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是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在的吗

other(5)
&&&&& 很多时候解释最基本的概念都是困难的事情,这里完备的解释可能是困难的。
存在与可知
&&&& 存在性: 即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体的意志而改变,但是可以因为个体对存在实物的作用而改变。
&&&& 可知性: 即可以知道的,亦即存在的且可以被个体所认识的。
&&&&& 这里摘录百度百科对可知性的解释,“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不但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只是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说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认识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一个极限,或者说没有不可认识的界线。显然,这是就人类整体的认识发展趋势而言的。在具体的历史阶段或具体的时间点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其有限的。处于任何具体历史阶段的人,必然还有许多问题是认识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可知只是表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不可知反倒是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直接现实状态。尽管每一时代都有许多未知领域被攻克,许多谜底被解开,然而,无论是对于具体个体还是具体时代的群体来说,已知的领域总是小于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已知与未知的辩证关系。”
&&&& 当然,这是唯物主义对可知性的解释,但是我并不同意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也不同意人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极限,只是我们能不能知道这个极限是存在的。
&& & 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什么?信息。信息消除了认识的随机性。
&&&& 应该说这个宇宙存在的最基本的两个量一个是物质,一个便是信息。物质代表的是实质的存在,而信息代表的是观测的存在。所以这里面就存在两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我们观测到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便认识到了物质的存在,但如果物质是存在的但不“发出”信息,那么我们便不能观测到物质的存在,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物质存在不存在?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没有人意识到黑洞是存在的,为何?因为我们没有观测到关于黑洞的信息,但广义相对论从理论层面“观测”到了黑洞的存在性。在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后几十年后我们才从实际观测中认识到黑洞是存在的。那么说明我们在观测到黑洞之前,黑洞本身是存在的,最近的(2016年)引力波也是如此。亦即,物质的观测信息才能使人认识到物质的存在。
&&&& 这里再探讨上帝是否是存在的。上帝是否存在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我们观测到了上帝发出的信息,我们也就知道上帝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观测到上帝的信息,那么我们便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存在的。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不可知性的问题,即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至少现在是不可知的。这里引出广义的不可知性与狭义的不可知性。
&&& 广义的不可知性,即物质(永远)不发出信息,我们也不能观测到该物质的信息,也不能从理论上推导该物质的存在(也可以说我们存在于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中,任何的逻辑推断只能映射到该空间中,而该物质不属于该空间,自然就不能在该空间推导出)。
&& 狭义的不可知性,即物质发出了信息,但是我们没有观测到该物质的信息,那么我们认为该物质是暂时不可知的。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库尔特·哥德尔于1930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简单地说)
& 第一条定理指出: 任何一个相容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中,只要它强到足以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
& 第二条定理指出: 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再谈上帝问题
& 实际上在谈广义不可知性的时候有一个问题。 如果上帝是广义不可知的那么我们便不能观测到上帝的信息,也就不能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而且我们并不知道上帝是不是狭义不可知的,只有当我们观测到关于上帝的信息后才知道,那么如果上帝是狭义不可知的,我们便不能否定上帝的存在。即在逻辑中上帝的存在性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证。而对于广义不可知的物质我们也无法证明其是广义不可知的。
我们的世界是客观的吗?
& 客观存在性: 即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体的意志而改变,但是可以因为个体对存在实物的作用(包括观测)而改变。
& 主观存在性: 即可观测性, 如果没有观测那么物质对于人而言是不可知的,或者叫主观不存在的。
& 我们如何知道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可知的。因为我们是通过物质发出的信息来认识世界的,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是物质发出的信息,而不是物质本身。我们依赖于物质的信息来认识物质,而如果物质是不存在的但是有发出的信息(或者有模拟信息,如:缸中之脑)那我们如何知道物质是不存在的?我们不知道。
&& 所以我们从上面得出,如果物质存在但不发出信息,那么我们无法知道物质的存在性;如果物质不存在但发出信息我们也无法知道物质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客观存在性是不可知的,我们只有观测的存在性,存在依赖于观测。这让我想到了量子力学里的问题,量子的状态依赖于观测,只是这里的观测与量子发生的作用不可忽略。
&& 那么我们的世界是客观的吗?
