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年到1959年 在 安徽太和苗集小李广庄 寺庙 遗址 难...

[01-11] 安徽泗县史志(我的家乡)_谈天说地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01-11] 安徽泗县史志(我的家乡)
序  修志是鉴古烛今,有利治平,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把地方志看成是“资政”、“辅治”之书,即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他们编纂地方志的目的在于“资治牧民”,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今天,我们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目的也很明确,不是要“牧民”,而是要“利民”,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泗县历史上曾多次编纂志书,现存的有:《虹县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本,2卷4册,主修人知县龚起;《泗州志》,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卷6册,主修人莫之翰;《泗虹合志》,19卷8册,光绪十四年(1888)成书,主修人知州方瑞兰,编纂江殿、许湘甲;《泗县志略》1册,民国24年(1934)石印本,专员兼县长鲁佩璋主修,王汾纂;《泗县考古录》1册,民国26年许鸿盘撰写的抄本;《泗县乡土志》1册,民国年间手抄本,撰稿人贺占鸿。其中以《泗虹合志》为最好。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部合志,也是全国少数合志中较好的一部,编纂颇有特色。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思想局限。  新编《泗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实地反映泗县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编纂工作自始至终都充分重视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有机结合,力争编成一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文笔凝炼,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突出的新县志。  新编《泗县志》取平列分目体,以事标目,一志一章,记、志、传、图、表、录综合表述,相辅相成。全书除序、凡例、概述、行政区划图、大事记外,共分33章。第一章《地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行政区划沿革、古今灾异等。第二至三十章,是志书的主体部分,对泗县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事业的发展脉络、兴衰状况,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建国前的简记,建国后的详述,特别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三十一章《人物》,重点记载民主革命时期以来的革命先辈、革命烈士、先进人物和爱国志士,以达到“反映历史,服务现实,振奋精神”的目的。同时也为若干反动人物立传,揭露其丑恶面貌和反动本质,用以昭诫后人。第三十二章《社会》,记录了泗县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陋习、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方言谚语等。第三十三章《附录》,凡不便归类或不必另立章节而有存史价值的资料,统编入其中,包括文献、杂辑、名人题咏等。卷首中的大事记,记录了泗县从有史可查之时起直到1985年的大事、要事,以反映泗县人民的生产活动和政治斗争为重点。  新编《泗县志》的编纂工作,是在人手少,任务重,经费紧缩的情况下开始的。编委和全体编修人员,包括应聘参加编纂工作的离退休老教师,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老顾问们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和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在方志学有关专家的热情帮助下,团结一致,刻苦钻研,辛勤笔耕。经过四年努力,一部新型的《泗县志》终于问世了。这是上下努力,八方支援的结晶。它将为各级领导了解县情、运筹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编《泗县志》已完美无缺了,缺点错误仍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所有关心爱护本志书的同志予以批评指正。  县长李志先  1988年6月 大事记  汉  西汉  置夏丘县,属沛郡。  东汉  初平四年(193),曹操军攻徐州,兵洗睢陵、夏丘。  唐  武德四年(621),析夏丘县一部置虹县。  武德六年,废夏丘县并入虹县(夏丘县名废)。  贞观八年(634),虹县隶泗州。  元和四年(809),虹县改隶宿州。  宋  元七年(1092),割虹县的灵璧镇升为县。  建炎元年(1127),宋金战争,虹地为金所有(《金史·地理志》虹州虹县条)。后因长期战争,城郭沦为废墟近60年。  元  至元十三年(1276),虹复立县治,属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隶宿州。明  洪武四年(1371),泗州改属中立府(凤阳府)。  景泰元年(1450),虹知县王磐重修土城。  弘治元年(1488),虹知县樊江为土城建造砖石结构城门,上置重楼。  正德四年(1509),农民起义军王大川、杨虎部7次入虹境,战争纷起。  嘉靖二年(1523),夜半降陨石雨,红光通天。  万历二十三年(1595),虹县改建砖城。  崇祯十二年(1639),虹城大火,全城延烧过半。  清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六日戌时,虹地震,城墙倾数十丈。  十一年,虹令龚起编纂《虹县志》,2卷4册。  乾隆二十三年(1758),虹城西关三孔砖桥改建为五孔石桥。  四十二年,裁虹归泗,泗州迁治虹城,是为新(泗)州(虹地改称虹乡,旧泗州地称泗地)。  五十三年,泗州州守叶兰编纂《泗州志》,11卷6册(未付印)。  道光十三年(1833),岁无收,人相食。  咸丰六年(1856)二月初一(己丑),捻军首领陈秃手率部千余,进袭虹地西北及北部重镇大庄集一带。团练郭得藻率队截击,被捻军击毙。  九年正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由五河入虹境,先后破北乔圩、草沟圩,并两次攻州城未克。后在草沟遭清军袭击,向南败退,伤亡惨重。  五月二十七日(丙申),捻军攻占泗州西乡关王庙、王家圩。  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辛酉),捻军苗沛霖部丁潮臣攻破长直沟。州西10里外均为捻军所有。关庙圩、长直沟周围有很多穷人参加捻军。  三月初三日(辛卯),泗州州守郑沅率军进剿朱山周圩捻军,于老山南遭捻军伏击溃败,郑沅被杀。  九月、十一月,藩司张学醇遣副将宋庆两次督兵攻长直沟捻军,未克。  光绪十四年(1888),泗州州守方瑞兰和泗贡生江殿编修《泗虹合志》,计19卷8册。  十九年元月,德国神甫卞良弼在泗城铁市巷南端建天主教堂。  三十年,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泗城人张启厚(字燕昌)榜列传胪。  三十二年,泗州第一所中等学堂泗州日新中学堂和泗州师范传习所,在夏邱书院开办。  五月淫雨,半收;秋大水,圮城冲桥,遍地行舟。  三十四年,创办官立泗虹初等小学堂和邮政代办所。  宣统元年(1909),创办官立泗州高等小学堂。  二年秋,皖北大水,泗州受灾惨重。  是年,孟仁寿八宝眼药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三年,基督教传入泗州,在南关设立教堂(俗称福音堂),发展教徒,开办教会学校(男校含宏,女校含贞)。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4月,泗州更名泗县,直属安徽省。  8月13日,划属安徽省第三行政区。  3年5月12日,泗城群众4000人在第一高等小学堂大操场集会抗议“美孚洋行”倾销洋货,并将查出的日货当众烧毁。  是年,县知事赵镜源亲自参加三湾、草沟等小学毕业典礼。  5年,设立县邮政专局,为三等甲级。  6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所属定武军(人称“大辫兵”)驻在泗城的一个营于夏历六月二十八日(公历8月15日)夜哗变,大肆掠夺,地方深受其害,称为“大辫兵之乱”。  秋,土匪与溃兵勾结,抢劫、烧杀,泗县、五河等县纷纷向省府告急。  8年5月6日,全县各学校师生、城市居民以及商界人士集会YXSW,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行动。  是月,泗县学生联合会成立。  9年,设立电报房。  10年,自夏历五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公历6月11日至9月17日),陆续降雨101天,县境一片汪洋。  13年9月,在徐州中学读书的泗城人王子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泗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14年6月12日,在孔庙举行群众反帝SW大会。  是月,成立五卅运动后援会,张一寒任主任委员。  15年夏,王子玉受中共徐州独立支部派遣,返回泗县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并为泗县妇女界起草了《泗县妇女协会宣言》(手稿保存在徐州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16年4月,泗县商民协会成立,王子玉任会长。  17年春,土匪猖獗。城西约20华里的周庄圩被陈茂昭匪众围攻3昼夜,官府坐视不救。圩破,全庄被杀害200余人,死绝18家,房屋被烧,财物被洗劫一空。  3月,中共地下工作者郭子化,由庐山来到泗县,在马厂一带以行医为名,开展农民运动。  6月,泗县农民协会成立,陈馥东任会长。  10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共泗县委员会,丁超武任书记。  是年,中国国民党泗县县党部指导委员会成立。  18年3月,马厂共产党组织发动当地商民协会,两次赶跑盐警,并公开集会声讨县官盐局的罪行。  10月,泗县工会组织建立,在中共泗县县委领导下开展合法斗争。  19年4月6日,中共地下组织以第一高等小学为中心,发动全城师生开展反对学阀张一寒的斗争。  7月30日(农历六月初五日),在泗县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南以石梁河东小魏庄为中心,北在屏山一带同时发动农民武装BD,并宣布建立“红军独立师”。  8月3日,农民BD武装在黑塔西北唐沟遭敌人围击,最后失败。王子玉、魏正斌、魏尚书、何凤池、赵海涛等主要起义领导人均被俘。  8月6日,魏正斌在泗城西关外就义。中旬,魏尚书、赵海涛、陶士勋等相继被害。  8月下旬,王子玉被解送安庆,次年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日)就义。  20年春,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强化社会治安。  秋,大水,全县麦收三成,秋收一成。  21年七八月间,连刮18天西南风,全县霍乱流行,死亡逾万人。  