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字派。四川达州宣汉。或者陕西的来

近代饶氏名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近代饶氏名人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蒲圻饶氏来自何方?
蒲圻饶氏来自何方?
湖北赤壁上官仁庄饶有武撰
宗谱文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祖源的叙述,就是要说明祖先来自何方。
蒲圻饶氏宗谱上有关祖源的叙述有“临川·婺州说”、“
进贤·介冈说”等多种不同的说法,我经过多年考证,确定蒲圻饶氏派出分宁,系属三沙。
一、临川·婺州说
年十三世若蒙完白公在我赤壁饶氏家谱《二续谱序》中说:“我饶氏派出婺州,廛自宋宁”。他在《世系》中也说“吾宗自千二府君由江右婺州受廛于蒲”,“窃考婺州地名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若蒙公说赤壁饶氏来自江西临川婺州。按他的意思,应来自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婺州。就是说婺州是临川县以下的行政单位。
经查江西只有婺源县,自古至今没有婺州,浙江省才有婺州。在三国吴金鼎三年(年)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隋开皇九年灭陈改吴州,十三年(年)更名婺州,明朝改为金华府,现名金华市。临川建县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临汝二水,遂名临汝县。战国时属楚。北与进贤县相邻。其后历代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名称不一。现为抚州市临川区。进贤与临川为邻县,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变更,会不会婺州有时属进贤,有时属临川,有时属浙江呢?在进贤或临川会不会有一个县级以下的小地名叫婺州呢?经反复询查,进贤、临川等地没有查到“婺州”这一地名。浙江婺州,现名金华,江西临川、进贤都与金华相距约。行政区划变更,再怎么变也绝不会把金华划到江西去。所以婺州地名只会在浙江,不可能在江西。为什么若蒙公说赤壁饶氏出自临川婺州呢?下面来分析一下。
完白公在《世系》中说:“上世有饶止翁讳敷仁,礼部侍郎也。”在《世祀》中说:“婺州发祥,止翁衍庆,一门金紫(指贵官),满床牙笏(牙笏是大臣朝见皇帝时手持的象牙手板),猗与盛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先代有饶止翁,名敷仁,官为礼部侍郎。止翁的发祥地是婺州,满门高官,真是兴盛啊!“满床牙芴”是形容官多,下朝回家后,牙芴摆得满床都是。床是摆放牙笏的架子,不是睡觉的床。
饶止翁何许人也?饶止翁即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宋朝著名学者,陆九渊弟子,以经学著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逝世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陆九渊,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魏了翁,宋代官吏,通医。先后任四川节度判官、国子正、秘书省正字、潼州提点刑狱、绍兴知府、福建安抚使。撰《学医随笔》一卷刻本行于世。止翁是名人陆九渊的弟子,逝世后有名人魏了翁题写墓铭,本人又是学者,可见是一个大名人。完白公当然也知道这位大名人。正是看中了临川止翁的名气,才把他写进来的。把名人写进宗谱当然是为了使家族见得显赫。饶止翁的确是住在临川的,若蒙公误认为浙江婺州在江西临川,所以把婺州写进来了。
还有,“第廿二世,旌之子廷甫任秀州节度使。因公至婺州金华县柳林市,山水清奇,遂居之。”世祖廷甫曾任秀州节度使,节度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官不小,当然是我饶氏值得骄傲的名人了!廷甫公正是居于婺州。但在若蒙公写谱牒文献时,江西谱还没有传到蒲圻,若蒙公可能知道廷甫公这一饶氏名人,在他所写的谱牒文献中虽说没有提到饶廷甫,但在他写的字派诗中有“金华之晋贤”之句。所以若蒙公所说的婺州可能与饶廷甫有关。
从后来传入蒲圻的江西谱上来看,饶止翁并非我们的直系祖先。当然江西谱上的远祖世系矛盾重重,作不得根据。从若蒙公所说的“上世有饶止翁”来看,他把饶止翁作为我们的祖先了。毫无根据地把饶止翁作为我们的祖先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是止翁并没有住在婺州。&&&
看我族现在的家谱,受氏考从第一世,即受氏始祖开始记起,记至第四十世叔祯。其中很少有说居住地的。载有确切居住地的有:“第十五世,女娥,字琼贞,年十四,闻父溺,走哭水上,三日不食,死。明日鱼鳖数万,浮父尸起,乡人异之,葬娥蕃水,为立庙在饶州府乐平县。”饶州府乐平县为今江西乐平市。既然“立庙在饶州府乐平县”,其居住地也应该在饶州府乐平县,不会把她的庙立到别的县去。果然在乐平市网站上查到饶娥的资料:“饶娥(749—762年)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柳宗元闻后也颇受感动,撰文《饶娥记》彰扬饶娥孝行。《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这里记载了饶娥的确切的生卒时间及古今的详细地址,与我家谱相印证。“第廿二世,旌之子廷甫,任秀州节度使。因公至婺州金华县柳林市,山水清奇,遂居之。”居今浙江金华市。“第廿三世,廷甫次子必,居金华,号金山居隐先生。”居今浙江金华市。再就是第三十七世鉴、锜、镇分居分宁(现江西修水县)白沙、高沙、黄沙,四十一世祖千一、千二、千三分居崇阳乌沙、蒲圻黄沙、修水白沙。