& 我们能证明客观的存在性吗?
& 我们的逻辑系统是完备的吗?
&& 唯物主义是可知的吗?
& 最后,信息是可知的吗?
&文章纯属自己的观点,如有错误,请不吝指出。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8622次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22篇
(2)(1)(2)(3)(1)(5)(1)(4)(1)(3)(3)“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辩词详析--单国华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海边走走,拾几枚贝壳,看潮起潮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辩词详析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辩词详析单国华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是一九九九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的辩题,正方马来亚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反方西安交通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美是主观感受”。比赛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西安交通大学队战胜马来亚大学队夺得冠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可以说是纯学术性的辩题,这类辩题在辩论赛上还是很少出现的。对双方而言,既很难辩,又很容易辩,其原因就在于迄今为止,人们对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美这个概念本身是无法界定的(至少是在一场短短的辩论赛中是不可能阐述清楚的),那么在辩论中只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即定的东西,无须定义的概念来对待。于是需要界定的概念就是:“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感受”。然而,对于这两组概念肯定会有不少的人认为也是无须界定的,因而就可能满足于习惯的用法。但这样做必定会给辩论带来无穷的后患。至于具体该怎样界定,我们在后面再谈。 一辩辩词分析一辩的主要任务是立论。其立论的具体环节是:界定概念,阐述命题,将抽签命题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立论。正方没有对命题中的概念进行界定,一开篇就直接进入了论证的环节,表面看起来效率很高,实质上基础不牢,后面的辩论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正方一辩的陈词来看,正方的立论的基点是“规律”,也就是说,规律是客观事物的一个标志,这一考虑的确比较好,但三个特性归纳得不好,因为它不能区别美与非美,美与丑,尤其是对功利性的解释,混淆了美与善的区别。同时,一辩没有告诉人们,判断一事物是否美,是这三个特性都要具备还是只具备其中一、二就行了呢?“一个事物要发挥它的美”这一说法不妥,给人的感觉是这一事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有意识的要将自身的美表现出来。倘若换成“美一定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恐怕要好得多。“客观存在的美引起人的美感,……”这句话提得很好,但后面举的例子不好。看来正方的立论是受了客观派美学的影响,将美看成是客观事物的一个成份或者一个属性。这样立论是很被动的。就拿金字塔来说吧,尽管建造它时,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但假如它建好之后,人类就消逝了,就灭亡了,那么它还有美存在吗?没有了,因为它身上没有丝毫的美的因子存在。那原来融入的美学思想、审美观念到哪儿去了呢?被消逝了的人类带走了。金字塔的选材、造型与结构等等,这都是美学思想的体现,但它只对人类有意义,对其他物种乃至大自然都没有意义。倘若一个外星人来了,看到金字塔,也许会感受到它的美,那一定是因为金字塔与他的美学理念相吻合的缘故。同理,狄德罗的观点也是缺乏说服力的。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正方明显是将“客观”等同于物质的客观。其实一辩还应留出点时间议论一下主观感受。既然是感受,那么就应有所感,有所受,是由感受所得,那么所感所受的对象是什么呢?假如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美,通过对完全没有美的东西一感受,怎么就产生了美呢?感受又是怎样产生出美来的呢?正方不能只顾自己立论,而要主动进攻对方,用军事术语说,进攻往往是最好的防御。当然,不能说正方完全没有进攻,关键是没有抓住要害。相比较而言,反方一辩做得就稍好一些,因为他毕竟对“主观”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提出了主观具有普遍性的关键论据(至于这个论据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况且正方也没有反驳)。同时,反方一辩采取的策略是以进攻为主,攻中带守,故显得比正方更加主动。但反方的立论同样也是很虚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美”,同样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丑。这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主观难道不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性与本身是普遍的这是两码事,反方在概念的同一性上玩了个花招,将具有普遍性与普遍性等同起来,并将此作为整场辩论的立论基础。