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男子的代名词,形成了中华民族和我罕有的文化符号…

& 流落于旷野上的文化符号
流落于旷野上的文化符号
关键字:&&nbsp
流落于旷野上的文化符号
&&&&&&&&&&&&&&&&&&&&&&&&&&&&&&
作者小记:我曾很多次下决心不再谈余秋雨三个字了。原因有三:一是我与他本素昧平生,他没有在任何地方得罪过我,我何必去论他的子丑寅卯?二是以余大师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岂会把我放在眼里?三是我历来是个好自为之与人为善的人,为什么老要拿余大师说事,甚至因涉及他的文章招徕一些余粉们指责和谩骂,这又何苦呢,难道是某根筋搭错了?但决心虽下,尚不管用,有时不自觉就谈到他了,不谈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不是咬文嚼字派,但对是非黑白却十分计较,我没有学富五车涵养世界的能耐,但对一切尚能作到小心谨慎的求证。当见到他的一些文章他的某些言论让人感到糊涂不解时,我就忍不住技痒,想说道个三四五。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他的话题总是随着他不断的出现而出现。在我的印象中,余大师就像流落于旷野上的一记文化符号,他存在,引人注目,举世皆知,同时也带来不断的质疑和麻烦。难道这正是当今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使然么?
下面是新近关于余大师的管窥点滴言论(包括引用他人文章和编撰)
一: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以及如北京方雨教授等)的专业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跟余秋雨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而且由于“隔行如隔山”本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知道什么余秋雨;因此,谁要再说什么“文人相轻”“红眼病”“靠批判名人来出名”之类的违反事实的污蔑性以及挑衅的辱骂话语,本人授权文摘版编辑自行酌情处理。而且,本博客公开批评余秋雨,摆事实讲道理;本博客是群言堂,凡引录他人文章,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人陈明远的观点。由于“余秋雨博客”几年来一贯大肆删除跟余秋雨意见不一致的评语,总计达几万条之多,如此行为,在博客历史上罕见。若以对等原则观之,本博客对于一切污蔑辱骂的容忍,宽宏大度,有目共睹。此博文重新发布。请予谅解。(陈明远)
&&&&&&&&&&&
许多年前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当时就感觉他是个有点小聪明又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家伙。后来就是在国外从一个台湾人手里翻过这本《行者无疆》。作为一个在欧洲生活过多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者,当时就觉得他对欧洲文化的解读很扯淡,尤其是“地理文化”和“民族性”的体系框架。一看就是个走马观花的游客肤浅的旅行观感,自作聪明地在那里意淫。
这也能和也算敲打、追索文明?无疑能从其文章中看出他并无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功底和功力。一个学者没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素养和学识也能大喇喇地解读文明?而且是世界文明?他的底气何在?
读过几本文化读物,再加上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小聪明就足够了?他的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半是他不踏实、走捷径的小聪明使然,另一半是舆论捧出来的。当然汽球能吹大还是因为本身的浮躁心理。
他的读物能够流行,表明本身就是一种流行文化,迎合了城市里小康而有闲暇的一部分人追求所谓格调生活的需求,也就是petits&bourgeois或我们所称的小资阶层的一批人。这是余氏散文或余氏体散文得以扩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这一余氏散文的主要消费群体追求的所谓深度只能是浅薄的伪深度,前者取决于他们的趣味,后者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或者说思想素养。换言之,想要有些深度的“品味”,但又无力达到真正的深度。
泛泛而言,浅尝即止又要摆pose的“余氏思想”的“文化作品”是满足他们情调和格调的佳选。余秋雨的著述不乏灵光乍现,但若再深入一步就虚空了,现漏洞了。
他的功底使然。因而经不住有心读者和专业人员严谨的学识拷问和思想拷问。
余秋雨只是一个文人,一个学识功底并不强的思维比较粗泛的文人。
需请余秋雨本人正视,他的流行只是一个时代的针对一种消费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他的成就,但不是对其学力和思辨力的肯定。
勿太拔高自己,将市场当学术和思想造诣的坐标。因此,余秋雨确是一个大师,流行文化大师、小资文化的格调大师。这一点应当首肯。这是余秋雨到目前为止的坐标,他还能走多远不知,但目前并没有更远。
希望他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现实,看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和他在这一背景下真实的位置,他的“文化应景人”身份。余的思想风貌没有超脱江浙文化和上海环境的局限和它们所塑造的特征。这一点本人再熟悉不过了。
