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遇上官二代谁更牛B,,,,它们同时喜欢一个女孩的表现,谁...

富二代和穷二代谁更容易成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99
&&¥2.60
&&¥2.99
&&¥2.99
&&¥2.99
&&¥2.99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富二代和穷二代谁更容易成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分享到:网友调侃王艳继子王烁持枪火并网友痛批色魔挖地窖囚禁性奴这里是牛人合集的部分作品,全集请点击[]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今日看点关闭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前两天讲了官二代,今天聊聊“富二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家长要注意了
前两天写了一篇官二代的案例分析,就手把富二代的案例也做个总结,供有需要的人们分享。
社会上对富二代是有偏见的,一方面是媒体对一些富二代的极端言行的曝光造成人们对富二代全体都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仇富心理转移到对富二代的厌恶、痛恨上。天涯论坛上有一个帖子,是一个富三代写的,介绍自己周边的富二代、富三代的生活,回答大家的提问,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这个群体,尽量消除一些误解。紧接着就有人单开了一个帖子回应她,大意是:以你的年龄已经是富三代,在九十年代时你家已经这么有钱,你家的钱一定不是正当地赚来的!早先发帖子的富三代这样回应:上一辈是如何赚取的财富与我们无关,我们毫无选择地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们也有七情六欲,我们也是人。
这个富三代说的没错。我们作为人类是有共性的。我们的差异在于我们有不同的天赋条件,例如外貌、身高等等写在基因密码里的信息;在于我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在于我们对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富二代的环境,尤其是家庭,有一些共性。下面是根据我的案例总结的、富二代的“恶劣环境”: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工作忙
无论是创业期还是发展期,富二代的父母都必须忙得顾不上孩子顾不上家,才能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在中国要致富,要么自己花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要么花特别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关系的打通和营造上,没有例外。等有了时间有了钱,想起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时,孩子已经打了,自己已经老了。我接诊的富二代年龄在13岁到30岁不等,都有一个寂寞的童年。一个孩子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天犯倔,非要见到爸爸才肯睡觉,大哭不止,姥姥、保姆谁哄都不行,硬是把爸爸从饭局中给叫回来。后来发生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次大哭。或者连这次大哭都不记得了,是周围的人老提这件事笑话他,他才“记得”的。
父母工作太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重要,不如工作重要,会造成孩子自卑、自我价值低并形成“人生工作、赚钱是第一位”的人生观。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孩子最好的安排或替代。在父母,已经是尽心找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孩子,任何的办法都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办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种,给孩子买东西补偿。这是一位女企业家,称得上美女。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碰到我,向我请教她六岁的儿子是否需要找我来“谈谈”。她说,儿子对她不够亲,性格内向。她每次回家都会带世界各地的好吃的、好玩的给儿子,自己是花了心思买这些东西的,可是孩子好像越来越不重视这些,跟他在一起时也没什么话说,她虽然经常不在家,但保持跟儿子每天都通电话。我问她为什么要买东西给儿子?是孩子说要的吗?她说不是,是自己觉得愧疚,好几次答应了孩子一起渡假什么的都没去或玩得不好,只好买礼物补偿孩子。我没有见到孩子,不能做判断。我告诉她,她的这种愧疚和补偿如果太多了,反而不好。适度地跟孩子解释和表达歉意,让孩子知道你在乎他、爱他,也让孩子明白人生就是有时身不由己,不能随心所欲。若这个歉疚过度了,会让孩子的“自己委屈”和“责怪妈妈”的情感过于强烈。长此以往,就怕孩子会总是觉得自己被亏负,总是埋怨妈妈,甚至怨怪他人,变成一个牢骚满腹的人,好像全世界都欠着他。越给他买东西补偿,会越加重他这个看法,而不是化解母子间的误会。他要的东西会逐渐升级,他会用“东西”来代替歉意、关心等情感,或者情感的表达寄托于“东西”。我说完,这位女企业家说我猜测的是对的。她一直感觉到孩子的冷淡,现在回想,确实是对自己的责怪,而她也就越觉得愧疚。现在,她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不是聪明的人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果然一点就通。后来她发给我一个短信,说孩子已经好了,不约我了,谢谢我的指教。