从我家谱上的记载来看,我祖迁徙路线是:……江西乐平----浙江金华(婺州)----江西修水(分宁)……蒲圻,从我谱上来看还应从修水迁到过进贤,是谁何时迁至进贤没有记载。当然这些当年完白公不一定知道,因为他写谱牒文献时江西谱还没有传到蒲圻,他当时可能只知道饶氏的大致迁徙地线和饶止翁、饶廷甫这些小有名气的人物。
为此事我请教过崇阳研究三沙的专家饶浩良先生,他说:“我揣摩,若蒙公认为廷甫公官居节度使,为官显赫,又是南迁后家族聚居地婺州金华的始祖,用‘派出婺州’表述家族源头,既点出了显赫家族,又精炼了谱序文字。”婺州是我祖迁徙途中的一个站,若蒙公之所以说我族“派出婺州”,是想突出饶廷甫的名气,虽说跳过了中间的几个站,但饶廷甫是我赤壁饶氏的直系祖先,还是说得过去的。饶止翁并不是我赤壁饶氏的直系祖先,但在完白公所撰文献中一再出现临川饶止翁的名字,并说“婺州地名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完全是想借重饶止翁的名气。我饶氏有这样的名人,我们大家都跟着脸上有光!但“婺州地名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是不对的,蒲圻饶氏来自“临川&骛州”是错误的,有牵强附会之嫌。原来完白公把婺州和临川写进家谱并没有考虑是否由婺州或临川迁来,一是误认为婺州在临川,二是为了追求名人效应。(请参考《江右婺州考》)另在临川也找不到饶氏谱牒作为支持,因此可以否定“临川&骛州”说。
二、进贤·介冈说
若蒙公写的派诗中说:“忠厚原来远,发祥兆平阳。绪衍河南谱,西江祖泽长。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大宋迁莼邑,兰桂并腾芳。”这六行派诗说的是饶氏的发源地及赤壁饶氏的迁徙史。“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意思是饶氏先祖在进贤介冈创下了鸿伟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接着的句子是“大宋迁莼邑,兰桂并齐芳”,意思是宋朝时一支迁到了蒲圻,子孙们兴旺发达。从什么地方迁蒲圻的呢?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从进贤介冈迁来的。
除若蒙公说过“进贤介冈”外,还有受氏溯源考中,叔祯格中记载为:“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长子徒居崇阳乌沙,次子卜居于港口铺黄家沙焉,三子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这里说赤壁饶氏来自江西进贤县。
&三分公祖世系考中也有说明:“谨按江西旧谱载,叔祯公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生子三,长千一后居崇阳乌沙坳,千三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次子千二卜于港口铺黄沙家焉。此我饶氏来蒲始祖也。”这里也说来自江西进贤县。后来看到修水谱,并没有叔祯由进贤县迁蒲圻的记载。
十五世孟身氏可闲在《饶氏族谱小叙》中说“我族自洪都迁蒲”。洪都是什么地方?进贤县原名钟陵县,建于晋太康元年(公元年),隶于豫章郡。宋崇宁二年(公元年)正式成立进贤县,属江南西路隆兴府,元属江西行中书省龙兴府,明属江西洪都府,清属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进贤县在明朝时属洪都府。可闲的小叙是在清朝写的,说来自洪都说的是明朝的地名。这是将洪都与进贤挂起钩来看的。但洪都是江西南昌的故名,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句,说明洪都原名豫章,在现在的南昌一带,元至正年(年)改名洪都,洪都包含进贤,范围比进贤要大得多。
1988年年我赤壁饶氏九修家谱,《九修凡例》中说:“我族源于江西。自荧公受氏始之四十世祖叔祯公,率三子入鄂,长曰迁一,卜居崇阳乌沙(今三溪乡),公与三子迁三返赣,留居洪都,次子迁二公定居蒲圻黄沙(即港口铺黄土墈双塘许大垅官木冲),是为我蒲圻饶氏之始祖。”只是说来自江西,并没有说出更祥细的地址。为什么不说,我想可能是见前面有的说来自这里,有的说来自那里,搞不清楚到底来自哪里,只得含糊其词,不说为妙。几处说从进贤迁蒲圻,是不是受到完白公派诗的影响呢?完全有可能。
纵观我赤壁饶氏宗谱所有的文献资料,赤壁饶氏祖源地有“临川婺州”说、“进贤介冈”说、“江西-洪都”说。一本家谱上怎么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呢?迁出地只有一个,赤壁饶氏到底来自何方?必须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答案。婺州说前面已否定。古代豫章管辖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的故名,江右、西江是江西省的别称,说法不同,实指一地,是统一的。豫州、洪都、江右、西江可以理解为都是指的江西,所指的是大范围,说来自豫章、洪都、江右、西江相当于说来自江西,太模糊了,几乎等于没说。那么剩下来的还有临川、进贤、介冈说。介冈在什么地方呢?