二:余秋雨的被网民打回原形,是一个进步。余秋雨写的游记和散文不错,准确说是较好的一位散文作家。但他冒充思想家哲学家了,想当文化部长了,开始对百姓号召了---,不过现在的百姓不只是普通的网民,还是既骂又爱又有自由意志的人,中国历史上最有自由思想的人,并且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可以以平民的视角发出言论的平台――互联网,尽管还有诸多限制。
&以作家起步的思想家,眼前的中国,没有,貌似而已。背几句先人贤人的经典,为了卖拐而已。欺世盗名,后果就是“被余秋雨了”,早晚的事。
&尼采曾经描述过的哲学家的形象:“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必须首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批评家、怀疑家,必须具有自由的精神,以便融合贯通人类价值和价值情感,进而能够用各种不同的眼光和良心从高处向每一个距离,从深处向每一个高度,从一个角落向每一个浩瀚无际的领域去进行观察。”
&&文学就是指小说,戏剧等文化艺术,作家不过是小说家,戏剧家---。作家,从来不一定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只因过去他们通过小说戏剧来影射专制和批判封建君主制,使雨果巴尔扎克,鲁迅曹禺巴金,成为既是作家也是思想家而被人敬仰,但这并不意味所有文学上有大作的作家都是,也不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很文学。(乔冠英)
三:余秋雨现象又有新发展【文摘版编者按】近来余秋雨的名声又有新的发展,余秋雨已经成了“信口开河”的象征,“牛皮大王”的代名词。有如下一系列事实为证――
历时四年多策划编撰的《谢晋画传》日前出炉,余秋雨在该书首发式上称,谢晋始终在为中国苦难曲折的历史提供人性美,“即便鲁迅在世也一定会承认,谢晋足以与之比肩。”(新京报,11月25日报道)
【人群外博客牛头评论】……罪过罪过。但我实在难以苟同余秋雨大师的“比肩”,是不是“含泪”说也不晓得。更搞的是,他居然说是鲁迅在世也会承认“比肩”。(代圣贤立言?自命为鲁迅的代言人?)
或者是余秋雨说话太“文”,我没听懂意思呢?那么上网查查“比肩”的意思吧:
1.并肩。2.并列,居同等地位。3.指地位同等之人。
4.一个连接一个。形容众多。5.即披肩。
当然不是最后两条,也就是说谢晋与鲁迅“居同等地位”?这就很明显了,对谢晋既然了解不多,那我只能说余秋雨越来越夸张。鲁迅虽然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使其地位达到极高的位置,但就其文学地位而言、对大众的影响而言,远远非谢晋所能达到。怎么能称之为“比肩”呢?余秋雨自从写完《文化苦旅》成名之后,其文学与言论和行为越来越有作秀的嫌疑,实在有点遗憾。
四:余秋雨到处宣传自己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上网,不会电脑,不接手机,作为现代著名人物,他的一切信息那里来?
远离大众,忽视民瘼,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恐怕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余秋雨的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无论如何,不能对社会现实视而不见。
五:在“咏乐汇”上,余秋雨在解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时,居然把“一石dan”读成“一石shi”,观众居然没反感。余秋雨把常识经常搞错,让人怀疑他大师的文化功底究竟有多深?不过大家都麻木呶.
& 这就是当今的文化社会现象。
&博内相关论题
黄粮已熟,余秋雨的大师梦
读“血压升高和叙” (1998年,《随笔》)“小人”与“大师”――读余秋雨先生《小人》一文&(《读者》,2001年)&
何谓大文化散文――兼致余秋雨先生
(香港文汇报2002年,《文艺百家》杂志2003年10月,新浪博客首页推荐,世界文化艺术散文类一等奖)
致余秋雨先生的一封信(一)
(华夏散文06新浪,天涯等网站首页推荐)致余秋雨先生的一封信(二)
(华夏散文2006年2,新浪2006,天涯等网站首页推荐)&&
质疑余秋雨先生的“小人”观&&
(新浪博客2006首页重点推荐,新浪,天涯等门户网站挂红置顶推荐,全国数十家网络和报刊转载)文化名人的背后
(散文世界2006年6,齐鲁晚报2006年7。新浪,天涯等网站首页推荐)名利与炒作(随笔)
(成都晚报,新安晚报2003年载,新浪博客2006首页)名利船的纤夫(上海新闻晚报,安徽江淮晨报2004年)
文学影射的妙趣__《余步伟遇到马兰》
名与利与炒作之关系
哪类人更应该成为大众的偶像和名人?__由东京审判所想起
(广州日报,成都晚报,新浪博客首页推荐)
文学的嬗变与投机
(新闻晚报,南方日报,新浪博客首页推荐)
名人和名士(随笔)
(新安晚报,新浪博客)
文坛"风头主义“时代的到来(之一)
(新浪博客)
小人和大师(随笔)
(新安晚报,新浪博客)
正在读取...
刘湘如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曾用笔名老象、向曙等,大学学历,1946年生于安徽肥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革”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约800万字。出版过散文集《星月念》、《淮上风情》、《刘湘如哲理散文》、《刘湘如情志散文…
刘湘如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和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