第二种,带着孩子应酬。这个办法的初衷是好的:一来解决总是没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的问题,二来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个环境,知道爸爸的辛苦,学习人情世故,将来做接班人。据说李嘉诚开董事会的时候都是要两个儿子坐边上旁听的。这是我见到这对父子时父亲讲的。可是问题出来了:“以前他跟着我很乖的,饿了就吃东西,无聊了就在一边儿玩游戏,我那些朋友啊客户啊跟他讲话他也跟人家讲。不知道现在怎么这样,要不然就死活不跟我去,要不然就木木地坐在那里,或者埋头打他的游戏。跟他讲话都爱搭不理的。”我看了看面前十四岁的男孩,他漠然地坐在那里,眼睛虚虚地看着前方,好像很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他的肩、脊背、胳膊等都很紧、很僵硬,在一小时的时间里,坚持一句话都没有说。还好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愿意和我单独见面。他和爸爸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与很多14岁的孩子一样。单就与父亲一起应酬这件事,他是这样说的:“小时候不记得了,但我从来就不喜欢跟他一起去吃饭。以前我还可以玩点儿自己喜欢的,现在他总是让我跟他们坐在一起,听他们废话。我爸在喝多了以后说的话,笑的那个样子特别让人生气,很丢脸。他那些朋友也一样,有的很愚蠢,还自以为是,有的就是想白占便宜,没有什么好人。”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就容易偏激——偏是因为他们的阅历、知识等毕竟有限,看不到全貌,看不见背后隐藏的东西;激是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化,容易激动。父亲就要去纠偏,就要去教导孩子冷静、客观,冲突当然就不可避免。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孩子独立能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他人教育、引导孩子能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既不能低估孩子的发展潜力,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成人的很多商业活动不是孩子所能理解的,尤其是与生意相关的吃饭、打球等看似友善的社交活动,参加者相互间的关系和互动是非常微妙的,即便是大学毕业的孩子都未必能明了其间的奥秘并得体地应对,小孩子根本视若无睹,大一些的孩子只能偏颇地看他们所能看和所愿看的,听他们所能听和所愿听的。除非把全过程录下来,不放过每个细节,回家后边回放边给孩子分析讲解,否则孩子是不可能只通过参与就能学会大人想教给他的东西的,更糟糕的是,孩子的眼睛揉不进沙子,过早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冲击孩子的人生观念和理想,造成不可预料的孩子的反应。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心目中的父亲一直是像父亲在家中表现的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超人一般。可是在外面,孩子看到父亲有时卑躬讨好他人,有时很任性幼稚,有时放纵自己,有时猥琐庸俗。孩子说:“我很他这个样子!”眼看着父亲由超人变为凡人,这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只不过这个孩子见到的可能反差太强烈,孩子始而震惊,继而困惑,最后愤怒。生气爸爸“不争气”,也生气自己太天真,有时又责备自己对爸爸太苛刻。当然也有从小跟父亲参与生意活动而未被影响的孩子,因交往人群、活动性质和父子间关系互动的不同而不同。无论如何,成人都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参与到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活动中,以免孩子产生误解和误判。