是年,泗县划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辖泗县、五河、盱眙、灵璧、宿县、蒙城6县。首席县长柯开云。后改属安徽省第六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首任专员兼泗县县长王树功。  22年3月,建立民众教育馆。  11月间,鲁佩璋来泗县就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泗县县长和保安司令。  24年春,整顿保甲,全县由10个区合并为5个区,编83联保,892保,8911甲。  秋,泗县、宿县、蒙城、五河、灵璧、盱眙6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泗县举行。  24年9月,设立农林实验学校,并附设农林讲习班1个(校址设西关农林场)。  10月,建成西医医院1所,院名“民众”,院址设郑公祠及释迦寺内。  是月,设图书馆1所,定名为安徽省第六图书馆。藏书约7000余册,日平均阅读人数为17人。  是年,王汾、鲁佩璋编修《泗县志略》一册;先后疏浚新河、港河、石梁河、北潼河、南潼河,计完成110余万方土(市),水患有所减轻。  26年秋,县长黎纯一报经专员公署批准,发行“泗县流通券”,券面值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4种(后泗县沦陷,此券作废)。  27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十七日),日军飞机轰炸草沟、长直沟两地。长直沟被炸死炸伤23人,死牲畜30余头,毁民房120多间;草沟死伤200余人,炸沉大小木船数十只,毁民房百余间。  11月6日和7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日军飞机先后空袭泗城的中城街、释迦寺和西关、南关,投弹多枚,炸死炸伤群众数人。  11月9日,日军从西、北两路进攻泗县,专员孙伯文无御敌部署,泗城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沦陷。  同日夜,孙伯文部特务大队长徐耀庭率部夜袭泗城,未克,徐在战斗中牺牲。  11月10日,泗城日军向东进侵,在马公店一带遭受泗县人民自卫军祖树屏部的伏击,死伤约二三十人。  是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派党员江上青、赵敏等10余人,随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盛子瑾来泗县从事皖东北杭日救亡工作。  冬,泗县人罗少泉充任日伪治安维持会长。  28年春,罗少泉任泗县日伪政权首任县长。  7月,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成立,张爱萍、刘玉柱分任主任、副主任。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8月29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从灵璧开会归来,行至泗县东北刘圩区小湾村西头,突遭反动地主土匪武装袭击。中共党员江上青(专员公署秘书)不幸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蒋茂林、张愚非等10余人。是为有名的“小湾事件”。  29年2月28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率队出走,政权由中共接管。  3月,在青阳镇大庙成立新的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泗县县政府。陈粹吾(非党人士,原专署秘书)任专员,刘玉柱任专署秘书,陈国栋任泗县县长,石立志任中共泗县县委书记。  5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到皖东北视察工作。在朱湖(今属江苏泗洪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就扩大抗日武装,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0月,泗县建制撤销,分别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办事处。  30年4月,泗东、泗南办事处合并为泗南县;泗宿、泗北办事处合并为泗宿县;泗五灵凤办事处改为泗五灵凤县。  5月,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由津浦路西来皖东北(当时属泗县境)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年底,日伪县长罗少泉去职,王幼垣接任。  是年,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等县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组织“农救会”,建立健全区乡政权。  31年春,泗灵睢县成立。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吕振球任县长。  秋,根据地实行普选,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1月13日~12月15日,泗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全面开展33天反“扫荡”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兵分五路进行大规模“扫荡”的计划。  32年4月15日,日伪军向泗县西南30华里的时渡、夏庙一带进行“扫荡”,烧毁民房628间、粮食900多石,抢去牲畜20余头,杀死群众3人。  秋,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攻克董圩、河涯徐伪军据点,歼敌300余人,开辟了马厂区。  9月,日伪泗县政府开办初级中学1所,招收学生80名(该校于民国34年上半年停办)。  33年春,张宝鉴(山西人)就任日伪泗县县长。  7月5~12日,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和七旅一个团,攻克张家楼伪军据点,毙伤俘敌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物资。  34年4月29日,四师九旅分兵三路,拔除城西关帝庙、长直沟、虞姬墓三大日伪据点,敌伪官兵130余名被俘,其余大部被歼。  8月,日本投降后,驻泗日伪军撤离泗城。  10月,恢复泗县建制,撤销泗灵睢县、泗五灵凤县,保留泗宿县、泗南县。  同月,成立泗城市政府,市委书记冯邦仁,市长刘青平。  35年2月5日,泗城举行花灯大赛,庆祝解放后第一个春节。  春,七专署在泗城召开公审大会,枪决日伪泗县县长罗少泉、张宝鉴,五河县县长余乃桂。  4月,中共泗县县委组织50余人的工作队,赴张楼区瓦坊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7月27日,国民政府军(以下简称国军)桂系一七二师进占泗城。江石安就任泗县县长。  8月7~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八师和华东野战军九纵等部队奉命进攻泗城,同桂系守军日夜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当因暴雨不利再战,攻城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9月,中共泗灵睢工委成立,李任之任书记。  同月,县委书记王允昭率游击队在泗东重岗山北麓义井张村与国军主力遭遇被俘。后在押送途中跳车牺牲。  10月下旬,泗南县副县长曹化东在魏营小李庄战斗中牺牲。  11月24日,中共淮北七地委全部撤往运河以东。国军冯治安部基本控制泗县全境。  36年元月21日,安徽省政府免去江石安泗县县长职,委许志远代理泗县县长。  3月29日(农历闰二月初七日),驻扎在黑塔区三甄家的中共泗宿县西工委武装工作队130余人,突遭国军冯治安部主力包围,突围到陆沟又遭截击,激战半日,田古(中共泗宿县委副书记)、黄华斋(副总队长)等90余人牺牲。  9月,大水。9月15日《皖报》载:“皖东北水灾惨重,泗县等十六县一片汪洋”。  11月21日晚,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淮北挺进支队、七十七团、八十一团攻占泗城,全歼守军泗县保安大队,俘获大队长张镜波以下官兵666名,缴获步枪400余支,轻重机枪24挺。代理县长汪永夔、大队副孙渺,警察局长储贡厥及县府所有人员亦同时就擒(后即撤出)。  48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七日),泗灵睢县工委在泗宿县刘圩区的赤山开会,被国军冯治安部两个团包围。27日晨,在突围激战中,200余人仅17人脱险。  5月16日,泗城解放(由泗五灵凤县政府临时进驻)。  5月29日,国军冯治安部配合泗县大庄区区长季觉非部突袭刘圩,用刀挑、活埋、水淹等残酷手段,杀害中共方面军属18人,造成骇人听闻的“刘圩惨案”。  10月,泗城最后解放(由泗南县政府进驻)。
11月,淮海战役开始,全县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投入支援前线运动。  48年4月,恢复泗县建制,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下辖泗城市及屏山、长沟、沱东、墩集、黄圩、大庄、汴河7个区(10月份,刘圩区从泗宿县划属泗县)。  6月,在韩家祠堂正式建立“泗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秋,成立“泗县工会”;开展“反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兴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刘文昭任泗县县长,陈礼宽任中共泗县县委副书记。  11月27日,县公安局在新集、黄圩两地破获阴谋反革命武装暴乱的“猴子会”。  1950年  春,宿县新华书店泗县分店建立,后又在青阳、草沟两地建立分点。  5月27日,中共泗县党员临时代表大会在泗城召开,出席代表125人。  秋,召开泗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泗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会”)。  10月,侦破反革命阴谋暴乱案3起,捕获匪首4名,匪众49名。缴获长枪13支,短枪5支,假印3枚,油印机1台,伪委任状6张。  11月,县内发生抢劫案19件,黑杀案2件。抢去粮食1600余斤,牲口19头,衣服53件,棉花43斤,打死打伤群众各2人。  同月,以工代赈开挖新濉河,上堤民工57865人。  12月11日,枪毙特务分子关门道头子张道仁。  是年,建立“泗县邮政局”;水灾严重,政府发放麦种、食盐、寒衣、粮食、煤炭等救灾物资,折合新人民币13万余元。  1951年  春,灾情严重,政府救济断炊户,计发粮食27万余斤,衣物20余万件,救济款17.5万元(折新人民币);成立“泗县杭美援朝分会”,开展“保家卫国、增产、捐献、慰问”等活动;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  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节,泗城市有13790人参加反美SWYX。  7月中旬,连降暴雨,河道决口23处,平地水深数尺,毁房屋638间,淹死7人,死牲口12头。  是月,成立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招收土改工作队队员300名,开办土改工作队训练班(7月10日开学,9月10日结束)。10月,土地改革在全县范围内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秋,省、全国治淮特等劳动模范金秀兰(泗县城南小金庄人)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青年学生联欢会,途经苏联,并受到斯大林接见。  