只在女生宿舍呆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就传出他要追团支书的消息,成为班上笑柄,特别是住公寓的几个男生,“就那熊样,还出风头”。马家爵听到这些话后,再也没有参与班上什么事务,一学期的班委经历就这样匆匆结束。   马家爵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开始逃课,通宵上网,对学生的目标,已变成“为拿毕业文凭”,曾经的理想和激情,在时光中一点点消失。   3,迷茫的羔羊,在贫困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沉默   贫穷不可怕,但在校园中,他又实实际际的困扰着多少寒门学子,马家爵在这里最有发言权   他一直抱怨食堂的菜贵,一份肉2.5元,普通的素菜8毛,如果要半份,就6毛。特别所气的人是,那此所谓的荤菜,七成是素菜,不是肉炒咸菜,是咸菜炒肉,一眼看去,七片肉,少得可怜,一顿饭最少也要三块多。马家爵很少打荤菜,伙食费的居高不下让他头疼。他很喜欢吃馒头,一顿打两大个,再打一份凉拌,一份汤,两元左右,倒也吃得自在。   马家爵很少跟家里要钱,每次和家里打电话,他都说钱够了,过得很好,不要担心。偶尔要一次,也是到山穷水尽才说出口。本来身上只有10块就该要,他却10块钱全部吃完后,下顿没得吃了,甚至饿上一天才打电话,和家里通话时绝不主动提要钱的话,直到被问到有没有钱时才吞吞突突开口。挂了电话,马家爵会向宿舍的同学借钱,多是10块、5块的借。把人喊到宿舍外,小声地说话,把面子看得很重。要是没借到,他绝不会去借第二次,当晚把头埋在被子里大睡,半夜翻翻停停。第二天早上黑着眼圈,不知从哪里弄到5毛钱,到食堂买个馒头胡乱吃一通就去上课,宿舍同学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他没吃饭。   收到家里寄来的钱,马家爵不会象其他同学一样大吃一顿,也就是打个荤菜而已。平时很少上自习的他那几天会背着书包在图书馆呆一整天。他感觉和家里要钱是犯罪,用钱时会心疼。   假期中马家爵一般不回家,没放假他就满大街的找工作。做过一次家教,做了才两星期就被退了,因为他没有教小孩的耐心。做过市场调查、矿泉水推销。有一个假期在桥香园米钱店里洗碗,一双手整天泡在清洗剂里,收假时手发白。   干的更多的是在建筑工地上做苦力,离宿舍不远的师大在盖教学楼,马家爵就在那里做小工,用推车把砖从路边运到楼下,为了避免同学看见,戴了顶棒球帽。每天在烈日下从早上7:00干到晚上7:00,中午和民工一起吃盒饭,晚上回到宿舍拿个盆到水房,从头浇到脚冲冷水澡,然后睡的死死的。一个月700块工钱,挣得不容易。开学交去400元住宿费,够他用一个月。   马家爵穿着不是很讲究,一双鞋从早穿到晚,基本没换,到了夏天,脚会很臭,幸好他天天冲澡,闻起来才比那么明显。他的衣服一星期换一次,爱干净的他经常洗,那件灰色外套被他洗得发白;他很少用护肤品,一年四季都用香皂洗脸。   初来的时候,班上有手机的已占半数,不少人三年里手机换了好几个,花样翻新,款式时尚,到了大三,没手机的就马家爵和少数几个难兄难弟。上课时常有同学无聊,拿手机玩游戏消遣时光,马家爵看到会觉到不耐烦,表现出非常反感的样子,跟其他同学说:“刁个鸟!”看着同学一个个腰间挂起那玩意,宿舍里商量集体买手机,大家都说大三了找工作很必要,马家爵却时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现在手机和录音机有啥两样,要买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我倒不买,没用,宿舍电话都没有人打,一个月没接一次电话,浪费!”其实马家爵何尝不想买,只是吃饭都还没有解决,买手机是一个近乎奢侈的梦想   因为贫穷,马家爵内心本来就自卑,然而更为可怕的是,许多人无形中对他的歧视。   一次马家爵请师范大学一个老乡吃饭,本来马家爵走到前边,可饭店老板却先和他老乡打招呼,以为是他老乡买单。这样式事件常让马家爵困扰不已,比如去商场买衣服,马家爵想买好一点的皮鞋,老板拼命向他介绍二三十元的人造革;去银行取钱,因为人多,马家爵在银行沙发上看报纸等候,遭保安无理质问,这些是穷人的问题,大多数特困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   在学校,马家爵同样不能摆脱这样的遭遇。大二下学期体育课可以自由选取自己的喜欢的项目,马家爵本来想修网球,报名时老师跟他说:“网球很费钱的。”6个字,让马家爵在众目睽睽下怎堪承受?当晚他买了瓶散装白酒在宿舍里一个人闷喝,直到大醉。   宿舍同学无形中也会流露出这样的情结。不知是开玩笑还是当真,有人会对马家爵说:“马家爵,帮我洗衣服!”他会低着头回答:“五毛钱一件”。大冬天,外面下着雪,又有人向马家爵说出同样的话,同样的回答,不同的是这个同学真的拿出钱来,数出3块钱递给马家爵。有5秒钟的时间,他怔在那里,尔后接过钱,端了衣服到水房。   这样的玩笑马家爵没往心里去,他在意的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过生日居然没请他。2月17日是龚博的生日,为了庆祝在大学的最后一个生日,他在校园旁边的“学友之家”订了桌酒席,此前在学校龚博过生日从不摆酒席,临近毕业才狠下心来,花了近200元,打算几个好朋友好好聚聚,也算是最后的兄弟饭,当时请了约12个人,宿舍所有同学均在其请之列,唯独马家爵不知是忘记还是真的不想请,没有说生日的事。当晚马家爵回来后一个人在宿舍纳闷这帮人去哪了,一打听是和龚博过生日去了。“全部人都请,唯独不请我”,这一次事件,在马家爵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面对种种无意或有意的另类看待,马家爵选择了忍耐,他把自己内心的苦恼和愤怒,深深埋于心底,由一个人承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马家爵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这一颗定时炸弹随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   4,致命游戏玩出火花,昔日同学一个接一个倒下   风暴出现在毕业的前夕。   