第三种,交给保姆、家庭教师。有不少富二代在比较小的时候妈妈就能全职或半全职在家带孩子了。这种情况有利也有弊,稍后章节再做分析。把孩子交由老人带的情况请参见本章第一节。我遇到过两个人都很忙,家里雇的有保姆、司机、家庭教师等带孩子的,还遇到一个把孩子寄养在老师家,跟老师的孩子同吃同住,老师去上班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上学的例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和对父母的怨忿。住在老师家的那个孩子是后来出问题比较大的一个。我请孩子、孩子的妈妈和老师一起来过一次我办公室,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孩子的妈妈虽然对老师讲话很客气,但客气里带着点要求+命令,感觉有“我花钱雇了你”的意味,根本谈不上尊重。那位老师真的不应该接受这个任务,面对孩子和家长,她的角色是混乱的,她自己可能清楚自己何时是权威的、对孩子有要求有指导的老师,何时是温情的,对孩子完全接纳的“代理妈妈”,但是孩子搞不清何时当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何时当完全放松的孩子。亲母子间孩子可以耍赖撒娇,在老师家里是做不到的,再加上孩子妈妈对老师的态度给孩子也有影响,孩子给我的印象就是不知所措,所以干脆浑不吝了,谁的都不听,安静坐在那儿听着,眼珠儿一会儿看妈妈,一会儿看老师,心里有自己的主意,我行我素。孩子对妈妈和老师的了解和把握大于她们对孩子的了解和把握。孩子在外面做的很多事都是家长和老师不知道的。
&不忙成不了富一代,太忙耽误了富二代。怎么办?忙,不耽误心里有孩子。有的家长忙到眼里心里都顾不上孩子,虽然找保姆、买东西,这些都不是真的关注孩子。孩子能体会到你是否真的爱他。如果能做到真心尊重和关注孩子,提高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的质量,也能做到补偿。
家长永远伟光正。
在富二代这里,这几乎已经无可辩驳了,因为老爸就是牛,挣到了这么多的钱,养活了这么多员工,周围的人对他都是毕恭毕敬,“是,您说的对!”“好!”......全是赞美的词。孩子更没有置喙的机会了,只能认定自己卑弱无能。
我见到的几个案例都是爸爸是大老板,妈妈或全职太太或在公司挂个名儿,也差不多全职。爸爸的“伟光正”已经泛化到妈妈这里,明里暗里地贬低妈妈,“在家带孩子都带不好”,“家里就这点事儿,你把家搞好就行”,“你呀,太焦虑了。孩子顺其自然就行。都是你把孩子弄成这样儿的(意思是指到我这里来做心理咨询)”,等等。
当“家”变大了,家的内政外交也会多杂起来。《红楼梦》里为什么说王熙凤有才干?看她管理家仆,掌管家庭收入与分配,对外什么亲戚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礼节、礼物等等,工作不比一个中型企业的总经理简单、轻松。养育孩子就更是一项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事业。国外很多大学以及旧中国的大学有“家政系”,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不戴着有色眼镜把“当家理纪”看成是高级保姆的活儿,仔细研究一下,这里的“学问”大着呢。我见到的几例妈妈,都是大学毕业,曾经也事业成功,有一例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曾自己创业,公司的规模、效益也不错。其实,全中国的女性都是从小被培养当好学生,找好工作,将来要有出息。几乎没有人从小被教给如何摆放家具,如何购买花瓶、插花等物件,以便让家里轻松、愉快、温馨;如何做菜、炖汤、营养保健,如何请客,如何做客;参加不同的宴会或Party,不同场合的着装、化妆与举止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管理保姆、司机、厨师;如何打理花园;如何修饰保养自身;如何安排全家旅游计划;如何辨清怪力乱神的江湖术士和真正的宗教信仰;如何给婚姻增添养分;如何养育好孩子们,等等。即便是这些年立志通过各种办法嫁给有钱人的现代女孩子,也没有听说在上述各方面下过工夫。我曾经在一个场合见过一对母子,母亲的化妆、超短裙、高跟儿鞋俨然一个28岁的模特,真看不出是一个八九岁男孩的妈妈。那个男孩儿大概遗传了母亲的外貌基因,长得很精神,可是与在场的其他几个小朋友一比,显得不合群,说话做事与实际年龄不符,很突出。
话说各位女性既无能做全职妈妈,本就惶愧自责,再加上老公的贬低,脱离社会的恐慌,人到中年的迷茫——一个家中,如果女主人变得不坚定,不快乐,不踏实,这个家就不稳了。在不稳的、不安乐的家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出现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我的成就永远比不上爸爸。
我国自1979年以来,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富一代几乎都是白手起家,没人有祖上的积累,其辛苦付出自不必说,其为人、行事必有过人之处,发家致富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定是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所以她们有资格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只是,我们的文化有个传统:成王败寇。此人若在经济领域成功,他就被看作是超人,外人觉得他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被这样的人包围久了,再清醒、冷静的人也难免不会自我膨胀。这倒不是说富一代昏聩。我们做判断有赖于已有信息,信息经过了歪曲或夸大,我们的判断当然不会准确。所以,没有超强的自我反省和真实的信息反馈,富一代会越来越自我评价过高,言行举止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就会出现前一节所说的“永远伟光正”现象。富一代的朋友、家人、同事等作为成年人,面子上敷衍过去,实际上可以有较客观的自我的评判,孩子则不容易看到全貌,会将父亲(或母亲)看成上帝或天神,他的成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自己永远比不上。