冬,县中苏友好协会(简称“中苏友协”)成立。  1952年  元月8日,县委、县府直属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历时30天。  2月,全县土地改革基本结束,进行复查、发证工作。  3月,在泗城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同月,枪毙日伪汉奸张家恶霸大地主张海生。  春,县委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组织生产自救,同严重灾荒作斗争。  冬,创办屏山区大彭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办冬学、常年民校,全县万余翻身农民积极参加学习政治文化。  1953年  元月,取缔反动会道门,宣传教育群众退道,孤立、打击少数反动顽固分子。  4月24日(农历三月十一日),发生历史上罕见的霜灾,受害小麦雨后却重新分蘖、抽穗,夏收一般仍获丰收。  10月,法院、妇联等单位在港河、高圩两乡进行《婚姻法》宣传试点工作。  冬,推行农业三改政策(改旱田为水田,改低产为高产,改一季为两季);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54年  2月,在泗中操场召开公判大会,枪毙原泗县国民政府大庄区区长季觉非。  7月17~18日,召开首届一次县人民代表大会。  8月,发生特大洪水,淮河堤坝发生险情,县长李弟凯率民工星夜奔赴五河县淮堤抢险。  11月,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全县人民认购123900万元(旧人民币)。  年底,全县批办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589个,自发社810个。  1955年  元月,全县降罕见的大雪,平地雪深约1米,气温降到零下24℃,致使不少树木冻死,交通中断。  2月下旬,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全县29万人签名。  3月1日,银行发行新人民币,同时回收旧人民币。新旧币兑换率为1∶10000元。  5月10日,枪毙阴谋武装暴乱的反革命分子陈全权等10余人。  6月,泗宿公路泗县段(泥结碎石路面,全长24公里)全线竣工通车。  7月,开展肃反运动,部分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宿县地区进行肃反学习。  8月,孟仁寿堂首先实行公私合营。  12月24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号召放开手脚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  3月,县广播站建立。  春,城乡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全行业联营和公私合营。  5月5~13日,中共泗县首届党代会在泗城召开。  8月,进行工资改革,取消干部原供给制、包干制待遇,实行工资制。  同月,刮龙卷风。长直沟粮站仓库一面山墙被摧毁,鹿鸣山上一棵百余年的银杏树被连根拔起,滚落山下。  是年,全县农村高、粗、快(要求过高、工作过粗、时间过快)地实现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  1957年  3月7日,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调整为、23乡、1镇。  5月6日,泗州戏剧团优秀小生马方元参加省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共中央、毛主席作汇报演出。  5月27日,成立中共泗县县委整风办公室,部以下成立整风小组。  10月1日,创办《泗县报》,为5日刊,8开4版(1961年停刊)。  是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动员群众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  冬,开展反右派斗争。由于当时严重地扩大化,致使全县一大批干部、教师和群众被当作右派进行批判斗争和处理。至1958年8月定性处理时,188人被划为右派分子,117人被定为疑似右派。1962年,50余人获甄别平反,大部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后,全部给予平反、安置工作。  1958年  3月,全县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运动月活动。  4月,横跨新濉河的八里桥节制闸施工。该闸跨径4米,全长55.6米,是县境内最早兴建的大型公路桥闸。  7月,在泗城东关外重建泗县师范学校(1962年停办);在草沟、刘圩各建初级中学1所。  9月29日,全县以“高速度”成立9个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0月,建立泗县第一机械厂(后改为阀门厂)。  12月,全县农村强制办起公共食堂2271个,实行所谓生活集体化;部分学校实行师生“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  冬,大搞所谓高指标的“实验田、卫星田”;民利河开工,上堤民工约4万人。  是年,全县先后兴建炼铁厂、炼焦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以及造纸、被服、水泥等厂,总计大小工厂79个,职工2.7万余人。大部未建成投产即下马,造成严重的浪费;投资兴建大小炼铁高炉百余座,投入的是好铁,炼出的却是废铁渣。  1959年  7月,县妇联调查全县妇女患子宫脱垂病的有7163人。县委积极组织医务人员治疗。  9月,开展“反右倾斗争”,对所谓干劲不大、思想保守的人,进行“拔白旗,鼓干劲”的批判斗争(后均给予甄别、平反)。  秋,“五风”严重,粮食工作出现“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的严重问题,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1960年  春,县境各地食堂口粮标准低,营养差,社员普遍浮肿,外流加死亡,全县人口总数大大减少。  冬,在泗城东关外兴建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内建有“雪枫亭”。  1961年  元月11~18日,县委召开五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整风整社指示。  春,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先后派工作组来泗县整社,纠正“五风”;在部分社队实行“责任田”(包工包产到户,又叫“包产田”)。  5月18日,县委建立压缩城镇人口领导小组。  8月31日,县委建立甄别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在整风反右中被错划成右派或受各种处分的人,进行甄别平反(至1962年秋草草结束)。  秋,成立物资退赔小组,补偿社队在“共产风”中所受损失。  10月8日,精减机构,撤销劳动科以及多种经营、粮食、农机等8个办公室;林业科、种子站与农业局合并为农林局;文联、体委、扫盲办公室并入文教局;农机局交入工业局;农机厂划归工口;科学研究会、研究所和科普协会合并办公,划归农口;图书馆并入文化馆。  冬,大部分工厂停办,下放职工,原调用的农民工均动员回农村;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解散社队集体食堂
 1962年  3月17日,县手工业管理局经理部因工人吸烟不慎,引起大火,烧毁房屋8间及大量物资,损失约2.3万余元。  是月,调整区划,全县改设9区、38公社、1镇。  7月4~8日,县内降两次暴雨,毁房屋862间,农作物大部被淹,造成重灾。  1963年  2月5日,县委派工作组到大营公社进行所谓改正“责任田”(即取消责任田)的试点。  4月,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青少年积极响应。  5月14日,县委部署在农村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强调以改正“责任田”为中心,割“资本主义尾巴”,巩固集体经济。  是月,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运动,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三个单位首先进行试点。  1964年  6月,县直机关全面开展“五反”运动。  10月,县委书记郑英葆率工作组赴砀山县参加地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试点,县内同时进行“四清”运动。  1965年  元月,脑炎、麻疹流行全县,患者千余人,死亡近70人。  12月15~20日,县委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出席代表575人,特邀代表10人。会议主要内容: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觉悟;贯彻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二十三条”,并学习有关文件;动员群众积极参加运动。  1966年  7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集中全县中、小学教师千余人在泗城学习,连续进行100天,数百名教师受到残酷的批判斗争,少数人并被戴高帽游街。  8月下旬,全县掀起所谓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狂潮,火神庙、城隍庙、释迦寺、耶稣教堂被捣毁,带有旧花纹图案的器皿被砸毁,旧书旧画被焚烧,致使一些珍贵文物被毁被盗。后更发展到强迫妇女剪辫子、发髻,查抄“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家庭。  是月,县人委召开所谓“破旧立新”会议,将泗城几条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红旗、东风、反修、反帝、兴无等路。  10月20日,新汴河工程开工,全县8万民工开赴工地。  是月,泗县第一个所谓造反组织泗中“八八”造反团建立。接着,县直机关统一建立“五保卫”造反队。之后,机关、学校、工厂的造反兵团、战斗队纷纷建立(造反团大到几百人,小到三两个人)。  11月下旬,合肥“八·二七”造反团成员来县串联点火,使“红卫兵”运动在县内进一步狂热化。  是月,接中央通知规定,县委组织中小学师生代表团,去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967年  2月,造反组织纷纷夺权,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县党、政机关瘫痪。各级领导干部均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常被勒令接受批判、游街。使大批干部、知识分子遭到残酷斗争,或下放工厂、农村受监督劳动。  3月,“红卫兵”和部分教师纷纷离校,进行所谓“大串联”、“新长征”,全县学校陷入停课状态。  春,以县人民武装部为首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9月8日,蚌埠造反组织“铁红总”百余人,携带武器,分乘两辆汽车,到县人民武装部抢枪,被民兵当场打伤几十人,打死8人。是为“九·八”事件。  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进驻泗县“支左”,实行军管。  是月,县公、检、法机关瘫痪,后为所谓群众专政机构的“文攻武卫”指挥部所代替。他们对干部、群众随意非法查抄、拘捕、刑讯。  11月,穿越新汴河下的石梁河地下涵闸施工兴建,并于1968年11月竣工。石梁河地下涵为6孔。