今年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学校。案发前几天的前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期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触及到他深藏于内心的伤痛。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中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     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马加爵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他到一个旧货市场上买了一把石工锤,为了使用顺手,他请店主把过长的木柄锯短,悄悄把锤带回,并藏在了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想等到作案时再取出来。但不知怎么的,石工锤却被人偷走了。不得已,他又回到上一次买锤的商店再买了一把石工锤,同样让老板把过长的木柄锯短后带回宿舍。期间他还买了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并上街请制证窝点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出逃时使用。     唐学李原本不住校,一直在校外租民房住,但那几天由于还在假期,宿舍床位普遍空着,唐学李就暂时住进了马加爵和邵瑞杰住的317宿舍。而邵瑞杰那几天经常跑到隔壁宿舍玩,玩晚了有时也就住在隔壁。唐学李的存在成为了马加爵杀邵瑞杰的最大障碍。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就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并认真处理好现场。14日晚,邵瑞杰上网回来晚了,隔壁宿舍的同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     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这时,杨开红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段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当晚,马加爵找到龚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去打牌。结果,龚博就在当晚惨遭马加爵的毒手。   他对同学生命的漠视叫人恐怖,可曾有人想到平日里别人对他的漠视?   被杀害的这4名同学,全部都是头部被石工锤击中致死。马加爵把他们一一藏在宿舍的衣柜内,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防止血流出来,然后用胶带纸把报纸蒙住衣柜,用锁锁好。随后,马加爵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3月15日晚,被警方在海南三亚抓获,次日押解回昆明第一看守所关押。   日,看守所官兵为马家爵买了蛋糕,给他庆祝了23岁生日。这是马家爵第一次吃到自己的生日蛋糕,以前小的时候,他妈会给他煮一个鸡蛋。初中、高中离家读书,马家爵就没过生日,顶多自己一个多打一份肉,有时干脆生日过了连自己也不知道。   从七岁入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3年半大学,马家爵读书15年半,再读半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进入社会。为了这个大学梦,全家人整整盼了15年,就在马家爵被抓的那一刻,父亲马建夫也没放弃,他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这种事。残酷的现实,可怕的结果。10年一梦,一梦10年!   过了20天,即5月24日昆明人民中级法院对马家爵一审判决,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法庭马家爵的姐姐哭着要马家爵上诉,为的是多看他几眼,可惜马家爵放弃上诉。   日,马家爵被执行死刑。在路上,马家爵在直抽着烟,他害怕吗?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见到死去的同学还是害怕死?   6月27日,是云南大学发毕业证明日子,生命科学01级班同学都领到两证(毕业证、学业证),就业率96%,120多位同学和用人单位签了合同,7位同学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7月一过,他们将奔赴用人单位报到,或者到考中的大学,都要离开校园,同学们三五成群,在操场上、在草地上唱着离别的歌。只有马家爵、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龚博永远留在这里。   也许,五人的灵魂会重逢,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只是,天堂里没有毕业证。
&&&&发表评论于: 15:13:08
马家爵者,桂之宾阳人也,家贫,常困之。其人也,幼而聪敏,少而敦厚,不善言。
  爵少时,常见父母及乡人之苦,因叹之,乃作悬梁刺骨之举,思报教养之恩也。及其长,负笈求学于滇。方见大千世界,又有数同门讥其贫而辱之。尝有一人,欲与之钱二而令洗(不好)其(袜)。 又数人溺其榻上,爵悉受之,然心怀怨,由是益少言。
  爵未入滇时,尝离校,远至贵港,数日乃归,其师问之,曰:“欲见海也”。
  其尝数日隐于舍,不出学。或怪之,入探,乃知(此处残缺数字,盖众人已知其因)
  又其家甚贫而学资甚巨,不得已,乃出而为苦工(不好),以为学费。爵求学四载,其家出资尚不足钱六千,岂非爵之力耶?