“看”是什么,难道不是感吗?那么感又是什么呢?难道不是看与听吗?如果只用眼睛,而不用大脑,可以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大脑有所感,才真正“看”到了。视力差不多,并不一定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就一样,由于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大,所以观者必定有所取舍,注意有所不同,观察到的也就不一样了。线条、颜色本身确实不具有美,也确实因为人倾注了一些东西它才美,但是,一条曲线人们能不能在它身上倾注刚劲的正直不阿的情感而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美呢?为什么看到一些东西就能产生美感,而看到另外一些东西却不能产生同样的美感呢?主体不能让主观去产生同样的美感吗?如果正方追问,反方恐怕也比较难堪。自由人发言与对话的分析自由人是’99模式新设的一个角色,起着辅助作用。对己方的立论修饰,对对方的进攻火力支援,虽说是敲边鼓,但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全场起着有机的联结作用。反方首先提的问题似乎应该是“鬼魂美吗?”,而不应该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因为正方提出的三个特性是说明美的,也就是说具备了三个特性就是美的,而不是说具备了三个特性就是客观的。正方说自己的观点不是立足于物质基础之上,那是立足于什么上面呢?正方并没有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关于针比喻和解释很有些说服力。但这些阐释的任务应该是一辩的,而不应该是自由人的,自由人应该以进攻为主。在自由人对话中,正方的首问并没有击中反方的要害,反方也没有避开问题的必要,完全可反问对方,既然珍珠是深藏在海底蚌壳里面的,那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润光滑的呢?如果是根据其他珍珠推断的,那不已经是感受了吗?针对反方只抓住正方提的三个特性中的一个特性大做文章,正方应坚持只有三个特性都具备才是美的。尽管这三个特性归纳得并不好,但也可以抵挡一阵子。正方说的“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这句话在逻辑上是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因为它可写成这样一个判断:这个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备了美的形象。知道它是一样美的东西,与感受到它的美这是两码事。知道,可说是了解到,听说过,但自己并没有产生美感,而只有感受到了,才真正明白它美不美。从后面的对话来看,美人鱼是反方的一件利器,之所以会如此,根源在于正方一辩没有对“客观存在”这个概念认真界定。美人鱼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它的创作原型是存在的,她的身体是人与鱼的结合,而她的思想、行为、性格则完全是人的,也就是说,她实质上就是人,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能看得到的人,只不过给她加了个鱼尾巴而已。如果要说虚构的话,小说中的人物不都是虚构的吗?美,就其字意而言,有多种解释,可作美丽讲,也可作善讲,作好讲。这要视其语言环境而定。内在美,在美学的研究上提得比较多,但我以为很值得商榷,它如果不能被人们直观感受到,则无所谓美与不美,它若要被人们感受到,则必须表现出来,但表现出来之后,就不能叫做内在美了,而要叫做行为美、语言美等等。在自由人的第二次发言中,正方给反方提出的两个问题不仅反方需要论证,正方同样也需要论证,即为什么只有美是客观存在才说得通?宝贵的发言时间,应以抓对方的毛病为主,而不要重复论证了。正方太偏重于防守了。反方所提的“统一”是什么意思?是指矛盾的统一体,还是两者是等同的呢?如果是指前者,那么美与美的感受就不是一致的,虽然并不一定是对错真假的问题,但肯定是有差异的;如果是指后者,那么美与美的感受就是一回事,不仅理论上很难说得过去,而且还与己方的观点相矛盾,因为一辩说过:“(美)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反方引用那么多动人的诗句,是不是想说明人们是没有共同的美感的呢?盘问环节分析对于反方提的电磁场美不美的问题,正方没必要这样含糊,完全可根据前面正方自己提出的美的三个特性回答。三个特性中第一个就是形象性,所谓形象,是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形象,而电磁场没有这样的形象,所以不美。对于反方的第三个问题,同样应坚持己方的看法,即人们对美的认识角度本来就不同,自己根据自己的角度去审美,但这并不影响美的客观性。而没有必要躲闪。正方的第一个问题很显然是想表明,凡是可供研究的对象就都是客观的,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从反方的回答看反方也有些棘手。可惜的是正方在盘问小结时没有注意到反方的诡辩,即大大缩小了美学的外延,同时还违背了比赛的规则,即回答时不能反问或反驳。对于正方的第三个问题,反方三辩的回答精彩极了!纵擒退进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全场辩论中的点睛之处。反方盘问小结的问题有:1、不能脱离什么,不等于存在于什么。美,不能脱离人的主观感受,但同样也不能脱离客观事物,那么,美到底存在于哪里呢?对于这一点正方的反驳,不需正面批驳,只需反问一句美能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就行了。2、别人的感受,对于主体来说实际上已是客观的哪。3、客观的东西,并不等于一定有个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标准也不等于单一的标准。