可是,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取得的成就来建立自信和自尊。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们在学业、职业选择上的现象。家中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一领域很突出,理论上我们会认为其他的孩子也会受这个孩子的影响,大家互相帮助、支持,共同进入这个领域。调查后的事实恰恰与此相反,其他的孩子反而会选择不同的领域。就像民间故事中经常讲的,老大是种地的,老二是经商的,老三是读书考秀才的。一方面,家族或家庭会尽力分配不同的资源,另一方面,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孩子也希望通过不同的选择去显示自己的特殊性,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当老二。这个孩子学习最好,另一个孩子就会更愿意成为最会做家务的那一个,而不是学习“第二好”的那一个。一个孩子钢琴弹得好,另一个孩子可能选择长笛或小提琴,不会再选择钢琴。
在富二代这里,与他相比较的不是其他孩子,而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在上一辈面前,二代想创建比父母还高的成就,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的选择好像只有两种,一种是放弃竞争,认命当“老二”;一种是转行,进入不同的领域。例如,我们都见到的,利用家中的财力,进入演艺界或者艺术界等等。如果孩子走正路,不同领域的成就也是成就,能让孩子获得创造的快乐,建立正向的自信与自尊。可惜,有一部分富二代以不好的方式去补偿,我见到的有一个15岁的男孩,一个30平米的房间放满了他的鞋,都是名牌,给同学们看的时候,见到他们惊讶、艳羡、嫉妒,他感到满足、自豪。有的富二代以追女明星为乐,上报纸娱乐版,以此满足虚荣心和成就感。富二代常为人所诟病的一些行为,确实非常极端,有些也确实触到了道德范围的底线。若细究那些出格行为背后的动机,那些行为满足了富二代的哪些需求,我们会看到,行为之所以极端,是因为它们是一种替代或补偿,被赋予了孩子的成就、自尊、价值等过多的意义。如果孩子能有正规的渠道、正常的环境氛围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没人愿意去放纵自己做那些傻事。清朝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总结历史中的记录,得出过“名父之子多败德”的结论。谁都不会立志做一个败德的人。在名父之子眼里,那些败德的事,本是他觉得荣耀、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事。
大丈夫在外面创了番事业,回家足以“傲妻儿”,是人之常情;被“傲视”的妻与儿会感到被贬低和自卑,也顺理成章。富一代再牛,在家里,你也只是个普通的丈夫、老爸,万不可把在外面的霸气带回家来,尤其不能用自己的成就去压孩子。有的时候,即便父亲本人没有炫耀自己的成绩,家里交往的朋友、亲戚等对父亲讨好、示弱的态度也会给孩子带来暗示,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并密切观察,多鼓励孩子,及时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4.被歧视。
我有一个十五岁的来访者,女孩儿,富二代,妈妈带她来的原因是厌学,说什么也不想去上学了。通过咨询,我发现她厌学的诸多原因中,直接的导火索是班里一个霸道的女生对她的欺负。那个女生嫉妒她的富有,数次向她索要贵重的礼物,从游戏机、耳机到首饰,等等。她若不给,那个女生就号召全班其他女生不跟她玩儿,不跟她说话。她若给了,不但得不到感谢,反而成为下次索要礼物的借口。同学们一起出去看电影、卡拉OK,都让她出钱,“反正她家有钱”。这个女孩的性格像她妈妈,胆小、怕事儿、内向,这造成了她被欺负的部分原因,外界和他人对她“富二代”身份的歧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她家有钱”几乎成了她的原罪,招来羡慕嫉妒恨。常见的对富二代的歧视还有:执拗、娇纵、不努力、没礼貌、傲慢、肤浅、不学无术,等等。被异样的眼光看得多了,孩子会由“不自在”到典型的两种应对方式:一是反击,这种方式是侵略攻击性的,当然招致人们的反感,加深人们的偏见;一是认同躲避,产生自卑感以及对他人的惧怕和歉意。前一种虽然主动反抗,心里仍会隐隐不安,并不如表现得那样自信;后一种虽然被动接受,却仍会不平、不满和自我追求。能否将前一种方式变为正向进去的自我实现,将后一种淡化为谦虚内敛的自我建立,在于家长的引导和环境的完善、社会的宽容与接纳。对后两种情况我目前还没有见到改善。先说环境。我曾有个来访者,已在国外上大学。她说起中学在国内上的是一所名校,学校把所有“条子生”——家庭背景非富即贵的——放在一个班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同学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歧视了吧?不,他们之间的相互比较和歧视更激烈!国际学校里的情况也不是太好,除了家庭财富和背景的比较,还有国籍、肤色等的比较。至于社会的宽容,在目前社会资源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也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所以,要靠家长给孩子解释和引导,让孩子对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特殊性,以及这个特殊性如何被别人看待和解释、自己如何应对……有清晰的意识,尽量避免他人的歧视和偏见带给孩子太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不和离婚。