介冈是一个小地名,幸好地方小名气不小。1648年,这时是明末清初,明朝南昌宁王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八大山人),因国破家亡,心情悲愤而遁入空门,落发为僧,1653年在进贤钦风乡介冈灯社(传说介冈灯社为一座小庙)隐居避难,研究佛经和书画,并创作了著名的《传綮写生册》,传綮为八大山人的僧名。介冈后来因朱耷这位名人而出名。介冈这个地名在古籍上有记载,道光《进贤县志·卷二十三·仙释》载有:朱耷“……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字+庵老人……嗣传綮,号刃庵。”介冈在研究八大山人的文章和有关八大山人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但进贤的钦风乡乡名及所属范围,历经几百年已早不复存在和含混不清。研究八大山人的著名学者萧鸿鸣先生1998年动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进贤、南昌等县县政府、县志办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曾到实地考察,结果是只知介冈位属进贤、南昌、丰城三县之间,三县边界由于抚河改道,历来变更频繁,所以鸿鸣先生费了很大力气,最终也未能弄清介冈的具体位置。鸿鸣先生当年可能没有找对人,所以无功而返。我经询问临川的饶早祥先生,他告诉我说介冈在三江口火车站附近,以前属进贤,现划归丰城市,在南昌、进贤、丰城市和临川四地的交界处。查看江西省地图,丰城、南昌、进贤、临川成一四边形,三江镇在这一四边形中,处于丰城与进贤的对角线上。但早祥先生说在那里只知道有元亮系的饶氏,没见过三沙系的谱。
外迁者一般都会对后代口授迁出地,代代相传,以免数典忘祖,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我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因为当时小,没有追问从江西什么地方迁来的,我想要是追问下去老人们也一定说不上来。我手头有多份不同地方的三沙系世系考,大同小异,应该出于同一个版本----道川谱,到各地后稍有增补更改。“千二迁蒲圻”在其他三沙系家谱上也都有明确的记载,是可信的,但都没有说是从什么地方迁出的。
我宗谱一修在年,距千二公只有七代,千二公生于年,有二百来年了,相对来说时间隔得最近,迁出地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可惜一修时没有祖源的叙述。当初伯玉公为什么没写呢?是忽略了应该进行祖源叙述的问题,还是祖源地不是十分明确具体而干脆不写呢?可能是后者。祖源地的叙述是完白公在年二修时开始的,但二修距一修二百年,距迁出时间有四百来年,有十六代了。隔了这么长的时间,祖源地恐怕不是很清晰了。完白公虽说走南闯北,四处为官,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但二修时毕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难免糊涂。但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介冈”。介冈是最小的一个地名,是所有叙述中最具体的一个,因此应该是最值得相信的一个。他当初为什么把介冈写进派诗呢?这次不会有借名人朱耷的意图了。完白公年年,朱耷年年,完白公年作派诗时朱耷还只有十来岁,完白公去世时朱耷才岁,离出名还远着呢!完白公不可能知道朱耷。在完白公写派诗时介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的小地方。他为什么知道这个小地名呢?我想是不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或是当初与老家还有联系。迁蒲第七世中有两兄弟一名介,一名冈,还有饶恂廷,字介冈,他们的名或字是不是纪念我祖迁出地呢?总之,介冈应是空穴来风,绝不会凭空捏造。
朱耷所在的介冈是不是就是我家谱中记载的介冈呢?但查不出第二个介冈,锁定朱耷的介冈灯社,找到这个介冈再说。于是四处查询、求助,先后在进贤、丰城、南昌、临川论坛发帖求助,开始了查找介冈这一地名的艰苦之旅。当然既要说“鸿业创介冈”,又要说朱耷的“介冈灯社”,还要说著名学者鸿鸣先生找介冈没找到,用名人朱耷、萧鸿鸣来吸引大家,不然大家没兴趣来帮忙查找,这次轮到我来借助名人的名气了。数月后终于在进贤论坛碰到了很有研究能力、交际广泛、熟知地理,又乐于助人的网名为“山风”的侠之大者王安标,王先生家在进贤县文港镇,抚河边上,他知道在文港镇附近有一地名为界岗。王先生为我四处打电话询问,终于通过南昌县黄马乡现任乡长江振国先生证实了界岗的存在,并找到了界岗饶家。界岗饶家属现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民委员会,抚河故道边上,正处在进贤、南昌、丰城三地交界处,与临川的饶早祥先生说的方位一致,经纬度为度、28.3026度。
界岗在南昌县,我家谱记载为进贤县,这不是问题,行政区划往往以河流、山脉为界,由于抚河改道,历代行政区划拉锯式的变更,而界岗处于几县交界处的抚河边上,被划来划去不足为奇。至于说何时属何县,无从考证,也没必要考证。若此界岗即彼界岗,则进贤、临川、介冈的问题就统一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介冈与界岗音同字不同。据现任黄马乡党政办公室主任饶站平说,界岗是由介冈更名而来的,为什么更名,何时更名,他也搞不清楚。他介绍说,界岗饶家有多户,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他经常带人去那里参观。