涵闸立体交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治,内外分流,为县内重要水利设施。  1968年  春,学校复课闹革命,各派组织实行所谓“革命大联合”,建立“三结合”(革命干部、造反派、群众的代表)的领导班子;召开第一届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大会。  7月20日,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军代表武志祥任主任。  8月,全县各区、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各部委、局、办、公司、厂、站均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实现了所谓“全县一片红”。  秋,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县上万人参加学习。“文化大革命”进入狂热阶段,到处大搞“红海洋”、“语录牌”、“请示台”,实行“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唱语录歌。  11月,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建议文章,硬性动员300余名小学教师回原籍,接受所谓贫下中农“再教育”、“再分配”。  12月13日,整党工作开始,县委要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门整党、火线整党、吐故纳新”的指示。一批造反派被突击吸收入党。  是月,农村学校、医院、供销社均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城市学校由工宣队进驻。学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  年底,清队工作开始,不少干部、群众被划为清理对象,遭到批斗、拘禁、刑讯等迫害。  1969年  1月15日,首批上海下放知识青年(简称知青)849人和本县知青636名,一起下乡插队落户。  2月23日,精简机构。全县9个区全部撤销,38个公社合并为17个(后又增至20个),44个部、委、办、局合并为11个组。  5月25~31日,召开1700人的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九大”精神,并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  9月24日16时30分,淮北市供电局正式向泗县输送110千伏高压电。  10月10日,胜利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  3月,县革委会提出“普及初中教育”,要求社社办中学,完小附设初中班。  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一五五部队,芜湖市和地区超《纲要》宣传队先后来泗县,帮助“抓革命,促生产”。  6月,2400名上海知青、1500名蚌埠知青、630名本县知青先后到泗县农村插队落户。  9月9日,县革委会实施新的机构编制,各局分属县革委会四大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人保组)领导。  1971年  春,泗城机关、学校、商店、市民分段包干,义务修筑东方红路(1984年改名汴河路),计为国家节约3万余元资金。  6月,新汴河上一座大型节制水闸——团结闸竣工,18孔,蓄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  同月,自5日开始,连续阴雨28天,小麦出芽,全县损失严重。  8月,新汴河城西关庙渡口发生沉船事故,溺死男女青年7人(男1,为上海知青)。  11月,县革委会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毛泽东主席关于“省地县第一书记都要管教育”的指示,要求公社(镇)建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县城中小学派驻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冬,泗县“五·七”大学师范班开始招生,招收名额144人,全由公社推荐入学。  年底,按照国务院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批准,豁免泗县1961年前各项贷款计800.1万元。  是年,新汴河正式通航,县境中断多年的水运事业恢复。  1972年  6月下旬,连降暴雨,全县倒塌房屋2000余间,死13人,农田受灾达27万亩。  7月19日,县委、县革委会联合发出“关于宣传学习李月华英雄事迹的通知”;同日,中共宿县地委追认李月华为共产党员。之后,《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褒扬文章。  8月18日,屏山公社东风大队发生紫斑病蔓延情况,县委向省委紧急报告,请求派医疗队协助抢救。因抢救及时,仅死亡数人。  12月1日,化肥厂建成投产(碳酸氢铵)。  12月12日,县委就丁湖公社供销社随意丢弃报废农药“西力生”和“六六六”药粉,导致105人中毒,4人死亡,污染粮食1万余斤的事故发出通报。  年底,完成泗城西关大街路面拓宽(由5米拓宽到12米)工程,并浇筑沥青路面。  1973年  元月8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整风动员大会,开展批林整风。  元月13日,县委抽调县直机关于部250人下乡蹲点,芜湖市又派来宣传队帮助社队开展所谓“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的群众运动。  12月,工宣队进驻县直各机关。  1974年  2月14日,县委部署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3月15日,召开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8月12~13日,全县突降暴雨,平均雨量300毫米左右。县东北刘圩、赤山、黑塔、汴河、瓦坊等公社水灾惨重,计水围村庄180个,伤32人,死9人。死伤牲畜98头,倒塌房屋2万余间。洪水发生后,南京部队派舟船连帮助抢险救灾。是年冬,地区行署拨给救灾款980万元。  1975年  2月5日,在泗中广场召开县“第五次农业学大寨”万人大会。  3月20日,县委组织人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结合普查妇女病。  4月8日,成立人工降雨、消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因代价太高,不久即中止此举)。  8月24日,宿县地区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泗县举行,历时4天。  是日,县委通报赤山公社钓台大队窦宅小队、东风大队陈蔡小队两起办婚事请客,发生140人食物中毒的事件。  10月,筹建“四级农科网”(县设农科所,公社设农科站,生产大队设农科队,生产小队设农科组)。当时一哄而起,后陆续垮掉。  年底,开展批判以“三项指示为纲”(三项指示是:学习理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县政治局面再度陷入混乱。  是年,开展学“朝农(朝阳农学院)经验”,学校大搞所谓“开门办学”,实行厂校(农村校队)挂钩,师生轮流下去学工学农。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  1976年  1月8~13日,城乡人民自发组织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活动。  6月24日下午6时半,大庄公社遭受10级以上大风暴袭击,风后降暴雨、冰雹,农作物受损,毁房600余间。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机关、学校均设灵堂吊唁。  是月,全县紧张防震,城乡居民家家搭盖防震棚。  10月下旬,全县机关、学校纷纷集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的伟大胜利。  11月,民利河改线工程开工,万余民工参加施工。  1977年  1月10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盲目提出“今年要建成先进县,明年建成大寨县”的目标。  2月22日,县委在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仍强调指导思想是所谓“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成果”。  8月24日,中共泗县县委成立揭批“四人帮”办公室。  11月5日,泗县招生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全县有关高等、中等、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废除“文化大革命”以来实行的推荐招生制度。  11月16日,县委召开科技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8年  8月10日,恢复泗县人民检察院。  秋,遭受百年未有的大旱,政府发放抗旱救灾贷款387万元。  12月20日,县委成立“右派分子摘帽、改正、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是年,县鞋厂生产粘胶布鞋,年产30万双,畅销省内外。  1979年  元月,县图书馆建立。  3月,县丝棉织厂工人岳邦秋、瓦坊供销社营业员张正侠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2月12日,40%的职工调整工资。1980年  元月,县火葬场建成;成立选举委员会,进行县级直接选举;重新调整区划(7月5日结束),全县由20公社、1镇改设10区、1镇、48公社。  6月,阴雨连绵,小麦出芽、霉烂,全县损失严重。  8月,电视转播台建成(8月20日正式转播)。  10月,狂犬咬伤824人;发病死亡6人。县委发出“灭狗”的紧急通知。  11月1日,西关大桥北侧拓宽工程竣工,增建1孔35米双曲拱桥,桥面拓宽1倍,来往行人、车辆畅通。  12月,安徽泗州孟仁寿眼药厂建立,产品仍沿用“孟仁寿”商标。  1981年  2月,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月27日,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计有:县委院内的大成殿、马车队院内的释迦寺、大路口公社的邓愈祖墓。  5月,兴建幼儿园1所。  6月22日,县委建立“冤假错案平反审批小组”。  是月,县渔场试验成功鲭鱼人工繁殖新技术,填补一项省内空白。  10月16日,“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成立。  11月13日,党史资料征集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征集编纂工作。  12月24日,县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12月25日,召开县八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  2月,县党政机关分开办公。  7月1日零时起,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为639708人。  8月10日,县委召开“五讲四美”(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文明礼貌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9月23日,成立泗城下放居民收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审批、安置工作。  