很多富二代都经历过一个创痛,在我接诊的富二代中,有好几个甚至就是因此来治疗的。“小三”“二奶”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小三是否成功上位,无论二奶是否已经获大奶允许,在孩子那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尤以“父母离婚、小三转正”和“父亲更喜欢新生的弟弟”为最甚。
我曾经有一个23岁的女性来访者,在英国留学。因父母离婚而请假回国,是她母亲硬拉她来看我的。她妈妈说,自己能接受离婚的结果,因为两人确实已无感情,男方做出的安排也很周到(有钱就是好啊)。但是女儿听说消息后,非要回来,疯了一样要为妈妈讨回公道,不仅与爸爸闹僵,连妈妈都觉得她过分了。她当然不觉得自己有病,当然不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是拗不过妈妈,才来“走一遭”。她几乎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不停地数落父亲的不是。从她的控诉中,我觉察到以下几点:(1)父亲的言行颠覆了她心中一直以来“超人”“伟大的爸爸”的形象,极度的崇拜带来的是极度的失望,这个失望是如此不能忍受,于是由原来的崇拜父亲变为仇恨父亲,他要为自己失望的痛苦埋单!(2)父亲一向特别喜欢她,现在与一个比她只大几岁的人结婚,她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嫉恨,也对父亲当初对自己的爱产生了一种不洁的感觉。(3)她又被抛弃感,感觉自己与妈妈一起被爸爸背叛抛弃了。(4)她长得并不漂亮,父亲与那个女人省的儿子(已经四岁了)却被赞为又聪明又漂亮。除了手足间的嫉妒之外,她已产生了将来分家产的焦虑。(5)她为妈妈感到不公平。“这不是钱的问题”,她认为爸爸赔偿得不够,她要爸爸写正式的道歉信和认错书。(6)出于对“小三”的成见,她认为爸爸是被骗了,她要保护爸爸、拯救爸爸。(7)虽然她周边不少朋友的爸爸包养小明星、二房三房四房地娶,与原配离婚等等,都是公开的信息,理应见怪不怪了,但真轮到她的父亲,她还是觉得很丢脸、很耻辱。
因为没有足够的求助动机,她没有继续来找我,而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父亲战斗上了。后来她妈妈告诉我,她与爸爸彻底决裂了,她爸爸扬言要与她断绝关系。她回英国了,也声明再也不见爸爸。现在时间刚过去两个月,我还不知道她们何时会因为何事而打破僵局,以及是建设性的打破还是破坏性的打破。可以断言的是,这个经历会在不短的时间内影响她的情绪,也会对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她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些都是微创伤甚至大型的创伤。
富一代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比例很高,但并不意味着富一代全这样。我见过一些夫妻关系一直不错的“富人”。事实上,他们的环境并不健康,立志当小三并从小三上位的姑娘们像猎人一样盯着他们,非常考验富一代的智慧、私德、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也考验富一代原配的情商、智商和处事能力。有不少夫妻通过摩擦和协商,能各有让步,达成某种双方都认同的“公平”的一致,例如,广东那边某些地方的二奶公开化,但要保证原配及原配子女的利益等等。只是,这些一致是夫妻间经过计算后达成的,孩子未必能理解,从孩子的角度看,还有许多不公平以及伤害感情的事。
我有一个学员是富二代。她直言父母还在一起是因为在一起比不在一起对双方、对家庭、对家族的事业都有好处,这是权衡利弊后妥协的结果。她轻描淡写地笑着说:“其实他俩外面都有人,各玩各的。”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是初中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高中的某一天,突然就明白了。他们也知道我知道了,但大家都不明说,心照不宣喽……”“刚知道的时候倒也没觉得怎么样,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再说对我也没什么影响,他们又很开心,我也就接受这个现状了。”
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她是经过了思考之后才“接受现状”的,这个思考过程对她是有影响的。她至今30多岁了,还是单身,有过喜欢的男孩,但恋爱都谈不长。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她的不相信爱情、不信任婚姻是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面对合作伙伴式的父母的婚姻,看着周边的伯伯叔叔上演的比电视剧还狗血的剧情,叫她如何去相信呢?