同治《进贤县志》载,介冈在“邑西五十里,在三十八都”,意思是说介冈在进贤县城约里,行政区划为进贤县属都(都为古代行政区划,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村)。这里记载的方位“西”、“五十里”都只是概数,不可能是精确数据。在电子地图上测得界岗在进贤西偏南约°,直线距离.,与记载是相符的。若以进贤县城为圆心,五十里左右为半径画弧,以东西方向线为中心,扇形角不超过°,还能找出第二个与介冈同音的地名吗?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此界岗即彼介冈。又从网上搜得有关界岗的信息:“介岗村是宋朝中期饶氏从福建省迁此而成,因地处临川区、丰城市和进贤县交界处的小山岗上而得名。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有户,人,耕地亩。”王安标为了此事,于今年亲自去了界岗,拍了大量照片,从照片上看到黄马乡在界岗竖的宣传牌上的文字,为“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介岗自然村”,原来地图上标的界岗有误,应为“介岗”。还在介冈饶家的家谱上看到《介岡世系總圖序》,冈的繁体字为岡,介岡就是介冈。至此完全确定这个介冈就是我要找的了。并且得知介冈灯社应为当初的地名,而不是一座庙宇的名称。介冈现有一座小庙为学林禅寺,是后来重建的,八大山人当年隐居的寺庙应该是学林禅寺。王安标将找到介冈的消息告诉了萧先生,萧鸿鸣先生在事隔十年后,再次去介冈考察,确认了现在的介岗就是当年八大山人隐居的地方,通过翻看介冈的家谱,使八大山人研究中的很多难解之谜得到解决。南昌晚报报道了这一新闻。至此临川、进贤、介冈三个地名得到了统一。下面的问题是查证我赤壁饶氏的迁出地是不是介冈,这必须得在介冈饶家的家谱上查到千二迁蒲圻的记载,才能确定。要是在介冈饶家的家谱上找不到千二公迁蒲圻的记载,则又白忙了。
王安标先生拍了介冈饶家部分家谱图片,因相机没电了,没有拍完,只拍了家谱前面的部分重要文献,没有拍世系图考。当然要确定介冈与我们是不是同一支,有前面的部分文献就足以作出判断了。从王先生拍的图片上看,介冈饶家的始祖为竦(song3),竦在赤壁饶氏宗谱上为世。以诗诋王荆公(王安石)云:“几番垂翅下青霄,归指临川去路遥,数亩荒田都卖却,无钱进备纳青苗”与我谱上的记载完全一样,有关竦的信息两谱上的记载差不多,但后辈不同。从《源流序》来看,介冈是元亮系的。要从他们的谱上找到叔祯及千二的记载,看来没有希望了。
江西临川饶早祥先生到过介冈看过介冈家谱,据他说在介冈只看到过元亮系的家谱,而没有看到过三沙系的家谱。从进贤文港王安标先生拍的介冈家谱照片来看,介冈的确为元亮系。是不是饶早祥先生和王安标先生在介冈没有找到三沙系的家谱呢?我想介冈这小小的弹丸之地,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可能不会既有三沙,又有元亮。
修水高沙谱中说:“宾,世居临川,今进贤介冈,闻宋末世乱公子三人同迁于宁”,介冈原属临川,当初属进贤。宾世居介冈,而不是一代两代居介冈。修水白沙谱中说:玉宁“次子仲仁公访族于进贤界港”,既然访族于介冈,则介冈有同族居住。《江武咸崇四县合修宗谱序》中说:“吾族一支,本锜公之孙玉英公由宁州高沙迁进贤界港居住,传及兴二公出宰湖北崇阳,卒于官”,分宁高沙有人迁介冈居住。五七公世系中说:“五七公原系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界港籍”。《道川序》中说:“按旧谱原共今之进邑介冈,缘年深地回,未及会修。”意思是旧谱上记载白沙与介冈是共同的祖先,这次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路途遥远而没有在一起修谱。介冈的景耀“”,这一句说得更明白。后来介冈的景明公修改过《道川序》,要是没有同族的关系,介冈的景明会修改白沙的谱序吗?景耀、景明兄弟就是居住在介冈的三沙人,或当初根本就不分什么三沙、元亮。还有,蒲圻饶氏宗谱八修载有《介冈宦林录》。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有三沙先祖在介冈居住。那么介冈现在为什么就没有三沙的后人了呢?这些三沙人都上哪儿去了呢?可能当初三沙与元亮混居,后来三沙变成了元亮,投入了他人阵营,因为当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元亮与三沙之分,没有这个概念,大家都姓饶,修谱时合在一起无所谓,也不存在出卖祖宗的问题,因为本来就不知道祖宗是谁。或者介冈饶氏在后来修谱时选择了元亮的山头,变成了元亮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原在介冈居住的三沙人全都搬迁走了或绝后了。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不管是怎样的,要在介冈找到我祖的迁出记载是找不到了。
四修鼎瑚序中说:“乾隆三年(年)又获豫章旧谱,见其详载黄帝以来至叔祯公迁蒲,其间支分派别,犁然不紊”就是说千二以前的叔祯公的信息来自豫章旧谱。豫章旧谱是江西哪一个地方的旧谱呢?是进贤的,介岗的,临川的,还是修水的呢?从我家谱上的《道川序》等老文献来看,应该是修水的,因为道川公是修水白沙人。序中说:“吾方亲诣诸族,邀集同志,立馆于中祖默斋公杏乔书院,按旧谱迹寻根觅绎,查考源流,以加欧苏之法,编摩成帙”并且我谱四修宏亨序中说:“万历庚子春,白沙道川公按旧谱迹葺而续之,以给诸族”。这些话的意思是万历廿八年为年,这年居江西修水县(古代名分宁)路口白沙的道川公按旧谱续修了饶氏家谱,分发给迁居各地的三沙系后裔,蒲圻也得到了一本,在四修时根据道川公编的这本谱上的资料,插入了千二公以前的世系。可惜这一本来自豫章的旧谱早已不在了。道川序中还说:“按旧谱原分一枝在进邑介冈,……未及会修。”道川公续修的谱中没有把进贤介冈纳入其中。由此看来千二公的信息的确与介冈无关了。从各方面来看,在介冈查我祖源地是彻底没希望了。既然如此,完白公当初为什么会把进贤介冈写进派诗呢?我们再回到这一个问题来探讨。