10月4日,成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征集资料和编纂工作。  10月31日,县委作出关于学习丝棉织厂退休工人,省、县先进生产者,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岳邦秋事迹的决定。  12月,县委制定“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番规划”。  年底统计,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受理各种案件的申诉材料3601件。其中立案审理的2417件,除143件历史老案尚未复查结案外,其余全部复查结束。  1983年  2月23日,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通知。  5月23日夜,县农业银行被盗人民币16万元、自行车1辆。8月23日破案,要犯蔡辉落网。11月10日,蔡犯被判死刑执行枪决。  6月27日,县委下文责令占用宗教房屋的机关、单位限期归还产权,退让房屋、财产,并赔偿过去平调的损失。  7月,县广播站实行无线广播,频率为99.5兆赫,覆盖半径为45公里,最远的找沟乡、大安乡均能收到。  8月23日,全县统一行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  9月2~18日,县内全民动员,投入捕捉全国通缉的重要刑事罪犯王宗、王宗玮的行动。  10月,泗州电影院建成,内设千余座位。  11月17日5时10分,县境发生4级有感地震(震中山东荷泽)。  11月21~27日,县委召开党史座谈会,到会88人。  11月27日,中共泗县县委、泗县人民政府于泗城东关外烈士陵园,为王子玉、王亚箴、魏正斌、曹化东、王允昭、田古6位烈士立碑纪念。  是年,全县人均粮食过千斤,成为全国138个粮食翻番县之一;是全省43个提供商品粮1亿斤以上的县份之一;是提供商品棉10万担以上的8个县之一。  1984年  春,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区、社行政机关分期分批进行机构改革,一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工作岗位;调整区划,取消公社一级行政组织,全县改设48个乡(区镇未变)。  3月8日,县妇联召开大会,表彰643个“五好家庭”。  4月6日,成立“三种人”(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核查领导小组。  5月下旬,北环城马路施工,集资14万元,路长1.7公里,路面宽9米,年底竣工。经验收,符合国家二级公路标准。翌年春,于西关大桥北侧立碑纪念。  6月14日,由朱士贵、许成章和省黄梅戏剧团丁式平等编剧,舒适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黄梅戏神话故事片《龙女》,在泗州电影院举行首映式。导演舒适、副导演冯笑参加了首映式。  9月20日,成立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12月,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  是年,泗县生产蚕茧25万斤,比1978年增长10倍,成为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收购山羊皮14万张,成为全国15个养羊先进县之一。  1985年  2月,县委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倾听代表们意见,慰勉他们为教育事业作奉献。  3月25日,人民电影院首次放映宽银幕立体电影。  6月,小麦获得历史上罕见的大丰收。  9月,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召开文明单位、文明村表彰大会,计16个文明单位、22个文明村受表彰。  9月10日,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0月,连续阴雨40余天,严重影响秋收秋种。立冬之后,小麦尚未播种完毕。  年底,全县人民筹集泗州大曲酒1000瓶,泗县鞋厂生产的药物布鞋1000双,泗县服装厂生产的衬衫1000件,对云南边防前线将士进行慰问。  是年,人民电影院荣获1985年省文化系统文明单位称号。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  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  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州治于虹,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  民国元年(1912)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21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  民国27年11月7日,日本侵略军小川部侵占泗县城,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先后迁治郑集、双沟、管镇等处。29年3月,中国共产党组织接管国民政府在皖东北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30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3个边区县,次年春增设泗灵睢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泗县沦陷区的伪政权,先是维持会,后为县政府,治泗城,先后属苏淮特区和淮海省。34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泗县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中共地委暨泗县政府治泗县城。  民国35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36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37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沿续至今。 第二节 区域  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公里。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公里;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县界,斜长85公里。全县面积3975平方公里。民国38年(1949)5月,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出,组建泗洪县。现行区域西起长沟乡许韩庄,交灵璧县界,东止黑塔区大魏乡朱庙,交泗洪县界,宽43.5公里;南从墩集区大路口乡小营庄,交五河县界,北到大庄区大庄乡许庙庄,交睢宁县界,长44.3公里;东南从墩集区霸王乡界牌张,交泗洪县界,西北至黄圩区曹场乡朱埝庄,交睢宁县界,约58公里;西南起草沟区大梁乡沈庄,交灵璧、五河县界,东北至山头区找沟乡的后蔡庄,交宿迁县界,约674公里。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呈长方形。 第三节 区划  清末,泗行州制,共辖72里122堡。  民国元年(1912)改县后,原州境未变,划为9个自治区。一区区公所驻泗城,二区驻双沟,三区驻芦圩,四区驻上塘集,五区驻半城,六区驻管公店,七区驻四山,八区驻青阳,九区驻草沟。20年划78镇,146乡。21年改为自卫区。22年,第五区境分为二,设第十区,区公所驻吕集。24年,全县并为5区,设区署。旧一区划出蟠龙镇、屏山镇、双庙、小王4联保归二区,其余和旧九区合并为一区,署泗城。旧二区划出周桥联保,其余和七区合并,加一区划出的4联保为二区,署许大庄。旧四区划出霸王、垫湖、马公镇3联保,其余和旧六区合并为三区,署双沟。旧八区划出识头、陈圩2联保,其余与旧四区划出的3联保、旧二区划出的1联保,合并为四区,署青阳。旧五、十两区合并,加旧八区划出的2联保为五区,署半城。全县共辖5区,83联保,892保,8911甲,94901户。  民国30年和38年,泗县两次划属泗南、泗五灵凤、泗灵睢、泗宿4个边区县。  泗南县:民国30年6月成立,辖管镇、鲍集、峰山、上郑、魏营、墩集、石集、陈圩、青阳、通海、洪泽11区和泗城市。  泗五灵凤县:民国30年6月成立,辖沱东、沱西、沱北、五北、沱南、浍北、濠城、淮北、浍南、路东、灵南、临淮12区和五河市。  泗灵睢县:民国31年春成立,辖马厂、大庄、官山、李集、泗北(屏山)、张楼、濉南、桃园、港河(泗西)、邱集10区和李集镇。  泗宿县:民国30年春成立,辖潘山、闸塘、归仁、刘圩、重岗、朱湖、汴河、苏圩、杨圩、金镇、杨集、凌城12区和宿迁市。  民国38年4月,泗县恢复原建制,设泗城市和屏山、长沟、沱东、墩集、黄圩、大庄、汴河7个区。10月刘圩区由泗宿县划属泗县,共辖8区。1950年撤泗城市,设中城、东关、西关3镇;其余区划未变。1952年增设城关区。1954年,中城、东关、西关3镇合并组建城关镇。  1956年,合并为5区1镇34乡:刘圩区辖汴河、马厂、黑塔、张店、赤山、潼南、林河、刘圩、四山9乡;墩集区辖草庙、大营、刘湖、霸王、墩集、胜利、樊集7乡;长沟区辖瓦韩、李渡、长沟、大安、草沟、丁湖6乡;城关区辖屏山、城西、城东、老山4乡;大庄区辖大庄、巩沟、曹场、小河、高集、张楼、杨集、瓦坊8乡。,  1957年春,撤区,全县划为汴河、马厂、黑塔、刘圩、四山、赤山、大营、墩集、草庙、长沟、瓦韩、大安、草沟、丁湖、城西、老山、屏山、王集、步伦、大庄、曹场、赵集、杨集23乡和城关1镇。秋,合并为汴河,马厂、黑塔、四山、赤山、大营、墩集、草庙、丁湖、草沟、大安、瓦韩、城西、老山、屏山、大庄、曹场、赵集、杨集19联社。  1958年秋,联社改为人民公社,设八一、赤山、动力、星星、黎明、东风、卫星、红旗、红光9个人民公社。  1959年,人民公社以所在地名命名,赤山改为刘圩,八一改为黑塔,星星改为丁湖,黎明改为草沟,东风改为城郊,卫星改为屏山,红旗改为大庄,动力改为墩集,红光改为黄圩。  1961年冬设区划社,设城郊、黑塔、刘圩、墩集、草沟、屏山、大庄、黄圩长沟、9区和城关1镇,辖38公社。  1969年撤区并社,原38公社并为红塔(即黑塔)、汴河、刘圩、赤山、东方红(即草庙)、墩集、城南、丁湖、草沟、瓦韩、红旗(三湾)、长沟、前李、屏山、徐贺、瓦坊、大庄、黄圩、赵集、樊集20公社,城关镇仍旧,辖269生产大队,3756生产队,105469户。  1980年再次设区划社,设10区48公社和城关镇。1983年,改公社为乡,并增设刘圩镇。到1985年,全县共辖10区,2镇和1个国营场站,l个场代队,461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14个居民委员会),2783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3个居民小组),124252户。  泗县1985年概况表
楼主是泗县人?
是啊,我是泗县人.到厦门有7-8年了,