发式这是客观的,但古今中外,有多少式样呢?这有统一的标准吗?更不用说单一的标准了。正方呢?虽然没有抓住反方一辩的大漏洞,但第一点的分析还是比较好的。但后面正方将花的香等同于花的美,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是不是说狗也有审美能力,也有美感呢?我们注意到,正方一直没有将事物的美与事物本身区分开来,这是正方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由辩论分析正方的首问倘若能将“审美”改成“美感”那就要有力得多,反方就不好回答了。“如果美的东西不用‘审’的话,那才真叫客观存在呀”,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美的东西要审,所以它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审”了,出现的是主观感受,而不“审”,则什么也没有。那么“审”是什么呢?“审”的对象又是什么呢?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么?这里或许是反方的口误,将“美”与“美的东西”混淆了,即便如此,仍然很难自圆其说。这一点正方没有抓住。动物是没有美感的,美对于动物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这里反方似乎在设一个陷井,让正方掉进来。正方果然中计,居然把小猫对主人的亲近看成是审美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错误。反方对于正方的错误抓得很好,但有些缺乏风度,有骂人之嫌。这一回合,由于正方自己的失误,反方得以破解正方的进攻。在后面的辩论中,正方应当继续前面的问题追问,不应轻易转移话题。美是审美的结果,那么这个美是如何审出来的呢?另外,我们美感也是审美的结果,那么是审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结果,还是其中有一个结果是假的呢?或者说美就是美感?为国牺牲,就这件事来说,应该是善,而不属于美的范畴,但他牺牲时大义凛然的形象,这是一种崇高的美的表现。反方颇有得理不饶人的作法,过于盛气凌人了,缺乏谦谦君子风度。“我们还是把今天的辩题从对方同学的脸拉回到美的讨论上吧”这句话似乎还有一种厌恶的语气。反方紧接着举的角度的例子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身高不会变,但视觉效果则是会变的。人的正面像与侧面像是一样的吗?对于反方臆造出来的“蒙特”,正方完全可大胆地问“蒙特”为何物?即使是确有其物,正方可坦率地承认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美不美,如果反方抓这一点大作文章的话,正方可反驳道,不知道此物美与不美,并不等于此物的美因此就不存在了。至于反方所说的不知道“蒙特”是什么东西,因而无法用客观存在来评判,难道可以用主观来感受吗?这是一柄双刃剑,反方用来刁难正方的,完全可能被正方利用,正方可以反讥道,对方的主观原来是感受了这样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而美的呵。反方认为善是人的主观意志,这是非常片面的。善应该指的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言行举止,是在善良的主观意志的支配下的行为,因此它是客观的。如果善只存在于心里,丝毫也不表现出来,那么谁又知道这人善不善呢?因为善恶是个社会的评价,而不是自我评价。“美是真和善的统一”恰恰说明了美不等于善,真与善要辩证的统一才是美。而反方则将“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偷换成了“善和美本来就是合二为一”。而正方却容忍了默认了反方的偷换。如果就反方所举的例子来看,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实用就是一种善,一种广义的善,这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正方关于“善良是主观感受”的反驳比较好,争取了一点小小的主动。但很遗憾,当反方转移话题时,正方也就轻易地把小胜利丢了。其实正方在回答对方的问题之前,应提醒评判与听众注意,反方实际上已经承认自己的说法是错误的了。正方将杨柳与杨柳的美,即物与物的美等同起来了,这确实是个致命的错误。反方当然毫不客气地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反方的进攻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其实正方应按前面的观点,事物的美是多样性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的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反方的紧逼下,正方继续扩大错误,将大自然与大自然的美等同起来。大自然的美不存在了,大自然也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不过,既然有了“我们”,那么大自然的美始终是存在的,它不是存在于大自然本身,而是存在于我们人类的头脑之中。当话题转到音乐上时,正方又出现了一次转机,然而又没有抓住。对于反方的追问,正方应随意举出一段音乐,然后指出其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并指出不同旋律,不同节奏的音乐与不同的情感之间有相应的关系。凭什么确定这样谱曲或演奏就能迎合人们的主观感受,而那样做就不行呢?为什么同样一个旋律,当用快节奏演奏时,人们感受到的是欢乐,而用慢节奏演奏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悲伤呢?音乐与情感为什么会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呢?正方应该如此追问下去。