“迄今科甲数十,监庠近百”,可见介冈当年的辉煌。从王先生拍的介冈照片来看,介冈青山绿水,湖光山色,钟灵毓秀;现存的古建筑青砖高墙,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石雕镶嵌其中,饶位和饶伸“兄弟部堂”的石匾至今犹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查看介冈家谱上的科名传及从网上得到的信息,介冈这一小小的地方在万历年间出的进士有七人,举人多位,正是这些进士、举人为介冈扬了名。这就是完白公把介冈写进派诗的原因,或许并无介冈为我祖迁出地之意。“鸿业创介冈”还是为了追求名人效应。但给后人的一个错觉就是我们的祖先是从进贤的介冈迁来的。
所有的三沙谱,如江西修水、崇阳五七、重庆、湖北鄂州、湖北监利以及蒲圻的谱都是根据江西白沙道川公的谱编写的,这些谱上的记载都是“叔祯因宋乱迁黄江嘴,千一迁崇阳,千二迁蒲圻”,为什么唯独蒲圻谱上记载“叔祯率三子从进贤迁蒲圻”而与其他谱不同呢?我猜想有可能是根据完白公的派诗“进贤称番实”而定的,当年介冈属进贤,因为要写介冈,所以把进贤也写进来了。这是最大的可能,也有可能当年的豫章旧谱辗转从进贤来的,因此我们修谱的先贤误认为我们的先祖是从进贤迁来的。到目前为止,只从江西修水的谱上找到了有关叔祯和千二的记载,且叔祯千二的先祖镇公为三沙之黄沙的始祖,黄沙在现在的修水县黄沙镇,现在仍然有黄沙后裔居住在那里。因此只能说蒲圻饶氏是从江西修水迁来的才是最可靠的。
三、江西瓦碴街
时过境迁,瓦碴街这个地名早已消失,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了。现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莲湖乡有一个叫“瓦燮坽”的村。据当地朱、何氏族谱记载,“瓦燮”是“瓦屑”的雅称,可能是觉得瓦屑太俗,就改成瓦燮,文雅一些。燮与屑音相近。瓦屑就是瓦碴。“瓦燮坽”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应该也是我们所说的瓦碴街。古时候这里是一个渡口,在鄱阳湖畔,历史的水浪不断地冲刷,现在成为了一个小岛。有寻根者到当地考察,据说碎瓷片绵延二十华里,有人从瓷片中找到过宋代的瓷盘。这里可能曾是一个大窑场。古代没有汽车、火车等现代运输工具,水运是最经济最便捷的。因为靠近湖边,交通方便,窑场的产品便于外运,形成大规模的窑场是很自然的。元末明初时,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在此乘船驶入茫茫鄱阳湖,进入长江,再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散迁到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
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等,称为中国十大移民集散地。其实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移民集中的地方,移民们结伴而行或由政府组织,从四面八方集中到这些地方后,再从这些地方出发散迁各地。他们的祖籍不一定就是这些地方。有人统计,明初从瓦屑坝迁出的移民有30万以上,小小的瓦屑坝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外迁,这30多万外迁者应该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他们的祖籍并不是瓦碴街。随着一代一代的传递,祖籍的信息不断地衰减,具体的祖籍地淡化于历史的时空,最后记忆的影像定格于这些集散地。这些地名是移民们对于故乡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这些地方就是他们的根。所以好多移民后裔都说祖籍在这些地方。还有,有的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为了克服势单力薄的不足而依附于某一支数量巨大的移民群体,以求得到保护。这样一来,本来就数量巨大的移民群体就得到更大的扩展。如四川的移民都声称自己来自麻城孝感乡,其实好多都是冒籍。这种现象被史学家称为“麻城孝感乡现象”。
鄱阳瓦屑坝形成移民集散地的高峰期在明初。我们的先祖在宋末就已经迁到了蒲圻,中间隔了元朝,晚了百多年。当然这并不能排除是从瓦屑坝迁出的,因为瓦屑坝是一个古老的渡口,从那里可以乘船外迁,船在古代是最经济、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但从分宁黄沙到蒲圻走旱路不过两百多里,且有官道可走,若从瓦碴街再走水路到蒲圻,则先要走旱路近四百里到瓦碴街,再走水路数千里,转一个大圈后才到蒲圻。我想可能不会舍近求远。前面已经说过,即使是从瓦屑坝迁出的,也不能说明祖籍一定是瓦屑坝。来自瓦碴街的说法仍然是一种模糊的说法。
最近在咸丰县饶氏家乘上看到,“谨按宋末元初江西旧谱载:饶公淑祯原居江西进贤县朱氏瓦片街,生子三,长子千一,次子千二,三子千三。因灾携家奔湖北武昌蒲圻县,落址数月,仍受灾患威逼;千一公兄弟协议以三沙为记,分奔逸境。……衍二十余代,勤善者众,乱世者寡。世代忠厚,清白传家。”蒲圻有迁咸丰县的,这应该是他们的家谱。蒲圻谱上都没有叔祯公迁出的祥细地址,他们的“江西进贤县朱氏瓦片街”从何而来呢?