一、古遗址  宿县地区到1988年7月止,共发现古聚居址,古城址、古窑古冶炼址、古战场等古代遗址105处。  灵璧县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三山蒋庙遗址、玉石山遗址、双龙埂遗址,秦汉时代的该下古战场,汉代的南徐北、近湖、后园、庙西徐、吴村、阎庄、陈园、大徐桥、南徐家、吕桥、妥龙山、枕山、张山口、蚂蚌庙、三娄、五女井、介沟、李庙、丰庙、瓦庙、武庄、沙坝、大郑庄、李瓦房、贺家、潼山村、仓起、陈庙台,北齐——宋代的潼郡遗址,隋唐时代的火神庙遗址,宋代下街遗址、张氏园亭遗址,元代的解台子,秦汉时代的霸王城、古城城址,汉代的固贤城址,明代的灵璧遗址,汉代的灵觉山窑址,唐代的大路窑址,秦汉时代濉水之战遗址,宋代的三郎山冶炼遗址,明代的孟山窑址,明代的齐眉山古战场,宋、元时代的老营湖古战场遗址等48处。  泗县境内有新石器晚期的余家台遗址、扬台遗址,秦汉的西圩遗址,汉代的潼城、霸王城、夏丘,姚翟、阴陵山、娄庄、小梁,汉至清的高低李遗址、贡庄遗址、陆庄遗址、虹城城址等14处。  宿县境内有新石器时期的小山口、小店子、桃山集、腰庄、芦城孜、白陈、鹅鸭城、吴城孜、禅堂、骑路谷堆,商周时代的五柳遗址,周代的西上航遗址、夏疃遗址、离山铺遗址,春秋时代的鲁吴会盟遗址,秦代的陈胜、吴广起义旧址,蕲县的古城址,苻离具城址,汉代的甾丘县城址、安阳县城址,南北朝时的斛城县城址、辛丰县城址、曹村青瓷窑址,汉代的黄土桥铸铁遗址,唐代的白居易东林草堂遗址、百战道遗址等26处。  宿州市境内有隋代的甬桥遗址,明代的宿城古城墙等。  萧县境内有:新时器时代的花甲寺遗址,商周时代的北泉、城阳、大蔡庄、金寨,汉代的祖庄铸钱遗址、帽山铸钱遗址,唐宋时代的白土寨窑址,金代的永堌城址,明代的萧城旧城址等10处。  砀山县境内有战国时的狐文城遗址,秦代的夏邑城遗址,汉代的宴喜台旧址,清代的北土山书院遗址。  其中花甲寺遗址,白土寨窑址,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三山蒋庙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蕲县古城,北泉,陶墟,城阳,大蔡庄,五柳遗址,曹村窑址等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花甲寺遗址  位于萧县城东南35华里花甲寺村南,倒流河穿村而过。遗址被截为两半,西半部因临村长期取土,文化层受到严重破坏。东半部面积较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59米。从河的断面观察,文化层厚均5米。  (二)佘家台遗址  佘家台遗址,在泗县城西南约40华里的唐河北岸,北离汴河一华里,遗址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形成台地。后唐河从西南侧通过,切断了西南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化石,中间有灰层并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约13 200平方米。  (三)三山蒋庙遗址  三山蒋庙遗址,位于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三山西麓蒋庙附近。遗址东高西低,漫坡状,中部有一条南北土路通过。1953年发现。从地表面收集的器物有石斧(通体磨光)、蚌刀、骨针、陶网坠、绳纹陶片、鬲足、鼎足、鹿角化石等(在省博物馆收藏)。遗址文化层较深,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四)玉石山遗址  该遗址位于灵璧县城西南约20华里玉石山附近,面积约0.5平方公里。遗址东为龙山,南为虎山,呈东高西低形。1983年发现地表面暴露出来的遗物有石器(已残)、鼎足、鬲足、鹿角、陶棒、绳纹陶件、陶鼎多只,还有叶脉纹陶拍。陶鼎呈足园锥状,有压印痕三道,陶质坚硬,红胎,多系手制。其文化面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三山蒋庙遗址出土的器物有不同之处,也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  (五)五柳遗址  五柳古文化遗址,位于宿城北70华里的夹沟大五柳村西南。西接五柳水库,西南临撞马山,面积约20亩。已暴露出的文化层面积长约80米,宽约60米,厚高约10米,呈高出四周的长方形土堆。由于群众取土,现已基本挖平,呈西高东低,中间略有凸起的高地,遗址文化层暴露的部分厚约1.6米,里面有烧土、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壳、鹿角断块、兽齿骨、纺坠、石斧等。地表层出土有陶罐。  (六)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在宿州南45华里,现蕲县城遗址尚存,整个城址规模南北约3华里,东西2华里多,接近方形。内有蕲县集和五个自然村,三面均有高约三米的城墙遗址,东边较完整,约下宽25米,上宽15米。  (七)萧城旧址  据《清嘉庆萧县志城池篇》记载:“在今治西北十里,唐宋前皆为县治。北辰集作北城,在县北三十里”;又云:“萧城北二十里有黄杨城或谓之北城,其南即为古萧城”。《后汉书郡国志》载:萧国故城,城围十四里,方九里三十步,东南浇城有隍,西北无隍。宋时河决,复于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亦称南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圮于水,复迁至三台山南麓,即今治也。萧城两迁三址。  (八)灵璧城旧址  灵璧城始建于北宋元年间,距今800多年。据《灵璧县志》记载:“灵璧城,自宋筑之,明代复垒甓,清代筑之”。又记载“萧琪背城”。又言:“李显忠复灵璧入城”。又言:“明弘治八年知县陈玉勤筑土城”。又云:“明正德年间知县陈伯安锐意筑城,伐石为垣,陶甓为堞,城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周六里,辟四门楼于门之上。城外凿池,广二丈,深八尺,周八里。”  灵璧旧城有四门,明、清称东门曰鹿鸣,西门曰凤仪,北门曰来璧,南门曰望荆。  (九)萧窑旧址  萧窑旧址位于萧县城东南30华里的白土寨村(因当地产白土而得名)。1961年文物调查时发现。白土寨周围原有城墙,早已拆毁。古窑址分布在城墙外围的南面、西面和北面,陶瓷残片到处皆是。有的地方堆积很厚。萧窑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丰年间。传说有窑72座。产品畅销于今苏鲁豫皖等地,产品以民间日用品为主,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器物胎质较细,色灰白、微黄,器形特点多为宽边浅圈足。萧窑初建时用木材为燃料,北宋时使用煤炭作燃料。北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在这就己发现了炭山。苏东坡曾于此地的白土山北麓获石炭,因作《白土山石炭歌》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以煤炭作燃料,对萧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十)曹村窑址  曹村窑址,座落在宿县北曹村集下庄西250米。现地面暴露遗物很多,有窑具园盘支钉、三角支钉、喇叭口托座。产品以碗类为主,兼有盘口壶,龙柄注子等。釉呈豆青色,胎有灰白、黄褐两种。面积约两万平方米。  (十一)帽山铸钱遗址  1958年6月,于萧城西南10华里帽山村南,小学校门外的路北侧,发现“大泉五十”和“货泉”钱范残片、胶泥质,硬度不大,范形长方,四角去棱,模分两排,每排七至八枚,均系子范。  (十二)祖庄铸钱遗址  1980年冬,在萧县城北一里许的祖庄村的田野间,发现“大泉五十”红陶钱范残片(与帽山同)。遗址高出一般耕地60公分至1米左右,大约分布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耕地面上。  (十三)垓下遗址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21′。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此决战,项羽军败于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附近汉墓较多,时有汉砖汉瓦及兵器出土。  (十四)陈胜、吴广起义旧址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位于宿县城东南40华里处的刘村附近。旧址为覆斗形高台,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为67.6米,南北宽为65.5米,北高南低。台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理石塑像。  陈胜、吴广起义的旧址名涉故台(亦称射故台、射鼓台、射鹿台),古时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故名“大泽乡”。  台上原来有一小学,1983年迁往台西南新建。台上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民国12年(1943年)的石碑四块。清道光二十九年《射鼓台重修碑记》记述:“射者陈涉也,台也,陈涉演武击鼓之台也。”明万历年间,集资建了“楼台寺并铸钟一口,盖钟楼一座”。这些古建筑已被毁,唯土台石碑尤存。1984年在涉故台上开辟纪念馆,雕陈胜、吴广塑像,涉故台修整后供人瞻仰。
(十五)燕喜台旧址  燕喜台,位于砀山城东约三里处。据《江南通志》记载:该台为汉梁孝王刘武筑,名曰“鹿园”。唐时更名为“燕喜台”。台名出典见《诗记鲁颂》:“天锡公钝嘏,眉寿保鲁,居常舆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据《砀山县志》载:燕喜台位于旧城(即下邑古城)东一里许,三面环水,台上有亭,台下有池名“华池”。唐朝诗人李白曾于天宝三年(744年)到此游览,并写下了《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喜池》诗一首,至今仍被砀山人民传为佳话。自唐以后,历朝都曾对燕喜台加以维修,最后一次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后圮于水灾。  (十六)白居易东林草堂遗址  东林草堂遗址即白居易故居,在宿县城北20华里古苻离东菜园毓村。前人曾在这里建白公祠,后毁之,东林草堂遗址犹存。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年16岁在苻离写下了名扬四海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白居易青年时代是在苻离东林草堂度过的,同苻离的山水和朋友结了不解之缘,对女友婵娟子(即湘灵)怀有极深厚的恋情,为她写出了《潜离别》:“不及哭,潜离别;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后来白居易还写诗寄给婵娟子:“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  (十七)张氏园亭旧址  张氏园亭旧址,座落在灵璧县城西关(今县专卖公司宿舍大院内)。该遗址地表遗存一数吨巨石,为张氏园亭故物。宋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路经灵璧时题《张氏园亭记》,原有碑记,后为人所毁。  (十八)宿城古城墙  宿城古城墙,筑于唐元和四年(809年),为一土城墙。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垒石为城。周围六里30步,共长1 115丈,每丈两垛,共有垛2 230个。连垛高三丈三尺,厚二丈五尺。辟四门,东门曰“望淮”。西门曰“连汴”,南门曰“阜财”,北门曰“拱辰”。每门上建成楼,外筑月墙。城下有濠,长八里180步。宿州治所在城西西北隅。宿州古城,今仅保留一小段为州北古城墙,其城濠清晰可见。  二、古墓葬  全区有古墓群、古墓葬114处。其中砀山3处、萧县3处、宿县26处、泗县26处、灵璧56处。  灵璧县,汉代古墓有:虞姬冢、吕桥墓群,郑巷墓群、齐张墓、罗圩墓群、卧龙里墓群、聚花山墓群、骑马墓群、南徐墓群、小马墓、宁山口墓、张山口墓群、妥龙山墓群、母猪山墓群、枕山墓群、大丁公墓群、龟山北麓墓群、黄岗北麓墓群、叶庙墓群、三山西麓墓群、红山墓群、唐山墓群、界沟墓群、灵璧城西轮窑厂墓群、龙山西麓墓群、张圩墓群、大刘墓群、黄桥墓群、程庄墓群、龚洼墓、唐圩墓、山东村墓群、十炉村墓、武圩墓群、峨山墓群、大郑墓群、葛庄墓、大山墓群、凤山墓群、大刘墓群、羊山墓群、城后墓群、谷点墓群、藕庄墓群、彭沟墓群、周寨墓群。三国魏时期古墓:茅山墓、金斗宫山墓。唐代古墓:五女井墓、灵璧城西轮窑厂。宋代古墓:赵孟墓、王昶墓、刘继文墓、晏路村墓、马英墓。明代古墓、张翰林墓。清代古墓等。  泗县,汉代古墓有:索滩墓群、西圩墓群、赵庄墓群、潼城墓群、小梁墓群、阴陵墓群、万巷墓群、侍圩墓群、郝巷墓群、姚翟墓群、孟圩墓群、赵集墓群、万安墓群、油库墓群。宋代贡庄墓群。明代古墓有邓愈祖墓、邓顺兴墓、陈翌墓。清代古墓有柏家陵、李家陵等。  