反方搬出康德的话,是拉大旗,作虎皮的作法。类似这种情况,对方辩手不必害怕,还要敢于扯下大旗。正方可问,为什么康德说的就是对的呢?康德对美的看法与狄德罗或者其他美学家的看法不同,那么谁的对呢?从反方自己观点来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是不一致的,那谁的对呢?总结陈词分析反方的总结陈词对正方的毛病抓得比较好,但自己在反驳与总结中,也出现了一些漏洞。一,“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西施、貂婵,就想到了美呢?”这里的“想到了美”是不是感受到了美?如果是则说明感受美时可以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反方一辩就说过:“有哪一种主观感受可以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呢?”这就显然是自相矛盾;如果不是,则说明正方的观点是正确是,因为,想到美与感受到美这是两码事。看来这是一个二难推理。二,“如果我们没有感到美的话,……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这里的“我们”按习惯用法应该是指一部分人,那么这就有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因为前面说自己没有感受到,但别人感受到了也一样,而此处则说没有意义,这又是矛盾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婵是什么样子”这句话能支持上述看法,这里的“我们”显然是一部分人,因为毕竟有人见过。三,“客观事物只有融入了人的主观想象和情感才会显得美”,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正如反方所说,它就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这个主观想象与情感又是怎样融进去的呢? & 在抓对方的错误方面,正方显然不如反方,反方那么多错误,正方就只抓了一条“离题”,虽然这很重要,但由于别的错误没抓,这条错误的分量也就很轻了。整个总结基本上就只是重复了一辩的东西,可以说,这几分钟几乎是浪费掉了。 & &思路分析“美是什么”这是个人们问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的问题,至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它。本场比赛的辩题虽然不是问的“美是什么”,只是问美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存在,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但其难度并不亚于“美是什么”,因为你如果彻底弄清了这个问题,就实质上解决了“美是什么”,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解决或者说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那也就不可能真正回答“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个纯学术辩题,对于这样的辩题,就必须要有平时研究的基础,哪一方平时研究过这个问题,思考过这个问题,哪一方就会占便宜。从辩论的情况看,正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一是显得知识面比较狭窄,二是理论的深度很不够,同时又局限于现有的理论,所以在辩论过程中,正方不敢大胆地去拼去辩,而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立论上,其实这个论是很难立起来的。反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论”是不好立的,因此他们便将主要力量放在进攻上,一旦遇上对自己不利的问题,便迅速摆脱,不与纠缠,不去消极防守,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对方的毛病,在对方的阵营里挑起事端,因而赢得了比赛主动。从整场比赛来看,反方的漏洞与错误是很多的,但由于正方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进攻上,反方主动提供的这些机会,都被正方轻易地放弃了。如果就双方的命题的难易而言,可以说是相当的,作为正方来说,最难之处在于对美感的差异性的处理,而作为反方来说,最难之处在于美感的共同性的处理。对此,反方提出了“主观具有普遍性”来解决,而正方则没有提出比较有力的理论来解决,特别是在一辩的陈词中。这是反方之所以能占据主动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开头我们提到了“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这两组概念的界定,直接关系到了整场比赛的结果,因此必须下功夫认真界定。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吧。主观,指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客观,指的是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外,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的事物和现象。这是一般的解释,也是粗略的解释,如果要具体分析,那就比较复杂了。首先就要分析“人”这个概念,“人”指的是什么?是作为整体的人,还是作为个别的人,所指不一样,分析的结果自然不一样。