因此我们来自瓦碴街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四、黄江嘴
道川公续修在年,千二公生于年,中间隔了四百来年。道川公续修为修水谱的二修。可以肯定他修的谱中和前修的谱中都没有千二公从何地迁出的记载。我手上的不同地方的三沙系家谱大同小异,应该都是出自道川公的续修,就是在修水找到了三沙系的家谱,结果也是一样,不会有千二公的迁出地。难怪我谱各修都没能说出千二具体准确的迁出地,原来是一宗无头案。千二公当年为什么就没有告诉后辈从什么地方迁来的呢?别人寻祖时省、府、县,第几都,什么村名,全一清二楚,一寻一个准。可能千二公来蒲时年纪小,不清楚当年迁出地的行政区划,无从向后人交待。或是在蒲圻出生,根本就不知迁出地。
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明饶若蒙序,明崇祯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若蒙公二修写的序怎么会到江西去了呢?应该是我谱四修后传到了江西而被江西省图书馆收藏,因为我谱一至三修只有手抄本。还有“乾隆三年(年)又获豫章旧谱”,这些信息说明了至少在四修前后蒲圻与江西有联系,有交往,有交流。江西谱传了蒲圻,蒲圻谱又传到了江西。这时我续修家谱的诸公难道不想把源头搞清楚吗?绝对不会,只是无法搞清楚,无可奈何。
高沙、五七、千一等三沙系谱上叔祯格中都记载为:“叔祯因宋乱迁黄江嘴。生子三:千一、千二、千三”,后面有“千一迁崇阳,千二迁蒲圻”。从何地迁出的呢?没说。我们蒲圻家谱上记载的不同,蒲圻家谱上的记载为:“叔祯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长子徒居崇阳乌沙,次子卜居于港口铺黄沙家焉,三子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进贤是一个大范围,从进贤的什么地方迁出的呢,也没说。唯独蒲圻的记载不同,我想可能是蒲圻在四修时作了修改。为什么要修改呢?黄江嘴在什么地方呢?要是能找到这个地方不就行了吗?父亲可能带着儿子一起迁移,找到黄江嘴不就找到了我祖迁出地了吗!黄江嘴这个地名一看就应该是一个小地名,要是找到这个小地方,就算找到了我祖迁出的具体地址。但经过了七、八百年后是否改名了呢?这样的小地名找起来是不容易的,犹如大海捞针。当年四修时查过黄江嘴吗?我想有可能查过,由于查不到,干脆改为从进贤迁蒲,把范围说大一点可靠一些。在《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有“自黄江嘴导河,分趋五港、灌口径入海,以杀黄势,毋尽入淮”,记载的是治黄的事,这里说的黄江嘴在黄河边上,淮河附近,这里当年应该是战争的前沿,不应该是这个黄江嘴,谁也不会哪里打仗打得热闹就往那里跑。叔祯迁黄江嘴---叔祯由进贤县迁蒲圻,黄江嘴是不是在进贤呢?在江西的几个论坛上发帖查询黄江嘴,至今没有收获。黄江嘴是不是在蒲圻呢?会不会骑在牛背上找牛呢?很有可能。可能黄江嘴在蒲圻,所以把迁黄江嘴改为蒲圻。于是沿长江在湖北、湖南找遍了,江边的湖泊、河流也找了,有咀、嘴的地名真是不少(咀同嘴),就是没见到黄江咀。
新店镇望湖山为蒲圻饶氏聚居地之一,迁蒲后的前几代很多都葬在那里,千二公葬在赵李桥附近的皇华桥胡家塘,所以千二公迁入蒲圻的落脚点应该在皇华桥一带,不应该在官塘镇黄沙村或其他地名为黄沙的地方。2009年我到马口湾时向饶志华打听黄江嘴,得知皇华桥或望湖山一带没有地名为港口铺黄沙家的地方,只有“黄冈嘴”。黄冈嘴在赵李桥镇马口湾附近的皇华桥,现名麻石嘴。我谱载第三世佐“卒于黄冈麻石嘴汪万里宅下”,五修时有篇一篇序言落款为“年家眷弟黄冈万承宗耔崖氏拜撰”,说到了黄冈或黄冈嘴。皇华桥的这个黄冈嘴是不是就是修水谱上记载的黄江嘴呢?由于当时人没有文化,不会写字,不知是江还是冈,再加上方言的原因,会不会把“冈”写成了音相近的“江”呢?很有这种可能!我在网络上打听过,在江西和广东很多地方都把江和冈读成同一个音“冈”。강남
스타일2011年崇阳饶浩良等人去介冈考察,得知介冈也曾有一个名叫黄冈嘴的山脊,现在名叫“宗岭”。谱上说的黄江嘴是不是就是现在介冈的宗岭呢?