宿县,春秋时期有闵子骞墓;汉代有迁山墓群、冈孜墓群、夏疃墓群、望山墓群、鲁山墓群、离山墓群、黄山墓群、英布墓、沟山古墓、黄土桥墓群、百阵双谷堆墓群、小谷堆墓群、王楼墓群、雪花山墓、皇谷堆墓群、荒谷堆墓群、夏谷堆墓群、马鞍谷堆墓群、九女墓。明代古墓有庞公墓、陈公墓、曹庄墓、皇姑墓、王井涯墓群、禹王庄墓等。  萧县,汉代古墓有老虎山墓群。宋代张村古墓。明代郑恕古墓。  砀山县,北宋有党进墓。明代有薛显墓、黄正钊甲墓等。  其中九女墓、虞姬墓、三山西麓汉墓群、龙山西麓汉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显墓、雪花山墓、冈孜墓群、闵子骞墓、英布冢、张村宋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山西麓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的三山西麓。墓群区,南北长约两华里,东西约一华里,墓群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受到一些破坏。从现已暴露出的遗物来看,多为砖室、石棺墓。随葬品有陶仓、陶鼎、陶楼、陶灶等。  (二)龙山西麓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灵璧县城西南20华里的龙山西麓。墓区范围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同“三山汉墓群”一样,1954年发现,其类型与三山墓群相同,随葬品相似。  (三)九女墓  九女墓位于宿县城东北65公里的褚兰墓山北坡。  该墓为青石建筑,高出山表面一米的土堆,当地称“九女坟”。墓早已被盗,1955年发现并进行了整理。墓长6.12米,宽3.74米,有墓门两个,墓内一个前室,两个后室,说明是一个合葬墓。前后室之间,有雨道相通。前后室和耳室均为石砌叠涩顶,墓顶为方形,有青石藻井,前后室共有画像15块。墓前室顶被破坏,墓室均完整,画像墓石完好。  墓室画像石刻,平底剔花,刻有门吏、车骑、宴饮、祈祷等出行人物及神仙和珍禽异兽。图案造形栩栩如生,线条朴素流畅。据其雕刻风格和原祠堂一碑刻(碑上刻有“阳胡之壬之墓”。碑文开头是“建宁四年二月”字样)记述,可断定该墓为东汉墓。距今1 800余年。  (四)邓顺兴墓  邓顺兴墓在泗县城南18华里的龙宿沟北岸,泗五(泗县——五河)公路西侧约两华里处。“邓顺兴”是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的父亲,在临濠与元兵作战而死。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碑等。墓地高出四周,周围有松柏环护。现墓高约3米,墓基长约10米,宽9米。墓前尚存一断碑,上刻“……卫国公墓”,落款为“九世孙立”。  (五)闵子骞墓  闵子骞墓,座落在宿县城北88华里闵贤集北3里许。墓北有骞山,墓南即闵子祠堂。墓高8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40米。墓地松柏数百株,素有“闵墓松风”之称,为宿县“八景之一”。  (六)虞姬墓  虞姬墓,座落在灵璧城东7.5公里处。灵泗(灵璧——泗县)公路的南侧,唐河东首。原墓区范围南北宽20米,东西长100米。1979年复土修筑了墓冢,并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三块碑修复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扩大墓区,周围筑起围墙,建立了门楼,上书方毅题“虞姬墓”三字。整个墓区为3 942平方米,靠墓区东南侧,建一小型纪念馆。  在墓后的石碑上,上方刻有“巾帼千秋”。正中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旁则刻有“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卿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前往墓区的游人,络绎不绝。  (七)冈孜墓群  冈孜墓群座落在宿县褚兰东冈孜村南500米处。墓群分布在山的东坡,面积12万平方米,多为石室墓。有的石板上有画像石,还有出土过的五铢钱、铁剑、陶质明器等。  (八)雪花山墓  雪花山墓座落在宿县大泽乡王寨村南50米处。雪花山是当地群众口传俗名,传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妹陈雪花葬于此。现墓高5米,直径50米,占地2 000平方米。  (九)薛显墓  薛显墓位于砀山城西南6公里薛口村东南侧,内葬明永国公薛显。墓冢1971年曾被平掉,1981年复筑。墓底部直径约5米,高约25米。有墓碑,为民国13年(1924年)垂立。碑文:“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款为“中华民国十有三年岁在甲子孟夏之谷旦砀山邑人公布,铜山张伯英题”。  (十)皮日休墓  皮日休墓,在宿县北顺河集濉河北岸,石门尚存,题曰“皮日休之墓”。  皮日休(约834—883),唐文学家,襄阳(湖北襄阳市)人,字逸少,后改袭美,又号醉吟先生,亦称醉士,又曰醉民。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性傲诞,能文章。大中末年(859年),移家宿州之苻离,在此写有《寓居宿州和陆鲁望白菊诗》和《汴河怀古二首》等诗篇。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避广明之难流落江南,晚年病卒苻离,葬于苻离东顺河集濉河北岸,墓今犹存。
三、古建筑  据1988年7月统计,宿县地区全区有古井、寺庙、祠堂、殿、桥、府等古建筑33处。  灵璧县境内有汉代古城陶圈井、王庄陶圈井、黄桥汉砖井,清代三宫庙、凤山祠堂、解阁、玄帝庙、高皇庙、天齐庙、会庙、观音寺、泰山庙、学道堂、义仓、侯湖牌坊、寿圣寺等16处。  泗县境内有明代的释迦寺大殿,清时的瑞麟庵、大成殿、山西会馆正殿,明代的水关,清代的彰善桥等6处。  宿县境内有清代的林探花府、树驮桥、九孔桥等3处。  萧县境内有宋代的白土寨古井,清代的瑞云寺、聚泉寺、天门寺、孔庙、华祖庙等6处。  砀山县境内有明代的邵普宅、僧王庙等两处。  其中大成殿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帝庙、学道堂、释迦寺大殿、林探花府、瑞云寺、天门寺、圣泉寺、孔庙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泗县释迦寺大殿  释迦寺大殿在泗城东城墙里边。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一座,站在楼上可俯览全城。院内原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琶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株。大殿系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5米,面积248平方米,现大殿房瓦和墙壁有些破坏,但梁柱粗大挺直,布局井然。《泗虹合志》载:“释迦寺在城东南隅,洪武时建”。据现嵌在大殿后墙上的《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载:“……然考其由来,乃是宋英宗时敕赐寿圣寺,明祖定鼎,易名释迦寺,正德间始建是楼而供养法藏……康熙岁次庚寅中秋谷旦”。因此,此殿应是宋英宗时即公元1064年后所建。至今己800余年的历史。  (二)明代建筑——邵普宅  邵普宅位于砀城东南20公里邵寨村,约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或万历三年(1575年)。邵普字慕孔,号东山。据其后人说,邵普曾做过一任府官,生平事迹无从考查。其后裔邵宗元曾于明崇祯年间,做过保定府同知(见《砀山县志》)。现存房屋为一客厅院,由前厅、中厅和后摆三部分组成。地基由南向北逐步增高,共有房11间,前中两厅为对厅款式,砖木结构。整个房顶由廊柱山墙托,前后壁为雕花棂门组成,檐下木椽均刻有鸟兽花卉图案。中厅正中悬一通间大匾,上书“桃熟西池”四字,为杨姓布政司副史题送,可惜毁于“文革”初的动乱中。后摆为明三暗五(间)之假楼,四角均饰有雕刻,虽经400余年风雨浸蚀,仍基本完好。其东南角上雕砖,正面为一骑马将军,头戴雉尾盔,后挑大纛,甚为威风;侧面雕一猴子栖伏于树枝之下,双前肢护住脑袋,树枝上高悬一马蜂窝;另一侧面为八抬彩轿,整个雕砖造形生动,栩栩如生,寓挂印封侯之掌故,为明代民宅建筑特点。后摆内有梯可达房顶,站其上,前、中二厅尽收眼底,四野风光一览无余。后摆两侧为当时庭院大门,座南朝北,现仍遗有条石高阶,巨石门枢有一上马石,观之依稀可现当年风貌。院内有巨型太湖石两座,玲珑剔透,是明朝以前的遗物。  (三)泗县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在泗县城内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古代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飞檐斗拱,壮观挺秀,长21米,宽12米,面积252平方米。砖木结构,殿房由八棵廊柱顶起,殿墙四周内嵌20棵廊柱。据大成殿脊梁所书,“大成殿”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所建。《泗虹合志》载:“嘉庆九年(1805年)修”。殿内二梁所书,咸丰三年(1854年)重修。距今已250余年。除局部有毁外,整个殿完好。  (四)萧县文庙  萧县文庙位于萧城内,规模宽广,建筑古朴壮观。据考,大成殿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殿址在北城(即旧城),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再重修,成化、嘉靖相继修茸。万历五年(1577年)大成殿与旧城俱圮于水,嗣迁至今城重建。清雍正、乾隆屡加修茸。文庙正门石坊上书“太和元气”四字,现石坊上四字俱在。两侧设署,东设教育署,西设训导署。石坊前有棂星门,解放前已破坏,今幸存者唯大成殿。据考,大成殿原名“宣圣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赐名。原五间,高15米,长20米,深10米,殿基200平方米。东西廊各五间,二道门九间,崇圣祠三间,后院“明伦堂”在“文革”期间被拆除。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尔后省、县两级均多次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现为博物馆馆址。  (五)三山玄帝庙  三山玄帝庙,座落在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三山南麓。现存后殿三间,中殿三间,其中殿三间建于何时,尚未查清,但中殿脊棒上有墨书字迹尚存,记“乾隆四十年重修”,文字清晰。内部结构并附有“斗拱”,雕梁刻柱,古朴高雅,结构完整,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现为山南小学办公室。  (六)林探花府  林探花府座落在宿县刘楼乡林官庄内。该府系清代嘉庆辛未科武探花林方标之府地。林方标字锦堂,功任提督、参将等职。现存房屋58间,房架抬梁式结构,现为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宿州学宫  据《宿州志》记载,学宫始建于1324年,计有大成殿、厢廊房、戟门、棂星门、明伦堂等。现存棂星门和大成殿址。院内有古槐一棵,碑刻数刻”