家里有钱并不是富二代的错。即便他们的父辈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有不恰当的行为,也不应该因此把账算在他们的头上。生在有钱人家确实有很多的便利条件,能解决生活中很多困难。但也因为有钱,让他们总有机会、有办法逃脱本是机会的困境,化解本是成长契机的挑战,更有可悲、可怕的是,钱能买来很多替代品,暂时满足或补偿自己的要求。
钱可以吸引人靠近,吸引别人的奉承、惧怕、贪心,因此钱可以让富二代被一堆人环拥,却没有朋友。清醒一些的知道这是交易,可是人又怎么能保证永远清醒?何况,清醒也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没有友谊的温暖,而友情是人一生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同理,钱可以买来性,可以达成婚姻形式的交易,可以带来爱情的幻觉。钱只要足够多,可以在一个幻梦破灭后再买一个幻梦,直到自己不能再欺骗自己,或者直到梦的代价越来越高昂,沉溺在梦中的代价越来越大。
钱可以买来自尊的感觉,买不来自尊。钱可以补偿自卑的痛苦,却除不了自卑。钱可以提供成长所需的外在条件,如名师名校,却替代不了自己的成长。
钱可以让他们支付得起我的咨询费,也让他们不能够坚持。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自我成长,原来缺失的重新补课,原来僵化、过度的模式得到修正和调整,这个过程需要来访者的勇气、毅力,要忍受成长的痛苦。我接诊过的富二代普遍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变化大,见效快,很大的原因是,只要离开我的办公室,回到他们原来的环境,很快就有其他途径来缓解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有了寄托,有了借口和躲避。不过,富二代比官二代还是要好一些,比富一代更好一些。我接诊的富一代,除非生活中遇到特别严重的事件,仍在试图用钱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而不是改变自己,他们更相信钱能买来一切。
接班人的期待
曾经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家里在温州由公司、工厂,父母让他在北京的一家企业学习、锻炼。家长的想法是很好的,从小对他并不娇惯,而是一直将他作为接班人培养,从来不强调死读书,不要求一百分,从小就世界各地旅游,增长见识。大学也没有让他去留学,家长认为国内的环境和文化有其特殊性,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回来未必适合,研究生或者专门的进修可以去国外,本科还是应该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尤其是北京的那两所大学之一上。凭孩子的实力去参加高考是没戏的,家里想办法改换了国籍,让他以留学生的身份进入了目标大学。大学毕业后,也没有让他立刻留学深造,而是让他在一位叔叔的公司中先工作两年,认清方向和自己的不足,再有目的地去国外学习。
这位家长的规划是非常周到的,很客观、很清醒地综合考虑了环境因素与自身长远的目标。他们唯一没考虑到的是,孩子并不是粘土,由他们任意造形、模制。孩子曾经想大学就出国留学,被家长否定了;孩子想学的专业被否定了;孩子想去上海读书,也被否定了;孩子的留学身份在北京的这所大学里成了大家的笑柄,让孩子倍感屈辱;孩子交的一个女朋友家里不同意,冷着那个女孩儿装作不知道;毕业后孩子再次想留学,又被否定了;孩子想回自己家的公司工作实习,又被否定了。让家长下决心带孩子来找我咨询的原因是孩子得了抑郁症,不去上班或者上班也迟到早退不做事,不出门见亲戚朋友,不接父母的电话,等等。他妈妈托人找到我,孩子一开始并不愿意做咨询,认为自己没病,只要让他回温州,或者去杭州、上海,他就好了。
经过几次一对一的与孩子之间的咨询和家长与孩子一起接受的家庭咨询发现,这个孩子拥有独生子女和富二代身上的很多特点,例如眼高手低,人际关系能力差,在爸爸的成就前自卑等等。由于家里管的严,给的零花钱不多,刷卡也有限额控制,他无法用钱去补偿,缺少了这个出口,他的自主意愿和生命力就被各种否定给打击殆尽,只好放弃一切活动,消极抵抗。