  其为人坚忍若此。
  甲申岁仲春某日,聚同寝者数生为牌戏,未几,其一云爵作诈,同赌者数生闻此言,皆群起而谩之。爵心衔恨。又怒其平日之辱。晚,货大铁锤二,欲杀邵生。既同寝,夜半击之,邵应声倒地,首裂。 爵恐事败,遂击杀唐。夜思之,丈夫立于世,缄言慎行,无可悔也。次日,乃再击杀二生 。至此,杨,唐,龚,p诸生皆毙于其手。其间,同乡一生探访,欲杀之,兹念一饭之恩,以明韩信之义,故隐而不发,放其行。既杀四生,爵悔,乃匿四生尸于舍之木柜,内外密封之, 挂锁而遁。
  数日,同舍一生语于 舍吏:"吾室若鲍鱼肆,其臭不绝,不知何故?"吏乃同生俱入,屏息发舍之木柜,见四人尸,股栗欲堕。
  吏不敢隐,报闻上司。刑部闻之以为重案, 传书天下,重金捕之,于是天下大动,多有流言,或言其在西北,或言其遁江南,更有度其亡出境者。越旬日,琼之邑人游于道 ,见一丐颇似马生,语之,乃作癫狂状。邑人禀之巡捕衙门。捕而问之,乃云:"某是也。"遂枷锁收监。
  爵之既捕,海内哗然,或为其鸣不平,好事者愿募其捐,风骚之士冒其名而赋诗,丝竹之辈仰其行而撰歌。其势喧腾,莫有比之者。
  异史氏曰:夺人命者偿之己命,盖天理也。爵杀四人,其罪当诛。然吾度之,岂有以睚眦之怨而杀人者耶?其乡里之贫,求学之困顿,学费之昂巨,众人之白眼,莫非助其行凶之利器乎?某常思之,盖学费之巨,已愈若等乡民之力甚矣。或勉力为之,莫不困顿无极。又乡里之贫已非一日,其入城谋生者,多遭羞辱。若无视之若仇雠者,岂不怪哉!如此,其不为恶人者几希!马加爵必死,然其为王加爵李加爵者,正不知有几人也。
  吾观爵幼之聪慧,长之困厄,及其学于滇而害同门之事,感其与四同门之不幸,莫不掩面太息,无他,为天下发一浩叹耳。
&&&&发表评论于: 16:37:08
真是不错!
&&&&发表评论于: 21:43:58
&&&&发表评论于: 21:44:58
&&&&发表评论于: 21:45:54
&&&&发表评论于: 23:38:53
震撼心灵----惋惜痛惜!
让我们学会对人的心理做深刻的理解吧!
&&&&发表评论于: 0:50:37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那么歧视贫穷学生?!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我们系的一个学生很穷,每天都是馒头稀饭咸菜。可是他们班的男女生只要是吃饭都尽量跟他同一个桌子,这个一筷子拿个一筷子大家嘻嘻哈哈也没什么特别。我们一个房间的也有穷的阿,穷的四年到头没置换过新衣服,也和小马一样打暑假工没什么阿,我们都道声辛苦而且都特佩服,觉得人家才叫自立,自己只不过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问家里要钱都是有种羞愧的心情的。
来深圳以后没主动问家里拿过一文钱。
追求自立,自强怎么这些观念现在都不在了么?
第1页/共1页
推荐商家 该会员其他日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命舍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