四、石刻  全区共有石刻37处。  灵璧县18处:有汉代的唐店画像石刻、后娄画像石刻、郑巷画像石刻。北魏的黄圩画像石刻、唐代马巷石造像。汉代贺家镇墓兽。明代吕桥碑刻、三村碑刻、保林寺碑刻、前练滩碑刻、潼山碑刻、大章里碑刻、山神小庙碑刻、东岳庙碑刻。宋代磐石山摩崖造像。清代冯家庄碑刻、龙庄碑刻、碧云寺碑刻。  泗县处:明代石马窝石刻,清代移泗州治记碑刻。  宿县5处:汉代九女坟画像石刻,宋苏东坡墨竹碑,明代龙泉寺碑,清代大龙泉寺碑、雷墓石狮。  宿州市4处:其中主要有学宫碑。  萧县3处:明代何岱墓石刻、清代千佛禅寺碑刻、鞭打芦花处碑刻。  砀山县4处:宋代宴喜台碑刻,明代刘姑桥碑刻、北山书院义田碑刻、黉学碑刻。  其中磐石山摩崖碑刻,苏东坡墨竹碑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女坟画像石刻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移泗州治记碑  “移泗州治记碑”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的石刻。石碑计两块,长206公分,宽77公分。全文35行647字,乾隆四十三(1779年)年直隶泗州知州张佩芳撰。当时书法名家湖北巴东县知县梁巘书。碑刻记载了康熙十九年(1681年),老泗州湮没后,州治暂寄盱眙,后至虹县的事。它记述了老泗州湮没后的情况,当时虹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民的心愿等。是清代早期大书法家梁巘少有的书法碑望。“移泗州治记碑”原砌于县衙大堂后墙上,后砌于县委宿舍后墙上。1981年夏移置于县文物陈列室。  (二)磬石山摩崖造像  磬石山摩崖造像,座落在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  宋代摩崖造像数百个,是在磬石山上南侧,相传为古之废寺。它是在一块巨石上雕凿的。长16米,高2米,中部有两种刻文(阴文),记载:宋代至和三年(1065年)雕刻,系浮雕。其西旧有茶庵,康熙中有僧出游江南,既而还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其摩崖造像,局部为人破坏。  (三)扶疏亭碑刻  扶疏亭在宿县人民政府院内的北城墙上,建于宋代。中间几经毁建,现又重修,已建成殿堂五间。据《明宿州志》记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守,好事者刻诸石,购亭贮之,名曰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刻,构亭以复其旧”。现存碑刻,长约3市尺,高约2市尺,镌刻着竹子和东坡五言诗四句,诗曰:“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下款署东坡居士,没有年月,没有署款。  (四)宴喜台碑刻  1980年10月,出土于砀城东北隅渔场院内的宴喜台。碑高175厘米,宽80厘米。上面纵行镌刻“宴喜台”三个楷书大字,每字约45厘米见方,字体丰腴遒劲。《南畿志》载:“宴喜台在徐州砀县城东五十步,台上有石刻三字,相传李白笔”。《砀山县志》载:“宋正和三年,真州知府李釜为书宴喜台三字,授知县徐戡刻石于台侧,遂讹台为‘宴嬉’。”  (五)刘姑桥碑刻  刘姑桥位于砀山城东南20华里许。刘姑桥建于清初,据传为使孝女刘姑方便看母墓而建。刘姑七八岁时父亡,十七八岁时母眼瞎。刘姑貌美,为侍养其母,剪发放足,毁镜不妆,立志不嫁。亲自耕作,除却捐款,余资用来瞻母。耕作时“朝负母至垅畔,暮负母而归井臼”。其母年90方卒,刘姑尽全力备棺葬母,并每日涉过一小河省看母墓,风雨无阻。乡人感其志,集资于刘姑涉水处建桥,取名刘姑桥。刘姑死后不久,桥亦毁于水。但刘姑作为孝女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砀山县令刘玉瑗重修刘姑桥,桥修得极为简陋,仅用两个石磙作桥墩,上搭一条石为桥身。旁立刘玉瑗题“刘孝姑故里”碑一块,人称一百一十一孔桥(一碑一石一孔桥)。现桥废碑仍存。  五、胜迹  全区名胜古迹共有35处。  灵璧县7处:新生代第四纪的张井象牙化石,二郎山犀牛化石,隋、宋时代灵璧古汴河,大山洞,老茅洞(时间待考),宋代宣和石、磬石山。  泗县8处:明、清时代的西吴菜园古槐,马厂古槐、屏山白果树、老山白果树、谷卢堆、谷李堆、程行村沉船处、黄谷堆(时间待考)。  宿县10处:灵寺化石出土地(时间待考)、春秋时代的八角琉璃井、闵子晒书台,隋唐宿城古汴河道,唐代时村窖藏钱币、宿灵唐槐、二郎银杏(待考)、黄花洞(待考)、商家五里铺子、李顾里铺子(时间待考)。  宿州市1处:隋代看花沟。  萧县7处:唐代奶奶庙古槐、王庄古槐,宋代雾猪泉,明代白土寨银杏树,薛材洞(时间待考)、化龙潭、皇藏峪(时间待考)。  砀山县2处:明、清时代黄河故道遗址、礼河。  (一)皇藏峪  皇藏峪,原黄桑峪,因峪中长满黄桑树而得名。其峪位于萧县城东南60华里的龙冈山中。《大清一统志》载:“黄桑峪在萧县东南,与龙驹咀相连。相传汉高祖曾藏于此,亦名皇藏峪”。峪中有3000多亩天然林木,140余种,七八百种草药,四季常青,风景分外秀丽,为游人向往之地。  在皇藏峪,有座依山构筑的寺庙——瑞云寺。寺周围众山环抱,威严似座城堡。其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年),初称“登云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更名“瑞云寺”。瑞云寺的建筑布局颇具匠心,它背负悬崖,面临深渊。明崇祯年间,增建殿堂楼阁至99间,是三进三阶式院。步入山门,先登“藏经楼”。楼上藏经、楼下斋堂。中院为大雄宝殿,飞檐拱壁,气势雄伟。后院为方丈室,高大轩敞,清雅宜人。整个寺院石级层迭,回廊交错,门楣多变。前院的一株银杏树,是历经1 000多个春秋,但依然绿荫如盖,硕果累累。后院还有一株同根异芽,人称“子母树”,或曰“携子抱孙”,饶富天趣。  皇藏洞则为峪中一胜景。在瑞云寺西南百余步,有一天然崖洞,一块一丈多高的“飞来石”不偏不倚地落在洞口前,石壁上刻有“洞天飞来”四个大字,这便是皇藏洞,相传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被秦兵追赶而藏于此。洞呈圆形,深六丈许,四壁油光,自然似屋顶。洞底平坦,内望漆黑,洞口立一巨石,洞的右下方数十步,有一天然井,井口为多边形,俯视深不见底,传为刘邦避难时寻水解渴,久寻不得,怒拔宝剑,猛力穿石,剑拔泉出,故名拔剑泉。  峪内还有“果老洞”、“洗钵池”、“观景峰”和“雾猪泉”、“美人洞”、“龙驹咀”、“仙人床”等自然奇观。   皇藏峪因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自然保护区,峪中“瑞云寺”是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牛返  车牛返位于萧城西南16里许,因闵损故事而得名。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后居宋相邑之东(今宿县闵贤村)。孔子弟子,德与颜渊齐名,少失母,父续弦。继母孤恩虐骞。某岁冬,骞随父驱车外出,行至半途,天骤雪,骞衣厚而栗,其两弟反之。父震怒,鞭挞出芦花,遂悟,速返出其妻。骞哀告:“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感其孝行可嘉,遂罢。母已感悟待骞如己出。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间”。子骞一生从事教育,后世历代皇帝赐匾封公,褒为“几圣”。并树碑纪念,铭文曰“鞭打芦花处”。当地现改名为芦花乡,使其懿行美德,千古流芳。  (三)化龙潭  萧城西南五里许,虎山脚下,徐林村前山沟中,有一潭,深丈余,曰“化龙潭”。相传该村昔有一孀妇,生一子体肤铁黑,取名小黑龙,母子家道小康,相依为命。一日携子上潭洗衣,洗毕告子:“天大旱,速回浇园”。龙虚诺而去,薄暮,母往视子,见子偷闲,怒斥之,龙佯灌不力,母去复停。至夜间,龙座井上,身微动,泉猛出,少顷,满园皆水。次日,母出见疑甚,匿茅庵窥视,惊见黑龙跃出。遂气绝。龙葬母子潭,植松四株,哭坟数月,其孝行广闻乡里。娶一妻,同耕作,某日忽大雨骤至,妻误入深渊,龙乘云而去。每年夏秋返乡探母,必有大雨成灾,天公不允再归。后值旱年,乡民常聚众祈雨,每求辄应,后建龙王庙永作纪念。  (四)汴河故道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的宿州市、宿县、灵璧、泗县。沿宿(宿县)永(永城县)、宿(宿县)洪(江苏泗洪)公路的方向向西向东伸延,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泗县城西门偏北15米处,现遗存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深挖河床时,在泗县鹿鸣山北两华里处挖出木船一艘,长约10米,分前后两仓,初步鉴定为宋以前的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处。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 300公里,是时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为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唐、宋时江淮漕运皆由汴水而达京师。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河即渐淤塞,不久即废。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折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引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出我区而东流至江苏省泗洪县的马公店,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下游自江都宫入于海。  六、近代史迹  (一)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蔡洼  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萧县蔡洼村杨家台子召开全委会议,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后,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会议地址保护完好。198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皖东北抗日学校旧址  抗日学校旧址,座落在灵璧县城西北,尹集镇薄林小学院内。现旧址遗存砖墙瓦顶的房屋五间,为当时学校的办公室。1943年至1944年期间,李先念同志曾在办公室东南15米处的南屋住过。曾到该校住过或讲课的还有张爱萍、吴芝圃、彭雪枫、钱正英、赵汇川等同志。  (三)宿州烈士陵园  宿州烈士陵园,座落在市区的东北隅,始建于1951年,修建于1976年。其园北依沱河大堤,南傍护城河,坐北朝南,占地156亩。园内主要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彭雪枫同志的大理石雕像,烈士公墓以及亭台,花房和新建的纪念馆等,高大的烈士纪念塔上镌刻着陈毅同志的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彭雪枫同志的雕像下方,刻有吴芝圃和张震两位同志写的关于彭故师长雪枫同志革命史略的悼念文章。  陵园内的建筑富有民族特点,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园内广植苍松翠柏,花草芳芬。每到清明时节,祭扫烈士墓的人群络绎不绝,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四)砀山县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砀城南关外,面积约有十余亩。园中有烈士墓、纪念碑和骨灰堂。烈士墓用红砖围砌,水泥券顶,周围被苍松翠柏、鲜花绿草所环绕。纪念碑上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系选毛泽东手写字体。  陵园建于1972年,以纪念1946年至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次解放砀山所牺牲的烈士,特别是1947年二次解放砀山时所牺牲的华野一纵指战员200余名。  园内骨灰堂,安放着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烈士遗骨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242832 second(s),query:5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