最后的咨询结果是,家里人一致同意给他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去探索,自主成长。家里会给他八千元钱,大约够他在上海两个月的开销,他要自己去上海闯一闯,看能不能凭八千元在上海待一年。我相信,在这一年里,他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见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亲子感受成功与挫败,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经过这一年,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有的人可能会问:他父母要他做的和他自己在上海做的,没什么不同啊,都是锻炼自己啊。是的,从外在形式来看没什么不同,但从动机上来看,一个是他父母要他做的,一个是他自己要做的。被父母安排,做得不好是他无能,做得好是父母英明,他别无选择。很多富二代逃避做接班人,深层的原因都有
“反抗被安排的、注定的命运” 这一条。
畸形的父母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夫”与“妻”、“父”与“母”有固定的规范,妻和母都应该贤惠,能当家理纪,能相夫教子,也就是说对家庭事务要如宰相/总经理一样统筹规划管理,对孩子要像老师一样教养教化,同时还要温柔慈爱宽容。要想如上所述般地做好“妻”和“母”,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个挑战。而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质量又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以及孩子的成长。
我接待过几个小富二代,他们的共同点是,父母的婚姻不是原配的婚姻,是“老夫少妻”型,父亲的年龄比较大,母亲在家中,更像是父亲的女儿或宠物,不是比肩的妻子。这几个孩子在叙述中无一例外都提到妈妈脾气不好、任性,自己反而要哄她高兴。自己的听话和做的很多事,是为了让妈妈不发脾气,不伤心,是为了让爸爸回家时家里的气氛好一些。这几个孩子的年龄从6岁到15岁不等,共同点是都很敏感,缺乏自信,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女孩子,长得比她的妈妈差远了,妈妈一直不满意她的相貌,虽有爸爸的宠爱,她自己一直很委屈,很自卑。还有一个女孩儿更可怜,妈妈一直怀疑爸爸又有了外遇,有时就拿她当出气筒,小小年纪已经得了严重的哮喘。
“郎才女貌”的婚姻虽为社会大众所诟病,但只要人家夫妻二人各取所需,你情我愿,外人真是管不着!为了家庭和婚姻的稳定,不少这样的夫妻很快会要孩子,还不止一个。家里有足够的财富和资源,养几个孩子当然不成问题,不仅孩子的物质所需和良好教育没问题,就连孩子一辈子的婚姻、事业、人生都不用为钱操心。只是,养孩子毕竟不同于养宠物,孩子需要物质资源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去创造,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与成就感,去寻找自己存在于世的理由和价值。这些都是钱买不到的。如果儿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的爱抚和指导,他在做上述的事情时会困难重重,或者信心不够,或者能力不够,或者人生态度整个地就是被动、悲观、沉溺、逃避,而不是乐观进取、积极。因此,如果要生孩子,一定要想好怎么养,当妻子的要做好心智上的准备,在人格成熟度上足以当妈妈。
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出问题。遇上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老师;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道路;自己从环境中,从自己的成就与挫败中汲取了什么;等等,都会影响到富二代的成长。有钱,本是人人羡慕的好条件,却并不能带来快乐、健康的成长,则更加令人叹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一个女孩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