江西谱上记的是“叔祯迁黄江嘴”, 鼎瑚序中说:“获豫章旧谱,见其详载黄帝以来至叔祯
公迁蒲”,“叔祯公迁蒲”,把迁黄江嘴改成了迁蒲,为什么说得这样肯定呢?看来黄江嘴就是黄冈嘴的可能性很大!但从“叔祯迁黄江嘴”和“千二迁蒲圻”的记载来看,又有问题,因为假设黄江嘴就是马口湾的黄冈嘴的话,那么叔祯公和千二公的记法就应该是一样的,都应该记为“迁黄冈嘴”或都记为“迁蒲圻”,为什么父子二人的记法不同呢?按江西谱的记法,黄冈嘴不应该在蒲圻,至少不应该在马口湾,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是不是当年修谱的先贤们并没有搞清楚黄江嘴在哪儿,干脆就把马口湾的黄冈嘴当成了谱上说的黄江嘴了呢?若“黄江嘴”在介冈,或在蒲圻以外的什么地方,则“叔祯迁黄江嘴,千二迁蒲圻”就好解释了,因为这两地不是同一地。若黄冈嘴不在蒲圻而是介冈的宗岭,则完白公的字派诗“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也能解释得通了,叔祯格中记载的“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以及三分公祖世系考中的“谨按江西旧谱载,叔祯公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都能解释得通了,因为介冈曾属于进贤县管辖。
如果黄江嘴就是马口湾黄冈嘴,那么千二公就是从江西分宁迁蒲圻的,就是说千二公之父从现在的江西省修水县黄沙镇迁到了现在的蒲圻赵李桥附近的皇华桥黄冈嘴。如果黄江嘴是介冈的宗岭,则先从修水黄沙镇迁介冈,不久后再从介冈迁蒲圻。因为没在介冈找到关于黄江嘴的文字资料,只是推测,是不能肯定的。我倒是偏向于黄江嘴是宗岭,这并不是想沾介冈的名气,而是能较好地解释“叔祯迁黄江嘴,千二迁蒲圻”等问题,而黄江嘴在蒲圻就不好解释,解释不通了。即使叔祯迁到了介冈的宗岭,也沾不了介冈多大的光,千二随即就迁到了蒲圻,屁股都没有坐热就走了,就如途中在那里休息了一下。在介冈住了一代人或一代人都不到,如果就说祖籍是介冈,未免有“冒籍”之嫌。
五、派出修水·三沙&&&
若蒙公在《世系》中写道:“吾宗自千二府君由江右婺州受廛于蒲,其居址年月皆不可考矣,唯传有三昆季分避兵燹,相订望沙投止,其记有云:‘乌沙本是婺州宗,延到黄沙是一从,唯有白沙家世旧,三人原来共祖宗。’按今江夏、崇阳、宁州各聚族而居。而乌沙、黄沙、白沙亦到处有之,漫无的据。”
迁蒲第七世祖伯玉公,在明朝永乐21年(1424年),编写了从迁蒲始祖千二公到伯玉公这七代的系次,并由举人吴性撰写了序言。没有祖源叙述。这是蒲圻饶氏首修宗谱,是手写本,没有刻印。时过211年,十三世祖完白公,于崇贞乙亥年(1635年),不但清理了祖坟,刻石立碑,建亨堂,置祭田,也手书了迁蒲以来的十六世系次,并且撰写了《饶氏二续谱序》、《世系》、《世传》、《世祀》等重要文献,并进行了祖源叙述。二修还刊载了由完白公的祖父次梅公和他本人撰写的《蒲圻饶氏派传》共80派,使我蒲圻饶氏宗谱趋于完整。虽说因为兵乱战火没能付印,只是一个手写本,但这是蒲圻饶氏宗谱的二修。事隔九年,到清朝顺治(年)初,完白公的长子伯麟公继承父业组织三修,准备刻板印刷但未能完成。三修也是手写本。三修百余年后,至清雍正十二年(年)春,十七世鼎瑚公兄弟见到三修的手写本,如获至宝,抄录珍藏。乾隆三年(年)又得到豫章旧谱,这才得知自黄帝以来直至叔祯公迁蒲的各支分派别。这说明我蒲圻饶氏宗谱前三修是在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只有迁蒲以来的世系,而不知迁蒲以前的信息。若蒙公是在这种封闭、独立的情况下写的有关文献。
若蒙公的文献是在未见到豫章旧谱之前写的,因此没有受到豫章旧谱的左右。这一点在完白公所写的所有的谱牒文献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写的文献中看不出半点江西谱的痕迹。在《世系》中关于兄弟分避兵燹,相订望沙投止,以及三沙的说法,与修水谱上的说法不谋而合,是一致的。虽说两地谱中都有“三沙说”,但三沙的地名是不同的,并且若蒙公的三沙说中没有具体、明确的三兄弟。这些不同点只是说明了“三沙说”流传广泛,大家都知道三沙说。若蒙公的三沙说中写有修水谱上没有的《三沙谣》,这更说明了分宁与蒲圻两地是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写作的。