从整体的人的角度出发,那么,客观就是指的与人的主观精神相对立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果从个别的人的角度出发,那么,客观则不仅指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且还要包括人类的精神现象,其他人的思维意识活动,这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我们用现有的哲学原理不好回答的问题:就个人的主观意识来看,它仍然是可分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可分为显意识部分与潜意识部分,如果说,主观的一个特征是具有随意性的话,那么潜意识部分就不具备这个特征,它是不是还是主观的呢?是不是具有了一些客观性呢?另外,显意识部分还有正在进行的意识与已经过去的意识之分,已经过去的意识,实质上已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也就不具有了主观的特征了。因此,我们能不能说,主观就是正在进行着的显意识呢?当然,作为正方没有必要区分得这么细,但有必要区分“物质的客观存在”与“精神的客观存在”。这样就会主动一些。我们在美学的研究上所说的客观,应该是指后者而言,而不是指前者。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上,有些学者曾试图从前者,即客观的物质世界出发,来破译美的密码,但事实已证明是行不通的。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我的E-mail是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考试指南:
备考真题:
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语文试题:
语文考点:
数学试题:
数学乐园:
英语知识点:
英语试题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
成绩排名,只是客观存在
来源:无锡奥数网整理
摘要:期中考试排名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成绩排名只是客观存在,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无锡奥数网11月9日讯:考试过后,按照得分的高低,自然会有一个顺序,这就是排名,这是客观存在的。
  考试过后,按照得分的高低,自然会有一个顺序,这就是排名,这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将这些学生的名次公布,也只不过是将这些内在的联系,通过白纸黑字表现得更明了、更简洁罢了,本无大碍。而且这一目了然的数字会使得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家长、老师清楚地知道孩子、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这些数字与数字间的比较也会促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成为扬其所长和避其所短的主要参考系数之一。
  至于有人说&公布分数排名是对学生尊严的践踏,让他们充满了羞辱感&,这关键在于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了。我们没有必要把名次看得太重。一个班上65人,有第1名,必然有第65名,不要为了一个名次而整天愁眉苦脸,不求上进,这只能导致我们退步,当我们对自己所在名次感到不理想时,应该想开点,自己不在这个名次,必然会有别人,名次仅仅是一个符号、代号而已。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重要,为了一个名次而伤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朋友闹翻了,回头想想这值得吗?历来凡是竞争,对一部分人来说,总是残酷的,这是无法回避的,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古人不是有一个卧薪尝的例子吗?越国不是被吴国给灭亡了吗,但是越王勾践并没有灰心,没有忘记耻辱,重整军队,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灭了吴国,打出了一片江山,这正是失败给他的无穷力量。我们不能因为几次,几十次的失败而不去面对现实,不去面对分数,不去面对排名;下次努力点,取代某某所在的位置不就成了吗?根本没有必要使自己处于低人一等的心理状态中。
  如果尽心尽力地奋斗过,持之以恒地追赶过。还是不如人家的名次好的话,就不要老是跟别人比。跟自己比,跟自己的过去比,跟自己前阶段的表现比,有了进步,大大的进步,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么!扪心自问,问心无愧,名次看淡一点又何访?何况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英勇善战的成吉思汗,有文采翩翩的毛泽东,也有凛然下气的江姐。这一个个例子表明,人各有志,各有所长,我考试不如人家,不等于其他方面也不行嘛!也许,xxx读书比你好,但你劳动比他主动、积极,得到同学、老师们的赞扬,这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么!其他人冷嘲也好,热讽也罢,我自岿然不动。
  我认为公布分数排名利大于弊。有人说,现行考试分试不合理,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我十分赞同。在初中,为了中考,将需参加中考的六门功课进行排名,关于名次,最后我还要呼吁,我们不要应试教育中的成绩先后,我们要的是素质教育下的成绩名次!
百科词条: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学试题库、奥数题库、小升初动态、竞赛辅导、重点中学信息等,2016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
24小时热帖每周热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