“其记有云”中的记为何意,是记载吗?但二修及一修中没有这个记载。前面还说过“唯传”,可见这里的“记”是记忆,先辈的记忆,先辈流传下来的。若蒙公说“乌沙、黄沙、白沙亦到处有之,漫无的据”,可见他当时并不能肯定传说中的三沙具体在什么地方,只是说“按今江夏、崇阳、宁州各聚族而居”,这句说得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三兄弟的后裔分别居于江夏、崇阳、宁州,有人可能理解为乌沙、黄沙、白沙在当时的江夏、崇阳、宁州。后来我谱上的崇阳乌沙、蒲圻黄沙、路口白沙之说,应该就是来源于此,来源于完白公的《世系》,是根据完白公的《世系》中的“三沙说”演绎而来的。
道川序中明确说到高沙、黄沙、白沙,我查过,修水确有这三沙,这些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并且这三沙是饶姓聚居地,有几个网友列举其饶姓的亲友或同学就住在某沙。高沙在义宁镇,县城东,离修水县城约2公里,义宁镇为修水县县政府所在地;黄沙镇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18.5公里;白沙在现在的白岭镇,白岭镇有白沙岭,位于修水县西部,与道川序中“宁西”相吻合。从地图上查得白沙与黄沙直线距离约140里,与修水谱中的“两百里许”相吻合,白沙岭西与湖北通城相邻,离麦市不远,有公路通麦市,东与本县路口乡相邻,路口是道川序中提到的地名。还有两个名白沙窝的自然村庄,离公路较远。《别墅记》中说“白沙之地,乃吴楚周道道旁”,白沙岭在修水县城与湖北通城的公路旁,当年道川公应居住在白沙岭。但没有找到白沙畈。白岭镇名曰岭,实则一盆地,可能曾有白沙畈之称,也可能我谱中所说的白沙畈有误。崇阳是否有乌沙,我查过,没人知道这个地名,不知是否有这个地名。蒲圻官塘镇有黄沙村,但并没有饶姓居住。蒲圻还有一些地名有“黄沙”的地方,并不是饶姓聚居的地方。也找不到千二公曾在这些地方生活的根据。黄沙在修水县黄沙镇,并不是我们谱上说的在蒲圻。
蒲圻的“三沙”与修水的三沙地址是不同的。三沙到底在哪里?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请参阅《漫说三沙》一文)我们只须知道我们是三沙后裔就行了。
“三人原来共祖宗”,没说三人是哪三人,可见完白公当时不知道有鉴、锜、镇三兄弟。三沙在何处是有异议的,三兄弟是何人是不确定的。去伪存真,无论三沙在何处,无论三兄弟是何人,若蒙公有关先辈流传的“兄弟分避兵燹,相订望沙投止”的三沙之说是真实可靠的,因此,蒲圻饶氏属三沙系是无疑了。据分宁谱记载,千二公的前辈曾在修水居住。至于后来又从修水迁到过何地,是否迁到过进贤,再迁至蒲圻,无从考证。找遍所有三沙谱,除了蒲圻谱上载有“从进贤迁蒲圻”外,其他任何三沙谱上都没有这种记载,只载有“叔祯迁黄江嘴”,“千二迁蒲圻”。而黄江嘴现在还不能确定在什么地方,即使黄江嘴在介冈,也不过是短暂的停留,要说祖籍地是介冈似乎有些不妥。所以说,只有千二公之父叔祯公从江西分宁迁出才是可靠的。
我本想将我家谱上不同的祖源地的叙述来一个统一,给出一个精确具体的地址,但花了几年的时间,不知熬了多少夜,还是没有找到详细具体的地址,真是惭愧!蒲圻饶氏到底来自何方,有待贤达继续考证,现在我只能说,蒲圻饶氏“派出分宁,系属三沙”,这个结论相当于“1+2”,有待贤达得出“1+1”。分宁为现修水县。又多了一说。虽说范围与进贤差不多,都是县一级的,但比进贤可靠,这个结论是有江西分宁谱牒作为根据的,而他说无任何他谱作为支持,因此是众说中最可靠的。虽说分宁谱有很多疑点,但总比无影无踪的说法强一些。
行利十五,字秉安。兄弟三人避兵至分宁,分居黄沙长垅地
大桥塅曲下
《秉明公忠臣传》中说:“……”,
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
11月~2009年4月&
2010年4月再次修改& 2011年定稿&
再修改,增加最后的内容。字数:一万七千字。
此文载于《中华饶氏》2012年第一期总第四十一期。
请在网上搜索最新版本。发表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达州宣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